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宗寶鑒》譯注 卷一之十
《蓮宗寶鑒》譯注 卷一之十
[原文]
慈心不殺
卵胎濕化,飛走蟲魚,皆未來諸佛之流,或過去多生父母。
至于顒顒怖死、汲汲貪生,避苦而樂其身,此情一等;求安而養(yǎng)其命,斯理萬均。
何乃聲哀哀而牽上刀砧,眼盻盻而驅就死地?或張羅亙野,布網連山;鹬饚X以高低,煙隨處而疏密。疾電之鷹爭舉,追風之馬競前。猿睹箭以魂飛,雁看弓而膽落。解頭陷腦之酸難抵,洞胸徹骨之痛奚禁?
況斯等,共稟五行,俱含四象,同沾佛性,共有神明。何乃陳此肉山,樹茲炮烙,充其口腹,美彼心肝?
殊不知,斷其命者,是出佛身之血;食其肉者,寧非父母之身?造殺害之深尤,斷慈悲之種性;生前福壽,暗里消磨;死后沉淪,刀山劍樹;還作雞豬魚兔,次第填償;至此宰割烹炮,因果相似。
諦觀食肉,可謂寒心?v售易于屠門,亦難逃于重罪。
菩薩寧當破骨,終不食噉眾生。是以白兔焚身,而仙人不顧也。草尚不拔,肉豈容嘗?遠彼庖廚,有聞聲不忍之訓;養(yǎng)他出賣,同口殺心食之尤。
大圣垂慈,所以制戒,永斷殺生;其德大也。修凈土人,故當持守。可謂,“不貪香餌味,始是碧潭龍!
[消文]
慈心不殺
無論是卵生胎生濕生化生,還是飛禽走獸昆蟲水族,都在未來諸佛的行列,有的還是你我過去的多生父母。
至于對個個怕死、人人貪生,趨吉避兇,希望身心安樂的情感需要而言,大家都是沒有差別的;并且,追求平安,滋養(yǎng)身命的生存道理,大家也是平等的。
因此,為什么可以在哀痛凄厲的慘叫聲中被牽上砧板,魂飛魄散地等待著利刃穿喉?為什么可以懷著無助恐怖的眼神被驅趕著邁向死亡之路?有時候,人們漫天遍野地支起羅網,四處上下點起驅趕野獸的大火,烈焰與濃煙疏密雜亂。快如疾電鷹隼從頭上飛撲而下,追風的健馬四面馳騁。猴子看到穿出的利箭就魂飛魄散,大雁看到張開的彎弓就心驚膽寒。斷頭陷腦的辛酸如何去忍受啊,穿胸碎骨的痛苦又如何去承受?
更何況,這些生命和你我人等,共同稟受五行,一樣具足四象,同樣具有佛性,同樣耳聰目明。為什么竟會造此尸山,立此炮烙,把它們的心肝視作美味,來添充我們的肚子呢?
大家難道不知道,奪取它們的生命,如同出佛身之血;嚼食它們的身體,何異于父母之身?我們造下殺身奪命的大業(yè)的同時,也在斷送我們慈悲的種性啊;生前的福報壽命,就這樣暗中折損掉了;死后的墮落惡道,也是在走向刀山劍樹啊;因果循環(huán),報報相還,投胎化為雞豬魚兔之時,還要一一償還殺業(yè);到那時,或宰或割或煮或腌,因果沒有什么不同。
仔細觀察,認真參悟之后,反觀吃肉,可謂寒心啊!縱然只是從屠門買來食用,也難逃于重罪啊!
菩薩寧愿自己粉身碎骨,也不會食啖眾生之肉。所以才有“白兔焚身、仙人不顧”的先例。比丘律中,青草尚且不忍拔割,眾生之肉又怎么能夠品嘗呢?遠離庖廚,夫子有不忍聞其聲的教導;畜養(yǎng)牲禽出賣,與勸殺想殺的罪過是一樣的。
如來大圣垂示慈訓,因此上制定殺生之戒,永斷殺業(yè);戒殺的功德是不可思議的。我們修凈土之人,理當堅持遵守?芍^:“不貪香餌味,始是碧潭龍!
- 上一篇:《蓮宗寶鑒》譯注 卷一之九
- 下一篇:《蓮宗寶鑒》譯注 卷一之十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