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jīng)

《金剛經(jīng)》是佛教重要經(jīng)典。根據(jù)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jīng)》,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剛經(jīng)》傳入中國后,自東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最為流行..[詳情]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講記

\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各位大德好!

  今天難得的機(jī)會,我們大家又共聚一堂互相來談?wù)?a href="/remen/fofa.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佛法。今天要研究的是《妙云集》的《般若經(jīng)講記》,前段是《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講記》。

  這個金剛經(jīng),尤其在我們中國受到非常的重視。我想我們過去或多或少都聽過《金剛經(jīng)》,也看過很多《金剛經(jīng)》的注疏或者是講義。今天我們?yōu)槭裁匆詫?dǎo)師的《妙云集》的《般若經(jīng)講記》來作為講義教材呢?因為個人在過去也看了很多《金剛經(jīng)》的注疏,正如導(dǎo)師在經(jīng)里面有談到說:《金剛經(jīng)》其實是非常難了解的,而在過去的注疏里面,真正能恰當(dāng)?shù)陌盐铡督饎偨?jīng)》屬于《般若》系統(tǒng)這一方面的,他說:“不多”。

  我們都知道,《金剛經(jīng)》是屬于《般若部》。大《般若經(jīng)》有600卷,《金剛經(jīng)》不過是其中的一卷而已,但是它確是整個《般若經(jīng)》中間最重要的精華部分,也就是整個《般若》系統(tǒng)的精華所在。我們都知道,還有一個叫《般若心經(jīng)》的,又是更濃縮更精華的地方。所以我們中國的佛教對《金剛經(jīng)》很重視,甚至于《金剛經(jīng)》里面的《般若心經(jīng)》還作為我們早晚的一個課誦本,其重要性就可想而知了。

  我們普遍在寺廟上常?梢钥吹揭槐窘小督饎偨(jīng)五十三注》,這個就是我們過去歷代大德的各家之言,把他們的精華重點搜集起來,以五十三家的內(nèi)容把它集成一篇――《金剛經(jīng)五十三注》,我相信你們看過的人都知道。現(xiàn)在有一個問題,我們今天如果從整個大乘佛法的一個角度來看《金剛經(jīng)》時,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問題:因為我們大家都知道,《金剛經(jīng)》的重點是在講什么?在講“般若”!“般若”的內(nèi)容是一個“空”字,一個空字是整個的涵蓋。那么問題出在哪里呢?出在我們大乘佛法有三個系統(tǒng)的理論是不同的,叫做大乘三系,這是以導(dǎo)師的立場來判教分別的。

  大乘佛法有三個主要系統(tǒng),一個是中觀系的,一個是唯識系的,一個是真常系的。我們都知道三系的佛法,它都在講到空,都講緣起。但是要注意:三個系統(tǒng)的空義和緣起的深義是有差別的,是不一樣的。那么,我們今天要展現(xiàn)的般若,就是空慧,它的重要性是在哪里?如果用三家不同的體系的內(nèi)容來解釋這個《金剛經(jīng)》時,它的內(nèi)容是會有差別,是會有不同的,那么這個嚴(yán)重性就非常大了!

  我們都知道:“般若”,我們叫空慧,它的作用是什么?是破無明,斷愚癡啊!簡單地講,這個般若就是要讓我們破無明而得證入解脫的一個最重要的東西。那么,如果這個般若的內(nèi)容是不同的話,是否產(chǎn)生不同的功效呢?因為這個關(guān)系到什么?迷與悟以及圣與凡的關(guān)鍵點!如果這個般若的正見是正確的,那么你可以破無明,可以斷煩惱,貪瞋癡是可以止息的,可以解脫的。如果這個般若的內(nèi)容不是那么正確,不是過之就是不及的話,而不是真正中道的話,它的功效就完全不一樣了。

  那么我們就知道,今天要了解這個般若的空義,如果沒有非常正確,很細(xì)膩的去抉擇的話,在我們一般人聽來,“都講空義么、都講般若么、都講緣起么、反正都一樣么”。大家就都變成打糊涂仗――名為圓融啊!其實是把所有的東西混在一起,它名為圓融,那是不對的。所以,今天如果對佛法的三系的內(nèi)容沒有相當(dāng)?shù)那宄?沒有相當(dāng)明白的話,要抉擇這個般若空義的正確性是相當(dāng)困難的。所以這個地方也就是為什么我今天要拿《妙云集》――導(dǎo)師的這個般若經(jīng)講記來當(dāng)為我們現(xiàn)在上課的教材,這個原因也在這里。

  為什么?因為導(dǎo)師的論著里面,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到一點,整個的佛法體系,整個的原始佛法到部派佛法,到初期大乘,到后期大乘中國的整個大乘思想,導(dǎo)師都能夠一一而非常細(xì)膩地抉擇,尤其是大乘三系的細(xì)膩處,點點滴滴地都把它剖析得非常的清楚明白,讓你能夠很明析地看到所謂般若經(jīng)的思想的真正精華所在哪一點?這個中間是沒有一點點含糊,不會過之,也不會不及。所以,由于這樣一個因緣,我們才選擇了導(dǎo)師的論著,拿來當(dāng)為我們上課的教材,這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們上課的課程里面,從內(nèi)容的分析,我們慢慢可以體會得到,如果我們過去對大乘三系沒有相當(dāng)深入研究的人,是很不容易理清這一點的,我們會覺得:“應(yīng)該每一家都可以呀,我們要涵融啊,我們要圓融啊”。其實,當(dāng)你明白大乘三系的分別,內(nèi)容的細(xì)膩處你能分別清楚時,有一些東西你是不能圓融的,就象黑暗與光明是不能圓融的,是一樣的道理。甚至有的道理,它的理論基礎(chǔ)是相背的,但是我們分不清楚。所以抉擇不清,我們要解脫就難了,是這樣的重要關(guān)系,因此為什么要如此注意這一點的原因就在這里。

  我們上這個課的時候,把這個經(jīng)文的內(nèi)容一步一步的把它討論下去時,談到重點心要處,一一地就可以襯托出來,那個時候我們就明白了:哦!導(dǎo)師的見地,導(dǎo)師的這個注疏啊,真的不是一般人那么容易了解明白的。那時你們就可以看出來了,非常重要啊!

  我們今天如果把般若系統(tǒng)的重點,在《金剛經(jīng)》把它搞清楚(甚至心經(jīng)),導(dǎo)師的注疏里面涵蓋了整個佛法,他都把它融攝在里面。所以雖然只有一本經(jīng),我們?nèi)绻芎玫厝パ芯克?很用心地很細(xì)膩地去體會它,同樣地就在這一本經(jīng)中,我們可以看到整個佛法的整體,可以看到整個佛法的真面目。所以表面看來,好象只是某某一部經(jīng)而已,其實它涵蓋的層面很寬很廣,只要我們用心,好好地去研究它,在這一經(jīng)里面,我們同樣地可以悟道,可以解脫的,這個不是戲論哦!這個是講真話。所以我講這一些話的原因是希望大家珍惜,這樣的因緣難得,既然來上課,那么就要真正地用心,把心投入,點點滴滴都要去思維,都要去觀察,都要慢慢地去體驗,也許就在這個因緣中,我們會得到很大的利益。

  我們現(xiàn)在來看看經(jīng)文。翻開《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講記》。

  這是導(dǎo)師于民國三十一年春天講于四川法王學(xué)院的,離開現(xiàn)在已經(jīng)五十幾年了,導(dǎo)師那時候還年輕,就能講這樣的內(nèi)容,你們慢慢體會就知道。我們開始講《懸論》。懸論就是在經(jīng)文前面先談一些重點。

  金剛經(jīng),在中國佛教界,流行極為普遍。如三論、天臺、賢首、唯識各宗,都有注疏。尤以唐宋來盛極一時的禪宗,與本經(jīng)結(jié)有深厚的因緣。傳說:參禮黃梅的六祖慧能,就是聽了本經(jīng)「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六祖以前,禪宗以《楞伽》印心,此后《金剛經(jīng)》即代替了《楞伽》!

  這里只是告訴我們,《金剛經(jīng)》在中國的重要,被重視的程度。最直接的,看過六祖壇經(jīng)的人都知道,六祖的悟道因緣就是聽了《金剛經(jīng)》里面“應(yīng)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那么,我們都知道禪宗在達(dá)磨祖師來中國的時候,他傳的是《楞伽經(jīng)》,以《楞伽經(jīng)》印心的。但是到六祖以后呢?就是以《金剛經(jīng)》來印心的。可見這個《金剛經(jīng)》影響禪宗之深。也就是從這個地方看出《金剛經(jīng)》在中國的重要!

  宋代,出家人的考試有《金剛經(jīng)》一科,可見它的弘通之盛!本經(jīng)的弘通,也有它的特殊因緣。中國佛教的特點:一重實行。如臺、賢、禪、凈各宗,都注意行持,尤重于從定發(fā)慧的體悟。二好簡易。國人的習(xí)性好簡,卷帙浩繁的經(jīng)論,是極難普遍流通的。本經(jīng)既重般若的悟證,卷帙又不多,恰合中國人的口味,所以能特別的盛行起來!】

  我們中國人,看那個麥當(dāng)勞那么的流行就知道,一進(jìn)去馬上就可以吃的,這樣比較快,就是好簡易。我們中國人尤其重實踐,所以說天臺、賢首,或者禪宗、凈土各宗都重在行持,都重從定發(fā)慧。那么我們都知道,一般人尤其是中國的佛教都重這一點,大部分都修禪定。比如講,凈土宗就要念到一心一亂,這個一心不亂,也是在禪定,那么,禪宗打坐就更免談了,都是從定入手,以為從定就可以開發(fā)智慧,所以這個傾向在我們中國是很普遍的,都是希望從定中而發(fā)慧,這是兩個重點。

  【本經(jīng)的文義次第,是極為難解的!感薅嗔_次第所顯」如不明全經(jīng)的文義次第,即不能理解一經(jīng)的宗趣。無著說“金剛難壞句義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世親說“法門句義及次第,世間不解離明慧”!

  這個金剛經(jīng)我們大部分人都讀誦過。那我們會發(fā)覺一點,它好象是一小段一小段的,感覺好象每一段沒有關(guān)聯(lián),好象很難理解,然后前面問一次,后面又問一次,好象又是重復(fù),而且問的跟答的又好象差不多,那很多人覺得是不是重復(fù)了,是不是寫經(jīng)或是抄經(jīng)有錯誤了,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其實問題在哪里?因為它的次第,你要是看不出來,非常難了解金剛經(jīng)為什么這樣的編排。所以,我們對整體內(nèi)容這個次第,如果不清楚的話,要理解整個經(jīng)文內(nèi)容真正的文趣,就很難把握了,所以無著說:“金剛難壞句義聚,一切圣人不能入。”也就是說,金剛經(jīng)非常難了解它的意義啊!包括圣人要了解它都很難,要進(jìn)入都很難。世親說(世親無著是兄弟):“法門句義及次第,世間不解離明慧。”同樣的道理,這個文句非常難了解,它的次第非常難了解,如果我們世間的人不能了解的話,那么要開智慧,就沒有辦法啦!

  本經(jīng)文義次第的艱深,實為印度學(xué)者所公認(rèn)!所以我國本經(jīng)的注疏雖多,大抵流于泛論空談少有能發(fā)見全經(jīng)脈絡(luò)而把握得宗要的!關(guān)于這,我想多少提供一點意見。

  這幾句話,是導(dǎo)師的評論,但是都是很實在的。我國本經(jīng)注疏雖多, 大抵流于泛論空談,導(dǎo)師談到這一點是內(nèi)心很深的體會說,這個不是隨便講的!我們要評論前面的人,當(dāng)然不是隨便就去批評別人,這個有它的道理,將來研究進(jìn)去,你們就明白了。“關(guān)于這個,我想多少提供一點意見”。導(dǎo)師他還蠻客氣的,其實導(dǎo)師的見地非常的明確,不然他不敢下這樣的評論!那么,這里的重點只是告訴我們:《金剛經(jīng)》一般沒有真正明眼人來講、來點, 很難了解,次第非常艱深。那么,它的次第過程你都不清楚,你要了解它的內(nèi)容更難。那么你要體會受用那就更加免談了?梢娨肋@個《金剛經(jīng)》不容易啊!

  般若的定義

  一 釋經(jīng)題

  再看“釋經(jīng)題”。一般講經(jīng)都是從經(jīng)題開始解釋,先解釋“金剛”二字。

  【一、金剛:本經(jīng)名金剛般若波羅密經(jīng),試為分離而綜合的解說。(先把它分開,然后再把它綜合起來解釋)。“金剛為世間寶物,即金剛石之類”。(就象我們現(xiàn)在的鉆石一樣,我們講金剛鉆)。“世間的金剛,屬于炭質(zhì)的化合物,有三種特點:第一、堅常:堅是堅固,即不易破壞;常是不變,即不易轉(zhuǎn)化。第二、明凈。明是透明的,能反映各種色彩而閃爍地放光;凈,是純潔的,即使落在污穢的地方,也還是那樣的清潔不染。第三、快利:它的力用極強(qiáng),能破壞一切固體物,而鐵石等卻不能摧壞它】

  這個是說世間的,一般的以寶物來講,就象我們講鉆石、金剛鉆之類的。它有特點,很硬,能割玻璃,一般的東西要去破壞它很難。它又非常明凈,不容易被污染,就是把它丟到很污穢的地方,拿起來還是清凈的,它不會受污染。它的力用很強(qiáng),能夠割玻璃和破壞一切比較硬的東西,這個是從人間性的寶物來談,金剛是這樣子。但是它后面又講:

  【然金剛實有二類:如(一)金剛寶,如菩薩寶冠所莊嚴(yán)的。(二)世間金剛石之類。”(這有二種,一種是世間的寶;一種是莊嚴(yán)在菩薩戴的帽子(冠)上面)。 “世間的金剛雖不易破壞,其實還是可以壞的。《智論》說,把金剛放在龜殼上,用羊角去錘擊,即可以破碎】

  其實金剛鉆不能被破壞的話,我們現(xiàn)在那個鉆石怎么去磨它呢?一個鉆石還要磨幾十個角,它才會放光,才會漂亮。如果它真是不能壞,應(yīng)該是連磨都磨不動吧?當(dāng)然是可以壞的。

  【唯有菩薩莊嚴(yán)的金剛寶,才真的能壞一切而不為一切所壞】

  重要的是在講人間這個鉆石金剛很堅硬之類的,它只是代表而已,表示它很明利,很堅強(qiáng),還有破壞一切的力量,它只是一種代表而已。而菩薩的金剛寶(智慧)才能破煩惱而不被煩惱所壞。

  【二、般若:般若,華言慧。從前,須菩提在般若會上,曾提出四個問題——何者般若,何名般若,般若何用,般若屬誰。今天隨順龍樹論而略為解說:】

  其實今天要講的重點就在這兩個字上面,在這一段里面,已經(jīng)把我們本經(jīng)最重要的問題與內(nèi)容先提示出來。其實在講經(jīng)名時,就已經(jīng)把所有的內(nèi)容重點都講完了。所以在釋經(jīng)題時,其實已經(jīng)把這個經(jīng)的內(nèi)容都呈現(xiàn)出來了,所以經(jīng)題的地方講解的內(nèi)容,你聽懂了,整個經(jīng)你就明白了,后面再繼續(xù)講經(jīng)文只是在分析它更細(xì)膩的地方而已,重點就在經(jīng)題上。

  般若,我們中國表面的翻譯就是“智慧”,但是這個智慧并不是一般的智慧。下面他要分析,什么是般若?所以須菩提在般若會上問佛陀四個問題: (一)何者般若?即什么是般若; (二)何名般若?為什么這個名字叫般若; (三)般若何用?就是般若有什么作用、功用? (四)般若又屬于誰?這四個問題就是依這樣的次序來解釋它。

  【(一)、何者般若:佛說的般若,到底是什么?依佛所說的內(nèi)容而論,略有三種: (1)實相般若:《智論》說:「般若者,即一切諸法實相,不可破,不可壞!谷缃(jīng)中說的「菩薩應(yīng)安住般若波羅密」,即指實相而言。 (2)觀照般若:觀照,即觀察的智慧,《智論》說:「從初發(fā)心求一切種智,于其中間,知諸法實相慧,是般若波羅密! (3)文字般若。如經(jīng)中說:「般若當(dāng)于何求?當(dāng)于須菩提所說中求」,此即指章句經(jīng)卷說的。

  (1) 實相般若:實相即諸法如實相,不可以‘有\(zhòng)’、‘無\’等去敘述它,也不可以‘彼此\’、‘大小\’等去想象他的。實相是離一切相——語言相、文字相、心緣相,而無可取著的 】

  這個實相,也就是一切法的如實相。我們凡夫的心態(tài),在看一切法,跟一切法接觸時,最普遍的一個直接反應(yīng)就是這里所講的“有啦、無啦”,不然就是“大小啦、好壞啦”,“喜歡不喜歡那”,直接就會有這樣的反應(yīng)出來。導(dǎo)師在這里說:如果是諸法的實相,是沒有辦法用“有、無啦、大、小啦、彼、此啦,好、壞”這樣去想象的。如果是落于這樣的想象,那就根本不可能了解諸法的實相,他說真正的實相是離一切相。 “離”的意思是不執(zhí)著、不粘著、不取的意思,包括語言相、文字相、心緣相。什么是語言相?語言是聲音,我們在說話時表達(dá)我們心意的語言,那我們就會落在語言的相狀中;什么是文字相?其實文字還是語言(語言是文字的顯,文字是語言的隱)我們也會在文字上取著。什么叫心緣相?我們心靈起的作用,我們在跟外境觸的時候,才能真正明白。

  【《智論》說:‘般若如大火聚,四邊不可觸’ 古德說:「說似一物即不中」】

  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形容般若象一個大火球一樣,什么東西碰到火球都會燒壞,那是不能碰的。所以在它的四邊不能去碰觸的,這個都是形容。這個古德,是表示禪宗的禪師說:如果你說般若是一個什么,你能表達(dá)出一個什么,那就已經(jīng)不對了:說似一物即不中。

  【都指示這超越戲論而唯證相應(yīng)的實相。凡夫的所知所見無不為自性的戲論所亂,一切是錯誤的】

  也就是我們凡夫的起心動念,我們的思維模式,都是會攀緣取相的,不是說有,就是說大,說小,說好,說壞,喜歡不喜歡,在這樣的一個觀念中,這個叫做戲論。我們的思維模式產(chǎn)生的這種觀念就是戲論。他說一定要超越這樣的一個戲論,唯有這樣相應(yīng)的時候,才能了解證入,這個叫實相。那么什么叫做自性的戲論?一切法執(zhí)著它有不變性、獨存性、實在性,這個就叫做自性。執(zhí)著有這樣的一個自性觀念,就叫做自性見。我們眾生凡夫所有的知見,幾乎都是被這樣的自性見的戲論所亂,就是在談這個,所以一切是錯誤的。我們過去,只要上過緣起的,都了解緣起的就是無自性。

  那么自性是什么?我們都知道,自性就是本來有的、獨存的、無因就可以生的,單一條件可以存在的,是永恒不變的、常住的,這個叫自性。我們眾生總是在這樣的一個自性的觀念中,所以稱為戲論,它是不正確的,它是顛倒的,我們就是被這樣的一個自性觀念所混亂。所以我們的所知所見都是錯誤的,也就是說,我們沒有辦法看到實相,如果我們在這樣一個觀念中,在這樣一個自性見的思維模式中,我們的所知所見就不能了解實相而難免要落入戲論,被它所惑亂而無法看到實相。

  【這種虛誑妄取相,不但不見如實空相,也不能如實了達(dá)如幻的行相】

  如果我們不了解、不明白自性的妄取相和自性顛倒見的話,那么,不但不能了解所謂如實的空相(也就是空性),也根本不了解一切法的如幻行相。一切法是緣起的,不是什么都沒有,但是這些緣起相它是如幻的緣起空相,我們不了解它是如幻哦!當(dāng)作是實有的、實在的啊!所以只要你這個戲論沒有破,這個妄取相你就不能破;妄取相不能離,如實相就不懂,不能發(fā)現(xiàn)實相,不能發(fā)覺實相,當(dāng)然也就以為萬法是真實,是實在的,就會在那邊執(zhí)取了,所以如幻的行相你也不能了達(dá)。

  【從見中道而成佛的圓證實相說:從畢竟寂滅中,徹見一切法的體、用、因、果,離一切相,即一切法。如《法華經(jīng)》說:「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所謂:諸法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等」!

  從一個已經(jīng)見了中道,悟了真相,已經(jīng)成佛,已經(jīng)圓證了實相的人,這個角度來看的話,那么他在一切法的畢竟空寂中,會徹見一切法的體用、因果,而離開一切的執(zhí)著,離開一切的執(zhí)著相,這樣子的了達(dá)一切法。一切法我們?nèi)シ治鏊?是不離開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的。如果我們今天沒有辦法體證中道實相,那么,同樣的就沒有辦法看清、了解一切法的性、相、體、力、因緣、果報、本末、究竟。如果你今天能夠究竟諸法實相,那么,一切法它的所謂性、相、體、力、因緣、果報、本末、究竟你就很清楚。所以能清楚這些的只有佛啦!“唯佛與佛乃能究竟諸法實相”。我們凡夫由于不了解究竟的實相是什么,所以也不了解諸法的性,不了解諸法的相,諸法的體,諸法的力用,諸法所產(chǎn)生的因緣果報。什么是本末、究竟,我們都搞不清楚。成佛才能了解諸法實相,所以如果能夠了解一切法的實相的話,這些內(nèi)容我們也就能明白了,可見了解諸法的實相多重要了!

  我們今天在談般若,就是要帶入這個觀念,就是要引導(dǎo)我們怎樣開發(fā)真正的智慧,而去明白諸法實相,而解脫。我們現(xiàn)在慢慢地一步一步地帶進(jìn)去,千萬不要以為這個只有佛與佛才知道的,我們哪里有辦法?其實不是哦!當(dāng)你明白、覺悟了,可以解脫的!法本來就是這樣子的,因為今天沒有智慧,沒有般若,所以我們才沒有看到諸法實相,才不能悟入空相哪!我們今天上課要干什么?我們今天聽法要干什么?就在要開發(fā)我們真正的般若空慧啊!我們也才能悟入諸法實相而能得解脫啊!所以今天我們在研究這個的目的就在這里。真的能嗎?剛開始還不知道。把這個課上完,我相信大家的心境會不同,體會會有所不同。

  【所以,空寂與緣起相,無不是如實的。但這是非凡愚的亂相、亂識所得,必須離戲論的虛誑妄取相,那就非‘空無所得\’不可】

  如果你悟到諸法實相時,都明白知道了它的性相、體、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這時,你就知道空寂與緣起相,其實都是如實相啊!空寂相就講它的寂滅,緣起相是在講它的法相表面,那么空性與緣起其實都是如實的,它不是兩個。但是,這個觀念與內(nèi)容,不是一般凡愚的亂相,亂識所得,它必須離戲論的虛誑妄取相,那就非空無所得不可。這里的空無所得就是講我們對法了解后而不執(zhí)取了,不是什么都沒有。是了解明白了一切法的實相,那我們就不落在戲論里而誑亂的妄取了,就不會執(zhí)取,認(rèn)為有所得,這就叫“空無所得”,只有這樣你才體會得到。

  【所以經(jīng)論所說的實相,每每側(cè)重于如實的空性、無性。要見性相、空有無礙的如實相,請先透此‘都無所得\’一關(guān)——迷悟的關(guān)鍵所在!

  一般的經(jīng)論在談?wù)搶嵪鄷r,比較側(cè)重于空性或者是無性,也就是說,每每偏重一邊。我們所認(rèn)為的世界萬法萬相,那是虛誑的、顛倒的、假的、虛幻的;離開了這個顛倒,悟入什么是實相、實性、無性,看起來好象是兩邊,好象偏重于空性、無性這一方面的問題。但是要見性相無礙、空有無礙的如實相,一定要先透過“都無所得”這一關(guān),這是迷與悟的關(guān)鍵。如果這一關(guān)透不過,你說你會入圣嗎?你說你會轉(zhuǎn)凡成圣嗎?你會解脫嗎?那都不可能的!

  我剛剛講時就談到般若的開發(fā),真正地開發(fā)般若空慧時的作用是什么?是悟入實相啊!是解脫啊!所以它是迷與悟的一個關(guān)鍵所在啊!這個般若空慧沒有真正地開發(fā)出來,你就不能悟入實相,你還是凡夫一個!我們平常講的明心見性的“性”就是講如實相,那么你要悟入這個空有無礙的如實相,不是偏離一邊空性的話,第一關(guān)透出都無所得。我們眾生總是一定要有所取、有所得:“我要好的,不要壞的;我要善的,不要惡的;我要清凈的,不要污穢的;我要高的,不要低的……”我們總是要一邊,就象猴子在爬樹一樣,這一只手抓住樹,如果那一邊沒有再抓的,這一邊是不會放的,總是要有抓住的一邊。你知道嗎?我們的習(xí)性也是這樣子!在我們的觀念里面、思維模式里面,非抓住一個什么不可!是不是這樣的感覺?修行也要抓住個什么吧?修行也要把握個什么吧?有一個什么可以依靠吧?我們每一個人差不多都會有這樣的一個傾向。那么,要透過這個“都無所得”談何容易啊?!我們?yōu)槭裁从心敲炊嗟臒⿶?a href="/remen/tongk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痛苦啊?我們對死為什么是那么恐懼呀?因為我們都在有所得中么!所以第一關(guān)是要先透過這個“都無所得”,這是迷與悟的關(guān)鍵,F(xiàn)在是剛開始,只是點到重點,至于它的內(nèi)容,慢慢地談下去我們會更清楚。

  【實相――約理性邊說,是空還是有?《中論》說:「空則不可說,非空不可說,共不共叵說,但以假名說!箤嵪喾欠渤5乃枷,世俗的語言可表達(dá),這如何說是空是有,更因此而諍論?然而實相非離一切而別有實體,所以不應(yīng)離文字而說實相。同時,不假籍言說,更無法引導(dǎo)眾生離執(zhí)而契入。所以‘不壞假名而說法性\’,即不妨以‘有\(zhòng)’、‘空\’去表示他。】

  我們都會講,實相就是空,實相是屬于空的。但很多人在爭論實相是空還是有?這是一個麻煩的地方。談?wù)摰綄嵪?我們都會說它是“不可說,不可說”的。沒辦法用世俗的思想了解它、思維它;也沒有辦法用語言來表達(dá)它的真正內(nèi)容,所以它是不可思議的。既然是語言思想都不可及,那么我們說它是空,還是有,有沒有意義?那都沒有意義了么!何況因為這樣而起的爭論,那就是大戲論了。

  但是,如果今天不靠語文或文字來表達(dá),就象我們今天在說法一樣,不借這個教材文字相,那我們?nèi)绾文芰诉_(dá)什么是般若?什么是實相?那這樣是不是很矛盾的事情?所以實相雖然不可說,但也不是離開一切的萬法,而另外有一個實相的本體,所以不應(yīng)該離開文字而說實相。如果離開萬法來表達(dá)的話,那我們就沒有辦法去了解實相了,實相雖然不是一切萬法,但是也不能離開萬法而去了解它。既然是這樣,我們又如何能離開文字和語言呢?從這里就明白了,我們只是假借這個語言而已唷!不假借語言,就不能引導(dǎo)大家去離開我們的執(zhí)著而去趣入實相,所以不壞假名而說法性。

  什么叫不壞假名?世間所有的語言名詞的這個語言相或者名言相,雖然是世俗的假名,但我們要借用它,不能破壞它的假名而去說法性。所以大家說有的,我也不妨用有來說;大家說空的,我也用空來表達(dá)。只有用大家共認(rèn)的名言與文字來溝通時,你才知道我要讓大家了解的是什么?這就象用我的手指指著月亮,目的是要你看月亮。但是如果沒有用我的手指,你們看的方向就不對了,現(xiàn)在,我用手指一指,你順著這個指的方向去看,你就會看到月亮了,而這個就叫不壞假名而說法性。所以不妨也說空、說有,那么這個說空、說有就只是假名哦!注意聽!既然是不壞假名說空、說有,這個空有只是假名而已,知道這個意思嗎?而不是實有“空”,實有“有”,注意聽!是假名有的名言相。所以不要聽我說“空”,你就認(rèn)為我有一個空;我說“有”,你們就認(rèn)為我有一個有。我只是不壞假名的應(yīng)用說空、說有而已,這樣知道嗎?不是實有一個空,不是實有一個有,只是大家都認(rèn)為有的,我也講說有;大家說空的,我也說空,讓你們明白我有所指,僅是這樣而已。

  自性見是眾生的生死根本。

  【《中論》說:“一切實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在中論里面,中觀論里面,這個有這樣一句話:一切非實,亦實亦非實,非實非非實,是名諸佛法。末句,或譯‘諸法之實相\’。眾生的不能徹悟?qū)嵪?病根在執(zhí)有我法的自性;所以見色聞聲時,總以為色聲的本質(zhì)是這樣的,確實是這樣的,自己是這樣的。由于這一根本的執(zhí)見,即為生死根本!

  簡單地講,講佛法時一切可以說是它是實的,也可以說它非實,亦可以說實非實的,亦可以非實非非實的。它只是隨順世俗眾生的明白而假說、比喻說而已,這樣講就是佛法。“是名諸佛法”,也就是說諸法的實相。諸法真正的真相呢?不能說它是實的,不能說它是非實的,也不是說亦是實亦是非實,都不是這樣子。一定要離開這樣的一個觀念時,才能了解諸法的實相。這里很重要!

  眾生的不能徹悟?qū)嵪?病根在執(zhí)有我法的自性。所以見色聞聲時,總以為聲色的本質(zhì)是這樣的,確實是這樣的,自己是這樣的。由于這一根本的執(zhí)見,即為生死根本。這里太重要了!我們一定要把這個重點講清楚,這個牽涉到我們要講的自性見的問題,很重要!所以,大家只要把握了幾個重點,那么,要研究法,研究《金剛經(jīng)》,研究整體的佛法都不難!那么,這個地方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就是自性見的問題。 自性見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重點,它是眾生生死的根本。

  什么叫自性見?就是覺得一切萬法都有它的實在性、不變性、永恒性,它是實在的、不變的、永恒的,簡單講就是“實有”的這個觀念。這個分兩個方面來講:一個是對我們?nèi)怏w來講;一個是對萬法來講。

  我們每一個人,從生出來到現(xiàn)在,不管我們活多久,我們是不是很直覺到“活了這么多年”?在這個過程中,是不是總是直覺這個生命是實在的?直覺地讓人感覺到這個身體是實在的?所以是不是先把這個肉體當(dāng)作“我”?我們現(xiàn)在在講話說:“我要到哪里去?我種花,我的房子,我去辦一件事情,我的兒子……”,那么這個出發(fā)點是從哪里講的?從這個肉體的關(guān)系來講的,對不對?所以我們建立這個“我”,總是覺得它是實在的,我們會老會變,但是總覺得它還是有一期安定性,總是希望它不變,雖然明明在變哦!我們也覺得希望它不變,對不對?不然你們每天化妝干什么?希望她保持青春永駐,希望他不變,是不是?這個都是實有感哦!注意聽哦!實在感哦!希望它永恒不變,不是希望啊,其實內(nèi)心是肯定啦,如果知道是希望,那知道只是希望,不是哦!是我們有意無意地就是那種實有感!在我們內(nèi)心中很深地存在。你看小孩子生出來,他還不會講話,吃東西時他就執(zhí)著了。那種需不需要教?不需要的,他自然地就拿出俱生與來的這種實在感、實有感。

  如果是肉體上的那種執(zhí)著,經(jīng)過一段時間,我們看到我們的祖先、先人會死掉,看到很多東西會壞掉,江山也是一代換一代,慢慢地會覺得這個是不可能永恒的。但我們必然覺得里面應(yīng)該有一個永恒的,認(rèn)為有一個靈魂是不生不滅的。這個肉體是假的,但是有一個東西是真的,它不會壞的,它是永恒的――永生:基督教講永生,道家講長生。只有佛教講無生哦!其它都是要生,要永恒的存在。這一生如果不滿意的,我們就希望來生滿意一點。那么來人間都不可能滿意的呀,我們就希望要到某一個地方去,那里是永恒的,那里沒有人間所有的痛苦和骯臟,而且時間是無限的。我們有沒有這樣的想法?或者是我們死后,到上帝那里去,到老母那里去,到梵天去,我們希望什么?誰去?那個永遠(yuǎn)不會壞的、不會失掉的,永遠(yuǎn)存在的,當(dāng)這個肉體不可得,就推論到里面總有那個吧!那么擴(kuò)大到大而無外,就變成的本體和上帝了,你們知道這個是什么?就是自性見!叫私!有“我”(日語中,我就是“私”)私就來了,這個東西是永恒的,是不變的,是獨存的,它不需要什么因緣。上帝創(chuàng)造萬物,那上帝誰創(chuàng)造呢?沒有誰創(chuàng)造,上帝是本來就有的。“本來有的”是什么意思?就是它不需要原因而有的,本來就有的,所以它就是無因生啊!有這樣一個東西,它叫上帝。

  那么,我們從內(nèi)在而擴(kuò)大的話,那總有一個東西來產(chǎn)生我們這些萬法吧!一般地把這個叫作本體論:上帝、老母啦、道、本體、無極,這個合起來就叫自性。因為自性的東西它不需要原因而有的,它本來有的,永遠(yuǎn)存在的,不變的,這個也是外道講的“我”。這里很重要啊!我們今天談這個主題,一定要先明白這個東西。我們?yōu)槭裁绰淙肟謶?為什么會顛倒?為什么會執(zhí)取?我們都不知道什么原因,我們不明白什么叫“我”,什么叫自性見。導(dǎo)師在這里指出(當(dāng)然后面還有好多內(nèi)容)這一個重點:我們眾生真正生死的根源就是自性見啊!這一點為什么這么重要?我們想想看,不管任何一個宗教,除了佛教以外(包括佛教里面的某一些學(xué)者,也同樣有這個觀念)都沒有離開這個自性見的觀念。

  當(dāng)時佛陀的時代,婆羅門教認(rèn)為一切人是從大梵天來的,所以他們死后的目的,就是回到大梵天去。他們還有一種階級的觀念、種姓的觀念:他們婆羅門是大梵天的頭來投生的;剎帝利就是武士和國王階級的,是從腋下來生的;商人是從肝臍的地方來生的;首陀羅是所謂的奴隸階級,就是最下面來生的,他們叫一生族,他們死了就不能回到那里去了。他們的種族觀念是這樣子。我們有一個故事說:佛陀他母親要生產(chǎn)時,他們印度有一個習(xí)俗,女人生產(chǎn)要回娘家,所以佛陀的母親走到某某地方,手就攀著什么樹枝一下生了佛陀。其實這個故事,不要把它當(dāng)真啊,這個原因在哪里?因為他是剎帝利,你知道這個意思嗎?他是屬于國王武士階級的。在種性中第一是婆羅門,再來就是剎帝利,所以剎帝利是從這里(腋下)生的,不是只有釋迦牟尼佛是從這里生的,這個是神話在講的。真的以為佛陀不能從產(chǎn)道出來呀,這個不清凈啊,所以從這里生的,而把他解釋得很完美。其實不是的,只是符合當(dāng)時婆羅門的四種種性說的一種理論來談而已,一點都不奇怪呀。但是我們現(xiàn)在把它牽強(qiáng)附會,講得神龍活現(xiàn)的,是不是?其實不是這樣的,所以我們就知道所有的外道他已經(jīng)先建立在一個自性見上,一個我見上。一開始就是這樣子,所以基督教說:創(chuàng)造萬物的是上。你問他,上帝是誰創(chuàng)造的?他說:上帝是本來就有的。那本來就有的,就是無因生么!然后上帝來生萬法,我們大家講什么“無生有”――從無來生有,那“無”,就是一切法的“本體”。很多的宗教也說,萬法絕對是由一個什么東西(本體)來產(chǎn)生的,所以,還原、歸原的觀念就是從這里來的。

  注意聽哦!我們的佛法與世不共、與外道不共的唯一特點就在這里:佛法不承認(rèn)有一個本體,不承認(rèn)有一個上帝。佛法說“緣起”,唯緣能起。“緣”就是因緣,“起”就是聚的意思。一切因緣條件聚合時就會產(chǎn)生這樣一個現(xiàn)象,所以一切萬法只是緣起;當(dāng)因緣的條件變化時,一切法(現(xiàn)象)就滅了。所以,起,也是有因緣;滅,也是有因緣。因緣條件聚時,萬法就產(chǎn)生了;因緣條件變動時,萬法就消滅了。所以一切法皆由緣起,包括一切法的生、轉(zhuǎn)、流動都是緣起;當(dāng)一切法的變動、變壞也是緣起。所以佛法里面講的一切法為“緣起”。所以佛陀的時代,外道婆羅門和種種外道來問他:“你說什么法”?佛陀只有回答簡單:“我說因論因,我說緣起”,就是這么簡單。佛陀在否定什么?否定無因生。他說,一切法會產(chǎn)生是因為有它的因緣與條件。所以破除本體論,破除無因生,也破尊佑論。尊佑論就是以為一切法是上帝創(chuàng)造的,是大梵天創(chuàng)造的,我們自己作不得主,只是被創(chuàng)造的物體而已。這個觀點是完全被佛陀否認(rèn)的!

  所以我們了解緣起,就明白佛法與外道不同點就在這里。它不會給你一個上帝,它不會給你一個創(chuàng)造主,把我們的一切乃至慧命交代給一個不可知的所謂上帝來操縱,那是不可能的。佛法說,緣起就是說因論因,一切法一定有它的條件因緣,一切法沒有無因生,沒有這樣的東西。那么,我們可以論證了:天下萬物萬法,哪一法是沒有原因而有的?哪一法不是從緣起的?沒有啊!“一切法從緣起,若有超越緣起的,我說就是如幻如化”。佛陀說的就是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就要注意了,既然從緣起,我們就要否定上帝的控制,也否定了宿命論――你過去如何,所以你現(xiàn)在必然如何如何。其實不見得一定的。緣起就是不定么,他是隨著因緣在變化而組合的。如果說過去的一切是一定的,那我們今天生為眾生,是否永遠(yuǎn)是眾生?我們哪里能解脫?我們哪里能夠成佛?如果一切法本來就一定的,宿命論一樣,或者是誰來控制你,誰來操縱你的,那你修行有沒有用?還要修行嗎?所以注意聽哦!以前的婆羅門不叫修行哦,他們要唱頌、贊美,贊美上祖,也就是贊美所有梵天、主,然后火供、禮拜,殺了很多的生命來祭拜,他們就是這樣:我供養(yǎng)你、贊美你、跟隨你、一切獻(xiàn)給你,然后取悅于他。上帝也是一樣啊!然后這個主歡喜了:哎,你很乖、你很聽話,回到我這里來;你這個不乖的,不聽話,不能回來!那我們變成只是個被創(chuàng)造物,我們隨著他的喜悅而喜悅,隨著他生氣我們就該死,那我請問你,我們這樣修行有沒有用?所以佛陀就否定了。他說:沒有這樣的東西,一切只有因緣聚合。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有一次,一個國王來問佛陀,他說:我聽婆羅門外道的宗師講,應(yīng)該要怎么樣來供養(yǎng),來拜,來修行,才能回到梵天去。婆羅門死后絕對回去的,首陀羅(奴隸)死了就沒有了。他這樣講對不對?佛陀很有智慧,就回答他說:你是一國之王,那我現(xiàn)在請教你,你在治理你的國家,如果婆羅門犯了十惡,你怎么辦?國王說,我還是要照法律制裁呀,該判刑的判刑,該關(guān)的要關(guān)嘛,該斬的就斬,因為這是法律。佛陀又問:如果一個剎帝利,或者是首陀羅犯罪呢?國王答言:一樣啊!看他的罪行,該關(guān)的就關(guān),該斬的就斬,該判刑的就判刑。佛陀說:好。那如果做得很好,他有功勞,你怎么辦?國王說:該獎勵的,我會給他獎勵,不管是婆羅門或者是首陀羅都是一樣的。佛陀就問他:“如果是這樣的話,那么是取決于他的行為而不是他的身份!婆羅門犯罪不能說沒罪吧,不能說首陀羅就該死吧。”國王說:“對呀,這是平等的。”佛陀就問他了:如果婆羅門行十惡的話,他死了是不是跟首陀羅一樣?國王說:對呀。如果婆羅門行十惡的話,我聽他們的上師講,他死了是要下地獄的。佛陀又問他:如果首陀羅行十善呢?國王說:首陀羅行十善的話,應(yīng)該也是可以修天的福報啊!佛陀就問他:既然是這樣子,那么是取決于他的所作所為,他的業(yè)呢?還是取決他的身份?國王說:對呀,這個應(yīng)該取決于他的業(yè),而不是取決于他們身份。佛陀是這樣回答國王的。國王聽了很歡喜,他以后就成為正信的佛教徒了。

  那么你們就知道了:跟我們其它的信仰條件有沒有關(guān)系?應(yīng)該取決于我們的行為。當(dāng)我們身心行十善,未來的果報當(dāng)然是受天報。如果我們行十惡,當(dāng)然只受三惡報了,這個不管是什么身份都是平等的,一樣的。當(dāng)佛陀開示這個時就知道了,我們的命運取決于誰?取決于我們自己的行為與心靈的造作。那這樣和我們信仰有沒有什么關(guān)系?這樣大家知道:不是某一個主宰來控制我,某一個人歡喜給我來一個加持、灌頂,我就功力三十年。一切取決于我們自己心靈的思維與造作的行為,取決于善惡自作自受。誰能奈你何?所以知道哦,我們修行先要開發(fā)這個正知見,不要落入自性見中。當(dāng)佛陀這樣一點一滴地開示時,他不要人去盲目地信仰,所以破尊佑論。

  由于了解實在的、不變的、永恒的、無因生的、本體論這一些都是不可得的,就是要破我們這個我見(這個自性見就是我見)。其實,不管是大乘佛法或是小乘佛法,沒有一個宗派說不破我見能解脫的。那問題就在這里:什么是我見?什么是生死根本?我們都搞不懂。我們要破貪瞋癡,但是請問:貪、嗔、癡的原因是什么?不了解它真正根本的原因,我們下手就很辛苦哦!比如說我會起心動念,所以,我一個直覺的反應(yīng)就是:“讓它不要起心動念”。我今天看到了人、事、物,我會起貪心,想貪取占有;或者是我看到不高興,起了瞋恨不滿(這個貪與瞋就是情緒的二個極端),我們都知道在造業(yè)。都說:師父,我聽了法,我都知道,我要念佛、拜佛、修行,但是就是沒有辦法,還是會起啊。所以最后要怎樣讓它心念不起?很多人就用修定使我們的意識心靈不要活動,不要讓它動,不要分別,就象拿石頭壓草一樣。

  我請問你:我們一個人活著能定多久?我們都不要工作了,不要看到外面了,也不要跟人接觸了,就算你入了禪定,也有出來的時候吧,有沒有一定永定的,一定永定就死了么!那一定還要出來,那還是要跟萬物接觸啊,那時候接觸有沒有定?那完了,那只有做死人,做桌子啦!只要是做人總要動,總要接觸,總要起心動念。要注意呀,問題在這里呀!所以,大家搞不清楚真正的生死根本是什么?一般人修行,連這個最基礎(chǔ)的都沒有用心去搞清楚。真的,我們注意想一想哦!大家都是佛教徒,在信仰佛教,都在修行,要斷生死,要斷煩惱,要離貪瞋癡,我請問你,你怎么離?有沒有真正明白這一點:生死的根本是什么?如果根本就不清楚你又如何了生死?此心不動也不能了生死,修禪定也不能了生死,那要怎么辦?因為你沒有找到根本!這個重點提出來,第一個提出來:自性見是我們的生死根本哦,注意聽啊!這個是重點!

  第一個重點就指出來了:所以我們要談自性見是什么?我們先去明白它是什么?它在我們身心里面的觀念在哪里?產(chǎn)生我們的思維模式是什么?我們都要把它搞清楚。很多人都說,淫欲是生死根本,所以斷了淫欲就解脫了。那我請問你,性無能的人不是就解脫了?注意聽哦!這個都很重要哦!所以一定要明白:真正的生死根本就是自性見,就是我執(zhí),我見。注意聽哦!這個是什么東西?這個在我們身心里面的展現(xiàn)是什么?存在的現(xiàn)象是什么?我們一定要去體會,去明白哦!那么好,我們今天講緣起,從緣起來破這一些執(zhí)著,如何觀察、悟入我們內(nèi)在的五蘊身心真的根本沒有這個東西?如何去發(fā)覺它?這個才是真正的下手處!注意聽哦!這個是根源處哦!

  我常常講:我們修行就象一棵樹,這個樹的樹葉很多,代表我們的煩惱、貪瞋癡一大堆,如果我們?nèi)χ?一個樹葉一個樹葉去把它清洗,去把它對治,請問你:我們對治得完嗎?就算那個葉子被你摘下來了,它還會生,因為樹的根沒有斷。就是說,我們生死的自性見根源如果沒有斷的話,任你修定、持戒、行善,那只是些表面文章,因為它的根本就是站在自性見上來弘法、修法,就象那個樹的根很深有千尺萬尺,你上面樹葉怎么把它斬, 怎么把它抹殺,甚至把樹砍倒了,它還是照發(fā)不誤,你們知道嗎?注意聽哦!我們今天所有修行的人, 為什么知道那么多道理做不到?即使認(rèn)為自己修得很好, 為什么還是不能解脫?原因在哪里?注意聽!根本從來沒有發(fā)覺真正的生死根源處是什么?連這個還搞不清楚

  談到這里時,回過頭來看看我們的開場白講到的大乘三系:大家都在說空,說緣起,但是注意聽!里面的見解就相差太多了!大家有沒有聽說過“自性緣起”?嗯,百分之九十九都在自性緣起的觀念里面。我現(xiàn)在告訴你;自性的非緣起,緣起的就無自性。你們了解嗎?自性緣起的觀念與根本法義剛好是顛倒的,注意聽!如果是自性的,就是實在的、不變的、永恒的、無因的,就是本來就有的,懂嗎?它不是緣起的,注意聽哦!緣起的是一定要條件組合才能起,注意聽哦!它不是本來的,不是不變的,不是無因生的,所以緣起的就無自性,就是無實性,無不變性,無永恒性,這樣知道吧?緣起就是講無自性啊!一切法都沒有真正不變的自性,所以叫緣起,注意聽哦!自性的就已經(jīng)非緣起了,為什么?因為“自性”就是――它本來就有的,自己就有的,自己本來就是這樣的,是永恒的,那還要緣起干什么?不需要其它條件而助成了么!這樣知道意思嗎――本來就有的。所以自性就非緣起,緣起就無自性。但是,現(xiàn)在偏偏都在談“自性緣起”,請問:自性又如何緣起?因為緣起就非自性啊!注意聽啊!如何來一個自性緣起?

  所以,不要以為佛法講的是緣起,每一宗每一派都在談緣起,每一宗每一派都在談空。但是我告訴你,要好好地抉擇!由于這樣的內(nèi)容,由于對自性的見地差別這么大,甚至剛好相反,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學(xué)了很多法,自以為很圓融、很圓滿,反而不能成就、不能解脫的問題所在!因為大家都在自性見上。在自性見上修行,那永遠(yuǎn)只是眾生的虛誑妄取相而已,哪里能見到如實的空相?注意聽哦!就是這么簡單而已,這是一個重要的關(guān)鍵點!所以今天為什么回過頭來要告訴你,導(dǎo)師的這個論著中對這些內(nèi)容抉擇的是非常清晰明白的,使你一點點顛倒糊涂都沒有。從大乘三系中抉擇出每一系的內(nèi)容以后,你才知道什么是正確的,而抉擇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生死根本,然后你要下手就很簡單了。

  我們不能解脫是有原因的:因為沒有找到根源,沒有找到正確的方法。所以,我們又如何能解脫?我談到這里時是很用心的,你們不要等閑視之啊!將來你們把這個法搞透了,就會知道這一點是生死、迷悟、凡圣的關(guān)鍵點哦!注意聽,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此,在這里再三的強(qiáng)調(diào),希望你們注意這一點,原因就在這里。要抉擇出大乘佛法里面的這一點很難,導(dǎo)師第一句話就把這個重點襯托出來了。但我們現(xiàn)在只是簡單的提到緣起,將來會繼續(xù)地、一再地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事相,不同的身心感受來講,慢慢地讓你們明白,來襯托這個緣起的重要!明白這個自性見的顛倒為什么這么嚴(yán)重?明白我們生死不能解脫的原因。我們現(xiàn)在不要說修行能夠當(dāng)生解脫,連“解脫”二字都不敢講了,都在等往生,等救度啦!真的很慘哪!佛法的特質(zhì)沒有了,佛法的特色沒有了,佛法的偉大被抹殺了,注意聽哦!

  佛法確實是非常偉大的,了解佛法的根本,了解佛法的真正內(nèi)容,我可以肯定告訴你們:你們在座的每一個人沒有比當(dāng)時佛陀的弟子――周俐槃陀伽還不聰明的(沒有證到阿羅漢以前)。周俐陀伽都能證阿羅漢,那么就知道佛法的偉大和奧妙了,確實是這樣子哦!我們今天為什么不能解脫?甚至連解脫都不敢講?難道是佛法變了嗎?佛法轉(zhuǎn)移了嗎?佛法的偉大真的消失了嗎?它的功用沒有了嗎?那大概是佛法在弘法中、傳承中,不是醫(yī)生出了問題,就是開的藥方出了問題,對不對?如果是原來的藥方,那么,怎么會沒有原來的功效呢?所以我肯定告訴你們:只要真正把握住佛法正見,把握到真正的佛法本質(zhì),每一個人都解脫,不必等來生!我講這句話是負(fù)責(zé)任的啊!如果我騙你們,你們可以告我的啊(大眾的笑聲)!

  【由于這一根本的執(zhí)見,即為生死根本。所以,經(jīng)中所說的實相,處處說非有,說自性不可得!

  好,這里就談到了。“非有”,就是否定實有,“處處說非有”,就是處處否定一切法是實有自性的:這個“非”字,是否定詞;“有”,就是我們的常見。非有,就是否定實有的常見,處處都在否定我們常的、實有的觀念,而說自性不可得。什么叫自性?剛剛講過了:永恒的、不變的、本來有的、無因生的。這種自性是絕對不可得的,根本就沒有這個東西!所以,佛陀就說無常、無我,一下子都把這些否定掉了。

  【本經(jīng)也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金剛經(jīng)最出名的就是幾句話而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凡所有相,就是我們看得到的一切法(包括我們的心緣相,雖然心緣相是看不到的,但是心緣相還是相),也就是色心二法所展現(xiàn)的一切相,皆是虛妄。虛妄的意思就是不實性:不是實有的,不是永恒的,不是不變的。若見諸相非相,如果能夠明白的看清楚一切并沒有真實相(“非相”,就是否定它的實有相),如果能夠了解一切相的非實,離開了自性見,那就是見如來。這時才叫見如來,見如來就是見佛了。那么見佛有沒有看到什么相?只是看到一切法的非實相,知道嗎?看到一切法的虛誑非實,破了自性有的觀念,實實在在明白一切法的非實,就是見到如來了。這個如來是什么?就是實相的意思啦!

  【高揚此實相無相的教說,尊為「不二解脫之門」。即是說:實相非空非有,而在「寄言離執(zhí)」的教意說,實相是順于「空」的;但不要忘卻「為可度眾生說是畢竟空」】

  《 金剛經(jīng)》所高揚的,就是提起來談的最重要的一個重點,即要了解實相無相啊!明白真正的實相而不是以為外表的虛誑相為真實,這樣的教說把它尊為「不二解脫之門」,就是沒有第二條路了。其實真正的解脫之門,就是要了解般若的實相。要了解般若實相,就是要了解般若空慧,要了解般若空慧,一定要了解緣起,就是這樣相關(guān)聯(lián)的。這個重點在這里先提一下,將來再談?wù)摮鋵嵉膬?nèi)容。

  從這里,我們知道了所謂的實相,既不是在執(zhí)著實有的一個“空”,也不是實有的“有”,今天講這個空、有,真正的只是為了讓大家離開實有、實空的執(zhí)著,所以叫“寄言離執(zhí)”。以這樣一個教義來說,這個實相就是順于空的。也就是說,順于空的教義是比較能明白了解的。為什么?空就是講無實性,空就是講緣起,既然空是講緣起無實性,所以實相用空來表達(dá)是比較恰當(dāng)?shù)?所以叫做順于空的。但是不要忘記哦!不要以為真的有一個空的實性的東西,說空是為了可度眾生,為一些因緣已經(jīng)成熟的可以解脫的眾生,為了利益這些眾生而說的。所以畢竟空還是方便假名言說,注意聽哦!即是說:空是順于實相的,還是為了救度眾生的方便而說的,這樣明白嗎?千萬不要把畢竟空、實相空掛在口上,以為是一個實有的東西,那又落在自性見啦!眾生的病根在于執(zhí)著實有、自性見,那就只有用空來破,讓他明白非有非實,如果執(zhí)于空,請問:再用什么來破?所以注意聽哦!空,只是讓你知道它無自性非實,重要在明白這一點,而不是真的又一個空的東西可以得!還是藉名言的假說而已。如果不這樣說就無法讓眾生明白而解脫。這是為了要度眾生而不得已的方便假名說,所以說“畢竟空”,不要以為有一個真實的畢竟空,不要又落入另一個陷阱里去了。

  【有人說:實相是客觀真理,非佛作亦非余人作,是般若所證的。有人說:實相為超越能所的——絕對的主觀真心,即心自性!

  有這樣一套理論說:所謂的實相是客觀的真理,不是我們主觀的東西,它只是一個理則,比如說,宇宙中有一種客觀存在的真理,它具有一種必然性,不是佛來創(chuàng)造的,也不是其它任何人創(chuàng)造的,它是法爾如是,本來就這樣的。也就是說,它是只有在般若的空慧下證入時才能明白的內(nèi)涵。另外一種觀念說,實相是要超越能所的,它是絕對的主觀真心,即心自性,這是從唯心的角度來看的:世界哪里有一個能和所呢?當(dāng)超越了相對的能所時,就有一個絕對的真心的存在——心的自性,就是說,心本來就有這樣的一個功能,心的本來,“真心”就是這樣的功能。這兩個觀念的角度是完全不一樣的,請注意聽!如果我們對三系的內(nèi)容(中觀,唯識,真常)不清楚,就不知道它在談什么。后面這個理念就是真常唯心系的學(xué)說,注意聽哦!從唯心角度他會認(rèn)為是這樣的:超越了能所相對的心時有一個絕對的心,這個絕對的心就是心的自性,這個就是真常系(真常心)的思想,F(xiàn)在,很多學(xué)禪的人都是進(jìn)入這個觀念里面去了:我們這個心是虛妄分別顛倒的,離開相對的虛妄時就有一個真心顯現(xiàn),也就是說,在虛妄心以外還有一個真心。但是,導(dǎo)師依據(jù)龍樹菩薩的《大智度論》,指出:

  【依智論說:『觀是一邊,緣是一邊,離此二邊說中道』。離此客觀的真理與絕待的真心,才能與實相相應(yīng)。實相,在論理的說明上,是般若所證的,所以每被想象為「所」邊。同時,在定慧的修持上,即心離執(zhí)而契入,所以每被倒執(zhí)為「能」邊。其實,不落能所,更有什么「所證」與「真心」可說!】

  龍樹菩薩的意思是說,要離開客觀的真理和絕待的真心才能與實相相應(yīng)。也就是說:把實相當(dāng)成客觀的真理或絕待的真心,就等于落入了二邊。而真正要悟入實相,這二邊都是要超越的,執(zhí)著它是客觀的真理或是絕待的真心,其實都是眾生執(zhí)二邊的一個現(xiàn)象,都不是中道,既然不是中道,就不能悟入實相。故從《大智度論》的角度來看,能觀的是一邊,緣(所)是一邊,離此二邊說中道。只有離開客觀的真理與絕待的真心,超越能所時,才能真正和實相相應(yīng)。這是從現(xiàn)有的一些宗派法義里提出來作比較,讓我們明白。有時,我們學(xué)某一宗派某一個體系的理論時,就以為:哇!這個很圓滿,很好,其實自己陷在其中落在一邊也不清楚,因為沒有比較故。

  實相在理論的說明上是般若所證的,所以每每被想象為“所”邊,同時在定慧的修持上,即心離執(zhí)而契入,每每倒執(zhí)為“能”邊。其實不落能所,更有什么“所證”與“真心”可說!這個地方很重要!我們在理論上認(rèn)為:從般若的空慧中能夠證入的那個叫實相(就是你所體會的東西),這樣就變成是般若“所”證的一邊;而般若是我們的智能,智能就變成了“能”夠證入的一邊,就是所謂“絕待的真心”了。為什么能證入?從修持上而證入——我證入了,能證入的“這個”就變成了能邊。所以注意聽哦!我們很容易把所體會的或者是剛才所說的理論認(rèn)定是這樣的,然后把實相體會成不是能邊就是所邊。其實只要在能所相對中,都不明中道,也不是實相,這一點很重要哦!過去有很多人來跟我談這個問題:我在說法的“這個”,你在聽法的“這個”就是啊。他們以為:我“能”聽,我“能”覺,我為什么“能”看?為什么“能”聽?為什么“能”動?就表示里面有一個“能”么。很多人誤解了:我們的自性在眼睛能看,在耳朵能聽,在腳能行。這樣就是把能有作用功能的“能”,當(dāng)作所謂的本體,自性啦!就與上面所說的是同樣的一個觀念。我們有沒有這個感覺?所以很多人參禪,最后說悟了,悟到了什么?他說當(dāng)下就是,這個能知,能覺的,能行的就是,不然我為什么能懂?他所謂的“悟”,就是落在“能”邊了。注意聽!這樣的“能”邊,那是連悟入實相的門都沒有摸到啊!還不如那個落入“所”證入、“所”契入的“所”邊的觀念的,那個還比較有見地。如果以為能知能覺的,能善分別的“這個”就是的話,那就完了!這個跟凡夫外道沒有什么不同,促連實相的門邊兒都沒有摸到!所以我們要小心,不要唱高調(diào):“我已經(jīng)懂了,已經(jīng)會了,能知能覺的‘這個\’就是,當(dāng)下就是了,所以活在當(dāng)下”,那會死路一條的!所以注意啊!落于能邊,落于所邊,其實都不對,實相是不落能所的,既然不落能所,那還有什么能證的真心可說,還有什么所證的真理可說?如果你還有“能、所”而說是悟入實相了,那會笑話于天下的。所以對這個法的抉擇不了解通達(dá),沒有深的體驗,那就不要談什么證入實相,F(xiàn)在整個社會在談“實時開悟,當(dāng)下開悟”,很厲害啊!但我不知道他悟的是什么?那是耽誤的“誤”啦!這個真的很危險!整個的社會都在吃快餐館哪!麥當(dāng)勞吃慣了,都求快速。上面所說的是屬于契入實相的部分,所以叫做實相般若。

  關(guān)于上課,我有一點希望,從我個人的感覺來說,希望大家珍惜這個因緣!因為這個因緣非常殊勝,不是我講殊勝,是真的殊勝。導(dǎo)師的論著一般人泛泛的看過,很多人都不認(rèn)為有什么,因為了解他不容易,了解導(dǎo)師不容易,導(dǎo)師真正的內(nèi)容深度,要了解真的是不容易的。所以很多人把這一套書放了十年八年,根本看不懂。我看到很多人在電視上弘法,坦白講,講得實在是慘不忍睹!所以要了解導(dǎo)師真的是不容易,但我今天很慎重地告訴各位:我們要珍惜這個因緣,這一本《般若經(jīng)講紀(jì)》研讀完時,我相信,即使我們不能當(dāng)生當(dāng)下馬上大解脫,但是,至少摸著了門路,找到了一個非常正確的入門方向,一定可以有這樣的作用!非常重要哦!這個不是戲論,是很真誠的。告訴各位:我不需要打妄語,我不需要自吹,這是事實的真相!大家要有信心,要學(xué),就得真心地學(xué),學(xué)了以后不要放過去了;厝ヒ院,希望你們還要多拿出來看看,講過的地方回味幾遍,還沒有講的,先把它研究一下,用一點心去投入,思惟一下,然后,上課時一點就通,就會體驗得到。如果你連一點基礎(chǔ)都沒有,也不用心,可有可無的,今天聽一聽很好,回去就忘記了,這樣的話,想受用就不容易啊!如果我們真的為解脫,為真正的身心受用,那我希望大家要真正的用心,上課時要準(zhǔn)時,不要遲到,遲到你耽誤很多人,也影響別人。這一部經(jīng)講完時,我們至少會得到真正的正見。不要以為建立“正見”很容易哦!現(xiàn)在每一宗派都說自己講的是正知正見。我現(xiàn)在可以肯定告訴你:當(dāng)這一部經(jīng)講完后,我們差不多可以建立起真正的正知正見了。這是真正的打基礎(chǔ),不管將來要證到阿羅漢,或者是成菩薩成佛,這個正見是基礎(chǔ)。這個基礎(chǔ)沒有打好,上面要建樓是不可能的,一定會倒的!所以不要談得很高很玄,今天談的這些是最基礎(chǔ)的,最根本的,佛法的根本特色就在這一點,只有真正把握這一點的人,才是真正的正見正信的佛教徒!你就不會迷糊了,不會隨著外道轉(zhuǎn)了,不會隨著邪見而顛倒,不會被人家一講就胡涂了。至少我們可以把這個正見建立得非常的堅固穩(wěn)定,至少你不會再胡涂,偏了,猶豫了:“這個講得對,那個講得也對,而兩個實際又有矛盾,到底誰對呢?” 當(dāng)你建立起這個正見以后,你有正知正見時,你看一切的佛法就會很清楚: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不對,什么是究竟,什么是方便,就不會隨波逐流了。這一點非常重要!

  所以,希望大家珍惜這個因緣,注意聽哦!不管我們的教育程度,現(xiàn)在的環(huán)境,經(jīng)濟(jì)基礎(chǔ),職業(yè)或者是身體的衰弱等,一切都沒有關(guān)系。只要珍惜它,每一個人解脫悟道的因緣是一樣平等的。關(guān)鍵在于你現(xiàn)在能不能發(fā)正確的心投入而深入研究、去用心、去實踐、去觀察,有沒有把這一件事當(dāng)作我們生死大事來辦,是在這個地方?jīng)Q勝負(fù)!注意聽哦!當(dāng)你這樣明白而去投入,去研究的話,上完這個課時,大家就可以具足正見了。不要輕視哦,具足正見其實是非常不簡單的!我很少看到現(xiàn)在所謂的佛教徒具足正知正見。不要以為“正見”這兩個字這么簡單,我講這些話都是很慎重的。真的希望大家發(fā)心,真正地為你自己的生死大事而努力,不要耽誤自己!

  上一課講到實相般若,可能有一些人沒有趕得上,所以再把這個重點講得更清楚一點。實相是我們修行要探討體會,要解脫的一個最重要的問題。要體會實相必須要有智能,而這個智能又不是一般的智能,是能了解體悟?qū)嵪嗟闹悄懿琶麨榘闳。也就是說,能體會實相的般若才是真正的般若。上次談到的一個重點說到能夠有這樣的智能,才能真正得解脫,所以這就是凡圣迷悟的關(guān)鍵。這個般若對了解實相是這樣的重要!所以,具備了解實相的般若,才能真正地解脫。其實一切的重點都是為了這個!如果你沒有真正的般若去了解實相,那根本不可能真正地解脫!因此,我們就明白它的重要性了。導(dǎo)師說:要了解這個,非要悟入“都無所得”不可。如何才能悟入真正的“都無所得”呢?就是要根據(jù)正見。正見才是悟入實相的真正的般若。注意,這里又提到一個重點。導(dǎo)師又說:我們真正的生死根本是“自性見”(我執(zhí)我見)。要了解這個“我”不可得,唯有依據(jù)緣起的正見,如果不能體會佛法的緣起正見,就不可能真正地悟入“都無所得”而破除我們所謂的自性見,那么也就不明般若,也就不能悟入實相。這樣,把這個重點大概的提一下,就知道自性見的破除才是我們修行的目的,重點就在這里。

  如果沒有緣起正見是不可能破自性見的,為了讓大家更加明白緣起正見的重要,因此講《金剛經(jīng)》時,講到“般若”二字,就講到“實相”二字,這一部經(jīng)所有的重點精華都在這里了,所以這個地方非常重要哦!我們先明白這一點。講佛法,一開始就開宗明義地把重點完全地提示出來,后面的經(jīng)文其實只是在解釋這個重點的內(nèi)容而已。后面的經(jīng)文一段一段地,找出很多的角度,很多的事實,很多的種種因緣條件,讓你明白這個內(nèi)容的正確性而已。所以談到般若,談到實相,在這個地方就要特別清楚地講,先把握住這個地方的一個大原則,后面的經(jīng)文所解釋的就是它的內(nèi)容細(xì)末,來證明這個內(nèi)容的正確性而已!所以,現(xiàn)在再把緣起的正見講一下,因為它非常重要!要明白《金剛經(jīng)》的內(nèi)容,要了解“般若”,要悟入實相,都不能離開“緣起”的正見,離開這個你就不可能有入門的機(jī)會,甚至連門邊都摸不到,非常重要!所以我們不得不把這個問題講得更清楚一點。這個“緣起”,我們上次已經(jīng)談到了:一切法都是因緣條件的組合而有的,它不是單獨存在的,一定要依因緣條件組合才能有的,它不可能沒有條件或者是沒有原因忽然間有的,也不是有某某主宰來控制、創(chuàng)造的,這個重點都提示過了,它最重要的就是要讓我們明白:我們不是誰的創(chuàng)造物,不是某個主宰,就是一般的所謂尊佑論或上帝,梵天,老母,無極,太極,本體來創(chuàng)造的。一直要告訴我們的就是這樣的一個重點,一定要明白!反過頭來就可以明白什么叫自性了。剛剛說的這些所謂主宰就是自性,為什么?因為自性是不需要條件的,它是本來就有的,可以單獨存在的,可以沒有原因而有的,它是永恒不變的。但是佛法告訴你:一切法只是緣起!沒有單獨存在的,永恒不變的上帝或是主宰,注意聽!這個東西叫做自性,落入這個自性觀念見地的人,就叫做自性見。

  從過去的原始佛法可以看到佛陀講的是無常,為什么叫無常?無常就是“常”不可得,什么是常?常就是永恒的、不變的。佛陀說:“常”不可得,叫做無常。講無常的目的就是要讓你明白沒有一個叫“常”的東西,一切萬法會起會滅都是由于因緣。所以過去有人問佛陀:你說什么法?他說:“我論因說因”。再進(jìn)一步問他:什么叫論因說因?他說:一切法就是因緣條件的組合,世間上一切法的集成都有它的條件,所以有一句偈子說:“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有因有緣滅世間”,他就講這一句話,也就是說:世間萬法的集起是有因有緣的,世間萬法的消滅也是有因有緣的。簡單地講:萬法的形成與消滅,都是由于因緣條件的變動與組合而已,佛陀的回答就是這樣。為什么?因為當(dāng)時在印度的所有外道,他們講的是無因可以生的,或者認(rèn)為梵天有一個主宰,我們是從那里來的,回到那里去的,所以不是落于常見,就是落于斷見。而佛法講的是不斷不常,所以只有從緣起的內(nèi)容里面,才知道沒有一個東西是永恒不變的。你一定要先明白這個,破除的就是自性見,所有的解脫重點都在這里了!進(jìn)一步問佛陀:什么是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世間滅?佛陀就進(jìn)一步地回答:由于我們產(chǎn)生了執(zhí)著,產(chǎn)生了愛取,才產(chǎn)生了后有,才產(chǎn)生了后面的生,老,病,死而純大苦聚。因為我們會執(zhí)取啊,當(dāng)所執(zhí)取的這個因緣條件變動時,就產(chǎn)生了痛苦煩惱;然而,當(dāng)我們不再顛倒執(zhí)取時,這些痛苦煩惱就沒有了。簡單地說,我們的痛苦煩惱生死都是有因有緣條件的,只要把這個條件清除時,這些痛苦煩惱生死也可解脫而不存在。這樣慢慢地重復(fù)講解就可以熏習(xí)于心,我們就會知道緣起是在說什么,后面點點滴滴的解釋也就會帶進(jìn)去。

  今天上這個課談到緣起,它真的是非常非常的重要!剛開始時,很多人也許沒有上過緣起的課,對這一方面比較生疏,有時候聽起來不能接受,因為和原來很多傳統(tǒng)的觀念剛好是相反的,所以也許會不能接受,聽不懂,比較難過。但這是過程,先不要排斥,慢慢地聽,慢慢地了解它的內(nèi)容,尤其今天講的《金剛經(jīng)》,它后面的內(nèi)容一段一段的都會讓你明白在談什么,都只是在證明這一點而已:一切法只是緣起的,是無自性的,以此真正地破除自性見而得解脫!所以導(dǎo)師一開始就講清楚了:我們“生死的根本”只是“自性見”而已,這個自性見如果不能破除,我們就不能解脫,也不可能悟入諸法實相。緣起還有另一種描述:“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同樣的道理,它是在講條件:因為有這個,所以有那個,它是相依相緣地存在,而沒有一個單獨的,永恒的存在。人間的一切萬法只有相對的存在,這一點一定要明白。在十二支緣起里: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是一步一步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也就是說,因為有這個才有那個,如果這個不存在,那個也不能成立啦!當(dāng)我們明白這個軌則時就知道緣起法是那么的重要!這個是它必然的次第性,是宇宙真理法則的必然性,這一點要明白哦!它的“必然性”是:因為有這個,才有那個……到最后才有生老病死的一切,我們可以從這一生流轉(zhuǎn)的身心來談,也可以講三世二重因果:上輩子的因,造就了這一輩子的果;這一輩子的因,造就了下一輩子的果。也可以明白它的三世流轉(zhuǎn)是有次第性,必然性的。我現(xiàn)在講的是很重要的觀念,如果不了解因緣法則,不明白因果的必然性,那我們又如何修行呢?很重要!一定要明白哦!今天能夠修行,凡夫能夠解脫成為佛,成為一個覺者,是因為佛陀體悟了真理,體悟到宇宙中有這樣的一個必然的因緣性,如果因果之間沒有這個必然性的話,那我們憑什么來修行?如何能達(dá)到一定的結(jié)果呢?這個理論非常重要!

  兩種我見

  “此無故彼無”:如果十二因緣里面的“無明”(最要命的就是這個無明)滅了,后面就不存在了。無明,也叫做無知,是對宇宙真理法則,因果的必然性都不明白,所以很盲目。我們身心的六根與外界的六塵接觸而產(chǎn)生了感受——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也就是說:內(nèi)心接觸外在的境界時,產(chǎn)生了覺受,這個覺受是歡喜的、順意的、快樂的,心情就很舒暢;如果是不如意的、不喜歡的,就產(chǎn)生了不高興和瞋恨心;或者是不關(guān)緊要的就不會起快樂或者痛苦(舍受),這三種感受就來了。在感受的基礎(chǔ)上,我們就會起貪愛或嗔恨(嗔恨是愛的反動,是愛的另一種姿態(tài)),而染著執(zhí)取造業(yè),造業(yè)的同時就產(chǎn)生后有(業(yè)力),那就是后作用,再來就是下輩子的生老病死了。所以,在宇宙中,我們生命的流轉(zhuǎn)有著它的必然性,如果找不到生命生死輪回的必然理則,請問:我們?nèi)绾涡扌?佛陀悟到了宇宙中的實相, 明白生死輪回是依據(jù)這樣的理則(緣起法)而不停的流轉(zhuǎn),這個過程叫做流轉(zhuǎn)門。也就是眾生在顛倒中,無明中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就是依循這樣的一個法則,像環(huán)狀無端的一直不停地流轉(zhuǎn)。就像你們不知道這一生是怎么來的,也不知道過去是如何的。同樣的,如果今天不悟道,不學(xué)法,不解脫,這種回環(huán)性是不會停止的。由于過去的無知,沒有智能,沒有聽過法,沒有真正的覺者的指導(dǎo),我們一直在胡涂中不停地輪回生死,就是因為無知,所以叫無明。“明”是明白清楚,“無明”就是不清楚、不明白么。

  無明緣行,行緣識:行,就是造作,遷流。由于不明白,不清楚,無知而去造作就是行(行業(yè))。是我們的觀念上起了分別執(zhí)著,在我們身心的六根門頭與外界接觸時產(chǎn)生的執(zhí)取,而這種行業(yè)就產(chǎn)生了我們的意識(有取識)。所以,如果修行不知道這個緣起的流轉(zhuǎn)內(nèi)容,就沒有這方面的智能;如果有了這方面的智能,就能很清楚地去看到,去體會,去真正明白它的內(nèi)容、次第、點點滴滴,清楚明白我們身心的生死流轉(zhuǎn),明白每一支的過程,變化以及相依相緣的必然性因果,明白它的“此故彼”,了解這個流轉(zhuǎn)門的因緣條件的內(nèi)容,這個叫做法住智。今天上課能帶給大家的,要幫大家的,其實就是要建立你們的法住智。佛法里面談到一個重點,佛陀當(dāng)時講了一句話:“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這個法住智不懂,不可能涅槃解脫,一定要明白!為什么?因為我們先要明白流轉(zhuǎn)生死的內(nèi)容和它的必然性、次第性,并從這里去調(diào)整它時,我們才能夠還滅。也就是說,如果把無明破了,像鐵環(huán)般的十二支緣起的鏈鎖,當(dāng)?shù)谝粋斷了,后面就不能相續(xù)了,所以,“此滅故彼滅”。在任何一環(huán)上能夠破除執(zhí)著的,后面就不相續(xù)了,也叫做還滅門。

  我們能悟道解脫,是由于明白了這個緣起的必然性以后,知道該從哪里下手才有功效。過去修行,法門是聽得很多,但有沒有關(guān)涉到這個必然性的問題?比如,我們的六根(即身心)會造作,很多法門就在這個地方——“觸”上面下功夫,不讓它接觸外境,所以就修禪定。還有的就是寄托未來的救度,這一些有效嗎?而不知道我們身心造作的原因是由于觀念上,在過去執(zhí)取的意識里面的習(xí)性種子深厚,而根本的原因是無明!所以,我們一定要追溯到最根本的東西,溯源而上找到生死的源頭,如果源頭不知道,那不是盲修瞎練嗎?就像筑堤防護(hù)洪水,還是照樣淹,沒有辦法,為什么?那源頭來的水是那么大!我們的生死也是一樣,無明就像生死樹根,如果斬斷樹根,樹一定會枯掉,那就解決問題了。但是如果不是找到那個根,而是在枝葉上去剪,去整理,甚至即使把樹葉都拔光了,它還是會長出來。我們的生死煩惱也是一樣:沒有找到根源,沒有鏟除根源的東西,而一直在枝末上去尋求對治的方法,有沒有效?這些很重要!為了讓大家更明白,雖然講過,但還是要講。 比如說,觸會生受,受會生愛,于是很多人都以為:“我的六根不要與外境接觸,那就沒有受了”。所以很多人就修禪定,都以為六根門頭跟外在的因緣接觸時,我們會去執(zhí)取的原因是起心動念,所以,功夫就用在不要分別,不要起心動念。但是,請問:我們能不能讓意識(五蘊的功能——受,想,行都?xì)w于識的活動范圍)不要動?注意喲!我們都在這里下功夫(外道修的多是禪定)。我們過去執(zhí)著的意識叫做有取識,也就是說,在這里執(zhí)取以后就產(chǎn)生了后面的生老病死,這一生會再來是由于過去的有取識之故。所以,我們不只是這一生碰觸到外面會執(zhí)取,過去的觀念里面也都在執(zhí)取啊!即使在禪定中停止了這一生的意識活動,能不能消除過去的有取識?注意聽,這個很重要!所以為什么禪定并不能讓我們解脫,大家一定要明白!不是不和外面接觸(禪定中)就不會產(chǎn)生障礙執(zhí)取了。佛陀有兩個老師,一個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一個修到無想定,那是禪定的最高境界了,為什么沒有解脫?因為,雖然停止了這一生和外面接觸的意識作用,但是能定多久?要不要出來?那出來的時候有沒有定?如果出來還有定,那就不叫入定哦!注意聽,如果由于出來就沒有定了,那進(jìn)去的等于沒有效哦!注意聽!所以有出有入的定,是有為法,是生滅法,是不能解決事情的,這一點一定要明白!所以禪定不能根本解除觸與受。

  現(xiàn)在講的是重點,要讓大家明白,修行不是修一個“定”字,還要再進(jìn)一步解決的是無明的問題,今天之所以會產(chǎn)生染著,是跟無明相應(yīng)故,注意聽哦!無明就是不明白,就是糊涂顛倒,就是錯誤的觀念,這些才使我們產(chǎn)生愛染執(zhí)取哦!好比電腦里面的活動程式一樣,由于我們的無明與無知,甚至接受了錯誤的信息、觀念,這個程式如果沒有改變,我請問你:它的功效會不會轉(zhuǎn)變?這樣大家明白嗎?這個比喻大家就明白哦!所以在過去的無明產(chǎn)生有取識的這個顛倒執(zhí)取里面,如果只是停止它的作用,那只是用石頭壓草而已-伏而不斷,不能解決真正生死問題,唯一的辦法就是破除無明。

  這個無明的觀念就象錯誤的觀念、錯誤的程式忽然間清楚了、明白了、導(dǎo)正了,這個導(dǎo)正了的行為就不是過去的有取識能控制的,那我們以后跟外界接觸時,已經(jīng)不用原來與無明相應(yīng)的程式了,而啟用了另外一個程式――“明”,也就是破除了無明的功用而產(chǎn)生跟宇宙真理實相相應(yīng)的這個智慧。跟明相應(yīng),用它來作為我們的程式,那么當(dāng)六根接觸外境時,就會依真理法則作為思考的原則,作為行為的準(zhǔn)則,我們的身心行為就不會產(chǎn)生執(zhí)取愛染了。

  先懂得產(chǎn)生愛取顛倒原因,是由于無明產(chǎn)生的觀念的作用而已,所以要破除貪瞋癡。但是你們修了那么久,貪瞋癡有沒有辦法真正的不起呢?因為你們沒有找到貪瞋癡前面的原因哪!我們的貪瞋癡如果在事相上來講是千差萬別,非常的多。每天起心動念都根據(jù)無明有取識產(chǎn)生的執(zhí)著,哪里能跟明相應(yīng)?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的第一要務(wù)是什么?不是在這里把身心凝住不動,也不是誰來這里帶我到哪里去,絕對不是!今天最要緊的是什么?修正我們錯誤,修正無明產(chǎn)生的觀念、知見,也就是內(nèi)在的那套程式。這個程式如果沒有改變,我們的行為能改變嗎?在座的每一位思想、因緣條件、環(huán)境,身心狀態(tài)都不同,接受的教育也都不同,我們要怎么修行?可不可能祈求某一個主宰改變大家都變成一樣?不是誰來改變我們,讓每一個都一樣,而是我們要聽聞正法,如果在這生所受的教育、觀念是正確的(宇宙的真理只有一個),當(dāng)我們都發(fā)覺了這個共同的理念、真理實相,大家都依循它時,才有辦法朝同一個目標(biāo)、同一個解脫道去行。

  如果沒有建立正知正見,也就是真正的佛法里面所謂的真理法則的智慧實相的話,憑什么說,我們一定能解脫呢?如果佛法不是這樣子,我們信佛法干什么?跟外道都一樣么:憑信仰、憑救度、憑人家來憐憫我們,永遠(yuǎn)做一只哈巴狗,我們?nèi)绾文芙饷?所以注意聽哦!佛陀一直告訴我們: “自依止,法依止,不余依止”什么叫自依止?你只有靠你自己唷!注意聽!沒有人能替代你的。“法依止”,是找到正確的真理實相法則,當(dāng)我們依止這個真理實相時,每一個人都依真理實相而得解脫,那是必然的!所以注意聽!如果沒有得到法住智,那我們絕對不可能解脫涅槃!這個就是真理法則的一個內(nèi)容,誰也不能改。所以佛陀說,這個真理法則“非佛作,亦非余人作”。也就是說:這個真理法則在這個宇宙中本來就是這樣的,不是誰創(chuàng)造的,佛也不能更改了。千萬不要以為佛是萬能的,我歡喜就給你們一套什么,不歡喜就收回來。在這個人間,不管有沒有佛,宇宙的真理(緣起的法則)是不會變的!我們必須找到這個真理法則,先了解它的法住智,就知道如何破無明了。

  現(xiàn)在,又回到《金剛經(jīng)》講義中導(dǎo)師談的重點了。無明的根本就是自性見,總是覺得萬法的實在性,實有感,產(chǎn)生最嚴(yán)重的一個問題――就是愛染執(zhí)取,引起貪瞋癡的行為。由于實有的觀念,希望它永恒不變的觀念(也就是“我”的觀念),這個才是我們生死的根本。

  眾生不管是有意或是無意間,每一個人身心之中都已經(jīng)象膠一樣深深地粘著了自性見,這就叫做“我執(zhí)”或者“身見”。這個東西才是無明最嚴(yán)重的產(chǎn)物,這個東西如果不鏟除,解脫是不可能的!

  “我執(zhí)、法執(zhí)”就是自性見。在佛法里面不管哪一宗哪一系,我想沒有反對說破我、法二執(zhí)的。其實哪一宗哪一派都好,如果說我執(zhí)、法執(zhí)都可以不必破,那我想他不是佛法。

  什么是“我執(zhí)”?什么是“法執(zhí)”?簡單合起來就叫“自性見”。什么叫“自性”?永恒不變的、單獨存在的、實在的(常、一、實)。其中一個叫補(bǔ)特伽羅,一個叫薩迦耶,這個兩個都叫我見、自性見。有什么不同?補(bǔ)特伽羅就是我們從宗教、教育、社會上而被灌輸?shù)乃枷胝J(rèn)識,就象我們認(rèn)為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那就是從傳統(tǒng)的社會的普通宗教帶給我們信息,在無形中就默認(rèn)了,以為是這樣的:以為有個上帝,我們是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上帝是主,它是永恒不變的,我們的內(nèi)在都有這樣一個觀念上的認(rèn)知。認(rèn)為有個生命的主宰叫靈魂,它從上一輩子到這一輩子,這一輩子又到下一輩子,人死了,就象房子壞了,換一個房子,“我”就去輪回了。這個就是觀念上給我們的,注意聽!這個叫補(bǔ)特伽羅我見,有了這個觀念,自性見就成立了。

  另一個叫薩迦耶見,也是我見的一種,它是我們的身心而引起的。我們自從出生以來到現(xiàn)在,每天都在講“我、我、我”,自然而然的總是實有感,希望保存它,希望它永恒不變,怕它變化;然后由“我”而產(chǎn)生“我的”――“我的”太太、“我的”先生、“我的”財產(chǎn)、“我的”地位、“我的”名譽(yù)、“我的”國家、“我的”世界,再大一點,“我的”宇宙,都在“我”。這就是從自己身心上不自覺的以為有這個東西,也就是說對身心本身的一種染著,對身心產(chǎn)生的實有感的那個染著。甚至實在知道它一定會變壞的,那就希望來生好一點,來生做大富翁、大總統(tǒng),這個也是實有感。由于我們身心的染著執(zhí)取就叫薩迦耶見,也叫做俱生我執(zhí)。就是說一生出來,由于你身心過去的觀念本來就一直存在的。

  補(bǔ)特伽羅我見叫做分別我執(zhí),是因為觀念所引起的:社會給我們的資訊而產(chǎn)生了分別心,這個叫分別我執(zhí)。要破這個比較容易,今天上的緣起理論、講金剛經(jīng),目的就在破這個補(bǔ)特伽羅“我執(zhí)”。聽了師父講法,越聽越有道理,感受到外面真的沒有一個上帝,知道我們被騙了、糊涂了、顛倒了,那么很容易從觀念上得到修正。但是這個薩迦耶見我見(俱生我執(zhí))卻不是觀念能解決的。“師父,你講的我都知道了,知道無我啦!但是為什么做不到”?因為潛在身心的那個觀念(習(xí)性)太深了!無始以來的習(xí)性如膠似漆粘得非常深,難去的是這個。所以今天講修行,在這個補(bǔ)特伽羅方面來講,要不要修行?不要。為什么?觀念修正就好了。但是這個“薩迦耶見”(俱生我執(zhí))要不要修行?我告訴你:沒有用你的身心去磨練,那是永遠(yuǎn)去不掉的!嘴上講無我,什么事都不離我;嘴上講“我放得下”,碰到一點挫折就受不了,人間的損失更受不了。那我請問你:面對死亡時怎么辦?非去不可時怎么辦?沒有辦法時怎么樣?只有等來生救度啦!我現(xiàn)在談的都是重點啊,那我們就知道有這樣的雙重執(zhí)著,你看我們慘不慘?這個自性見何其之深!注意聽!這個就是自性見哦!所以導(dǎo)師談到了:修行,沒有過這一關(guān)――都無所得(見法),那你不可能解脫!也就是說,把這些觀念都去除了,行為也端正了,談何容易!那是不是真的不可能?如果不可能,我們今天也不用談了。

  我們先建立了、明白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緣起正見的理論觀念,然后有方法去觀察、去實踐,就能夠很快地把補(bǔ)特伽羅我見破斷,而且連“薩迦耶見”(俱生我執(zhí))都能把它解脫,那是絕對有方法的!如果沒有方法,我們要證入佛陀所說的覺或者是正覺,那不是笑話嗎?所以,我們今天談的,有它的內(nèi)容與次第,這一些都是佛陀親證而流露出來留給我們的法寶。如果我們沒有聽到正確的觀念與內(nèi)容,又沒有正確的方法去修正與改變,只有信仰,只有依賴,那跟外道有什么不同?注意聽!我們說的是“學(xué)佛”啊,那不管怎么樣,也要把佛法的特質(zhì)把握住,這個特質(zhì)是與世不共的,是與一切外道所不共的,F(xiàn)在很多學(xué)佛的人,名為佛弟子,連這個都沒有把握住,甚至被外道的觀點模糊了、同化了、誤導(dǎo)了都不知道,這就是為什么大家修行不受用的關(guān)鍵所在!過去大家都證阿羅漢,可是現(xiàn)在我們一個都沒有,為什么?我們要反省啊!要注意啊!

  今天談的這些重點,大家要很用心的聽,而且要善于思維,這絕對不是講大話,這些法都有它的內(nèi)容,而且我可以肯定告訴你們:不但有依據(jù),有內(nèi)容,而且有方法可以去證明的,只要你愿意,不管任何一個人,依據(jù)這個法去實踐、去證明的人,必然會證明得到!這一點才重要!就象在大學(xué)的課堂教授的某一個物理學(xué)原理公式,如果沒有透過實驗室的實驗,你如何去證明它的正確性?佛法也是一樣哦!它不是空談,不是唱高調(diào),不是談虛無飄渺的,不可說不可說的。什么都可以說!有方法,而且有證明這個理論的方法,照這個方法去實踐,每一個人都能受用,這個才叫佛法哦!注意聽!

  今天很少人了解佛法有這樣的奧妙,這樣的重要!這樣的實在:它沒有離開我們的身心,沒有離開我們的生命,因為它沒有離開我們的名色么,名色就是我們的身心,就在這個身心處下手:就在人間,就在我們的環(huán)境,就在我們與外界的種種接觸之中,在身心的造作之中,我們都能觀察,能體驗,能證明而絕對可以體驗到的東西,這樣是不是很實在?佛法是非常實在與平和的,哪里有什么秘密!但是,如果我們今天沒有把握“緣起”正見的原則,自性見就破滅不了,解脫就無份;如果我們一直落在等待、救度、依賴,那只有象哈巴狗了,不是真正的學(xué)佛,也不是真正的佛弟子,佛法也就沒有特色了。如果只有講救度,講信仰,那別的宗教或者是外道說,只要信它就受用,有信心必然就得救,那不是更快嗎?然而,從緣起的正見我們就知道:那是輔特伽羅的我見,那個信不得!那個是顛倒我執(zhí),分別我執(zhí),那不是正確的,非實啊!我們知道了,就不會再去迷信那個東西。很重要哦!

  今天談法、談般若、談實相,最基礎(chǔ)、最重要就是緣起正見,一定要明白。緣起的內(nèi)容一定要搞清楚,慢慢地除了這個課以外,這個經(jīng)以外,你們要找很多的資料,要去探討、去深入,要從身心里面去體驗、去觀察,每一個都能受用的,注意聽!這是唯一的一條路,沒有第二條路哦!

  接下來再來談觀照般若。理路懂了,明白了,進(jìn)一步講觀照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