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脫之道講記 a2 前言

  現(xiàn)在請翻開講義第一頁:

  “解脫之道《四圣諦與緣起與大乘不共慧》”

  老學員一定會發(fā)現(xiàn)題目與過去不太一樣了。以前題目是“解脫之道――四圣諦與緣起之開展,”現(xiàn)在的新講義后面為什么加上了“與大乘不共慧?”過去的講解是為了要打基礎(chǔ),介紹了一些基礎(chǔ)的東西,但這個帶子流通出去后,就有些人誤解我是在弘揚小乘。其實,佛法本來沒有大小之分,只是由于角度和深淺不同而有所分別罷了。新添的大乘不共慧,這是在根本處再加上大乘深觀的部分,是引申根本而來貫穿大小乘,以免有些人誤解我們只是在講小乘佛法。佛法的基礎(chǔ)那是大小乘都可以共享的,沒有什么差別。大家看到這個大乘不共慧一定覺得奇怪,其實這就是我的用意,F(xiàn)在看講義:

  “前言‘佛法\’, 為佛與法的結(jié)合詞。佛是梵語佛陀的略稱,其義為覺者。法是梵語達磨的義譯,精確的定義是軌持,即不變的軌律。佛與法的綴合語,應(yīng)解說為佛的法!

  “佛陀”是梵語Buddha的音譯,意思是覺悟宇宙真理法則的人,所以叫覺者!胺ā笔氰笳Z達磨的義譯,精確的定義是軌持(即不變的軌律)。某種因必然會產(chǎn)生某種后果,中間都有一個不變的軌律,它是必然如此的即必然理則。譬如說人和萬物產(chǎn)生后,一定會壞、會滅掉,這是必然的。不管過去、現(xiàn)在、未來,這個必然的理則是不會變的,所以叫軌持或軌則。

  “本來法是‘非佛作亦非余人作\’的;本來如此而被稱為‘法性法爾\’的 ;有本然性、安定性、普遍性,而被稱為‘法性、法住、法界\’的。”

  佛陀說,這個法(即宇宙的真理法則)不是佛或其他什么人來創(chuàng)造的,它本來就這樣,所以稱為‘法性法爾\’,“法爾”就是本來如此的意思。

  宇宙的真理法則不是誰的專利,也不是誰的發(fā)明,它是本來就這樣的。佛陀就是在這個普遍的法則中發(fā)覺到了它的真相,了解到原來宇宙中有著這樣一個不變的軌則在運作。他知道這個法則本來就是這樣的,是必然如此的,而且是普遍存在的。明白了這個真理法則以后,佛陀對萬法的真相就不再疑惑了。 “法性”,即真理法則有其本然性;“法住”,即有不變的安住性;“法界”,即普遍存在于一切處。也就是說,我們現(xiàn)在活著的當下所面對的身心和萬法,都在遷流變化中,它普遍存在著一個必然的理則,不管是過去、現(xiàn)在、未來及世界的任何地區(qū),法的運作都是一樣的,這才叫法。

  “這常遍的軌律,何以要稱為佛法?因為這是由于印度釋迦牟尼佛的創(chuàng)見,而后才流行人間的;‘佛為法本,法由佛出’,所以稱之為佛法。”

  既是普遍存在的,那就不是誰的,為什么要說是佛的法呢?因為這個真理法則是釋迦牟尼佛第一個明白、了解、體悟的(即創(chuàng)覺)。然后,由釋迦牟尼佛對弟子們引導開演,人間才開始流行。如果沒有佛陀的覺悟體會,就無法開演這樣的法。佛是第一個創(chuàng)覺(非創(chuàng)造)者,又從他的語言身行而展現(xiàn)、開演出來,佛陀的圣弟子們將其發(fā)揚光大流傳開來,指導后人的修行。所以佛陀是法的本教,“佛為法本,法由佛出,”才稱為佛法。宇宙的真理法則是普遍存在的、必然如此的。但是我們不了解真相,所以無法順應(yīng)著必然的理則而已。佛陀是第一個發(fā)覺真相即悟道的人。悟到什么?就是悟到所謂的真理法則。由此而知,佛法不離普遍存在的一切法和一切現(xiàn)象,只是我們沒有了解而已。

  “依‘佛的法\’而引申其意義,又得兩個解說:

  一、‘諸佛常法\’:法是本來如此的;佛是創(chuàng)覺世間實相者的尊稱,誰能創(chuàng)覺此常遍的軌律,誰就是佛。不論是過去的、現(xiàn)在的、未來的佛,始終是佛佛道同;釋迦佛的法,與一切佛的法平等平等!

  不管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任何時空,只要覺悟到這樣的宇宙真理的人,都稱為佛。佛陀體證的法是普遍的軌律,所以任何一尊佛所體會的一定是同樣的真理。只要是佛所徹底覺悟的,一定是平等的,因為法法都一樣。如果我們體會的與佛所體會的不一樣,就不能稱為佛法。

  “二、‘入佛法相名為佛法\’:法是常遍的,因佛的創(chuàng)見而稱之為佛法。佛弟子依佛覺證而流出的教法去修行,同樣的覺證佛所覺證的,傳布佛所傳布的,在佛法的流行中,解說、抉擇、闡發(fā)了佛的法,使佛法的甚深廣大,能充分的表達出來。這佛弟子所覺所說的,當然也就是佛法。這兩點,是佛法應(yīng)有的解說。但我們所知的諸佛常法,到底是創(chuàng)始于釋迦牟尼佛,依釋尊的本教為根源的。佛弟子所弘布的是否佛法,在乎他是否契合釋尊根本教法的特質(zhì)。所以應(yīng)嚴格的貫徹這一見地,抉擇流行中的諸佛常法與弟子的論述!

  有些人認為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法才叫佛法;不是佛陀親口說的就不是佛法(非佛說)。但佛陀曾說:“我所說法如爪上塵,未曾說法如大地土!闭胬矸▌t是普遍存在的,佛陀所能表達的只是整個世界的少部分而已,就像爪上的微塵,而未宣說表達出來的如大地之土。難道佛陀所說的那部分才是佛法,而其它沒有說過的就不是佛法了嗎?當你真正明白佛法所表達的宇宙真理法則的本然性時,你也許會用不同的語言和表達方式。只要內(nèi)容與佛陀所覺悟的真理法則是一致的,這也是佛法,就叫入佛法相。佛陀是無師自悟的,而他的圣弟子們是聽佛陀的開示,照著他的方法去實驗體證的。覺悟體會到后,同樣可以宣講,所講之法,只要與佛陀所體會的真理法則是一致的,表達的語言也許不同,但還是佛法,所以叫入佛法相(法性)。這兩點是佛法應(yīng)有的解說。

  大乘佛法談到十方諸佛,而釋迦牟尼佛是歷史上能考證確實存在的人物。我們也不能隨便怎么說都是佛法。佛法畢竟還是從釋迦牟尼佛體證后流傳出來的,現(xiàn)在最根本的依據(jù)還是釋尊的本教。‘所以佛弟子所弘布的是否佛法,在乎他是否契合釋尊根本教法的特質(zhì)。’現(xiàn)在佛法中有很多宗派、流派,而這些宗派的方法有很多是矛盾甚至對立的,這就使我們猶豫:如果佛法是一味的,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宗派,并且每一宗派的理論都不一樣?蕓蕓眾生又如何抉擇?每一個人都說自己講的是究竟了義,其它人是不究竟的方便說。在我們還沒有學到法及覺證前,用什么來批判和抉擇?尤其居士們就很辛苦了!很難認定、抉擇真正的佛法。所以導師就點出這個重點:一位法師、佛弟子在宣揚佛法時,要看其所講的法有沒有把握住釋迦牟尼佛所傳之根本教法的特質(zhì)?所謂“特質(zhì)”就是與世間一般法以及外道的法不一樣的,那是佛法才有而其它外道和宗教所沒有的不共法。

  在上課的過程中要建立起這個觀念:了解佛陀當時到底體悟到了什么?釋迦牟尼佛時代印度時空背景的社會思想、宗教形態(tài)的理論基礎(chǔ)是什么?佛陀與外道哪里不一樣?一定要先抉擇出這個特質(zhì),我們才有能力在佛教眾多法門中,看清楚與佛法特質(zhì)相應(yīng)的,而肯定其與佛法的相應(yīng)性;如果與佛法的特質(zhì)不相應(yīng)甚至與外道一樣,那就要注意了!這就是要抉擇的地方。佛弟子所講的法并不絕對代表佛陀的法。佛法經(jīng)過二、三千年的流傳,現(xiàn)在難以保持原來的味道。經(jīng)過那么多善知識的抉擇,總會加進一些民俗文化的東西,再有種種其他因緣關(guān)系,佛法逐漸在變質(zhì),與原來有所不同,其真味淡了。所以我們在沒有建立起佛法正知見前,就沒有抉擇的能力,現(xiàn)在修學難就難在這里!

  一般來講,我們從小就被傳統(tǒng)的民俗信仰所熏習――拜拜,拜什么不知道,只是跟著大人拜。小時候,臺灣每個地區(qū)一年幾個節(jié),輪流來拜神、媽祖、菩薩。無形中已經(jīng)熏習了普遍民俗信仰的一些觀念。但我們并不知真實義和內(nèi)容,認為只要虔誠拜拜就會得庇佑;心里有恐懼,拜一拜比較安心;不平安,拜一拜可能會平安一點,就這樣建立了我們的理念。如果沒有抉擇佛法的特質(zhì)與一般拜拜之間的區(qū)別,就會認為只要做好人、不要犯罪就行,但這還只是屬于信仰。從這里也可以看出,我們對法的抉擇很難了解。這樣就變成靠運氣:你拜的是道教,就接近了道教的思想,被道教的思想所同化;你接觸的是基督教,就被基督教同化,那就很難學到佛法。即使你很幸運地親近到佛法,但接近的法師如何也是要靠運氣的:你親近的善知識所學何宗派法門,你聽后就會先留下一個印象,這樣無形中都變成碰運氣:這個法師有沒有覺悟?德行好不好?對法深入到什么程度?學哪一宗派的理論?這些都說不定。如果這一位師父是學凈土的,那你對凈土就比較深入;學禪宗的,你對禪就比較有興趣;學密宗的,你對密宗就有親近感。無形中是否在靠運氣呢?此外還有我們的感情:“那是我的師父,我當然聽我?guī)煾傅!睅煾笇Σ粚δ?師父講得夠不夠透呢?我們無法抉擇,這就產(chǎn)生了先入為主的傾向。所以學法要學到真正的正見,要把佛法的法義都了解得很清楚,實在不容易!對此,我深有感慨。我發(fā)現(xiàn)普遍社會中,尤其是居士們的那種虔誠、護持、發(fā)心,使我非常的感動。但是能把法的知見、佛法的不共特質(zhì)建立得非常清楚而真正具備擇法眼的,坦白講只有少數(shù)。學佛的人普遍都很辛苦。而且有一個現(xiàn)象,不管學哪一宗派的人,初學時都很發(fā)心,五年后慢慢的會發(fā)現(xiàn)問題;十年后慢慢會自我檢視,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二十年后會覺得:糟糕了!老病死快來了,煩惱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對生死的恐懼依然,那時手忙腳亂,很多人甚至對佛法失去了信心。所以要注意,我們所學的法有沒有具足正見?有沒有把握佛法的特質(zhì)?是否明白佛法與世俗、外道的不共?我們有否打牢佛法的基礎(chǔ),在生活中去驗證,在身心與人事物的接觸中體會法的內(nèi)涵?如果真正建立了正知見,在我們生命的每個當下,都會有開悟契入解脫的機會。我們有沒有真正把握這一點?所以導師先點出這個重點。如何把握住釋迦牟尼佛根本教法的特質(zhì),然后再來抉擇自己所學、所聽之法是否相應(yīng)?等你們上完這個課程后,明白了這些基礎(chǔ),往后才有擇法眼。所以我常講,上這個課不一定馬上能讓你解脫,馬上成八地菩薩、阿羅漢。但一定可以使大家建立一個非常穩(wěn)固的佛法正知見基礎(chǔ),這樣就可以選擇我們所要修的法門,就知道如何下手解決內(nèi)在的問題?而且是在這一生解決,不是等死后。所以建立佛法正知見的基礎(chǔ)有多重要!我們這些老學員,十年來從不間斷熏習,因為他們都得到了某部分的受用,所以對佛法堅信不疑,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chǔ)上。有了擇法眼,知道佛法的不共特質(zhì),就有能力抉擇流行中的諸佛常法與弟子的論述,知道什么樣的法是可以解脫受用的正見,什么樣的法只是方便帶我們進入門的。

  “﹝佛法從有情說起﹞凡宗教和哲學,都有其根本的立場;認識了這個立場,即不難把握其思想的重心。佛法以有情為中心、為根本的,如不從有情著眼,而從宇宙或社會說起,從物質(zhì)或精神說起,都不能把握佛法的真義。”

  這一點很重要!很多人研究法,有的探求宇宙第一因;有的從整個社會形態(tài)來談;再有從我們的身心來研究的,像唯物論就只重視物質(zhì);唯心論只重視心靈精神,這些都沒有把握重點。如果廣泛的探討宇宙的第一因,那是永遠不可得的。譬如要探討我們上一輩子,如果能看到上一輩子,那前面還有上上輩子,往前引申就永無止盡了,找不到第一因,那又如何能解決問題?科學也是一樣,直至今日還是找不到第一因。從物質(zhì)上要素上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夸克,但還不是最微細的,夸克還是由于六個條件的組合而成的。所以如果從宇宙的第一因去探討,那是永遠不可得的,最后的結(jié)果就是想象有一個創(chuàng)造萬物的第一因――上帝,但那是幻想的產(chǎn)物。

  導師點出了重點:研究佛法一定要從有情本身開始。從佛陀的出家悟道弘法到涅槃,就可以看出佛陀要解決的就是眾生生命的苦迫。每一個人一生都很苦,尤其是佛陀時代,每個人都很苦:物質(zhì)條件不好、政治動亂、大國吃小國,特別是印度種姓階級的那種生活,每一個人真的都非?。人們想解脫,其實是要解決我們生命中的苦迫。生命的苦迫很廣泛,除了身心當下的種種痛苦煩惱以外,最大的恐懼就是面對死亡的問題,我們不知道生從何來,死了又變成什么,面對死亡,沒有一個不恐懼、不害怕的!這是無限的大苦啊!佛法一定要回到我們有情即人類的本位來解決問題,回到主題來,回到根本立場來。佛法要解決的是我們的當務(wù)之急:有地位有錢的人有煩惱,生活環(huán)境不好的人有煩惱,身體好與不好的人,感情好與不好的人,每一個都有不同的憂悲惱苦,但共同的痛苦煩惱就是面對死亡問題時何去何從。所以一定要回到一個根本來,要解決就是我們當下身心的問題,要面對苦迫的問題,先從有情說起。如果不回到這個立場來,去探討宇宙的第一因有意義嗎?能解決我們什么問題?如果認為上帝是第一因,信仰上帝就可以解決所有的煩惱了嗎?這都不是根本問題。

  導師點出了重點:學佛不是廣泛地探討宇宙的真理,查出第一因。就像現(xiàn)在有人問宇宙飛船上到底有幾顆螺絲釘?除了地球以外,其他星球上有沒有生物?請問,研究這個有意義嗎?多少顆螺絲釘與解除你的痛苦煩惱一點關(guān)系都沒有!有沒有生物能解決我們的痛苦煩惱嗎?注意聽,我們不是在探討那些問題,不是從社會學識去探討第一因,而是要從我們的身心去探討,回到一個根本來,人生的苦迫,生活的苦迫,精神的壓力,面對死亡的壓迫,這些如何解決?連身心當下的問題都不能解決,怎么能解決我們死后的問題?所以雖然是從有情說起,并不是說只是關(guān)心我們當下的身心而已,是說從這里下手去探討,從能明白、觀察、體會的近處去下手,最后比較深入證入時,也能解決生死的問題,所以從有情說起,這一點是主要的。

  “探究人生意義而到達深處,即是宗教。世界的宗教,各種各樣的,含義也大有出入。但有一共同點,即人類苦于外來──自然、社會以及自己身心的層層壓制,又不能不依賴他、愛好他;感到自己的缺陷、渺小,而又自信自尊,想超越他、制用他。有情在這樣的活動中,從依賴感與超越感,露出有情的意向,成為理想的歸依者。宗教于人生,從過去到現(xiàn)在,都是很重要的。不過一般的宗教,無論是自然宗教,社會宗教,自我宗教,都偏于依賴感。自己意向客觀化,與所依賴者為幻想的統(tǒng)一,成為外在的神。因此有人說,宗教是必然有神的。他們每以為人有從神分出的質(zhì)素,這即是我們的自我、心或靈魂。如基督教說:人的靈是從上帝那里來的。中國也說:天命之謂性。藉此一點性靈,即可與神接近或合一!

  回溯歷史可看到人類的發(fā)展,剛開始知識還沒有很開,受制于大自然很多無形的力量,如氣候變化包括地震等天災(zāi),這些都不是人力所能抗衡的,所受的壓力很大,所以就產(chǎn)生了無奈感,感覺人類很渺小,個人很渺小,好象外在有一種力量在控制而無法抗拒。慢慢的,就以為外在一定有一個大力者,所以就先降服了,而產(chǎn)生祭拜等信仰崇拜。但人類的思想會逐漸演變,開始是依賴感,后來發(fā)覺我們的力量也許可以超越控制外在的力量。拜拜就是祈他庇佑,那是一種依賴感。以后變成持咒,就是應(yīng)用咒語的力量要控制、超越那個無形的所謂大力者。人類的意向就隨著這樣的因緣在變化,慢慢地就有理想化的東西了――理想的歸依者。

  一般的宗教都偏于依賴感。從比較大的基督教或回教來看,他們都認為有一個造物主――上帝,你只要相信歸依他,依賴降服于他,好好侍奉他,死了就能到天堂得永生,在上帝的國度里就永恒不滅了,這就是依賴感。這種依賴感是‘自己意向的客觀化,與所依賴者為幻想的統(tǒng)一,成為外在的神!祟惛械阶匀唤绲倪@些大力不是我們能抗衡的,內(nèi)心自覺很渺小,覺得外面總有一個實在的大力的有主宰控制權(quán)的一位神――上帝。其實這是自己意向的客觀化,也就是內(nèi)心的需求和理想化。由于自己的內(nèi)心不能安住,所以想象成外在有這樣一個大力神的存在。這一種意向的客觀化,其實是依賴者和自己幻想的統(tǒng)一,而產(chǎn)生了所謂外在的神。如果說外面有神、上帝、大主宰者,其實那是我們心靈意向的幻相而產(chǎn)生的,是從自己意向的理想化而影射出來的。

  有人認為,我們的自我、心或是靈魂上有神(主宰者),而我們這個人就是從神那里分出來的一些質(zhì)料原素或某一種靈而變成的。因此產(chǎn)生一個想象,我們是從神那里來的,現(xiàn)在叫做“自我”,在里面有一個叫“我”的東西,它是從神那里來的。以本體論的理論是:我們是從本體分出某一點原素到這里來的,死后就回到本來那個地方去,這個觀念就叫“我、心、靈魂、自性”。比如基督教說人的靈是從上帝那里來的,中國人也說天命之謂性,就是藉這么一點靈性即可與神接近或合一。如果是婆羅門教,他們認為是從大梵天來,死后就回大梵天去。注意啊,有些修行人的理念就與大梵天的合一理論很相似。

  “他們又說:人的缺陷罪惡,是無法補救的,惟有依賴神,以虔誠的信仰,接受神的恩賜,才有希望。”

  注意聽!佛法與這個觀念根本不同!神教者的觀念認為一切都是由神來控制主宰的,我們自己本身有很大的缺陷,唯有罪惡,那是無法補救的,只有依靠神的力量來恩賜,唯一的希望就是等待神的救度。基督教說我們是羔羊,上帝就像牧羊人。所有神教的觀念就是只有依賴神,自己毫無辦法,因為我們是罪惡的,內(nèi)在是空虛的,只有靠神的救度,這是唯一的辦法,所以我們要侍奉神。注意聽!這就是神教者的觀念。為什么要先談這些?后面講到佛法的法義時,你才知道原來不是這樣,這個神教的觀念害得我們像哈巴狗一樣,除了永遠的臣服外,沒有一個人能自主覺醒,因為你只是一個依賴者、被創(chuàng)造者、降服者,你無法真正的解脫自在。我們要先清楚其它宗教和神道者的觀念,再講到佛法特質(zhì)時,你才了解:原來佛法的特質(zhì)和這個是不一樣的,這樣就不會落入神教者的想象中。更重要的是,在佛教中也有很多類似的觀念,如果不糾正,就會與神教觀念混淆不清:我們業(yè)力深重,不可能靠自己解脫,只有靠佛菩薩的加被護持,死后就到哪里去,其它沒有辦法,這樣豈非與神教者一樣?注意哦!佛教與一般宗教的不同之處,這個重點后面還會詳加研究。

  “所以一般宗教,在有情以外,幻想自然的精神的神,作為自己的歸依處,想依賴他而得超脫現(xiàn)實的苦迫。這樣的宗教,是幻想的、他力的。佛教就不然,是宗教,又是無神論!

  也許有人會驚疑:“為什么佛教是無神論,而不是崇拜一個外在的神?”佛教講的是開發(fā)智能,人人都有解脫成佛的可能,而不是要依賴上帝。而且佛教講無常無我,否定常而不變的主宰(上帝)。佛教講的是實際,也就是在我們當下的生命身心中,在生活的經(jīng)驗中都可以體會到它的真相。在一個明白人的指導下,每一個人同樣可以體證真相而解脫,這不需依賴,不需他力加持。佛法的無神論是否認主宰的意思,不是否認六道中的天界和鬼神。佛教承認的六道,其中的鬼神和我們一樣是眾生,他不是大力者、操縱者、主宰者。這就是佛教的無神論思想。

  “佛說:有情的一切,由有情的思想行為而決定!

  佛陀說,眾生思想觀念的錯誤導致了行為的錯誤,因而帶來痛苦煩惱。由于觀念的無知,對真相的不了解,于是對一切萬法產(chǎn)生貪愛執(zhí)著。當你明白真相時,觀念正確了,行為也就能導正,痛苦煩惱自然止息。所有問題都出自于錯誤思想而導致行為的造作,因此必須探討法的真相,不再迷惑,不再有錯誤的知見,導正了觀念,行為就會正確,那就不會再帶來后面的痛苦煩惱。從這里也可以了解業(yè)力:我們的身體行為(包括言語)會產(chǎn)生后面的作用,那就是業(yè)力。我們之所以會痛苦煩惱,是處理事情的行為不當而致,往前追溯是思想觀念有問題,佛陀主要點醒我們這一點。眾生的痛苦煩惱生死輪回都是自己造作的,不是由誰來主宰審判,而是自己的行為造作帶來業(yè)力使然。要調(diào)整自己,只有先建立正確的觀念,觀念正確后,行為必然會正確,隨之而有的作用就不再是痛苦煩惱了。生死輪回也是自己造作的業(yè)力使然,只有轉(zhuǎn)化行為,凈化心靈,才能不造后業(yè),不再隨著業(yè)力而流轉(zhuǎn),也就不會被生死輪回所束縛。這一點與信仰神和主宰,依賴他力的造化完全是兩回事。如果明白佛法的這個根本,每一個人都要為自己負責。如果我們的思想確實很好,心靈很柔和慈悲,對人都是非常善良愛護,回報的怎么會是痛苦煩惱呢!之所以會痛苦煩惱,那都是自己的所作所為造成與別人的矛盾和斗爭,因而帶來很多的壓迫。但我們往往認識不到這點,當痛苦煩惱時都會怪外面的環(huán)境:“都是某某人不好,這件事是人家對我不好,我對她(他)沒有什么不對之處啊!”這樣的結(jié)果使我很苦,我們都在怪別人,而不知道會產(chǎn)生這樣相對的結(jié)局,完全是自己內(nèi)心所造作。為何佛陀說法是從有情身心說起?他就是要告訴我們真正的原因:不是在誰來控制主宰你,即使你的際遇很不如意,也要反省自己,看清楚它的原因條件,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的,“有因有緣世間集”么,而那些因緣還都是你自己造作的!

  “佛教的歸依向上、向究竟,即憑有情自己合法則的思想與行為,從契合一切法的因果事理中,凈化自己,圓成自己。所以歸依法,即以因果事理的真相為依歸!

  佛教講的向上超越究竟解脫,就是要憑自己合理合法的思想和行為來做決定的。這句話明顯點出佛教與外道神教觀念不同之處。因果之間有著必然理則,你造了很多不善的因,就不可能得到很好的果,因果間有一個必然性。此因定會產(chǎn)生彼果,這就是因果事理的必然性,要深一步去了解它,找到真正的原因,了解因果的必然性,就會去符合其必然性而不再違背了。找出我們痛苦煩惱墮落生死的原因,才能夠轉(zhuǎn)化改變它,這一切都操之在我,而不是靠外力、靠他力主宰和加被。這個精神就是佛法的特色,絕對與世不共、與外道不共。

  “歸依佛與歸依僧,佛與僧即人類契合真理──法而完成自己的覺者;歸依即對于覺者的景仰,并非依賴外在的神。”

  我們皈依的佛,是像釋迦牟尼佛一樣的大覺者;皈依的僧,是清凈和合僧團的證果的圣弟子。什么叫歸依?歸依不是依靠,是心向往之、學習之。我們贊嘆景仰佛陀及證果的清凈僧,他們契合真理完成了自己的超越。我們只有皈依了佛和僧,才有機會像佛陀與圣弟子們一樣,抉擇到正確的法,并依之而行,也才有覺悟解脫的機會。歸依其實是歸向正法,歸向真理。這樣的歸依并非依賴崇拜外在的神,而是對于覺者的景仰與學習,這個歸依的意念與外在的崇拜是不一樣的。

  “佛法是自力的,從自己的信仰、智能、行為中,達到人生的圓成!

  我們要有信心,佛是怎樣覺悟的,我們跟著他的腳步,學他的方法,也可以和他一樣受用解脫。開發(fā)對法體認的智能,凈化我們的身心和人格,行為自然向上超越凈化,最后也與佛菩薩一樣達到圓滿覺悟的境界。

  “佛法與一般宗教的不同,即否定外在的神,重視自力的凈化,這所以非從有情自己說起不可!

  明白了這個根本,首先就要先認識“這里”,才能凈化或超越。我們每天都講“我、我、我,我是誰,我怎么樣……”‘我\’到底是什么?你真的認識自己嗎?你知道自己每天是怎么運作的嗎?你發(fā)現(xiàn)自己的痛苦煩惱是怎么來的嗎?你明白自己是如何產(chǎn)生執(zhí)著貪染的嗎?一個被火燙過的人,看見火絕對不會再伸進火中。同樣,明白了正確的因,就不會再去犯同樣的過錯。每一個人都不喜歡痛苦煩惱,都想清凈、自在、解脫,但為什么每天還是在痛苦煩惱里?因為不了解自己是如何造成煩惱、執(zhí)著、痛苦的,所以每天由于無知一直在重犯不已。痛苦煩惱是我們觀念的無明而導致行為錯誤所造成的。要解決這事,第一步得先回到生命身心中來,回到生活中來了解它,才能轉(zhuǎn)化它。找到痛苦煩惱的因,才能解決痛苦煩惱。不探討根本處,每天只是向外追尋、尋找依靠,什么時候能改變自己的身心?如果佛菩薩有大力可以加持你,可以改變你的業(yè)力,那我敢肯定說:所有的佛菩薩包括上帝都不慈悲。如果他們是慈悲的,加持一下轉(zhuǎn)轉(zhuǎn)我們的業(yè),大家不都解脫了嗎?為什么我們還在受苦?有歷史以來,人類沒有離開過痛苦煩惱,難道是佛不慈悲嗎?是上帝不慈悲嗎?其實上帝根本改變不了你,佛也不能改變你,只有自己才能改變自己!

  佛告訴我們,他是怎樣覺悟體證真理的,他是在哪里超越的。我們要解脫,必須和他一樣用這種方法。佛陀是一位王子,名利恩愛感情等都是現(xiàn)成的。而我們每天為了名利和生活拼呀苦啊,然而不管你企業(yè)做得多大,或做民意代表、官員,都無法像王子那樣一輩子具足一切,我們一生刻意去拼打造作,也不可能達到那樣的條件。但是佛陀為什么放棄了王子的身份?如果恩愛名利感情能解決生死的問題,佛陀何必放棄,而要過那種苦行的日子?最后悟道了,悟道后四十幾年,也沒有回到世俗的貪欲中去,還是過著日中一食的托缽生活,直至涅槃前一天,還在為眾生說法,這一切所為何事?佛陀慈悲的展現(xiàn)為的是眾生,他自己超越了苦,不但不會又回到苦的因緣中去,還要把他的經(jīng)驗貢獻給所有的人類,希望我們同樣解脫自在,這就是身行的部分(不只是語言)。

  如果我們在崇拜依賴里,什么時候能像佛陀一樣解脫?佛陀崇拜依賴誰?他也跟當時印度宗教界的宗教師學過,但是所有的外道思想都不能幫助他解脫,所以都放棄了。最后于菩提樹下,在深禪定和思惟中體證到:原來外在的一切都是虛幻的,只有破除我們內(nèi)在的迷惘無明,才能發(fā)現(xiàn)真理法則的真相。從內(nèi)心的變化中知道沒有一個永恒不變的主宰者,所以他宣示――只有自覺。當你打破了那個神話,打破了依賴,打破了我見我執(zhí)時,才有真正解脫的機會。

  為什么會輪回生死?它的因緣條件是什么?佛陀闡述了十二緣起,前面的條件產(chǎn)生后面的作用和后果,這些都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生死輪回的條件就是這樣不停的在相續(xù)循環(huán)。只要發(fā)覺真相,截斷其中的任何一環(huán),后面就不再相續(xù)了。解脫并不難,只是不了解真相和原理而已。如果沒有得到佛法的正見和真正的原理,只是傾向于像外道神教的那種觀念,那就永遠不可能截斷生死輪回的循環(huán),無法超越這個束縛力。佛陀以身作則,告訴我們他體驗、超越而成佛的內(nèi)容,我們只要依著他的方法觀察,跟著他的足跡走,同樣可以體證得到。人類有情的身心結(jié)構(gòu)五蘊六處的作用都一樣,他能在那里發(fā)覺它的作用,可以看出它的無常無我,我們同樣可以達到這樣的體證。所以人人平等有機會,這就是佛法不共的地方。真正的佛法否定外在神的主宰,重視的是自力,是了解真相后的凈化。

  我們平常都在信仰中,信仰外在虛無縹緲的神,就像在外層空間神游一樣。明白上述的佛法重點后,下手處就是回到生命中來。學佛法先從外層空間回到人間來,從人間回到生命中來,在自己的身心中觀察體驗,明白自己、改善自己,從而提升凈化,那就能和佛一樣覺悟而大受用,這是一個根本的理念,所以佛法一定要從有情說起。

  “世間的一切學術(shù)──教育、經(jīng)濟、政治、法律,及科學的聲光電化,無一不與有情相關(guān),無一不為有情而出現(xiàn)人間,無一不是對有情的存在。如離開有情,一切就無從說起。所以世間問題雖多,根本為有情自身。也就因此,釋尊單刀直入的從有情自體去觀察,從此揭開人生的奧秘。”

  為了改善生活、減輕苦迫,社會上發(fā)明了很多便利的物質(zhì),如現(xiàn)在煮飯的電器,出入的交通工具等,以及政治、法律、經(jīng)濟科學也是為人類而有、而不斷的變化。如果不是有人類(有情),就不需要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了。這些改變確實給人類帶來了很多的方便,卻沒有改善我們心靈的苦迫及對生死的疑惑和恐懼。所以針對有情生命中的苦迫,我們只有從生命中去觀察它。佛陀就是這樣去觀察自己的生命身心,才揭開了我們生命人生的奧秘,這就是重點。所以我們也必須回到有情的身心上來,從自己的身心說起,從生命來觀察、了解它,找出它痛苦煩惱、生死相續(xù)不斷的原因。

  “佛說的法門,雖然隨機說法,無量無邊,但歸結(jié)起來,所說的解脫道,不外乎‘四諦\’與‘緣起\’法門,離了這些,就沒有出世的佛法了!

  佛陀觀察生命的奧秘,從而解決了生死問題,由此而來開示佛法,引導我們也能邁向解脫。他開示的法門是應(yīng)機而說的,由于眾生的根性很多,心性不同則根性不同,佛陀就運用不同的善巧方便來引導說法。然而,不管他說多少法,把它歸納起來,最主要的就是兩個觀念――四圣諦和緣起法,這兩大主題歸納了佛法所有的方便巧說。

  下面就依循四諦這個主題作為次第,順便把緣起法也介紹出來。只要明白四諦和緣起的理論,我們就能很快地找到真正的正見和觀察的方法,知道如何超越、解脫,F(xiàn)在開始依據(jù)四諦的次第,介紹佛陀所開示的法的重點。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