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八(8)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八(8)

  未三、欲邪行攝(分二科) 申一、總句

  復(fù)次欲邪行者,此是總句。

  「復(fù)次欲邪行者,此是總句。于諸父母等所守護者,猶如父母,于己處女,為適事他故,勤加守護」,這是「業(yè)雜染」,三種雜染里面,「煩惱雜染」已經(jīng)過去了,現(xiàn)在是業(yè)雜染!笜I(yè)雜染」里面說到十不善道。十不善道,殺生、偷盜也說過去了,F(xiàn)在是第三段「欲邪行攝」,屬于、攝屬于這一范圍的。分二科,第一科是「總句」。

  「復(fù)次欲邪行者」,前面這個殺生、偷盜之外,又有欲邪行的罪過,這一句話是「總句」。佛在經(jīng)里面,說這句話是那一段文的總句,總括大義的法句。

  申二、別句(分二科) 酉一、釋經(jīng)句(分二科)   戌一、初三句(分二科)

  亥一、別釋相(分三科)天一、于諸父母等所守護(分五科) 地一、父母守護

  于諸父母等所守護者,猶如父母,于己處女,為適事他故,勤加守護,時時觀察,不令與余共為鄙穢。

  「于諸父母等所守護者」,這以下是「別句」!竸e句」里面先解釋經(jīng)句。解釋經(jīng)句里面先解釋「初三句」!赋跞洹估锩嫦取竸e釋相」!竸e釋相」里面是先解釋第一句!赣谥T父母等所守護」,這一句里面有五個意思的,第一個是「父母守護」。

  「于諸父母等所守護者」,這一句話是什么意思呢?「猶如父母于己處女」,就舉一個例子,就像父親和母親對于他自己沒有出嫁的女兒。「為適事他故」,這個「適」,就是出嫁,為了出嫁侍奉別的人的緣故。「勤加守護」,他父母特別注意的要守護這個女兒!笗r時」的要「觀察」她,「不令與余共為鄙穢」的。

  地二、至親守護

  若彼沒已,復(fù)為至親兄弟姐妹之所守護。

  前面這一段是說父母對女兒的守護,底下這一段是「至親守護」!溉舯藳]已」,若彼父親、母親死沒了以后,這個女兒誰來守護呢?「復(fù)為至親」,特別有感情的人,就是親兄弟姐妹的「所守護」,來保護他這個親愛的人。

  地三、余親守護

  此若無者,復(fù)為余親之所守護。

  「此若無者」,這底下第三段「余親守護」,說是至親的同一個父母所生的兄弟姐妹守護,那么這些人也沒有了呢?「復(fù)為余親之所守護」,還有叔伯-他父親的哥哥、弟弟的、還有兄弟姐妹,這些人還是會守護的。

  地四、自己守護

  此若無者,恐損家族,便自守護。

  「此若無者」,若是這個也沒有了呢?「恐損家族,便自守護」,如果自己不謹(jǐn)慎,有些不名譽,就是家族都受到損害了,所以自己要知道好歹,要自己守護自己,這是第四。

  地五、舅姑守護

  或彼舅姑,為自兒故,勤加守護。

  第五段「或彼舅姑」,或者是舅姑,舅舅就是她母親的哥哥、弟弟,姐妹的這些人。「為自兒故,勤加守護」,這也等于就是他自己的兒女,所以也是「勤加守護」。這是第一句「于諸父母等所守護」。

  天二、有治罰

  有治罰者,謂諸國王,若執(zhí)理者,以治罰法而守護故。

  就是「初三句」,先解釋了經(jīng)上的第一句,經(jīng)上還有第二句,「有治罰者」,這是什么意思呢?「謂諸國王,若執(zhí)理者,以治罰法而守護故」,就是國家的政府-國王!溉魣(zhí)理者」,就是事法官,就是執(zhí)行法律的律師、法官這些人!敢灾瘟P的法」,也就是法律,一條條的成文,這個法律來「守護」這個人,違犯這個法律是不容許的。

  天三、有障礙

  有障礙者,謂守門者所守護故,

  這是第三句,「障礙」是什么呢?「謂守門者」,這個地區(qū),這個門有人守護的,你要從這通過,要經(jīng)過他同意的,這也是有守護的力量,非法的人不可以通過。這一共是三句。

  亥二、略顯義

  此中略顯未適他者,三種守護,一、尊重至親眷屬自己之所守護,二、王執(zhí)理家之所守護,三、諸守門者之所守護。

  「此中略顯未適他者」,前面是「別釋相」,就是三句話、佛說的這三句話,本論的論主解釋佛說這三句話的相貌,「別釋相」。這以下是第二科「略顯義」,把前面這一段文的要義再說一說。

  「此中略顯未適他者,三種守護」,這一段文里面簡要的大義是表示「未適他者」,就是沒有出嫁的女孩子,有這三種的守護。

  「于諸父母等所守護」;再來就是「法律的守護」;再就是「有障礙的守護」。這三種守護,第「一」種是「尊重至親眷屬,自己之所守護」,就是父母是所尊重的,和至親的兄弟姐妹、眷屬,自己的守護。「二、王執(zhí)理家之所守護」,國王的執(zhí)法官,就是法律上的守護。第「三」、是「諸守門者之所守護」。是這樣意思。

  戌二、后七句(分七科) 亥一、他妻妾

  他妻妾者,謂已適他。

  這是第二段「后七句」,前面是「初三句」。「初三句」,是未嫁的女人,有這三種守護。「他妻妾」,是「后七句」,后七句里面第一句是「他妻妾」,「謂已適他」,就是說他已經(jīng)嫁給別的人了。

  亥二、他所攝

  他所攝者,謂即未適他,為三守護之所守護。

  「他所攝者」,第二句「他所攝」,這句話怎么講呢?「謂即未適他,為三守護之所守護」,就是前面那一段,沒有嫁出去的女人、沒有嫁人的女人,為三種守護所守護,那么這叫做「他所攝」。這樣子,這個「攝」,就是守護的意思。這是第二句「他所攝」,第三句「由兇詐」這一句。

  亥三、由兇詐

  若由兇詐者,謂矯亂己而行邪行。

  這是第三科,這是一個問題了。這個「兇」,就是惡的意思,就是那個人不懷好意,心里面是有壞的主意,但是他是用詐術(shù)來欺騙,來完成他的惡意,究竟怎么辦法呢?「謂矯亂己而行邪行」,「矯」就是欺詐,他內(nèi)心里面是要欺騙他,表面上用一些不分明,就好像是愛護似的這種行為來惑亂他。如果你相信是真的了,就中計了。然后就與之「行邪行」,就是受欺騙了,這是一種叫欲邪行,有這么一回事。

  亥四、由強力

  若由強力者,謂對父母等公然強逼。

  「若由強力者」,這是第四「強力者,謂對父母等公然強逼」,謂是那個人不講道理,就是野蠻的一種態(tài)度,對他的父親、母親,公然的來強逼做這件事。

  亥五、由隱伏

  若由隱伏者,謂不對彼,竊相欣欲,

  這是第五「由隱伏者,謂不對彼,竊相欣欲」,就是不對他父母有這種強力的行為,但是他們兩方面私下的「相欣欲」,互相歡喜,同意了,是這樣意思。所以這個隱伏的意思,就是偷偷的,不是公開的。

  亥六、行欲行

  而行欲行者,謂兩兩交會。

  這是第六句「謂兩兩交會」,這是第六。

  亥七、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

  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者,謂于非道、非處、非時,自妻妾所,而為罪失。

  這是第七句,「即于此事」,就是兩方面,男、女兩方面。即此「非理」的,不合道理的「欲心而行邪行」了,這是什么意思呢?「謂于非道、非處、非時」,他們是夫妻,這是夫妻,但是,不是道、也不是處、也不是時。這在《五戒相經(jīng)》上也有提到,乃至《比丘比丘尼戒》里面有提到這個事情。「自妻妾所,而為罪失」,雖然是合法的夫妻,合法的妾侍,但是「非道、非處、非時」也還是有過失的,也屬于欲邪行之類的。

  酉二、明略義

  此中略義者,謂略顯示,若彼所行,若行差別,若欲邪行應(yīng)知。

  這是后七句,底下就「明略義」。前面是「釋經(jīng)句」,就是「初三句」,「后七句」,加起來一共是十句。這十句解釋完了,現(xiàn)在就是「明略義」,明大要的大義。

  「謂略顯示,若彼所行,若行差別,若欲邪行」,這個大義就是「若彼所行」,這一共是十句,前五句叫做「若彼所行」,是這樣子!溉粜胁顒e」,就是后面的三句,「由隱伏」、「行欲行」、「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這是次三句。

  前面的五句,就是「父母守護」乃至到「舅姑守護」,這是前面五句。次三句就是「他妻妾」、「他所攝」、「由兇詐」這三句。

  前五句、次三句、后二句,最后的兩句就是「行欲行」,「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一共是十句。前五句,次三句,后二句,容易分開。略義就是分這么三類,這樣的意思。

  前三句是「天一」是第一句,「天二」第二句,「天三」第三句。然后「他妻妾」、「他所攝」,這加起來是五句,應(yīng)該這么計算。然后次三句,就是「由兇詐」、「由強力」、「由隱伏」這是三句。最后二句,「行欲行」、「即于此事非理欲心而行邪行」,應(yīng)該這么分。

  未四、妄語(分二科) 申一、總句

  復(fù)次諸妄語者者,此是總句。

  前面「欲邪行」講完了,這底下講這「妄語」。「妄語」分兩科,第一科是「總句」。

  「復(fù)次諸妄語者者」,很多的說謊話,這經(jīng)上這一句是「總句」,底下就是經(jīng)上的「別句」。「別句」里面分兩科,先解「釋經(jīng)句」,總說有九句,第一個是「于王家」。

  申二、別句(分二科) 酉一、釋經(jīng)句(分九科) 戌一、于王家

  若王者,謂王家。

  「別句」的第一句就是王者,「王者」,過去時代就是國王、「王者」,也包括他們那一個族類的人,「王家」這是第一句。

  戌二、于執(zhí)難家

  若彼使者,謂執(zhí)理家。

  這是第二句。這個事法官當(dāng)然是王所委派的,所以是王的侍者。他來執(zhí)這個理,來審判怎么叫合法?怎么叫做違法?

  戌三、于長者居士

  若別者,謂長者、居士。

  經(jīng)上還有第三句,「謂長者、居士」,就是說「別者」,另外的。另外的是什么呢?「謂長者、居士」,這個「長者」,就是有道德的人,他不是「執(zhí)理家」,但是他是有道德,也是在政府里面做高官的人、「長者」。「居士」,就是財富特別多的人,有地位的人,這兩種人,這是第三句。

  戌四、于彼聚集

  若眾者,謂彼聚集。

  這個「眾」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是少數(shù)人,「謂彼聚集」,也就是說也有「王」,也有「執(zhí)理家」,也有「長者、居士」,這些人聚集在一處,這樣的情況。

  戌五、于四方人眾聚集處

  若大集中者,謂四方人眾聚集處。

  「若大集中者」,這是第五段,「謂四方人眾聚集處」,這就是不但是前面這幾類人,就是四面八方的人聚集在一處,很多的人了,一般的人民也都在「聚集處」。這是第五段,底下第六。

  戌六、于已知

  若已知者,謂隨前三所經(jīng)語言。

  「若已知者,謂隨前三所經(jīng)語言。若已見者,謂隨曾見所經(jīng)語言」,這第七句是「見」,第六句是「知」,分一個知,一個見。

  我們的六根,合起來是見、聞、覺、知,分成四個!敢姟故茄;「聞」是耳;「覺」就是鼻、舌、身,合起來名之為覺;第六意根、意識,叫做「知」。

  現(xiàn)在說「若已知者」,就包括把這個「見」除掉,就是聞、覺、知,這三個!钢^隨前三所經(jīng)語言」,就是前面這個王家和使者就是「執(zhí)理家」,這算一;「長者居士」那么這是一類;「若眾者,謂彼聚集」,「若大集中者,謂四方人眾聚集處」,合起來。合起來,在這么多的人眾里面,你就聞、覺、知,這三個。在前面這么多的人眾之中,你所知道的語言,他們怎么說的什么、什么,你知道了,是這么意思。

  戌七、于已見

  若已見者,謂隨曾見所經(jīng)語言。

  「若已見者」,這是第七句,就是「謂隨曾見所經(jīng)語言」,「謂隨」你自己在前面這么多的地方,王家、執(zhí)理家、長者居士、大眾聚集、四方人眾聚集處,你所見、所經(jīng)過的這些語言。

  戌八、由自因等(分二科) 亥一、略標(biāo)(分二科) 天一、舉由自因

  若由自因者,謂或因怖畏,或因味著。

  這是第八句,「由自因等」分兩科,第一科是「略標(biāo)」,「略標(biāo)」里面分二,「舉由自因」。

  「若由自因者」,這個「若由自因」,就是你見、聞、覺、知,所知道的一切的語言,你要向外講說的時候,你本身有些原因去說話,你什么原因要這樣說話,是這個意思。本身什么原因呢?

  「謂或因怖畏」,就是心里面恐怖,心里面有點恐怖;蛘哒f是你聽見什么話,你心里面愿意這樣講出去,但是另外有個大的力量恐怖,你怕他,你不能隨你自己意說話的,你要隨著那個人的意思說話。那個人有力量命令你,你一定要這樣講,你不可講別的說法。那么你怕他,你就這話說出來的不真實,和原來的話不一樣,和真實性有違反,這叫這個「怖畏」。

  「或因味著」,或者是你怕他,或者是因為自己「味著」。「味著」,就是愛著,也就是貪著。我自己有所求,不是別人威脅我,是我自己想要這樣、想要那樣。但是這話要能完成我的目的的時候,這話要轉(zhuǎn)變一下,不能照實說,照實說我就拿不到利益了。這是說謊話,「或因味著」。

  天二、側(cè)由余因

  如由自因,他因亦爾。

  「如由」自己的因是這樣子,他人也是這樣子,這是「標(biāo)」出來。

  底下解釋。

  亥二、別釋(分二科) 天一、因怖畏

  因怖畏者,謂由怖畏殺、縛、治罰、黜責(zé)等故。

  「因怖畏者」,這底下解釋這兩個!钢^由怖畏殺、縛、治罰、黜責(zé)等故」,就是由于「怖畏」,有恐怖,有什么恐怖呢?你若不聽命令,就會殺掉了你,你怕不怕。要系縛你、要治罰你!各碡(zé)」,原來你是有一點地位的,可以一下子可以把你撤職了,趕掉你、責(zé)罰你。你若不聽話,你立刻受到傷害了,所以你怕受到傷害,你不能說老實話,你要照那個人的意思說話,那么就說謊話了,這個意思就是這樣。

  天二、因味著

  因味著者,謂為財、谷、珍寶等故。

  「因味著者」,「味著」是什么意思呢?「謂為財谷、珍寶等故」。「謂為財谷」,或者是「財」富,或者是「谷」,或者什么「珍寶等故」,貪求這個種種財物,這個話要怎么說,不能照實說,就說謊話,這是一種。那么這是自己是這樣子,他人也是這樣子。他人就是那個人,那個人為了財富,為了財富要怎么、怎么的,要叫你說謊話,是這樣意思。按這個的意思,就是這種妄話就是復(fù)雜的,復(fù)雜了一點,不是你個人的、單純的事情。

  戌九、知而郕妄語

  知而說妄語者,謂覆想欲見而說語言

  「知而說妄語者」,這是第九句。「知而說妄語者,謂覆想欲見而說語言」,這底下把這個「妄語」的相貌說出來了,「謂覆想欲見」。

  這個「想」是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識的這個「想」,這個想是取相的意思。就是你的心與那個事實接觸的時候,那個事實是這樣的,事實是這樣,這個「想」。

  「欲」,就是自己的心,我歡喜這樣講。我心里面的歡喜,我嘴里愿意像我心里想的這樣去講,這叫「欲」。

  這個「見」,就是里面有點智慧的意思。就是對那件事心所想的、所欲的境界,他有一個深刻的看法,深一層的看法,認(rèn)為這件的事情的真實的情形是怎么、怎么的,有個見。

  這前面這個想和欲還不同,這個是「想」、「欲」、「見」,都有真實性的意思,都是對所要說的話的情況,真實性的認(rèn)識,F(xiàn)在「覆」呢?就是把真實性隱蔽起來,把它隱藏起來。「覆」是隱藏的意思,隱藏起來。說出來與事實不相合的另一種語言,這樣的意思。和所想的、所欲、見的不同。

  這個想、欲、見,是真實的情況,現(xiàn)在和真實情況是不同的,把真實情況隱藏起來,說出另一種不同于事實的話,自己知道的,自己知道他在說謊話,自己知道,那叫做「覆想欲見,而說語言」。這種語言或者由自己貪心說這種話,或者是由怖畏說這種話,當(dāng)然也是各式各樣的原因的。

  酉二、明略義

  此中略義者,謂依處故,異說故,因緣故,壞想故,而說妄語應(yīng)知。

  這一段這個「妄語」,這一段前面有這么多的說法,這么多的說法,簡要的意思是什么呢?

  「謂依處故」,就是前面的五句。前面的五句就是「于王家、于執(zhí)理家、于長者居士、于彼聚集、于四方人眾聚集處」,這是前五句這是依處。

  「異說故」,就是這個「知」,已知、已見這兩句,「異說故」。

  「因緣故」,就是這個自因、他因這兩句,這是因緣。

  「壞想故」,就是最后一句,「知而說妄語」,這是「覆想欲見,而說語言」。

  這里從這個,「妄語」的定義來看呢?你說什么話,我按我心里面想的我這樣去說,我心里面所想的、所欲、所見,按真實心沒有欺騙人的意思。我就是這樣講了,這就是真實語,不是妄語。什么樣情形是「妄語」呢?就是說出來的話和心里面所想的不一致,自己明明白白的知道是不一致,就是這樣說,這就叫做「妄語」。

  所以目犍連尊者說是人家問:天不下雨,要過…其實是下雨,七天以后下雨。到七天以后沒有下雨,大眾僧說:他說謊話了,作羯摩處罰他,他不同意。大家就爭論了。爭論的時候,佛就來了,佛就問:你當(dāng)時人家問你天旱不下雨,什么時候下雨?說:七天以后。你用什么心說的。說:我用真實心說的,就是我心里這么想,我就這么說。那佛說:這不是「妄語」。就是你后來沒有兌現(xiàn),但這不是「妄語」,你當(dāng)時沒有欺誑人的意思,這不是「妄語」。這是「妄語」的分際,我們時常有的時候會弄得不清楚,我們有時候什么叫「妄語」,會弄不清楚。

  現(xiàn)在這上面的意思,就是你說出來的話,和你心里面想的是一致的,就是真實語。你有欺騙人的意思,你說的和你想的不一樣,你明明白白的知道怎么樣,那就是「妄語」,「而說妄語應(yīng)知」。

  未五、離間語攝(分二科) 申一、總句

  復(fù)次離間語者,此是總句。

  這是第五個罪過的事情,「離間語」。就是某甲和某乙感情很好,感情很好呢?那么我要去破壞他們的感情。破壞感情,就是有了目的。破壞了的時候,對我有利益,他們能夠不合,對我有利益,為了我能得利益,我去破壞他們的感情。這是團體的,人與人之間,團體之間,國與國之間都是一樣的,就是這「離間語」。

  「離間語」又分兩段,第一個是「總句」!鸽x間語者」,這是「總句」!溉魹槠茐恼摺,這底下是「別句」,「別句」也分二科,先解釋經(jīng)上的句子,第一句是「若為破壞」。

  申二、別句(分二科) 酉一、釋經(jīng)句(分七科) 戌一、若為破壞

  若為破壞者者,謂由破壞意樂故。

  經(jīng)上說:「若為破壞者」,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謂由破壞意樂故」,就是那個人他心里面有這樣的意愿,就是他的動機,他有這樣的動機要破壞對方的和合。他們是團結(jié)的,現(xiàn)在要想辦法把他破壞,叫他們不要合。還沒有行動,只是先內(nèi)心里面有這樣的動機,這句話就是表示這個意思。所以「若為破壞者,謂由破壞意樂故」,他內(nèi)心里面歡喜這樣,這個意思。

  戌二、聞彼語已向此宣說等

  聞彼語已向此宣說,聞此語已向彼宣說者,謂隨所聞,順乖離語。

  這個破壞這件事當(dāng)然情形也是復(fù)雜的,也是特別多的。有是自己制造,他們對方都沒有什么事,自己制造出來一種事情來破壞他們的感情。有的是去聽他們說話,「聞彼語已」,聞某甲的說話,說完了的時候,把某甲的話傳給某乙就有這個作用了,就會破壞感情了。所以「向此宣說」,向某乙去宣說。

  「聞此語已」,聞某乙的說話,若把這個話傳到某甲就會有破壞的作用。于是乎就說,「向彼宣說」,向某甲去說去,這個傳弄是非。

  當(dāng)然也可能某甲本身的話,某乙本身的話有這個作用,或者給他加上一點;加上一點就傳過去,就有這個作用,就是各式各樣的情形。

  「謂隨所聞,順乖離語」,這話的意思倒不是說他加上去的,就是想要有破壞動機的這個人「隨所聞」,隨他自己在某甲那里所聽聞的話,在某乙那里所聽聞的話,這個話是「順乖離語」,能隨順「乖離」,能夠破壞他們的感情。這個話有這個作用的話,那他就去向某甲去說,向某乙去說。這樣的說,就有了行動了,前面說「若為破壞」是動機,這第二句就是有行動了,采取行動了,「乖離」。

  戌三、破壞和合

  破壞和合者,謂能生起喜別離故

  這是第三句,「破壞和合者,謂能生起喜別離故」。這個某甲和某乙聽見了那個人說出來這個話以后,心里面就「喜別離」,就不愿意和那個人合了,就歡喜同那個人分開,同他不做好朋友了,生出這種心情。

  戌四、隨印別離

  隨印別離者,謂能乖違,喜更生故。

  「隨印別離」,是什么意思呢?前面是聽見了這種話,某甲、某乙聽見了這個話,心里面就想要離開,同他分離,還只是內(nèi)心而已。這個「隨印別離」,就是有事情了,事實上同他「乖違」了,同他不合了,同他不合心里歡喜。這就是「喜更生故」,又生一番歡喜。

  這個「印別離」,「印」者信也,這「印」當(dāng)信字講。就是相信了那個破壞者的話就采取了行動,某甲和某乙就分裂了,分裂了以后心情快樂,是這樣意思!鸽S印別離者,謂能乖違,喜更生故」,這是第四句。

  戌五、喜壞和合

  喜壞和合者,謂于已生喜別離中,心染污故。

  這是第五科「喜壞和合」,怎么講呢?怎么叫「喜壞和合」?「謂于已生喜別離中」,就是這個破壞者,他把這種離間語說給某甲、某乙以后,某甲、某乙心情就是要分裂。事實上還沒有分裂,但是心里面想要分裂。這個時候這個破壞者,「生喜別離中,心染污故」,他的心生歡喜心了,生歡喜心了,這叫做「染污心」,就是罪過的心。他這件事有一點成功了,還沒有完全成功,但是接近成功了。

  戌六、樂印別離

  樂印別離者,謂于乖違喜更生中,心染污故。

  就是某甲、某乙相信他的話,他們分裂了,就「乖違」了,已經(jīng)乖違了。某甲、某乙心里面很歡喜,「心染污故」,破壞者心也歡喜了,他的目的、破壞人的目的滿足了。得隨所愿,滿足了他心里很歡喜,他這個心里歡喜就是染污了,就是罪過,是一種罪過。

  戌七、說能離間語

  說能離間語者,謂或不聞,或他方便故。

  「說能離間語者」,這是第七個「說能離間語者」!钢^或不聞,或他方便故」,這個「說能離間語者」,這個復(fù)雜了一點。你這個人去破壞某甲、某乙的團結(jié),但是某甲、某乙另外又有某丙、某丁知道這件事了,他們又來勸合,你們不要分裂,不要聽那個張三、李四的破壞的話。

  「謂或不聞」,就是不要聽,你不要聽他的話,那么這就是這樣子!富蛩奖恪,或者是另外有一個情形,有什么方便呢?把這個道理說開了,就是不分裂。不分裂這個情形就變了。情形變了,那么離間者、說離間語那個人沒有成功,事情沒有成功的。事情沒有成功的情形也是不同了。說了離間語以后,這情形沒有成功,但是離間語是說了,對方也懂了,還是有離間語的罪過的,還是有的,這樣的意思。當(dāng)然是這個罪過輕一點。你想要對方破裂,你滿愿了,你的罪過大;你沒有滿愿,罪過是輕,還是有這種罪過的,是這樣意思。

  酉二、明略義

  此中略義者,謂略顯示離間意樂,離間未壞方便,離間已壞方便,離間染污心及他方便應(yīng)知。

  前面是「釋經(jīng)句」酉一,現(xiàn)在第二是「明略義」。「謂略顯示離間意樂」,這是第一句,「若為破壞者,謂由破壞意樂故」,這一句,就是「略顯示離間意樂」。

  「離間未壞方便」,這是第二句,就是「聞彼語已向此宣說,聞此語已向彼宣說者,謂隨所聞,順乖離語」,這是第二句。

  「離間未壞方便」,你說了離間語,但是還沒有破壞,但是你已經(jīng)采取行動了叫方便。

  「離間語已壞方便」,這是第三句和第四句,你離間語說完了以后,已經(jīng)發(fā)生作用了,這第三句和第四句叫,「離間語已壞方便」,已經(jīng)破壞了。

  「離間染污心」,這是第五句和第六句,這是破壞者本身他滿了愿,他心里生歡喜,這叫做「離間染污心」。

  「及他方便」是第七句那又有不同的情況,使令這個離間者,他原來的目的沒成功,「及他方便應(yīng)知」,是這個意思。

  未六、粗惡語攝(分二科) 申一、總句

  復(fù)次粗惡語者者,此是總句。

  這是第六科「粗惡語」,也分兩科,第一科是「總句」。

  「復(fù)次粗惡語者者,此是總句」。

  申一、別句(分二科)     酉一、舉相違(分二科)

  戌一、釋經(jīng)句(分十二科) 亥一、語無擾動

  此中尸羅支所攝故,名語無擾動。

  那么「總句」是第一句,第二科以下是「別句」,「別句」分兩科,第一科是「舉相違」的,和粗惡語相違反的,不是粗惡語,就是那種良善的、很美好的、柔和的,有道理的語言,不是粗惡語,「舉相違」!概e相違」分兩科,第一科「釋經(jīng)句」,經(jīng)上有十二句,第一句是「語無擾動」。

  「此中尸羅支所攝故」,這是粗惡語的反面的,就是良好的語言,這良好的語言,怎么叫良好呢?「尸羅支所攝故」。就是佛教徒能受持佛的戒律。受持佛的戒法,由戒法的熏習(xí),使令這個佛教徒的心性良善,心性沒有煩躁。心煩意亂,他若說出來話,那個話里面就有煩躁的味道,F(xiàn)在因為這個佛教徒,能守護佛的戒法,他心里面與法相應(yīng),他說出來的話就沒有擾動,就是沒有動亂的味道,就有法的味道。沒有擾亂、浮動、動蕩的這種氣氛,所以叫做「語無擾動」。這是「尸羅支所攝故,名語無擾動」。由于持戒的人恐怕犯戒,所以他說話很謹(jǐn)慎,避免有過失,所以說出的話不擾動。不會擾動呢?就是說出來的話叫你心里面不平,會生出來各式各樣的煩惱。現(xiàn)在因為持戒的人,不敢這樣說話,所以這個話沒有這種過失,沒有擾動的過失,這是第一句。

  亥二、悅耳

  文句美滑,故名悅耳。

  他這個修行,這個佛教徒這個「尸羅支所攝」,他是一位有智慧的人、有學(xué)問的人,說出來這個話的言句都沒有鄙漏,他這個言辭都是很高尚的,所以美,叫做「美」。而說出來的道理非常的流暢,不是很勉強的,所以叫做「滑」!腹拭麗偠,這樣的說話使令人聽起來歡喜,這叫做「悅耳」,是這個意思。

  亥三、稱心

  增上欲解所發(fā)起故,非假偽故,非諂媚故,名為稱心。

  「增上欲解」,這個《披尋記》上的解釋是「增上生道」,按增上生道說出來這樣的語言,就是勸人學(xué)習(xí)善法,「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個屬于人天的善法。我們有同情心,作一些利益人的事情,這樣的叫做「增上欲解所發(fā)起故」。

  或者說是「增上」,就是有力量。曾經(jīng)努力過的、學(xué)習(xí)過的,有勝解的,對于所說的話的這個道理,你曾經(jīng)努力學(xué)習(xí)過,有深刻的認(rèn)識,叫做「增上欲解」,就是你有特別的歡喜心。

  比如說是你是個醫(yī)生,假設(shè)我舉個例子說是醫(yī)生,你對這個藥這個病,你有特別的學(xué)習(xí)過,就是「增上欲解」。特別學(xué)習(xí)過的,你有這樣的專業(yè)知識,然后你把他說出來就是「發(fā)起」,用這樣的「增上欲解」,發(fā)出來的這種語言,這種語言就是不是一般人能說出來的。你沒有學(xué)過,那你說出來的當(dāng)然是不及格的,這個人有「增上欲」,由增上欲去學(xué)過,深刻的明了了,然后他發(fā)出來的這一段語言。

  「非假偽故」,那是有真實的內(nèi)涵,還有真實的內(nèi)容,不是虛偽的,不是一知半解的,不是的。

  「非諂媚故」,他也不是有諂誑,特別要取悅于人,不是的。

  那么這樣子他說出來的道理,他真實有研究、有學(xué)習(xí),說出來的是令人心服,令人聽起來也很歡喜,所以叫做「稱心」,稱合他的心意,是這樣的意思。

  這樣解釋當(dāng)然也就通于「增上生道」,就是人天的善法。這個人,或者他在學(xué)校里面也學(xué)過這種學(xué)問,有專業(yè)知識,他來辦這件慈善的事,他就會說的頭頭是道,令人心里歡喜,辦得很圓滿,那么所以叫做「稱心」。

  亥四、可愛

  不增益故,應(yīng)順時機,引義利故,名為可愛。

  這是第四「不增益故」,就是如量而說,他的量那么多,就說那么多,不增加,不給他增加,這是一個說法。

  「應(yīng)順時機」,他的智,這就是一種智慧的境界,他能夠順于那個時間,那個時間也合適!笝C」,就是那個聽眾的根機,聽眾的程度,那么說這個話。不會是不合時機,不會是這樣子。而這種語言呢?能引出來益利,能令人得大利益的,能開發(fā)你的智慧,能夠開發(fā)你的專業(yè)知識,對你的思想行為有所利益,這樣子。不是說了老半天,實在沒有什么利益,不是的!该麨榭蓯邸,是這樣的理智上的語言,是人所歡喜的,所以叫做「可愛」。

  這個《披尋記》上說是「順往善趣」,你能這樣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當(dāng)然就會生到人天善趣來。

  亥五、先首

  趣涅槃宮,故名先首。

  這是第五科、第五段「趣涅槃宮」,那這就不是「增上生道」,而是「決定勝道」!笡Q定勝道」,那就是三乘圣道,三乘圣道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這樣學(xué)習(xí)了以后,你得了圣道以后永久是不會再失敗的了,不會再垮臺的。

  說是「增上生道」,我能這樣在社會上做了很多的功德,但是得了人天的福報以后,又會做惡事了。因為你去做這樣的功德是好,但是你內(nèi)心的貪瞋癡沒有改變,將來是得到福報以后,就是享福而已,你還會繼續(xù)作惡的,作惡就會垮臺了,就失敗了。這個修學(xué)「趣涅槃宮」是出世間的圣道,是要把內(nèi)心的問題,內(nèi)心里面的貪瞋癡,要把他取消,要把他清除出去,是做這件事。做這件事你做成功了,就永久也不會再墮落下來了,問題就是在這里。

  若是從這上面看,「增上生道」,人天善法呢?就是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他是…也是惡事也做,善事也做的這么一個人,就在這個基礎(chǔ)上,再多做一點善事,就是這個樣子,「增上生道」。

  這個「決定勝道」這個人,也是包括在家佛教徒,出家佛教徒在內(nèi),意思不是去修學(xué)人天善法,當(dāng)然也有五戒十善有戒的基礎(chǔ),主要是要調(diào)內(nèi)心里面貪、瞋、癡的煩惱,主要是做這一件事,把內(nèi)心的貪、瞋、癡要把它清理一下,要清理!

  清理呢?我們從經(jīng)論上看,就是要修四念住,四念住里面的意思呢?要修我空觀和法空觀。我們講這個生死輪回的時候,就是因為有我執(zhí)、有法執(zhí),所以有煩惱,就有煩惱的業(yè)力;有煩惱的業(yè)力,就有煩惱的果報,就是這樣子,F(xiàn)在要破掉貪、瞋、癡,就是要破掉我執(zhí)和法執(zhí),主要是破這個。那么我們要用功修行的時候,不破我執(zhí),不觀我空,也不觀法空。不觀我空,我執(zhí)還在;你不觀法空,法執(zhí)還在。我執(zhí)和法執(zhí)若在,那你還是凡夫嘛。

  我看這個什么?古人的、我們出家人做的詩,就是《寒山詩》,有別的大德來合他的詩,說出來這么一句話,「神留搖落后,意在發(fā)生前」,這個句子非常好!干窳魮u落后」(「神」,就是一個精神的神!噶簟,保留的留,「神留搖落后」,「搖」,就是搖動的搖!嘎洹,就是落葉的落,飛機落下來的落。「搖落后」,前后的后,「神留搖落后」!敢庠诎l(fā)生前」,「意」,心意識的意,意「在」,存在的在,「意生發(fā)生前」,發(fā)生之前)。

  這個話,我感覺很多用功的人,多數(shù)是這樣的意思,不符合佛說的要修我空觀,法空觀的意思,不符合,是有這個問題,這問題是怎么回事呢?

  「神留搖落后」,這句話怎么講呢?「搖落后」,說是當(dāng)然文字上也可以這樣講,「搖落后」,比如說這個樹,樹葉落下來,你搖動它,把這葉子就這樣落下來。說我們的心意識,「神」就是心、我們的心,心意識就是「神」。心里面有貪瞋癡,貪瞋癡我們常常的…話是可以這樣說,我們修止觀,修止觀就是「搖落」,修止觀叫做「搖」。這個「搖」的結(jié)果呢?就把這貪瞋癡就落下來了。落下來了嘛,最后就是神!干瘛惯是沒有落。神沒有落,貪瞋癡去掉了,神還在,就好了、就成功了。

  「即心是佛」,就是這么個道理。就是你現(xiàn)在這個心,就是佛,但是要加上把貪瞋癡去掉,那話就可以這么說!干窳魮u落后」,還是原來的那個「神」,但是要把貪瞋癡去掉以后才是佛,那時候是離垢清凈的佛!干窳魮u落后」,原來就是有,原來你那個心就是有,但是有貪瞋癡在那里污染,要把這個貪瞋癡去掉了,到后來的清凈心,就是即心是佛!干窳魮u落后」,這樣子要和靜坐的人他不愿意修觀,只修止的人常常修止,常常修止!讣哦U眨斩<拧,修久了,心也就不貪、不瞋、不癡,其實那個愚癡還是在,但是自己可以說,我們不癡了。這時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我就是佛,結(jié)果就是這樣子,就是佛。

  「神留搖落后,意在發(fā)生前」。那個「神留搖落后」,那個「神」的境界,究竟到成功的時候,是什么樣子呢?「意在發(fā)生前」,說是我心里面,說那是燈,你一分別呢?這就是后,這就是后了。我聽見聲音,聲音一觸動你的心,你心一分別:這是聲音,這個「意」就是發(fā)生了。在發(fā)生之前的時候,這個心是什么樣子?是不可思議的。說是我現(xiàn)在看見說:是燈,你在沒有知道是燈之前的那個時候,那個心是什么樣子?知道是燈的那個分別心,知道是燈的那個分別心,在沒有發(fā)動之前的時候,那個心是什么樣子?我這貪心出來了,貪心以前、沒有發(fā)貪心之前,那個貪心什么樣子?我心里面沒有瞋之前,那個心是什么樣子?那個瞋是什么樣子?「意在發(fā)生前」,一切的分別心之前,那個分別心是什么樣子?是不可思議的,就是這樣的意思。「神留搖落后,意在發(fā)生前」,這句子非常好。你這么想一想這句子也是很妙的。

  但是我這么推測,在我們一般用功的人來說,容易有這種毛病,有什么毛病呢?我不要看經(jīng),麻煩的很,我不如這一念不生就是佛,你看多好。只要是我內(nèi)心常常靜坐的人,如果不在社會上多去流動,你不要和社會塵勞事情相接近,在寂靜處或者在寺院里面,不要當(dāng)執(zhí)事、或者當(dāng)執(zhí)事也不要緊,他常常靜坐,他就會有這種境界。自然的心清凈,就是這樣子,「神留搖落后,意在發(fā)生前」,這個境界就出來了,這樣子出來的情形。和佛所說…我們讀《摩訶般若經(jīng)》講我空、法空,這個道理是不合的,這只是修止。你若修觀的時候,一定要修我空觀,修法空觀。四念住是包括我空觀、法空觀,這樣子的意思是什么呢?

  觀一切法空,這無所得的智慧,不是原來有的,原來我們沒有這種智慧,我們沒有的,是你要努力的創(chuàng)造的。是你創(chuàng)造的,不是「神留搖落后,意在發(fā)生前」,不是這個意思。是你原來根本沒有這種智慧,佛菩薩這種清凈、無所得的智慧,你沒有,你要創(chuàng)造的。你要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成功了,這時候你才是圣人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你若不讀經(jīng)論,你只是看祖師的語綠,看這個大德的語綠,你不容易明白、知道這個事情,你不容易知道。

  我這是說「應(yīng)順時機引義利故,名為可愛。趣涅槃宮,故名先首」,就是你為人說法的時候,這是「決定勝道」。為人說法的時候,這個學(xué)習(xí)佛法,你學(xué)的時候要明明了了的,這是人天善法,這是出世間的圣道,你要明明了了的。這現(xiàn)在是說這個語言、這個法語,要為人講的時候,你先要決定,你這一段話里面的中心是什么?你是勸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呢?你是勸人家是「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呢?你先要確定;蛘咔耙欢问恰钢T惡莫作,眾善奉行」;后一段是「自凈其意,是諸佛教」,你要確定,分分明明的這樣講。

  但是這個里面說是「趣涅槃宮」,「趣」者,近也,就是近趣到涅槃那里去!改鶚劇贡扔鬟@個宮殿、大寶樓閣,那是一個安樂的地方。用大寶樓閣比喻佛菩薩所得的「涅槃」。我們是沒有房子住,在這個野外里面人跑來跑去的,后來有個小房子住,有個破房子住。但是沒有佛菩薩大寶樓閣那么樣的莊嚴(yán)、美妙、安樂。所以大寶樓閣就是譬喻。我們?nèi)耸篱g福報的境界、天上的境界,就是一般的破爛房子這樣子。若佛菩薩大般涅槃,是大寶樓閣的境界。

  那么你要勸導(dǎo)眾生厭離生死之苦,要發(fā)心進趣佛的涅槃,要這樣子。這個文的大意、這一段話的大意,以此為首、為「先首」,以此為宗旨,以此為中心,以此為最重要的,那么這就叫做「先首」!溉つ鶚剬m,故名先首」,這是這個意思,這是第五句。就講到這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