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章經(jīng)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簡稱《四十二章經(jīng)》,佛教著作,據(jù)說是東漢迦葉摩騰、竺法蘭漢譯,一般認為是古代中國譯出的第一部佛教經(jīng)典。內(nèi)容是把佛所說的某一段話稱為一章,共選了四十二段話所編集而成。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詳情]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三十六章 展轉(zhuǎn)獲勝
第三十六章 展轉(zhuǎn)獲勝
佛言: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既興信心,發(fā)菩提心難。既發(fā)菩提心,無修無證難。
本章共計舉出九種的難處,類似前面第十二章,講到人生有二十難。不過,前面的二十難,通于因果,這里的九種,只是從果上來講,目的在勸導(dǎo)我們不可坐失機緣。前幾種是世間的果法,后幾種是出世間的果法,總而言之,是勸導(dǎo)我們要能夠把握時機,不要錯失機緣。
‘佛言\’,我們的教主釋迦牟尼佛對我們講:‘人離惡道,得為人難’,我們?yōu)槭裁瓷竭@世界來為‘人\’呢?佛教講六道輪回,講十法界,這可以說是佛教的人生觀。佛經(jīng)也講每個人內(nèi)心都具有貪、嗔、癡三毒,由于貪心、心和愚癡,而去造作了種種的業(yè),然后就得感果。比如我們造了十惡、五逆的罪,就會墮到地獄、餓鬼、畜牲三惡道去。這三種惡道的眾生,畜牲披毛戴角,是我們所看得到的,餓鬼和地獄,雖然我們的肉眼不容易看到,事實上還是存在的。
人,由于起惑造業(yè),地入三惡道里面,受罪業(yè)報完滿了,再來投胎為人,可見人身難得,好不容易我們才能做人的,這一點,在佛經(jīng)里面有好多好多的譬喻,我舉個‘盲龜浮木\’的寓言,說給大家聽聽。龜,是很長壽的,好像我們上面人家送來放生的那一只,已經(jīng)好幾年了,有的時候給它吃,它就吃;有的時候好久沒有喂它,它還是活著,可見烏龜?shù)?a href="/remen/shoum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壽命是很長的,所以一般人做生日,都做紅紅的面‘龜\’,那是象征長壽的。
‘盲龜浮木\’這故事,出于《雜阿含經(jīng)》(卷十五),釋迦牟尼佛對他的弟子講:我們?nèi)松黼y得,譬如有一只瞎了眼睛的烏龜(有的經(jīng)典說它只瞎了一只眼睛),數(shù)百劫來,它都生活在海里面,差不多要一百年,它的頭才伸出海面上來。在海中有一根木頭飄浮著,這根浮木上面有一個孔,烏龜就想把它的頭鉆進去,但是海水隨風飄蕩,木頭也隨著波浪起伏,烏龜當然很難可以遇到浮木上的那個孔了。
所以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說:‘我們一個人在六道當中輪回,生生世世頭出頭沒,正像這只盲龜,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鉆入木孔,我們也不曉得什么時候,才能夠投胎做人呢?’
可見能夠做人,實在太難得了。有的人常常埋怨:‘哎呀!生不如死,不如早一點死吧!轉(zhuǎn)個面目來,說不定可以換個比較好的身體哩!’
但是,我們的人身,是不容易得到的,可以說比那只盲龜要鉆浮木的孔更難。所以,我奉勸諸位不要埋怨人身,我們要活下去,要珍惜我們這個人身。試想,在六道當中,有多少眾生,但是,能夠聽聞佛法的,只有苦樂參半的人道眾生,才有機會,其他各道,天道太享樂了,那里的眾生體會不到苦,當然不會去珍惜佛法了,而三惡道的眾生,受苦已經(jīng)來不及了,那有修行的機會,唯有我們?nèi)祟?知苦知樂,才有希求向上向善,離苦得樂的心,所以,我們既然獲得這希有的人身,有機會學(xué)佛學(xué)法,就必須珍惜人身,借假修真,好好地去修持,不要動不動就埋怨了!
釋迦牟尼佛,也常常以‘得人身如爪上土,失人身如大地土’的譬喻,告誡我們,想得到人身,好像手指上那么一點點的塵土,機會是很渺茫的;一旦失卻人身,萬劫不復(fù),要再感得人身,實在太難了。所以,我希望我們善友,千萬要記住,人身難得,必須好好珍惜!
‘既得為人,去女即男難’,我們現(xiàn)在總算是成為人了,但是人有男性和女性的分別,要成為男子漢大丈夫,更是不容易。雖然現(xiàn)在社會進步了,所謂男女平等,女強人也很多,而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中,還是重男輕女的。佛在兩千多年前說法,也是就著當時的社會情況來說的。有一部《玉耶女經(jīng)》,是佛為玉耶這個女孩子而說的,里面說生為一個女的,有十種惡──十種不理想、不美滿、給人家討厭的地方:
1.父母不喜:你看看好多人家生頭一胎的時候,眼巴巴地等候著:‘究竟是生男的?或是生女的?’假如是生男的,好高興哦!趕快向親戚送禮、送紅蛋。要是生女孩,‘那是個丫頭!’好失望!你看看中共提倡一胎政策,一對夫婦,不論男的或女的,只能生一個。但是,大家都希望有一個男孩子傳宗接代,就這樣,很多很多生了女孩子,就把她丟掉,不知道有千千萬萬的女孩子死于非命,如今大陸上,一定是男的多于女的,到時候連老婆也娶不到啦!
2.視無滋味:假如一連串生了好幾胎,都是女的,沒有一個男的,女孩子不值錢哪!做父母的往往會感覺得人生好沒有意思,非常灰心、喪氣。
3.心常畏人:做女孩子,膽子很小,很怕見人,家中要是來了一個陌生人,就趕快躲起來,這也是女人家的一種弱點。
4.父母憂嫁:平常說:‘男大當婚,女大當嫁!⒆邮、八歲一朵花,挑選物件,條件可多了,可是超過了三十歲、四十歲,這個時候,她本人無所謂,父母就非常操心、憂慮,老姑娘嫁不出去,是很麻煩的事情。
5.父母生離:女兒小的時候,父母出門,把她留在家里,總是放不下,牽腸掛肚的。女兒長大,嫁出去了,又會擔心她在婆家,生活不知道好不好,和公公、婆婆、丈夫,甚至全家的人相處得來嗎?這也是生女孩子比男孩子差勁的地方。
6.畏夫喜怒:假使一個女孩子,嫁了好的、體貼的丈夫,那是很美滿幸福的。要是不幸嫁了一個莽夫,喜怒無常,做老婆的實在難以應(yīng)付。或是嫁了一個花花公子,整天在外花天酒地,做老婆的,也是痛苦無邊的。
7.懷產(chǎn)甚難,結(jié)婚是為了傳宗接代,婦女一旦懷孕以后,十月懷胎所受到的痛苦不用說,到了臨盆的時候,尤其是頭一胎,陣陣的肚子痛,是有得受的,特別在古代,醫(yī)學(xué)不發(fā)達,好多人難產(chǎn)而死,所以,產(chǎn)婦在還沒有生產(chǎn)之前,往往會感覺得非常害怕、苦惱,這種女人家的痛苦,是男眾所沒有的。
8.少為父母管束:女孩子年少,還沒有結(jié)婚的時候,常常受到父母的約束,出門、做事,在行動上都被管得很嚴,男孩子就不會這樣了。
9.中為夫婿禁制:中年時代,也就是結(jié)了婚,離開了父母,別以為沒有人管束了,還是有人管著你的,F(xiàn)在雖然時代不同了,嫁了一個很疼愛你的丈夫,會尊重你,讓你自由。但是有的一天到晚被關(guān)在家中,要到什么地方去,丈夫都會禁止你,嘮叨著:‘整天向外跑,家里的事情不管啦!’這也是麻煩的事。所以,‘中為夫婿(丈夫)禁制’,禁止她,把她關(guān)起來,使她行動不得自由,這也是生為女人的痛苦。
10.老為兒孫所訶:年紀大了,做媽媽,做祖母了,照說可以自由了,事實上并沒有那么簡單,除非你在家里是很有權(quán)威的,不然,做兒子和孫子的,也會管著你的行動。
從以上十點,可以看出做一個女人家是好苦啊!在兩千多年之前,釋迦牟尼佛就告訴玉耶女,生為女人身有這么多為難的地方,是男性所沒有的,你們看看,佛是不是一位大智慧的人。
因此,經(jīng)文說‘去女即男難\’,女的要變成男的是不容易的。不過,佛在《涅槃經(jīng)》中指出男女倒不一定在生理上來分別,假如你有智慧,知道佛性,你雖然是女人身,也就是一個男的,反過來說,你要是沒有智慧,不知道佛性的話,縱然是男的,也是個女的了。佛的偉大就在這個地方,他不一定以外表、肉體的性別來肯定男女,而是由你的思想行為來分別。
總而言之,做一個男子,做什么事情都比較方便,很多地方的確比女的殊勝。女人因為限于她的生理、體力、膽量、毅力等各方面的障礙,論學(xué)佛修行,也是比男的差,因此,經(jīng)上才強調(diào)希望能做一個男的。
‘既得為男,六根完具難’,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成為男的了,必須六根具足才好。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也就是所謂的五官完整、四肢非常的健康,儀表堂堂的,你假使是一個瞎子,或者是聾子、啞巴、跛子,甚至于傴僂、侏儒……種種的殘障,雖然是個男人,在生活上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很多事情必須依賴人家,也往往會招來人家的白眼、譏笑。尤其在修學(xué)佛道上,更是障礙重重,比如說瞎子,他看不見三寶;聾子,聽不到佛法,這樣的人生太痛苦了。所以說,既然生為男身,要得到六根具足,也是不容易的。
‘六根既具,生中國難’,我們已經(jīng)生為男子,五官也很端正,但是,要生在‘中國\’是很困難的。這里中國,并不是指我們中國,而是指生在中央地帶,依歷史來看,古印度以中天竺為中國。好像古代中國的中原地帶,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各方面來講,是國家的中央地帶,就算是中國了。中原地區(qū)而外,其他地方,稱為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那些邊疆,沒有開化、文化比較落后,佛法的流傳,也不如文物集會的地方昌盛,要聽聞正法,是不容易的。
‘既生中國,值佛世難’,我們既然已經(jīng)生到中印度,是不是剛剛和釋迦牟尼佛同時代出生呢?佛經(jīng)中常常提到‘三涂八難\’,八難其中有一個‘佛前佛后難\’,就是比佛更早或者更晚出世,沒有機會見佛聞法,都是一種難處。不過,佛世不要把它說得太狹窄,以廣義來說,不論是佛的正法、像法,或是末法時代,凡是有佛法在世間流通的時代,都稱為佛世。能夠值遇佛世,也是很困難的,試看,我們在菲律賓,文化也是很發(fā)達的,以大岷區(qū)來說,是屬于菲律賓的中央地帶,這么多的人口,有幾個來禮佛聞法?可見生逢佛世是不容易的。
‘既值佛世,遇道者難’,我們生在一個有佛法可以聽聞,有佛經(jīng)可以閱讀、研究的時代,但是要遇到一位有道者──善知識、名師,也是不容易哦!現(xiàn)在的宗教,五花八門,看起來可多了,看起來也是蠻虔誠的,但是,是不是正信的佛教?是不是可以引導(dǎo)我們走上解脫道、了生脫死呢?這個就有問題了。因此,遇道者難,要遇到具有正知、正見的大善知識,那是不容易的。
‘既得遇道,興信心難’,我們遇到了名師、大善知識,但是你要興起信仰心,是不容易的。好像有一次演培法師來講開示,曾經(jīng)提起過去太虛大師無論到上;蛘咂渌胤,都是人山人海的,大家都去聽開示。他有一天問某某人:‘你有去聽嗎?’\‘沒有,下次再去吧!’可是過了一兩天,太虛大師已經(jīng)走了,根本就沒有下次了。所以,要生起信心、敬仰心,要把握時機,是很困難的。
講到太虛大師,我想起了他曾經(jīng)說過:‘未生信心,語以佛法,如水澆石;生信心者,如水遇土,故曰興信心難!褪钦f你跟人家講佛法,他假如沒有信心的話,就好像水澆到石頭上一樣,沒有作用。假使他有信心,好像水澆到土里面,是很有作用的。因為石頭是光滑的,不能生長東西,水澆在土里面,才能生長萬物。所乙太虛大師認為一個對佛教真正生起信仰心的人,就是要受持三皈五戒。但是很多人說:‘我已經(jīng)學(xué)佛幾十年了,每天都拜佛念佛,何必要皈依受戒呢?’這就是\‘興信心難’,要是真正生起信仰心,相信一定不會拒絕這做為一個佛教徒,最起碼應(yīng)具備的條件吧!
‘既興信心,發(fā)菩提心難’,我們的信仰心生起了,但是進一步要發(fā)菩提心,也是不容易的。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話,有的地方翻為‘覺\’,有的地方翻為‘道\’,總而言之,菩提心就是覺道之心,也就是一種覺悟、向道的心。這是大乘菩薩的心: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但利益自己,也要利益一切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這是菩薩的精神,緣于發(fā)菩提心而產(chǎn)生的。
‘既發(fā)菩提心,無修無證難’,我們已經(jīng)發(fā)了大乘菩薩之心,但是,你不要執(zhí)著,認為自己是個菩薩,是救度眾生的,要是有所執(zhí)著的話,表示修行還不到家;蛘哒f自己已經(jīng)證了四果阿羅漢、或是已經(jīng)證了十地、妙覺佛果,這也是要不得的。釋迦牟尼佛從來不說自己已經(jīng)成了佛,如何了不得。他說:‘佛在僧數(shù)。\’成了佛,也是僧團中的一分子,同我們一樣的。所以,無修無證之難,跟前面第十一、十八兩章所說的同一個意義,是修道者最高的境界。
- 《四十二章經(jīng)》真?zhèn)问鲈u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解
- 證嚴法師《四十二章經(jīng)》
- 漫畫《四十二章經(jīng)》導(dǎo)讀
- 《四十二章經(jīng)》達世如幻章擷要簡解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自序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緒說 一、講經(jīng)的方式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緒說 二、本經(jīng)的特色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緒說 三、漢明帝的夢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解釋經(jīng)題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介紹譯者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僧道斗法的故事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經(jīng)序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出家證果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二章 斷欲絕求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三章 割愛去貪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四章 善惡并明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五章 轉(zhuǎn)重令輕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三十一章 心寂欲除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三十二章 我空怖滅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三十三章 智明破魔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三十四章 處中得道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三十五章 垢凈明存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三十六章 展轉(zhuǎn)獲勝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三十七章 念戒近道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三十八章 生即有滅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三十九章 教誨無差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四十章 行道在心
- 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講記 第四十一章 直心出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