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十善的重要意義
第一、不殺生而放生、護生:
從放生護生推而廣之,應(yīng)多多地去為社會做救死扶傷、敬老愛幼、濟貧助殘、救人急難、調(diào)解糾紛以及其它的社會公益事業(yè)和維護和平的事業(yè)。作為佛教徒我們都應(yīng)當勇于承擔這類有益于社會的事。這就是在修菩薩行。舉個例:1998年夏天,成都市府南河發(fā)生了三個青年舍身救人的事跡,但引起了種種的議論。有很多人贊揚他們這種見義勇為的行為是很值得提倡的;也有人惋惜:那么年輕就犧牲了,太不劃算!還有一些人竟認為這種見義勇為的事情搞不得!從佛教的觀點來看,能夠舍已救人,就是修菩薩行。過去諸佛在修菩薩行時,舍頭目腦髓救眾生的事例是不勝枚舉的。我們凡夫能夠發(fā)這個愿,當然可以消除自己多生的罪障,增長福德智慧,提高自己的境界。佛經(jīng)上有一個記載:一個婦女抱著她的小孩過河,一不小心,失手將小孩子掉進了河水里,這個婦女當時非常悲痛,奮不顧身地跳入水中救她的孩子,她這一念頭是為了救小孩,小孩也是眾生之一,所以她死后,生到天道。我們從這一事例來推斷,那三個青年雖然死了,但他們下一世必然往生善道。從因可以推果,這不會錯。
第二、不偷盜而行布施:
偷盜的目的是希望得到財富,但是偷盜者不知道種下這個惡因,得的果報是貧窮困苦。反過來說,種布施的善因,才能夠得到富裕的福報。從因果規(guī)律來分析,我們用財富來布施,得到利益的是布施的人,而不是接受布施的人。這跟社會上的一般的看法恰恰相反。因為布施的人一生享用的福報絕不會因為他的布施而減少。比如,一個應(yīng)該是百萬富翁的人,他布施出去了五十萬,他最終的財富是不會減少的。就好像一口井,把井水抽完,但過了幾天,井水又會重新還原到原來的水位上。也就是說一個人的福報應(yīng)該有多少,就會有多少。而布施出去的這一部分財富,相當于存放在“布施銀行”里,“布施銀行”是最保險得利息最高的“銀行”!地藏經(jīng)》講,這叫“舍一得萬報”,也就是民間常講的“一本萬利”。而接受布施的人,也是過去生中種下的善因,才會得到的善報。但是,你得到布施后,福報就勾銷了。從這個角度來看,接受布施并不一定是好事。《臺州佛教》曾刊載一個消息:“一九九0年,福建莆田廣化寺舉行大規(guī)模建設(shè),有一些印尼華人商人,到廟里來敬香,并大量布施錢財,回印尼后他們的生意都很順利。這件事傳開后,布施的人越來越多,最后算了一筆總賬,這批印尼華人布施給廣化寺重建工程的總額高達一千多萬元。他們由此得出一個結(jié)論:越布施越富裕,越布施越發(fā)財了。第二個例子是:一九九一年浙江新昌大佛重建時,有一個叫黃尊祥的香港商人,他在夢中夢見了大佛,于是他到這個廟里來拜佛,并捐款一萬元。返回香港后,他經(jīng)營的生意異常順利,他信心大增。后來又多次專門到廟里來捐款,感到每一次捐款后自己公司所得利潤一次比一次更大,于是信心倍增,個人捐款總額竟高達一百多萬元。后來他成為香港三家公司的總經(jīng)理。這些事例可以說明,布施的人才是受益的人,布施決不會蝕本。
第三,不邪淫,而修梵行:
梵行就是清凈的生活。在家居士除了夫妻關(guān)系外,絕不能亂搞男女關(guān)系。這是不道德的行為,也是破壞別人家庭關(guān)系的罪惡行為,必然會受到應(yīng)受的惡報。我們學佛人首先應(yīng)該清心寡欲,應(yīng)該認真持戒修行,做到用佛法來指導生活,把家庭變成清凈道場,把親屬看成法眷,現(xiàn)在大家同念彌陀,將來大家同生凈土,這樣,這種家庭才是真正幸福圓滿的家庭。
第四,不妄語而說誠實話:
社會上有一些人說假活成了風氣,據(jù)說是怕說真話會吃虧。其實說假話的人,別人最多受你一時的騙,不可能長期騙下去,一旦假話被敗露,這個人的聲譽信義都完全沒有了。學佛千萬不能這樣做,做人,不論你是做什么行業(yè)的,都應(yīng)該本著一個誠實的態(tài)度來工作和生活,用誠實的態(tài)度來待人接物,這就是在種善因。北京同仁堂是一個以誠信而發(fā)達起來的很好的例子。他的老板姓樂,從清代開始做藥的生意。他始終不渝地認為:生意一定要以誠信為本,尤其是做藥生意這類行業(yè),就更是直接地為病家救死扶傷,是在做善事。所以同仁堂的藥保證質(zhì)量第一,絕不摻一點假,藥的療效可以達到藥到病除,深為人們所信賴。比如說,有些中成藥里要用黃金制作,他就一定會認真地把黃金的用量用夠,決不打絲毫折扣。甚至有時急需用時,還將家人的黃金首飾拿出來用。他的很多親戚朋友對此很不理解,都說做生意怎么能這樣做呢?你就打個廣告說藥里有黃金就行了,買主又不在場,你這么認真,要虧本的呀!但是同仁堂的祖先的看法就迥然不同,他認為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實實在在地在種因,種的善因,怎么會虧本?怎么會得惡報?果然,他這個做法完全正確。雖然他的藥成本高,價格比別家的貴一些,但貨真價實,療效顯著,深獲用戶信任,沒有任何一家藥房能與他竟爭得過的,F(xiàn)在北京同仁堂已經(jīng)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并至今享有盛名。顯而易見,說誠實語,不妄語,是不會受惡報的。
第五,不惡口而說柔和語:
我們學佛的人,應(yīng)該是以慈悲為懷。菩薩行里的四攝,有一條叫愛語攝,愛語就是說話和顏悅色,使用讓人樂意接受的語言,這樣能廣結(jié)善緣,也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
第六,不兩舌而說調(diào)解語:
在人際關(guān)系當中,當遇到別人之間有矛盾時,決不能在雙方之間制造糾紛,反而使矛盾激化。而我們只能用善言去調(diào)解、去幫助別人排憂解難,這才是很好的結(jié)善緣。多結(jié)善緣是于人于己都非常有好處,尤其是受過菩薩戒的居士更需要特別注意,勿說四眾過失,因為《優(yōu)婆塞戒經(jīng)》的戒條里把說四眾過失列為了重戒。我們常常在不經(jīng)意地閑談之中就犯了這條戒,這樣做對自己的修行十分不利。
第七,不綺語,而說樸實正直語言:
綺語,就是花言巧語,不正經(jīng)的語言。學佛的人要懂得:直心是道場。我們應(yīng)當存直心,說直話,這才是佛教徒的本色。如果用花言巧語欺騙別人,或者說黃色下流的語言來污染別人的心靈,這個很不應(yīng)該。而且種這種惡因,必然要受到相應(yīng)的惡報。
第八,不貪而修不凈觀:
從這一條到第十條是對治貪、嗔、癡三毒的。貪欲主要是指的對財、色、名、食、睡,這是每一個人在學佛道路上的大障礙,這個問題不解決,學佛要想成就很難。
第一是貪財。
一般人對于財富的追求和欲望都是無止境的,永遠不會有滿足的那一天,貪得無厭是最為貼切的形容。因此往往可以不擇任何手段地盡量去謀求財富,待到財富到手后,又大肆揮霍,盡情享受。又不非但如此,還不肯將財富回報社會,更不愿為社會做一些有益的善事。這樣一來,既種下惡因,必定會受惡報。“貪夫殉財”,事實如此。
第二是貪色。
這是我們能不能了生死的一個問題。種了惡因,必然得惡報。你種了破壞了別人家庭、敗壞社會風氣的惡因,你和你的親屬也必然要受到惡報,也必然會破壞自己的家庭,這是很現(xiàn)實的惡報。這種壞影響會讓子孫后代都受到極壞的傷害,招致惡報,是非?膳碌摹W鳛榉鸾掏,更應(yīng)在提高道德品質(zhì)和凈化社會風氣方面做出榜樣。
第三是貪名。
名,本來是一個抽象的概念,雖然沒有實質(zhì),但總會讓人很不容易放下。其實,貪名的根子就在于“我執(zhí)”。一個人說:“我學佛做到了‘無我\’,我捐功德到廟里從來不寫我的名字,而只寫一個‘無名氏\’”。一天,他來到寺廟,仔細看著功德碑上“無名氏”捐的錢最多,心里很滿意,惟恐無人知道,于是他就去問別人:“你知道這個‘無名氏\’是誰嗎?”因為不少人都知道他的代名就是“無名氏”,卻故意揄揶地推說不知道。他迫不及待地說:“那就是我呀!”大家于是乎大加贊揚一番,他飄飄然起來,心理也得到了充分的滿足,如此而已。由此可以看出,“名”這個東西雖然是虛假的,但確實害人不淺,它讓人產(chǎn)生妄想、分別、執(zhí)著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如果我們不把“名”搞清楚,不破掉我們的“我執(zhí)”,那么這種妄想、分別、執(zhí)著會時時刻刻擾亂我們想修行的心。盡管我們雖然種了一些善因,而讓“我執(zhí)”更加重了,這樣出不了六道輪回。
第四是貪食。
關(guān)于飲食,學佛人應(yīng)該如何看待?飲食是用來解除饑餓,維持生命的,無需有更高的要求。但是現(xiàn)在許多人在飲食上也貪得無厭,深入研究食物的色、香、味。甚至將山珍海味吃厭了,還將螞蟻、蝸牛等列為上品佳肴。不惜殺害大量生命,花費無數(shù)的錢財,浪費寶貴的光陰來享用所謂的“美食”,而造成的是種種罪惡,給自己制造種種疾病。醫(yī)藥雜志上曾報道,近二十多年來我國死亡率最高的三種疾病為: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癌癥。這三種正是西方國家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而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里,我們也迎頭趕上了,F(xiàn)在一些西方國家的醫(yī)學科學界發(fā)現(xiàn)這類疾病的根源是在于攝入了過多的高脂肪高蛋白質(zhì)所致。近年來研究并提倡“素食主義”,就是為了防止疾病,解決哪些食物會致人于死命這個問題。他們通過科學的化學分析化驗,發(fā)現(xiàn)素食中所含營養(yǎng)成分和營養(yǎng)價值與肉食品沒有高下,只是強調(diào)素食一定要加上花生、核桃等硬殼果,以及新鮮水果和蔬菜。從佛教的觀點來看,如果你能素食、戒殺、放生,種的這種因,就會得到健康長壽的果報。當然,我們學佛人并不是追求健康長壽,因為這不是學佛的目的,而健康長壽則只是學佛的副產(chǎn)品,只要我們認真學佛,身心清凈,必然能得到健康長壽。
第五是貪睡。
對這個問題學佛的人與社會上的看法也不同。學佛人當然需要睡眠,睡眠可以調(diào)節(jié)身體疲乏,使身體得到休息,讓體力得到恢復(fù),精力充沛。但是,睡眠過多,貪睡卻反而使人頭昏腦脹,精神疲乏。如果一旦養(yǎng)成貪睡這個習慣,好像永遠沒有睡夠似的,精神萎靡,懈怠懶散。真正的修行人都是節(jié)制睡眠,用功辦道。節(jié)制睡眠對身體絕對沒有害處。美國萬佛城的出家人都是實行的日中一食,夜不倒單。實際上,只要我們內(nèi)心清凈,哪怕睡眠時間不多,但睡眠的質(zhì)量提高,同樣可以恢復(fù)疲勞,恢復(fù)精力。成都昭覺寺方丈清定上師,長時期以來都是每天晚上只睡眠兩小時,但九十幾歲高齡的人卻面色紅潤,神采煥發(fā),精力充沛!僅從健康狀況來看,那些每天吃生猛海鮮、雞鴨魚肉的人能跟他相比嗎?所以睡眠少,飲食清淡決不會影響健康。
上面幾種貪欲都是為了滿足身體這個軀殼。應(yīng)該懂得我們這個軀殼就是造罪惡的聚集點。佛經(jīng)說:“形為罪藪”。藪就是聚集點,通俗一點就是垃圾桶,一個隨時造罪惡的垃圾桶。為了愛護這個軀殼,造下了種種罪惡,F(xiàn)在,我們有幸聞到佛法,也懂得了得人身的不容易,那么就應(yīng)該利用它去修;,去做利人的事,決不能為它去制造罪惡。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就要隨時隨地對治種種貪欲,才會減少在這方面再造下罪惡。以上都是的是講如何對治貪心,下面一條是如何對治嗔心。
第九,不嗔而修慈悲觀。
嗔心也是最難對治的。嗔恨心、嫉妒心的危害非常大!在一切人際關(guān)系里面,有嗔恨嫉妒之心,小可以使家庭不和,社會上、周圍環(huán)境里人與人產(chǎn)生摩擦以及發(fā)生沖突;大則可以導致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人類的互相屠殺等,歸根到底都是與嗔心有關(guān)。佛教導我們要修忍辱波羅密,這是一個重要的法門,是專門用來對治嗔心的。佛教提倡的忍辱與社會上說的忍辱是完全不同的。佛教講的忍辱是建立在因果觀、慈悲觀這個基本觀點上的,是從三世因果上來看待這個問題的。所以,我們對待別人無緣無故的侮辱我們、加害我們,當以償報和悲心看待,做我們應(yīng)該受想,甚至愿意犧牲自己。佛教有一個最好的典型,那就是當歌利王砍了佛的膀子時,佛的第一個念頭是:如果我成佛,我首先度你。何等的氣量!所以我們學佛的人,當然應(yīng)當以佛陀為榜樣。當我們遇到別人給我們難堪、過不去的時候,應(yīng)該想一想,他還沒有砍我的膀子嘛,佛被砍了膀子,都要先度砍膀子的人,我們僅僅被給了點難堪又算得了什么?你這樣一想,你的心量一下就擴大了,什么事就都能包容下去了。社會上講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那不是擴大胸量,而是把嗔恨心深深地埋藏在內(nèi)心,等待機會到來時再伺機報仇。歷史上認為著名的越王勾踐是很能忍辱的,其實從佛教的觀點來看這種忍辱是一種冤冤相報,無法了結(jié)的,和佛法的忍辱完全是相反的兩回事。
第十,不癡而修因緣觀。
這個愚癡,不是指沒有文化知識,而是指不相信宇宙人生的真理,不相信客觀存在的貫通三世的因果規(guī)律。不懂得這些,沒有正知正見,就分不出是非、善惡、邪正,干出愚癡的事情。參考消息上曾登載:一個叫湯姆遜的美國人,個人資產(chǎn)高達兩億美金,但生性吝嗇,生前一毛不拔。當他身患不治之癥時,立下遺囑,并請律師給他做了公證:將二億美金的資產(chǎn)從銀行取出現(xiàn)金放進棺材里,再將墳?zāi)褂娩摻钏嘧龊?請兩個保安守墓。天下居然有如此愚癡之人!他就是不懂得三世因果的典型。從因果上來講,他種下慳吝這個因,即使下一世為人,絕對要受貧窮困苦報。他投生以后會知道自己前生的墳?zāi)乖谀睦飭?這是不可能的事。墳?zāi)估锩嫜b有巨額美金,要想保得住,也是不可能的。中國的皇帝就是最會打主意的,常常把一座山都用來做墳?zāi)?但是到現(xiàn)在還有幾座皇帝的墓被保留下來的?
上面講的是十善的一些基本內(nèi)容,都與大家日常工作和生活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是佛陀要求我們做人應(yīng)該遵守的準則。我們既然學佛,就是要用佛法來指導人生,指導生活,就是要遵循佛的教導,走佛指引的利益眾生,利益社會,修福修慧,幸福圓滿的人生道路。因此,我們必須做一個深信因果,遵守戒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的人,進而念佛求生凈土,成佛度生。
南無阿彌陀佛……
- 上一篇:學習佛法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
- 下一篇:因果報應(yīng)連通前世今生來世
- 昌臻法師:念佛應(yīng)該怎么念?念佛的秘訣與方法
- 昌臻法師:學佛的目的是為了什么?
- 昌臻法師:人生不是偶然 因果連通前世今生
- 昌臻法師:八關(guān)齋戒的內(nèi)容與意義 一晝夜的清凈生活
- 昌臻法師:對境心不轉(zhuǎn) 修行人應(yīng)經(jīng)得起八風考驗
- 昌臻法師:樹立正見 改變心念把握自己因果
- 昌臻法師:用財富來布施得到利益的是布施的人
- 昌臻法師:我家就是鬧狐仙的兇宅
- 昌臻法師:學佛要先從做人下手
- 月悟法師:人天乘(五戒十善)是世間善法,還是佛法?
- 昌臻法師:念佛方法: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 昌臻法師:因果報應(yīng)連通前世今生來世
- 昌臻法師: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老實念佛求生凈土
- 昌臻法師:命運好壞只在于我們之心念
- 昌臻法師:學習佛法認識宇宙人生的真相
- 昌臻法師:發(fā)菩提心和修學凈土
- 昌臻法師:發(fā)菩提心的重要和怎樣實踐菩提愿心
- 昌臻法師:念佛達到一心不亂必須掌握四大要領(lǐng)
- 昌臻法師:念佛人有病后應(yīng)該怎么做?
- 昌臻法師:凈業(yè)禪師偈之啟發(fā)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