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凈法師講演集一 《阿彌陀經(jīng)》兩文解釋

  《阿彌陀經(jīng)》兩文解釋

  今天晚上要跟大家講的是《阿彌陀經(jīng)》里面,兩段很重要,又常被誤會的經(jīng)文,這兩段經(jīng)文是: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

  這「一心不亂」,也是容易被誤解,卻很重要的一句經(jīng)文。今晚就跟大家講解這兩段經(jīng)文。

  應當發(fā)愿,愿生極樂

  《阿彌陀經(jīng)》的宗旨,是要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不只是極樂世界的救主 ── 阿彌陀佛,祂成佛以來十劫之間,伸著佛手一直在呼喚我們,祈求我們讓祂救度到極樂世界;釋迦牟尼佛也在好幾部經(jīng)典中,勸導我們一定要發(fā)愿,愿生極樂世界。譬如在這短短的一千八百五十八個字的《阿彌陀經(jīng)》里面,釋迦牟尼佛就三次很殷勤懇切的勸導我們,一定要往生極樂世界。第一段勸往生的是:

  眾生聞者,應當發(fā)愿,愿生彼國。

  第二段是:

  聞是說者,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

  第三段是:

  若有信者,應當發(fā)愿,生彼國土。

  可說釋迦牟尼佛婆心深切,一而再、再而三的強調(diào)、勸導,希望我們務必要往生極樂世界。

  一般對「善根福德因緣」的誤解

  往生極樂世界的方法從消極上來講,是「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那么,這十四個字是什么意思呢?一般解釋說,善根是指菩提心,福德是指六度萬行,以菩提心的善根為因,以六度萬行的福德為緣,因緣和合,就能夠往生極樂世界。而且善根不可以少,必須要多,所謂的「多善根」,就是要發(fā)無上菩提心;因為剛才提到,善根一般解釋是菩提心,那么菩提心不可以少,什么叫少呢?以成就阿羅漢果位來說,就是屬于少善根,因為他沒有發(fā)菩提心,不在行菩薩道,所以不能成佛。往生極樂世界無非是為了成佛,因此一般的解釋是,必須要自己發(fā)無上菩提心,做為往生之因;既然發(fā)了菩提心就必須行菩薩道,因此要廣行六度萬行,這叫做福德。以無上菩提心的因,加上六度萬行福德的緣,因緣和合,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

  這樣的解釋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并沒有錯?墒潜仨氁私,這個菩提心跟六度萬行的福德因緣,是眾生自己必須累積成就呢?還是阿彌陀佛為我們累積成就?問題就在這里。

  何謂「善男子、善女人」

  再看下面這一句:「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這就是針對上面那句的回答。也就是所謂的「善男子、善女人」,包括出家、在家,包括善人、惡人,甚至六道四生的所有眾生,只要他聽聞到阿彌陀佛這個名號,此后一向?qū)7Q彌陀佛名,都可以稱為「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善男子善女人指的是阿彌陀佛第十八愿所講的「十方眾生」。

  執(zhí)持名號就是多善根、多福德

  十方眾生聞說阿彌陀佛,這﹁聞說阿彌陀佛﹂,并不只是聽人家念了一聲阿彌陀佛,就叫做聞說阿彌陀佛,并不是!

  而是聽聞善知識講解傳授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第十八愿的內(nèi)涵,阿彌陀佛救度十方眾生的來龍去脈、因果道理,信受在心,這才是﹁聞說阿彌陀佛﹂。所謂信受在心,就是「信受彌陀救度」,而「愿生彌陀凈土」,此后「專稱彌陀佛名」,這叫做信受在心,也叫做「執(zhí)持名號」。執(zhí)持的「執(zhí)」,就是堅牢,信仰堅定,不會移轉(zhuǎn);﹁持﹂就是不散不失。意思是說,這個道理信受在心中,永遠不會懷疑改變,亦即徹底信受彌陀救度,愿生彌陀凈土,專稱彌陀佛名,這就是「執(zhí)持」。

  內(nèi)心信受阿彌陀佛的救度,口中自然就稱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所以,所謂的「多善根、多福德」,就是「聞說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等于說往生極樂世界必須具足多善根、多福德,而這些阿彌陀佛已經(jīng)為我們完成,容納在阿彌陀佛這句名號當中,讓我們心中信受,口中稱念,自自然然就具足多善根多福德。所以從這里來講,多善根多福德,不是我們所累積,是阿彌陀佛所累積,我們只要稱念祂的名號,愿生祂的凈土就可以。因此蓮池大師說:「稱念彌陀名號,就是善中之善,福中之福。」又說:「執(zhí)持名號,愿見彌陀,誠多善根、最勝善根、不可思議善根」,這是蓮池大師的解釋。藕益大師也解釋說:「只要信受彌陀,愿生極樂,執(zhí)持名號,那么每一聲、每一聲,都是具足多善根、多福德!箍梢娝^多善根、多福德,是只要我們「專稱彌陀佛名」。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段經(jīng)文的梵文,(我們經(jīng)典都是由梵文翻譯過來的,現(xiàn)在普遍受持的這部《阿彌陀經(jīng)》,是鳩摩羅什所翻譯,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阿彌陀經(jīng)》的梵文本)如果翻譯成漢文,也是十四個字。學者是這樣翻譯的,請大家注意聽:

  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也就是說十方眾生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靠阿彌陀佛的功德,而不是靠我們在這里所做的善行。鳩摩羅什所翻譯為「善根、福德因緣」的經(jīng)文,梵文本只有「善行」兩個字,以善行來包括善根、福德。

  此處并不是說我們念佛愿生極樂世界,不必去行善積德,譬如說孝順父母、奉侍師長的善德;同時也不是不要我們?nèi)バ辛热f行。而是雖然孝順父母、奉侍師長這些我們應盡的本份,以及隨緣隨分能夠做得到的六度萬行,我們都理所當然應該去做;只是要往生極樂世界,必須靠彌陀的功德力量,專稱彌陀名號,而不是回向我們在世間所做的。因為我們在世間所做的,都談不上多善根,談不上大善根、殊勝善根、不可思議的善根福德,都是少善根、少福德,唯有阿彌陀佛祂累積了兆載永劫修行的功德,才是最殊勝的善根福德。

  我們要往生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以真實心、清凈心所建設完成的,可以說是無我的、涅槃的、不生不滅的境界。我們凡夫有貪瞋癡,怎么能夠進入祂的國土呢?因果不相吻合、不相應。必須以阿彌陀佛無我無漏的善根功德,才可以進入極樂世界。因此《阿彌陀經(jīng)》才說,要我們「聞說阿彌陀佛」之后,就「執(zhí)持名號」,道理也在這里。為什么這么講呢?阿彌陀佛建設極樂世界,必須完成我們往生的功德,然后回向給我們。所以《無量壽經(jīng)》里面說:

  我于無量劫,不為大施主,

  普濟諸貧苦,誓不成等覺。

  這是阿彌陀佛的愿。阿彌陀佛說,祂從無量劫以來,都要做一個大施主,所以阿彌陀佛另一個名稱,叫做「大施主」── 大布施的主人。阿彌陀佛平等地、普遍地救度十方眾生的貧苦,我們是在肉體存在的這個世間,受盡種種的貧窮困苦,死后還會輪回六道,苦不堪言。阿彌陀佛就是要做一個大施主來救度我們,從這一點來講,功德是從阿彌陀佛那里來的,所以叫做佛力,我們以念佛乘佛力而往生極樂。

  另外一段經(jīng)文阿彌陀佛說:

  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

  阿彌陀佛是為我們十方眾生開發(fā)往生成佛的法藏,所以說「為眾開法藏,廣施功德寶」。布施廣大的功德之寶給我們,讓我們能離開娑婆,往生極樂,而成就佛果。另一段經(jīng)文《無量壽經(jīng)》說:

  令諸眾生,功德成就。

  是阿彌陀佛使我們十方眾生,成就往生成佛的功德。《無量壽經(jīng)》另一段經(jīng)文又說:

  以不請之法,施諸黎庶。

  阿彌陀佛以我們十方眾生不曉得領受的法 ── 往生之法,來布施給我們。因此我們這個法門,是講彌陀救度的法門,是講我們信受彌陀救度的法門,是講我們信受而專稱彌陀名號的法門。

  一心不亂

  現(xiàn)在再解釋「一心不亂」。很多著作都解釋為眾生念佛,功夫上成就的一心不亂。譬如要達到「事一心不亂」啦!甚至能夠「理一心不亂」,就是最高的境界。否則至少也要「功夫成片、夢寐一如、凈念相繼」,這叫「一心不亂」。其實這是完全錯誤、不正確的,是依一般教理來解釋凈土的教理。這一心不亂,其實意義很簡單,也就是剛剛所講的,我們聞說阿彌陀佛,心中信受彌陀的救度,口中稱念彌陀的名號,若一日……若七日;這若一日……若七日是指我們的生命,隨著我們生命的延長,而專念這句名號。如果還有一天的生命,就專念一天的名號;有七天的生命,就專念七天的名號;有七個月、七年、七十年,我們就盡這一輩子來專念這句名號,不必假借其他的功行。雖然我們有累積其他的善根福德,但是不假借這些善根福德來往生,因為這是不夠格的,往生都是依靠「阿彌陀佛」這句名號。

  稱念名號也是隨我們的根性,每個人根性不同,士農(nóng)工商,都以他本身的崗位、根機來念佛就好。能念幾萬就念幾萬,不能幾萬,能念幾千就幾千,能念多少就念多少,也就是說,有時間就稱念這句名號。至于在念佛當中,心有沒有散亂,有沒有妄想,這個不成問題,因為往生不是靠我們的功夫,與有沒有妄想雜念,有沒有達到功夫上的一心無關(guān)。是否要一心才能往生,否則不能往生;或者必須臨終正念現(xiàn)前才能往生,沒有正念不能往生;或者說臨終要有助念,沒有助念就不能往生--都不講這些,因為一切都是阿彌陀佛的力量。只要我們愿生極樂世界的心一輩子不變,專念彌陀名號,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自然就會現(xiàn)身接引我們到極樂世界,根本不存在功夫上的「一心不亂」、「不一心不亂」的問題。。

  所以這里的「一心不亂」,就是專信阿彌陀佛、專念彌陀名號的心,沒有其他的心;而且不變動、不雜亂,這就是「一心不亂」。人家如果說:「某某人啊!有一個法門非常殊勝哦!你來學學看吧!」我們也不好奇,任何法門我們都會覺得不如這句彌陀名號,只要有這一句彌陀名號,就萬事具足,往生的事情當下成就,不必依靠其他,所以我們不會好奇,而動亂我們對阿彌陀佛信受的心,這叫做一心不亂。當我們煩惱起來了,妄想雜念起來了,我們也不會因此而顧慮說:「糟糕了!我要往生極樂世界,可是有這樣的心念,阿彌陀佛怎么會救度我呢?恐怕會被阿彌陀佛舍棄吧!」完全不會,不要顧慮。

  請問大家有沒有貪瞋癡?有沒有妄想雜念?如果你沒有貪瞋癡、妄想雜念,那就是阿羅漢了!阿彌陀佛為了救阿羅漢,經(jīng)過五劫的思惟來發(fā)愿,經(jīng)過兆載永劫來修行,豈不是沒有價值嗎?阿羅漢本身就可以離開三界六道輪回,何必要阿彌陀佛救度?所以阿彌陀佛要救度的是五濁的眾生。所謂「五濁」,就是「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我們眾生本來就是有見濁、煩惱濁,才是凡夫呀!如果我們沒有見濁,沒有煩惱,沒有貪瞋癡慢疑,我們就不是凡夫了,不是凡夫,也就不是阿彌陀佛所要救度的對象了!

  所以一方面,我們因為有煩惱而慚愧、歡喜來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同時因為我們有煩惱,所以才更加感恩阿彌陀佛的救度。因此,凡是念佛要往生極樂世界的蓮友們,請大家不要因為自己有煩惱、有雜念而感到退怯,感到往生不夠格而懷疑阿彌陀佛。如果這樣的話,等于是拿一把刀,插在阿彌陀佛的胸膛上,讓阿彌陀佛傷心流淚。阿彌陀佛本來就是不嫌棄我們,才為我們發(fā)愿修行、救度我們,所以只要任憑彌陀的救度,只要專稱彌陀佛名,不管自己有沒有清凈的心,有沒有一心的功夫,都不管。

  念念稱名常懺悔

  做為一個學佛者,會羨慕西方極樂世界的清凈安樂,厭離娑婆世界的骯臟污穢,所以當我們生起骯臟污穢念頭,不能沾沾自喜,應該心懷慚愧 ── 我是個學佛的人怎么也起這種念頭呢?雖然起慚愧心,但是不要懷疑彌陀的救度。所以善導大師才說:

  念念稱名常懺悔。

  我們這種眾生,居然能受阿彌陀佛沒有條件、毫無計較的救度,所以一方面感恩歡喜,一方面也感覺慚愧。因為慚愧,自然我們就有柔軟的心、包容的心。為什么?阿彌陀佛居然包容我們,不跟我們計較,不嫌棄我們,要救度我們,我們感受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大愛心,自然就會包容別人,就像彌陀包容我們。同時不會像以前那樣,心非常剛強,凡事都要計較,因為我們體會阿彌陀佛救度我們是不跟我們計較的,我們自然跟眾生也不會計較。雖然我們善根福德不夠,可是,無形中就會去增長善根福德,而在這當中,并不覺得自己是在累積善根福德,覺得這都是阿彌陀佛的感化,是阿彌陀佛的佛力、佛德,在我們的心中發(fā)酵、產(chǎn)生作用,使我們自自然然心性轉(zhuǎn)變、氣質(zhì)提升,所做出來的就很像一個學佛者。

  本來還要引用善導大師的一首偈子來做為補充解釋,但是時間不夠,今天晚上我們就講到這里。

  南無阿彌陀佛!

  二○○一年十一月十五日

  講于紐西蘭之奧克蘭AM990電臺「人間凈土」節(jié)目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