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化修行責任
小人專希望人給,給過就忘;君子不輕受人恩,受則必報。(101)
為兒孫作未來計,十望九空;為社會作眾人謀,點滴有功。(102)
慳吝嫉妒的人,即使財富滿室,也走不出內(nèi)心的貧乏;埋怨自憐的人,縱使四肢健全,也跨不出內(nèi)心的框框。(103)
吾人必須要求自己,健全自己,才能得以生存;吾人必須反觀自省,培植善緣,才能邁向佳境。(104)
世間最貴者,就是尊重生命;世間最惡者,即為殘殺生靈。(105)
要用倫理凈化所愛,要用道德領航所愛,要用善美成就所愛,要用祝福加持所愛。(106)
管理的秘訣,要公開、公正,更要公平;處世的訣竅,要知人、知情、更要知理。(107)
勤儉淡泊,為自己開創(chuàng)美好的明天;慈悲喜舍,為子孫準備美好的未來。(108)
耳聞不如目見,目見不如足踐;口說不如手做,心想不如圓成。(109)
學習布施,是改造自己慳貪的性格;嚴持戒法,是改造自己惡性的行為;修養(yǎng)忍耐,是改造自己瞋恚的惡習;發(fā)心精進,是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修學禪定,是改造自己散亂的思想;開發(fā)智慧,是改造自己愚癡的認知。(110)
我們不畏黑夜,要走向黎明;我們不怕寒冷,要迎向陽光;我們不嫌臟亂,要改善環(huán)境;我們不懼挫折,要勇敢擔當。(111)
環(huán)保是對于地球的愛護;沒有地球,何能生存?護生是對于生命的尊重;沒有生命,何來意義?(112)
能者,懷抱福利大眾的愿心;能者,發(fā)揮互助合作的美德;能者,擁有突破困難的勇氣;能者,具足改良創(chuàng)新的抱負。(113)
晝行要惜陰,日用要惜物,遇言要惜口,逢事要惜情。(114)
彼此尊重,才能建設一個有道德、有尊嚴的國家;互相友好,才能建設一個有秩序、有禮貌的社會。(115)
說話,要有柔和贊美的內(nèi)容;做事,要有勤勞忍耐的精神;待人,要有親切尊重的態(tài)度;讀書,要有用心仔細的思惟。(116)
儉而能施,仁也;儉而寡求,義也;儉而傳家,禮也;儉而訓子,智也。(117)
在家庭里,要做誠信孝順的兒女;在學校里,要做尊師重道的學生;在工作上,要做勤奮謙讓的君子;在信仰上,要做正信真理的智者。(118)
人,要從愚癡迷夢中覺醒,才能認識生命的真諦;人,要從向外貪求中回頭,才能找到內(nèi)心的寶藏。(119)
生活艱難時,要面對它;生活辛苦時,要體驗它;生活清閑時,要計畫它;生活滿足時,要享受它。(120)
國家的政治能夠廉潔清明,就沒有貪污賄賂;世界的族群能夠包容異己,就沒有種族紛爭。(121)
用語言贊嘆大眾,用雙手大做好事,用腳步走出善路,用力行創(chuàng)造凈土。(122)
以融和的心胸,尊重異己他人;以融和的氣度,包容各種信仰; 以融和的雅量,超越種族籓籬;以融和的懷抱,溝通全球人類。(123)
工作要不拖延,能敬業(yè)而不偷懶;報告要不隱瞞,能積極而不頹唐;上示要不違逆,能受責而不怒顏;隨眾要不特權,能圓融而不極端。(124)
對世間要不望益我,對眾生要不妒人有,對學道要不怕艱難,對辦事要不諉過失。(125)
對自己要有憂患意識,對修道要有篤實心態(tài),對事務要有敏銳覺知,對度眾要有慈心悲愿。(126)
禮,可以端正風俗,促進人我和諧;樂,可以凈化身心,提升本性氣質(zhì);志,可以激發(fā)潛能,開擴思想視野;道,可以啟迪性靈,完全人格修養(yǎng)。(127)
能把歡喜快樂給人,是菩薩情懷;愿將利益與人分享,是隨喜功德;別人有理錯失在己,是謙讓美德;行善去惡自凈其意,是實踐佛法。(128)
待有余而后濟人,必無濟人之日;待有暇而后讀書,必無讀書之時。(129)
有才不足傲,有德才可貴;有財不足恃,有功才可敬。(130)
念佛時,自己心念專一是自受用,他人看了起信是他受用;布施時,自己內(nèi)心歡喜是自受用,他人看了贊嘆是他受用。(131)
用智慧來傳授人生,用經(jīng)驗來提攜后學,用修行來開發(fā)生命,用培德來探索未來。(132)
舍不得財,不能為義士;舍不得命,不能為忠臣;舍不得施,不能為善人;舍不得放,不能為智者。(133)
辨別是非之道在于明理,仲裁糾紛之道在于公正。(134)
交友之道在于「淡」,讀書之訣在于「明」,止謗之方在于「聾」,改過之要在于「悔」。(135)
「互相體諒」是消除紛爭之道;「互相成就」是集體創(chuàng)作之方。(136)
施人之恩,莫大于助人為善;害人之甚,莫大于引人為惡;成人之美,莫大于揚人之德;壞人之事,莫大于揭人之短。(137)
道人長短,一句話也是多嘴,故要少說;啟人生信,千萬言也是嫌少,故應多講。(138)
凈化人心,是環(huán)境保育的根本之道;改善風氣,是社會教化的究竟目標。(139)
「自他一如」的觀念,是人際和諧之本。「同體共生」的精神,是世界和平之基。(140)
能做好事就是「般若手」,慈眼視人就是「般若眼」, 所言好話就是「般若口」,胸懷大眾就是「般若心」。(141)
人,要給人利用,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人,要學習偉大,才能留下歷史。(142)
自己可以不聚外財,但不能不開發(fā)內(nèi)心的寶藏;自己可以不仗勢力,但不能不開創(chuàng)國家的地位。(143)
知足,是解脫欲望的妙方;感恩,是擁有財富的法門。(144)
有人登山遇難,有人游河翻船;有人損他利己,有人自我犧牲。(145)
萬貫家財,不如一技在身;滿腹經(jīng)綸,不如一善在心;高談闊論,不如一言九鼎;長篇累牘,不如一字千金。(146)
讀書容易明理難,做事容易做人難,對外容易對內(nèi)難,修身容易行道難。(147)
不說謊,就是信用;信用即財富。講愛語,就是慈悲;慈悲即功德。(148)
日行一善存好心,每一發(fā)心,必為人間的利益著想;日發(fā)一愿做好事,每一發(fā)愿,必為人間的莊嚴用心。(149)
給人利用也是一種結緣,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150)
人若無求,心自無事;心若無求,人自平安。(151)
遇才不妒,有過不避,當仁不讓,立功不居。(152)
讀書要能明理,思想要有正見,辦事要具信心,修道要存正念。(153)
學佛,就是向自己的煩惱魔軍作戰(zhàn);念佛,就是對自己的煩惱習氣革命。(154)
用舍心廣結無量善緣,用凈心遠離貪染色欲,用禪心安頓順逆境界,用愿心創(chuàng)造圓滿人間。(155)
不一定靠化妝來修飾容貌,要用道德來莊嚴身心;不一定藉名位來提高身分,要以慈悲來充實內(nèi)涵。(156)
修養(yǎng)心性之道,應審度自己所長,補強自己不足;對待他人之道,應包容他人不足,贊揚他人所長。(157)
人,只為自己而活很自私;人,只為親人而活很辛苦;人,能為他人而活很偉大;人,能為社會而活很踏實。(158)
人以無貪最為富有,人到無求最為高貴,人若無瞋最為自在,人能無癡最為清明。(159)
一日之計在于晨,一生之計在于勤,一事之計在于明,一家之計在于和。(160)
忍耐是修行的力量,包容是做人的修養(yǎng), 柔和是處事的良方,感恩是惜福的資糧。(161)
寬恕能恢宏氣度,包容能促進和諧,慈悲能助長道德,喜舍能增加人緣。(162)
謙則人和,寬則得眾,信則存譽,勤則有功。(163)
廉不言己貧,勤不言己苦,忠不言己好,功不言己能。(164)
說義不宜深,但要明;下令不宜繁,但要簡;教人不宜嚴,但要慈;待人不宜苛,但要寬。(165)
學習彌勒菩薩的胸懷,寬容豁達;效法觀音菩薩的慈悲,愍念大眾;具備文殊菩薩的智慧,遠離惱害;實踐普賢菩薩的行愿,普皆回向;擁有地藏菩薩的勇敢,圓滿菩提。(166)
君子不責人所不及,君子不強人所不能,君子不苦人所不好,君子不計人所不便。(167)
真君子辭富不辭苦,真君子憂道不憂貧,真君子知義不知利,真君子成人不成己。(168)
處人不可太任己意,應洞悉人之常情;處事不可太任己見,應明白事之常理。(169)
思量嫉妒苦,包容便是福;思量我慢苦,尊敬便是福;思量計較苦,放下便是福;思量挫折苦,結緣便是福;思量貪欲苦,滿足便是福;思量瞋恨苦,慈悲便是福;思量愚癡苦,明理便是福;思量煩惱苦,歡喜便是福。(170)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處事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好丑要包容得。(171)
見人成就不要忌妒,見人發(fā)心應當隨喜,見人有難不可旁觀,見人沉淪要能提攜。(172)
人要知苦惱,才會本份不妄求;人要知慚愧,才會謙虛不自大。(173)
被人等待固然一種殘忍的行為,學習等待卻是一種至高的藝術。(174)
有的人用精勤「寫歷史」,有的人用金錢「寫歷史」;有的人用血汗「寫歷史」,有的人用逢迎「寫歷史」;有的人用忠貞「寫歷史」,有的人用諂媚「寫歷史」;有的人用智慧「寫歷史」,有的人用慈悲「寫歷史」。(175)
有了感動,就能心甘情愿的發(fā)心;有了感動,就能無怨無悔的做事。別人的善言懿行,自己要能感動;自己的所言所行,也要感動他人。(176)
「隨緣」是立場互易,隨順環(huán)境,但決非隨便行事,茍且偷安;「不變」是擇善固執(zhí),一以貫之,但不是墨守成規(guī),泥古不化。(177)
「耐煩」是一種藝術,「有恒」是一種希望。耐煩有恒,做事才能成就;耐煩有恒,做人才能通達。(178)
求知要進一步想,處事要退一步想;能受天磨方鐵漢,不被人忌是庸才。(179)
「推諉」,阻礙一切進步;「擔當」,成就一切事功;「強辯」,招來一切非議;「認錯」,化解一切責難。(180)
能干者,總會多受一點折磨,不能干,則要多受一點委屈。(181)
在受苦的時候,要感到快樂;在委屈的時候,要覺得公平;在忙碌的時候,要自然安閑;在受責的時候,要安忍擔當。(182)
慚愧反省,是悔過的勇氣;慚愧反省,是自知的鏡子,慚愧反省,是明日的祥和;慚愧反省,是智慧的果實,慚愧反省,是進德的階梯;慚愧反省,是自修的功課。(183)
覺人之偽,不形之于色;吃人之虧,不動之于口;施人之恩,不發(fā)之于言;受人之惠,不忘之于心。 (184)
求全之心,可用之責己,但不可用以交友;滿足之心,可用之處境,但不可用以求知。(185)
「難得胡涂」是解決煩惱的最好辦法;「實事求是」最解決問題的最好態(tài)度。(186)
懂得化繁就簡,才能舉重若輕;懂得韜光養(yǎng)晦,必是大智若愚。(187)
眼睛要生在心里,觀察自己;嘴巴要長在心上,評論自己。(188)
不計較小事,才能御下心靈的負荷;不聽聞閑言,才能避免無謂的爭端。(189)
「容」人不是處,自無紛爭;「忍」己難過處,自無怨言。(190)
自己的好處,要掩藏幾分;別人的短處,要掩蓋幾分。(191)
感化人是德的施與,同情人是義的行為。(192)
不積錢財,而能喜舍結緣;不計毀譽,而能與人為善;不念舊惡,而能從善如流;不壞承諾,而能守時守信。(193)
一滴之施濟人當厄,就如春風化雨;一言之惡傷人之心,好比冰雪寒霜。(194)
生活要佛法化,信仰要理智化,處事要平和化,修持要日;#195)
給人方便而不磨人,做事秉公而不偏私,守持戒法而不妄為,群處和睦而不怪僻。(196)
仁的施與,望風偃然;德的教化,所向披靡;道的興設,近悅遠來;法的勝利,無以匹敵。(197)
「忍」是一種擔當,忍之為德,在于負重;「退」是一種涵養(yǎng),退之為德,在于和眾。(198)
忍讓是待人最重要的修養(yǎng)工夫,精進是勵己最確實的實踐方法。(199)
氣和心境好,心平無煩惱;性謙人緣好,克己樂逍遙。(200)
- 昔生未了今須了,此生度取累生身的解釋
- 心隨萬境轉,轉處實能幽;隨流認得性,無喜復無憂的解釋
- 幸為福田衣下僧,乾坤贏得一閑人的解釋
- 修橋鋪路又齋僧,戒殺放生第一因的解釋
- 滾滾紅塵古路長,不知何事走他鄉(xiāng)的解釋
- 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的解釋
- 金鴨香消錦繡幃,笙歌叢里醉扶歸的解釋
- 天地銷歸何處去,微塵幻現(xiàn)奈他何的解釋
- 人從巧計夸伶俐,天自從容定主張的解釋
-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的解釋
- 性定伏魔朝朝樂,妄念不起處處安的解釋
- 多年古鏡要磨功,垢盡塵消始得融的解釋
- 夢里堆藏總是金,一場富貴喜難禁的解釋
- 人來謗我我何當?且忍三分也無妨的解釋
- 生死河邊箇破舟,七穿八落半浮沉的解釋
- 逆境來時順境因,人情疏處道情親的解釋
- 三十三天天外天,九霄云外有神仙的解釋
- 懷恨難入菩提道,應修寬恕及慈悲的解釋
- 閉關容易守關難,不肯修行總是閑的解釋
- 未曾生我誰是我?生我之時我是誰的意思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什么是誹謗正法?
- 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