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馬哈咖吒亞那的皈依佛法
生為司祭之子
在他的最后一世,茍答馬佛(Gotama)出世時,馬哈咖吒亞那誕生在:“中國”西南方向阿槃提國的首都優(yōu)禪尼城(Ujjeni),是司祭(purohita,或譯為輔相、帝師)之子,(1)他父親的名字是提利提瓦洽(Tiritivaccha),母親是羌德芭(Candima),(2)他們屬于咖吒亞那(Kaccayana)族,是最古老與最受尊敬的婆羅門一系。
由于出生時身體有著金色的皮膚,父母驚呼他是帶著名字來出生的,而為他取名咖吒那(Kancana),意思是“金色”。身為婆羅門與宮廷司祭之子,馬哈咖吒亞那長大后便修學傳統(tǒng)的婆羅門圣書——三吠陀(Veda)(⒈),并在父親死后,繼任為宮廷司祭。
請求出家
當馬哈咖吒亞那成為司祭之時,阿槃提的國王名字稱為“猛光”(Candappajjota),由于他任性暴躁,因而得名。當猛光王聽到佛陀出現于世時,便要求大臣去邀請世尊來訪問優(yōu)禪尼城,大臣們一致同意最適合這項任務的人是司祭馬哈咖吒亞那。但馬哈咖吒亞那表示要執(zhí)行這個任務須有個條件:在會見佛陀后,能準許他成比庫(bhikkhu)。為了見到佛陀,國王已準備接受任何條件,因此便同意他。
咖吒那由七位朝臣陪同出發(fā),遇見大師后,他教導他們佛法,在開示結束時,咖吒那與七位同伴都證得阿拉漢果(arahant)并獲得四無礙解智(patisambhida-nana)(⒉)。佛陀只是舉起手,并說:“善來!比庫”,歡迎他們進入僧團,便完成了他們的受戒儀式。(3)
如今是馬哈咖吒亞那(Mahakaccayana)的新戒比庫(bhikkhu),接著便開始向佛陀稱贊優(yōu)禪尼城的輝煌。大師了解這位新弟子希望他到他的故鄉(xiāng)游行,但他回答馬哈咖吒亞那自己去就已足夠,因為他現在已能說法,并啟發(fā)猛光王的信心。
貧女的供養(yǎng)
在他們返回家鄉(xiāng)的途中,這群比庫抵達了諦羅波利城(Telapanali),他們在那里托缽乞食。城里住著兩位來不同商人家庭的少女,其中一個長的很美,有著人見人愛的長發(fā),但雙親都已去世,生活貧苦,由保姆照顧。另一個則很富有,因生病而失去頭發(fā)的她,不斷嘗試勸貧女將頭發(fā)賣給她做假發(fā),但貧女始終拒絕她。當貧女看見馬哈咖吒亞那與同行比庫在托缽,而缽里空無一物時,心中對長老頓時升起一股虔信而決定布施。然而她沒有財富,唯一能籌錢購糧的方式就是將頭發(fā)賣給富家女。
這次,由于頭發(fā)送到富家女面前是現成的,因此她只給了八個錢幣。貧女就以這八個錢幣買食物布施給八位比庫,每人一個錢幣的份量。在她獻上供養(yǎng)之后,由于善行的福報,頭上立即又長出和原來一樣長的頭發(fā)。
當馬哈咖吒亞那抵達優(yōu)禪尼城時,他向猛光王報告此事。國王便將女孩傳喚進宮立她為皇后,從此國王就非常尊敬馬哈咖吒亞那。優(yōu)禪尼的許多人聽到長老開示后,都對佛法生起信心,并在他座下出家。因此整個城市都成為(以注釋書的話來說)“清一色的橙袍,圣者的旗幟來回飄動”。對長老非常虔敬的皇后,為他建造了一座金竹園。
在阿槃提建立僧團
馬哈咖吒亞那在阿槃提建立僧團,這是《增支部注》的說法,但巴利藏經本身的記載并不如注釋者所說。此事的證據是出自律藏《大事》(Mabavagga)所說的故事。(4)故事一開始,馬哈咖吒亞那住在阿槃提他最喜歡的住處“魚鷹出沒山崖”。
在家弟子蘇那.俱胝耳(Sona Kutikanna)(⒊)來請求出家,馬哈咖吒亞那也許是因看到他尚未準備好跨出這一大步,因而拒絕:“蘇那!獨自睡臥、日中一食與終身獨身,是很困難的。當你仍是在家人時,應恪遵佛陀的教誨,也許在適當的時機,就能獨睡、日中一食,并保持獨身了。”
聽到這些話之后,蘇那的熱情就消退了。然而過了一段時間,熱情又死灰復燃,他去找長老提出同樣的要求。馬哈咖吒亞那第二度拒絕他,蘇那出家的熱情也再度減弱。當蘇那第三次又來時,馬哈咖吒亞那給予他“出家”(pabajja)讓他先剃度為沙馬內拉(samanera,古譯:沙彌)。
在佛陀時代,剃度是分兩階段進行,好讓對于佛法具有信心者逐漸成熟,并熟悉教法。先舉行沙馬內拉(samanera)儀式,然后是受具足戒 ④儀式,讓沙馬內拉(samanera)成為僧團(sangha)正式成員的比庫。但在上述事情發(fā)生時,阿槃提缺少比庫,它離佛陀自己的道場和其他佛教活動中心都很遠。根據戒律規(guī)定,受具足戒至少必須要有十位比庫參與。
但在阿槃提,馬哈咖吒亞那不太容易找到其他九位比庫來授與蘇那具足戒。一直到三年之后,長老才“歷經艱難”的從各地召來十位比庫,為蘇那授具足戒。
蘇那請求佛陀放寬邊地的戒律
當蘇那以比庫的身份完成首次的雨安居時,心中生起想去拜訪佛陀的熱切渴望。他聽過許多關于世尊——他的教主與皈依對象——的最高贊譽,然而他從未當面見過大師,如今親自禮敬佛陀的渴望已難以抑制。他請求授戒師允許,讓他長途跋涉去佛陀所在地的沙瓦提國(Savatthi)。馬哈咖吒亞那不只贊成他的請求,更要求他傳達因地制宜放寬阿般提與其他邊地戒律的訴求。
當蘇那見到佛陀并解釋他戒師的訴求時,大師欣然同意。首先,決定哪些地區(qū)可以被列為邊地,佛陀定義出“中國”的邊境。只要在“中國”范圍內,則原先的規(guī)定依然有效,然后宣布“中國”外的邊地適用戒律修改版本。⑤
這些修改的戒律如下:(一)具戒無須十位比庫,只要五位參與即可,其中一人必須精通律藏。⑥(二)允許比庫穿厚底的涼鞋,因為那些地方的土地堅硬多碎石土塊。⑦(三)準許比庫經常洗澡,因為阿般提的人很重視洗澡。⑧(四)可以使用羊皮與山羊皮等做墊褥。⑨(五)僧衣可以被認定為已離開該地比庫的代表,額外僧衣可以被持有十天(在戒律之下)時間從僧衣實際到手才開始算起。⑩
原注
(1)此事接續(xù)于ANcomy.。
(2)他雙親的名字出自Ap.i,54:1,v.21。
(3)根據注釋,在佛陀歡迎他們加入僧團的那一刻,借由佛陀的神通力,他們的須發(fā)自落,并獲得衣缽。
(4)Vin.1:194-98。蘇那的故事在Ud.5:6中也有提到,但并無修改戒規(guī)的段落。
譯注
、偃屯樱╒eda):“吠陀”原義為“知道”,是古印度婆羅門教根本圣典的總稱。三 吠陀即指《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其中規(guī)定祭祀的儀式,解釋祭儀及祭詞的意義,兼有關于哲學的說明,是與祭祀儀式關系密切的宗教文獻。
②四無礙解智(patisambhida-nana):(一)義無礙解智,洞見教法的意義,了知其 內涵脈絡,能從事物的由“因”而推到“果”。(二)法無礙解智,了解教法在佛法架構里的關連,以及從事物的“果”溯及“因。”(三)詞無礙解智,能理解教法的語 言、文化與詞形變化。(四)辯無礙解智,是率前三種智去闡釋教法 ,以喚醒他人 覺悟的能力。
、厶K那.俱胝耳(Sona Kutikanna):亦名“首樓那億耳”,一般認為他出生與阿波蘭多(Aparanta),是位于優(yōu)禪尼更西方的印度西海岸。
、芫咦憬洌杭粗副葞旖渑c比庫尼戒。“具足”是舊譯,新譯作“近團”,“近”鄰近 ,“團”是圓寂(涅槃),指能清凈受持比庫(bhikkhu)、比庫尼(bhikkhuni)戒,便已鄰近涅槃了,因每條戒都可以長養(yǎng)定與慧,解脫生死。沙馬內拉(samanera,沙彌)或沙馬內莉(samaneri,沙彌尼)要年滿二十歲才可以受具足戒,成為比庫或比庫尼。在《巴利律》中,比庫有227條戒,比庫尼有311條戒。
、荨堵刹.大品》:“東方有加將伽羅聚落,其外有摩訶沙羅,從此以外為邊地從此以 內為中國。東南有薩拉瓦提河,......南方有世達康名尼加聚落,......西方有陀 那之婆羅門村,......此方有字戒(sila)達奢山,從此以外為邊地,從此以內為中國。 ”
⑥戒律規(guī)定要十位具授戒資格的比庫聚集才能授人具足戒,而阿槃提與南路的比庫甚少,要經三年的艱辛才能由各處聚集十位比庫來授戒,所以才有此請求。
、咴诜鹗罆r的印度,可能除了國王大臣外,一般人是不穿鞋入聚落的,世尊為隨順世俗而不準比庫穿鞋入聚落。
、嗄蟼鳌栋屠伞芬(guī)定:“若有比庫不足半月而洗澡,除了正確時間,犯懺悔。......夏季的最后一個半月、雨季的第一個月,這兩個半月的署時、熱時、病 時、工作時、長途旅行時、刮風下雨時......這是正確時候。”此中,夏季的最后一個半月與雨季的第一個月,即指印度的三月十五日至五月三十日。
⑨在阿槃提與南路,人都以羊皮、山羊皮、鹿皮等獸皮為墊褥。
、獗娙耸┮陆o暫離該地的諸比庫,等那些比庫回來時,他們卻因懷疑是否已超過規(guī)定的十天持衣時間而不敢接受。所以,佛陀才因蘇那的請求,允許他人布施給暫離比庫的衣,要到達他們的手上時,才能開始計日。
- 第一節(jié) 愚人食鹽喻
- 第一回 拜眾童子
- 1.為步行而行
- 第二節(jié) 愚人集牛乳喻
- 第二回 拜文殊師利
- 第三節(jié) 以梨打破頭喻
- 第三回 拜德云比丘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一)
- 第一回 溯源流書生說法 警癡頑菩薩化身
- 第五節(jié) 渴見水喻
- 第四節(jié) 婦詐稱死喻
- 第四回 拜海云比丘
- 第五回 拜善住比丘
- 第一節(jié) 千金小姐!萬金和尚!
- 第一卷:法戒錄 總勸
- 前言
- 第八節(jié) 山羌偷官庫衣喻
- 第六節(jié) 子死欲停置家中喻
- 第六回 拜彌伽
- 第九回 拜休舍優(yōu)婆夷
- 第七回 拜解脫長者
- 第七節(jié) 認人為兄喻
- 第八回 拜海幢比丘
- 第五十三回 拜普賢菩薩
- 摩登伽女與阿難(二)
- 第十節(jié) 三重樓喻
- 摩登伽女與阿難(三)
- 第十回 拜毗目瞿沙
- 第一節(jié) 序說
- 第十一回 拜勝熱婆羅門
- 第十五節(jié) 醫(yī)與王女藥令卒長大喻
- 第十二回 拜慈航童女
- 第九節(jié) 嘆父德行喻
- 第一章 我的生命被顛覆了
- 第三章 一兩個鐘頭走完一生(2)
- 第十五回 拜具足優(yōu)婆夷
- 2.牧牛
- 第十三回 拜善見比丘
- 第十四回 拜自在主童子
- 哲理故事300篇(1-5)
- 以「慈悲觀」離「瞋念」
- 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曹溪一覺 了知生死不相干
- 云居簡和尚的故事
- 菩薩的化身
- 算命與改運的故事
- 一個奇怪的老人
- 想做什么就抓緊去做吧!
- 鸚鵡婆羅門的白狗
- 不生病的人
- 善不等于被傷害
- 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濟公和尚重建凈慈寺的神話傳說
- 缺點的功德
- 菩薩與鳥窩
- 偽善世界不可信
- 惡婦害婆終害己
- 同樣供養(yǎng)跛腳修行人,善人得金銀,惡人得毒蛇
- 文殊菩薩仗劍刺佛的故事
- 《慈悲三昧水懺》的神奇來歷
- 愚人集牛乳喻的原文、譯文、寓意
- 鴿王自救,貪欲是人性中致命的弱點
- 道信大師倒插柏的傳說
- 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施者的放下
- 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自己的魅力、體現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