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玄奘精神 第58節(jié):第九章 人生無常,唯有把握當下(1)

  第 九 章 人生無常,唯有把握當下

  在很多人眼里,沒有什么比生命更值得珍惜,

  可在玄奘看來,信念和理想才是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

  為了信念,他愿意在鋼刀下化滅,

  為了理想,他可以坦然面對生死。

  當奇跡發(fā)生時,他選擇用寬容和博愛去感化別人……

  在迦濕彌羅國,玄奘開始了一年多的"預科班"生活,是什么讓他停下了西行的腳步?

  恒河遇險,玄奘遭遇到了一生當中的最大劫難,險些成為異教徒獻祭的"人牲",

  直面生死,是茍且偷生,還是坦然以對?

  迦濕彌羅國(故都在今克什米爾印度控制區(qū)的斯利那加)地處健陀邏國東北,喜馬拉雅山南麓,其領土大致相當于現(xiàn)在的印度西北部和巴基斯坦東北部,這個國家歷史悠久,也被翻譯成羯濕彌羅國、個濕蜜羅國、個失蜜,是玄奘西行路上一個十分重要的國家,玄奘在這里停留了一年多。

  西行、游歷、學習、辯經(jīng),玄奘離印度越來越近,名氣也越來越大,他的取經(jīng)隊伍剛剛到達迦濕彌羅國的邊境要塞石門,國王就派大隊人馬前往迎接,保護玄奘一行順利通過石門,并且親自在一個名叫達摩舍羅的地方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國王和大臣高僧們帶著一千多人的隊伍手持鮮花等候在大道旁,玄奘一到,大家就開始撒花,還請玄奘坐上一頭大象,簇擁著這位大唐高僧浩浩蕩蕩的往王城進發(fā)。

  來到王城后,國王把玄奘一行安置在一處寺廟內(nèi),然后把玄奘請進宮,舉行了盛大的宴會,接下來就開始請玄奘講經(jīng)。迦濕彌羅國有一位名叫僧稱的高僧,博學多才、修為精湛,七十多歲的他與玄奘一見如故,當即決定為玄奘開課,把自己的全部所學傳授給這位亦徒亦友的年輕僧人。由于年事已高,僧稱法師平時很少親自講經(jīng),所以開課的消息一經(jīng)傳開,頓時在國內(nèi)引起了轟動,原本為玄奘一人準備的授課,一下子吸引了遠近周邊的數(shù)百位高僧前來聽講。在僧稱的親自指點下,玄奘如魚得水,學業(yè)大為精進,不但學得又好又快,而且還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見解,令僧稱法師大為感慨:

  "此支那僧智力宏瞻,顧此中者無能出者,以其明懿足繼世親昆季之風,所恨生乎遠國,不早接圣賢遺芳耳!"

  意思是玄奘的才智實在太高了,我看在迦濕彌羅沒有人能夠超過他,他的學識修養(yǎng)足以繼承世親法師的風骨,只可惜他出生的國家太遙遠了,沒有機會早點感受到大德圣賢的風采點化。

  人的名,樹的影,僧稱法師對玄奘的夸贊讓不少已經(jīng)在迦濕彌羅國求法修行多年的僧人們覺得很不服氣,這些僧人們的學識雖然比不上僧稱,但在當時都已經(jīng)算的上小有名氣,于是紛紛前去向玄奘挑戰(zhàn)。面對挑戰(zhàn),玄奘從容應對,將這些挑戰(zhàn)者一一駁倒,終于讓整個迦濕彌羅佛教界為之折服。

  那么,玄奘為什么會在迦濕彌羅國停留一年多呢?是因為國王的盛情款待和僧稱法師的孜孜教誨嗎?

  恐怕不僅僅是這樣。迦濕彌羅國本身就具有悠久的佛教歷史和深厚的佛學底蘊--只有這些,才是玄奘停下腳步潛心學習的最重要原因。與其它的佛教國家相比,迦濕彌羅國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這得從印度歷史上著名的迦膩色迦王說起:

  迦膩色迦王是阿育王之后對印度佛教影響最大的一位國王,他在位時,貴霜王朝國力強盛,為了教化四方,迦膩色迦王大力推行佛教,但是當時的佛教已經(jīng)分成很多流派,各派之間互不服氣,相互攻擊,給佛教的傳播帶來了極大的影響。有人就向迦膩色迦王提出建議,利用王國的權威召開一次佛教大會,用以正本清源。迦膩色迦王接受了這個建議,立刻下令召集全印度的高僧,集結(jié)的地點恰恰就在迦濕彌羅!

  大會召開后,高僧云集,盛況空前,問題也隨之出現(xiàn):那么多僧人匯集在一起,魚目混珠良莠不齊,每天吵鬧爭執(zhí),使得整個大會混亂不堪。為了讓大會繼續(xù)下去,迦膩色迦王決定從數(shù)千名僧人中挑選真正有才學的高僧來進行佛典集結(jié)。經(jīng)過繁復而嚴格的選拔,四百九十九位僧人被留下,但由于阿育王時期的第三次佛典集結(jié)是由五百位高僧來完成(這可能就是五百羅漢的原型),所以還需要再找一人湊足五百之數(shù)。

  這時,有一個衣衫襤褸的僧人來到國王專門為集結(jié)佛經(jīng)修建的寺廟門口。那些已經(jīng)被選上的高僧看不起他,讓他回去好好修煉修煉再過來,誰知這個僧人卻不屑道:

  "我顧無學,其猶涕唾。志求佛果,不趨小徑。擲此縷丸,未墜于地,必當證得無學圣果。"

  意思是:我看起來確實不學無術,但是想要證得圣果就跟打噴嚏吐口水一樣容易;我立志追求佛果,但不會像你們那樣用一些雕蟲小技,我現(xiàn)在就把這個錦囊拋上天,在它掉下來之前,我就能修成圣果。

  眾僧不信,于是這個僧人就把錦囊拋向天空,結(jié)果錦囊果然沒有落下,神靈還在天空中顯靈,說此人當在今生證得圣果,然后在來世接彌勒的班,豈能在此追求這樣的小果呢?那些看不起他的僧人們頓時對他刮目相看,引為上賓,這個僧人就是著名的世友法師。

  此后,世友就與其余四百九十九位高僧一起編纂了《大毗婆沙論》,將原本紛亂繁雜的佛經(jīng)整理集結(jié)完畢。迦膩色迦王隨即下令將佛經(jīng)鏤鐫于銅牒上,再封存于石函中,還專門建造了一座佛塔用來保存經(jīng)典。

  相傳,迦濕彌羅國是由藥叉神保護,為了不讓外道竊取損壞千辛萬苦完成的的經(jīng)論,國王規(guī)定,如果有人想要學習,就必須在這座塔中受業(yè)。從這個角度看,第四次佛教集結(jié)讓迦濕彌羅完成了印度佛教歷史上的一次壯舉,也讓當?shù)叵萑肓艘环N保守自閉的風氣中。當月氏、安息、康居等西域諸國的高僧紛紛前往中原譯經(jīng)傳道時,號稱佛教鼎盛之地的迦濕彌羅國卻無一人東行弘法。

  迦濕彌羅國以小乘佛教著稱,但是公元四世紀后,其所傳經(jīng)典也包含了一些大乘佛教的內(nèi)容,并且在態(tài)度上逐漸開放:十六國時期的著名僧人佛圖澄在來到中原前就曾在迦濕彌羅修學佛法;一代高僧鳩摩羅什也曾在迦濕彌羅師從盤頭達多研習小乘經(jīng)典。鳩摩羅什回到龜茲后,反而宣揚起了大乘佛法。盤頭達多得知后,不顧年高體弱,長途跋涉來到龜茲會見鳩摩羅什,聆聽大乘教義,最終轉(zhuǎn)信大乘佛教。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