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心靈之法寶

\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破萬年愚!因緣聚會,能于臺北國父紀念館與臺南圖書館演講,前后共五天,聽經(jīng)聞法的人潮高達五千余人,熱愛佛法真理者,如貧得寶般的擁擠入席而坐,但有數(shù)千人無法入場就席,懷著失望的心情而歸。佛教目前在臺灣寶島正是興盛黃金燦爛時代,不分朝野上下,幾乎人人對佛法并不陌生,甚至鞠躬盡瘁的護持與研究,這是值得我們慶幸與歡欣的。

  「超越心靈之法寶」的誕生,是由臺北與臺南兩次演講內(nèi)容所集成,分為上下兩集,以深入淺出的方式闡述佛法的要義,易懂易入門,有事有理,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看完之后,有如游歷法海,親臨圣境之感!

  有人因一句佛法而浪子回頭;有人因一句佛法而大徹大悟;有人因一句佛法而內(nèi)心疑惑當下頓消達理;有人因一句佛法而去邪歸正。佛法是覺悟之法,能令人覺悟人生觀的真諦,啟發(fā)宇宙萬象的真面目,歷代高僧大德,乃至研習佛法者,皆能有所得,有些人開悟超凡入圣;有些人蒙受法益,得未曾有之法喜,因而改變?nèi)松^,過著正覺得人生;在此遙寄得閱「超越心靈之法寶」諸君,能受大利益,智慧普現(xiàn),內(nèi)心黑暗頓消,光明普照,如佛菩薩般的自在解脫,過著正覺的人生,有朝一日,同證無上菩提,與圣等齊,更無別異,如此,人生并無虛浪白走一遭,諸君是否有同感?

  --------------------------------------------------------------------------------

  諸山長老、諸位法師、臺南市政府民政局林局長、黃國代來鎰大德暨夫人、大會司儀姜書記官、各位貴賓、各位長官、以及熱愛佛法的所有仁者,大家晚安,功德無量!(大眾掌聲四起)

  剛才聽到民政局林局長與黃國代的致詞,如同打了一支強心劑,讓我有信心,內(nèi)心覺得無比溫暖。

  在此,特別為大家介紹,幾天前,法王講堂主辦單位向臺南市政府申請佛學講座時,在辦理弘法手續(xù)的過程中,承蒙林局長鼎力支持,并且在回復的公文中,寫得非常殊勝莊嚴,句句都發(fā)揮出菩薩慈悲的精神,令此次法會非常成功順利,真是功德無量!阿彌陀佛!(掌聲如雷)

  當今政府非常鼓勵宗教人士來協(xié)助政府,踴躍輔導人民,提倡健全的道德觀,使社會國家更加安定升華。

  這次佛學講座承蒙各主辦單位,尤其是臺南市政府從中的連系,使法會進行的非常順利,此次弘法可說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榮幸、最溫馨的一天。(大眾常聲如雷)

  除此之外,特別介紹一位汗馬功高的大德,也就是今天的司儀姜書記官(高等法院),為何要特別介紹他呢?因為在這次佛學講座中,他忙碌不停的奔波,連絡(luò)各單位,進而文宣亦做得很出色。本來他體重有七十公斤,最近忙于辦法會,東奔西跑,消瘦很多,實在很辛苦。

  這種為法忘軀的精神,如佛門中所說的一句話:『菩薩但愿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淮穗y能可貴的精神,就是菩薩發(fā)心。(大眾掌聲如雷)

  記得民國初年,佛教界出現(xiàn)一位律宗祖師,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弘一大師。

  弘一大師是以持戒莊嚴解脫,而往生西方凈土的一位大德。他雖出家,卻時時掛念關(guān)懷社會國家,他曾經(jīng)說過兩句名言,令我感觸良多。

  他說:「愛國不忘念佛,念佛不忘愛國!惯@種入世而又出世的精神,恰似佛門所說:「修行不偏離,而行中道!拐娌缓唵。(大眾掌聲四起)

  現(xiàn)今很多人頓入空門,卻遠走深山修行,與社會各階層斷絕,此舉并非釋迦牟尼佛之意。

  佛經(jīng)云:「上報四重恩!

  為人要懂得報答四種恩惠:一父母恩。二國家恩。三眾生恩。四三寶恩。

  世出世間不論圣凡皆有恩于我們,所以我們應(yīng)懂得飲水思源、知恩報恩,不分圣凡。因此弘一大師出家后,修行念佛仍然不忘愛國家。

  上面提到弘一大師,或許有人對他還很陌生,為了讓大家更熟悉這位偉大的一代律師,我再深入地介紹一審。

  大師是中國大陸一位名藝人,才華橫溢,當時(指民國初年)是一位相當出名的音樂老師,俗名李叔同,他作了很多首世界名曲,讓我最深刻的一首叫做送別。

  記得小時候讀書時,老師彈琴時常彈起這首歌,諸位若不嫌棄,我唱三句給大家聽聽看,好不好?(大眾掌聲如雷)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大眾掌聲四起)

  聽了這幾句,相信大家對弘一大師(李叔同)就更加有印象了。大師出家后,可說震撼了朝野上下,而且于教內(nèi)弘揚戒律,振興佛法,那時,對佛門四眾弟子影響很大,因為民國以來,律宗漸漸斷滅,當時樹立振興律宗的,可說他是第一人。

  而今天我們司儀姜書記官,亦然修行不忘入世,入世不忘修行,他任職于高等法院書記官,除了平常服務(wù)社會百姓以外,下班回到家后,不管再晚,必定精勤念佛誦經(jīng)做晚課,并且受了在家菩薩戒。如此修行不忘入世,入世不忘修行的精神,難道不是菩薩發(fā)心嗎?(大眾掌聲四起)

  大部份的人從事于社會工作上,身不由己,往往回到家后,想念佛修行已疲備不堪,于是一天混過一天,得過且過,然后累積四、五天的功課一起作,如此而念得上氣接不了下氣,此種懈怠修行方式,佛門是不贊同的。

  據(jù)我所知,姜書記官不管工作再忙再累,回家定做功課,不拘多少,這種入世度生,修行出世的精神,實為我們修行人之榜樣。諸位,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呢?不簡單啊!(大眾掌聲如雷)

  我如此贊嘆姜書記官,想必今晚他一定高興得睡不著覺?偠灾,對于今天種種因緣的殊勝具足,內(nèi)心感到無比欣慰,真是功德無量!(掌聲四起)

  接著我們進入今天所要演講的主題,題目是:超越心靈之法寶。

  在此,向諸位報告一個好消息!你、我、人人都有一個心靈,但是每一個人的心靈所發(fā)揮出來的功能、性質(zhì)、作用,各有所異。

  有人心地善良,有人心靈非常惡劣;有人心靈清凈解脫、出離三界、達佛之境界;有人心靈污穢不清凈,沉淪于生死苦惱中,是顧名思義的凡夫俗子。

  諸位,那是不是每個人都有一個心靈,但是所發(fā)揮出來的功能作用,卻有千差萬別呢?

  佛經(jīng)云:「心能轉(zhuǎn)相,相隨心轉(zhuǎn)!

  眾生造什么業(yè)!就受什么果報!果的差別,也就是因的差別。

  譬如在座諸位,請你們看看你的左鄰右舍,是不是每個人的長相都不一樣,確實不一樣。因為因不同,自然感召的果報亦就不同。

  如果今天我們在座諸位都有共同成佛的目標,并且一同發(fā)愿朝著目標而行,有一天,修到因圓果滿時,那也就是成佛的時候。成佛后,各各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一切福德、神通、智慧圓滿具足,無有高下,平等平等。

  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相好光明,無有差別,那又如何分辨出每一尊佛之德號呢?

  唯有以佛手拿之象征物來分別。如手拿摩尼珠是藥師佛,手拿蓮花臺為阿彌陀佛。如果沒有這些象征物,只是一尊佛坐在那里,或許你無法辨別!因為佛所修的因相同,所以感召的果報也就相同。

  因此,佛修到究竟圓滿時,所展現(xiàn)出來的相貌都是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一切具足。我這么說,相信諸位應(yīng)該很清楚吧!(大眾掌聲如雷)

  由此,簡單而言,普天之下,人的心只有一個,可是由心發(fā)揮出來的功能,卻是千奇百態(tài)。

  所以今天,我們?nèi)绾螌⑿撵`超越凈化,這是當今之務(wù),也是今晚所要講的主題。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說:眾生有八萬四千種心病,于是佛說八萬四千法門,無非是對治眾生八萬四千種心病。如果眾生無一切病,那如來何必說一切法呢?所以一切法皆是對治法。

  何謂對治法?如黑對白、高對矮、陰對陽、胖對瘦、你對我、男對女……此是對立,法亦如此。

  惡法以善法對治,貢高我慢以多禮拜對治;喜歡誹謗、諷刺他人,佛教以多贊嘆對治,因為一切法都是對治法,所以心病要心藥醫(yī),心若無病,藥則多余。

  所以今天要向諸位說:凡夫眾生尚未開悟證果,心都有病,只是病有輕重。那要如何將有病的心靈凈化超越呢?必須假借剛才林局長所致詞的,要以道德因果正法來規(guī)范約束,使心不易動念造業(yè)。

  佛教云:要使心地光明、平靜、不造業(yè)、解脫的話,必須仰賴修行的管道來規(guī)范約束,然后進一步提升自己,踏向光明解脫的彼岸

  這也就是今夜我為何要演講超越心靈之法寶的主要理由。在座諸位不妨聽聽看,因為時間很短,只有兩天,原先預定演講三天,只因家?guī)熒先擞谌瞧谇巴?為人弟子理應(yīng)回去參加告別式,所以第三天無法如期演講,在此,向諸位致十二萬分歉意。

  繼續(xù)要跟各位探討的是:眾生的心病在那里?第一、人生最可怕的性情是自卑。那要如何將自卑的心靈凈化超越,那可要下很大的功夫才易成就。

  諸位,世間有多少人為了不同的遭遇而自卑,因此垂頭喪氣,自甘墮落,整日生活在麻木不仁的日子里,不敢面對現(xiàn)實。

  比如,有人因為天生小兒痲痹而自卑,不敢走出面對社會,消極墮落,自暴自棄。有人為了感情不如意而自卑,自慚形穢,不如他人,因此不肯上進。有人生意失敗,自嘆弗如而停于某一階段,不敢前進。以上種種都是自卑感在作祟。

  所以今天不論修行也好,從事世間事也好,不要遇逆境就打退堂鼓而自卑,因為自卑心當下就是一種墮落的因素,更是消極的作為,是不理想的。那要如何超越呢?后面會談到。

  遠觀世間多少殘廢者,他們有勇氣面對社會,肯求上進,亦是成功出人頭地的見證哩!(大眾掌聲如雷)

  如果諸位沒有忘記的話,有一位殘障人士,著作一部寫實小說,亦曾搬上螢光幕演出過,片名風行寶島,是值得推祟的一部片子,片名為汪洋中的一條船,作者鄭豐喜,他是一位殘而不廢的杰出青年,突破內(nèi)心的障礙,從掙扎中站起來,付出很多心血與代價,才得以揚名天下。

  今天,他之所以成功出名,就是他有勇氣超越心靈的障礙,不自卑、不自暴自棄,敢面對現(xiàn)實,此殘而不廢的精神,打破他內(nèi)心深處的自卑感,進而超越升華心靈的意境,這就是他真正成功的主要因素。

  還有一位殘障歌王─阿吉仔,今天他能在歌壇上站有一席之地,并非一朝一夕所得,他也是付出很多心血,流過很多辛酸淚,突破重重困境,才換得今日的成就。

  舉出上面兩個例子,足以證明,天下間沒有不勞而獲的,也沒有所謂的天才。

  比如,我初期弘法時,于臺下準備了一個多小時的演講稿,沒想到上了臺二十分鐘就把它結(jié)束了。而且講話時,結(jié)巴不流利,臺上臺下無法打成一片,但是我不怕失敗,亦不怕人取笑,鼓起勇氣繼續(xù)努力學習,付出很多時間、很多心力來研究語文學,研究佛法的思想體系。

  如今,在臺上演講時,臺上臺下打成一片,講話有思想、有體系、有組織、有段落、滔滔不絕、如瓶泄水,深入淺出地道出,讓人人都聽得懂,這也不是一朝一夕所成,也是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更在失敗的經(jīng)驗中,取長補短,才有今天的小小成果。(大眾掌聲如雷)

  佛經(jīng)云:佛亦不是一世所修成的,必須經(jīng)過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能得以成道。

  而這三大阿僧只劫如天文數(shù)目,所以佛門流傳一句話:天下沒有自然的釋迦,也沒有天生的彌陀,彌陀所以彌陀,釋迦所以釋迦,乃經(jīng)過無量劫的修行所成。

  所以,我們不要怕失敗,應(yīng)當將自卑化為自信、自尊、自愛、自立,只要有勇氣不怕困難地突破一切挫折,相信有朝一日,定能開花結(jié)果。(大眾掌聲四起)

  曾經(jīng)有人問我:請問如本法師,你對以后成佛是否有信心?

  我回答:我如本不能成佛的話,那還有誰能成佛呢?我們只要按照佛法的道理去修證,絕對成佛,指日可待。

  我們對自己的修行成佛要有信心,但是不可以貢高我慢,更不能對自己以后成佛有所懷疑,因為修行不是兒戲,必須樹立信心,肯定自己的努力,精進菩提,定能成就。

  凡夫眾生六根接觸六塵,不是染污就是清凈,所以修行如同作戰(zhàn),戰(zhàn)敗為魔,戰(zhàn)勝成佛。

  心無染塵,清凈即是佛;心觸外境,不能作主,心動染污即是魔。所以作佛作魔,只在染凈之間。(掌聲如雷)

  今天為了慎重起見,而演說超越心靈之法寶,無非是要打破我們內(nèi)心的障礙,因為自卑會使人消極墮落,因此障礙圣道。所以不管世間法也好,出世間法也好,對自己的努力要有信心。

  下面提出一件充滿自信、自愛、自尊的公案,做為修道上之見證。

  諸位,唐朝有兩位開悟高僧,一位是五祖弘忍大師,一位是六祖惠能大師。

  當時六祖惠能大師參見五祖時,

  五祖問惠能大師:汝是何方人?欲求何物?

  六祖惠能大師參見五祖,意義非凡,與五祖機鋒相對下,

  六祖答:弟子是嶺南新州百姓,遠來禮師,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諸位,這段話的意思是,我惠能是嶺南人,如今的廣東、廣西地帶,當時在唐朝還是一個很落伍的鄉(xiāng)下地方,文化水準低落。

  惠能從遙遠的地方特來禮拜,惟求作佛,不求余物。

  諸位,六祖惠能大師回答這些話,是何等的自信,何等的尊嚴,他不是為吃飯、求財、求名利、求福而來,今天來不求其他,只求作佛。請問諸位,有多少人能有如此作為呢?

  人人都有個佛性,如同今晚所說的,人人都有個心靈,而要建立人人都有個佛性,實在很不容易。

  高僧不愧是高僧,惠能大師很干脆地回答:我今天來此,不求其他,只要成佛。如此干脆俐落,一針見血,這是何等尊嚴啊!

  諸位,記得幾個月前,有位臺北男眾居士到講堂找我,我利用這個公案的對話口氣問這位居士。

  我問:汝是何方人?欲求何物?

  他答:我是臺北人,聽說法王講堂的素食很好吃,所以今天專程下來吃素食的。(大眾笑聲迭起)

  我聽了快要昏倒,很不是滋味,人家惠能大師是為成佛而特來禮師,他卻為吃素食而來,境界差那么多!

  我心里想:現(xiàn)在外面吃素食非常普遍,全省到處都有素食餐廳,而且煮出來的菜色很多,又比講堂煮得好吃,想要吃素食應(yīng)該到素食餐廳去,不用到講堂來,因為他所求的實在離道甚遠。

  五祖弘忍大師又開口問:你是嶺南人,又是獦獠,若為堪作佛?

  意思是:你是南蠻,又住在沒有水準的地方,而且身分卑賤,如何作佛呢?

  諸位,五祖弘忍大師是何等苦口婆心,為何身為一代祖師,要用如此鋒銳的言語諷刺他呢?

  大家不要誤會,五祖是為了試探六祖的來歷如何?是否堪作佛,于是在機鋒相對之下,如同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祖理直氣壯地回答:人雖有南北,佛性本無南北,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

  這句話答得非常鋒利,他說:雖然我的身分很卑賤,很沒水準,又是鄉(xiāng)下人沒有知識,可是佛性有何差別呢?話說完當下震撼了五祖心里!

  五祖心想:此人來歷非同小可,因此對六祖非常器重賞識,待因緣成熟,即將禪宗心法衣(金本)傳與惠能大師,于是成為禪宗第六代傳人。

  此段的意義,是建立人人有個佛性,如果無法肯定自己有個佛性,那成佛從何談起?

  世界上有兩種極端的錯誤思想:第一唯物論。第二唯心論。

  唯物論:如同共產(chǎn)主義的思想,他認為人能講話吃飯,一切動態(tài),都是物質(zhì)所發(fā)出來的副作用,而且先有物質(zhì)才有精神界,如果物質(zhì)界毀壞,那連精神界也消失無蹤了。

  站在唯物論的思想上,是如此的可怕,他認為人死后連靈魂都沒有了,何況生前所造的種種是非善惡,于死后一概抹煞,這是非?膳碌乃枷,難怪有很多人敢搶銀行,敢為非作歹,作盡世間一切惡事。

  總之,人死后不是代表一切的毀滅,而是另外還有一種能量的存在,世間人說是能量,其實就是佛性(意識、靈魂),維持你生前的善業(yè)、惡業(yè)、是非長短,綿延不間斷,一期一期,一世一世,一直延續(xù)下去,所以佛教相信有輪回的存在,只要還沒有開悟證果,定要繼續(xù)流轉(zhuǎn)下去。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涅槃經(jīng)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這句話意思是:以佛眼觀看普天之下一切眾生,人人皆具有佛性,只要依照如來教法修行,必能開采其本性。如禪宗所說的明心見性,進而達到;圓滿,成就佛道,常住不滅。

  所以,我們不要因為跟不上或不如人家而自卑,因此氣餒喪志,更不該因失敗而打退堂鼓,致使痛苦不已!不求上進,這都是不當?shù)淖鳛?若問什么理由?因為人人都有個佛性,而這個佛性是非常珍寶的,任憑誰用盡世間一切珍寶也無法換得,因為這是人人本身具有的寶藏。

  我們今天之所以貧賤,受人輕視瞧不起,皆因過去所造的種種惡業(yè)浮現(xiàn),是受果報的時候。

  現(xiàn)在富貴有名望,是福報現(xiàn)前,也不要太高興驕傲,因為世間所有一切皆是因緣和合,果報的世界不能常住不變,畢竟這是一個緣起緣滅的無常世間。

  記得有一次到監(jiān)獄弘法,我對監(jiān)獄里面好幾千位同學說了一段話:只要我們還沒有開悟證果,普天之下,沒有絕對的好人,或絕對的壞人。問什么理由?因為好人會變壞人,壞人會變好人。(掌聲四起)

  說他是好人,是因為他環(huán)境好、條件好、思想好、背景好、教育好,所接受的種種條件都好。佛教說:善因緣具足。

  那什么是壞人,條件差、環(huán)境差、教育差、背景差、思想差,所接觸到的種種人事物都不好,因此,種種因素造成一個人的行為不端莊,而去造作一切惡業(yè),所以稱他為壞人。

  如果今天讓壞人有機會接觸好的思想、好的環(huán)境、好的條件、好的教育,相信他耳濡目染,有一天,壞人也會變好人。(大眾掌聲如雷)

  當話一說完,臺下有位同學,忽然拍了一下桌子,我說:你們想造反啊!

  他答:不是的,師父,人爽啊!(大眾笑聲迭起)

  我問:為什么?

  他答:現(xiàn)在我們雖然被關(guān)三年、五年,如果有機會讓我們改過自新,我們也會變好人啊!

  這位同學又轉(zhuǎn)身指著那些主管而說:你們這些管理人員,如果有一天你們惡業(yè)現(xiàn)前,因緣不如意時,也可能好人變壞人。(大眾掌聲如雷)

  聽了那位同學說了這些話后,令我感觸良多,而我并不是想討好他們,因為佛法本來如是而說。

  人在還沒有開悟證果以前,天下間誰也不敢保證他是好人,如果有一天窮得沒有志氣時,而動搖心志,做出傷天害理的事,好人也會變壞人。

  所以,好人與壞人的差別,是隨著善業(yè)或惡業(yè)的流轉(zhuǎn)起落,而展現(xiàn)其果報。但不能說他永恒不變,如果要達到真正的永恒不變,必須等到開悟證果,成就佛道,才能真正的把持自性常住不變。(大眾掌聲如雷)

  四十二章經(jīng)云:『佛說:弟子們!你們不要輕意相信你們的心,因為你們還未開悟證果;等到你們開悟證成阿羅果時,才可以相信你們的心!

  因為處于凡夫立場的我們,還會起心動念,不能把持定力,所以不能永恒不變異。必須等到有一天開悟證果時,才能把持這顆心,從現(xiàn)在到未來,乃至永遠,不會因時間和空間的遷流變化,而有所變異。(大眾掌聲四起)

  佛經(jīng)云:『一切眾生,皆有空寂真心,無始以來,性自清凈,明明不昧,了了常知,盡未來際,常住不滅,名為佛性,亦名如來藏!

  大地一切眾生,人人具有清凈本性,自古亙今本是清凈,而我們生活在清凈中,卻不見清凈,這是天下間最可悲的一件事。

  佛又說:佛觀眾生起心動念,生滅就是不生滅;但是,凡夫把不生不滅的心當作生滅,這是值得憐憫的。

  凡夫何嘗知道,不生不滅來自生滅中的凈化,不染污,與空相應(yīng),因此說不生不滅。

  但是,凡夫只執(zhí)著這生滅法,而不去體會那生滅中的不生滅。由于如此,所以永遠受業(yè)牽引,生滅不已!因此,為圣者所憐憫!

  希望大家要相信佛陀所說的,因為佛是已成之佛,是經(jīng)過三大阿僧只劫的修行,才達到最終佛果。

  汝是未來之佛,雖然我們目前還未成佛,但不是代表不能成佛,只是你沒有修行,沒有去開采你所擁有的慈悲、智慧、愿力、乃至神通等等。只要你認真努力的開采,自掘其寶,凈化自性,有一天佛性顯露,自然與佛相等,無有差別。(掌聲如雷)

  總歸一句話,要超越心靈,轉(zhuǎn)凡入圣,破迷啟悟,乃至成就佛道,必須依照佛陀教導我們的方法,按部就班去實踐,而不是光說不練,那這樣永遠也無法達到目的地。

  法華經(jīng)云:『具足菩薩所行之道,當?shù)米鞣稹!?/p>

  何謂菩薩所行之道呢?就是廣修六度波羅蜜。

  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些都是專有名詞,若要解釋,三天三夜也解釋不完,所以,以后有機會再加以詳解。

  總而言之,菩薩所必備的條件,就是廣行六度,一旦六度圓滿,;矍f嚴,一切功德具足,也就是成佛之時。

  所以說,佛是世間福報最大、智慧最高、功德最圓滿的人,誰也無法搶走佛所擁有的功德法財。

  佛不但通達世法,也貫串一切出世法,達到世出世間圓通無礙,所以我們稱佛為人天導師。

  諸位,當佛的確不簡單,必須自覺,還要覺他,而達到覺行圓滿。

  如果有人請示佛:大學中的微積學會不會算?飛機會不會駕駛?船會不會開?籃球會不會打?士農(nóng)工商是否貫通?這些對佛而言,皆是雕蟲小技,如果世間上還有任何一件事情佛做不到的,那就無法成佛了。

  所以經(jīng)典記載:佛對于士、農(nóng)、工、商,一切世間學,都已通達無礙,無有可學了,所以叫做無學。亦叫絕學。而凡夫眾生什么都不會,還必須學,所以叫做有學。(大眾掌聲如雷)

  菩薩要是達到無學的境界,也就是;蹐A滿,證成佛道了。

  諸位要記住!成佛一定要經(jīng)過三大阿僧只劫的歷練,萬德莊嚴,諸法具足,并且還要百劫修相好,因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皆示現(xiàn)大丈夫相而成就佛道,不以女人身成佛。

  同時,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眾生于東、南、西、北、上、下,三百六十度立體上下觀佛,佛一定是向著你,因為佛已究竟圓滿,證得圓回身,所以佛講經(jīng)說法時,面向何處都無所障礙,因為眾生從任何角度看佛,佛都是面向他。

  如果今天要我如本以圓回身面向大家說法,那是絕對辦不到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依照佛修行的方法去做,有一天也會開悟證果,究竟圓滿,到那時,自然不求而得。(大眾掌聲如雷)

  佛不但圓回身,而且還能圓音說法。何謂圓音說法?

  比如:佛講經(jīng)時,有來自世界各國不同種族的人來聽法,同時,客家人聽佛說法變客家話,蘇聯(lián)人聽佛說法變蘇聯(lián)話,日本人聽佛說法變?nèi)毡驹?閩南人聽佛說法變閩南話,德國人聽佛說法變德國話,不會因為同時來自不同國家的人聽法,就有所障礙。(大眾掌聲四起)

  所以佛經(jīng)云:『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

  記得唐朝有位清涼國師,是華嚴宗第二代祖師,聽說他也能圓音說法。上海人去聽變上海話,廣東人去聽變廣東話,西藏人去聽變西藏話,這在高僧傳有記載。傳說清涼國師是華嚴菩薩示現(xiàn)的。

  總而言之,要證成菩提,成就佛道,必須廣修六度波羅蜜,圓滿;,等到因圓果滿時,還要百劫修相好。

  你們看,為何今天阿羅漢的相貌凹凸不平,因為他沒有修圓滿相。而菩薩的臉就比較圓滿,因為菩薩大修;,修相好光明。總之,成佛后,相貌不可能歪七扭八,也不可能該凹的地方卻凸,該凸的地方卻凹,要是這樣,誰也拜不下去。(大眾掌聲四起)

  但是有人說話了,為什么常在書籍上,看到一些佛菩薩的兇惡相,何以故?

  因為佛為了降魔,以惡制邪,所以有時候也會示現(xiàn)金剛怒目的一面?墒欠鹨灿写缺囊幻,總說,法無定法,應(yīng)機則良。

  接下來,諸位菩薩!我又要說話了!

  大智度論云:『求佛道者,從初發(fā)心作愿,愿我作佛,度脫眾生,得一切佛法,行六波羅蜜,破魔軍眾,及諸煩惱,得一切智,成就佛道!

  意思是說:當一個人有心學佛時,所發(fā)的心非常重要,發(fā)心要是錯誤,那一連串的果報就錯誤。如火車頭離開鐵軌,后面的車箱也跟著出軌。學佛也是如此,因不正,果跟著歪。

  楞嚴經(jīng)云:『因地不真,果招迂曲!

  跑了好幾百萬公里,浪費生命、浪費青春,而且無法達到彼岸,跑了很冤枉路,所以,因不正,果豈能成就呢?

  所以我要跟諸位說:一個人一旦發(fā)愿要學佛修行,定要發(fā)愿作佛:誓度一切眾生,行六度萬行,得一切種智,而成就佛道。這樣的見解一百分,如果今天修行是為了這輩子很歹命,期望來生做貴夫人,此名為零分。因為動機不對,所發(fā)的心就有所偏失。

  佛教我們發(fā)愿是發(fā)了生脫死、成就佛道、度眾生、證無生法忍、證菩提有關(guān)的愿,這才合乎解脫正因,也才有解脫可言。

  總而言之,處于世間做任何事倩,不要為了一時失敗、不如意而自卑,因為自卑感是障礙人前進的絆腳石。不但世間法如此,出世法亦如是。

  自卑是喪志的、是消極的、是墮落的因素,也是障礙成功的累贅。所以,人活在世間應(yīng)化自卑為自信、自重、自尊,這樣才有機會從生死流轉(zhuǎn)的此岸,達到光明解脫的彼岸。(大眾掌聲四起)

  我們不用煩惱,認為人死后什么都沒有,也不會因為你的認為,而死后就真的沒有了,不是信不信的問題,因為人死后確實有靈魂的存在,并且,還會依著過去所造的善惡之業(yè),繼續(xù)延續(xù)下去。

  從古至今,四大宗教也一致肯定精神界的存在,只是各宗教所稱的名詞不同而已!佛教說是佛性,也有人說心靈、靈魂、意識,雖各說不同之名詞,終究還是共同認同精神界的存在。

  現(xiàn)在隨著科學的進步,世界各國有很多位博士,都在研究探討這精神界,研討結(jié)果,的確證明有靈魂的存在。雖然靈魂摸不到、捉不到、看不到,但不可否認它的存在。

  你們看,誰在這里說話,今天如果沒有精神意志,我的身體豈不是麻木不仁,如同行尸走肉嗎?那也只不過是一個軀殼而已!如果沒有精神的主宰,我怎會坐在這里演講,在這比手劃腳,那諸位怎么會在這里聽講,并且聽得法喜充滿呢!若無知覺,豈不是一具死尸而已嗎?(大眾掌聲四起)

  所以,以佛教來看,人的生命是由精神與物質(zhì)的結(jié)合,不能失去任何一樣,因此叫做生命,亦名五蘊。說來話長,總而言之,佛教是絕對肯定精神存在的,不但如此,它所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因為完整的生命是精神界與物質(zhì)界的結(jié)合,所以佛法相信精神的存在,更珍惜生命的寶貴。

  今天不論生活在富貴中,還是貧賤中,不要驕傲也不要自卑喪志,因為現(xiàn)在你所展現(xiàn)出來的身分,與過去所造的因,息息相關(guān),而且是一體的,不會脫節(jié),所以我們沒有理由不接納這個事實,更沒有理由逃避,應(yīng)該面對現(xiàn)實,化自卑為力量,免得造成終身遺憾。

  我們不該羨慕他人榮華富貴,更不該因他人貧賤而瞧不起,因為他的富貴、他的貧賤,皆是受業(yè)力使然,一一循著因果起伏;但富貴貧賤,也是幻化無常的,非永恒不變的,畢竟萬法都是緣起緣滅,虛幻不可得,所以沒有什么可自卑,也沒有什么可喜的;更何況這一連串的前因后果,是自作自受的,平等平等。(當聲如雷)

  下面再舉一個公案:佛陀有位大弟子富樓那尊者,是釋迦牟尼佛說法第一之大弟子,他辯才無礙,度化很多眾生。

  有一次,富樓那尊者于托(金本)時,遇見路旁有位乞丐,他是一位很貧窮又令人瞧不起的婦人,富樓那尊者慈悲欲度化她,于是走近婦女面前,婦女見到這位威儀庠序,莊嚴的出家人,羞愧得想跑開,富樓那尊者立刻叫住婦人,便說:這位婦人,請留步!請留步!為何見到我卻驚慌而欲離開呢?

  她說:我是首陀羅最卑賤的人,(印度當時有四種不平等階級,其中以首陀羅為最卑賤之種族)當今如同傭人,因此看到您這么尊貴的出家人,自覺身分卑賤不相配,所以慚愧得想趕快離開。

  接著又說:我是一位很貧窮的人,沒有辦法供養(yǎng)你。

  富樓那尊者說:是的,我早就知道了,所以今天我是特來向你買貧賣富的。

  婦人抱著又驚又喜,又懷疑的心說:有這么好的事情嗎?

  富樓那尊者微笑地說:是的。

  于是婦人趕緊杓了半碗水,很虔誠的跪在地上,供養(yǎng)證得阿羅漢果的富樓那尊者,富樓那尊者很高興地接受婦女的供養(yǎng),把水喝完,喝完當下就結(jié)下了供養(yǎng)出三界阿羅漢的因緣,這位貧窮的婦人布施完后,內(nèi)心生起無比的清涼與歡喜

  不久這位婦人命終,并以生前一念善心布施功德,感召上生第二天當天女(忉利天)。

  有一天,當富樓那尊者坐禪時,突感身體無比清涼,如飲甘露,即時動了一個念頭,是何方天女為我散花。

  天女答:現(xiàn)在為你散花者,就是上輩子很貧窮杓了半碗水供養(yǎng)你的那位婦人,承蒙師父您的慈悲教導,以供養(yǎng)水的功德,而往生天上,今天特來報答,感恩師父慈悲教導!

  舉此公案,無非是要告訴諸位,貧富貴賤是平等的,我們要有勇氣面對事實,因為,富有富的因果,貧有貧的因果,因果不會錯亂,而且是平等的,希望諸位能明白,在因果洗禮之下,各個得大智慧,更上一層樓,同登正覺。(大眾掌聲如雷)

  我時常故一個比喻,證明因果絕對不會錯亂,因為因果若錯亂,那人活在世間也沒有什么意思,不如撞墻死掉算了。

  比如說:一顆原子彈從臺南投下,投下是因,但臺南市民沒死,而高雄市的人卻死光光,這樣高雄市民一定叫冤枉,做了孤魂野鬼也會向閰羅王抗議。因為照理說原子彈投于臺南市是因,結(jié)果臺南市民死光光是應(yīng)該的,可是臺南市人沒死卻死高雄市人,當然高雄市民會埋怨詛咒,為什么埋怨叫冤枉?因為因果不對稱,因果錯亂的原因。

  可是諸位!因果是不會錯亂的,一切是非善惡、富貴貧賤、禍福吉兇,都有它的前因后果,因果不會顛倒的,種何因!得何果!這真理始終不渝。

  我們還沒有開悟證果,所做的善,都是不究竟,那也只不過是人天福報而已!福報再大,縱然做了大魔王,總有一天福報也是會用盡的,是故,為佛弟子應(yīng)將諸善回向佛道,回向眾生,回向菩提,終極圓滿佛道!是為慶幸也!

  師父繼續(xù)開示說:世間也沒有絕對不變的壞人,因為佛陀于經(jīng)典上有提到:

  涅槃經(jīng)云:『佛說一闡提者,皆可成佛!

  什么是一闡提?翻譯為一生中從不布施作功德、作善事者,而作盡一切殺盜淫妄。

  佛說這種人也可成佛,雖然目前造業(yè),并不表示他以后就不能成佛,因為,當他果報還盡時,只要一念善心起,精進修行,業(yè)報還盡,也可成佛。這就叫做一闡提者也可成佛。

  縱然一個人心中紿終沒有嘗試過布施、作善事,卻作盡殺盜淫妄,傷天害理,犯科累累,總是惡業(yè)一旦受完,有一天聽聞到佛法,肯浪子回頭,那也是可以成佛的。

  因為天下之間,沒有絕對的壞人,也沒有絕對的好人,只要大家尚未開悟證果,仍然會動搖心志,起伏不定,就如空中羽毛隨風飄動,無有定處,因為它沒有根,沒有定力,所以不能永恒不變,所謂八風蕩心房,畢竟!凡夫之心,近墨則黑,近朱則赤。

  凡夫心亦如是,永遠飄浮不定,甚為可憐,有時一念之間,變化無常,深不可測,常鬧情緒,欲東反西,欲南反北,身不由己,甚可憐憫,不愧是凡夫,不知大家是否有同感。(大眾掌聲如雷)

  佛說:能夠統(tǒng)理百萬大軍之人,并不厲害;能夠控制自己的起心動念的人,才是人上人。

  為何能統(tǒng)理百萬大軍不算厲害呢?因為軍令如山,不敢違抗,只要長官一喊立正,所有軍人不敢稍息,如果稍息,那頭與身體可能就要分家了。所以強而有力的軍令,令人不敢不遵循,必須乖乖地按照口令而行,一個命令一個動作,但心不服亦無奈!

  但是身心無參禪修持之人,心是不聽指揮的,處處會闖禍,如果沒有透過修練的功夫,想把這心猿意馬控制住,實非容易之事。

  所以佛說:只要控制自己的心念自在,明心見性,圓滿解脫,那也就是成佛的時候。

  有些人為富貴、貧賤、禍福吉兇、消災(zāi)解厄,于是求神拜佛,化解恩怨,令他大富大貴、大吉大福。

  你們說:世間豈有如此便宜之事?那有不勞而獲?那有無因有果的呢?

  我如本為了興建法王講堂,到處籌錢,忙得死去活來的,亦不曾動個念頭,求佛菩薩保佑我,賜我錢財,一心苦苦哀求,看是否不用耕耘,就能收獲,或是妄想祈求由虛空中掉一些金銀財寶,不須化緣就有辦法蓋好佛寺。

  諸位大德!若如此幻想,豈不是癡人說夢話嗎!我看遲早會住進龍發(fā)堂,天下豈有不勞而獲之事,那有不耕耘,而可坐享其成的,實在不合乎邏輯。(大眾掌聲如雷)

  這掌聲這么響,是不是要我住進龍發(fā)堂?(大眾哄堂大笑)

  我知道要建好講堂,必須將我的抱負、用意、目的說出來,讓大家認同我的作法,而起歡喜心來布施擁護。天下豈有坐享其成、無勞之奉的事呢?

  假使今天我如本倒人家二百萬,冤親債主找上門來討債,我求佛陀啊!保佑我,求佛阻止冤親債主來找我,否則我會被逼死。像這種求佛是不理性的,愚昧把佛當作保鏢,或是角頭兄弟,這樣佛是會叫冤枉的。

  佛所說的道理并非如此,佛說:欠錢還錢、欠債還債是理所當然的事,而欠債不還,卻要佛陀從中攔阻,這是非常不合理的要求,更是歪曲佛經(jīng)道理。

  佛教不是這么不理性的,在此,我必須澄清這點。

  同時要向諸位說:一個人命運的好壞,完全是繼承過去生中所作的一點一滴因果延續(xù)下來的,并且是息息相關(guān)無斷截的,希望這個觀念大家要記住。(掌聲四起)

  繼續(xù)再跟各位說明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凡夫的心很容易變化,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唯有達到明心見性,開悟證果,甚至達到不生不滅的境界,對境無心,無染無雜,才能把持永恒不變的心地。然后,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展現(xiàn)甚深圣境。

  未開悟證果的凡夫眾生,不可以太相信自己的心,因為心沒有定力,經(jīng)常會被這個心給耽誤了。

  所以對于愛情男女,我想奉勸你們一句話,當你們交往甚深之際,要以慈悲心相待,不要亂用愛情,因為愛情是脆弱的、是無常的、是多變化的、是無情的、是空性的,它會隨著時間空間的變化,而有所動搖,經(jīng)不起考驗。

  愛情能令人神魂顛倒,亂了方寸,易闖禍造業(yè),一旦撕破臉,廣造惡業(yè),有如蠶作繭自縛其身,墮落萬丈深坑,求出無期。

  而慈悲是永恒不變的,不會因時間空間的遷流變化,而有所改變。慈悲與解脫法相應(yīng),仍能把持自性不動,不受動搖。

  如果世間人能以慈悲來談情說愛,那大家早就成佛了,何須再談情說愛呢?

  時間過得很快,于結(jié)束前再舉一個實際的例子,告訴各位:以前有一對男女談情說愛正甜如蜜之際,雙方立誓:不論?菔癄,至死不渝,說盡了甜言蜜語,而且彼此非常信任,因此不久兩人結(jié)為夫婦。

  結(jié)婚一段時間后,有一天這對夫妻一同來講堂,我看到這位眉清目秀的太太,頭上發(fā)青長了一個肉包,并且后腦袋貼著紗布,于是我不加思索即問:這位菩薩!你長得很莊嚴,為何頭上一個包包?

  她答:師父!因為昨天晚上下樓梯時忘了開燈,不小心滑下去撞上墻壁,所以腫了一個包包。

  過一會兒,她去上化妝室,她先生偷偷跑來跟我說:我太太死愛面子,她頭上那個包包是昨天晚上被我揍的,而且后面那一道傷痕,也是被我砍傷的。

  我聽了楞了一下,怎么有可能?恩愛的夫妻,里面所臥藏的盧山真面目,原來是如此的,實在太不可思議了!

  因此,我趁此機會開示佛法給她聽,世間無常,人身難得,佛法難聞,應(yīng)當好好創(chuàng)造機緣修行。何況愛情是脆弱的,多變化的,不堪一擊呢。

  她說:師父!你是和尚,當然以你出家人的立場說話,但是以我來看,愛情是很甜蜜、很可愛的,不但如此,我還期望為七世夫妻呢。

  我聽了快昏倒,她被揍成這個樣子,還想做七世夫妻,我怎么想也想不通,世間竟然有這么愚癡的人,實在令我百思不解。

  佛經(jīng)云:『財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聽說這位太太被先生揍得內(nèi)心很不平衡,于是,她的女同事教她如何對治先生的好方法,以女眾腳上所穿的高跟鞋,作為報復的工具,利用鞋尖的地方,趁他不注意時,狠狠地從他肚子往上踢去。想必受此教訓,以后再也不敢輕易對你動粗。

  諸位!我不知道女眾這么兇狠,這位太太果真聽她女同事的煽動,趁他先生不注意時,利用鞋尖狠狠地往他先生肚子踢去,這下不得了,她踢得太用力,一剎那間,幸虧他先生有學過跆拳道,即時閃開。

  結(jié)果,她踢穿了木板,還踢破木板后面的一支價值十五萬元的清朝花瓶,并且,腳被挾在木板里拔不出來。

  于是請求丈夫幫忙拔腿,丈夫火大之下,不動毫情,太太求助無人,自己在硬拔之下,割破了靜脈,血流不止,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自己。

  聽了這個公案,真令人難以想象,可見一個人的內(nèi)心要達到清凈無染,脾氣祥和,沒有私心貪欲,可說是一件不易之事。

  這對夫妻只因小小爭吵,就帶來一連串不可思議的后果,還好他先生閃得快,不然后果不堪設(shè)想。

  所以我的意思是:不管修道人也好,在世間為人處事也好,想要將心靈不清凈的弊病凈化,實為不易之事,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這就是所謂:修行的功夫,凈化無明,洗滌習染的歷練。

  有人說:師父啊!您說的每一句話都聽得懂,可是,卻做不到。

  的確,我相信這句話,所以引申佛門所說的一句話:「理雖頓悟,事須漸修」。雖然道理通達開悟,事相也要去做。

  所以佛門云:先要理無礙,然后以事透理。事要解脫,必須事理相應(yīng),而達到理事無礙。若要更上一層樓,必須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這是從華嚴經(jīng)里所提出來的,真要做到理事無礙就很不簡單了,何況要達到事事無礙的境界呢?

  什么是理事無礙呢?就是道理與所作的行為融合一體,比如開車要懂得交通規(guī)則與開車的理論是理通,但是問你會不會開車,要是不會開車,就是事相有障礙,這樣你就得乖乖地用你所學的道理去學開車,有一天你終于學會開車了。

  請問諸位!理是不是事呢?事是不是理呢?同樣的理由,離開理沒有事,離開事沒有理,因為理事本來是一體的,因理顯事,以事透理,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二。

  所以開車不能偏理或偏事,又因為理事無礙,是同一時間存在的。會開車就是把道理運作在方向盤、剎車、離合器等等上,會開車就是理的圓滿,同時也是事的圓滿,所以叫做理事無礙。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諸位菩薩!大家在一夜之間聽了那么多道理,好象快要開悟,可是有時遇到境界時,又身不由己的犯了口業(yè),所以我們不能不相信修行的重要。

  那什么是修行?修行也就是將不當?shù)男袨、思想觀念矯正,與事實相應(yīng),當順逆之際,心不染著,如如不動,名為修行。

  修行并不是離開人世的,避世遁入山林,永絕人間往來,這是嚴重錯誤知見。

  所以要開悟證果,不能離開世間,試問,若離開世間又如何開悟證果呢?

  六祖壇經(jīng)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

  生活就是佛法,佛法就是生活,只是迷悟染凈差別而已!如果離開生活還有佛法,皆為魔說。生活解脫,生活就是佛法;佛法沒有解脫,那佛法就是生活,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今天浪費諸位大德一個多小時,深感愧疚,今晚演講超越心靈之法寶其重點,在于如何凈化人心的自卑感與缺陷,如果沒有將自卑感凈化超越,永遠停頓在自卑陰影之下,將后的歲月,永遠是頹喪的,世間事與出世間事皆不能如意,遑論成功可言;而且還會令人消極墮落,一暴百千劫,再回頭來是幾時的危機!

  所以我們不要為了失敗或缺陷就自卑喪志,既然事實已擺在眼前,這些因果濫帳,我們應(yīng)當鼓起勇氣,堅固愿力面對現(xiàn)實,將內(nèi)心的自卑與缺陷凈化為自信、自重、自尊、自愛,來成就這艱巨神圣的大業(yè)──無上佛道。

  時間已經(jīng)到了,很感謝今晚來參與聆聽的各位長官、貴賓、諸山長老、法師,以及在家護法大德,今天佛學講座就此圓滿結(jié)束!恭祝聞法大眾,法喜充滿,同證菩提,明天同一時間再會!(大眾掌聲如雷)

  諸山長老、諸位法師、省議員李明通大德、松暉營造廠丘董事長、以及各位貴賓、各位在家菩薩,大家通通晚安!(大眾掌聲如雷)

  今天是佛學講座的第二天,也是最后一天;更是最高潮的一天。(大眾掌聲如雷)

  剛才我們聽到香韻國樂團演奏莊嚴美妙的佛教圣樂,這種清晰美麗的旋律,令人聽了心曠神怡,清涼無比,如飲甘露一般,不知諸位是否有同感?(大眾掌聲如雷)

  今天佛教如此興盛,而且渴仰追求佛法的人,已不再是年邁老者之事了。今上至達官貴人,下至未逾齠齔,憑著宿世的善根,親近三寶研究佛法,再也不是眾口議紛的愚夫愚婦之所為了。

  所以今天看到如此盛況,的確令人喜出望外,可說不亞于隋唐佛教的黃金時代,這是我的感想,也是我的心聲,更是我弘法十幾年來,感受最安慰與興奮的一件事。

  若問什么理由?因為佛法已普及于各階層,如當今的政府官員以及民意代表,也都非常熱衷于佛法,關(guān)心佛教,甚至從中協(xié)助推動法務(wù),令大眾同沾法益,這豈不是萬民之福也!(大眾掌聲如雷)

  所以身為一位宗教人士的我,看到佛法如此興盛,內(nèi)心有無比的信心與高興,促使我以后要更加精勤努力的弘法下去,令佛法更普遍的普及每個角落,讓佛法確切地落實于生活中,完成一個清凈祥和圓滿的人間凈土。因為佛法畢竟不離世間。

  今天承蒙各位長官、貴賓、乃至廣大的佛弟子,你們的熱愛佛教,如同剛才我開門見山所說的一句話,內(nèi)心有無比的溫暖與信心,我在往后的弘法路程,會更加努力,一直弘法直至百歲命終,這也是我的心愿。

  記得昨天林局長說了一句話,現(xiàn)在是物質(zhì)非常豐盛的時代,但是大家在精神界非?仗、缺乏,于是,大家都滯留于物質(zhì)上的享受。

  眾生一再的追求外在有為生滅的物質(zhì)欲,而否認精神界的存在,致使有人走上斷滅的唯物主義,認為人死了什么都沒有了,所以敢作盡世間一切惡事。

  因此,這種可怕偏激的思想,才會促成人人的心地腐化,道德的頹廢,禍患叢生,這些無非都是心外求法所致。

  所以當今政府渴望假借宗教人士來喚醒民心,讓大家的身心得到健全,并踏上有因果、有良知、有道德的和諧社會,進而擴展到國際甚至整個世界的和平。

  如此為了開拓嶄新的未來,清凈的國土,我更要堅苦卓絕的弘揚如來正法,積極地推展文化教育,讓人人能得到身心的清涼、自在、超越、解脫,而成為一個人間佛國。

  昨天頭一天佛學講座,里里外外人山人海,有很多人在外面看大銀幕電視墻,無法進來面對面親臨聽講者,皆有此怨言:不能親睹主講者之盧山真面目,美中不足,深感遺憾!

  我對他說:不然明天下午三點帶便當來占位子。真的,今天聽說很早就有人帶便當來此等候了,這種渴求真理的精神,實為難能可貴。真不簡單!(大眾掌聲四起)

  今天比昨天來聞法的人更加倍增,由此證明學佛的風氣烝烝日上。

  記得在過去清朝時代以前的學佛者,都是帝王及文武百官在學,直至清末才流傳于民間,所以以前學佛者皆是帝王及文武百官在學,直至清末才流傳于民間,所以以前學佛者皆是皇親貴族。

  那么,臺灣在過去蔣介石時代,因他的夫人蔣宋美齡用強烈的政治手腕控制佛寺,并發(fā)出一個口號,十五年以內(nèi)不得新蓋佛寺,而且舊寺不得翻修,這種不平等的壓制,實乃佛教之魔難。

  不但如此,宋美齡利用強權(quán),一手遮天地障礙佛教,進而大力推動基督教與天主教,眼看佛教之頹危,甚為可憐!可見強權(quán)政治破壞佛教,其罪愆可謂無量無邊。

  要是大家沒有忘記,在臺東花蓮或靠于山區(qū)的原住民地帶,一個小部落就有一個基督教或天主教堂。她大力的推動基督教與天主教,我們不反對,但不能以她一人之信仰而摧殘其他宗教之信仰,這是不公平的,尤其對佛教的強迫壓制,更是令人深感納悶與不法之事。

  因此國民政府在民國十八年,制定十三條不平等的監(jiān)督寺廟條例,針對佛教與道教的控制。

  經(jīng)過幾十年的歲月,這件令人痛心的事,死灰復燃,于是我毅然決然的挺身而出,向政府提出廢除監(jiān)督寺廟條例,令佛教與道教恢復平等自由的待遇。

  今天朝野上下皆為民主而爭取,使我們覺得現(xiàn)在推動佛法較為輕松快活,要是在以前戒嚴未解除時,我說了這些話,或許明天就找不到我如本了。

  所以現(xiàn)在我們大有為的民主憲政,乃至文武百官的領(lǐng)導下,大家對民主的推動,都已漸漸踏入民主意識的喚醒,這是值得欣慰的事。

  總而言之,今天能夠有那么多的人來聽經(jīng)聞法,我們不可否認的一個事實,也就是推動*輪、講經(jīng)說法的法師之重要性,他所扮演的角色,弘范三界,就是如何將如來的法身慧命綿延不斷的延續(xù)下去。

  所以我們教主釋迦牟尼佛非常贊嘆講經(jīng)說法者,因為他像無盡燈般指引著迷惘眾生,走向光明解脫的彼岸。

  近十幾年來,弘法布教的法師相繼輩出,弘宗演教,大作師子吼,這才使佛法更加普及,并且由民間響應(yīng)至中央,由中央回應(yīng)到基層,由此可見,大家對佛法的認識與肯定,是眾志所成不容分說的。

  所謂:「海納百川,不揀細澤。」

  少數(shù)人反應(yīng)說:可是我們的李總統(tǒng)是信仰基督教,是否我們也要跟著信基督教呢?可是我要告訴諸位,我們遠觀古今,一向以佛教與道教最受朝野上下平民百姓所尊奉,何況清朝以前那有什么所謂的基督教或天主教,實乃極少數(shù)的信仰。

  你們看,南朝梁武帝是位虔誠的佛教徒,而且受過在家菩薩戒,一生安僧建塔無數(shù),有菩薩皇帝之稱。在朝時以佛教為國教。

  還有唐朝的李世民也是一位虔誠佛教徒,受過五戒。還有清朝的雍正皇帝、干隆皇帝,都是虔誠之佛弟子。

  中國有句諺語:家家觀音,戶戶彌陀。即是此意。

  總歸一句話,從古亙今,很多帝王都是篤信佛教,并以佛教為國教,所以我們不必為此而爭論,也不要因為趕時髦而去信仰,這是非理性的。

  我并非反對大家信仰任何宗教,何況信仰宗教是自由的,只是當你要信仰一個宗教以前,須透過智慧的抉擇,并且懂得教義的微言大義,是否合乎真理,了義與非了義,是不是解脫之道,如果有此明智的選擇,才不至徒勞無功,而且賠了夫人又折兵,實在劃不來。

  總而言之,我不希望大家糊里糊涂的跟著信仰任何一個宗教,并且一味的盲從會帶來很多的后遺癥,況且心智若迷,行為舉動亦隨著偏離,這是不理想非理性的行為,這與開悟證果的真義相離十萬八千里。

  在過去農(nóng)業(yè)社會時代,生活困苦,水準低落,當時的人們無閑探究佛理,于是以各人之謬見,以訛傳訛,致使佛法被視為老嫗所學,或為婚姻受挫、失意政客、一事無成者之避風港,落得佛法暗昧無彩,一一歪曲佛法大義。

  幸虧今日知識科學文明,才證明佛法示現(xiàn)于世間之實際意義。

  所以現(xiàn)在的佛學者不再是過去的愚夫愚婦所學了,而當今的學佛者皆是才德具備的知識份子。好比民國七十三年,大學生出家修行,去受三壇大戒者就有一百七十多位,可見佛法缺乏弘揚,一旦真理顯現(xiàn),不分智愚老少,皆能相應(yīng)。

  總而言之,荷擔如來家業(yè),弘法利生本是出家人之職責,于是我出家后立志將身心奉獻三寶,好好深入經(jīng)藏,不停地宣揚如來正法,令一切眾生皆能破迷啟悟,背塵合覺,邁向究竟解脫的彼岸。(大眾掌聲如雷)

  由于親睹當今佛法的興盛,所以內(nèi)心有無比的感觸,好了,說了那么多,我們還是回歸今天所要演講的正題,諸位菩薩!今天我們同樣要演說超越心靈之法寶。

  今天所要演講的超越心靈之法寶其內(nèi)容如何呢?就是要跟大家來探究人生最大的敵人是誰?

  有人回答說:那還不簡單!只要與我有利害關(guān)系,與我對立、有恩怨,并且令我最痛恨的人就是了。

  例如:倒我的會、騙我的錢、搶我的男友或女友,或是占有我的先生或是我的太太的人,都是我的敵人,一想到這里,我就想啃他的骨、吸他的血、剝他的皮、吃他的肉,才能消我心頭之恨,這外在一切都是我的敵人。

  一般人都認為這就是他的最大敵人,其實諸位菩薩!這個說法未必就是正確。在此,我要大膽的向諸位說一句話,外在的敵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蘊藏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貪瞋癡,才是最可怕的。

  如果大家沒有忘記,我昨天有說了一段話,「能統(tǒng)理百萬大軍、移山倒海、唯我獨尊的人,并不厲害!真正能夠降伏其心,控制不發(fā)脾氣、不貪心、無嫉妒心、不誹謗、不沾染一切善惡者,才是厲害之人。」(掌聲四起)

  所以說,心魔比外魔來得可怕,心魔指的是貪瞋癡,并非有個外魔跑來附體騷擾。

  魔是染污義,能染污我們的清凈自性,就叫做魔。心魔比外魔更恐布,更厲害,所以你有辦法有能力打倒對方,未必就能打倒自己的心魔─貪瞋癡。

  諸位聽好,自己的敵人,從無量劫、無量世生死輪回以來,我們從未戰(zhàn)勝過,于是使我們生死死生,像鎖煉一镮扣著一镮,不停的輪轉(zhuǎn)下去。

  我們之所以無法停息下來,就是沒有辦法降伏這顆心,無法戰(zhàn)勝這個貪瞋癡,因此至今還在流浪生死。

  所以我才問!到底我們自己的敵人是誰?說主觀一點,就是我們內(nèi)心的貪欲、瞋恚、愚癡,還有愛誹謗人的心,疑神疑鬼的心,貢高我慢之心,空虛的心,憂悶的心,種種染污之心。

  這些不清凈的心若無降伏、凈化、超越的話,會永遠隨著這些無明煩惱心,繼續(xù)綿延不斷的漂流下去,永無止息,于六道中輪回,這樣名為凡夫。

  所謂:永遠做個「生死的流浪漢,六道的苦命兒」。豈不悲哉!悲哉!

  所以我們在修道的過程中,有能力戰(zhàn)勝別人,不一定有能力戰(zhàn)勝自己,這句話你們?nèi)ヂ嘉?慢慢去參,有它深奧的道理在。

  但是我的意思也不是否認外在的敵人不可怕或不厲害,只是有其輕重與前后的差別。這樣不知諸位是否了解我的意思?(大眾掌聲如雷)

  修行的人心最怕被染黑。我常說一句話:為何你要誹謗人、嫉妒人,因為對方比你強、比你有才華、比你漂亮、比你有錢、比你有名望、比你討人喜歡,種種條件都比你殊勝,所以你心里不快活,因此而嫉妒誹謗。

  但是你們有沒有想到一點,當你未誹謗到他人以前,你的心早已染污生病了,自己先中傷了;所以有智慧的人他會回光返照,不但不會嫉妒誹謗,而且還會隨喜贊嘆他之才能。

  修道人只要心一發(fā)動,善就好,要是惡念一起,就生病染污了。因為當你還未采取行動攻擊對方以前,你的心已七上八下了,所以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里說:『惡人害賢者,猶仰天而唾;唾不至天,還從己墮;逆風揚塵,塵不至彼,還坌己身,賢不可毀,禍必滅已!

  這是文言文,我解釋一遍給大家聽!佛說:有些壞人,欲害圣賢,這種行為是錯誤的。如人向空中吐口水,不但無法傷到虛空,反而噴到自己、染污到自己;要是你欺負善良的人,或陷害圣人,以后呈現(xiàn)的果報,也要自己擔待。

  又好比逆風灑塵,不但不能傷及對方,反過來害自己吃了一鼻子灰。所謂自作自受就是這個道理。

  佛經(jīng)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yè)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

  我們的心如同倉庫般,不分善惡好壞之種子皆儲藏于八識田中,那怕是一劫、二劫、乃至百千萬億劫,亦然保護的完整如初,絲毫不損,等待因緣成熟業(yè)報現(xiàn)前時,自然爆發(fā),不容商量,過去現(xiàn)在所作的一點一滴因果,到頭來還是要自作自受。

  如果諸位沒有忘記,我曾說過一句話,因果是不會錯亂的,這點大家要肯定,所以我才會說外在的敵人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難以降伏的貪瞋癡等心。

  佛門課誦本有段文「四弘誓愿」,內(nèi)容談到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佛道無上誓愿成。諸位啊!窮窮無盡的眾生要發(fā)心將之度盡,有那么簡單嗎?諸位!不簡單啦!

  我說外在的眾生反而好度,內(nèi)在自性中的眾生就難度了。你們不知道是否有同感?(大眾掌聲四起)

  那么什么是內(nèi)在的眾生呢?我們眾生的心雖是一個,可是能演化無量無數(shù)種虛妄之心,例如:貪心、瞋心、癡心、嫉妒心、我慢心、誹謗心、恨心……等等,這都是我們自性中的眾生,你們可否考慮將心中的眾生度盡。那讓我告訴你,須經(jīng)三大阿僧只劫的修煉,才能將之一一度盡。

  大家有目共睹,雖然今天我有能力講經(jīng)說法帶動整個臺灣二千萬人口聽經(jīng)聞法,可是我卻無法降伏自己的心,畢竟自性眾生難度啊!

  真的很難度,曾經(jīng)有位女菩薩到講堂來向我吐苦水,她說:她與同修學佛好幾年了,而且同修比她還要早學佛,為何她同修學佛那么久了,怎么脾氣還是那么大。

  未學佛以前時常罵我,學佛十幾年了也是沒有改變脾氣,還是很會罵我,請問師父怎么辦?

  我對她說:其實你先生學佛有進步,只是你沒察覺而己!他未學佛以前假使一天罵你十次,因為學佛后有在改變,所以現(xiàn)在一天只罵你五、六次,一天減少四次,難道你還不滿意嗎?

  她說:哎喲!實在有道理哦!

  我說:不能因為他還會罵你,就表示他沒有改變,沒有進步。今天要是他真的不發(fā)脾氣、不罵人的話,那我恭喜你,你先生可以坐在上面,讓大家供奉頂禮了,問什么理由?因為他已經(jīng)成佛了。

  一個人的習氣是累生累劫所累積下來的,要摒除這些難調(diào)難伏的習氣,談何容易?修行并非三兩天之事,佛說,須經(jīng)三大阿僧只劫的歷練、修行、凈化,才能真正的脫胎換骨,轉(zhuǎn)凡入圣。

  所以你應(yīng)該給他時間、空間,不能苛薄的要求他現(xiàn)在要完全摒除習氣,那這樣對他而言,實在太殘忍了。

  女菩薩聽了這些話,從此以后再也不敢批評他先生了。

  總而言之,要度自性中的眾生,實非易事,我們也不要經(jīng)常以佛的尺度來衡量他人,如此一量,十個百個甚至千萬個,準是全軍覆沒。

  所以我們對于一些還是在造業(yè)的人,要有寬宏大量的心、寬恕他、包容他、憐愍他、原諒他,給他機會懺悔,重新改過向上,不要一天到晚眼睛睜得大大的,專門挑人家毛病、偶爾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才會活得快樂,不知諸位是否有同感呢?(大眾掌聲如雷)

  一個會修行、有智慧的人,不會去分別挑剔外在好壞,遇境不生是非,又不染著,反而知道回光返照。

  而不會修行的人,或是愚癡的人,時常去分別是非好壞,沾染外境,令心不得自在造業(yè),致使沉淪諸趣。

  所以說,會修行的人,內(nèi)觀自性。不會修行的人,必外求法,并且被境所轉(zhuǎn)。

  所謂:智者役物,迷者被物所役。

  如果有一天真正度盡自性眾生時,那當下就是開悟證果之際。有何證據(jù)?佛在阿含經(jīng)里有一段話:若貪欲、瞋恚、愚癡三者斷盡,名為阿羅漢。

  所以若問他是凡人還是圣人,是問他自性中的貪瞋癡,到底凈化了沒有,要是凈化貪瞋癡煩惱的人,名為圣人。要是沒有凈化者,名為凡夫。

  因此,凡夫與圣人之差別,在于是否凈化貪瞋癡來論定,這樣諸位明白嗎?(掌聲如雷)

  眾生貪念一起則一切貪,因為這是累積累生累劫的習氣而來,所以難對治。如果對一個沒有修行,或是很少用功修行的人而言,貪欲現(xiàn)前,當下束手無策。包括我也一樣,要是你問我會貪嗎?老實說:還是會。只是貪多貪少而已!

  曾經(jīng)有人問我,如本法師如果有人供養(yǎng)你一百元,你會心動嗎?我說不會。那么一千元供養(yǎng)你,會心動嗎?不會。那供養(yǎng)你十萬元會心動嗎?不會。要是供養(yǎng)你一千萬會心動嗎?等一下,這可值得考慮看看了!心動了。(大眾掌聲四起)

  因為凡夫心定力畢竟有限,錢少雖不動心,可是錢多就難說了。問什么理由?因為我還是凡夫眾生,無法像佛一樣如如不動。

  諸位菩薩!貪欲是永無止盡的,記得剛才我有說一句話,貪一切貪,這表示欲壑難填,因為欲望是永遠填不滿的,人始終被欲望牽著鼻子走,自己不能自覺,如萬丈深坑,無法探測,也無法見底。我們?nèi)说挠褪侨绱?所以不愧為名副其實的凡夫眾生。

  什么叫做貪欲是無止盡的呢?我舉一個社會上最現(xiàn)實的現(xiàn)象給諸位聽!比如一個人一天賺三百元不夠花,希望以后能賺五百元,等到有一天賺五百元,又不夠花,想再賺一千元,一千元又嫌太少,看可否賺三千元,又不夠,看看是否可賺五千元,如此累積倍增,永無止盡,貪欲無法自拔。

  我們不能說他不對,問什么理由?因為他是道道地地的凡夫眾生,怎能叫他不貪呢?要是不貪,那早就成佛了。

  換句話說:各位的欲望也是一樣,今天有能力做里長、村長,也希望有機會做個鄉(xiāng)長也不錯。等做到鄉(xiāng)長時,又覺得地位不夠高,進一步想做縣長,縣長做過了,又認為不夠大,不然做省長好了,等到做省長時,又認為名位不夠大,進而想更上一層樓做總統(tǒng),如此下去,你以為這樣就能滿足他的心嗎?

  其實不見得,或許有一天他想統(tǒng)領(lǐng)整個世界,要世界各國都歸順于他,聽他指揮,做他的部屬,你想!這樣他是否已經(jīng)滿足了?不一定,因為欲望是無止盡的,所以永遠也無法消除他滿腹的抱負。

  其實權(quán)力與名望也未必是不好的,只是會不會善加利用而已!

  權(quán)力與名望揚名天下的人,如果他今天能以此權(quán)力或名望來做功德,不但可以自利又可利人。相對的今天要濫用權(quán)力與名望去造業(yè),不但損己還會害人。

  所以權(quán)力與名望本身是不好不壞的,好壞在于我們心的運作,這樣諸位明白嗎?(大眾掌聲如雷)

  法是無辜的,事在人為,比如我們的市議員馬崇喜大德,他當一位市議員也是很有名望啊!如果他以這個名望來保護宗教,造福百姓,做一些有益社會國家的事,你不能說這個名位不好啊!是不是(掌聲響起)

  還有,如果今天我如本是一位無名小卒,默默無名的法師,大家都不認識我,你說誰來聽我講經(jīng)呢?

  相對的,今天我名震寶島,只要在報紙稍微刊登弘法消息,聽眾就擠得水泄不通了,這樣名位豈不是能度眾生嗎?只是不要用名位去造業(yè)就行了。(掌聲如雷)

  假使今晚我如本講經(jīng)圓滿后,到夜市去吃海產(chǎn)或跟女孩子約會,那不得了了,明天報紙一定大作文章,會讓很多人造口業(yè),退道心,而且鬧得滿城風雨。因為名氣大,當然震撼力就大。因此,會斷很多人善根,以后不敢來學佛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