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欲之分析與治理
人欲之分析與治理
太虛
二十一年秋在重慶求知俱樂部講
(郭宏居士輸入、楊慧英校對)
今日因貴社何社長之介紹,試提出這學(xué)理上之問題,即人欲之分析與治理,來與各位咀嚼一番。
講到人欲這名詞,含義極廣。在人生哲學(xué)上所說生物之表演與發(fā)動,皆出「意欲」,――意志欲望――在人即「人欲」。在心理學(xué)上所說之「沖動」,沖動為從內(nèi)心沖出的意志,欲望從外物引發(fā)――,亦攝屬于人欲中。人不能離開社會而單獨生存,即生存亦無文化知識之生存,但社會怎么能安寧?文化怎么能發(fā)達?知識怎么能進步?這些與人欲均有莫大之關(guān)系。在吾人將人類活動之根源――人欲研究明白,拿相宜方法去安頓它,調(diào)御它,而后社會可得安寧而發(fā)達和進步。因此,人欲是值得我們探討與研究的。
一.人欲之分析
所謂人欲,若要分析它的內(nèi)容,洵非一言可盡的,這好象一塊物質(zhì),把它放置化驗室分析起來,有同樣的復(fù)雜情形!
一、有情共欲。
有情欲的生物,曰有情,這欲不僅人類專有,凡三界之有情眾生均有,所以稱做有情共欲。人是有情欲中之一類,差不多就像說人是動物中之一種。有情的共同情欲,又叫做根本欲。此根本意欲生來就有,而且不知不覺的就有。這可分為四種:一、從形相上說,有美丑之分,人是好美憎丑的;二、從性質(zhì)上說,有真假之別,人是求真棄假的;三、從行事上說,有善惡之辨,人是厭惡取善的;四、從成果上說,有勝劣之區(qū),人是好勝舍劣的。上來四種從相對上說的。佛學(xué)上八識中之第七識,有四種功用:謂我癡、我見、我慢、我愛。從正面說,即好美,求真,取善,好勝;從反面說,即惡丑,棄假,厭惡,舍劣。我與各位均有此欲美、去不美等之意欲,――根本意欲指第七識――隱藏于內(nèi),諸位稍加反省,即能領(lǐng)會。
二、欲界共欲。
佛學(xué)講三界:欲、色、無色。今縮小范圍,除上二界,而專講欲界。在這欲界內(nèi),一切有情均有欲。欲界共同性之欲,有三:甲、續(xù)生欲,即繼續(xù)生命之人欲。此亦有二:
一、男女欲,通常曰「性欲」。男女之欲惟欲界有,上二界無此欲,此欲仿佛就是平常所說的陰陽性,心理生理,均有此欲。由此男女欲,以繼續(xù)人之身命,如父生子,子又生孫,身命的種類種族,得以相續(xù)。
還有一種:依佛家三世輪回的說法,此一生死了,還可投胎,取得第二生的新身命,所謂精神不死。種類相續(xù)與精神不死,就以男女欲為動機。
乙、段食欲,四食之一;段即形段,形段食,即物質(zhì)之食也,可維持人類之生命。小孩初生,即知哺乳,既長又要吃飯,使身體發(fā)育魁梧起來。儒書上有句流行語曰:「食色性也」,這是生來就具足的。上面男女欲,即色欲;段食欲,即食欲。
丙、物境欲。從萬物對境上所起之要求欲,如我們的眼睛欲看美的色,耳朵欲聽美的聲,鼻子欲嗅美的香,舌頭欲舔美的味,身體欲接美的觸。眼、耳、鼻、舌、身、曰五根,色、聲、香、味、觸,曰五境;根境之間曰五識。
三、人類特欲。
即人類特別獨有的欲,有二種:俗習(xí)欲,即社會習(xí)慣欲,有五:
甲、財欲:財產(chǎn)所有欲,小動物如螞蟻、蜜蜂之類都有,人有此欲,不過更為明顯罷了。一般人要求發(fā)財,以為有了財,一切都有了;習(xí)俗上流行如此,故又可曰俗習(xí)財產(chǎn)欲。
乙、飾欲:本作色欲。飾欲,人人皆有,小孩即知有穿花彩之衣,開一店要崇華富麗,造一房要鋪張排列,動人觀看,凡此皆曰妝飾之欲。
丙、名欲:惟人類特有,即高等動物如猿猴之類,亦不知好名。人則不然,要于多數(shù)人之中名列前茅,名列前茅還不算,還要如何使其永垂不朽,流芳百世;有些人好名要不到,就是遺臭萬年之惡名亦樂之。
丁、膳欲:本作食欲。膳欲,即上面已說過之段食欲,彼為支持有情生命而食,但單為支持生命,而粗糠糟粕亦可果腹。今則于支持生命之外,還要求豐腴可口,羅列八珍,食前萬丈,乃為得意。
戊、逸欲:原作睡欲,即放逸閑逸之欲,人人皆有。如人總想多倚多睡,隨意隨便,安逸舒服。平常人雖不能一蹴達到放逸之目的,但總有一僥幸機會,得一空曠地方,讓我去放心安意去睡一覺的心理。于是釀成多坐不喜走,多睡不愛醒的惡習(xí)了。以上五欲,均為習(xí)俗流行普遍之欲。
二、文化欲:文化欲是為公的,社會的;俗習(xí)欲,是為私的,個人的。此有兩種:
甲、平安:
社會不平即不安,社會既不安,所以于比平安之中,就迫切希望平安與要求平安了。人心何以不平?是因為社會不安;社會何以不安?又因為人心不平。創(chuàng)造社會平安之欲有三:
一、宗教,宗教有超萬有的天國?善饺瞬黄街畾舛冒参俊
二、政治,政者、正也,凡事得其平正,國家乃治。
三、藝術(shù),文學(xué)圖畫等都是藝術(shù),都可安慰人之心靈與精神。
三種之中,有宗教宜于時人地,有政治宜于時人地,而其原則不外使人得安慰,社會得平安。
乙、知識:
如貴社以求知名,即欲求種種之知識,質(zhì)言之,即知識要求也。知識當(dāng)從三方面去求:
一、科學(xué),確實科學(xué),使得得到自然社會應(yīng)用之知識。
二、哲學(xué),根本哲學(xué),使人得到宇宙人生綜合之理解。
三、文學(xué),凡想象理想敘述歷史等皆文學(xué)。
二 人欲之治理
人欲之大概分析,已如上述,次講人欲分析后之治理人欲。若完全是好的,則亦無用乎治理,如一塊曠野之草原,有好有不好,有雜亂污穢之地,也有條理清楚之地,在這兩種對峙之下,就有修治整理可言了。求適當(dāng)處置人欲之學(xué)說,更仆難數(shù),陸續(xù)發(fā)現(xiàn)于古今中外之各種學(xué)說,他們處置治理之態(tài)度,不外下列幾種:
對欲的態(tài)度
有主張縱欲者,以為人欲應(yīng)任其充分流行,如河港污塞,盡量疏通,既免泛濫之害,復(fù)收灌溉之利。有主張節(jié)欲者,以為欲如洪水猛獸,稍縱即不可收拾了。如上面所說之俗習(xí)財產(chǎn)欲等,有一百便想得一千,搜羅一切錢財,萃于我一身,結(jié)果造成現(xiàn)在之大地主與大資本家,弄成社會不平等之現(xiàn)象,那時身為罪藪,害人而復(fù)害己,所以須加節(jié)制。有主張絕欲者,以為縱欲固不對,節(jié)欲亦不徹底,不但俗習(xí)欲之財、飾、名、膳、睡逸等要不得,即文化欲之宗教、政治、藝術(shù)等亦不足取;中國古代如老子輩,即主張此類,他說:「剖斗折衡而民不爭,絕圣棄智其利百倍」,便是主張絕政治欲等之確據(jù)。有主張化欲者,以為欲亦無固定性,可以轉(zhuǎn)變改造的,如地方風(fēng)俗之窳敗,可以改成美善風(fēng)俗一般。
二、對欲態(tài)度的批評
主張縱欲者,以近代歐美學(xué)說為多。百年來西洋文化縱欲的生存競爭的口號,大放厥詞;所得結(jié)果,造成爭斗不平等之現(xiàn)象。所以,縱欲的處置,也許說不無有益,但總是益少而害多。主張節(jié)欲者,儒家以理節(jié)欲,古今學(xué)者亦對有主張節(jié)欲的辦法;但其去欲既不能,而向善亦不大,故其缺點,未免是無力的。主張絕欲者,如古代希臘、埃及,及中國之道教等,多主張絕滅態(tài)度以對欲,但不好的固絕去,好的也滅絕,吾人認為也是偏枯的。主張化欲者,哲學(xué)有一部分,從前儒學(xué)主張變化氣質(zhì),也就有化欲的意思。吾人以為第一縱欲,害多利少,利不敵害;第二節(jié)欲,動于情,止于禮,情欲沖動,有相當(dāng)限度,以理節(jié)之;但情沖動到極端時,理是無力絕制的;第三絕欲,好的欲與歹的欲,玉石俱焚,同歸于盡,這種態(tài)度是偏枯的;第四化欲比較來得善巧,文化亦從化欲而產(chǎn)生出來的。
三、佛法對欲的態(tài)度
甲、人乘節(jié)欲:佛法教人做平常人之方法,三皈立信,五戒為規(guī),五戒即節(jié)欲之方法。五戒者:一、不亂殺,非全不殺,如殺一救百亦可;二,不偷盜,非不取有義應(yīng)得之財;三、不邪淫,不戒男女夫妻之婚配;四、不妄語,不妄語以立信;五、不飲酒,不飲酒以明性。
乙、天乘、二乘絕欲:修五戒是人乘,修十善、四禪、四定是天乘,天乘從人超天,守完全五戒――十善從五戒開出――,絕一部分欲,可超一層天;漸絕漸高,依次超于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化樂、他化自在之六天,而上入色、無色界天。二乘即聲聞與獨覺,他們知苦、斷集、慕滅、修道,成聲聞果;無無明乃至無老死,成獨覺果,是主張完全絕欲的。
三、大乘化欲:大乘修六度萬行,普度有情,有度生之大欲,無利己之私欲。大乘以大欲去化私欲,方便善巧,蔑以加矣!
四、大乘化欲的方便
甲、文化欲的凈化:
一、平安信教而修行:信「眾生無邊誓愿度」之佛教,修「煩惱無盡誓愿斷」之勝行。
二、知識的解理而證果,解「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之理,證「佛智無上誓愿成」之果。二、俗習(xí)欲的凈化:佛法講八功德,七圣財,可以凈化眾生之財欲;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相好光明,無有倫匹,可以凈化眾生之飾欲;講「法王」「世尊」十種德號名稱普聞,高逾須彌,可以凈化眾生之名欲;講禪悅為食,法喜充滿,可以凈化眾生之食欲;講三摩地輕安定樂,可以凈化眾生之逸欲。
三、物境欲的凈化;十方諸佛菩薩凈土,依報正報之凈土莊嚴,可以凈化眾生物境欲之欲見美色,欲聽美聲,欲嗅美香,欲嘗美味,欲舐美觸。
四、續(xù)生欲的凈化:大乘密宗最高部有二根交會,二性相合等形象以表法,表福智雙修定慧和合等法,可以凈化續(xù)生欲之男女欲;密宗修法以花、香、燈、涂、飲食等物質(zhì)供養(yǎng),表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度,可以凈化續(xù)生欲之段食欲。
五、大乘化欲的圓成
一、全美:佛法真有完全美滿,如佛典上說,無漏方算究竟。所謂無漏者,如杯盛水不漏,就是說沒有絲毫過失,才叫完全美滿。世俗美總是美丑相對之美,非無漏,非究竟,更非圓成;佛法之美則否,可以凈化眾生之根本好美欲,
二、極真:佛智通達一切,澈了人生最極究竟,無欠無余;而十方三世諸佛,完全證明,毫無虛妄與偽假,其極真自不待言,可以凈化有情之根本求真欲。
三、純善:諸佛、諸大菩薩,自己早以完成,而今以大悲方便利導(dǎo)眾生,孳孳不休者,純?yōu)槔艘?故曰純善;純善可以凈化眾生之根本喜善欲。四、最勝:佛法講最勝,非曰其他是劣,而佛法獨為最勝。佛之福德、莊嚴、智慧、能力等,實際上確為高出一切,最究竟、最圓滿,吾人依之為模范,可養(yǎng)成超三界出苦海之清凈最勝人格,所以十號之外,佛又號曰「最勝」。佛弟子在經(jīng)典上又稱「最勝子」,就是表明佛為實成最勝者,佛弟子學(xué)佛,亦為學(xué)最勝者,可以凈化眾生之根本好勝欲。
上來從人欲之分析,講到古今中外學(xué)說對付人欲之態(tài)度,再談到佛法如何治理人欲。草草說來,大海一滴,希望諸公努力研究,庶人欲不致作弊,而能滿足人類之欲望與要求了。
(慧松記)(見?木硪黄)
- 上一篇:生活與生死
- 下一篇:菩薩的人生觀與公民道德
- 太虛大師:學(xué)佛者第一步需要對佛與佛教有種認識
- 太虛大師:對于佛法僧三觀,當(dāng)有一貫宗旨
- 太虛大師: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區(qū)別?
- 明賢法師:走偏的人間佛教:“人成即佛成”訛誤半世紀
- 太虛大師:儒道不能解脫業(yè)力 離苦得樂必須學(xué)佛
- 太虛大師:學(xué)佛是為了什么 學(xué)佛在于離苦得樂
- 太虛大師:什么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 太虛大師:佛教徒應(yīng)如何對待佛化婚禮?
-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開示“所緣緣”的認識
- 太虛大師:太虛法師談夢的意義
- 太虛大師:太虛大師論周易
- 太虛大師:凡夫俗子不明佛法,八大誤會首當(dāng)其沖
- 太虛大師:原子能與禪定神通
- 太虛大師:學(xué)佛初門由三法入
- 太虛大師:中國人的8種通病可以靠它改變
- 太虛大師:對治中國人通病的佛法
- 太虛大師:佛告訴你做人的五條根本道理
- 太虛大師:中日佛教文化的八點不同
- 太虛大師:經(jīng)商與學(xué)佛的三大共性
- 太虛大師:文化守成與改革創(chuàng)新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zé)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