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
《佛說四十二章經》,簡稱《四十二章經》,佛教著作,據說是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漢譯,一般認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典。內容是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了四十二段話所編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詳情]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佛言:有人患淫不止,欲自斷陰。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佛為說偈:‘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鹧:此偈是迦葉佛說。
這一章的主題是講,斷絕色欲的根本,光從形式上、外表、或者生理上下手是不行的,必須從心理上來解決問題。
‘佛言\’,佛對我們說!腥嘶家恢筡’,曾經有這么一個不正常的人,他的淫欲心非常的強盛,就埋怨自己:‘怎么我的業(yè)障這樣重呢?有什么辦法呢?那好了,我還是把我的命根割下來!虼,‘欲斷其陰\’,陰,佛經中稱為男根、女根,就是生殖器。這個人感覺得自己的淫欲心太重了,他為了解決問題,想把生殖器割下來,但是這樣做,問題解決得了嗎?
‘佛謂之曰,若斷其陰,不如斷心’,釋迦牟尼佛知道了以后,對他說:‘你這個人怎么這樣糊涂,你假使要把你的生殖器割掉,淫心還沒有斷,哪里是根本的辦法,倒不如把你那沖動的淫欲心斷了,才是從根本去解決問題!
接著,佛就說了一個譬喻,‘心如功曹\’,功曹,是漢朝時代一個官職的名稱,相當于現(xiàn)在的參謀長、總司令之類,發(fā)號施令的指揮官。我們的心,就是我們人生的主宰,指揮著我們,好像一個指揮官一樣,主使著我們的言行!Σ苋糁筡’,我們只要把這個指揮官解決了,等于說不要讓它發(fā)號施令,‘從者都息\’,主將要是停止了指揮,隨從他的這些人,是服從上級命令的,當然也就不會有所作為了。我們一個人的舉止行動,完全是靠意識在指揮,如果意識停止行動,邪念也就跟著停止下來,所以說‘心如功曹,功曹若止,從者都息!
‘邪心不止,斷陰何益’,你假使這種不正當的、邪惡的淫欲心不能徹底地制止它,縱然是把生殖器割掉,又有什么用呢?
‘佛為說偈\’,釋迦牟尼佛接著說了一首偈。偈,是佛教的一種文體,一般都是每句四字、五字、六字或七字,每四句成為一偈,沒有押韻的。
‘欲生于汝意,意以思想生;二心各寂靜,非色亦非行’,我們的欲念從何而來的,為什么會產生淫欲心呢?‘欲生于汝意\’,意,就是意識,唯識學稱為第六識,它能夠記憶、分別、判斷,甚至指揮我們的行為。欲心是從我們的意識生起來的。那末,這個意識又怎么會生起來的,從何而來的呢?‘意以思想生\’,意識是從我們的思想引起的,我們胡思亂想,想入非非,這個時候,就生起情欲心來了。我們假如要制止情欲,就是先要把意識這個罪魁抓住了,把想入非非的思想停止下來。
‘二心各寂靜\’,二心,指意和思想。唯識學把八識──眼、耳、鼻、舌、身、意(前六識),第七末那識和第八阿賴耶識稱為心王,在心理學上,它們是當頭頭的。至于思想,是唯識學五十一個心所之一!母骷澎o\’,假使我們的心王(意識)和心所(思想),把胡思亂想、種種不正確的邪念都歸于寂靜,不要讓它再活動,‘非色亦非行\(zhòng)’,你在心理上既然對于色欲,男女關系,能夠把主腦控制了,那末,在行動上當然也不會越軌了。
‘佛言,此偈是迦葉佛說’,釋迦牟尼佛特別告訴我們,這首偈是迦葉佛所說的。迦葉佛,中譯為飲光佛,是過去七佛中的第六尊佛。換句話說,釋迦牟尼佛是由迦葉佛授記來成佛的,佛佛道同,對眾生的教誡是同樣的,釋迦牟尼佛就把這首偈引來教導我們。
講到這里,我再舉一個類似的小故事,來說明心理活動是行為的主導。
過去有一位禪師,他收了一個小徒弟,一向都跟著他修學,出去也隨在他身邊。有一天,他們師徒出遠門,途中經過一條小河,這里不見擺渡的,有一座橋,年久失修也壞了,要過河,唯一的辦法只有涉水過去,但是在河中,有一個地方水流得很急,也是讓人心驚膽怯的。
當禪師和他的徒弟要涉水過河的時候,突然來了個漂亮的小姑娘,看樣子也是要過河的,卻站在河邊楞住了。
禪師看到小姑娘為難的樣子,知道她膽小不敢過去,心想:‘不如我助她一臂之力吧!’于是就把她背在身上馱到對岸去了,小沙彌當然也跟著過去了。
但是,從這一天開始,一連幾個月小沙彌都是沉默冰冰的,一句話也不講,好像心事重重似的。
禪師實在忍不住,就問他:‘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整天悶悶不樂的?’
小沙彌說:‘師父常說,我們學佛的人,要遠離女色,也不要碰到女人家,就是儒家也說“男女授受不親”,要規(guī)規(guī)矩矩的,您怎么可以把女孩子背過河呢?’
啊!原來如此。禪師聽后哈哈大笑,很溫和地說:
‘哎呀!好徒弟呀!那一天我把小姑娘背過河以后,就放下了,從來也沒有想到這回事。真想不到,這幾個月來,你居然在心理上都把這個觀念背著,真是背得太辛苦了!’
這個故事就是說意識,在心理上的觀念,是很重要的,在小沙彌的心中,認為出家人不能碰到女人,何況把她背過河,真是不像話。但是,禪師為了方便助人,才有這樣的舉動,他根本沒有其他的念頭?梢,在心理上樹立正確的觀念,比外表的形式更重要。
- 《四十二章經》真?zhèn)问鲈u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 佛說四十二章經解
- 證嚴法師《四十二章經》
- 漫畫《四十二章經》導讀
- 《四十二章經》達世如幻章擷要簡解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自序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緒說 一、講經的方式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緒說 二、本經的特色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緒說 三、漢明帝的夢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解釋經題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介紹譯者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僧道斗法的故事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經序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一章 出家證果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二章 斷欲絕求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三章 割愛去貪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四章 善惡并明
- 佛說四十二章經講記 第五章 轉重令輕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