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捐助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介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八(4)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八(4)

  寅五、煩惱門(分二科) 卯一、由二門(分二科) 辰一、標列

  煩惱門者,略由二門煩惱所惱,謂由纏門及隨眠門。

  現(xiàn)在是「煩惱雜染」這一科。里面一共是有九科。第一科是「煩惱自性」,第二「煩惱分別」,第三「煩惱因」,第四「煩惱位」,現(xiàn)在是第五科「煩惱門」。

  「門」這個字是出入的意思,人從這里出去,也從這里入進來,就是他活動的時候,一定從這里經過的�,F(xiàn)在我們內心里面的煩惱,也是有這樣的門。有幾個門呢?這里先說有兩個門「略由二門」,簡略的說煩惱有兩個門�!笩⿶浪鶒馈�,由這兩個門,我們的內心為煩惱所擾亂。我們的心本來是很寂靜,很自在的,很不錯的。但是由這兩個門我們的心就不寂靜了,就不安樂了。那兩個門呢?

  「謂由纏門及隨眠門」,「纏」就是煩惱有了行動,他能夠發(fā)生「纏」的作用,纏繞著你,使令你不自在。第二個門就是「隨眠門」,這個煩惱沒有活動,但是與你的心也沒有分離,這個門也是很厲害的。這是把這個門「標列」出來,「煩惱門者略有二門」這是「標」。底下「由纏門及隨眠門」這是「列」。下面第二科「隨釋」,先解釋「纏門」。

  辰二、隨釋(分二科) 巳一、纏門

  纏門有五種,一、由不寂靜住故,二、由障礙善故,三、由發(fā)起惡趣惡行故,四、由攝受現(xiàn)法鄙賤故,五、由能感生等苦故。

  「纏門有五種」,這個煩惱的纏,他有五個相貌的差別。

  「一、由不寂靜住故」,第一個相貌就是他活動的時候,就是使令你心里面動亂,不寂靜,這就是苦惱。

  「二、由障礙善故」,煩惱一活動的時候,使令我們的內心顛倒迷惑,顛倒執(zhí)著。這個煩惱一動,貪心來了,瞋心來了,各式各樣煩惱一動起來的時候,我們的理智本來就不強,這回煩惱來的時候,這個智慧非常的薄弱,就是煩惱可以縱橫自在的顛倒執(zhí)著。這個時候我們若想要做善事是不可能的,想要做好事是不可能的,就被煩惱障礙了,因為做善事是要用智慧的。現(xiàn)在煩惱這樣強,這個智慧不能活動,所以這個善事做不來了,所以這就是為煩惱所惱,我們就想要做也做不來。

  「三、由發(fā)起惡趣惡行故」,這個是更厲害了�!赴l(fā)起惡趣惡行」,這個煩惱一動出來,一發(fā)動了,就會創(chuàng)造出來墮落惡趣的罪業(yè)。「惡行」就是罪業(yè),這個罪業(yè)使令我們到三惡道去,那么這個煩惱對我們就是有這種苦惱,令我們受這個苦惱。

  「四、由攝受現(xiàn)法鄙賤故」,前面說發(fā)起惡趣惡行,是說造了這樣的罪以后,將來要到三惡道去,將來要受苦。現(xiàn)在呢?「由攝受現(xiàn)法鄙賤故」,現(xiàn)在因為我們的煩惱一動了,「攝受」,就是積成,積聚成就,就是成就了�!脯F(xiàn)法」,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是現(xiàn)法。我們的色受想行識為煩惱的逼迫,造成了罪過,造成了罪過的事情,為人所輕賤。就是或者受到法律的制裁,我們殺生偷盜,各式各樣的罪過,造成了的時候,法是現(xiàn)在;「發(fā)起惡趣惡行」,那是將來的事情,現(xiàn)在受到法律的制裁;或者是我們有什么榮耀的事情也都被取消了;被人家呵斥,社會上的輿論呵斥我們,所以這就叫做「攝受鄙賤故」,也就是我們被我們的煩惱所惱。

  「五、由能感生等苦故」,第五個我們煩惱一活動,就使令我們造成了很多的痛苦,生苦、老苦、病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各式各樣的苦都成就了。

  這一共是五個,由「纏門」,煩惱活動出來的時候,我們有這五種的苦惱,被這個煩惱所苦惱,有這五種。

  巳二、隨眠門

  云何隨眠門所惱?謂與諸纏作所依故,及能引發(fā)生等苦故。

  「云何隨眠門?」前面「纏門」解釋完了,現(xiàn)在解釋第二個門「隨眠門」。怎么叫做「隨眠門所惱」呢?「謂與諸纏作所依故」,隨眠就是煩惱的種子,煩惱在種子狀態(tài)的時候,它沒有活動出來,它在休息,煩惱在睡覺,它沒有活動,法有活動它有什么事情呢?它對我有什么苦惱呢?有!「謂與諸纏作所依故」,它就會活動出來作依止處。煩惱能活動,就是因為有隨眠的關系,有煩惱的種子,所以它是一個根本,煩惱種子反倒是最厲害了。「與諸纏作所依故」,那個種子為煩惱活動作依止處的,若沒有煩惱種子,就沒有煩惱的活動了。所有的煩惱活動,都是因為有煩惱種子的關系,所以這煩惱種子也是很厲害。

  「及能引發(fā)生等苦故」,它若是為煩惱纏作依止處,煩惱一動就引發(fā)出來種種的苦。種種苦還是煩惱種子的作用。所以隨眠門也是要注意的,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這是由二門,第五由「煩惱門」,「由二門」說到煩惱的過失,對我們的傷害。這底下第二科「由七門」。

  卯二、由七門(分二科) 辰一、標

  又由七門,一切煩惱,于見及修,能為障礙應知。

  這是第一科是「標」。前面兩個門,還可以說有七個門,從七個門來說明它擾亂眾生的相貌�!敢磺袩⿶�,于見及修」,這底下還是屬于「標」,總起來說呢?前面我們說到煩惱的體相,「薩迦耶見、邊執(zhí)見、邪見、見取、戒禁取、貪、瞋、癡、慢、疑」,那段文我們應該熟悉,應該多讀多少遍,要熟悉,什么叫做薩迦耶見?什么叫做邪見?什么叫做邊執(zhí)見?要熟悉!這「一切煩惱」就指那一些煩惱。

  「于見及修」,對于我們佛教徒若想要見道,我們想要得到慧眼,能見到第一義諦,還想要修學無上的佛道,修道,修學圣道。見道以后要修道�!改転檎系K」,這個煩惱它的能力就是障礙我們做這件事,叫我們不要修道。不要見道,也不要修道,永久的被我控制住,在這里迷惑顛倒受苦,這煩惱的本事就是這么大。「應知」,我們學習佛法的人應該知道,這個煩惱是這樣子的。

  辰二、列

  謂邪解了故,不解了故,解了、不解了故,邪解了迷執(zhí)故,彼因依處故,彼怖所生故,任運現(xiàn)行故。

  「謂邪解了故」,這底下是「列」出來這七個門,前面這句話都是「標」,就是標出個大意,底下正式的說出來七個門。那七個門呢?

  「謂邪解了故」,就是對于我們所應該知道,所應該認識,所應該通達的事情,不能夠正確的明了,它叫我們向錯誤的方向去了,「邪解了故」。比如這個身見,十個煩惱第一個是身見,在色受想行識里面沒有我,他就偏要執(zhí)著有個我,這就是搞錯了。「解」明白的不對,錯了。(邊見)邊執(zhí)見,斷見常見,其實也不斷,也不常見。有這撥無因果這些事情,其實有因也有果,但是就是認為沒有因果,那么就變成邪見了。這些事情呢?「謂邪解了故」,就是對一切法的真實相搞錯了。這煩惱有這樣的本事,叫我們搞錯了。

  「不解了故」,這是無明,貪瞋癡,愚癡就是無明。叫我們不明白,什么叫做第一義諦?不明白。什么叫做緣起?不明白。什么叫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出世間因果的道理?它叫我們不明白,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情。

  「解了不解了故」,這是疑。疑惑,對于這件事也明白多少,但是又不明白,就是不決定,究竟是怎么回事情,猶豫不決,叫做疑惑。

  「邪解了迷執(zhí)故」,前面就是三個,「邪解了故,不解了故,解了不解了故」,這是三個門,第四個門「邪解了迷執(zhí)故」。對于所邪解了的事情,還執(zhí)著得很厲害,自己錯了,不認錯,還認為是對,特別是對的,就是這樣迷惑執(zhí)著,所以叫邪解了。這個邪解了,就是這十種煩惱,前面說十種煩惱都是這樣子。主要是什么呢?就是苦諦集諦,就四諦就是前兩種諦,就是苦諦集諦�?嘀B是什么?就是我們的生命體、這個色受想行識,這就是苦。所有的苦都在這里,生苦也是它,老苦也是它,病苦也是它,死苦也是它,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都是在這里。那么在這里,我們對色受想行識不太明白,但是不承認不明白,反倒認為自己很對,這樣執(zhí)著,「邪解了迷執(zhí)故」。

  「彼因依處故」,這是第五句,第五門�!副艘蛞捞幑省梗@個苦集二諦是煩惱的因,煩惱就從這里來。這個「依處」怎么講呢?可以來回的講。這個色受想行識的苦諦,是煩惱的依止處,就是色受想行識里面生出煩惱來;但是色受想行識也是由煩惱來的,所以它又是苦諦的依止處�?嘀B以誰為依止處呢?以我們的煩惱為依止處;煩惱依誰為依止處呢?依苦為依止處,依色受想行識為依止處。所以它們的關系是非常的密切的,是「彼因依處故」。這個煩惱十使前面說這個是苦諦集諦的因處、依處。煩惱又是它的因依處,苦諦也是煩惱的因依處,就是這樣說。對于苦諦都是迷惑不明了。

  「彼怖所生故」,這是說什么呢?這是說滅道兩諦。滅諦和道諦是出世間的因果,是圣人的因果。圣人的因果是清凈無漏的善法,我們凡夫這個理智、智慧非常的少,而又很軟弱,最有力量的就是煩惱。這個煩惱的作用,使令我們愛樂生死的境界,愛樂顛倒迷惑的境界,這個煩惱使令我們不歡喜滅道二諦。若是聽聞佛法的時候,對佛說大涅槃,離一切相的境界,生恐怖心,害怕�?植�,生懸涯想,就像人走到高涯上面去,這個腳膝就酸,腿就酸了,腿就軟了。現(xiàn)在說我們的煩惱,身見,執(zhí)著有我、有我所,有貪瞋癡的煩惱的人,若是聽聞大涅槃的境界,生恐怖、害怕,害怕這個境界。就算是有一點信心,有一點歡喜心,但是我能得到嗎?我能夠成就那樣的圣德嗎?就生恐怖想,「彼怖所生故」。所以這樣子呢?就是對于圣道的認識,也是不正確的,「彼怖所生故」。彼滅道二諦是煩惱生恐怖的地方,從這里生恐怖心。所以也就是我們的煩惱,聽佛說到苦諦,說到滅諦,說到道諦,也用煩惱的分別心去攀緣的時候,又引起種種的誤會,是這樣的意思,說「彼怖所生故」。

  「任運現(xiàn)行故」,這是最后一句,最后一門�!溉芜\現(xiàn)行故」前面這一共是七句,前六句是屬于見道所斷的煩惱,分別煩惱。修道的時候,就是已得圣道以后的圣人,他們所斷的煩惱是任運現(xiàn)行的煩惱,就是不須要特別去思惟,這煩惱就出來了。高慢心也是,貪心、瞋心也是這樣子。這個時候這個分別的煩惱都已經清凈,沒有了,就是有俱生的煩惱,任運現(xiàn)行的煩惱還在。這個時候這個斷煩惱的力量是有了,是繼續(xù)向前進,得不退轉了。

  這是說到七個門,這七個門的說法,包括了前面這兩個門,但是又進一步的說到圣道的事情。

  寅六、煩惱上品相(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煩惱上品相?

  「云何煩惱上品相」,前面是第五科「煩惱門」,這底下是第六科「煩惱上品相」,就是最強烈的煩惱的相貌是什么樣子呢?分兩科,第一科是「征」,就是問。

  「云何煩惱上品相?」前面「煩惱位」那個地方提到上品相,這個地方就加以解釋了。怎么叫做煩惱的上品?就是最強烈最厲害的煩惱的相貌呢?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標二相

  謂猛利相及尤重相。

  就是這個,這底下解釋,先標出來這二個相貌。

  這兩個相貌,第一個「猛利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煩惱一動作出來以后,不容易制伏。這貪心來了,你想叫它不貪,不容易。瞋心來了,你叫他不要再瞋,不行,不容易,難可制伏,這叫做「猛利相」。

  「尤重相」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也是特別重,小小的一點,引發(fā)煩惱的事情就不得了,這個煩惱事情就很厲害。小小一點事情,煩惱動作起來就不得了。有的人性格溫和一點,小小的境界,他生的煩惱也可能引起煩惱,也可能不引起煩惱,那就是煩惱輕微。但是有的人不是,小小的就不得了。這是「標」出來兩個相貌,就是煩惱上品相,這底下舉出六種。

  辰二、舉六種(分二科) 巳一、標列

  此相略有六種,一、由犯故,二、由生故,三、由相續(xù)故,四、由事故,五、由起惡業(yè)故,六、由究竟故。

  「此相略有六種」,就是這個煩惱的上品相,簡單說有六個相貌�!敢�、由犯故,二、由生故,三、由相續(xù)故,四、由事故,五、由起惡業(yè)故,六、由究竟故」,這是六個相貌。前面是「列」出來,底下解釋,先解釋「由犯故」。

  巳二、隨釋(分六科) 午一、由犯故

  由犯故者,謂由此煩惱纏故,毀犯一切所有學處。

  「由犯故」,這句話怎么講呢?這就是說我們這個智慧沒有力量,因為這個煩惱的活動出來了以后,就「毀犯一切」,破壞了我們在佛法僧前面所受的一切戒法。我們受的戒法,這煩惱一動出來,就把戒都犯了,不持戒了,這是一個煩惱重的相貌。能持否?能持。到時候煩惱來了,就不持了。

  午二、由生故

  由生故者,謂由此故,生于欲界苦惡趣中

  這是第二段,「由生故者:謂由此故,生于欲界苦惡趣中」,煩惱的上品相還有一個相貌,就是「由生故」。

  「謂由此故」因為煩惱一動,造了罪了,這個罪會令我們怎么的呢?生于欲界。就是叫我們投生在欲界的「苦惡趣中」,很嚴重的,痛苦的惡趣里面,就是地獄餓鬼畜生的世界去了。到了地獄餓鬼畜生的世界去,這要重的罪過才能有這種力量的。

  午三、由相續(xù)故

  由相續(xù)故者,謂貪等行,諸根成熟,少年盛壯,無涅槃法者。

  第三段「由相續(xù)故者」,怎么叫相續(xù)故者呢?「謂貪等行,諸根成熟,少年盛壯,無涅槃法者」。

  「謂貪等行」,貪行、瞋行、愚癡行,這個「行」就是活動,「貪」就是煩惱。這個貪的煩惱活動出來了,這是貪行,但是主要是三種煩惱,貪、瞋、癡。這個說是貪行瞋行愚癡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這三種煩惱,是特別的強烈。這樣的眾生,是在什么時候有這樣的煩惱的呢?

  「諸根成熟」,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都成熟了,不是小孩,小孩還不行,不算數(shù)。就是在少年到中年的這個時候。這個時候身體盛壯的時候,身體盛壯的時候,他又是煩惱特別重的時候,這個煩惱是很厲害的。煩惱厲害,為什么叫做「相續(xù)」呢?這句話怎么講呢?

  「無涅槃法者」,就是在他的生命體里面沒有圣道的善根,沒有栽培圣道。在《瑜伽師地論》上的意思,就是有的人是沒有出世間的善根的,這個人就是永久也不能夠得圣道的,有這種人。這種人他的貪瞋癡的煩惱是沒有辦法停下來的,就是一直這樣相續(xù)下去。這是煩惱重的人,就是這種人。

  午四、由事故

  由事故者,謂緣尊重田,若緣功德田,若緣不應行田而起。

  這是第四個,「謂緣尊重田,若緣功德田,若緣不應行田而起」。

  「由事故者」,就是由煩惱發(fā)動以后,所造作的罪過的這個事情,煩惱所造的這件事,是嚴重的,那么就叫做煩惱的上品相。什么呢?

  「謂緣尊重田」,就是他的心在什么地方造罪呢?在自己所尊重的父母邊造罪。父母是屬自己所尊重的境界,或者是等同于父母的這種關系的人。你在父母邊造罪,或者是你罵、毀辱父母,或者是有其他罪過的行動,那么這就是上品的煩惱了。這個「田」是什么意思呢?田是所種的,農夫能耕田,栽培這個稼穡,秋天的時候可以有所收獲,得到谷了、得到糧食,得到了很多的食品。就是在父母邊,你能夠孝順恭敬,你就能夠得到很多的福德,所以叫做「田」�,F(xiàn)在若是在父母邊造罪,造罪將來要得到罪過的果報的,也有田的意思。在父母邊,這樣尊重的身份的人旁邊造罪的時候,足見那個煩惱是很重的,叫做上品煩惱。

  「若緣功德田」,這「功德田」就是三寶,佛寶、法寶、僧寶。在這樣的所緣境上面,這是有大功德的地方,佛也是大功德,法也是大功德,僧也是大功德的境界。我們應該在這里發(fā)恭敬心,尊重心,造作種種的善根,栽培種種的善根才對。結果這個人呢?在這里造罪。足見那個人的煩惱是很重的,是上品的。

  「若緣不應行田而起」,這就是其余的這些人,其余的這孤苦貧窮的這些人,你在那里造作種種,沒有慈悲心,你造作種種罪過,煩惱也是很重的。人家說殺富濟貧,反倒到貧窮那里去做種種罪過,一點同情生不起來,足見這煩惱是很重的。

  午五、由起惡業(yè)故

  由起惡業(yè)故者,謂由此煩惱纏故,以增上適悅心,起身語業(yè)。

  這是第五,「由起惡業(yè)故者,謂由此煩惱纏故,以增上適悅心,起身語業(yè)�!骨懊媸钦f是造作罪過的境界來說,從造作的境界上表示煩惱重�,F(xiàn)在「由起惡業(yè)故」,是在你心上說,在造罪的人的心上說。

  「謂由此煩惱纏故,以增上適悅心起身語業(yè)」,由于你內心的煩惱的活動,煩惱在活動的時候,你去造這個罪的時候,你心里面非常的歡喜,非常的高興。這個事情計劃好了,去造的時候心里歡喜,做成功了,還要慶賀、慶賀的。所以這是「增上」,就是特別強烈的,非常勇猛的,快樂的心情,發(fā)動出來的身語的罪業(yè),就是有時候。

  這上面,前面說是「由相續(xù)故者,謂貪等行,諸根成熟少年盛壯,無涅槃法者」,這是造罪的這個人在什么時代?在小孩造罪呢?是壯年的時候造罪呢?是老年的時候造罪呢?這還有差別。就是壯年的時候造罪,不得了,和老年不同。因為諸根衰退了,這個人年紀很大了,諸根衰退了,他若造罪,同樣是罪,但是他的罪輕一點,若是壯年就不得了,這還是不同。小孩子又不同,小孩子造罪,多少還有一點天真的氣氛,他和壯年不同。所以壯年造罪是厲害,做福、做功德也是一樣。小孩子做功德,老年人做功德,壯年人做功德,壯年人也是厲害,也是不同。同樣做功德,這個壯年人造的,他的功德大一點,還有這樣的事情,造罪是這樣子。

  午六、由究竟故者

  由究竟故者,謂此自性上品所攝,最初軟對治道之所斷故。

  這是第六句,「謂此自性上品所攝,最初軟對治道之所斷故」,這是又一回事情了,「由究竟故者」。

  「究竟故者,謂此自性上品所攝」,謂此煩惱的體性是說,前面標題是說上品的煩惱,是屬于上品的煩惱。這個煩惱在佛教徒來說呢?是「最初軟對治道之所斷故」,就是你修學戒、定、慧,修學四念住的時候,斷這個煩惱的時候,用的是什么樣的道行?什么樣的道力來斷煩惱呢?軟品的,不是很高深的道行,就是初初的,有這樣的道力就把煩惱斷了。

  這個事情也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我們認為煩惱特別強,道力也要特別高才可以,結果不是,結果是那個道力不是太高,就把這個上品的煩惱斷掉了。最后的上品煩惱、中品煩惱、軟品煩惱,最微細的煩惱要特別高的道力才能斷,原來是這樣子,這修行的事情還是這樣的。這個最微細的煩惱不容易斷,是不容易斷的。

  「謂此自性」,屬于上品的煩惱,這修行人最開始成就的軟品的對治道,這是最起碼的對治道,「所斷」。這個對治道,能把煩惱斷掉了。這是說到第六。

  寅七、煩惱顛倒攝(分二科) 卯一、舉顛倒(分二科) 辰一、標列七種

  煩惱顛倒攝者,謂七顛倒:一、想倒,二、見倒,三、心倒,四、于無常常倒,五、于苦樂倒,六、于不凈凈倒,七、于無我我倒。

  這底下第七「煩惱顛倒攝」,就是用顛倒和煩惱來配合一下,解釋一下,這樣意思。「顛倒」,這個「顛」是高,山的最高處就叫做「顛」�!割崱沟惯^來了,倒過來就變成下了,其實就是錯誤的意思。

  那么在這里說「顛倒」有七種:第一個是「想倒,二、見倒、三、心倒,四、于無常常倒,五、于苦樂倒,六、于不凈凈倒,七、于無我我倒」,這是七種倒。

  「煩惱顛倒攝」這科的大科的名字是這樣。分兩科,第一科是舉出來這個顛倒。又分兩科,第一科「標列七種」,這七種「標列」出來了。第二科「別釋」三倒,七倒里面解釋這三種倒。三種倒,先解釋想倒,怎么叫做「想倒」呢?

  辰二、別釋三倒(分三科) 巳一、想倒

  想倒者,謂于無常、苦、不凈、無我中,起常、樂、凈、我妄想分別。

  就是我們的色受想行識,是剎那剎那的生滅變化,終究是老病死,是一個必朽之物,一定是要敗壞的,這個身體。不管是怎么樣健康,不管怎么樣長壽,終究是要敗壞的。這是個無常物,但是我們心里總是常,總是希望他常,希望他永久,總是要萬歲。樂與苦,前面于無常起常想。

  于苦起樂的想,這個色受想行識是苦惱的,會有很多很多的苦惱。剛才說的,老病死苦,怨憎會苦,愛別離苦,乃至壞苦、苦苦、行苦都是苦,但是我們總感覺到不苦,感覺到快樂。這是因為從久遠以來,這個顛倒心的心情,總希望這個樂。雖然感覺到苦,心還是希望那個樂,所以總是執(zhí)著這個樂。所以于苦不知道是苦,而認為是樂,這樣的想法就是「想倒」。

  「凈」,這個色受想行識是個臭穢的,但是總感覺到不臭穢,很清凈,很好。

  「于無我我想」,本來這個身體里面沒有常恒住不變異的我,但是還是認為是有我,這樣的妄想。

  所以「于無常,苦,不凈,無我中」,起常想妄想分別,起樂的妄想分別,起凈的妄想分別,起我的妄想分別,這就叫做「想倒」。怎么叫做「想倒」?就是這就是「想倒」。這樣的妄想分別,是我們凡夫日常生活里面的一種思想,習慣了的思想,也就是我們的一個希望,老是希望這樣子,盡管很困難,還是希望,還是希望是這樣子。那么這就叫做「想倒」,這樣說呢?這個想倒是很普遍的。

  巳二、見倒

  見倒者,謂即于彼妄想所分別中,忍可欲樂,建立執(zhí)者。

  「見倒」怎么講呢?「謂即于彼」,就是說我們的心情在妄想分別里面,在無常、苦、不凈、無我中,起常樂我凈的妄想分別的里面,「忍可欲樂」。

  「見」這個字里面有智慧的意思,是有一點智慧的意思。有智慧這話怎么講呢?我們一般的人,也不去講究什么道理,只是我歡喜就是這樣子,我歡喜這樣,我就去追求就是了。等到有頭腦的人,有思想的人,他要說出個道理來的。說我希望是常,會說出一個道理來的。常、樂、我、凈,都說出個道理來的。說出道理說得你還不能不相信。說出來語言,寫出來書,告訴你怎么、怎么地,就是這樣子,更加強了自己的執(zhí)著。自己也相信自己說的理論,也勸別人相信這個理論,大家一直的這樣子去「忍可欲樂」,就是非常同意,認同這樣子,是的,是常樂我凈的,是這個意思�!溉炭伞梗膺@樣的說法,「欲樂」,就是特別歡喜,是的,這么做是對的。

  這社會上的確是那樣子,說是那個有學問的文學家,他會說出很美麗的言句,使令大家還歡喜讀,讀他的言句。自古…從多少年,幾百年,幾千年,還有人繼續(xù)讀,繼續(xù)讀這個言句是,「忍可欲樂」,就這樣子,那么這就叫做「見倒」。

  前面說「想倒」是一般人的境界;「見倒」就不是平常人了�!溉炭捎麡罚�(zhí)著」,本來雖然有執(zhí)著,執(zhí)著也不是那么厲害,這一來可是特別厲害了。

  巳三、心倒

  心倒者,謂即于彼所執(zhí)著中,貪等煩惱

  第三個是「心倒」。「謂即于彼所執(zhí)著中貪等煩惱」。「心倒」是指什么說的呢?就是在彼所執(zhí)著的常、樂、我、凈里面,也就是在無常、苦、不凈、無我中,起常樂我凈的妄想分別里面,或者在執(zhí)著里面。

  「貪等煩惱」,就是引起這是常樂我凈的,這個色受想行識是常樂我凈的,于是乎貪的煩惱更起,更厲害,瞋的煩惱也厲害,各式各樣的煩惱都是很厲害的,這樣意思,這叫做心倒。這個心都顛倒了。

  這樣說呢?「想倒」,想的顛倒,是普遍都是這樣子。這「見倒」,是單獨指外道說的,就是有學問的人,這些外道。這個「心倒」,就是一般的凡夫了,或者說在家人,心倒。這加起來是三倒,其實也就是七倒。

  「即于彼所執(zhí)著中,貪等煩惱」,所以修四念住正好來對治這個常樂我凈。對治常樂我凈,就沒有想倒;沒有想倒就沒有見倒;沒有見倒也就沒有心倒,那么就得解脫了,是這么意思。

  卯二、煩惱攝(分三科) 辰一、標列

  當知煩惱略有三種,或有煩惱是倒根本,或有煩惱是顛倒體,或有煩惱是倒等流。

  這是第二科「煩惱攝」,這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標列」,第二科「隨釋」,第三科「別廣」。這底下是第一科「標列」�!府斨獰⿶缆杂腥N」,前面說七種顛倒,約類別來說,就是有三種,那三種呢?「或有煩惱」,是顛「倒的根本」,或者有的煩惱是顛倒的體相,或者有的煩惱是顛倒的等流。這是「標列」出來,底下解釋。第二科是「解釋,也是分三科,第一科是「倒根本」。

  辰二、隨釋(分三科) 巳一、倒根本

  倒根本者,謂無明。

  「倒根本者」,我們對于色受想行識生起常、樂、我,凈的顛倒,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呢?為什么會生出顛倒呢?「謂無明」,就是我們沒有智慧,不認識這個色受想行識的真實相。這個不認識它的真實相的這個就是「無明」,不明白,這是最根本的煩惱。最根本的煩惱,也就是最微細的煩惱,我們自己不覺知,自己不知道這個煩惱。我們日常生活的事情,我們要特別注意的時候,雖然還不能夠認識最微細的煩惱,但是會知道,由煩惱向前推,是感覺到是非常微細的。平常的舉心動念,這個心動念的時候,會知道是非常微細,就會知道這件事。我們若是心里面也沒有、不感覺到有什么貪心,有什么愚癡心的時候,我們感覺好像沒有什么事,其實那個時候就是無明的境界,就有無明的境界。無明的境界,其中我們感覺…我們是…若是不做什么也不感覺到什么,若做就會知道,感覺一個最嚴重的、最厲害的這個無明的作用,就是執(zhí)著什么都是真實的這件事,無論什么都是執(zhí)著是真實的。佛說一切一切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乃至山河大地,地水火風都是假的,有若無的樣子,不是真實的。但是我們的心情,執(zhí)著都是真實的,無論什么事情都是真實的。像那個風一吹,樹葉一動,是真的,就執(zhí)著是真的,小小的那么一飛也是真實的�?匆娪腥说赡阋谎郏彩钦鎸嵉�,什么都是真實的,不知道是假的。我們一動念就執(zhí)著…你看那個怪物,他怎么不一開始就認為是假的呢?不這么分別,認為都是真的。只有什么時候會有一點動搖執(zhí)著真實的心情呢?我們執(zhí)著真實的心情被動搖了一下,什么時候呢?是做完夢,醒夢的時候。做特別有意思的夢,印象特別深刻的時候,但是醒了沒有,沒有這么回事,那么你若在這里想的時候就知道,我在認為是真實的時候,可是一醒的時候,什么也沒有,就是那個執(zhí)著真實的對不對呢?就這個時候會有這么一點,但是很快就忘了,還是認為什么都是真實的。所以這個執(zhí)著真實這個地方,就是那個無明的一個作用,執(zhí)著真實。不知道是假的,還是那個無明,不知道。執(zhí)著真實,這都是這個作用。

  「倒根本者,謂無明」,無明是很厲害的。你執(zhí)著是真實的,然后心就動,然后這個貪來了,瞋來了,各式各樣的煩惱會來了。若知道是假的、是空的、無所有的,心就不動。不動,所有的煩惱都不動了。所以「倒根本者:謂無明」。那么我們若修行的時候,修四念住的時候,一定要觀察到這里,要觀察身、受、心、法、觀察色受想行識都是假的,都是空的。

  這個看出來這個《金剛經》非要認真的學習,當然《金剛經》是最好。不過《金剛經》還是有問題的,就是你不容易找到最合適的參考書,最好是《大智度論》�!洞笾嵌日摗犯嬖V我們修四念住的時候,就是要破真實,執(zhí)著真實的心情。你常常作如是觀,常常作如是觀。慢慢地、慢慢地,思想上就轉變,就起變化。一起了變化,煩惱就開始降低了,逐漸、逐漸就不起了,分別煩惱不起了,就得無生法忍了。所以「倒根本者:謂無明」,要從這個地方開始修行,開始修行。非要常常讀經,讀經把這個佛的法語要記住。

  這個《辯中邊論》上有一句話「忘圣言」,這是一個過失。我們修行有什么過失?「忘圣言」,佛的法語忘了,忘了這句話,就不知道怎么修行了,你不要忘了這句話。比如說你學《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你不要忘,你常常的走路也好,坐在那里也好,你心里面把這句法語把它現(xiàn)出來,現(xiàn)出來然后思惟。其實這句話誰都能背得住,那幾個字誰都能認識,誰也都能背下來,但是問題是什么?你要用念,用四念住的念,要把它現(xiàn)出來,然后常思惟觀察才可以。

  這個修行其中還發(fā)現(xiàn)一件事,就是佛告訴我們修行這個次第里面,我們發(fā)現(xiàn)一件事,發(fā)現(xiàn)什么事?告訴我們在心平氣和的時候修行,就是也沒有人來罵我,也沒有人來贊嘆我,就是沒有人睞我是最好的時候。我心里面什么事也沒有,心里面很輕松,沒有壓力,這時候修這個四念住。這時候把這個心收回來用這個奢摩他,毗缽舍那的方法思惟,「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這是我空觀。「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是法空觀。其實就是不須要很多,就這件事就夠了。思惟是假的、是空的。色受想行識都是假的、都是空的�!刚找�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就這么做就好了,今天也這樣做,明天也這樣做。

  你看這《阿含經》,看我們出家人的戒律上,不是說我們誦的戒本,不是這個,是《廣律》。戒本上有這個《廣律》,那上面就說到一些事情�;蛘呤窃跇湎�,不是在室內,在樹下經行,經行一會坐下來,坐它幾個鐘頭要再經行,干什么?就是做這件事,就思惟我空、法空,也就是來破這個根本無明。這個時候心情沒有壓力,說是「佛法不離世間覺」,對的,到城市間去修行去,當然你可以,我是不可以,我還是要到山里面寂靜的地方比較好。好什么呢?就是沒有人睬我,我也不須要去睬別人。別人不睬我,我的心里面就是思惟,破這個根本無明。

  不是說是我心里面很浮動起來了,貪心很大起來了,瞋心很大起來了,不是這個意思,固然那樣的煩惱來了也要調伏,但是真實用功不是這個時候。是在寂靜處,心里面平和的時候,用奢摩他、用毗缽舍那這樣用功。當然這樣子,偶然的也可能會有些浮動,但是那不是,那是少數(shù)。多數(shù)用功的時間是心里平靜的時候,破這個根本的執(zhí)著,多數(shù)是這樣子。你常常這樣做,我們在經論上看,有人結夏安居三個月成功了,得無生法忍了,三個月。說我們不…我們的業(yè)障重,我們三年也可以吧!他三個月,我們三年怎么樣?三年或還沒有成,但是已經有好消息了。

  說是今天有一個什么大法師來了,很多人要去聽講,心里就動了,要去聽講,去聽講也是好,也是對的,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有點問題。如果你若把這些經論,像《瑜伽師地論》像《金剛經》、《大品般若經》、《大智度論》、《瑜伽師地論》,《大般涅槃經》、《華嚴經》、《法華經》這些經,你能夠用功的修行,就夠了。什么大法師還能超過這個事情!超過這個經論。思想就穩(wěn)定下來了,什么境界不動。但是你思想沒有穩(wěn)定,還非動不可,那就好了,那也可以動,去聽一聽也是對。不去還不行,不去心里不舒服,也是可以去,我就是這樣子,我以前也是這樣子。但是現(xiàn)在我心里面沒有這個事情,說這話什么意思呢?你要用功修行,非要心里不要動。忽然間往那里跑跑,忽然間往這里跑跑,不行,你的心不安下來不行。

  所以這地方是說煩惱,說煩惱就知道用功也就是…從這地方就得到用功的消息,是這么意思。「倒根本者:謂無明」。

  巳二、顛倒體

  顛倒體者,謂薩迦耶見,邊執(zhí)見一分,見取,戒禁取,及貪。

  「顛倒體者,謂薩迦耶見」,這「顛倒體」是什么呢?「謂薩迦耶見」,就是從無明里面發(fā)出來的薩迦耶見。前面怎么講的,什么叫薩迦耶見?(智禪法師你講什么叫薩迦耶見?「薩迦耶見者,謂由親近不善丈夫,聞非正法,不如理作意故,及由任運失念故,等隨觀執(zhí)五種取蘊,若分別不分別梁污慧為體�!箤�,你記住了,看來你是用功了。)

  什么叫做「薩迦耶見」?「顛倒的體就是薩迦耶見」,「親近不善丈夫,聽聞非正法」,在色、受、想、行、識里面隨一樣去觀察思惟,認為是我、我所。那么這里有分別我執(zhí),有俱生我執(zhí)的不同。那么這就是顛倒的體,執(zhí)著有我,就是不對的,這是薩迦耶見。

  「邊執(zhí)見」,就是斷見是一邊,常見是一邊,而這里說邊執(zhí)見里面本來是有兩分,一個是常見,一個斷見,現(xiàn)在說其中的一分,一分是什么呢?就是常見,指常見說的。邊執(zhí)見的常,認為是有個常恒住不變異的我。

  「見取、戒禁取」,前面這十種煩惱常常讀,常常讀,熟悉一點就知道每一個名字是什么意思。

  「及貪」,就是貪著心、貪心,那么這就是顛倒的體。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