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量壽經(jīng)
《無量壽經(jīng)》全稱《佛說無量壽經(jīng)》,亦稱《大阿彌陀經(jīng)》(參閱漢譯版本),是凈土宗的基本經(jīng)典之一,為“凈土五經(jīng)一論”中的一經(jīng),凈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該經(jīng)中找到理論依據(jù)。經(jīng)中介紹阿彌陀佛(無量壽佛)所發(fā)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數(shù)量不一,最多為四十八愿...[詳情]
金剛經(jīng)到無量壽經(jīng) 第三講
金剛經(jīng)到無量壽經(jīng) 第三講
今天是第三講,我們從另一部經(jīng)談起,這部經(jīng)很重要,但是恐怕很多人都不熟悉,這部經(jīng)的經(jīng)題就是:《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這部經(jīng)最早翻譯于南北朝之前的東晉時期。是由北天竺,也就是印度的三藏法師佛陀拔陀羅翻譯的。到了唐代,由密宗大德不空金剛?梨又翻譯了一次。他譯成的經(jīng)名就是《大方廣如來藏經(jīng)》。其中“大方等”與“大方廣”是一個名詞兩種翻譯。
“方等”這個詞大家應當是很熟悉的。例如,佛五時說法:華嚴時、阿含時、方等時……“方”通俗的話解釋就是方正;“等”就是平等。等到“方等”時佛就說大乘法了,并且“談偏斥小”,就是呵斥偏、小的小乘,稱小乘為“焦芽敗種”,是長黑了的芽、腐敗了的種子。因為小乘人不能生趙大變菩薩心,故而佛就呵斥他們而反過來“贊大褒圓”,贊嘆大乘、褒揚圓法。所以,“方等”代表著大乘佛法,而小乘中沒有“方等”。所謂“大方等”是指方等法中最為殊勝、最為稀有、最無上的法。“大方等”的經(jīng)題就是這個含義。
至于“大方廣”呢,是一個名詞,也就是甚深廣大之法來教導眾生。其中最殊勝稱為“大”。我們也知道《華嚴經(jīng)》的經(jīng)題上面也有這三個字,所以由此可見,這部經(jīng)與《華嚴經(jīng)》是同宗旨的。
“如來藏”在《大乘起信論》中講的特別多!一切眾生都有“如來藏”。“如來藏”是什么呢?眾生爛惱之中就包含“如來法身”的功德。這是最不可思議的!是最難的法!在《大乘起信論》中,馬鳴菩薩就是為了大家對此有信,所以才造了這部論。眾生的情見對此很難相信呀!現(xiàn)在信小乘法的人很多!信大乘法的人在世界上只有中國和日本。因為大乘法很難讓人信。其實,在你的煩惱之中,就有“如來法身”的功德!所謂“藏”者,是“藏(cang)"之意。即藏在里頭。每個眾生的本心里頭,都包括“如來藏”的智慧功德。
在這一部經(jīng)中,佛就直接地說明了眾生的“如來藏”,以科種的善巧方便為我們打了不少的譬喻,由此可以使我們明白:無論是《金剛徑》還是《無量壽經(jīng)》乃至凈土法門,之所以殊勝,就是因為佛所演說的,都是以這個“如來藏”(這部經(jīng))為根本的。今天我們不是講解這部經(jīng),而是側要地回大家來做個匯報,做些貢獻。下面所涉及的一段經(jīng)文是很多古大德都引證過的。
當時這個法會,是為眾菩薩們說的,“大比丘眾百千人俱”。注意!這部經(jīng)沒有具體說講有幾個人參加法會,而只有《金剛經(jīng)》里講是千二百五十人。至于參加會者有多少人?中間有誰?名子叫什么?都有沒說,只是以“大比丘”這幾個字就全概括了,這說明對于這部經(jīng),“聲聞乘”不是當機者,當機者是什么人呢?是“菩薩摩訶薩”。所謂“菩薩摩訶薩”,是大菩薩,不是一般的菩薩。這些位菩薩,眾生哪怕只要聽一聽他們的名子,你都可以在天道上得不退轉。這樣的菩薩有多少呢?有六十億恒河沙那么多。一個恒河里的沙子多得不清,更何況有六十個恒河那么多,可見有那么多得數(shù)不清的菩薩。這些菩薩的功德都是極其殊勝的。只要聽到過他們的名子,你無上道都不退轉。其中有我們熟知的歡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彌勒菩薩等。雖有那么多的菩薩,但阿羅漢卻一個也沒列席!所以我們說:今天咱們大家在一塊能聞到此經(jīng),已經(jīng)不是小緣了!
關于在這個法會上,如來現(xiàn)出極殊勝的瑞相,經(jīng)文上講了,我們在此不多說了。下文是菩薩請問于佛,然后佛就作答復。,這其中有四位大菩薩是最突出的:金剛菩薩慧、文殊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四大菩薩在久劫以前,在“常放光明王如來(佛)”說法的時候,那時無量的聞得法的人都已成佛了,但還有四大菩薩為救度眾生而沒有成佛,就是這四大菩薩:金剛慧、文殊、觀世音、大勢至。這時金剛慧菩薩又來問法,其實釋迦佛就是后來聞到這個法而成佛的。“爾時世尊告金剛慧及諸菩薩言:善男子,有大方等經(jīng)名如來藏,將欲演說故現(xiàn)瑞相,汝等諦聽善思念之。”
對大乘說的法、對菩薩說的法,我們應當極其殷重地來聽授如來的開示。他說有一個“方等”經(jīng),名叫“如來藏”,將要演說給大家所,所以現(xiàn)出瑞相:有種種的花、種種的化佛、種種的放大光。目的是要讓大家都能認真地聽、認其地思悟。接下來就是經(jīng)文:“如是善男子,我從佛眼觀一切眾生,貪欲恚疑緒煩惱中,有如來智、如來眼、如來身,結加趺坐儼然不動。”
佛有“五眼”,這在《金剛經(jīng)》中講過,只有佛眼才能見,其它一切都不能呀!見什么呢?能見眾生的貪。“貪欲”就是貪;“恚”就是嗔恨;“癡”就是愚癡。此為“三毒”,存在于種種煩惱之中。而這種種的煩惱之中,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眼目、如來的身,在那結成“跏趺坐”儼然而不動。這些個煩惱卻與他無關!所以稱之為“如來藏”“善男子,一切眾生雖在諸趣煩惱身中,有如來藏常無染污,德相俱足如我無異。”這一段話給我們做了極大的說明,這是佛眼所見,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睹啟明星而悟道,悟的也就是這回事。所以一代世尊的教化就是這一件事,也就是這樣一個大事因緣,來開示悟入佛之知見,給我們開示佛的知見。什鄉(xiāng)是佛的知見呢?“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跟以上經(jīng)文所講的意思一致!“唯有妄想執(zhí)著而不能證得”,所以問題就出在這了!你出了個妄想、有了執(zhí)著,因此你才不能現(xiàn)證!那么“一切眾生雖在諸趣”,其中“諸趣”是指“六趣”,在“六趣”之中,雖然是在“地獄、餓鬼、畜性”這三惡趣中,但仍然于你的炊惱中有“如來藏”存在,你的那個“如來藏”是常無染污的!種種煩惱染污在纏的眾生,你的“如來藏”并沒有染污,是“德相俱足”的,而且是“如我無異”,與我釋迦牟尼現(xiàn)在三覺圓滿成就的佛一樣,這個“德相”是沒有分別的!所以佛為我們說“大方等”,就是大平等法。正《華嚴經(jīng)》如講:“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所以,這個大平等法是佛在這一段經(jīng)文中開示的主要內(nèi)容。
下面,世尊非常慈悲,給我們打了種種的譬喻,以說法讓眾生知道這個道理:“譬如淳在巖樹中,無數(shù)群蜂圍繞守護,時有一個巧智方便,先取彼蜂乃取其蜜,隨意食用惠及遠近。”樹上有許多蜜,但有許多蜂圍著,你耍吃蜜,蜂就要蜇你,這該怎么辦呢?你得耍先把蜂去掉才可以取蜜。蜜是現(xiàn)成的,你得的就是這個嗎!這里“蜜”譬喻的是“如來藏”;“蜂”代表的是“煩惱”。你是要除了煩惱,這個“如來藏”、一切功德、一切受用都是現(xiàn)成的。這個譬喻如同《圓覺徑》的“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一樣的。許多人對于這個“本來成佛”的這個“成”字極為不信呀!甚至連古大德也有信不極的。如果說“本來是佛”還可以,而說“本來成佛”這話可不敢相信。所以我們在這部經(jīng)中再選幾個譬喻,以此證明佛所說的這個話沒錯!因為佛在說《圓覺經(jīng)》時說的這句“本來成佛”,是佛的本意!不是哪個翻譯的人給翻譯錯了!上面的那個譬喻不是進了嗎,“蜜”是已經(jīng)有了的,不是蜂還要采花,而是因為蜂圍在那才使你設法吃那個蜜。眾生本來有“如來自性”、就有“如來藏”,如來的德相與釋遜牟尼佛的一樣!但你的煩惱就象許多蜇人的蜜蜂一樣,所以作才不能受用他,這是一個比喻。下面的比喻就更妙了:“譬如粳糧未離皮糠,貧愚輕賤謂為可棄,除蕩既精常為御用。”
這是說,吃飯的人,他們飯上還帶著稻子殼,不管是掏米的人還是吃飯的人,只要見了帶殼的米粒,一定是帶著米一起扔了。給國做的御用飯與咱們吃的飯都一樣。這也是個比喻,那殼子里的米就是“如來藏”;種種的煩惱就是那稻米殼。你只要把殼子去悼就可以給國王吃了,沒必要偏得扎殼走米一起扔掉呀!以上兩譬喻說的就是這個“成”。就是多了點“皮”罷了,我們要是有去皮、去殼的機器,倒進去皮殼就會脫了,也就成了好東西了。所以,我們學佛,特別是有學問的人,越是知識分子,學起佛來越是變成所知障、理障!不能如實須受佛法的真意,往往是按照研究學問那樣去研究佛學,所得恰恰是相反的東西。“為學日增”,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搞學問嘛!你的學問一天比一天增長,學問要是越學越不會了,比如本來會高等數(shù)學,越多就越只會加減乘除了,那次不就是白學了嗎!所以,為學當然是越學越渭長。“為道日減”,有很多人肯讀書、肯讀經(jīng),但是他就不知道這讀經(jīng)的要旨是“日減”。減什么呢?正如剛才所說的,你要把殼去掉!而沒有什么可增的!就象淘米一樣,你只要把米殼去掉就可以了。設有必要再加什么了,也沒有什么可加的。下面的經(jīng)文中許多譬喻都是在說明這個道理。我們只是要去東西,而不是要得東西。就拿有些人來說吧,總是想得點神通、得點什么定、得點什么奇異功能……對于奇異功能,我曾在一次佛學會上講過:“這沒有什么可大驚小怪的!”有個人聽了這話很不高興,因為他在這大講什么奇異功能。其實,你真的把你的“殼”去了之后,如來的智慧德相完全是本有的!“譬如真金,墮不凈處,隱沒不現(xiàn)經(jīng)歷年載,真金不壞而莫能知。”這第三個譬喻,是以真金為喻。真金你把它掉到胙昀地方,多少年也沒有人能知道。這個全子怎么樣呢?這個金子不壞呀!金子舉到糞坑里,多少年后,你把它拿出來洗干凈,金子還是金子,以來沒被染污!這就是譬喻:這些臟東西、糞便就是我們的煩惱;其金就是我們的“如來本性”。所以,有人一聽說,說我自己本來是佛?那不就驕敖自大了嗎!對此有兩點可以把這種錯解打破!頭一點,不是說了嗎,雖然是金子,但這金子是掉進糞坑里的金子,如果不清洗,那連用手接都不敢接的,所以這個金子不比首飾店里的那個金子,就這一點,我們當然沒有什么可驕傲的,因為雖是金子但還是帶糞的。再有一點,你也是沒有什么可驕傲的。一切眾生都是這樣,你也是,并沒有什么特殊之處,所以也不值得驕傲!這是大平等法——全是金子。“譬如貧家有珍寶藏,寶不能言我在于此,既不自知又無語者,不能開發(fā)此珍寶藏。”譬如咱們造佛像,有個模子,把金子燒紅成水后倒入模子,要造一個真金的佛像,當然最好寶貴,可是等你把成水的金子倒入模子后,只有等到冷卻后成像才能造成功。這時候你還看不到佛像,因為祖模子包著呢!所以,只有你必須把模子去了后才能見到佛像。金色光明、種種莊嚴相好也就顯現(xiàn)出來了。因此,釋迦牟尼佛就說:“善男子,如來觀察一切眾生,(如來看一切眾生,不光是咱們?nèi),還有蒼蠅、蚊子、螞蟻……乃至地獄中的眾生,一切都是眾生。)佛藏在身,(都有佛藏在里頭。)諸相具足,(如來一切相,不是指‘三十二相’、‘入十種好’而言的,這‘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釋迦牟尼佛在尼汩爾出生后,示現(xiàn)給眾生的相,實際上菩薩看到的是無量的相、無量的好。這是很難形容的。而這個無量的相好,咱們眾生身體里頭本身都是具足的。┤缡怯^已,(還么看了之后怎么樣呢?)廣為顯說,(佛就廣泛地普遍地跟大家顯示這個道理,說了干什么呢?讓大家)得息清涼。(讓他的心得到休息,得到清涼。)
以“金剛慧”這種智慧來認識自己,也就是在我們貪、嗔、癡之中、煩惱之中、勃然大怒之時,種種的愚癡之中,而如來卻是常照放當轉大法輪的!對此,禪宗祖師就悟到了這一點,比如德山禪師,臨終大病,“噯呦!噯呦!”病痛得叫個不停。于是有徒弟問了:“和尚疼嗎?”回答是:“有個不疼的”。他這個肉身還是疼,但他卻答有個東西不疼。徒弟就又問了:“那個不疼昀東西,他還來看老和尚嗎?”德山就又回答:“老僧看他有份!”。我看他還有份。這就是禪宗的大祖師的一宗公案。如來觀一切眾生都有疼!大徹大悟的德山禪師,他第然臨命終也在病疼之中,但他還知道有個不疼的,這就是“金剛智慧”,這個“金剛慧”能)摧破煩惱。(金剛智慧不同于其它外道的智慧。有的人學著佛還總不放心,還想找誰學點氣功,或看些外道的書,不是看點這,就是看點那。他根本不知道,這樣做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只有金剛智慧才能真正解決問題,所以這一部經(jīng)以金剛慧菩薩為當機,是經(jīng)中的主角,就象經(jīng)中佛所打的這些譬喻。)開凈佛身如出金像。(佛的智慧就打開了,就好象把模子里的金像打開了,金像也就做成功了。所以,事情也就容易多了,就如同有人所講的‘只要去東西’。釋迦成佛了,我們這些佛也成佛了。)
有一位佛學院的學生,他曾經(jīng)對我說:“我體會這個‘佛性’,就是有這個‘性’,而不見得人人都具有佛的智慧。”要是按他這么一說,當然也就好講了,大家也就容易懂了,他就沒有什么懷疑了。但是他卻沒注意到釋迦牟尼佛成并時曾說過的那句話:“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現(xiàn)在你如果認為凡夫只有佛性而沒有智慧(佛),那不就如同在與釋迦牟尼佛搬扛嗎!這說明什么?說明難信呀!雖然佛學院畢業(yè)了,但他還不懂這個道理,而做自我發(fā)揮呢。這都說明這個法是難信之法呀!雖然難信,但你信了,你就有這個智慧!
對于頓法,許多人只能信漸法,而不能信頓法!因為他的根器只能信漸法,頓法他不能承認。你把模子一去,佛就出來了,這就是頓法!現(xiàn)在有些修禪宗的人,也不相信頓法,他還在那整天地打坐 ,只是第五度的禪,而不能相信頓悟。所以,盛教之衰就表現(xiàn)在這呀!底下,我們講持這部經(jīng)的功德:“若持此經(jīng)者,當禮如世尊。若得此經(jīng)者,是名佛法主。則為世間護,諸佛之所嘆。若有持是經(jīng),是人名法王。是為世間眼,應贊如世尊。”(經(jīng)文)“若持此經(jīng)者,當禮如世尊。”(我們對于這部經(jīng)的禮敬,就當跟禮敬佛一樣。)“若得此經(jīng)者,是名佛法主。”(得到這部的人,如能真懂,那么他于佛法就不是門外人了,不但是門內(nèi)人,而且這是佛法的主人了。“則為世間護,諸佛之所嘆。”(一切世間、天人、天龍八部、人非人等都來護持于他。十六諸佛也都給予贊嘆。)“若有持是經(jīng),是人名法王。”(如若有人能夠持這部經(jīng),他就是‘法王’了。這個‘法王’就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我為法王,于法自在”的這個‘法王’)“是為世間眼,應贊如世尊。”(他就是這個世間的正眼,我們對他的贊嘆應該象贊嘆世尊一樣。)
今天我們講這部經(jīng),并不是讓大家連《金剛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都不念了,而去精進念此經(jīng)了,不是這個意思!而是我們要通過這部經(jīng)中的幾個譬喻,以及如來開示,使得我們把金剛智慧帶到我們天天所念的《金剛經(jīng)》、《阿彌陀經(jīng)》乃至一句佛號中去,這就是“持是經(jīng)”。如此,你就是“法王”,你就會被一切世間所抖念,一切佛所贊嘆。這也就是我們的目的!這部經(jīng),前面也談到了,不空三藏法師也曾翻譯過,叫做《大方廣如來藏經(jīng)》。如若能夠得到,有此因緣應該讀一讀!他為什么要再翻譯一遍呢?不空阿?犁翻這部經(jīng),說明他是密宗,中國的密宗稱為“唐密”。密宗在唐代盛世一時。日本的密宗,現(xiàn)在日本高野山還有,這很盛!當年就是從唐朝學去的。在中國沒能流傳至今,而在日本卻一直流傳到現(xiàn)在,這說明此經(jīng)和密教有著極深的關系!不然不空三藏為什么還要翻譯呀!對于密宗,大家在有很大的誤解。以為所謂“密”就是“秘密”,一定有什么特殊的巧門。這是一種錯誤的看法!所謂“密”是指道理太深了!大家不能領會,即使給你說了之后,你也跟沒聽一樣,因而稱為“密”。密宗的道理就是《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的道理,也就是《金剛經(jīng)》的道理。近如宗宗經(jīng)典《大毗盧遮那成佛經(jīng)》所說,密宗最根本的五個字可以包括就是“如實知自心”。就是如那個實際、實相來知道自己的心。通過不空阿?梨的翻譯,就把這個“心”告訴你了。你的心就是已成佛的心!你的心,所有的功德跟釋迦牟尼弗是沒有分別的!可是你就是總在那兒貪嗔癡、煩惱熾盛而不能自主。
我們對于“如實知自心”這樣的佛的開示,就應該知道我們每個人現(xiàn)在這個身就是一個模子,在種種的愚癡和煩惱之中,這個“模子”是很容易去掉的!就象外頭那個殼,這個“模子”里頭就有佛。我們知道了這件事,這是一大殊勝的“因”!如道沒有聽說過,你就不知道,你就不敢相信!有時還覺得“我這么想是多么‘我慢’呀!”其實,我自心中已成就了佛!有人就不敢這么想呀!而佛就希望你敢于這么想。大家要和道這就是修行的“因”呀!你要先知道你這個‘模子’里頭就有佛嘛!這才能有下文,下文是什么呢?就是要去掉這個“模子”。這就很簡單子,你就不用再去買金子,也用不著你再去刻“模子”,也不必再去燒什么了!都不用了。你只要把“模子”去掉,打開“模子”就可以了!這是很現(xiàn)成的事嗎!“模子”也不是整個的,是兩片合在一塊的,把它掰開就完成了嗎!是勞手之勞的!什么是“正修行”,這就是正修行!你知道了這個“模子”里就有佛,這就是正知見,有了正知見才能有正修行!而不要去搞其它什么亂七八糟的了。很直接了當、很簡單的。“模子”一打開,佛就出來了,也就成就了,證得佛法了!這就是“如實知自心”。第一步先知道、先產(chǎn)生正知見,剛掰開一點你就見到了,也就放心了,你努力繼續(xù)去掰開,第一次見一點,就是“悟”;整個都掰開了,全部修行也就圓滿了。掰開同時佛成了!這個“因”與“果”是同時的。所以“性修不二”呀!“性”與“修”不是兩回事呀!“修”就修在“性”上;從“性”上起“修”。我知道了什么是佛了,就從“性”上起修,修什么?把“模子”掰開這佛就出來了。修在“性”上,就叫做“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上,這樣修就快了!珠子放了光,光就照珠子,直接了當、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現(xiàn)現(xiàn)成成,沒有那么多羅嗦,那么多繁瑣。所以這就抬為“無上法”、“頓法”。密宗所講的就是“一生成佛”,就是剎那即成佛。密宗的“無上”就表現(xiàn)在這!“紅教”的特點也就在這!
從道理上懂得了“如實知自心”,這是彼量的知。真正到了最后,“佛像”被打開出來了,你是佛了,這是現(xiàn)量的知。有三量:非量、彼量、現(xiàn)量。這個“知”,是指從彼量的知到現(xiàn)量的知。所以,我們一生參學佛法,也這是這樣一個過程,到了這就功德圓滿了。密宗的精華就有這,所以不空阿?梨要翻譯這部經(jīng),因為他跟密法極其密切。禪宗經(jīng)典《金剛經(jīng)》雖然沒有直接提出“佛性”、“如來藏”,但是從禪宗的公案中,你就明白了。六祖于《金剛經(jīng)》只聽了半部,他就壓倒了神秀。所以,漸法和頓法,大家一定要注意!不可以只抓住一個漸法把它定死了。應該是有漸有頓呀!漸法也是對的,我們也應贊嘆,但是你要是因此而排除頓法,那就不合適了!六祖慧能大師就示現(xiàn)在咱們中國,離咱們的年代也只一千多年的唐代,有歷史記載的!雖然他的修證超過了神秀,而得了衣缽。但五祖的座下五百人各個都尊敬神秀,有神秀在,當然是他得衣缽。他繼承了五祖的法脈,其他人沒份的,他的威望就那么高!他還做了四句偈。而慧能呢,因為聽了半部《金剛經(jīng)》而來到寺院,因為只是個居土,還沒資格上殿,只是在食堂里勞動,他的本錢就那么點,還只是從別人那聽得的半部經(jīng),而他也做了四句偈,卻被五祖所看重。而神秀呢,能夠到皇宮給武則天講經(jīng),被奉為“國師”,可想而知他是一位什么水平的人?墒瞧褪潜换勰芩鶋旱,他的回句偈壓別了神秀的四句偈。一個大字不識的人卻能說出“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場,何處惹塵埃。”你看這四句好不好!這智慧是怎么來的?!“人有南北,佛性何分南北。”“阿那自家日生智慧,未審再做何物。”
這些話是普通所能說得出來的嗎?咱們普通人難能“阿那目家日生智慧”?恐怕是日生煩惱吧!這件事一來就煩惱了;那個事一來就生煩惱了……我們?nèi)绱,而六祖?ldquo;無住生心”。“無住生以”就是頓法;無住了就是去了“殼”了。煩惱就是你的妄想執(zhí)著,就是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你若離了這“四相”,能夠“無所住”,他本來的佛,他自然就是了!六祖的話是活潑潑的,既不是斷滅也不是死的,而是把“如來藏”的精神完全顯示了出來!當六祖寫了此偈之后,五祖就叫他夜里來方丈室,再給他講《金剛經(jīng)》,這第二次講又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于是六祖便大徹大悟了,也就是見性了,“殼”完全打開了!于是他說了一句話:“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大地山河種種一切,乃至“十法界”都不離開我們自己當人的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能說出樣的話,說明六祖完全開悟了!五祖曾說過一句非常重要的話:“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我們要知道“本心”就是“如來藏”。如果不知道這個,那么你學法無益。學也只種點福田罷了!福享完了,你也就完了,所以五祖說“學法無益”。“若識自心,明白本性,”那么怎么樣呢?“是名大丈夫、人天師、佛。”這就是頓法,如果你不識,就學法無益!識了之后,你就是大丈夫、人天師、佛。
以上所講說明了,我們通過學習《金剛經(jīng)》要“明自本心”;要知道這個“模子”中就有佛;打開“模子”就見了佛。在咱們這個世界上,六祖給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對于我們來講,這個“無住生心,不是一般人境界所能達到的!在“別教”而言,天臺宗分為:藏、通、別、圓四種判教。“藏教”:就是經(jīng)、律、論三藏,全稱“三藏教”。要知道“藏教”屬于小乘,(即為三乘人等分別說生滅之‘四諦’法,以析空觀同斷思惑,令入‘無余涅?’)“通教”:指般若類經(jīng)典義通大小乘而不定,有的道理深,有的道理淺。“別教”:專屬于大乘,(即專為大菩薩所說無量‘四諦’令證‘但中’之理。)“圓教”:就是無上圓滿之教。在“別教”里立“三賢十地”之位,但這“三賢”都不能做到“無住生心”。“三賢”就是指修行大乘的三個階位,即:十住(十地)、十行、十回向。其中,“十地”中的每一“地”又分出來四十個位次。再加上“等覺”、妙覺,別教分菩薩修行為四十二個階位。別教的“地前三賢”,只能做到無住的時候就不能生以;生以的時候就不能無住。心須到了“初地”菩薩以上,才能實際做到“無住生心”這句話。六祖是特殊根器的人,一般人是做不到的!我們聽了以后,只能幫助我們起到熏習的作用,得到無上的啟發(fā)。
那么,我們當前眾生到底該怎么辦呢?笫一個,首先“知有”。雖然《金剛經(jīng)》是被空論,教我們離相,講什么是無相、無為,但很容易使人錯體會到一個“空無”上去,而偏空了!偏于空,就促二乘,是阿羅漢所證的“偏真”。實際應該是“中道”而不落兩邊。因此,我們讀了《金剛經(jīng)》、又舉了六祖的例子、又通過《如來藏經(jīng)》,而要珍惜“知有”呀!知道我們本心之中有“如來藏”。所以禪宗最強調(diào)這個“知有”!必須“知有”始能知道我們有“如來藏”、我們有“佛性”。對于這個“知有”,我這里再打兩個比方,一個比方舉的是古大德,另一個比方舉大家所接近的許學為例。梁武帝執(zhí)政的時候,有個大菩薩叫傅大士,現(xiàn)的是居士身。一次,梁武帝請他講《金剛經(jīng)》,他上了座便把戒尺一揮,然后就又下座了。他還么一揮戒尺,整部《金剛經(jīng)》也就講完了。他曾著有一本書為《興亡銘》,其中就有幾句話:“水中咸味,色里膠青,”(水里的咸味,要上顏色就要往里面擱一點膠呀,這樣染色畫出來才能粘住呀,但咸味依然是有的!不然你嘗怎么能嘗得出來呢!(白水就不咸。)雖然有咸味,(知道實有)但是我們不見其形,到底是個什么樣子,我們不可以形象來求!所以《金剛經(jīng)》說:“若以色見我,以聲音求我,是人行邪道貌岸然,不可以見如來”。所謂“如來法身”,佛經(jīng)中打過種種的比喻來說明,都不可能于各個方面都有表達恰當,而只是表一方面的意思,一分的表述,但現(xiàn)在告訴了你“實有”,這就達到了一萬分的表示。再把《金剛經(jīng)》的道理結合進去,如釋迦牟尼佛所說,我們能圓融起來理解,就好懂多了!這個“見”,不是以色見聲求得來,就如同水中咸味一樣,決定是有,但不見其形。這個“咸味”比喻的就是“佛性”。這個“佛性”,眾生決定是有,但是無形的,你偏要把他找出來,看看是個什么形家,那你就是執(zhí)著了!你用執(zhí)著的心去找是永這找不到的。所以,以色見聲求的方法是邪法,是不行的!
對于什么是“佛性”,我們再舉個常見的例子:誰都見過指南針,因為磁性作用,所以與地球兩極磁性相吸,也就起到“指南”的作用了。這是科學的發(fā)現(xiàn),還有就是知道吸鐵石可以吸起針來,為什么?因為針與吸鐵石都有磁性。不僅如此,人類的科學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在利用這個磁場,使之發(fā)揮更大的作用:比如,你拿一個能導電的金屬物,讓它在磁場里頭轉,這就起到發(fā)電的作用。發(fā)電機的原理就是這么來的:能導電的銅線在磁場里面轉,電能就產(chǎn)生了。作用就這么大!大到工廠的發(fā)電機、飛機,小到家用的電扇、電吹風機……靠的都是這種發(fā)電方式來運作的。總之,靠的不過是這個“磁場”的磁性作用!那么,這個磁場的磁怯作用這么大,而磁性是個什么樣子呢?不可得呀!這個“見磁性”就如同禪宗所講的“見性”,千萬不要以為我們有朝一日,覺得能看到一個特殊的象出來,見光見色了,還搞得自已把緊張。其實,所謂“見性”的“見”是不可以色見聲求的。“佛性”雖然決定是有,但色見聲求是求見不到的。這一點在此有必照重申!對于凈土宗來講,這部《如來藏經(jīng)》與之關系更為密切!凈土宗最關鍵的兩句話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老實說,這兩句話大家聽得都耳朵磨出趼子了!但是否能真得相信——這個心就是佛!倒過來說,有人才能信,“我是作佛”,我這念著佛號,身在作佛,這在這念佛,我才能是佛呀。通過這么理解才能有所信,而直接了當?shù)鼐椭v“是心是佛”,這就不大敢相信了。今天我們講了這部《如來藏經(jīng)》,釋迦牟尼佛就是這么說的!眾生就是在貪欲、嗔恚、愚癡之中,但你有如來的智慧、如來的眼、如來身、跏趺坐、儼然不動。如果把釋迦牟尼佛的話放在這個開示之前,咱們結合起來看,對于“是心是佛”你信得就會更真切的多了。當然,"是心是佛"這句話,我麗要真正能夠很深的信入,那就太了不起了!但是,釋迦牟尻佛雖打了這么多譬喻,每個譬喻都說得很清楚,但并沒說完。當時古佛為解釋這句話,光打譬喻就打了“五十劫”。用了無數(shù)的譬喻來說明這句話,可想而知這句話該有多難信!通過引入《如來藏經(jīng)》中佛所說的開示,結合起來也許大家會比以前多信了一些,信得深一點了,這也是一大進步!
大家不要以為,我念佛可以念得入定了,如何如何了,這個是我的進步;或以為我能夠講多少多少部經(jīng)了……這都是務外了。如果你真是對“如來”所說法,從內(nèi)心中把他接受下來,你堅信不疑,這才是“信為道源功德母”。我們要在“信”上加深認識。入“寶藏”有沒有空返呢?可別空入“寶藏”呀!今天連我也在內(nèi),咱們也別空入“寶藏”。要不空入“寶藏”,要有兩個條件:一、要有智慧。智慧如眼睛,能看見哪個是寶,而不至于去揀破爛。只有把寶找出來了,才有可能去拿寶。但只有眼睛還不行,要拿還需要手。什么是手?“信”為手!信心才是手,你才不會空入寶山。如果把本沒到寶山,空手回來那才是錯過,而你進到,寶山,而卻空手回來了,豈不如此太寧惜了嗎!“是心是佛”,《凈修捷要》說:“無量光壽是我本覺”。我們所念的“南無阿彌陀佛”是什么意思?阿彌陀佛是就是無量光無量壽佛。“無量光”就遍滿虛空,沒有一個地方不存在的。無量光它普照,你的身、你的智慧、你的一切都遍滿虛空,這是本覺!“無量壽”就是無窮無盡,沒有終止。人要想求長壽,大不了活上二百歲。古大德之中有能活到一千歲的,但究竟是一剎那的事。這“無量壽”才真正無窮盡。這個“無量壽”也就是我們的“本心”。從空間上說,哪也找不到邊,東也無邊,西也無邊,上也無邊,下也無邊……從時間上講,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沒有盡頭,不可窮盡。這樣一個大覺的“性”,就是我們的“本心”。
這“無量光壽”是我本覺。我們?nèi)巳硕加?ldquo;法身如來”,“如來藏”我們已經(jīng)下了一個定義,它是什么意思呢?眾生煩惱之中有“如來法身”的功德!不是“如來報身”的功德所化身的功德。而就是“如來法身”的功德,所以才“是心是佛”。我們的本心是佛,剛才的譬喻就說明了這點。既然“本心是佛”,有人說“那就行了,我這真行了。”可是你要知道:我們凡夫就如同是那帶殼的稻子、掉在毛屎坑中沒洗過的金子、這在模子里沒被打開的像,因此,連零要我們?nèi)バ扪!天臺宗有言“修德有功,性德方顯”。這個“修”也就簡單了、直接了。不是從外面去修,而是你心中就有佛,佛外的有個殼(模),這個殼就是“無明”。只要一分開殼就見佛了!所以,所謂“修”就是開殼。修有八萬四千個法門,但在這一切修行法門之中,我們要想直接了當?shù)?ldquo;開殼見佛”,莫過于“持立念佛”這個法門了!它最為容易,也最穩(wěn)當。因為這個“無量光”就是你的“本覺”!你在念念中,也就在“無量光、無量壽”中。你也就是直要了當?shù)亻_了這個殼。
因此,所謂“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這一念相應一念佛,最直接、最了當!念佛有四種念佛法。這四種念佛法跟別的法門比,都是捷徑!而這四種之中,“持名念佛”是捷徑中的捷徑。因為此法最為方便、最為簡便、最為直接、最為穩(wěn)當、最為現(xiàn)成。人人都能念,什么時候都能念。所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我們的“本覺”,就是“阿彌陀佛”。?益大師的《彌陀要解》,所講的“宗”就是“信愿持名”。“信愿持名”這個“信”有六信。往往我們有些修凈土的修行人,他能信有極樂世界、信有阿彌陀佛、信念佛號能往生、信有因果,這叫“信他、信事”,但是“信自、自理”的就往往不夠了。這部《如來藏經(jīng)》和《金剛經(jīng)》就是幫助我們產(chǎn)生“信自”的!而且這個“自”是平等的,一切眾生都具。彼此之間沒有什么不同。而同時,你的那個“自”就是如截流大師所說的“相信我跟佛是平等的”。只在于佛是已經(jīng)成就了的,我還在迷、還與佛相差天淵。那你該怎么辦?念佛嗎!念佛的時候,因為佛就是我心中的佛,我就是佛心中的眾生,我念佛就是佛念我。這樣感應道交,不相間隔。對這話,大家可能也還是不太懂:“。∥沂欠鹦闹械谋娚?”那當然了!我是在佛心里頭,佛光普照,照到我嘛!佛是我心中之佛,對不!現(xiàn)在打個比方:你只要把頭一點,承認下來,在煩惱之中你的“如來藏”中的如來就與釋還牟尼佛所成就的那個“如來”,便完全沒有區(qū)別了!釋迦牟尼佛就好比是那邊的一盞燈;我們就好以是這邊的這盞燈,他的燈當然就照到了我的這盞燈,佛光普照。所以,我們這些眾生是佛心里頭的眾生、就是佛光中這個燈。而我們還個燈也在照,也可以照到那邊佛的那個燈,所以佛就是我們眾生心中的佛,就在我的心之內(nèi)。合起來講,這就重重無盡了。照著我們的這個佛,同樣也被照在我們心中,我的也照到了他,相互彼此間的關系。而且佛這個燈的光和我們還個燈的光是不可分的!是一體的!所以“心作心是”就是這個道理!
念佛的時候,這兩個“燈”就互照。這樣去修,就決定能往生!所以“上者即生,證入無生法忍”。晉朝就有這樣的人,現(xiàn)代也有人能證入“無生法忍”,上面提到的那個福建的老修行人她能解多少天不飲不食,端坐念佛,見光見佛,正念分明,那要沒有達到“事一心”是很難得做到的。就是國為通過這個殊勝的法門才做到的。因此,這個法門是如此的殊勝!最后,對于這個凈土法門,我們還是用?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的話做個總結。“從事持達理持 ”所以你不要管念佛是否就是著相或不著相、離相或不離相,你只要好好去念就是了,這就是“事持”。按?益大師的說法,念佛珠一天要念三萬,而且三萬是最起碼的,最低的數(shù)。當然現(xiàn)在就不好說了,我老勸人念佛、要修行,一天如果還念不到一萬,恐怕功效不會有大明顯。當然能念上一句也是好的,但要想顯著起作用的話,那你一天至少得念一萬,這離?益大師的要求可就差三分之一了。?益大師提出最終少要每天三萬遍,大家從他的開示錄中可以看到,他的數(shù)是三萬、五萬、八萬、十萬。?益大師拿著佛珠就是這么念的。拿佛珠念也有好處,可以起提醒我們的作用。就這么念,什么時候我們有這一句,這就是“事持”。在事持之中就可以達到“理持”。
所以,盡管我們“無住生心”做不到,就象剛才所講的連“地前三賢”,成了圣賢的賢了、菩薩了,也還做不到呢,可以這個凈土法門的妙就妙在,你這么去念佛,在暗中,不知不覺地就做到了。念來念去,你就這么老老實實地,念著念著,什么功名富貴、什么人我是非,都沒有了!念來念去就不知誰在念了,能念與所念的分別也沒有了,這時你也就“無所住”了!我這“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還相繼不斷,這不就“無住生心”了嗎!這個“地上菩薩”才能達到的,我們在不知不覺中也同樣達到了。這就是凈土法門的殊勝之處所在!
- 跟著《金剛經(jīng)》學好心態(tài)!
- 《金剛經(jīng)》“空”的境界是什么?
- 讀誦《金剛經(jīng)》的功德殊勝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如何把邏輯思維提升到悟性?《金剛經(jīng)》的悟性思維
- 《金剛經(jīng)》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意思?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名是什么意思?
- 是凡夫者、即非凡夫、是名凡夫是什么意思?
- 在家怎樣去學佛修行?依《金剛經(jīng)》修菩薩行
- 金剛經(jīng)分幾部分?講什么內(nèi)容?
- 《金剛經(jīng)》都說了些什么?
- 《金剛經(jīng)》教眾生做什么呢?不要執(zhí)著
- 《金剛經(jīng)》譯文及注解評析
- 《金剛經(jīng)》里的法、非法和非非法
- 《金剛經(jīng)》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金剛經(jīng)》的核心思想是什么?離相修行
- 《金剛經(jīng)》是我們學佛的基礎
- 怎么理解“一切賢圣,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 六祖慧能是怎么開悟的?通過《金剛經(jīng)》開悟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