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向困難挑戰(zhàn)的勇氣

  一九六七年,剛開辟佛光山時,一片刺竹荊棘,到處深壑崎嶇,可謂“地無三尺平,竹比三丈高”,許多人見了都卻步搖頭。有一天夜晚,我在草寮里看工程藍圖的時候,對身旁的心平說道:“看來開山建寺很不容易。”心平立刻回答說:“師父,記得您過去在宜蘭時,常常告訴我們:‘要有向困難挑戰(zhàn)的勇氣!’我愿意跟隨您的腳步,突破一切難關。”心平不愧最早隨我出家,最能了解我的心意。

  記得一九四九年剛來臺時,這里的佛教因神佛不分,不重義理的提倡,被知識分子譏為迷信之流。宜蘭偏處一隅,居民更是保守難度,當我在一九五二年來到此地,目睹信佛者多為不識字的老先生、老太太時,不禁心生一念:“我不相信這么好的佛理,知識青年會不向往,我偏要如過去所愿,向青年人弘法傳教,我要向困難挑戰(zhàn)!”于是一向羞澀的我鼓起勇氣面對大眾,凡見到一個青年來到寺院,就為他端茶接待,并且耐心地和他講話。我就是在那個時候認識心平,翌年他發(fā)心隨我學佛,四年后出家。

  后來前來道場禮佛聽經(jīng)的人日漸增多,記得當時有一位有“金嗓子”之稱的張姓女青年,高中剛畢業(yè),只喜歡唱歌,一來寺院就向我抗議:“為什么要拜佛?”我告訴她拜佛的意義,她聽了以后,竟然說:“我還是不喜歡拜佛。”我回答她:“那你以后來就不要拜佛,坐著看別人拜佛就好了。”后來她看到我教其他人拜佛,又說:“拜佛這么好,那我以后也要拜佛,但為什么要繞佛呢?……”聽完她一陣強辯之后,我對她講:“如你所說,你可以拜佛,不要繞佛,站在旁邊看大家繞佛就好了。”后來,她看著看著,情不自禁地和大家一起繞佛,覺得繞佛也很好,從此她常常來宜蘭念佛會聽經(jīng)聞法,要求念佛繞佛,我就這樣一次一次地降伏其心。三十年后,我成立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她率先組織分會共襄盛舉,成為佛教的尖兵。

  另一位天資聰穎的張姓女青年,在父親的命令下前來和我學佛,剛開始時她很不情愿,每次來寺院一下子,看到念佛法會的磬魚響起,就在人群中渾水摸魚地溜走,但我都佯裝不知道,每次她的父親問起她學佛的情況時,我也幫她掩飾。后來她上我的語文課,越上越有興趣,還拿日記給我批改,此后一路跟著我從北到南弘揚佛法、開山建寺,她就是現(xiàn)在教界著名的才女--慈惠法師。

  年輕的學佛者日漸增加,我?guī)е@批生力軍到各地去弘法。我們得付費拉電線、買燈泡,并且搬板凳、貼標語、制作道具、招呼信徒,每次開講以前,還巡回大街小巷,一面敲鑼打鼓,一面高喊:“咱的佛教來了!咱的佛教來了!”我們用這種克難的方式,以宜蘭為中心,竟然將菩提種子撒播到臺灣各地。

  為了引起社會大眾對佛教的注意,一九五五年,我在佛誕節(jié)這天舉行迎佛活動,本來我們計劃從宜蘭市的南門游行到北門,無奈當時聚眾游行乃法所不許,但為了增加信徒對佛誕節(jié)的認識,我們還是鼓起挑戰(zhàn)的勇氣,在雷音寺左右繞了幾圈,引起不少民眾圍觀。

  一九七五年,第一屆華僧大會在臺灣召開,當來自各地的華僧到達高雄火車站時,我鼓動信徒前往熱烈迎接,原本擬以歡迎方式接到高雄佛教會,遽知來了幾萬人,因事出突然,我只得靈機應變,向困難挑戰(zhàn)。當大批人車走出火車站的大道時,我自告奮勇,高喊一聲:“跟我走!”隨即拿著教旗在前面闊步領隊,只見一路上所有紅燈都變成綠燈,整個隊伍如入無人之地,浩浩蕩蕩地通過街衢大道,震動了整個高雄市,第二天成為《臺灣新聞報》的頭版消息。在當年佛教徒備受壓抑的時代,這次揚眉吐氣的成果,發(fā)生了極大的鼓舞作用。

  也由于這個因緣,一九八一年,“世界僧伽會議”在臺灣召開時,大家一致要求到佛光山參訪,這本不在佛教會的預定行事之內(nèi),但礙于眾議難違,乃安排上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的行程。按理說,這短短的兩小時包括巡禮及吃飯,是怎樣也不足夠的,但我不為困難所挫,那天,我們將來自世界各地的五百余名僧伽接來佛光山,前一個鐘頭,分成二十隊,由嫻熟各種語言的出家弟子帶領他們參觀全山設施;后一個鐘頭,在朝山會館席開五十桌,每桌由兩個侍席給予親切的款待,使他們大感意外,咸認在此地感受到臺灣佛教蓬勃的朝氣。

  年輕時讀到法顯、玄奘等諸位大師印度參學的壯舉,時生向往,直到一九六三年,我才有機會隨團走訪印度。在出發(fā)以前,就有很多人說印度人對中國人如何不友好,我們?nèi)匀豢朔崾,排除萬難,來到這佛教的祖國,以親善的態(tài)度贏得當?shù)孛癖妼氋F的友誼,最后連印度總理也在百忙之中接見我們。這一次的訪問經(jīng)驗之后,增加了我的信心。

  一九七○年,我親自率領近二百人的弘法團朝禮印度圣跡,是佛教史上陣容最龐大的朝圣團。當時,印度的觀光事業(yè)不發(fā)達,衛(wèi)生條件也不好,在困難重重中,我們居然包了兩架專機,一架載人,一架除了運行李之外,裝滿了賑濟當?shù)刎毭竦募Z食、衣物、毛毯,最難得的是二十一天的行程當中,團員們個個都歡喜愉快,健康無病,讓當?shù)貙в味紘K嘖稱奇。

  經(jīng)過這一次的帶團歷練,后來的幾次朝圣就不為難了。直到第七度,應北印山區(qū)拉達克佛教徒之請前往弘法,才感到最為艱辛困苦。記得我們爬上四千米、寸草不生的峻嶺時,已是上氣不接下氣,秉持著“向困難挑戰(zhàn)”的決心,我忍著頭痛欲裂的高山癥,到各處訪問開示,主持皈依典禮。

  一九九○年,為了凝聚佛教徒的力量,我組織國際佛光會,短短六年之間,我走訪世界各地,在全球五大洲成立了一百多個協(xié)會,會員近一百二十萬名,成為世界五大社團之一。一九九一年,我跌斷腿骨,從手術后的第三天,便開始到各地佛光會弘法開示。一九九五年,我心臟開刀之后,也在一個月以內(nèi),借著走訪美加視察會務之便,登上海拔四千公尺的落基山脈。凡此,都證明了困難并不足畏,最重要的是,我們要正視困難,化解困難,視困難為人生進步的踏腳石,要有“向困難挑戰(zhàn)”的決心。

  在推動佛教藝術方面,我也是憑著“向困難挑戰(zhàn)”的毅力開創(chuàng)新局。初到臺灣,看到許多青年男女閑時以歌唱自娛,不禁感嘆佛教過去雖然借著優(yōu)美的贊偈梵唄度化了許多信眾,但到了今日,因詞意難懂,樂曲古雅,以致不易融入現(xiàn)代人的生活之中,殊為可惜!于是我開始撰寫歌詞,卻苦于沒有韻文的素養(yǎng),但憑一顆“不向困難屈服”的愿心,居然也完成了《弘法者之歌》、《菩提樹》、《快回歸佛陀座下》、《西方》等許多首現(xiàn)代佛教歌曲。

  一九五三年,為了弘法的方便,我首開先河,組織佛教歌詠隊,一向不喜歡歌唱的我,不但為隊員請老師、抬風琴、印樂譜、搬椅子,還要勇于承受保守人士的抨擊毀謗。四十年來,我們從鄉(xiāng)村唱到都市,從國父紀念館唱到展演音樂廳,從臺灣唱到島外,從錄音帶制作到碟片發(fā)行,佛教樂曲終于被大家所喜愛接受。回憶當初如無向困難挑戰(zhàn)的精神,何有今日?

  年輕時我就立志為佛教設立一座寶藏館,同道們得知,都笑我一文不名,異想天開。如今許多人見我在全世界擁有七個佛教寶藏館,都以為我神通廣大,其實三十多年來一點一滴收集佛教文物的辛酸,實非筆墨可以形容。

  辦佛教雜志弘揚佛法也是一連串“向困難挑戰(zhàn)”的奮斗史,撇開寫作的艱辛不談,像《覺世》,從旬刊到雜志,光是工作的地點就搬來搬去,從臺北三重埔的大同南路到信義西街,從高雄市的中山一路到鼓山區(qū)的壽山寺,從大樹鄉(xiāng)佛光山的智度堂到東禪樓,到現(xiàn)在的如來殿。出版的方式則由報紙代印到郵局發(fā)行,從幾個人從事包裝到現(xiàn)在佛光山數(shù)百位學生幫忙套袋。記得一九六三年時的一場臺風下來,社址所在的三重市變成水鄉(xiāng)澤國,我們拖著疲憊的身軀連夜搶救;在佛光山又遇到幾次洪水泛濫,我們冒著生命危險將資料檔案運送到較高的地面。今天《覺世》能夠擁有一九五七年創(chuàng)刊以來的合訂本,可說是全體工作人員不畏困難,得來不易的成就;每月發(fā)行四十萬份以上的雜志,歷四十余年,也可以傲視歷史,如無向困難挑戰(zhàn)的決心,何能臻此?

  一九七九年,我另行創(chuàng)辦佛教第一本綜合月刊--《普門》,在當年人力、物力、財力都很欠缺的情況下,又是一件“向困難挑戰(zhàn)”的創(chuàng)舉,我們憑著廣度眾生的信念,勇渡難關。近十年來,臺灣的雜志社有如雨后春筍一般林立各地,為了吸引讀者,充實內(nèi)容,我作不請之友,在忙碌之余,發(fā)心為普門提供“日記”,這一記就記了八年歲月。后來又增辟“百語”專欄,一寫又寫了六載。我剛來臺灣的時候,曾經(jīng)就著草地、縫紉機或撿來的木板上寫作度眾,如今在忙碌的行程中,為了及時提供《普門》的文稿,汽車、飛機的座位、講經(jīng)弘法的角落全都成了我的書房。

  弘法度眾的艱辛還不足道,開山建寺才是無比困難,佛光山深溝連連,光是搬運砂石、移山填壑就十分困難,而這里土質(zhì)又奇差無比,遇水松軟,常常好不容易建好的工程,一場雨下來,就被洪水沖垮。為了擋水,我經(jīng)常率領徒眾冒著狂風暴雨,搬沙包,運石頭,甚至連自己的棉被都拿出來應急。一九七七年,初創(chuàng)普門中學時,正逢臺風來襲,不但吹來的焚風所到之地草木皆枯,而且過境之后豪雨不斷,處處成災。普門中學生活大樓坍塌了,我們一面冒雨搶救,一面為新生辦理報到。

  數(shù)年后,又一場臺風,高雄縣多處成了水鄉(xiāng)澤國,普門中學的山壁也被洪水沖倒,我們一面自力救濟,一面為臺灣災區(qū)籌募賑濟款項。

  隨著來佛光山的信眾日增,相繼興建的朝山會館、麻竹園、檀信樓已不敷使用。數(shù)年前,為了建一座可容八千人一起吃飯的大樓,我再度“向困難挑戰(zhàn)”,在經(jīng)濟拮據(jù)、施工不易的情況下動工,光是奠基時,打到地下的木樁就有四十公尺之深,如今云居樓終于完工,計有三萬六千米建坪,一、二樓沒有一根梁柱,上面還有四層樓,人稱世界第一。

  佛光山北海道場因位于臺灣北端山區(qū),一年四季雨水寒天,工程經(jīng)費龐大不說,當?shù)氐暮访裣氡M辦法削切山路、阻斷交通才是最為棘手的事情。后來在慧傳和慧義的建議下,決定另辟道路,東借西補地湊了五千萬元的工程費用,總算一勞永逸,解決行車的困難。有一天,擔任北海道場監(jiān)寺的慧傳載我上山時,指著那條路對我說:“您看!北海道場多么雄偉壯觀!”我笑著回答:“我一路上沒有看到你們開辟的道路,我只有看到萬分困難下付出的鈔票!”

  《聯(lián)合報》副刊描寫前柏克萊大學校長田長霖先生在該校奮斗的甘苦歷程,其中述說他在柏克萊大學初執(zhí)教鞭時,因為是東方人,所以租房子常被房主拒絕。讀到這一段時,我心里有一種戚戚焉的感覺,因為我在歐美購屋建寺也遇到同樣的困難,往往找了一年半載都徒勞無獲。像現(xiàn)在的巴黎道場原是一座廢棄的倉庫,還是幾經(jīng)尋覓,才由江基民居士找到的;目前西來大學的校址,也是輾轉(zhuǎn)周折之后才得到手。島外開山之艱辛,可見一斑。幸好我的許多弟子都具有“向困難挑戰(zhàn)”的精神毅力,才使得弘法利生的工作不致中輟。一九七八年在洛杉磯建西來寺的時候,美國政府抱持質(zhì)疑態(tài)度,偏偏又逢度輪法師暗中誣告,使得申請建寺的過程倍加艱辛,幸虧慈莊、依航不向困難低頭,每天冒著寒風一家家拜訪,經(jīng)過六次公聽會、一百多次協(xié)調(diào)會,最后連基督教徒都說“我們的家庭需要西來寺”,天主教徒也出面說明“佛教是正派的宗教”,美國政府終于核準建寺。

  永光初到天主教國家菲律賓時,屢逢兵變、地震、風災、水澇,但他不畏艱難危險,每天都到菜市場去度化信徒,許多貧窮人家的小孩也因此得到如沐春風的教育,當?shù)厝藢λ写饔屑,天主教徒也對他刮目相看。一九九七年二月,他應岷侖洛教區(qū)副主教拉米瑞茲神父的邀請,率領佛光山馬尼拉講堂的僧信二眾前往有四百年悠久歷史的王彬岷侖洛天主教堂,首度代表佛教祝禱菲國新年平安,社會安寧。

  數(shù)年以前,我們一行數(shù)人初抵加拿大多倫多,因人地生疏,租不到房子,到了即將去飛機場的時候,我只好在路邊停車,把依宏放下,告訴他:“你自己想辦法吧!”他不負所望,盡管遇到諸多困難,仍勇往直前,如今不但借著在當?shù)厮鶎W的英語及廣東話廣招來者,建寺度眾,而且還將弘法的腳步拓展到北極地區(qū)。

  所謂“師資相承”,“克紹箕裘”,千百年來,佛教徒就在相繼不斷的接力當中完成許多宏偉的事業(yè),也延續(xù)了圣教的長遠命脈。像棲霞山的千佛巖是父、子、孫三代相繼不斷的成果;敦煌石刻則是從前秦時期沙門樂樽試鑿開始,歷時千余年所完成的偉績,我們在追思驚嘆之余,對于前賢“向困難挑戰(zhàn)”的遺風,能不勤行效法?月霞法師創(chuàng)辦華嚴大學,因出資者羅迦陵女士堅持學生(里面包括出家人)向她拜年,立即將大學由上海搬到杭州,在一般人看來,禮拜一下很容易,易址遷校卻非常困難,但月霞法師為維護佛制,不惜一切,“向困難挑戰(zhàn)”。古德仁風,實令人不勝瞻仰!而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為上求菩提,下化眾生,歷經(jīng)萬死千生,累劫精進,終于成就佛道,廣度有情,更說明了挑戰(zhàn)困難所憑借者,并非自私斗狠的匹夫之勇,而是悲智兼具的大仁大勇。所以外在的困難并不可畏,它正是內(nèi)在慈悲、智慧、信心、愿力、精神、志節(jié)最好的試金石。“向困難挑戰(zhàn)”,其實是在向自己挑戰(zhàn),能一鼓作氣,通過考驗,我們的人生才能從突破創(chuàng)新中獲得無限的意義。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