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漫談

\

  1、

  大乘說菩薩不斷煩惱,是指煩惱是緣起的。緣起性空,所以煩惱是空的,從究竟義來談,空的何須斷?空又如何斷呢?

  愿力當然抵不過業(yè)力,所以菩薩也重修行,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但菩薩可能是在家人,有許多親屬、朋友、同事,于是,菩薩一方面自修,一方面隨緣利益他人,講說佛法給他人聽。不會等自己修到斷煩惱、證涅槃了再來渡他。這是菩薩的慈悲,也是菩薩的方便。

  另外,大乘說「不住涅槃」,是說不執(zhí)著涅槃的境界。當一個人證入了涅槃之后,若是大乘的修行人,他不會執(zhí)著那個境界。因為,涅槃是相對于凡夫生死而說的。因有生死,才說有涅槃可證。一旦證入了不生、不死的境界,生死對他來說,已不存在,您說,那時候如果還執(zhí)著涅槃,不也是個病嗎?

  2、

  不斷煩惱或煩惱是空,并非表示煩惱不須斷。不是那種意思。

  有個故事,當世尊授記彌勒菩薩將繼佛位,未來于此娑婆世界成佛時,佛弟子不覺懷疑,請問佛說:此彌勒菩薩,不修禪定、不斷煩惱,具凡夫身,如何能成佛?

  可是,我們想想,一個經(jīng)佛授記要來成佛的人,他還有煩惱嗎?還要斷煩惱嗎?還要修禪定嗎?他這世不見修行,不表示他過去世沒修,而是他應已超越了那種斷煩惱、修禪定的境界了。

  請問:如果禪定是修來的?沒有修的時候,禪定豈非就消失了?佛如果是修來的,那么沒修的話,佛豈非就又輪回眾生了?如此的話,禪定、成佛有何意義?所以,大乘佛教把「修」當作是一種方便,真正的禪定非是修得、佛亦非修來。不然,世尊出家后,修了多少年,四禪八定無不修足,他如何不能成佛?必待夜睹明星,恍然覺悟之后,乃成正等正覺!

  阿含原始教法,在修行上是著相的,比較注重事修,大乘則比較重視理入,也就是知見、見地的正確!肝次蚯,但貴子見地,不貴子行履;開悟后,但貴子行履,不貴子見地」。因為知見不正,修起來盲修瞎煉,毫無用處,但當他開悟了,知見已正確,正見就不再重要了,而要看他行為有沒有符合正見,知行合一?

  再舉個例子來說,南傳(原始)修禪定,必須依事相來修,如數(shù)息、觀息、身念處等,但個人坐禪時,從來不喜歡管呼吸,只要坐好,身心就松靜下來,呼吸不調自調,也不必有方法。為什么如此?那就是先于理上通達了,身心融化于理所致。這是大乘與南 (原始)傳修行差異之處吧?

  因此,若知煩惱性空,則煩惱起時不著、不隨,煩惱不待息自然息,所以說煩惱不必斷。

  3、

  修南傳、原始佛法者諸君,常會質疑大乘只是空談佛法,沒有修法,其實不然,就引有名的《大乘起信論》談到的修止,給修南傳、原始佛法者看看。

  「其修止者,住寂靜處,結跏跌坐,端身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虛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分別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滅,皆無相故。

  「心依境次舍于境,后、念依心復舍于心。以心馳外境攝住內心,后復起心不取心相,以離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臥于一切時,如是修行恒不斷絕,漸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

  這種修法是否有別于南傳、原始佛法者的修數(shù)息等方法?會不會覺得詫異?會不會覺得修不來?這就是我說的,大乘必須先從理入。理上通達了,身心融入于理中,依理而修。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大乘起信論》講道理,講了一大篇之后,才提出修行方法。而南傳、原始佛法的修法就不是這樣了,它從當前身體現(xiàn)象修起,如數(shù)息、四念處等,也就是依地水火風、依見聞覺知起修。這是大乘與南傳、原始佛教修法差別之所在。

  4、

  禪定應該不只是坐禪時才有,而是在行住坐臥,面對人事物時,都能不動怒、不起煩惱、不鬧情緒;就算有妄念起滅,也無礙于禪定。

  5、

  佛法只允許世尊所說的那種嗎?隨著時代、環(huán)境的不同,歷代的阿羅漢或菩薩、祖師,難免會開演出與世尊所說略有不同的佛法。例如:名詞不同、表達不同、方法不同,但修證的結果是同樣的。如此的佛法,你不能接受嗎?

  6、

  世間是有因有緣的,佛法的出現(xiàn)也不能離于因緣。佛陀限于古印度的文化、環(huán)境,他也只能按照當時印度人所能接受的方式,來演說佛法。

  比如:古代任何民族,皆男尊女卑,佛陀僧團亦不能免于這種影響,于是女眾不準出家,難得獲準出家,卻要她們嚴守「八敬法」等重戒。試問:如果佛陀成道于今世,他會有這種男尊女卑的制度嗎?答案肯定是不會有。若有,佛陀將被女性主義者控訴歧視女性。所以,佛法的產(chǎn)生,是有其時空背景的。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佛法難免會有不同的演出。

  「原始」當然是「正牌」的。這點無庸置疑,但「原始」也表示只是「開始」。既然只是「開始」,也就會有以后的進化。進化不一定都是好的,難免會有失敗的時候,于是出現(xiàn)變質的佛法,但有些則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至少,人類的文明是這樣的。

  比如,古代人出門只能用雙腳走路或騎馬,渡河只有竹排,后來,有了腳踏車、輪船;再后來,有了汽車、火車,飛機。

  當人類有了汽車、飛機的時候,會不會再堅持出門一定要用老祖宗的原始方法──雙腳走路?不會吧!

  同樣的意思,當后代的祖師大德,在不同的時空背景下,開展出了更勝于佛世的修行方法,我們是否都不接受?只有佛說的原始教法,才可以稱為佛法,其他歷代菩薩、祖師說的,只因為名詞、表達、方法略有不同,就全盤將它否定掉,不認同它是佛法?

  7、

  我是鄉(xiāng)下人,比較老實,既然是佛,我就把他看作是佛。

  現(xiàn)在一些講究原始佛教的人,看到大乘佛教把佛過份神話了,他們就把佛看作是人,這實在是矯枉過正。佛是人不錯,但當他成佛后,就有別于人了。人有煩惱,佛沒有。人有貪瞋癡,佛沒有。人有七情六欲等妄想,佛沒有。人有無明,佛沒有;佛有慈悲,人沒有。佛有神通,人沒有。 ................

  所以,佛有別于人,人也不是佛。佛除了是人之外,佛也是天,有天的美德、禪定。佛也是神,五通具足。所以,佛是人、是天、是神,但又超乎人、天、神,因此是佛。

  我是這樣看佛的。

  8、「法」并不神秘、也不遙遠,禪師說:「青青翠竹總是法身,郁郁黃花無非般若」,「道在平常心」、「道在屎尿」。禪宗所說的開悟是怎樣呢?就是這樣嘛。山,高的還是高,低的還是低太陽還是從東邊出來溪水還是往低處流只異昔時人行履,不異昔時人

  ﹝罪過罪過,把它變成文字禪了。﹞

  由于「法」的普遍性、平等性,所以人人都有機會。只要悟入,便能超凡;證得了佛所證的,便名佛。所以大乘經(jīng)典說:十方世界,隨時有佛出世。這是大乘佛法的殊勝,所謂十地頓超無難事。

  但,此說原始、南傳佛教徒不會認同。他們談的是佛法。所謂「佛法」,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修行方法」,換言之,佛法就是「佛所說的修行方法」。

  以上,簡單點出大小乘的差異。

  9、

  十地后才成佛,是菩薩道思想。指從凡夫一步一步修,要歷經(jīng)十信、十住、十地等才能成佛,時間是三大阿僧祇劫。

  「證得了佛所證的,便名佛」,這是指內證方面,事相功用方面,未必與佛同。

  阿羅漢是佛十號之一,所以阿羅漢也等同佛;阿含經(jīng)中,佛也自自稱是阿羅漢。當然,佛與阿羅漢,一般認為還是有所不同的。

  10、

  表面上看來,小乘是令人有「斷滅」感覺,如談無常、無我,涅槃寂靜,一入涅槃即灰身滅智永不再生。所以小乘是解脫道、是趨于出世的。這應該和印度的環(huán)境文化有關。印度環(huán)境困苦,人們害怕下輩子再來輪回出生,希望透過修道,能入涅槃,不要再來了。

  有別于小乘的出世,大乘入世色彩重。這又是跟中國的文化有關了。中國人不喜歡抽象、分析的東西,喜歡具體、直覺的思想。于是,印度佛教那種無我、空,國人不見得喜歡。所以,中國的大乘佛教,「有」的思想特別濃厚,禪宗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唯識經(jīng)典談八識是輪回的主體、成佛只是轉識成智;真常、如來藏系經(jīng)典大談真如、佛性、如來藏........。這些談「有」的經(jīng)典,最受國內佛教徒歡迎。

  因為,中國、臺灣生存環(huán)境良好,國人覺得活著很好啊,為什么要無我、空,涅槃就不再來?于是,有別于小乘涅槃的永恒寂滅,講不住涅槃、講乘愿再來,就是成佛了,如觀世音菩薩,久已成佛,但以大悲故,倒駕慈航,再作菩薩輔佐阿彌陀佛。大乘的佛教徒,要的不是「斷滅」似的涅槃,而是「極樂」世界,黃金鋪地,要什么有什么。這又何嘗不是環(huán)境背景使然?

  但這種種,相信是菩薩祖師度生的方便善巧,若到達目的,應無不同。

  11、

  證得初禪的人,只能在坐禪入定時離欲嗎?能入初禪的人,轉變的不單是內心,連色身也都轉變過了。情欲是病,這病不旦由心起,也由身起。心身轉變而入初禪的人,就如病源已被清除或隔離,你說他還會生病嗎?所以,正確答案是:證入初禪以上的人,連平常未坐禪時,也不生情欲﹝或少生情欲﹞。因為,其心大多在定中。

  若說,坐禪入定才能離情欲,那可不一定要要到初禪,稍得輕安、心少妄念,就已不生情欲了。

  說圣人才能離欲,容易令人誤會。我們所說的圣人,是指孔子、孟子,他們并未離欲。應說證得涅槃或明心見性者,才能真正離欲。

  12、

  世間是有相對的真理,而無絕對的真理,換句話說,所謂的真理,都是相對的。試問:為什么會認為那是真理?因為有不真──假的、錯誤的東西,于是相對于假的、錯誤的那邊,而說這邊是真理。

  所以真理是相對的,如果沒有相對,絕諸對待時,也就不需要真理。因為沒有錯誤,也就不需要對,又何必真理?因此,絕對時沒有真理──沒有絕對的真理。

  佛法上認為有真理嗎?

  一般都知,認為有「我」,叫做「我執(zhí)」;認為有「法」,叫做「法執(zhí)」。有「我執(zhí)」表示修行未得解脫;有「法執(zhí)」表示修行尚未圓滿。真理是「法」,認為有真理,自然是「法執(zhí)」,不是究竟知見。

  再來,佛教認為世間是無常、無我、空的,若有真理,真理亦是無常、無我、空的。如此,哪里會有真理可得呢?

  凡人會認為有真理、需要真理,表示內心需要有個依靠。但,依靠是相對于因緣生的。因緣──依因待緣而有的,才需要依靠。對于一個開悟佛性者來說,佛性非因緣生、非相對性,佛性不生,所以佛性不得以真理名之。

  13、

  有人這樣開玩笑,佛法只有兩桶水,一桶裝空、一桶裝有,不是說空,就是說有。當有人因此悟入時,不管他是依空而入,或依有而入,都知空也非空、有也非有。說空說有,只為破執(zhí);有無相生,乃顯中道。

  唉,說的太清楚了也不好。當你如是解,認同我說時,可能又錯了。

  14、

  某些修凈土者非議禪宗,由來已久。因為,禪宗倡言當世就能解脫成佛,違背了凈土宗的理念。凈土宗強調:當今末法時代,修行是不能成就的,唯有依念佛求生凈土,才能解脫生死。所以,過于執(zhí)著凈土宗理念者,常會炮轟禪宗,歷來屢見不鮮。

  反之,修禪宗有成者,則無宗派觀念,也弘禪也弘凈。但凈土宗學人,反而因此更加批評禪宗,認為修禪不能究竟,還是必須念佛求生凈土。唉,那真是天曉得要怎樣說才好!

  凡夫煩惱眾多,佛菩薩祖師乃開演眾多法門,各人才好依適機的法門來修。自己修的法門,自己覺得好就好了,不宜去批評自己不懂的其他法門

  15、

  所謂「密」是指修行到近解脫時,心思語言難及,那個叫做密,不是持咒、結手印、觀想叫密。那有何「密」可言呢?

  「密」是無上的意思,持咒、手印、觀想當?shù)昧藷o上嗎?現(xiàn)在很多修密的人,都傾向于神密怪誕方面去,那不是密啊。 16、

  對修行者來說,佛教史是不必要的,不管他所依以修行的佛法,是佛陀說的、是阿羅漢說的、是菩薩說的、是祖師說的、是當今善知識說的,只要契機,都有可能證悟。

  但當他要演說佛法時,佛教史的了解就很重要了。教史顯示了教理的背景,哪些教理如何演變?都可以從教史中找到來龍去脈。如此,演說佛法,才能有據(jù),以免犯了古代禪德所說的「通宗不通教,開口便亂道」的毛病。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