安居第十三日:“愿望”的抉擇與實踐
安居第十三日:“愿望”的抉擇與實踐
不變異的抉擇——信仰的基礎(chǔ)
昨天大家從各個角度表達自己念佛的愿望,但嚴格地說,大部分是聽聞而得的愿望——這是個很嚴肅的話題,也就是說很多愿望并不是由我們自己現(xiàn)前的心意、心量、心理感知、意識業(yè)習習慣所照見的一個現(xiàn)量狀態(tài),多是聽聞而得的,別人說應(yīng)該這樣,或者自己學習也認為應(yīng)該這樣,大多是通過道理的對比、擇取,然后認為這可能就是我念佛的一個愿望。這里面有許多不定的因素,因為畢竟有聽聞與對比的變異性,這種變異來自于作為選擇,是有為法而得。這點希望大家引起重視,因為我們在修行或?qū)嵺`佛法的過程中,有為法與無為親證是我們要認知的一個角度。要不然我們到關(guān)鍵時候會認為“以前我真是有這個愿望啊,為什么會改變呢?”
【舉例:】
一個出家師父以前很堅定地相信念佛安心,認為只有阿彌陀佛能給自己安心,后來一碰到違緣,就說不信了,他的理由比如家里人不能往生啊,別人念佛沒有得到利益啊,自己念佛沒有真正地解決業(yè)習煩惱啊等等?蛇@些理由都是在有為變化中,因為“有為”與“變異”是雙胞胎,只要是有為就會變化的,世尊早就講過了,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而我通過三點觀察,證實了念佛安心:
一、順性觀察
二、順著阿彌陀佛的誓愿觀察
三、順著自己的究竟意樂觀察
從這三點,雖然是道理上的對比而來,但我不在變異上用功夫了,也不在作為上用功夫了,“性”非是作為,“佛愿”非是作為,“究竟意樂”也不是作為能得到的,所以這個證實是非作為而得。
我希望得到大家的重視啊,菩薩!這個故事若聽不懂,你還會在作為上用功夫,到時候一來事情、一來違緣,你就不信佛了。通過這個事,我真是理解了一點——一旦你證實的這個東西,你不用作為而得,此“得”是確認、抉擇,也就是說一旦你用不作為而確認這個東西了,不管是好是壞,是順是逆,再變化,這個抉擇是不會動搖的。就比如說“媽媽是女人”,不論你打我還是贊我,媽媽也是女人,不論是凡夫還是圣人,媽媽也是女人,這個抉擇不會因為你的作為變異而變異了。我認為是證實它了,怎么證實?是非作為而得的一個抉擇。雖然它也是道理、對比,也有聽聞的東西,但是它在對比與聽聞而得的狀態(tài)下做了一個遠離變異作為的如實的做法,它證實了,又如實了,那時候讀到善導大師說的“逆緣順緣皆是佛恩,若見不見皆是佛恩”,就感慨原來善知識早說了啊。
念佛安心這么好,為什么老在作為變異上去信與不信呢?一違緣就不信了,怎么會這樣想呢?原來是在聽聞與道理對比這個變異作為上用的功夫,這上面是沒法抉擇的!今天順了,你福報還夠;明天不順了,福報不夠了,就不信佛了,那怎么學佛呢?但是許許多多的人就走的這條路,最后把信和不信全部都放棄了,就是怎么讓自己有名有利而作為去了。名利真是如幻啊,世間人、愚癡人認為可欺自己欺他人,所以在這個如幻中求得求失,學佛人求不得啊。
這是很大的一個問題,若是我們在得失上求佛法,在逆順上信佛,那這個佛就是個勢利者了,你得到利益就信他,得不到利益就不信他,那就出大問題了!我們也通過聽聞、道理對比,但是不在變異作為上去用功夫,一定要在非作為的抉擇上認真了,也就是說雖然也是聞思而來的,但是要在順性上抉擇,而不是在變異上抉擇,變異是有為的,有為必然變異,兩個加在一起,你根本沒法信任何東西!你只能信無常。但人往往又不信無常,他信永遠有利益的東西,永遠有光輝的東西,或者說永遠健康的東西,或者說永遠稱他心的東西,那就是世俗的心,那就背離了世尊說的破除我執(zhí)、法執(zhí)的善巧。這一點,諸位菩薩們要是認識不到,可能彎路也在你面前擺著的;若是認清了,可能就會脫離這樣一個狀態(tài)。
一開始我依藕益大師所傳播的“持戒念佛”,后期的確是轉(zhuǎn)換了,就用安心念佛,而不用持戒念佛了。為什么持戒念佛能安心呢?把持戒作為本分了,即不管自己是什么人,什么角度,什么時刻,做好自己的本分事,這樣人很尊重自己,也會安心。持戒念佛是歷代律宗的大德們一代代傳下來的,我也這樣實踐過,的確也是很安樂的,那個安樂最主要是在戒律的細微上你不斷地得去參學,不斷地懺悔、學習,懺悔、學習,你只要看清了,犯了就懺悔,這樣走過去,也是很安心的。念佛是歸向,歸向清楚了,即必然往生、必然成佛,持戒是個作為,念佛是個結(jié)果,就很安心。
“安心念佛”是善導大師提出來的一個方式——安心、起行、作業(yè),它是龍樹菩薩這一支傳下來的特定教法,所謂依佛愿,隨順法性念佛,無得失心念佛,依這樣一個圓滿的知見來實踐。這里不是單單的聽聞了,是要實踐。所以聞思修是同步的,你這樣聽到了,這樣去思維,還要這樣去實踐,你不能這樣聽到了、這樣去想而不去這樣實踐,那就背道而馳了。
信仰的顛覆,就基于變化,聞思與修脫鉤了,即與行為不相應(yīng)了,脫離了行為。在現(xiàn)實的順緣逆緣中你都要按聞思去做,不管再大的變化,對你再大的沖擊,你的信仰不會改變了。再大的變化、作為與沖擊,那只是你個人的業(yè)報,那并不是阿彌陀佛教誨的因緣,你若通過這個業(yè)報能真正在教法上隨順,那所有的業(yè)報都超越了。
所以對于那些一到行為上出問題了,馬上就否認的人,那的確是所依上出了大問題,他所依的是作為、變異,即把自己受的果報當作信仰的一個參照了,受的果報好了,這個信仰是可以的;果報不好了,那肯定不行的。世俗人都會這么想,但恰恰佛法是超越了世俗——“觀彼世界相,勝過三界道,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凈光明滿足,如鏡日月輪”,這是心智所顯啊。
希望每一個對自己法身慧命尊重的人,如實一點,遠離一點造作與虛偽。所謂“造作”,就是在行為上背離了自己的聞思,平時說的講的一套,自己做的是一套。若是把自己的業(yè)報當作學佛信仰的依止,那這個信仰是沒法建立的,因為我們一生中會經(jīng)歷很多違緣,會經(jīng)歷八苦,若在這里去衡量你的信仰,你怎么能依從呢?
所以那三種抉擇,或者說三種意樂——順佛愿而得見順性的意樂,以及順我們的究竟意樂的觀察,這都要去審視的,就是說我們自己心里究竟需要什么?你要找到它。阿彌陀佛的愿望是什么?法性是什么?這個地方抉擇了,這時候你再看自己的業(yè)報,逆啊順啊,得意不得意啊,得失不得失啊,你根本不管它!都是個過程,這跟信仰沒關(guān)系。這樣我們就從現(xiàn)實業(yè)力業(yè)報的困惑中走出來了!
依抉擇而實踐——自尊與負責任
念佛人,一旦抉擇了三種安心(或說三種意樂),你就要按這個抉擇去實踐,就在生命中,在生活中,在學佛中,在出家的狀態(tài)中,要依著你這種意樂、這種安心去實踐,而不能按照你的習慣去實踐。如果按照你的喜樂、得失去實踐佛法,那就出問題了!因為大部分人所謂的作為,基本都是按自己可心、不可心來選擇的,不可心甩手就走了,而不是真正解決一個聞思的法則,比如說我們聽聞到阿彌陀佛這樣一個教誨,給我們“一切眾生咸能往生”這樣一個平等圓滿的智相,令我們認知了法性,那我們再順愿、順法性來實踐我們的人生,即在人生的磕磕碰碰中、順逆中去審觀自己的作為與佛愿、與法性相應(yīng)與否?這樣你就能真正做一個念佛者、憶佛者。
但若是順著自己的喜樂、愛好、業(yè)習,雖然你嘴上也會這么談,但你的業(yè)習一來了,就不管那一套了,有的人就對自己不負責任,對道場不負責任,對教法不負責任,對三寶不負責任,反正就是不得意、不順心甩手就走了。很多人很可惜,都到這個關(guān)鍵口上就撒手了。
因為一到業(yè)緣上,就象一座山(如下圖),我們在順緣逆緣依法修持的時候,都有一種向上的過程,但是越往上,似乎習氣的東西就泛出來越多,因為越來越尖銳,你越欲達到成就的巔峰時,習氣就表現(xiàn)得越充分。很少有人能逾越過去,都是修持到一定狀態(tài)了,違緣越來越多,即自己的業(yè)習違緣——對名利的貪欲、對色的貪欲、對作為的貪欲都來了,自己的壓力、社會的壓力、自己貪欲的魔掌都出來了。雖然成就在招手,即不染著就過去了,但很多人一到這個地方就經(jīng)不過世俗的考試,就跨下來了,被習氣就湮沒了,真是千人萬人一到這個名利成熟的關(guān)口總是往下跳!很多人要是在這個關(guān)口不跳崖,逾越了,就成就了。
很簡單的一個坎兒,一般人都能看得清楚,它最多就是個名利,沒有什么。名利可以偽裝的,有的人偽裝的很善,但到一定的事業(yè)量、作為量的時候,他就逾越不過去了,習氣的魔爪就出來了,你說“不要跳崖,不要跳崖!”他已經(jīng)跳下去了,抓都抓不住,一個個噌、噌地跳下去了。
其問題就出在聞思的抉擇上,沒有聞思的決定。很多人真是多生多劫積攢那么一點兒善根,這么跳下去了,要再有這個善緣就不知道又到哪年哪月去了!這樣的菩薩一般都這么說:“也知道,就是管不住!币簿褪钦f知道這個道理,自己聞思過,所謂“管不住”,就是沒有抉擇,生命的主題還是沒有業(yè)習大,到時候業(yè)習成熟了,啪的就摔下來了。這樣的人想再有這樣的善緣,太難了!因為第一,護法不許。以為可以到處糊弄,是絕對不可能的。第二,你自己的意識記憶絕對不會原諒自己,只要是你沒有懺悔。再一個,你的現(xiàn)行業(yè)報不真實、不踏實,你的眼神、作為、氣質(zhì)都在告訴別人——這個人不要信他。菩薩們,你對自己不真實,那還能對誰真實呢?所以我們的作為,都是自己對自己負責任,這個“抉擇”之主題,不過是自尊與責任罷了!不要用指責別人的方法去推卸自己生命的責任與果報,你對自己不負責任就會推卸、指責,怪這個怪那個怪國土怪政策怪師長怪朋友,其實就是對自己不負責任。
這里希望諸位一定要在主題的抉擇——自尊與責任上,我們對自己的作為、意識要負起責任!說句實話,看到一個個地跳崖,心理真是很沉重,因為現(xiàn)在道場太缺人了,缺主持一個教法的人,利益一方的人,無私的人,無畏的人,真正對自己負責任的人就能對別人負責,你對自己不負責任,就不可能對別人負責任,不要說對道場、對三寶、對社會負責任,你會有畏懼,遇到事情就會膽戰(zhàn)心驚,因為你對自己都不尊重,你的心靈是脆弱的。諸位菩薩,雖然話有些重了,希望大家引起思維。
抉擇一個殊勝緣起——不念自他共業(yè),唯佛是念
我們的意識、愿望、作為往往就被控在自、他、共業(yè)的范圍中了,我們的愿望怎么來超越它呢?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了。
比如前面說“跳崖”的事,也是共業(yè)使然,共業(yè)的交織性、攀比性很強。過去南傳有長老團,就象藏地的鐵棒喇嘛,漢地以前也有持錫杖巡游天下的頭陀,他們會來護持一方的道業(yè)、戒法、或者說一方人的法身慧命,有違法者必糾,F(xiàn)在因為交織的業(yè),沒有團體管了,沒有約束力了,誰也管不了誰了。過去人要是觸犯了僧法、戒法,僧團來幫著處理自己解決不了的困難,是求之不得的!就象大夫來給自己看病了,那是感激得不得了啊,F(xiàn)在我遇到的大多是逃之夭夭了。
所以“不念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不在這個范圍中來念佛”,在我們這個時代可能是一個新的應(yīng)該觀察的角度。我們要逾越自他共業(yè)的范圍,可能是這個時代念佛的一個特質(zhì),即殊勝緣起。諸位菩薩,希望你們不要泛泛地看這個問題,這個問題可不小。
實際念佛就是個殊勝緣起,超越了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的范圍,即不依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作為我生命、修行的緣起了,而是依念佛,所謂果地覺因地心作為緣起,此殊勝緣起取代了自他共業(yè)的迷失!希望大家引起重視!若不重視,兜圈子不得利益的人很多,因為在自他共業(yè)的交織中,我們再去折騰也沒有人能折騰出名堂了。去年我處理了兩個寺院的事,我感到現(xiàn)在可能真是一個“唯佛是念”的時代了,最基本的人格、如實的交往沒有了,“信為立人之本”全然沒有了。為什么鼓勵大家安個居、學學戒,能穩(wěn)定下來,就是少點兒熱惱,少點兒飄浮,少制造一點隨心所欲的作為,只是“少一點”。當然,我們要是用這種念佛功德的殊勝緣起,來取代對自他共業(yè)的系念,可能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大解放、大解脫的方法!即所謂平等解脫,平等是從根本上解脫。
現(xiàn)在人沒有“信”,人對自己的說法想法做法都不知道怎么回事,不知道結(jié)果是什么,他對你怎么能負責任呢?他只是想著怎么有名利,怎么從別人那兒換取更多的關(guān)懷,這樣有什么用呢?
所以我們提出來“不念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唯佛是念”這一個殊勝因緣,就擺平它了,自他共業(yè)全不管了,用現(xiàn)代話說——打包歸零。但這一點怎么能做的到呢?是我們應(yīng)該考究,應(yīng)該審視觀察的地方。因為我們責怪這個時代沒有用,責怪他人沒有用,責怪自己也沒有用,你對著墻角說“生不逢時”發(fā)發(fā)氣,但沒有用,這個社會狀態(tài)、人群就這個樣子,你說怎么辦?你不面對也得面對。
你只要把自己的業(yè)、他人的業(yè)、共有的業(yè)往腳底下一放,說這就是山河大地,你馬上就站起來了!
你不要把過去的包袱,自己的、他人的包袱全部都背到身上,那你是以業(yè)力為我,以他人業(yè)力為我,以共業(yè)為我,那不累死了嗎?那叫業(yè)力我了。而我們選擇用念佛這個殊勝因緣超越自他共業(yè),使其歸零,這樣不失為這個時代念佛的好的緣起。我推薦給大家,希望大家有這樣一個觀察,這樣起碼你不負重了!
我建議大家把這個殊勝緣起作為自己現(xiàn)下、當下的一個緣起,這樣我們開始輕裝上陣,就不再負過去的重、他人的重、共業(yè)的重,不再負重了,那我們就在這個殊勝緣起中憶佛念佛了。
因為這個時代我們責怪不得他人、共業(yè)、以及自己了,沒有用,從各個角度審視都沒有意義。我們怎么能如實地做一個念佛人?——用阿彌陀佛回施的功德來作為當下殊勝緣起,摒棄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的負重!
這真是我這些年特別深刻的一個體會。因為這種業(yè)對我們的壓力太大了。我接觸了幾個菩薩就在家庭、環(huán)境的壓力下崩潰了,(舉例:一個東北孩子被父母、周邊人、社會不斷加壓,說他是精神病,他自己也當成了事實,很可憐。一切業(yè)本來是無我的,師父對他說“我認為你不是精神病”,讓他每天來看看師父,后來調(diào)整過來了。)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現(xiàn)在沒有多少好的加持啊,基本上是負面的!希望大家真是關(guān)注這一點啊,菩薩們,我們修行沒有在真空里!你認識了自他共業(yè)的狀態(tài),你才能走出來、超越它。若認識不清楚,你超越不了!
不念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負重的東西就少,怎么摒棄這些業(yè)呢?就是我們生起了自尊心,念佛。念佛是你最好的選擇——這不是開玩笑,也不是高明話,你可以觀察,你念自他共業(yè),是你最愚癡、卑劣、痛苦、負重的選擇了。你念佛是輕快的,你可以把握,可以主動,可以不得失,可以安樂,可以笑的很燦爛。所以,我們輕裝上陣,把念佛作為殊勝緣起,是一個智慧者、自尊者、慈悲善良者的選擇!
一開始我們會不習慣這個選擇的,雖然你會說——念佛是智慧人做的事,很輕松,自他共有的業(yè)都不念了,因為它們無自性、無我,這樣一下都超越了,真正順著法性把無始以來的生死煩惱解決于當下……。這一念生起來很痛快!下面就是習氣又來了——我要這樣要那樣,要顛倒要妄想,然后盯著這個人好那個人壞,這個是那個非,然后看社會這個那個,又開始煩惱了。為什么呢?這不過是我們的習慣、習氣。
習氣沒問題,若真正地抉擇了,習氣就變成小小的問題了。關(guān)鍵是你抉擇不抉擇。抉擇以后你慢慢地去實踐,自他共業(yè)對你的侵害、負重、壓迫就越來越小。但是你必須得去實踐!這堂課不是我來給大家選擇這個“愿”的,是我們分析來分析去,分析了你就要抉擇的,這不是我能替你抉擇的。
我們“把無始以來的自業(yè)、他業(yè)、共業(yè)一時消融于當下,唯有念佛,隨順不可得的法性來做一個清凈緣起,念佛!薄@樣一個愿望,能解放自己,也能解放別人,使自他共業(yè)能夠得到解脫,起碼是現(xiàn)下認知上的解脫。這很重要,菩薩,認知都沒有,你怎么解脫呢?要在認知上從大的煩惱中解脫出來,若不然我們想起步修行,真是難啊。
其實講這么多,就是給大家提示一個用心的方法,希望我們善于解放自己的心靈,從自他共業(yè)中解放出來,順性解放它。因為一切法無有自性故,一切法無我故、無常故,一切性空故,本不可得故,我們不過是從彌陀教法中通過念佛這個焦點,解決了我們無始以來的執(zhí)著與迷失,終止我們的迷失,終止我們的執(zhí)著!超越自他共業(yè)的沉淪、迷失、諍斗、徘徊——這個深淵太大了,尤其是共業(yè),我為什么寫“幸聞彌陀具足名”啊,要不然我們就只能念自他共業(yè),我們就生活在這個范圍內(nèi)、習慣中。所以很多人剛開始是很不習慣憶佛念佛的。
憶佛念佛是方便。我們通過憶佛念佛逾越了自他共業(yè)的糾纏習慣!驗槟悴荒蠲允Я,這里“習慣”就是迷失,就是執(zhí)著,就是痛苦,這一點希望大家反復(fù)審視。通過憶佛念佛,逾越了自他共業(yè)的糾纏習慣,使我們覺悟,使我們能真正順性起修,使我們真正得到果地覺因地心的圓滿的狀態(tài)、發(fā)心、認知。
要知道這只是個方法,這個方法可以決定我們修行的成敗。很多人說,這次有方法了,我可以造業(yè)了。我告訴你,造業(yè)還是因果難逃!因為念佛也是造業(yè)啊,憶佛也是造業(yè),憶佛念佛使我們得到超越輪回的業(yè),使我們得到清凈安樂的相續(xù)。因為佛法不講斷滅。說什么“有個阿彌陀佛救渡了,我可以為所欲為了”,那是絕對不可能的!那心極不清凈,極為污染,極為顛倒。佛救你,你自己不救自己,所以污染心中怎么能有佛法的利益?唯有傷害自己!
實際憶佛念佛,最主要是把我們對善惡吉兇的糾纏超越了,從對待的世界中解放出來了。因為阿彌陀佛所有的功德都是圓明的、清凈的、慈悲的、無染的、無我的,都是饒益世間,所以大自在、大神變、大方便、大快樂。
現(xiàn)在對大家沒有太高的要求,一天能做一次,即一個念頭就行了。你若一天做不到這一次,自他共業(yè)還會把你淹沒掉,尤其是驕慢和自卑比較強的人,自我的業(yè)力淹沒是最快的!虛偽的人一下子就被吞噬了!但這都不是你的事,你只要憶佛念佛,所有這些對你都沒有侵害。但我要告訴你:驕慢與自卑最容易侵害自己,虛偽最容易埋沒自己,會把你埋在無底深淵!但我們一定要知道,這跟我們都沒有真正的關(guān)系,你只要不去強執(zhí)它,念一句佛,就都找不到了。但有的人就認為“這就是我”,為什么呢?他習慣了。所以,煩惱最深重的人就是以習慣為自我,這樣是很可悲的。
希望大家反復(fù)審視。不要認為自己就是個什么,你會改變的,一天最少做一次兩次——不念自他共業(yè),念一念佛,憶一憶佛,看看是個什么樣的感受?對比對比。然后去清清晰晰地去念念自己的業(yè)、別人的業(yè)、念念共業(yè),又看看是個什么樣的感受。對比越清晰越好,你的意樂就會放棄對自他共業(yè)的糾纏。人的分別心是很強的,你讓自己的潛意識去對比對比,你的思想意識就會做出抉擇,沒有人真正害自己的。
雖然沒有“我”,佛法本無生滅,往生即是無生國,我們在法性隨順的剎那,無生即生,真實安樂國。取相求生,得生。為什么得?有佛愿力故,有佛愿力產(chǎn)生的事實。因為佛愿也是順性之有為,即無為而為之的一個法則。在他的作為角度上是沒有任何染著的,但在利生事業(yè)上是有作為的,是無為而治的法則。因為我們凡夫有情習慣于得失了,即習慣于有為法了,所以對比一下也是十分有意義的,即:
用一念、兩念去憶念,不念自他共業(yè)了,這時候憶憶佛念念佛,把自己的身心世界在憶佛念佛上得到一點點的安住與思維觀察。
然后再去翻騰翻騰自己的業(yè)、別人的業(yè)、共業(yè),看看是個什么樣的心理?沉淀沉淀,記錄下來。
這是對自己很好的一個念佛的加持,這樣會加持你真正做一個念佛人。我們要實踐。實踐十分重要。作業(yè)十分重要。學佛一定要跟自己的聞思修結(jié)合起來,聞思修是并行的。交流不過是個聞思的過程,我們下去在日常生活中、逆順境界中、習慣中怎么去作為,這是你自身才能做到的,其他人不可取代我們,佛陀也取代不了我們。聞思,大家可以交流,而行為是必須自己去實踐的,這里面沒有取代。
(舉例:《楞嚴經(jīng)》中阿難遇摩登伽女,被大梵天咒迷惑的故事。)阿難有聞有思,就是沒有“行”,他以為自己是佛的兄弟,有思有聞就行了,不用修了!靶小,沒有任何人能替代我們。你自己得去做啊,得去實踐啊。要不然出大事情了!
很多人就在這個地方總是有僥幸心,認為我不修,反正有阿彌陀佛。算了吧!自己騙自己。阿彌陀佛,你不和他相應(yīng)也不行,你和業(yè)習相應(yīng),和他人的過失、和共業(yè)相應(yīng),一樣沉淪啊!此處真得警覺,不警覺我們就走阿難的老路了。提婆達多也能講三藏,佛陀因地的兒子善星比丘也能講經(jīng),“啪”掉地獄去了,為什么呢?行地上跟不上,嘴上跟別人講法,就是不給自己講,行為上就背離。
諸位善知識啊,阿彌陀佛十劫就呼喚我們,十方諸佛加持著我們,從來沒有舍離過我們,但是我們不依法而行,你自己還是在受自做自為之果報,所以行為不可替代,覺受不可替代,作用力不可替代。我們?nèi)綦S順阿彌陀佛了,他消融你過去未來的業(yè)沒問題,滅你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滅你無量罪。但你若是不去隨順這個法則,那是不可替代。所以“唯佛是念”這個作業(yè)題,希望大家去對比、審視,不要泛泛放過!
作業(yè):您怎么認識唯佛是念?
(歲次辛卯四月二十八2011年5月30日)
- 學佛心智 學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