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菩提心 一向?qū)D?/h1>
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p>
──西方寺彌陀佛七法會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我們中午講,人最重要的就是結(jié)緣,所以,我們今天參加佛七法會念阿彌陀佛,就能和西方極樂世界結(jié)緣;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能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就能決定往生。當然這其中有「理」的一心不亂,和「事」的一心不亂之分;如果我們能念到理一心不亂,可以生到哪里呢?就可以生到實報莊嚴土。而如果我們念到事一心不亂,就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我們都知道極樂世界有四種土,就是上述的兩種土,再加上凡圣同居土和常寂光凈土。這常寂光凈土就是佛的凈土。我們要生到那里實在比較困難,因為我們都知道佛有四種涅槃:一是自性清凈涅槃、二是有余依涅槃,三是無余依涅槃,四是無住處涅槃。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種涅槃呢?佛本來是如去如來的,正如《金剛經(jīng)》所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箒怼⑷テ鋵嵵皇且环N示現(xiàn)。
第一種:自性清凈涅槃,意指一切法的實性即是真如之理。一切諸法雖為客塵煩惱所覆障,然本來自性清凈,具有無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然如虛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又離一切相而無有分別,且言語、思慮皆泯絕,唯圣者始能自內(nèi)證之。
第二種:有余依涅槃,意謂斷盡煩惱障所顯現(xiàn)的真如之理。煩惱障雖滅,然尚余欲界五陰之身而為所依,故稱有余依涅槃。就是說佛雖然已經(jīng)成佛,但他是在人間成佛的,他的身體是在人間的。就好像我們釋迦佛在生時一樣,他示現(xiàn)生、老、病、死,示現(xiàn)和我們?nèi)艘粯拥?a href="/remen/shoum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壽命,活到八十歲;以這個身體來示現(xiàn)涅槃,這就是有余依涅槃。
第三種:無余依涅槃,意謂出離生死苦所顯現(xiàn)的真理。即煩惱斷盡,所作皆辦,所余五陰之身亦滅,失去一切有為法之所依,自然歸于滅盡,眾苦永寂。
第四種:無住處涅槃,謂斷所知障所顯現(xiàn)的真理。即斷智之障,則得生死、涅槃無差別的深智,于二者無有欣厭,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與大智大悲相輔,窮未來際,利樂有情,然雖起悲、智二用而體性恒寂。
由此可見,什么是無住處涅槃呢?就像觀音菩薩,她本來是正法明如來,早就已經(jīng)成佛了,但她倒駕慈航,示現(xiàn)為菩薩,她跟我們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都有大因緣;她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所以,她是無住處,無所謂住處。
但是,為什么要講這么多呢?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念佛,看看自己將來能到達什么境界。假如說已經(jīng)念到「理一心不亂」了,那是什么境界呀?那就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了,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不是一般人的境界,那已經(jīng)是菩薩的境界了。那么什么是「事一心不亂」呢?就是見思、塵沙、無明種種的煩惱都已經(jīng)斷盡了。這個是什么境界呢?這個是羅漢的境界。其實,羅漢的境界已經(jīng)不簡單;但是,菩薩的境界就更加不容易了。所以說,這個一心不亂,容不容易得呀?實在是一點都不容易。本來七天應(yīng)該念到一心不亂,可是我們卻很難做到。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有種種的無明煩惱,有數(shù)不清的微細的疑惑,外界一點點的事情都會令我們起心動念。這樣的話,如何才能念到一心不亂呢?
實在是非常的困難啊!但是,困難并不等于做不到,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因為我們發(fā)的心還不夠。所以,暫時做不到?jīng)]關(guān)系,我們退而求其次,是什么呢?就是要求能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后,自然就能夠一心不亂。
而所謂功夫成片,就是這個佛號和我們的身、心打成一片;當然,要念到這個境界,念的時候就必須要專心一意,而且要做到不夾雜、不間斷。如果夾雜了,就沒有辦法念到一心不亂了。為什么會夾雜呢?就是我們很容易被外境所動搖,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面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很容易起心動念。一動念就有了分別心,就沒辦法「制心一處」;不能制心一處的念佛效用就很低,就連功夫成片也做不到。那既然做不到,我們應(yīng)該怎么樣呢?所以,《無量壽經(jīng)》就教我們:「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箍墒且驗槲覀兊钠刑嵝倪沒有真正生起來,所以我們做不到一向?qū)D?也就是一心專念。
但是菩提心如何能發(fā)起?這就需要智慧。而「一向?qū)D睢咕褪且环N實踐的功夫;所以如果沒有智慧,這個菩提心是發(fā)不起來的。而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據(jù)經(jīng)上說: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凈法長養(yǎng)之良田,若發(fā)起此心勤行精進,當?shù)盟俪蔁o上菩提。由此可見,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古德說:「修行不發(fā)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這一念清凈的菩提心是很重要的。有了菩提心,心中自然就沒有愚癡、顛倒、妄想,這一念心就由相對的心變成絕對的心,由染污的心變成清凈的心。
而菩提心又離不開「大悲心」,菩提心是從大悲熏修開始的。如果我們沒有大悲熏修,這個學佛的動機就會存在疑惑;若存在疑惑,發(fā)心就不誠懇。要知道凈土念佛法門里面有所謂「三心」,是哪「三心」呢?也就是念佛人為往生凈土而發(fā)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即相當于彌陀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的「至心、信樂心、欲生心」。
雖然有關(guān)三心的解釋,各經(jīng)論中均有不同的說法。但據(jù)《觀無量壽經(jīng)》的說法,這三心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先決前提,如能圓發(fā)三心即得往生彼國。此三心,至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真誠到極處,從體起用,一是自受用,一是他受用;即是說,你用什么心對自己,就用什么心對別人。對自己的作用是深心,對別人的作用是回向發(fā)愿心。
首先第一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誠懇的心、虔誠的心。也就是說,我們念佛的時候,應(yīng)當口念心想,如在阿彌陀佛面前,聲由口出,又從耳入,聲聲印向心田,句句都從心出。如果無法停止妄想,專心念佛,可試觀想:自己是海上一艘破船的乘客,突然遇到海難,已經(jīng)掉入波濤洶涌的海水中,情危之下,萬幸地抓到一塊木板,這時就必須牢牢抱緊,絲毫不能放松,一點也不得大意,否則就會被驚濤駭浪沖走,唯有死路一條了。因此,我們念佛號之時,就要像在茫茫大海中快被淹死的情形下抱住木板一樣,緊緊地抱住佛號;這樣念佛的心,也就是至誠心了。
其次是深心。深心就是堅固不拔,根深柢固的信心,是從念佛的應(yīng)驗或從修證的經(jīng)驗中所養(yǎng)成的。如《維摩經(jīng).佛國品》中說:「深心即是凈土!埂雌兴_品〉中亦云:「深心即是道場,增長功德故!挂簿褪钦f,必須是發(fā)自心底,念念系心念佛,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會時時念佛、刻刻念佛、念念念佛。這就是深心念佛。
如果懶懶散散、隨隨便便地念,有一天沒一天、一曝十寒地念,甚至是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佛一邊昏沈掉舉,這就是淺心念佛。
我們都知道,宋初的永明延壽禪師,雖提倡禪凈雙修,卻以凈土為最終歸趣;他每天持念阿彌陀佛圣號十萬聲,可說是「深心念佛」的最佳榜樣,試想如果不是連吃飯、工作、上廁所時,都不離佛號的話,又怎可能一日念足十萬聲呢?因此,若能深心念佛,又那會有時間、有空隙生起煩惱與妄想呢?
可知,深心即是綿密不斷的細心、即是踏實行持的定心、即是內(nèi)外明徹的慧心。若能以深心念佛,就是一心念佛,也就是「一向?qū)D睢沽?這樣的話,不僅能通達事一心,也能相應(yīng)于理一心;不僅必定能往生西方凈土,同時亦可親自體驗到自性凈土或自心凈土的微妙了。
第三是回向發(fā)愿心!富叵颉沟牡谝粚右馑,是將念佛作為期求往生西方的目的;希望以修行的一切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回向的深一層意義,其實是發(fā)菩提心廣度眾生,就是愿將自己的念佛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令他們都能離苦得樂,都能信佛學信,早生極樂,早日成就無上菩提?梢娔罘鸹叵虻哪康挠卸:1.祈求自己往生。這是自受用;2.祈愿一切眾生都能往生。這就是他受用。
所以,回向發(fā)愿心,其實是與發(fā)菩提心的意思相通的。因此,如果我們只做到一向?qū)D?而沒有發(fā)菩提心,還是不能往生的。這是往生最重要的核心條件。我們沒有用真誠心對自己,也沒有用真誠心對別人,用的是自欺欺人之心,這就是凡夫。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沒有回向心的話,這個發(fā)愿就不夠大。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發(fā)愿才算是大呢?
說到這個大悲大愿,我們都會想到《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與《佛說盂蘭盆經(jīng)》;我們剛剛過了地藏誕和盂蘭節(jié),相信大家都記得上述這兩部經(jīng)的大概內(nèi)容;據(jù)《盂蘭經(jīng)》所載,目犍連尊者跟隨佛陀修學悟道后,證得了六神通,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要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于是便運用天眼通想看看自己的母親到底身在何處;不料竟看到亡母已經(jīng)墮落在餓鬼道中受苦,皮骨相連,痛苦不堪,他就連忙拿了一缽飯送去給母親吃?墒,由于母親罪業(yè)深重的關(guān)系,飯未入口就實時化為火炭;尊者見狀悲痛不已,馬上回來給佛陀稟報,哀求佛陀開示拯救他母親的方法。
佛陀告訴他,由于他母親所造的罪業(yè)實在太深,只憑他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解救的,必須仰仗十方僧眾的力量方能化度,于是便教他于七月十四僧眾結(jié)夏圓滿之日,敬設(shè)盂蘭盆,內(nèi)置百味飲食,供佛齋僧,藉此功德,他的母親自然就能得救。目連尊者聽從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結(jié)果他的母親實時得脫餓鬼之苦,而其他同道眾生亦一時俱得解脫。這個故事,最近在盂蘭佛七的時候,我都跟大家講過。目的無非讓大家知道,修行學佛其實離不開孝道,奉行孝道之人才能以至誠心禮佛敬僧,廣修供養(yǎng),踐行菩薩道。
我們試想想,自己有沒有目犍連尊者這樣的孝心呢?可能很多都有一些孝心,但是遠遠不夠。而事實上,我們孝順自己的父母還算是容易,但是要把一切的眾生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那就很難、很難了;不過一個學菩薩道的弟子,就必須要有這種心,如果有了這樣的心,那我們的心量才會大、才不會自私。
說到「孝」,我們都知道,《地藏經(jīng)》里頭有兩個孝順的女兒:一個是婆羅門女,一個是光目女。她們都是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的示現(xiàn),她們所呈現(xiàn)的就是一種至大的孝心。
首先我們說婆羅門女。這個婆羅門女出生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時候,她宿福深厚,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很欽敬她,可惜由于她的母親信邪,沒有正知正見,所以常輕三寶,而且做了很多不應(yīng)該做的事,是故,死后去到哪里啦?墮落到無間地獄里去!于是婆羅門女,聽從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教示,發(fā)大心廣設(shè)香花凈品供佛、布施塔寺,藉此殊勝功德,不僅她的母親得脫地獄,就連其他無間罪人,亦同時獲得超脫。婆羅門女因此大受感動,遂發(fā)大愿,愿盡未來際,應(yīng)為罪苦眾生,廣設(shè)方便,令到他們都能得到解脫。
第二個是光目女,她出在在什么時候呀?就是在清凈蓮花目如的時候,她的母親呀也是沒做多少好事,而且老是做些壞事。當然啦,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死了之后,一樣落在地獄里去,受無窮的痛苦。光目女得知后,悲痛異常,于是發(fā)大愿說:「若得我母永離三涂,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對清凈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后百千萬億劫,應(yīng)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愿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覺!」
這個愿心,也就是后來發(fā)展為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愿!
由此可見,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的母親都非常、非常的幸運呀──有兩個孝順的女兒給她們做種種的功德。可是,在座的各位,大家保不保證自己的兒女也像婆羅門女、光目女一樣,在你們死后,給你們廣做功德、供養(yǎng)三寶、起塔修廟來超度你們呢?你們心里頭有沒有數(shù)呀?有沒有把握呀?一般可能會說:不敢說、不肯定、也不知道。
所以,佛教講求「自救」,其他的宗教講求的是「他救」。所謂「自救」,要靠誰呀?就是靠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中國人和西方人不一樣;西方人是上帝信仰,它很簡單;善人就上輪回去天堂,惡人就下輪回去地獄。而我們中國人呢,民間一般的都是祖先信仰,所以很多人,他做功德、念佛,并不是為了自,。而是為了祈求佛力加被,子女聰明伶俐、家庭平安,將來能夠發(fā)財、行運,光大門楣!不過,這只算是功利信仰、民間信仰,而不是真正的佛教信仰。
那我們今天在座各位都不是這種民間信仰,而是真正的信佛。這個真正的信,也就是「正信」、「實信」;既然是真實的信、正確的信,那么我們不單信佛,而且更相信自己將來也能成佛,這就是前面所說的「信自己」,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每一個人將來都有機會成佛;因此,佛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只要我們肯腳踏實地去修行,就終有一天會成就。
但這是從理上說的,要成佛事實上并不容易,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眾生的心都是搖擺不定的,而且容易起心動念,所以,佛菩薩才會說,「應(yīng)折伏者而折伏之,應(yīng)攝受者而攝受之」;就是因為要攝受、折服我們這些頑固、愚迷的眾生,所以才說了那么多的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給我們?nèi)ミx擇、去學習。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根機不一樣,所以佛就因應(yīng)我們的根器、吸收能力而作出「五時八教」的說法;一、華嚴時,于成道之初為諸大菩薩說《華嚴經(jīng)》;二、阿含時,說《華嚴經(jīng)》后十二年,于鹿野等為接引二乘人,說四阿含等經(jīng)。三、方等時,佛既說小乘,進一步開示《維摩》、《楞伽》等大乘經(jīng),令二乘行者,恥小乘而慕大乘。四、般若時,小乘雖回心向大乘,然其情執(zhí)、我見仍未消除,故佛說《般若經(jīng)》以般若空慧以掃蕩之。五、法華涅槃時,佛見鈍根眾生,機漸純熟,故為說《法華經(jīng)》、《涅槃經(jīng)》,以開權(quán)顯實,會三歸一,稱性而談,令一切眾生,皆得成佛。這是佛陀五時說教的次第與當機的差別。
而「八教」則分「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富瘍x四教」是:頓、漸、秘密、不定;而「化法四教」即為:藏、通、別圓。就是因為眾生的根基不一,所以佛才會有這么多不同的說法,這么多不同的經(jīng)典讓我們?nèi)ミx擇。如果我們都清楚了、明白了,那么佛菩薩就不用這么麻煩了,講這么多,還有一次再次的重復、叮嚀。由此可見,佛菩薩是多么的慈悲啊!
因為我們眾生善根淺薄而且頑劣剛強,所以佛陀才特別開示簡單易行的凈土念佛法門。只要我們信、愿、行具足,將來自然就能往生彼國。所以,我們想生到極樂世界去,其實并不困難,一方面必須靠自力,就是說,我們很想去、很愿意去;另一方面亦必須靠他力,也就是仰仗阿彌陀佛的愿力;如此自力與他力結(jié)合,就能決定往生。由此可見,求生西方凈土比其他凈土更為容易。所以,今天大家在這里念佛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求生凈土;既然希望生到凈土,就必須對「凈土」有清晰的了解。
何謂「凈土」呢?「凈土」就是潔凈之土或清凈之土的意思。那么一個國土、一個世界,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稱為「凈土」呢?
(一)在人民方面:
首先里面的人民應(yīng)該怎么樣呢?一者,康樂無病。就是說,首先要無病、無痛、健康地活著。因為我們?nèi)?a href="/remen/shiji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世間有生、老、病、死,而極樂世界的首條件就是康樂無病。
第二要怎么樣呢?二者,壽命長遠。我們娑婆世界的人的壽命,一般一百二十多歲就已經(jīng)非常、非常的長了;而我們香港人都很幸運呀!女性的平均年齡為八十六點多,而男性的平均年齡是七十九歲半。由于現(xiàn)時科技及醫(yī)療都很發(fā)達,所以人類普遍都很長壽;而凈土的壽命比人間的壽命還要長很多、很多。
第三還要怎樣啊?三者,身相莊嚴。因為我們眾生都是貪求這個身相。我們看到這個佛都是萬德莊嚴,他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當我們往生到凈土之后,身相自然就會變得莊嚴。
接著第四是什么呢?四者,無貧富貴賤之不齊。現(xiàn)今的社會,有的時候貧富差距太大,造成了很多的不平等,我們內(nèi)心世界也不平等,而去到凈土之后,那里就沒有貧富貴賤之分。大家都是佛弟子,都是妙音菩薩。所以,這個都是它的一個基本條件。
當然了,還要怎么樣呢?五者,心性柔和,道德高尚。西方凈土之中,每一個人都心性柔和;前面說了,菩薩道有「四攝法」;因此在凈土里面,大家所講的都是愛語和軟語;如果心性不柔和,能不能講愛語和軟語呀?當然是不可能了。假如你現(xiàn)在非常非常的憤怒,所說的一定是怨言,一定都是嘮叨話。但是相反地,如果你心性柔軟,具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能做到慈無量、悲無量;你慈悲了,心性自然柔和了;佛菩薩的慈悲就好像慈母一樣,慈母就是心性柔和最具體的呈現(xiàn)。所以在極樂世界之中,最起碼的條件就是心性柔和。你看現(xiàn)時很多青年到處示威游行,所作所為充滿火藥味,隨時都有可能爆發(fā)暴力事件,無形中造成另一種危機;極樂世界里面就完全不一樣了,國土及人民都非常的安寧。
除了這些條件以外,還要道德高尚。這個道德的高尚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這個道德的要求,體現(xiàn)在我們身、口、意三方面;所以佛教講戒律,所謂「由戒生定,從定發(fā)慧」;「戒」的目的就是防非止惡,戒是用來戒我們的身體的;有了戒之后,自然就有定;定是用來規(guī)范我們的心的,有了定之后,自然就能生出智慧;是故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有了戒、定、慧,我們的身、口、意才能做到完美,達到真正的表里如一,這樣才是真正道德高尚的人。
接著,就是道心不退。六者,道心不退。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道心很容易退卻,但在西方極樂世界之中,道心是會不退轉(zhuǎn)的。也就是說,一去到那里就只會升班,不會降班。不像我們這個世界,這里頭很多人成績都不合格,不能升班;可是到了極樂世界之后,我們都不會再留理了,大家都是一起升班;而且都慢慢地升到菩薩,升到佛的境界里去。而且在極樂世界里面,這個菩薩不是一般的菩薩,都是補位的菩薩,而且不計其數(shù)之多,不能用我們一般的思考方式來計量,唯有佛與佛乃能究竟。那里的補位菩薩為什么會這么多呢?就是因為他們道心不退呀!
還有,西方凈土的人都是化生的。七者,人皆化生,無男女生育之穢。我們娑婆世界的人是什么生的呀?我們是胎生;胎生就有父母,父母結(jié)合才能生出我們;那凈土里頭都是化生的,什么是化生呢?化生即是蓮花化生;所謂「九品蓮花為父母,不退菩薩為伴侶」,所以那里的人都是化生的;化生的最大好處就是沒有男女生育的污穢之事。
當然,還有什么呢?不會有衰老。八者,無幼壯衰老之異。我們?nèi)说膲勖芏?很容易就衰老,而凈土里頭完全沒有幼、壯、衰老、病痛等等的差異。所以,這個地方才稱得上是凈土。
同時,也沒有身體的種種問題。所以,九者,無涕、淚、痰、汗、屎、尿之類。這些身分排泄出來的種種污穢不凈的東西,都完全沒有。因為西方凈土的人都是無漏的身體。我們現(xiàn)在是有漏的身體,所以就完全不一樣了。
還有,那里的人怎么樣呢?十者,心志高遠,聰明暢達。為什么會心志高遠呢?就是因為他們都想成菩薩、成佛;可是我們很多人可能都有懷疑,現(xiàn)在要去極樂世界,真的能去嗎?如果能去的話,下品下生就已經(jīng)很好了。這樣子的話,你的心志又怎會高遠呢?當然是不高遠了。由于凈土那里的人都想作佛,都希望自己將來有一方的凈
土,能惠利群生;有了這樣的志愿,自然就會聰明暢達,有不盡的辯才,有無盡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大圓鏡智,這不是一般的智慧,不是一般的世智辯聰明,而是圓滿無漏的智慧。我們就是沒有智慧,而且戒、定、慧我們都不足。
他們修行的目的為什么呢?就是:十一者,永離六道輪回。那里面沒有輪回,在極樂世界之中,是沒有天界的,連天界都沒有,當然六道就更沒有了;我們一般人都想求生天界,但極樂世界其實比天界還要殊勝,那里頭連三惡道的名字都沒有,又怎會有有六道輪回呢?這個境界實在令人向往。
接著是什么呢?十二者,具六神通。試想,凈土的人如果不具六神通,那里算不算是凈土呀?當然不是了。而這個六神通我們本來就具足的,像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有他心通,都有宿命通,都有神足通,都有天眼通、天耳通,都有漏盡通。這六種通,我們本來都是具足的。只要我們?nèi)サ絻敉?自然就會具備。
還有怎么樣呢?十三者,具有慧眼正見。我常常跟大家說,其實我們原本都具有五種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五種眼,若以佛眼看眾生的話,則一切眾生都是佛;若以法眼看眾生的話,那有分別了,什么分別呢?就是十法界的分別;若以慧眼來看眾生,又如何呢?什么是慧眼呀?慧眼所見的,其實就是二乘或阿羅漢的境界,這個就是智慧的眼。再低一層的就是天眼,天眼就是天人的眼,能見的范圍自然比人眼廣闊。而我們現(xiàn)在都是以人眼看,人眼看到的全部都是人,而且只看到眼前的景物,再遠一點就看不到了,又或者一個簾就把我們給遮著了。所以,當我們?nèi)サ綐O樂世界之后,都自然具有慧眼,智慧的眼。
當然,唯有佛眼是無所不見的,當我們成佛以后就會和佛一樣,什么都看得見了;但是,即使未到成佛的境界,只要去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后,我們自然就會具備這種慧眼正見。當然,「凡此種種呀,稱為眾生世間清凈莊嚴」。這些都是我們所有眾生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這就是我們理想中的凈土。
以上十三點,都是關(guān)于凈土中人民的情況,至于國土方面,又有怎么樣的要求呢?這個國土當然是非常的清凈莊嚴了。我們常常說,要正報莊嚴,依報莊嚴。正報就是我們這個身體,而依報就是受生的地方,即江河大地。
由于今天時間已經(jīng)差不多了,這個依報我們明天會繼續(xù)講;看看這是如何的莊嚴殊勝,如何的令我們贊嘆,F(xiàn)在我們想一想是否都覺得很向往了呢?既然向往的話,那沒有別的方法,就只得好好的念佛;多來聽經(jīng)聞法;聽經(jīng)的目的,就是增長我們的信心和道心。
其實,講了這么多,無非是希望給大家鼓勵、鼓勵再鼓勵,讓大家生起信心。許多時候,我們就是信心難生呀。雖然覺得凈土很好,但總覺得好像離我們很遙遠。有的時候甚至是半信半疑,有的時候可能還會迷惘。所以,我為大家說開示的目的就是要鼓勵大家,讓大家對凈土法門生起真實的信心。因為我們經(jīng)常說,求生西方極樂凈土,最基本的要有兩種心:一種是厭離,唯有厭離才會向往;一種是欣愿,什么是欣愿呀?就是我很想去、很樂意地去;只有想去、樂意去,阿彌陀佛才會接引我們;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如果你沒有緣,你又不想去,那么阿彌陀佛也沒你辦法呀!現(xiàn)在既然我們想去,而阿彌陀佛又有愿力,那么我們不去,誰去呢?其實道理就是這么簡單。好了,今天時間又到了。阿彌陀佛!
(全文完)
- 上一篇:愛不重不生娑婆 念不一不生極樂
- 下一篇: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p>
──西方寺彌陀佛七法會開示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
大家歡喜。我們中午講,人最重要的就是結(jié)緣,所以,我們今天參加佛七法會念阿彌陀佛,就能和西方極樂世界結(jié)緣;也就是說,只要我們能念到一心不亂的時候,就能決定往生。當然這其中有「理」的一心不亂,和「事」的一心不亂之分;如果我們能念到理一心不亂,可以生到哪里呢?就可以生到實報莊嚴土。而如果我們念到事一心不亂,就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我們都知道極樂世界有四種土,就是上述的兩種土,再加上凡圣同居土和常寂光凈土。這常寂光凈土就是佛的凈土。我們要生到那里實在比較困難,因為我們都知道佛有四種涅槃:一是自性清凈涅槃、二是有余依涅槃,三是無余依涅槃,四是無住處涅槃。
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種涅槃呢?佛本來是如去如來的,正如《金剛經(jīng)》所說:「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箒怼⑷テ鋵嵵皇且环N示現(xiàn)。
第一種:自性清凈涅槃,意指一切法的實性即是真如之理。一切諸法雖為客塵煩惱所覆障,然本來自性清凈,具有無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然如虛空,一切有情皆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又離一切相而無有分別,且言語、思慮皆泯絕,唯圣者始能自內(nèi)證之。
第二種:有余依涅槃,意謂斷盡煩惱障所顯現(xiàn)的真如之理。煩惱障雖滅,然尚余欲界五陰之身而為所依,故稱有余依涅槃。就是說佛雖然已經(jīng)成佛,但他是在人間成佛的,他的身體是在人間的。就好像我們釋迦佛在生時一樣,他示現(xiàn)生、老、病、死,示現(xiàn)和我們?nèi)艘粯拥?a href="/remen/shoum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壽命,活到八十歲;以這個身體來示現(xiàn)涅槃,這就是有余依涅槃。
第三種:無余依涅槃,意謂出離生死苦所顯現(xiàn)的真理。即煩惱斷盡,所作皆辦,所余五陰之身亦滅,失去一切有為法之所依,自然歸于滅盡,眾苦永寂。
第四種:無住處涅槃,謂斷所知障所顯現(xiàn)的真理。即斷智之障,則得生死、涅槃無差別的深智,于二者無有欣厭,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唯常與大智大悲相輔,窮未來際,利樂有情,然雖起悲、智二用而體性恒寂。
由此可見,什么是無住處涅槃呢?就像觀音菩薩,她本來是正法明如來,早就已經(jīng)成佛了,但她倒駕慈航,示現(xiàn)為菩薩,她跟我們娑婆世界與極樂世界都有大因緣;她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所以,她是無住處,無所謂住處。
但是,為什么要講這么多呢?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念佛,看看自己將來能到達什么境界。假如說已經(jīng)念到「理一心不亂」了,那是什么境界呀?那就是法身大士的境界了,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個不是一般人的境界,那已經(jīng)是菩薩的境界了。那么什么是「事一心不亂」呢?就是見思、塵沙、無明種種的煩惱都已經(jīng)斷盡了。這個是什么境界呢?這個是羅漢的境界。其實,羅漢的境界已經(jīng)不簡單;但是,菩薩的境界就更加不容易了。所以說,這個一心不亂,容不容易得呀?實在是一點都不容易。本來七天應(yīng)該念到一心不亂,可是我們卻很難做到。為什么呢?因為我們有種種的無明煩惱,有數(shù)不清的微細的疑惑,外界一點點的事情都會令我們起心動念。這樣的話,如何才能念到一心不亂呢?
實在是非常的困難啊!但是,困難并不等于做不到,之所以做不到,就是因為我們發(fā)的心還不夠。所以,暫時做不到?jīng)]關(guān)系,我們退而求其次,是什么呢?就是要求能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后,自然就能夠一心不亂。
而所謂功夫成片,就是這個佛號和我們的身、心打成一片;當然,要念到這個境界,念的時候就必須要專心一意,而且要做到不夾雜、不間斷。如果夾雜了,就沒有辦法念到一心不亂了。為什么會夾雜呢?就是我們很容易被外境所動搖,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面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很容易起心動念。一動念就有了分別心,就沒辦法「制心一處」;不能制心一處的念佛效用就很低,就連功夫成片也做不到。那既然做不到,我們應(yīng)該怎么樣呢?所以,《無量壽經(jīng)》就教我們:「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箍墒且驗槲覀兊钠刑嵝倪沒有真正生起來,所以我們做不到一向?qū)D?也就是一心專念。
但是菩提心如何能發(fā)起?這就需要智慧。而「一向?qū)D睢咕褪且环N實踐的功夫;所以如果沒有智慧,這個菩提心是發(fā)不起來的。而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也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據(jù)經(jīng)上說:菩提心為一切諸佛之種子,凈法長養(yǎng)之良田,若發(fā)起此心勤行精進,當?shù)盟俪蔁o上菩提。由此可見,菩提心是一切正愿之始、菩提之根本、大悲及菩薩學之所依。古德說:「修行不發(fā)菩提心,猶如耕田不下種」,這一念清凈的菩提心是很重要的。有了菩提心,心中自然就沒有愚癡、顛倒、妄想,這一念心就由相對的心變成絕對的心,由染污的心變成清凈的心。
而菩提心又離不開「大悲心」,菩提心是從大悲熏修開始的。如果我們沒有大悲熏修,這個學佛的動機就會存在疑惑;若存在疑惑,發(fā)心就不誠懇。要知道凈土念佛法門里面有所謂「三心」,是哪「三心」呢?也就是念佛人為往生凈土而發(fā)的「至誠心、深心、回向發(fā)愿心」;即相當于彌陀四十八愿中第十八愿的「至心、信樂心、欲生心」。
雖然有關(guān)三心的解釋,各經(jīng)論中均有不同的說法。但據(jù)《觀無量壽經(jīng)》的說法,這三心是往生極樂世界的先決前提,如能圓發(fā)三心即得往生彼國。此三心,至誠心是菩提心的本體,真誠到極處,從體起用,一是自受用,一是他受用;即是說,你用什么心對自己,就用什么心對別人。對自己的作用是深心,對別人的作用是回向發(fā)愿心。
首先第一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誠懇的心、虔誠的心。也就是說,我們念佛的時候,應(yīng)當口念心想,如在阿彌陀佛面前,聲由口出,又從耳入,聲聲印向心田,句句都從心出。如果無法停止妄想,專心念佛,可試觀想:自己是海上一艘破船的乘客,突然遇到海難,已經(jīng)掉入波濤洶涌的海水中,情危之下,萬幸地抓到一塊木板,這時就必須牢牢抱緊,絲毫不能放松,一點也不得大意,否則就會被驚濤駭浪沖走,唯有死路一條了。因此,我們念佛號之時,就要像在茫茫大海中快被淹死的情形下抱住木板一樣,緊緊地抱住佛號;這樣念佛的心,也就是至誠心了。
其次是深心。深心就是堅固不拔,根深柢固的信心,是從念佛的應(yīng)驗或從修證的經(jīng)驗中所養(yǎng)成的。如《維摩經(jīng).佛國品》中說:「深心即是凈土!埂雌兴_品〉中亦云:「深心即是道場,增長功德故!挂簿褪钦f,必須是發(fā)自心底,念念系心念佛,久而久之,自然而然地,就會時時念佛、刻刻念佛、念念念佛。這就是深心念佛。
如果懶懶散散、隨隨便便地念,有一天沒一天、一曝十寒地念,甚至是一邊念佛一邊打妄想,一邊念佛一邊昏沈掉舉,這就是淺心念佛。
我們都知道,宋初的永明延壽禪師,雖提倡禪凈雙修,卻以凈土為最終歸趣;他每天持念阿彌陀佛圣號十萬聲,可說是「深心念佛」的最佳榜樣,試想如果不是連吃飯、工作、上廁所時,都不離佛號的話,又怎可能一日念足十萬聲呢?因此,若能深心念佛,又那會有時間、有空隙生起煩惱與妄想呢?
可知,深心即是綿密不斷的細心、即是踏實行持的定心、即是內(nèi)外明徹的慧心。若能以深心念佛,就是一心念佛,也就是「一向?qū)D睢沽?這樣的話,不僅能通達事一心,也能相應(yīng)于理一心;不僅必定能往生西方凈土,同時亦可親自體驗到自性凈土或自心凈土的微妙了。
第三是回向發(fā)愿心!富叵颉沟牡谝粚右馑,是將念佛作為期求往生西方的目的;希望以修行的一切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回向的深一層意義,其實是發(fā)菩提心廣度眾生,就是愿將自己的念佛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令他們都能離苦得樂,都能信佛學信,早生極樂,早日成就無上菩提?梢娔罘鸹叵虻哪康挠卸:1.祈求自己往生。這是自受用;2.祈愿一切眾生都能往生。這就是他受用。
所以,回向發(fā)愿心,其實是與發(fā)菩提心的意思相通的。因此,如果我們只做到一向?qū)D?而沒有發(fā)菩提心,還是不能往生的。這是往生最重要的核心條件。我們沒有用真誠心對自己,也沒有用真誠心對別人,用的是自欺欺人之心,這就是凡夫。
由此可見,如果我們沒有回向心的話,這個發(fā)愿就不夠大。那么,我們應(yīng)該如何發(fā)愿才算是大呢?
說到這個大悲大愿,我們都會想到《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與《佛說盂蘭盆經(jīng)》;我們剛剛過了地藏誕和盂蘭節(jié),相信大家都記得上述這兩部經(jīng)的大概內(nèi)容;據(jù)《盂蘭經(jīng)》所載,目犍連尊者跟隨佛陀修學悟道后,證得了六神通,第一件想到的事情,就是要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于是便運用天眼通想看看自己的母親到底身在何處;不料竟看到亡母已經(jīng)墮落在餓鬼道中受苦,皮骨相連,痛苦不堪,他就連忙拿了一缽飯送去給母親吃?墒,由于母親罪業(yè)深重的關(guān)系,飯未入口就實時化為火炭;尊者見狀悲痛不已,馬上回來給佛陀稟報,哀求佛陀開示拯救他母親的方法。
佛陀告訴他,由于他母親所造的罪業(yè)實在太深,只憑他個人的力量是不可能解救的,必須仰仗十方僧眾的力量方能化度,于是便教他于七月十四僧眾結(jié)夏圓滿之日,敬設(shè)盂蘭盆,內(nèi)置百味飲食,供佛齋僧,藉此功德,他的母親自然就能得救。目連尊者聽從佛陀的教誨,依教奉行,結(jié)果他的母親實時得脫餓鬼之苦,而其他同道眾生亦一時俱得解脫。這個故事,最近在盂蘭佛七的時候,我都跟大家講過。目的無非讓大家知道,修行學佛其實離不開孝道,奉行孝道之人才能以至誠心禮佛敬僧,廣修供養(yǎng),踐行菩薩道。
我們試想想,自己有沒有目犍連尊者這樣的孝心呢?可能很多都有一些孝心,但是遠遠不夠。而事實上,我們孝順自己的父母還算是容易,但是要把一切的眾生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那就很難、很難了;不過一個學菩薩道的弟子,就必須要有這種心,如果有了這樣的心,那我們的心量才會大、才不會自私。
說到「孝」,我們都知道,《地藏經(jīng)》里頭有兩個孝順的女兒:一個是婆羅門女,一個是光目女。她們都是地藏菩薩在因地修行的示現(xiàn),她們所呈現(xiàn)的就是一種至大的孝心。
首先我們說婆羅門女。這個婆羅門女出生在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時候,她宿福深厚,所以當時很多人都很欽敬她,可惜由于她的母親信邪,沒有正知正見,所以常輕三寶,而且做了很多不應(yīng)該做的事,是故,死后去到哪里啦?墮落到無間地獄里去!于是婆羅門女,聽從覺華定自在王如來的教示,發(fā)大心廣設(shè)香花凈品供佛、布施塔寺,藉此殊勝功德,不僅她的母親得脫地獄,就連其他無間罪人,亦同時獲得超脫。婆羅門女因此大受感動,遂發(fā)大愿,愿盡未來際,應(yīng)為罪苦眾生,廣設(shè)方便,令到他們都能得到解脫。
第二個是光目女,她出在在什么時候呀?就是在清凈蓮花目如的時候,她的母親呀也是沒做多少好事,而且老是做些壞事。當然啦,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死了之后,一樣落在地獄里去,受無窮的痛苦。光目女得知后,悲痛異常,于是發(fā)大愿說:「若得我母永離三涂,及斯下賤,乃至女人之身,永劫不受者,愿我自今日后,對清凈蓮華目如來像前,卻后百千萬億劫,應(yīng)有世界,所有地獄,及三惡道,諸罪苦眾生,誓愿救拔,令離地獄惡趣,畜生餓鬼等!如是罪報等人盡成佛竟,我然后方成正覺!」
這個愿心,也就是后來發(fā)展為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的大愿!
由此可見,婆羅門女及光目女的母親都非常、非常的幸運呀──有兩個孝順的女兒給她們做種種的功德。可是,在座的各位,大家保不保證自己的兒女也像婆羅門女、光目女一樣,在你們死后,給你們廣做功德、供養(yǎng)三寶、起塔修廟來超度你們呢?你們心里頭有沒有數(shù)呀?有沒有把握呀?一般可能會說:不敢說、不肯定、也不知道。
所以,佛教講求「自救」,其他的宗教講求的是「他救」。所謂「自救」,要靠誰呀?就是靠我們自己。因為我們中國人和西方人不一樣;西方人是上帝信仰,它很簡單;善人就上輪回去天堂,惡人就下輪回去地獄。而我們中國人呢,民間一般的都是祖先信仰,所以很多人,他做功德、念佛,并不是為了自,。而是為了祈求佛力加被,子女聰明伶俐、家庭平安,將來能夠發(fā)財、行運,光大門楣!不過,這只算是功利信仰、民間信仰,而不是真正的佛教信仰。
那我們今天在座各位都不是這種民間信仰,而是真正的信佛。這個真正的信,也就是「正信」、「實信」;既然是真實的信、正確的信,那么我們不單信佛,而且更相信自己將來也能成佛,這就是前面所說的「信自己」,因為「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所以,每一個人將來都有機會成佛;因此,佛其實離我們并不遙遠,只要我們肯腳踏實地去修行,就終有一天會成就。
但這是從理上說的,要成佛事實上并不容易,為什么呢?因為我們眾生的心都是搖擺不定的,而且容易起心動念,所以,佛菩薩才會說,「應(yīng)折伏者而折伏之,應(yīng)攝受者而攝受之」;就是因為要攝受、折服我們這些頑固、愚迷的眾生,所以才說了那么多的三藏十二部經(jīng)典,給我們?nèi)ミx擇、去學習。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根機不一樣,所以佛就因應(yīng)我們的根器、吸收能力而作出「五時八教」的說法;一、華嚴時,于成道之初為諸大菩薩說《華嚴經(jīng)》;二、阿含時,說《華嚴經(jīng)》后十二年,于鹿野等為接引二乘人,說四阿含等經(jīng)。三、方等時,佛既說小乘,進一步開示《維摩》、《楞伽》等大乘經(jīng),令二乘行者,恥小乘而慕大乘。四、般若時,小乘雖回心向大乘,然其情執(zhí)、我見仍未消除,故佛說《般若經(jīng)》以般若空慧以掃蕩之。五、法華涅槃時,佛見鈍根眾生,機漸純熟,故為說《法華經(jīng)》、《涅槃經(jīng)》,以開權(quán)顯實,會三歸一,稱性而談,令一切眾生,皆得成佛。這是佛陀五時說教的次第與當機的差別。
而「八教」則分「化儀四教」與「化法四教」!富瘍x四教」是:頓、漸、秘密、不定;而「化法四教」即為:藏、通、別圓。就是因為眾生的根基不一,所以佛才會有這么多不同的說法,這么多不同的經(jīng)典讓我們?nèi)ミx擇。如果我們都清楚了、明白了,那么佛菩薩就不用這么麻煩了,講這么多,還有一次再次的重復、叮嚀。由此可見,佛菩薩是多么的慈悲啊!
因為我們眾生善根淺薄而且頑劣剛強,所以佛陀才特別開示簡單易行的凈土念佛法門。只要我們信、愿、行具足,將來自然就能往生彼國。所以,我們想生到極樂世界去,其實并不困難,一方面必須靠自力,就是說,我們很想去、很愿意去;另一方面亦必須靠他力,也就是仰仗阿彌陀佛的愿力;如此自力與他力結(jié)合,就能決定往生。由此可見,求生西方凈土比其他凈土更為容易。所以,今天大家在這里念佛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求生凈土;既然希望生到凈土,就必須對「凈土」有清晰的了解。
何謂「凈土」呢?「凈土」就是潔凈之土或清凈之土的意思。那么一個國土、一個世界,要具備哪些條件才能稱為「凈土」呢?
(一)在人民方面:
首先里面的人民應(yīng)該怎么樣呢?一者,康樂無病。就是說,首先要無病、無痛、健康地活著。因為我們?nèi)?a href="/remen/shijia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世間有生、老、病、死,而極樂世界的首條件就是康樂無病。
第二要怎么樣呢?二者,壽命長遠。我們娑婆世界的人的壽命,一般一百二十多歲就已經(jīng)非常、非常的長了;而我們香港人都很幸運呀!女性的平均年齡為八十六點多,而男性的平均年齡是七十九歲半。由于現(xiàn)時科技及醫(yī)療都很發(fā)達,所以人類普遍都很長壽;而凈土的壽命比人間的壽命還要長很多、很多。
第三還要怎樣啊?三者,身相莊嚴。因為我們眾生都是貪求這個身相。我們看到這個佛都是萬德莊嚴,他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當我們往生到凈土之后,身相自然就會變得莊嚴。
接著第四是什么呢?四者,無貧富貴賤之不齊。現(xiàn)今的社會,有的時候貧富差距太大,造成了很多的不平等,我們內(nèi)心世界也不平等,而去到凈土之后,那里就沒有貧富貴賤之分。大家都是佛弟子,都是妙音菩薩。所以,這個都是它的一個基本條件。
當然了,還要怎么樣呢?五者,心性柔和,道德高尚。西方凈土之中,每一個人都心性柔和;前面說了,菩薩道有「四攝法」;因此在凈土里面,大家所講的都是愛語和軟語;如果心性不柔和,能不能講愛語和軟語呀?當然是不可能了。假如你現(xiàn)在非常非常的憤怒,所說的一定是怨言,一定都是嘮叨話。但是相反地,如果你心性柔軟,具足慈悲喜舍四無量心,能做到慈無量、悲無量;你慈悲了,心性自然柔和了;佛菩薩的慈悲就好像慈母一樣,慈母就是心性柔和最具體的呈現(xiàn)。所以在極樂世界之中,最起碼的條件就是心性柔和。你看現(xiàn)時很多青年到處示威游行,所作所為充滿火藥味,隨時都有可能爆發(fā)暴力事件,無形中造成另一種危機;極樂世界里面就完全不一樣了,國土及人民都非常的安寧。
除了這些條件以外,還要道德高尚。這個道德的高尚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能做得到的,這個道德的要求,體現(xiàn)在我們身、口、意三方面;所以佛教講戒律,所謂「由戒生定,從定發(fā)慧」;「戒」的目的就是防非止惡,戒是用來戒我們的身體的;有了戒之后,自然就有定;定是用來規(guī)范我們的心的,有了定之后,自然就能生出智慧;是故戒、定、慧稱為「三無漏學」;有了戒、定、慧,我們的身、口、意才能做到完美,達到真正的表里如一,這樣才是真正道德高尚的人。
接著,就是道心不退。六者,道心不退。我們娑婆世界的眾生,道心很容易退卻,但在西方極樂世界之中,道心是會不退轉(zhuǎn)的。也就是說,一去到那里就只會升班,不會降班。不像我們這個世界,這里頭很多人成績都不合格,不能升班;可是到了極樂世界之后,我們都不會再留理了,大家都是一起升班;而且都慢慢地升到菩薩,升到佛的境界里去。而且在極樂世界里面,這個菩薩不是一般的菩薩,都是補位的菩薩,而且不計其數(shù)之多,不能用我們一般的思考方式來計量,唯有佛與佛乃能究竟。那里的補位菩薩為什么會這么多呢?就是因為他們道心不退呀!
還有,西方凈土的人都是化生的。七者,人皆化生,無男女生育之穢。我們娑婆世界的人是什么生的呀?我們是胎生;胎生就有父母,父母結(jié)合才能生出我們;那凈土里頭都是化生的,什么是化生呢?化生即是蓮花化生;所謂「九品蓮花為父母,不退菩薩為伴侶」,所以那里的人都是化生的;化生的最大好處就是沒有男女生育的污穢之事。
當然,還有什么呢?不會有衰老。八者,無幼壯衰老之異。我們?nèi)说膲勖芏?很容易就衰老,而凈土里頭完全沒有幼、壯、衰老、病痛等等的差異。所以,這個地方才稱得上是凈土。
同時,也沒有身體的種種問題。所以,九者,無涕、淚、痰、汗、屎、尿之類。這些身分排泄出來的種種污穢不凈的東西,都完全沒有。因為西方凈土的人都是無漏的身體。我們現(xiàn)在是有漏的身體,所以就完全不一樣了。
還有,那里的人怎么樣呢?十者,心志高遠,聰明暢達。為什么會心志高遠呢?就是因為他們都想成菩薩、成佛;可是我們很多人可能都有懷疑,現(xiàn)在要去極樂世界,真的能去嗎?如果能去的話,下品下生就已經(jīng)很好了。這樣子的話,你的心志又怎會高遠呢?當然是不高遠了。由于凈土那里的人都想作佛,都希望自己將來有一方的凈
土,能惠利群生;有了這樣的志愿,自然就會聰明暢達,有不盡的辯才,有無盡的智慧。這個智慧就是大圓鏡智,這不是一般的智慧,不是一般的世智辯聰明,而是圓滿無漏的智慧。我們就是沒有智慧,而且戒、定、慧我們都不足。
他們修行的目的為什么呢?就是:十一者,永離六道輪回。那里面沒有輪回,在極樂世界之中,是沒有天界的,連天界都沒有,當然六道就更沒有了;我們一般人都想求生天界,但極樂世界其實比天界還要殊勝,那里頭連三惡道的名字都沒有,又怎會有有六道輪回呢?這個境界實在令人向往。
接著是什么呢?十二者,具六神通。試想,凈土的人如果不具六神通,那里算不算是凈土呀?當然不是了。而這個六神通我們本來就具足的,像我們每個人本來都有他心通,都有宿命通,都有神足通,都有天眼通、天耳通,都有漏盡通。這六種通,我們本來都是具足的。只要我們?nèi)サ絻敉?自然就會具備。
還有怎么樣呢?十三者,具有慧眼正見。我常常跟大家說,其實我們原本都具有五種眼,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這五種眼,若以佛眼看眾生的話,則一切眾生都是佛;若以法眼看眾生的話,那有分別了,什么分別呢?就是十法界的分別;若以慧眼來看眾生,又如何呢?什么是慧眼呀?慧眼所見的,其實就是二乘或阿羅漢的境界,這個就是智慧的眼。再低一層的就是天眼,天眼就是天人的眼,能見的范圍自然比人眼廣闊。而我們現(xiàn)在都是以人眼看,人眼看到的全部都是人,而且只看到眼前的景物,再遠一點就看不到了,又或者一個簾就把我們給遮著了。所以,當我們?nèi)サ綐O樂世界之后,都自然具有慧眼,智慧的眼。
當然,唯有佛眼是無所不見的,當我們成佛以后就會和佛一樣,什么都看得見了;但是,即使未到成佛的境界,只要去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后,我們自然就會具備這種慧眼正見。當然,「凡此種種呀,稱為眾生世間清凈莊嚴」。這些都是我們所有眾生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這就是我們理想中的凈土。
以上十三點,都是關(guān)于凈土中人民的情況,至于國土方面,又有怎么樣的要求呢?這個國土當然是非常的清凈莊嚴了。我們常常說,要正報莊嚴,依報莊嚴。正報就是我們這個身體,而依報就是受生的地方,即江河大地。
由于今天時間已經(jīng)差不多了,這個依報我們明天會繼續(xù)講;看看這是如何的莊嚴殊勝,如何的令我們贊嘆,F(xiàn)在我們想一想是否都覺得很向往了呢?既然向往的話,那沒有別的方法,就只得好好的念佛;多來聽經(jīng)聞法;聽經(jīng)的目的,就是增長我們的信心和道心。
其實,講了這么多,無非是希望給大家鼓勵、鼓勵再鼓勵,讓大家生起信心。許多時候,我們就是信心難生呀。雖然覺得凈土很好,但總覺得好像離我們很遙遠。有的時候甚至是半信半疑,有的時候可能還會迷惘。所以,我為大家說開示的目的就是要鼓勵大家,讓大家對凈土法門生起真實的信心。因為我們經(jīng)常說,求生西方極樂凈土,最基本的要有兩種心:一種是厭離,唯有厭離才會向往;一種是欣愿,什么是欣愿呀?就是我很想去、很樂意地去;只有想去、樂意去,阿彌陀佛才會接引我們;所謂「佛不度無緣之人」,如果你沒有緣,你又不想去,那么阿彌陀佛也沒你辦法呀!現(xiàn)在既然我們想去,而阿彌陀佛又有愿力,那么我們不去,誰去呢?其實道理就是這么簡單。好了,今天時間又到了。阿彌陀佛!
(全文完)
- 上一篇:愛不重不生娑婆 念不一不生極樂
- 下一篇:佛法在世間 不離世間覺
- 仁德上人:真實的菩提心
- 仁德上人:沒大徹大悟之前要運用好有我而不為我的善心菩提心
- 凈界法師:佛陀的呵責:常在燃燒中,何喜何可笑?
- 凈界法師:什么是菩提?一種無漏的智慧
- 如瑞法師:要了知發(fā)菩提心的功德就要學會善用其心
- 大安法師:哪四種法能夠令菩薩忘失菩提心呢?
- 凈界法師:菩提心在本質(zhì)上的差別是什么?
- 大安法師:怎么發(fā)菩提心?從厭離啟發(fā)菩提心
- 法藏法師:每個階段應(yīng)該如何期許?有沒有什么檢核標準?
- 寬運法師:念佛要有什么心?念佛人在心性上要好好下功夫
- 凈界法師:出離心和大悲心兩者結(jié)合就是菩提心
- 宏海法師:怎樣轉(zhuǎn)煩惱為菩提?
- 清凈法師:菩提心如何落實到日常生活中?
- 法藏法師:發(fā)菩提心與發(fā)心有何不同?如何保持初發(fā)心?
- 寬運法師:佛教生態(tài)觀:一切眾生相互依存,皆應(yīng)重視
- 如瑞法師:什么是菩提心?菩提心的分類
- 仁德上人:知道心病在哪就要對癥下藥
- 濟群法師:什么叫發(fā)菩提心?如何真正的發(fā)菩提心?
- 靜波法師:惡止善行的歷事煉心
- 能弘法師:菩提心就是成佛的種子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