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觀詮要
教觀詮要
──宣統(tǒng)二年在廣州作──
一 緒言
二 八教
甲 化儀四教
乙 化法四教
1 藏教
2 通教
3 別教
4 圓教
三 結(jié)論
一 緒言
教為佛圣下被之言,觀為賢凡上達之行;觀非教則行無所明而常殆,教非觀則言失其實而常罔,猶夫?qū)W而思,思而學,相藉而不容相離也。抑教固啟心之靈鑰,而觀實入理之正軌。故佛祖說法必就眾生之執(zhí)著,隨眾生之根器,反覆詰破,輾轉(zhuǎn)開示,使先悟本心自性乃授以觀法,俾一門深入,諦證無虛。然則教觀之義,可以稍知矣。夫藥所以治病,衣所以適身,身有修短之別,衣安得而無修短!病有萬千之異,藥安得而不萬千!浸假以藥而藥北俱盧洲無病之人民,以衣而衣無色界天無身之眾生,其有不視為狂者乎!浸假以一藥而欲醫(yī)眾病,以一衣而欲適眾體,不分甘苦寒熱,不辨小大高低,其有不目為愚者乎!佛之說法亦若是則已矣!茍無眾生之機感,佛本無法可說,而眾生之機感不一,佛之說法又烏得而一哉!是所以四十九年,三百余會,年年有異,會會不同。設有人焉,不解其因病施藥隨機說法之意,試翻一大藏經(jīng)論盡閱之,鮮有不疑佛說之自相矛盾者。古代諸大師研究佛法而有所心得者,有鑒于是,乃判其種類,別其旨趣,淺之深之,三之五之。且為佛辨白之曰:佛之說法,蓋有權(quán)巧方便耳。此佛不可不有古德為之判白,而古德亦不得不藉之以發(fā)表一己之心德,布施有情而報佛恩也。
但古代判教諸大師,其受稟不同,其識見不同,其悟理不同,其所際之時代、所化之人根、種種不同,故其判之也,亦各有所出入而莫或盡同者。然求其精當而純?nèi),宜無如五時、八教。蓋天臺大師所判定者,故緇流多呼之為天臺教云。今請言八教:
二 八教
八教維何?化儀四教、化法四教是也。
甲 化儀四教
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是謂化儀四教。頓教者:如日欻然而出,世界頓時無不光明也。華嚴頓悟佛慧,遍入法界;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此頓教之屬也。漸教者:如種植物然,由芽而干,由干而枝葉、而花、而果,漸次長成也。佛于鹿苑轉(zhuǎn)三乘法輪,說淺小之法,引誘鈍根眾生,堅其信、瀹其智、淘汰其余習、破除其執(zhí)著,漸漸皆引歸于圓乘者是也。秘密、不定:其實際上于佛邊全同,但眾邊互知、互不知微有不同耳。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機之大者獲大益,機之小者獲小益。其獲大益者,自知獲益之大,復知他眾生獲益之小。而獲小益者,亦自知獲益之小,復知他眾生獲益之大。彼此互知,名不定教。若彼此得益不同而各不相知,則便名秘密教矣。又灌頂部中一切陀羅尼咒,亦名秘密教。要之、此四教皆判教者敘明師資主伴間用意獲益所以不同之理由,示后世師家應機說法之儀軌,俾研究者易得其要領耳。有虛位,無實法,故謂之化儀。逮下化法四教,方是佛所說示眾生所思修而為教觀體相之所托焉。
乙 化法四教
化法四教者:藏教、通教、別教、圓教是也。此之四教,又當中分為二:藏、通為三乘教,而別、圓為一乘教也。三乘者:聲聞乘、緣覺乘、菩薩乘是也。前二為小乘,后一為大乘。一乘則佛乘是也。
1 藏教
藏教雖具有三乘之人法,然主重于聲聞、緣覺二乘,故以三界之惑業(yè)果報因緣所生法皆為實有。而苦、空、無常、無我、不凈,行者觀之生厭離心,修三十七道品以趨入偏空寂滅為究竟依歸。大涅槃經(jīng)有一四句偈曰:‘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最足代表此教之諦理。賅而言之,藏教四諦始終皆未能出乎生滅之范圍者也。蓋此教明欲界、色界、無色界所有之身、受、心、法,皆為生滅聚,以眾生所共之生滅固生滅矣,此苦集二諦之生滅也。而修此教者,以滅前此眾生所共之生滅,而入寂靜之涅槃,生滅滅而涅槃生,亦生滅矣。此道滅二諦之生滅也?唷⒓癁世間因果,道、滅為出世間因果,世間出世間雖有不同,其為生滅則一而已矣。唯其以生滅為境,故遂認依正二報、苦樂二果,皆本無今有,今有還無,三世有無,截然不同。過去非現(xiàn)在、未來,未來非現(xiàn)在、過去,現(xiàn)在非過去、未來。過去、未來之無,不可為現(xiàn)在之有。現(xiàn)在之有,不可即過去、未來之無。故其為觀也,必假分析至盡而后始能悟入空理。如隨碎一物,轉(zhuǎn)更碎之,碎碎相續(xù),碎至極微而更碎之,則歸如空而漠無痕跡可睹矣,是謂析空觀。如八背舍、九不凈想、十一切處、十二因緣等觀門,皆此觀為之鈐轄,為之樞紐,而復能為此觀借手之方便者也。
然此教亦有大乘菩薩緣四諦境,發(fā)四宏誓,勇哲無匹,精進無前,但慈悲心雖既切且大,而智慧尚微,禪定尚弱,故雖行六度萬行,皆未能不著是相。及夫佛道成熟,度脫因地所緣之眾生已,便斷滅身心而入無余涅槃。復與前小乘人一以因中所修之慧觀同故,故歸宿之止境,亦不得不同也。第此教所以名藏教者,蓋有多義。今用其易解而近理者言之,則實理暫為權(quán)法所隱藏而未能顯暢是也。
2 通教
通教,三乘所通行者也。前藏教雖亦為三乘共教,但聲聞修四諦法,緣覺修十二因緣法,菩薩修六波羅密法,各各厘然迥別。今通教則反是,同以無言說道體化入空。雖有三乘之異,特因其能觀與夙根有不同耳。其托無生生空為所觀與所止境,固未始深異也。故獸形不同,而一般渡生死之河;門徑雖歧,而平等到清涼之地。此據(jù)通教自體以論通也。而稟此教之教觀者,下根則前可以退入藏教,上根上上根,則后可以進入別、圓二教,前后皆可通入,故名通教。此則綜四教而論通矣。抑通教雖亦以空為歸,但其所觀之空,萬事萬物當體全空,乃是無生空,非藏教生滅之空。無生空即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真空妙有不二圓融,即是唯心識觀。故修此教者,多進入后之圓教、別教,唯一類最鈍最頑下愚而不可移者,始倒退入前之藏教,而以聲聞、緣覺半面清凈寂滅之境域自畫,故初不觀光于華嚴,終致退席于法華也。
中論偈曰:‘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頗足代表此教之真理。夫一切事物法相皆起源于生,今于四處推求生理皆不可得,生理尚無,何處尚有一切法耶?此即通教所修之無生體空觀也。修此觀者,觀蘊、界、根、塵皆如幻、如化、如夢、如影、如水中月、如鏡中花,當體非有,徹底全空,不待分析至無而后始能證入空性也。修此無生空觀者,鈍根則僅見空理,利根則兼見不空。蓋利根之人證此空理時,復反覆觀一切法,雖體性全空,而不妨有山河國土,蘊、界、處,種種苦樂、因果、善惡事業(yè)。且當此依正二報皆虛空性,當虛空性便是依正二報,重重差別不異平等,一味平等無礙差別。智論破世出世間一切法遍而復不壞世間相;禪宗燒盡大千世界而不損一草,皆與此同意。古師定通教為大乘入理之初門,良有以也。然大丈夫者,一悟窮其際,一見澈其源,不唯可以為大乘初義,即大乘之究竟境義,要亦莫能外乎是也。
禪宗入手工夫,簡直了捷,亦無非導人自悟此當體無生空寂之心性耳。若根器稍劣者,便死于此。但隨消舊業(yè),不造新殃,冷湫湫地作個自了漢而已。而根器猛利者,復于此無生空寂之心性中,明見具有無量功德、無量智慧,與虛空等、與法界等、與諸佛等。即運無緣之大慈,起同體之大悲,不般涅槃,不求凈土,于三界六道之中出入無間,與拔無盡。如所謂若不上天堂即便入地獄者,則以進入別圓賢圣之位,而與佛菩薩不思議境界相鄰矣。明心見性之前矛,斷惑生智之先鋒,便利了當,此為其最。無上佛道誓愿成者,可以知所急務焉。
3 別教
別教行人,從初發(fā)心即仰信中道,誓成正覺。但未能即中道理具一切法,故須先修空觀,斷見思惑,證入十;從空起假,入十行位,斷塵沙惑;然后融會空假觀照中諦,經(jīng)十回向熏伏無明;趣入十地,漸證法身;至等妙覺,成就佛道。三觀次第而修,三諦次第而照,三惑次第而斷,三智次第而得,位位各異,分分不同,進不如圓教之圓融,故謂之別。蓋貶辭也。
然別教以修不思議假觀,破界內(nèi)外塵沙惑為主,故其觀四諦境,各各有無量相?嗖坏喜∷,集不但貪瞋癡等,滅不但遠離空寂,道不但三十七品。眾生無邊,有一小眾生未度者,即是自性之煩惑。法門無盡,有一毛頭法未明者,即是佛道之障礙。故其根性之猛利,器宇之宏偉,悲智之兼大,力行之精進,善能分別一切法相,應眾生機演無量義,雅非藏、通二教之三乘眾生所堪比擬。則名之為別,又褒德之稱耳。
抑此教初地與圓教初住齊位,同破一品無明,同證一分法身,同能分身百界八相成佛。唯圓教始乎圓融,終乎究竟;別教始既未能圓融,終亦祇破十二品無明,與圓教二行齊位,未克究竟法身耳。其同觀中道,同一大乘,無聲聞、緣覺之徒,不滯化城,遙歸寶渚,固未嘗有異焉。
抑究而言之,藏、通二教祇被二乘。其大乘菩薩,實則皆別、圓之因人耳。故三祇行因,百劫修相,成藏教劣應身佛,及通教勝應身佛者,非別教地上菩薩,即圓教住上菩薩,而藏通二教畢竟無成佛義矣。別教所以永殊藏、通者,其在此乎。
4 圓教
圓教之為教,法圓、人圓、事圓、物圓、性圓、理圓、修圓、證圓。住、行、向、地,位位法身。色、聲、香、味,塵塵中道。三惑一念中斷,三智一念中得。三觀唯一心,故無不即空即假即中也。三諦唯一境,故無不即真即俗即中也,惡道與善道平等,魔界與佛界平等,煩惱與般若平等,解脫與生死平等,法性與無明平等,貪染與廉潔平等,慈忍與瞋恚平等,定慧與昏亂平等,四榮與四枯平等,有情與無情平等,微塵與虛空平等,剎那與永劫平等,平等與不平等平等,不平等與不平等平等;無相無不相,無緣無不緣,無作無不作,無得無不得:要之、莫非絕待也,莫非平等也,莫非相融相即也,莫非相攝相入也。故圓之為義,含有圓絕、圓融、圓頓、圓成之多意。
夫圓教本末一如,始終一貫,固矣。然不妨論有六即,即即皆佛。故六而常即,即不異六;即而常六,六還同即。非如是,不足以成圓融與不圓融無不圓融之大圓融也。圓教之理佛,即吾人現(xiàn)前介爾一念,佛然、眾生然,心然、法界然,即空即假即中之圓明妙心也。名字佛知此,觀行佛照此,相似佛順此,分證佛入此,究竟佛盡此。一知一切知,無照、無順、無入、無盡、無不知。乃至一盡一切盡,無入無順無照無知無不盡。于是乎萬善乃皆于無所成中熾然成就,萬惡亦皆于無可滅中蕩然滅絕。極三身,圓四智,究竟菩提,歸無所得。
此教行人,從名字佛悟即究竟,故其一舉手、一投足之境界,已非別教初地前之人所能測度,況通教藏教之人乎!況三界六道之博地凡夫乎!又據(jù)此教以望別教之妙覺,尚非究竟,況藏、通二教之佛乎!況聲聞、辟支乎!橫綜四教,豎窮十界,唯圓教妙覺果位為永斷無明,究竟德性,更無可上之佛道,余皆未能全出無明之區(qū)宇者也。斯所以善學佛者,總不得少為足,生下劣心,而必以圓教之無上正等正覺為歸墟為止境也。靈利佛子,可不勖哉!
三 結(jié)論
猗歟偉哉!厥維我佛之說法也乎!雖紛糾繁賾,井然有條而不紊;雖奇駁宏誕,卓然精純而不雜;雖恢廓空疏,軋然盛水而不漏。等一毫于十虛,極廣大而不為淫;藏須彌于芥子,盡精微而不為隘。輝乎其炳炳焉,麗乎其郁郁焉,湛乎其淵淵焉,謷乎其巍巍焉,曠乎其堂堂焉,洵不可得而思議者也!雖然、佛法有宗,宗唯三諦。三諦者,真諦、俗諦、中諦也。中諦統(tǒng)一切法,俗諦立一切法,真諦泯一切法。此三諦理,物物然,塵塵然,法法然,心心然。故吾人介爾一念,莫不具之。能如是悟、如是觀、如是行、如是證,即名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合乎圓教之圓中法性。所謂唯此一事實,其他皆非真也。
但眾生無明力強,障道業(yè)重,迷倒云久,靡由覺悟;蛄曈谏,或習于惡,或滯于空,或執(zhí)于有,或執(zhí)自然,或鶩因緣,或膠常見,或誤斷滅。著空華而結(jié)空果,不知華生于眼眚;對夢境而馳夢想,不知境現(xiàn)于魂游。有情惑之滋甚,大覺憫之彌切,于是運無緣慈,垂同體悲,入方便智,現(xiàn)神通身;蛞浪姿字B故,示五戒、十善之因,談十惡五逆之果,盡乎九有、四生之域,不出六道、七趣之途;蛞浪渍嬷B故,說苦、空、無常、無我之法,俾知苦、斷集、慕滅、修道,先除見思之粗垢,脫離分段之幻軀,而暫止乎空寂之化城;蛞勒嬲嬷B故,說無生無滅無住無為之法,令體之者,中根從空出假,上根因假會中,下根株守乎寂;蛞罎u真漸俗漸中諦故,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但無始煩惱不能頓除,使仰中道次第證入,分破無明、分證法身。此皆佛陀應眾生機,廣施權(quán)巧,萬不獲已之苦衷也。
夫真如界內(nèi)不立纖塵,佛事門中非離一法。眾生無邊故世界無邊,緣起無盡故佛法無盡,夫豈言語所能殫述,文筆所能罄宣哉!故佛嘗以指甲取少許土,顧諸弟子曰:佛法無量,不可稱言,所說者猶指甲上之土耳,其未說者譬如大地。以故善學佛者,依心不依古,依義不依語,隨時變通,巧逗人意,從天然界、進化界、種種學問、種種藝術(shù)發(fā)明真理,裨益有情,是謂行菩薩道,布施佛法。終不以佛所未說而自畫,佛所已說而自泥,埋沒己靈,人云亦云。抑佛之說法,圓滿周足,實無乎不具。世謂‘人間好語佛說盡’者,殆非諛辭也。以吾人不善求之,故橫生畛域,殊未知佛界、眾生界,一如無二如耳。故古德之分判教觀,翊贊佛化,不獨未始于佛說有所增益,且祇得大海中之一波而已。著者茲之所述,蓋又一波中之一波耳。然而觸波波濕,觸水水濕,一波之性不異瀛渤,言雖數(shù)千,其義既非此世界眾生卒然所能窮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以一波自囿,從之而深究焉,則法海汪洋固未嘗外乎是也。
烏乎魂魂迷都,蕓蕓萬涂!以升以沉,載馳載驅(qū)!智愚強弱,佛性同枯!法雨滂沱,盍其來蘇!(見佛教月報初二期)
- 上一篇:迷悟由心
- 下一篇:天臺四教義與中國佛學
- 太虛大師:學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太虛大師:對于佛法僧三觀,當有一貫宗旨
- 太虛大師: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區(qū)別?
- 明賢法師:走偏的人間佛教:“人成即佛成”訛誤半世紀
- 太虛大師:儒道不能解脫業(yè)力 離苦得樂必須學佛
- 太虛大師:學佛是為了什么 學佛在于離苦得樂
- 太虛大師:什么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 太虛大師:佛教徒應如何對待佛化婚禮?
-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開示“所緣緣”的認識
- 太虛大師:太虛法師談夢的意義
-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論周易
- 太虛大師:凡夫俗子不明佛法,八大誤會首當其沖
- 太虛大師:原子能與禪定神通
- 太虛大師:學佛初門由三法入
- 太虛大師:中國人的8種通病可以靠它改變
- 太虛大師:對治中國人通病的佛法
- 太虛大師:佛告訴你做人的五條根本道理
- 太虛大師:中日佛教文化的八點不同
- 太虛大師:經(jīng)商與學佛的三大共性
- 太虛大師:文化守成與改革創(chuàng)新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