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八(9)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八(9)
亥六、美妙
文句可味,故名美妙。
這是第六科「粗惡語攝」,其中有十二句,現(xiàn)在是第六句。
「文句可味,故名美妙」,就是這一位佛教徒,他為人說法的時候,他的言句很高尚、很文雅、其中有意味的,故名叫做「美妙」。
這個《披尋記》的解釋呢?「其聲清美」,他的聲音很好,這個語言的音聲很美妙,這么解釋。
亥七、分明
善釋文句,故名分明。
這個「善釋文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這一段的法語,這一篇的法語也好,總是有「總句」、有「別句」。這「總句」就把這一段的大意列出來,然后用「別句」加以解釋是這樣子,總是這樣子。所以他能夠「善釋文句」,他很善巧的、很恰當?shù),用很多的文句,來解釋那個「總句」的意義,令你非常的明了,「故名分明」,就這樣講。
亥八、易可解了
顯然有趣故,名易可解了。
這第八句,這個總句也好、別句也好,這個文句里面是有所詮顯的道理的。這詮顯的道理是在那文句的里面,這個講者須要把里面隱藏的道理,把他分明的顯示出來。隱藏在里面的道理,把它顯示出來,顯示的非常的圓滿,沒有缺少,那叫做「顯然」,「顯」是這樣意思。
「有趣」,就是能引發(fā)聽的人的歡喜,所以叫做「顯然有趣故」!该卓山饬恕,就是容易明白。這是這么幾句。
亥九、可施功勞
攝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勞。
「攝受正法」,什么意思呢?這個「正法」,就是已經(jīng)證悟了勝義諦的圣人,不是凡夫。這個圣人已經(jīng)證悟了離一切言說相的第一義諦,那叫做「正法」。這個「正法」,我們沒有證悟的凡夫,我們只是從語言上聽到一個名字,聽到一個假名字。聽到了假名字,但是我們從語言的佛法上,有了信心、有了歡喜心,想要去證悟。想要證悟,不是想要證悟就證悟的,你要采取行動,那叫做「攝受正法」。就像說這個井里面有水,我感覺渴,我要喝水、要飲這個水;飲這水,水在井里頭,你要采取行動,把這個水把它取到,要采取一個辦法把井里面的水汲出來,你才可以飲的,這樣的行動,叫做「攝受正法」。
那么這里面是說什么意思呢?是「名可施功勞」!缚墒┕凇梗褪悄銥樗v說這樣的佛法,你為他講說這樣的正法,那個學習的人就憑借你說的佛法,就可以推行這個止觀的這種圣道,指這個意思,那叫「可施功勞」?梢酝普鼓阒褂^的功德,就是你說這一段的佛法,他可以依據(jù)你的說法,就可以修行了,就可以修止觀了,就可以去「攝受正法」了,這是「攝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勞」。
這和前面不一樣,前面是文句怎么好,「善釋文句」怎么好,「顯然有趣」怎么好,這都是在理解上說的話,使令你容易明白,使令你發(fā)歡喜心。但是「攝受正法」呢?這是一個實際上的問題,就是可以采取實際的行動來做這件事,叫「攝受正法」。這種事情,當然唯有佛教徒才有這件事。因為唯有佛教徒,說是「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說到「無為法」,你要去學習、去成就。而這無為法你不去攝受,你是得不到的,你不能得到。
所以這個現(xiàn)在這上面的話的意思,為人說法的時候,要具足這樣的功能。你為人講解佛法的時候,要有這樣功能,那個學習的人,可以推動他的止觀,去「攝受正法」。說我講的很多,結(jié)果是用不上,不得其門而入,那就不具足這個功德了。
亥十、無所依止
離愛味心之所發(fā)起故,名無所依止。
這個話是教導、教訓這個說法者的意思。這個說法者的為人說法的目的,為求名聞利養(yǎng),來豐富他的「我、我所」,這樣事情,那就是「愛味心之所發(fā)起」。他心里面有所著,來發(fā)動為人說法這件事,那就是有「所依止」,就是有所執(zhí)著。
現(xiàn)在「離愛味心之所發(fā)起故」,是不可以有所執(zhí)著的心,應該用無所得的慈悲心,那就是「無所依止」了,應該是這樣子為人說法才是清凈的,清凈的說法。
亥十一、非可厭逆
不過度量故,名非可厭逆。
「不過度量故」呢?「度量」,就是那個「量」,那個時候、那個地方,那一個聽眾、那個學法者,就是這么多就好了,你不可以過量,不可以過量的。這個當然在語言上,《披尋記》說是不可以重復,「語無重復,知量而說」。這樣的說法是「非可厭逆」,就是不可以厭逆的。你生了厭煩心了,那么你沒有生起歡喜心了,反倒生起厭煩心了,那當然這是個過失,F(xiàn)在是「不過度量」,所以「非可厭逆」。
亥十二、無邊無盡
相續(xù)廣大故,名無邊無盡。
這個「相續(xù)廣大故,名無邊無盡」,這是為人說法的時候,這個法義是無邊無盡的,他能夠「相續(xù)」、不間斷的演說這個佛法,所以說是「無盡」,不可以窮盡的。
這里面的意味是「廣大」的,不可限量的,所以叫做「無邊」。那么這是就是所講說的佛法里面的意味,是無邊無盡的。就是要用語言文字去形容這無邊無盡的義,語言文字說出來就是有邊有盡,可是這個善巧說法的人,用這個有邊有盡的語言文字,去贊嘆無邊無盡的法語,要有這樣的意味,那么這就叫做「無邊無盡」,這樣意思。
戌二、略明攝(分二科) 亥一、初三種(分二科) 天一、標
又從無擾動語,乃至無邊無盡語,應知略攝為三種語。
這是第二科「略明攝」。前面是「釋經(jīng)句」,解釋這十二句,一共十二句。現(xiàn)在把這個十二句,用略義把他歸類一下,歸類分二科,第一科是「初三種」,后面還有「后三種」。這個「初三種」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標」。
就是說「又從無擾動語」,這十二句話里面第一句是「無擾動」,從那里乃至到最后一句叫「無邊無盡語」,一共是十二句。
「應知略攝為三種語」,若用要義把他收攝一下可以歸成三種語,就是分三類,那么這是「標」。
底下就「列」出來,列出來這三種語,第一科「尸羅律儀所攝語」。
天二、列(分三科) 地一、尸羅律儀所攝語
一、尸羅律儀所攝語,謂一種。
第一個三種語,第一種語就是「尸羅律儀所攝語」,就是說法這個人,為人講說佛法的時候,這里面有「尸羅律儀」的這種功德,有這樣的功德莊嚴,這就是屬于第一種,就是「無擾動語」。這一句話這里面有「尸羅律儀」的功德莊嚴。
地二、等歡喜語
二、等歡喜語,謂三種。
這個第二句「等歡喜語」,大家都一樣的聽聞了這樣的佛法,發(fā)歡喜心,「謂三種」,就是悅耳、稱心、可愛,這三種語。
地三、說法語(分二科) 玄一、標攝
三、說法語,謂其所余。
「三說法語」,這個第三語種語,就是所講說的佛法,這是所說佛法的中心的一部分,這一類的法語指什么說的呢?「謂其所余」,「所余」,那就是從「先首」第五,第五句「先首」以下的,一直到第十二「無邊無盡」,那這是法語,「說法語」。
玄二、別廣(分二科) 黃一、標
即此最后,又有三種應知。
前面是把這三種語「列」出來了,這是這個說法語這個地方又有事情,又分成二科,第一科是「標」攝,就是「即此最后,又有三種應知」,后面這法語這一句語,他又能分出來三種語,應該知道,這是「標」。底下「別廣」,第一科又是「標」。
黃二、列(分二科) 宇一、所趣圓滿語
一、所趣圓滿語,謂初一。
「一、所趣圓滿語」,又三種語是那三種呢?第一種「所趣圓滿」,就是這個「先首」…「趣涅槃宮,故名先首」這一句法語。這一句法語的意義是什么呢?「所趣圓滿語」,就是一切佛教徒學習佛法的時候,他內(nèi)心的意趣、他內(nèi)心的意愿!溉ぁ,心有所往,他心里面有個目的,心里面有一個意愿。你心里面學習佛法的意愿在那里呢?是到涅槃那里去,那是大安樂的地方。一切佛菩薩、一切圣人都在那里,我也到那去,所以這是最圓滿的。如果說是我想要到天上,享天福去;學習佛法,想要在世間上榮華富貴呢,「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雖然也是不錯,但是那不是一個圓滿的,所以這是「所趣圓滿語」。
「謂初一」,就是先首語,趣涅槃宮。
宇二、文詞圓滿語
二、文詞圓滿語,謂次二。
這是第二句「謂次二」,「次二」,就是美妙和分明這二句,這個美妙和分明,這是叫做「文詞圓滿語」!肝木淇晌丁惯@是文詞圓滿。文圓滿,其實也包括字,但是以文為主!干漆屛木洹惯@有點詞圓滿,其中也就是詞無礙的意思。
「謂次二」,就是這兩個,一個是美妙,一個是分明。
宇三、方便圓滿語
三、方便圓滿語,謂其所余。
「方便圓滿語」,就是「易可解了」以下,這幾種語。幾種語,這個「方便」,用這幾種語,都屬于「方便圓滿語」。這「方便」什么意思呢?可以解釋為智慧,善巧方便的智慧,這個智慧很圓滿。
「謂其所余」,就所余的這幾種語,一共是五句。
亥二、后三種(分三科) 天一、無量眾生可愛可樂可欣可意語(分二科)
地一、別釋(分三科) 玄一、可愛語
又于未來世可愛樂故,名可愛語。
這個易可解了,「顯然有趣,故名易可解了」、「攝受正法故,名可施功勞」、「離愛味心之所發(fā)舉起故,名無所依止」、「不過度量故,名非可厭逆」、「相續(xù)廣大故,名無邊無盡」,的確都是智慧圓滿,是這樣意思,「方便圓滿語,謂其所余」
「又于未來世,可愛樂故,名可愛語」,這是后三種,前面是前三種,前一種分類說完了。這后三種,又一個態(tài)度來說。
三種語,那三種呢?第一是「無量眾生可愛、可樂、可欣、可意語」,這樣子。分兩科,第一科是「別釋」分三科,第一科是「可愛語」,什么叫做可愛語?「又于未來世可愛樂故,名可愛語」。
玄二、可樂語
于過去世可愛樂故,名可樂語。
這用三世來分別。三世,先說未來世!赣钟谖磥硎,可愛樂故」,這種語言在未來世的時候這樣講說,還是「可愛樂」的。就是現(xiàn)在這種語言你聽聞了,你到未來世的時候,還是感覺到可愛,所以叫做「可愛語」?梢娺@種語言是可以歷久不變。不是當時認為好,經(jīng)過多久了還是感覺到好,這個佛的法語是有這種作用的。
「于過去世可愛樂故,名可樂語」,這樣的語言,佛在過去世這樣講的時候,也是令你發(fā)歡喜心的,所以叫做「可樂語」。
玄三、可欣語
于現(xiàn)在世事,及領受可愛樂故,名可欣語,及可意語。
「于現(xiàn)在世事」,于現(xiàn)在世所有的事情,你能夠或者是領受這件事。佛這樣講解了,你在事實上去經(jīng)驗它,在事實上來體驗這句話的意義的時候,就是「領受」,還是感覺到「可愛樂」。
故「名可欣語,及可意語」,這個「可欣」呢?就是令你可以歡喜的意思!缚梢狻梗褪橇钅銤M意,叫「可意」。那么這是解釋這三種,這幾種語,四種語。
地二、結(jié)攝
應知即等歡喜語,名無量眾生可愛、可樂、可欣、可意語。
這是第二科,第二科是「結(jié)攝」,把這三種語把它結(jié)束一下。這三種語應該就可以知道,就叫做「等歡喜語」。前面說是「尸羅律儀所攝語」,「等歡喜語」,這幾種就是「等歡喜語」。
這個語過去世,現(xiàn)在世,未來世,平等的歡喜,名「無量眾生可愛語,可樂語,可欣、可意語」,這個意思。
天二、三摩呬多語
即說法語,名三摩呬多語。
前面是第一句話,現(xiàn)在是第二句,也就是第一類的「法語」,F(xiàn)在說第二類,第二類是「三摩呬多語」。
「即說法語」,就是那個「趣涅槃宮,故名先首」語句,底下這幾句話,這是法語。這個「法語」是什么意思呢?「名三摩呬多語」。
「三摩呬多」翻中國話,翻個等引(平等的「等」,引導的「引」)。就是由這樣的「法語」,能引導我們一切眾生趣證涅槃,能到達涅槃的安樂處去,所以叫做「三摩呬多語」,它有這樣的作用!阜ㄕZ」是這樣的意思的。這是第二類。
天三、由無悔等漸次能引三摩地語
即尸羅支所攝語,名由無悔等,漸次能引三摩地語。
這就是那第一句話「尸羅律儀所攝語」!高@個尸羅支所攝語」,戒定慧是三支,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戒律,叫做「尸羅支」!甘_支所攝語」,你能夠隨順這樣的戒律去修行,你會得到什么功德呢?能得到心里面不會后悔的。你若犯戒就后悔了;你不犯戒,你心里面不悔恨。心里面不悔恨,所以心里面就會喜悅;心里面感覺到悅意;悅意故心喜。這個悅和喜應該是「始終」的意思(開始的「始」,終了的「終」)。我不犯戒,心里開始的時候,心里面是悅,最后是喜,這是在第六識上說,一個悅、一個喜。心歡喜故,這身體就會得到調(diào)適,這個四大就會調(diào)適,這是身安。身體的調(diào)適,繼續(xù)的增長,就快樂,這安和樂都指身說的;悅和喜都指心說、第六識。因為第六識一直的喜,身就安樂,是這個意思。
這是由于戒律,「尸羅支所攝語」的作用,會有這樣的作用。因為悅、喜、安、樂的關系,心就定了,就能得到三摩地的定。得到三摩地的定,就是由欲界定到未到地定;未到地定就到色界四禪,所以是這樣的意思。
「名由無悔等,漸次能引三摩地語」,這中間就是把那個悅、喜、安、樂,這四個意義包含在里面,沒有明顯的說出來,只說到「無悔」、說到心安,就是三摩地,三摩呬多定。這個「由無悔等」,「等」就是這個等那四個字,是這個意思。
這是后三種語。后三種語,一個前「初三種」、「后三種」,這個合起來,這叫做「略明攝」!嘎悦鲾z」,前面是「釋經(jīng)句」,「釋經(jīng)句」這兩科加起來是「舉相違」。
這個說到「粗惡語」,粗惡語是一種野蠻的語言,不講道理的語言。而現(xiàn)在說的是「法語」是和粗惡語相反的,是這么意思,先說它相反的語言,這一段解釋完了。下面就是第二段,「釋粗惡」語,解釋什么叫做「粗惡」語。
酉二、釋粗惡(分二科) 戌一、舉二種(分二科) 亥一、毒螫語
此中毒螫語者,謂毀辱他言,縱瞋毒故。
這個說到「粗惡」語,粗惡語,分兩科。第一科「舉二種」。舉兩種,第一種就是「毒螫ㄕˋ語」,也念ㄓㄜ、也可以念ㄓㄜ,究竟什么叫做「毒螫語」呢?
「謂毀辱他言」,就是這個人他說出來的話是「毀辱」別的人,毀辱人的。
「縱瞋毒故」,為什么要毀辱人家呢?「縱瞋毒故」,就是放縱他的瞋心,這個瞋心動在語言上動出來,就是毀辱別人,是這樣的意思。這個毒,「瞋」就是「毒」,這叫做「縱瞋毒故」,就是形容這個瞋心太惡了的意思,
這就叫做「粗惡」語,粗惡語是這個意思。這個瞋心發(fā)動出來的語言,就叫做「粗惡」語。
亥二、粗獷語
粗獷語者,謂惱亂他言,發(fā)苦觸故。
「粗獷語者」,是兩種語,現(xiàn)在第二種「粗獷語」。什么叫做粗獷語呢?「謂惱亂他言,發(fā)苦觸故」,這是說他內(nèi)心里面瞋,他說出來這種野蠻的語言,來惱亂別的人,來觸惱你。那么使那個人「發(fā)苦觸故」,那個人心里本來是平靜的,聽見了你這種「粗獷語」,就發(fā)出來苦的感覺,感覺到苦惱,「苦觸」,感覺到苦惱,那么這就是「粗獷語」。都是由瞋心發(fā)出來的。瞋心發(fā)出來,前面那個「毒螫語」,在「縱瞋毒」,是在說粗惡語的人來說,「縱瞋毒」;「粗獷語」呢?是在受毀辱的人,心里面很苦惱,這么講,這么說。
戌二、例所余
所余粗惡語,翻前白品應知。
這個「粗惡語」是很多,說剩余的粗惡語是什么呢?「翻前白品應知」,就把前面這個「白品」的法語翻過來,那就是「粗惡語」。
前面說是「語無擾動」,那這是法語,掉過來,就是「擾動」的語,不「悅耳」的語,不「稱心」的語,不「可愛」的語,不「以涅槃為首」的語,不「美妙」,不「分明」,不「易可解了」,不能夠「施功勞」,有「所依止」,可「厭逆」,有「邊」有「盡」,那么這就是「粗惡語」了。是這么樣解釋。
未七、綺語攝(分二科) 申一、總句
復次諸綺語者者,此是總句。
這是第七科,叫「綺語攝」。什么叫做綺語?分兩科,第一科是「總句」,第二科是「別句」。什么叫總句呢?就是經(jīng)上說「綺語者」,那么這一句話就是「總句」,就是把這個義安立在這個「總句」里面詮顯。用「綺語」,這個詞,來詮顯這個義,這是總句。
下面就說「別句」,來解釋這個總句的含義的,分兩科,第一科也是「釋經(jīng)句」,「釋經(jīng)句」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于邪舉罪時」!赣谛芭e罪」的時候,那么就是有了綺語了
申二、別句(分二科) 酉一、釋經(jīng)句(分三科)
戌一、于邪舉罪時(分二科) 亥一、總標
于邪舉罪時,有五種邪舉罪者。
「邪舉罪」,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另外一個同梵行的人,他犯罪了,犯了戒了,違犯了戒了,那么這個同梵行的人,要把他的罪要舉發(fā)出來,要把你的罪揭發(fā)出來,揭發(fā)出來,懺悔令罪清凈,是一種好心腸。這個舉罪的時候,不合道理,舉的不合道理,這個「邪舉罪時」,舉罪有五種功德,現(xiàn)在是沒有五種功德。有五種邪舉罪,有五個過失什么呢?這底下就是第二科…就總標。「言不應時故,名非時語」,有五種邪舉罪,這是「總標」!秆圆粦獣r故」,底下「列釋」分五科,第一科「非時語者」
亥二、列釋(分五科) 天一、非時語者
言不應時故,名非時語者。
「言不應時故」,你舉罪的這種說話的時間不對,這個時候不應該去舉罪。這時間、要找一個適當?shù)臅r間,去舉他的罪,而不是一切時都可以舉人家的罪的,這叫做「非時語」,你這個時間不對,叫「非時語」。
天二、非實者
言不實故,名非實語者。
「言不實故」,第二句「非實語」,就是你舉罪,舉的不真實,他沒有犯這個過,你說他犯這個過,你誣賴他了,那么這也不是,那么這也是綺語了,「名非實語者」。
天三、非義語者
言引無義故,名非義語者。
第三科「言引無義故,名非義語者。」這第三科,本來是舉發(fā)那個同梵行者的罪,那是能引出來義的,他能夠承認、能夠懺悔,罪就清凈了,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情,但是你做的不對,你這樣子去舉罪的時候,說出來的語言,不但不能令他心服,反倒引出來很多過失,所以「言引無義故,名非義語者」。
天四、非法語者
言粗獷故,名非法語者。
「言粗獷故」第四個,就是你舉罪的時候,你說出來的這個語言「粗獷」,就是很野蠻的這種語言!该欠ㄕZ者」,這是不符合法語的第一義諦的,那也很難有效。
天五、非靜語者
言挾瞋恚故,名非靜語者。
「言挾瞋恚故」,經(jīng)上說、律上說,你舉罪的時候,你不是用慈悲心舉的,你是用「瞋!剐,你的語言里面有「瞋!沟牧α吭谀抢铮闳ヅe人家的罪,就叫做「非靜語者」,這是不是寂靜的語言,不能靜息他人的煩惱,而能引發(fā)別人的煩惱了,所以這是不對的。
所以這個舉發(fā)同梵行者的過失的時候,要應時語,要真實語,引義語,要是法語,要是靜語,這才可以,這才是可以的。
戌二、于邪說法時(分六科) 亥一、不思量語
又于邪說法時,不正思審而宣說故,名不思量語。
「又于邪說法時」,前面是舉罪,「于邪舉罪時」,F(xiàn)在是第二科,「于邪說法時」!赣谛罢f法時,不正思審而宣說故」,就是為人說法是對的,但是這個人有過失,所以叫做有過失的為人說法。那么什么過失呢?「不正思審而宣說故」,你為人說法之前,你心里面要靜下來,要正確的思惟、審核自己為人說法的內(nèi)容,然后再為人宣說才可以。你沒有正審、思察,就為人說法了,「名不思量語」,就不是那樣的語,一定是不圓滿,那就變成綺語了,不是說法了。
亥二、不靜語
為勝聽者而宣說故,名不靜語。
這個「為勝聽者」,這個就是聽…有勝德的聽法的人,在聽法的人里面有些特別有身份、有道德的人,有這個人,你在說法的時候,你心里面不寂靜,心里面有一點浮動,「名不靜語」;蛘咝睦锩嬗胁话,就會有問題了,那也是不對的。
亥三、雜亂語
非時而說,前后義趣不相屬故,名雜亂語。
這是第三非時而語,你這個說法的時候,當然說有初、中、后,這一段的法語有初、中、后的分別。初應該說什么,中間應該說什么,最后應該說什么,他是有一個次第的。但是你說的不對,「非時而說」,初時說的不應該初時說,中時說的沒有在中時說,后時說的沒有在后時說。
「前后義趣不相屬故」,前面的義趣、后面的義趣,不連貫、不相契合,互相有點矛盾,說這一類的話,「名雜亂語」。那就不是法語了,那就是綺語了。
亥四、非有教語
不中理因而宣說故,名非有教語。
這是第四個,「不中理因」,不符合道理的因。這個說這一段話,有一個中心的一個道理,然后再用眾多的理由,來解釋你這個理,你這個道理,來支持你這個道理的成立,能建立起來。這個能建立的就是因,你這一段法語的中心思想就是理,這個理和因,要相符合,要相符合。這個因要有力量,把你這個理建立起來的,F(xiàn)在說「不中理因」,你這個因和理不符合,不符合這個中心思想的一些原因,這樣子為人說法,「名非有教語」。這不是能夠勸人相信佛法的語言,是不及格的。
譬如說是這個瓶,這樣哦,這因明上說:聲音是無常的。發(fā)出來聲音是無常的,這是這一段話的一個中心思想,聲是無常的。這是理,也就是宗旨,你要用什么理由來說明它,說因緣生故、緣生故。用因緣生故,來支持聲音是無常的,用這個道理來支持它,那當然是對的。但你說是非因緣生故,就不合道理。非因緣生,怎么說是無常呢?就是不對了。非因緣生的,因緣就不能影響它,它是常住的了,那你這一篇的言論,是說無常的,用常來支持無常,這是不符合的。「非中理因,而宣說故,名非有教語」。
亥五、非有喻語
引不相應為譬況故,名非有喻語。
這是第五句,你這個理和因說過了以后,還要說一個譬喻,用這個譬喻,去表達這個理因的正確。但是這個譬喻,要和它相合、要相應。若不相應呢?「為譬況故,名非有喻語」。那你這個法語是沒有譬喻的了,就是不足以教化人了。
這個像剛才說:聲是無常的,是緣生故,如瓶(如瓶,這個瓶子、玻璃瓶子)。聲音是無常的,是什么原因,是因緣生的,要說個什么譬喻?如瓶子,這瓶子是無常的,瓶子是因緣生的,所以它也是無常的,很容易就壞了。聲音是因緣生的,所以也是無常的。這樣子譬喻,和你這個理和因是相合的、是相應的,那就是有喻語,有譬喻的語。如果你不相合,就是「非有教語」,「非有喻語」了。
亥六、非有法語
顯穢染故,名非有法語。
這是第六個「顯穢染故」。你說法的時候,你說的什么法呢?就說的一些污穢的事情,說染污的事情,說這種法語,這種語,「名非有法語」。
那么《披尋記》舉這個例子,就是不說佛法,說什么呢?說王論,政府的事情是王論;說賊論,土匪怎么強劫的事情;男論、女論;像飲食論;衣服論;說一些世間上的事情,說這些事情做什么呢?所以「顯穢染故,名非有法語」,這是不對。
戌三、于歌笑嬉戲等時等
又于歌笑嬉戲等時,及觀舞樂、戲笑、俳說等時,有引無義語。
這是第三段,第一段「于邪舉罪時」,第二段「于邪說法時」,現(xiàn)在第三段「于歌笑」。就是社會上的人,大家集會在一起唱歌、笑,又歌,又笑,又嬉戲,有其他的種的這些事情。這個時候還有「觀舞樂戲」,有舞可觀,有跳舞的事情,還有這個種種的音樂,名式各樣的游戲,嬉戲、嬉笑的事情。還有「俳說」,就是那個演戲的人,說種種的笑話,逗人樂,這些事情。這些事情,說這種語言,是有什么好呢?「有引無義語」,會引起來很多的過失的語言,這些都是能引發(fā)人的放逸,能令人放逸的一些事情,那么這也叫做綺語,這也是綺語。
這可見按佛教的層面、態(tài)度,這唱戲的這些事情,都叫做綺語,都是屬于這一類的事情。
酉二、結(jié)略義
此中略義者,謂顯如前說三時綺語。
前面這個綺語這里面是分這么幾大段,若是用「略義」來說,「謂顯如前說三時綺語」,像前面一共有三個時間,這三個時間內(nèi)的語,都是綺語。
第一個「于邪舉罪時」,這是我們佛教徒,雖然是大家同時修學佛法的人,要同明相照,你有什么不對的地方,要幫助你恢復清凈;我有什么不對的地方,你也幫助我清凈,大家互相諫勸,要這樣子,但是要有規(guī)則得,這「邪舉罪」這是不對的。這個「邪舉罪時」一個。這是「邪說法」的時候,這是第二時。第三時「于歌笑嬉戲等事」。那么這就是「如前說三時綺語」,這就是這一段文的「略義」,這樣子。
未八、貪欲攝(分二科) 申一、總句
復次諸貪者者,此是總句。
這個十不善業(yè),現(xiàn)在說到第八,說這「貪欲」。這十不善業(yè)里面的貪欲怎么講法呢?這里面的分寸真是…你若不看這個文,很容易就忽略了,不容易說得那么合適。
這一句呢是「總句」,「貪欲者者」是經(jīng)上的總句。底下用「別句」來解釋,「由猛利貪者」,這以下是別句!竸e句」也分兩科,「釋經(jīng)句」,第一是「由猛利貪」。
申二、別句(分二科) 酉一、釋經(jīng)句(分三科) 戌一、由猛利貪
由猛利貪者,謂于他所有,由貪增上,欲為己有,起決定執(zhí)故。
「由猛利貪者」,這個貪欲怎么回事呢?「由猛利貪」,經(jīng)上有這么一句話「由猛利貪」!钢^于他所有,由貪增上,欲為己有,起決定執(zhí)故」,這叫做「猛利貪」。這猛利貪是什么意思呢?謂于別的人所有的財物,對別人的財物,自己心里面起了貪心,而這貪心不是輕微的,而是特別強烈的,這貪特別強、特別有力量。有力量是什么樣子呢?「欲為己有」,他的財物,我起了貪心,想把它歸屬于我,轉(zhuǎn)變我的所有權(quán)。
「起決定執(zhí)故」,到什么程度呢?就是內(nèi)心里面說:我決定把他的財物拿過來,屬于我的,你心里要這樣子達到這個程度了,是名為「猛利貪」,這就叫做「貪欲」。
那個意思就是若是沒有「決定執(zhí)」,有一點貪心但是沒有起決定執(zhí),那還不算這個十惡業(yè)的數(shù),不屬于十惡業(yè)的數(shù)內(nèi)。這是「由猛利貪」第一句,第二句「于財或具」。
戌二、于財或具
于財者,謂世俗財類;具者,謂所受用資具。即此二種,總名為物。
「于財者,謂世俗財類」,就是社會上一般的國家所施設的這種…就是流動的,像鈔票一類的,這叫做「財」!妇哒摺梗胸、還有具,這「具」是什么東西呢?「謂所受用資具」,是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上受用的。你穿的衣服,衣、食、住這是我們所受用的。前面「財」是中間的媒介物,現(xiàn)在這實際上所受用的資具。這個「資」也就是包括一些貨品在內(nèi),當然這個房地產(chǎn),不動產(chǎn),動產(chǎn),流動的、不動的這些,都應該包括在內(nèi),這個「資具」
「即此二種,總名為物」,這個財和具,這兩種合起來,就叫做「物」。這個物就是貪增上的所緣緣了,這樣意思。
戌三、凡彼所有定當屬我
凡彼所有,定當屬我者,此顯貪欲生起行相。
這是第三句,第三句經(jīng)上說「凡彼所有」,凡那個人所有的財富,決定要屬于我的,別的人不可以拿去!复孙@貪欲生起」的「行相」,生起的活動的行相。這個「行」,就是內(nèi)心,我們的心在動的相貌,就叫「行相」。內(nèi)心動的什么行相呢?就是「凡彼所有」財具,「定當屬我」,就是這么一個分別心,這就是「貪欲」的「行相」。
前面說的這句話,「由猛利貪者,謂于他所有,由貪增上,欲為己有,起決定執(zhí)故」,這是「猛利貪」,這一共是三節(jié)文。酉二,「此中略義者」,前面「釋經(jīng)句」,這底下「明略義」。
酉二、明略義
此中略義者,當知顯示貪欲自性,貪欲所緣,貪欲行相。
前面是「猛利貪者,謂于他所有,由貪增上,欲為己有,起決定執(zhí)故」,這是貪欲的自性,它的性質(zhì)是這樣子。
「貪欲所緣」,就是中間再一句,一個財,一個具。這貪心就是想這些事情,一個財,一個具,想這些事情。「貪欲行相」,是第三句「凡彼所有,定當屬我」,這是貪欲的行相。貪欲行相和貪欲的自性差別不大,不感覺有什么不同,那么這叫做「貪欲」。
若為人講十不善道的時候,這「貪欲」怎么講呢?是這樣意思。「起猛利貪,謂于他所有,由貪增上,欲為己有,起決定執(zhí)故」,這就是達到了貪欲這個罪過的范圍了。
未九、瞋恚心(分二科) 申一、總句
復次瞋恚心者者,此是總句。
「瞋恚心」,這是第九「瞋恚心者,此是總句」。底下「別句」,別句分五,第一科「惡意分別」。
申二、別句(分二科) 酉一、釋經(jīng)句(分五科) 戌一、惡意分別
惡意分別者,謂于他有情所,由瞋恚增上力,欲為損害,起決定執(zhí)故。
怎么叫做「瞋!沟倪@個惡業(yè)?十惡業(yè),這「瞋!沟膼簶I(yè)是什么呢?就是內(nèi)心里面有「惡意的分別」,就是有惡心。
什么叫做惡心呢?「謂于他有情所」,別的有情的地方,別的眾生的地方,「由瞋恚增上力故」,由于我內(nèi)心里面有強大的瞋恨心,這瞋恨心很勇猛。究竟怎么叫做「瞋恚增上力」呢?是「欲為損害」,想要損害那個人,要傷害那個人!钙饹Q定執(zhí)故」,這損害的心情是達到什么程度呢?我決定要損害他,達到這樣的時候,就叫做「瞋恚」,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決定要損害他,這叫做「瞋!,這是「惡意分別」。什么叫「惡意分別」?就是要損害他,起了「決定」的執(zhí)著,沒有猶豫不決。我雖然不高興,但是還不愿意傷害他,那不叫做這個十惡業(yè)之一,不是瞋恚心這個的事情。
戌二、當殺
當殺者,謂欲傷害其身。
這是第二句,前面是「惡意分別」。這是第二句,「當殺者」,經(jīng)上說「當殺者,謂欲傷害其身」,就是瞋恚的那個人,他心里面他想要傷害那個人的生命,想要傷害他,或者說是要殺害他,這樣子重了,第三句。
戌三、當害
當害者,謂欲損惱其身。
他不想殺死他,只是稍微損惱他一下就是了。
這樣說這個害是輕一點;殺是重一點。
戌四、當為衰損
當為衰損者,謂欲令彼財物損耗。
這是第四句,「當為衰損」,當為衰損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謂欲令彼財物損耗」,就是心里面在想怎么辦法,令那個人的財物能夠損減、耗費了,叫他的財物都損失了,有這樣的想法,叫做「衰損」,「當為衰損」。這是惡的咒愿,或者計劃想一個方便,叫他要損失財物,這么想。
戌五、彼當自獲種種憂惱
彼當自獲種種憂惱者,謂欲令彼自失財物。
「彼當自獲種種憂惱者」,經(jīng)上還有這么一句話,這句話什么意思呢?「謂欲令彼自失財物」,這是說想辦法,讓他自動的失掉了財物,不是由我有采取什么行動,使令他失掉財物。思惟他自動的失掉了財物,這也是咒愿,不好。這是解釋「瞋!埂
酉二、結(jié)略義
此中略義,如前應知。
像前面的貪心一樣,「貪心」,先說貪的自性;那么瞋的自性就是這樣意思。「惡意分別」,就可以說是瞋心的自性,就是「謂于他有情所,由瞋恚增上力,欲為損害,起決定執(zhí)故」,這瞋的自性。
「當殺者,謂欲傷害其身」,「當害者,謂欲損惱其身」,「當為衰損者,謂欲令自財物損耗」,「彼當自獲種種憂惱者,謂欲令彼,自失財物」,這都是瞋心的所緣,瞋心發(fā)動時候,就是緣這個事情。
那么瞋的行相呢?應該就是和前面貪的意思說的一樣,就是達到?jīng)Q定要損害他的程度了,決定要損害他,那就是「瞋心」的「行相」。
未十、邪見攝(分二科) 申一、總句
復次諸邪見者者,此是總句。
這十惡業(yè)道最后一句,就是「邪見攝」!感耙姅z」也分兩句,第一是「總句」,
申二、別句(分二科) 酉一、釋經(jīng)句(分九科) 戌一、起如是見
起如是見者,此顯自心忍可欲樂當所說義。
前面那個「煩惱雜染」里面說到什么是邪見,說到了,那里有解釋。這底下是「別句」,第一句「釋經(jīng)句」。「釋經(jīng)句」分九句, 第一個「起如是見」。就是那個邪見者,他內(nèi)心里面生起這樣的邪知見,什么呢?「此顯自心,忍可欲樂,當所說義」。
「起如是見」這句話怎么講呢?這表示那個人的心里面,他自己的心里面「忍可欲樂」。他對這個邪見他能忍可,他同意了,這個同意里面包含什么意思?就是經(jīng)過一個時期的學習,經(jīng)過一個時期的思惟、分別,他同意了這樣的邪知見,那叫做「忍可」。就是他能接受,他心里認為這樣的思想,認為是對的,這是「忍可」!赣麡贰,就是特別歡喜,歡喜這樣的思想、這個邪知見,有「欲樂」!府斔f義」,他「忍可」「當所說義」、「欲樂」「當所說義」,當為演說這個道理。他還沒有說,但是心里同意了,在內(nèi)心里面是這樣的意思,叫「起如是見」。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八(8)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八(10)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