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jīng)大全 > 瑜伽師地論 >

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一(16)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一(16)

  辰三、亂相(分二科)        巳一、征

  何等亂相?

  「所緣差別」里面有征、有釋!羔尅估锩嫦取副嫦唷梗秩;一個「標(biāo)」、一個「征」、一個解釋。解釋里面先解釋「四相」,第一科解釋「四相」,第二科解釋「三十二相」。這個「四相」里邊第一科是「標(biāo)列」,第二科「隨釋」,第三科「別廣」。「別廣」里面分兩科,第一科「舉應(yīng)遠(yuǎn)離相」!笐(yīng)遠(yuǎn)離相」里面第一科是「沈相」,第二科「掉相」,現(xiàn)在是第三「亂相」,就是修禪定的時候這些過失,也就是這些障礙。這第三個是「亂相」,什么叫做亂相呢?

  巳二、釋(分三科)         午一、彼增上

  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應(yīng)知,是鈍根性,多求多務(wù)、多諸事業(yè),尋思行性。

  「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應(yīng)知」,這個「亂」就是散亂,心里面不能夠寂靜。什么原因會這樣呢?「謂不守根門等四」,前面講過,就是自己行住坐臥的時候不能守護(hù)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就是隨意地、懈怠地向外攀緣,攀緣這個色聲香味觸法;第一個過失就是「不守根門」所以會引起散亂。第二個就是「食不知量」,飲食的時候不知道多少的量;或者吃得太少,或者吃得太多,也會造成內(nèi)心的不安。第三就是「初夜后夜不能夠悎悟勤修觀行」,懈怠也是不行。第四個是「不正知住」。由于這四個原因所以會亂,靜坐的時候心里面亂。

  「是鈍根性」,這個人他不是利根;是個鈍根,根性非常的鈍!糕g」這個字怎么講呢?「鈍」就是遲鈍、就是緩慢,可以這么解釋。就是他修學(xué)圣道的條件不夠,他對于修學(xué)佛法的事情,像聞思修的這種事情,或者是信進(jìn)念定慧這一方面,他都不及格,他的心力在圣道上,修止或者修觀的時候「極遲運(yùn)轉(zhuǎn)、微劣運(yùn)轉(zhuǎn)」。「極遲運(yùn)轉(zhuǎn)」,就是特別的緩慢;「微劣運(yùn)轉(zhuǎn)」,「微劣」就是小小地有一點(diǎn)活動,不是一個有力量的一個活動,這樣子他當(dāng)然是不合適了、不相應(yīng)了。對于修學(xué)佛法的事情,他不能夠很快地能有所覺悟、能得圣道,他辦不到這件事,所以叫「是鈍根性」!付嗲蠖鄤(wù)」,但是對于非圣道的事情,世間塵勞的事情,那他可是不同,「多求」,多所貪求,這個也要那個也要;「多務(wù)」,他能用很多力量,他能發(fā)出了很多力量去做那些事情!付嘀T事業(yè)」,他能計(jì)劃出來很多事情,做這件事、做那件事!笇に夹行浴,世間上這些塵勞的事情,他心里面會有很多計(jì)畫,他會想出來很多事,這個人是這樣的,這就叫做「鈍根」。

  這叫做「亂相」。這「亂相」這里分二科,第一科「征」,第二科「釋」,這是「彼增上」,彼亂的增上,能幫助你亂,你做這些事情的時候,能令你靜坐的時候心里面亂,而不能寂靜住,這是一個意思。

  午二、彼行相

  無巧便慧,無厭離心,不修遠(yuǎn)離。

  這是第二科「彼行相」,就是那個亂的行相。前邊說那幾句話是「增上」,就是幫助他亂的力量很強(qiáng);這個是說亂的行相,亂的相貌。

  「無巧便慧」,他沒有善巧方便的智慧;修靜坐的時候若是心里面惛沈了,就想辨法把惛沈破除去,叫心里面不惛沈明靜而;若心里面掉舉了,想辨法把掉舉停下來,叫心里面明靜而住,然后或者修不凈觀、或者修無我觀。但是他沒有這種智慧,心里面來了惛沈就叫它惛沈,來了掉舉一直地就是掉舉,他不能夠巧便地調(diào)轉(zhuǎn),他不能,沒有這種智慧!笩o厭離心」,來了惛沈也好、來了掉舉也好,他沒有厭離心;這個沒有關(guān)系!止觀修不來,沒有關(guān)系!就是這樣意思。對世間的塵勞有歡喜心,「沒有關(guān)系!」他不厭離這些生死惑業(yè)苦的事情。

  「不修遠(yuǎn)離」,有這些惑業(yè)苦的業(yè)障現(xiàn)前的時候,他感覺沒有關(guān)系,不厭離,所以也不遠(yuǎn)離這些事情。不遠(yuǎn)離;說我做不得主嘛!我也想遠(yuǎn)離,但是做不得主,所以不修遠(yuǎn)離!這經(jīng)論上佛菩薩有開導(dǎo),可以修一種對治的法門,就能夠遠(yuǎn)離一切雜染的事情,但是不修!他不修!

  午三、彼緣境

  于勝境界,不樂攀緣,親近憒鬧,方便間缺,不審了知亂不亂相。

  「于勝境界,不樂攀緣」,對于禪定的境界,對于出世間圣人的境界他不歡喜去攀緣、去思惟觀察,不歡喜!赣H近憒鬧,方便間缺,不審了知亂不亂相」,對于憒鬧的事情、障礙修道的這一切憒鬧的事情「親近」,他歡喜去接近;說什么地方風(fēng)景特別好,那他要去看看,忽然有什么事情有特別的地方…;總而言之,這些散亂放逸的事情他歡喜。「方便間缺」,能得圣道的這一切的事情他都缺少,沒有這些行動,這些行動不歡喜!覆粚徚酥獊y不亂相」,他不能夠認(rèn)真的知道,這是亂相于圣道有妨礙的,這是不亂相是能修學(xué)圣道的,他對這個亂不亂的事情他不去認(rèn)真的去觀察,他不管,沒有關(guān)系。這就叫做「亂」,這個「亂」是這樣意思。

  《披尋記》三九一頁:

  不審了知亂不亂相者:于心住中若有諸相尋思及隨煩惱令心流散擾動,是名亂相。若住一境,依六種想作意思惟:謂無相想、無分別想、寂靜想、無作用想、無所思慕無躁擾想、離諸煩惱寂滅樂想,名不亂相。如下〈聲聞地〉釋(陵本三十二卷五頁)。

  「不審了知亂不亂相者:于心住中若有諸相尋思及隨煩惱令心流散擾動,是名亂相」,「于心住中」就是在靜坐,令心明靜而住的這種境界里邊「若有諸相」,你心里面有這個色聲香味觸的相、有男相女相、或有老病死的相,就是有這些相的擾亂!笇に肌咕褪怯麑に、恚尋思、害尋思、親屬尋思、國土尋思、不死尋思,各式各樣的尋思。「及隨煩惱」,就是貪欲、瞋恚、散亂各式各樣的這些煩惱!噶钚牧魃_動」,這個「相」、或者「尋思」、或者「隨煩惱」令這個人的心流動散亂、不安靜,擾動不安靜,「是名亂相」,這叫做亂。這可見有三種:一個相,一個尋思,一個隨煩惱,這三種令他散亂。

  「若住一境」,要是這個修行人他的心安住在所緣境上不亂,「依六種想作意思惟」,他依止六種的觀想去警覺自己去思惟,「謂無相想、無分別想、寂靜想、無作用想、無所思慕無躁擾想、離諸煩惱寂滅樂想」,這叫做「六種想」。

  「無相想」就是靜坐的時候心里面沒有色聲香味觸的相、沒有男女的相,也不去思惟這些老病死令心雜亂的相,沒有這些相;「無相」、沒有相,心里面是想但是沒有這些相的想!笩o分別想」就是沒有那個尋思的想,沒有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那些尋思,沒有那些尋思想叫「無分別想」!讣澎o想」就是沒有五蓋;貪欲、瞋恚、高慢、疑惑這些想!笩o作用想」,因?yàn)闆]有相想,相的作用就沒有了;這個相令你心里面散動;這是沒有相的作用。「無所思慕無躁擾想」,沒有那個尋思;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那些尋思,沒有尋思的時候心里面就不會思慕、也沒有躁擾想。欲尋思、恚尋思、害尋思、親里尋思,就是心里面思慕;親里尋思,我想我家里的人,想我的好朋友,那么就思慕,心里面躁動擾亂。現(xiàn)在沒有這種尋思,所以就「無所思慕無躁擾想」!鸽x諸煩惱寂滅樂想」,你沒有隨煩惱,沒有貪欲瞋恚等等這些隨煩惱,心里沒有這個煩惱,所以心里面很寂滅,滅除這一切,心里面很快樂,「寂滅樂想」。「名不亂相」,這就是你靜坐的時候心里面沒有亂的相貌!溉缦隆绰暵劦亍滇(陵本三十二卷五頁)!

  辰四、著相(分二科)        巳一、征

  何等著相?

  前面沈、掉、亂這三種相解釋完了,現(xiàn)在是第四種「著相」。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什么叫做「著相」呢?「著相」怎么講呢?底下解釋,分兩科,第一科「彼增上」。

  巳二、釋(分二科)        午一、彼增上

  謂不守根門等四,如前應(yīng)知,是鈍根性,是愛行性,多煩惱性。

  「謂不守根門等四」,還是這件事。可見靜坐的人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后夜不勤修悎悟不勤修觀行、不正知住,這都是障礙自己用功的事情!溉缜皯(yīng)知」,像前面說了,這應(yīng)該知道!甘氢g根性」,這個「著相」的人、有著的這個人是個鈍根性。「是愛行性」,那個惛沈是個愚癡的行性,現(xiàn)在這個著「是愛行性」,就是他的愛欲心特別多,愛欲心多!付酂⿶佬浴梗阌袗蹮⿶谰蜁泻芏嗪芏嗥渌臒⿶酪搽S著都來了。

  午二、彼行相

  不如理思,不見過患,又于增上無出離見。

  這第二科是「彼行相」,彼那個著相是什么樣的相貌呢?是「不如理」的思惟,什么事情他不能有智慧地思惟,總是用情感去思惟事情!覆灰娺^患」,不能夠覺悟五欲是有很多的過患,令你能自害、他害、俱害,現(xiàn)法罪、后法罪、現(xiàn)法后法罪!赣钟谠錾蠠o出離見」,這個「增上」是什么呢?就是更好的色聲香味觸,就是這個。有「增上生」、有「決定勝」這兩種,這「決定勝」是修出世間道,這個「增上生」就是世間善法。世間善法做什么呢?就是你將來得到更好的、更殊勝的人間的果報(bào),或者天上的果報(bào)。人間的果報(bào)也好,天上的果報(bào)也好,總而言之就是個欲,對這件事「無出離見」,他沒有出離心,他沒有出離的思想,沒有這種思想。所以叫做「著」,原來這個「著」實(shí)在就是愛,就是這樣意思。

  《披尋記》三九一頁:

  是愛行性等者:于資生具為性耽染深生愛著,由是說言是愛行性;?yàn)樨澆_癡慢尋思隨應(yīng)現(xiàn)行之所染污,由是說言多煩惱性。于增上生難使遠(yuǎn)離、難使厭患,由是說言又于增上無出離見。

  「是愛行性等者:于資生具為性耽染深生愛著」,人的衣食住是資生具,他就是愛著這個,深深的愛著,「由是說言是愛行性」。「或?yàn)樨澆_癡慢尋思隨應(yīng)現(xiàn)行之所染污,由是說言多煩惱性」!赣谠錾仙y使遠(yuǎn)離,難使厭患」,他也不能遠(yuǎn)離,說這樣人要出家就是很難了,「由是說言又于增上無出離見」。

  卯二、例應(yīng)修習(xí)相

  對治如是應(yīng)遠(yuǎn)離相,隨其所應(yīng)當(dāng)知即是應(yīng)修習(xí)相。

  這底下第二科「例應(yīng)修習(xí)相」。前面是說「遠(yuǎn)離相」,遠(yuǎn)離這四相:一個沈、一個掉、一個亂、一個著,對治這四個是「遠(yuǎn)離相」,前面這個五蓋曾經(jīng)提過,能夠依佛說的各式各樣的法門,或者是不凈觀、或者是緣起觀、或者是光明,各式各樣的法門,能消除去前面的遠(yuǎn)離相,這遠(yuǎn)離相應(yīng)該遠(yuǎn)離的。「隨其所應(yīng)當(dāng)知」,后面也有、前面也有,都說過!讣词菓(yīng)修習(xí)相」,這個應(yīng)修習(xí)是應(yīng)該成就的,把這個清凈的功德成就了,染污法就遠(yuǎn)離了。

  丑二、三十二相(分二科)        寅一、標(biāo)列

  復(fù)有三十二相。謂自心相、外相、所依相、所行相、作意相、心起相、安住相、自相相、共相相、粗相、靜相、領(lǐng)納相、分別相、俱行相、染污相、不染污相、正方便相、邪方便相、光明相、觀察相、賢善定相、止相、舉相、觀相、舍相、入定相、住定相、出定相、增相、減相、方便相、引發(fā)相。

  前面這四相是「應(yīng)遠(yuǎn)離相」說完了,這底下又有「三十二相」,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列」。還有三十二相,這個修行人應(yīng)該是要注意,什么三十二相呢?先列出來,「謂自心相、外相、所依相、所行相、作意相、心起相、安住相、自相相、共相相、粗相、靜相、領(lǐng)納相、分別相、俱行相、染污相、不染污相、正方便相、邪方便相、光明相、觀察相、賢善定相、止相、舉相、觀相、舍相、入定相、住定相、出定相、增相、減相、方便相、引發(fā)相」,一共是三十二相。我倒沒有去數(shù)這個數(shù),有三十二相。

  寅二、隨釋(分三十一科)   卯一、自心相(分二科)   辰一、征

  云何自心相?

  這以下第二科「隨釋」,隨其次第加以解釋,分三十一科,三十二相分三十一科解釋。第一科是「自心相」,解釋這個「自心相」,分兩科,第一科是「征」。

  這三十二相列出來以后,這底下解釋,怎么叫做「自心相」呢?我們自己的心的相貌是什么樣子呢?誰都有心,但是自己的心的相貌是什么樣子?未必能明白。

  這底下就加以解釋,第二科解釋,第一科「標(biāo)取相」,先舉出來自心的相貌。這個「取」在這里來說就是認(rèn)識,認(rèn)識自己心的相貌。

  辰二、釋(分二科)         巳一、標(biāo)取相

  謂有苾芻,先為煩惱染污心故,便于自心極善取相,如是如是心有染污,或無染污。由此方便,心處沈等,由此方便,不處沈等。

  「謂有苾芻,先為煩惱染污心故」,舊的翻譯叫「比丘」,新的翻譯叫「苾芻」,音稍稍有點(diǎn)不同,就是出家人,受了大戒的人!赶葹闊⿶廊疚坌墓省,以前沒有出家的時候,沒有學(xué)習(xí)佛法的時候,我的心為煩惱所染污的緣故,感覺是不對勁,所以出家修行。「便于自心極善取相」,感覺到我的心為煩惱所污染的時候,這件事是有大患的,要趕快地解除去這個染污,要對治、要消除去這個染污。那么怎么樣辦法呢?「便于自心極善取相」,先決條件就是對于自己的心要「極善取相」,盡其所能地達(dá)到極點(diǎn),要認(rèn)識自己心的相貌,先要認(rèn)識。

  「如是如是心有染污,或無染污」,這個「如是」指境界說,遇見這樣的境界、遇見這樣的境界,心就有染污了;遇見了這樣的境界、這樣的情況,就沒有染污了;就是有染污和無染污,這個染污、無染污《披尋記》里解釋很詳細(xì)!赣纱朔奖悖奶幧虻,由此方便,不處沈等」,因?yàn)檫@個比丘是出了家,就學(xué)習(xí)佛法;學(xué)習(xí)佛法的時候,他就用,他把所學(xué)習(xí)的佛法,在日常生活上、在自己行住坐臥上就使用它,使用它來調(diào)這一念心,「由此方便,心處沈等」,若是由于有這樣情況的時候,心就會處于沈、掉、亂、著,就處于這個境界里面,這個心就在這樣的顛倒境界里面。「由此方便」,這個「方便」就是不用佛法來對治,還是原來的舊家風(fēng),這樣的情況心就處于沈、亂、著等的情況里面。「由此方便,不處沈等」,若是修學(xué)佛法,用佛法來調(diào)的話,你若肯這樣努力,「方便」就是這樣努力去修行的話,「不處沈等」,我這一念靈明的心就從那個沈、掉、亂、著里面解脫出來了,就不處于沈掉那四種顛倒里面了,就清凈了。這就是這個比丘出了家以后,他能這樣子來調(diào)心,就是這么意思,這叫做「自心相」,就是認(rèn)識自己的心的相貌,常這樣用功。

  這是「標(biāo)取相」。第二「釋沈等」,解釋沈等。

  巳二、釋沈等

  言沈等者:謂沈等四,乃至令心礙著之相,或復(fù)于彼被染污心。

  前面這節(jié)文有「處沈等、不處沈等」,這「沈等」是什么呢?「謂沈等四,乃至令心礙著之相」,就是前面說的那個四種,沈、掉、亂、著這四個相!改酥亮钚牡K著之相」,沈、你若不調(diào)它,自己在塵勞里面的情況,你跳不出去這四個相,一個沈、一個是掉、一個亂、一個著,乃至在色聲香味觸里面去熏習(xí),就是令你心礙著之相,他是不能夠解脫的,所以是「礙」;他是把你系縛住了,所以是「著」,「礙著之相」;這個沈就是這樣意思!富驈(fù)于彼被染污心」,或者說這個心被色聲香味觸各種雜染的境界染污了,這也叫做沈、也就叫做掉、也叫做亂、也叫做著,是這樣子的意思。底下《披尋記》說得詳細(xì)。

  《披尋記》三九二頁:

  云何自心相等者:此中略以二義釋自心相:一、于自心遍知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二、于自心遍知雜染愛樂及過患相。此復(fù)云何?謂有貪心、離貪心、有瞋心、離瞋心、有癡心、離癡心、略心、散心、下心、舉心、掉心、不掉心、寂靜心、不寂靜心、定心、不定心、善修心、不善修心、善解脫心、不善解脫心,如是差別,名自心相。若諸苾芻,先為貪等煩惱染污其心,便于自心極善取相,遍知自心,由有貪性乃至不善解脫,如是如是心有染污。又知自心從貪等出,安住離貪等中,如是如是心無染污。又由不守根門,乃至種種廣說為方便故,心處沈等;與此相違,不處沈等。如是一切皆能偏知,數(shù)數(shù)思擇令心離染,安住無染,是名遍知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驈(fù)于彼被染污心,了知長夜愛樂雜染,雖或暫時從雜染出,然復(fù)速疾還入染中。又于彼心了知能為自害、能為他害、能為俱害,乃至廣說為緣生彼所生身心憂苦,是名遍知雜染愛樂及過患相,〈聲聞地〉中廣辯識身便知(陵本五十一卷十三頁),今準(zhǔn)彼釋。

  「云何自心相等者,此中略以二義釋自心相」,這一大段文字,《瑜伽師地論》文是用兩種義來解釋「自心相」。第一「于自心遍知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這是一個意思。「二、于自心遍知雜染愛樂及過患相」,這是一種。因?yàn)橹佬睦锩媸请s染愛樂有過患,所以就要有「還滅方便善巧相」,是這么個意思,這兩個相是有關(guān)連的。

  「此復(fù)云何?」,這兩個又是怎么個意思呢?又加以解釋。先解釋「自心遍知雜染、不雜染相」,「謂有貪心、離貪心」,這個心的相貌有這么兩種,見到可愛的境界就有貪心,或者是遠(yuǎn)離了貪心!赣胁_心」,遇見一種境界心里面憤怒了、或者是不憤怒,「離瞋心」!赣邪V心、離癡心」,遇見一種境界不明白道理,不認(rèn)識它的真實(shí)相,為它所蒙蔽有所執(zhí)著,那么就是癡心;或者是遠(yuǎn)離了癡心!嘎孕、散心」,這個「略」在這里邊的意思,是修學(xué)佛法、修奢摩他的止,使令這個心集中于所緣境上,遠(yuǎn)離一切沈掉,使令心里面明靜而住,這叫做「略」,這樣意思!干⑿摹,或者是心里面不用法來約束,心里面就散亂!赶滦摹,就是惛沈睡眠令心下。「舉心」就是心里面不睡覺、不惛沈的時候,心里面就是浮動,這叫做「舉心」!傅粜、不掉心」,掉心前面有解釋過,在一個可愛的境界上心里面浮動、掉心;「不掉心」、遠(yuǎn)離了這些掉動的事情,心里面寂靜住!讣澎o心」心里沒有煩惱的擾亂叫寂靜心;有煩惱的擾亂就是「不寂靜心」。「定心」,心里面寂靜了而能進(jìn)入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就叫「定心」了;「不定心」沒能得禪,心里面不定!干菩扌,不善修心」,或者是得了禪定用佛法來修行,使令你得大自在,遠(yuǎn)離愛見慢的煩惱,使令入住出得大自在,那么叫「善修心」;你沒能這樣用功,「不善修心」!干平饷撔摹,你修四念住能令你這個心從一切煩惱里面解脫出來,那么叫做「善解脫心」;「不善解脫心」,你不修四念住,你就不能得解脫。「如是差別,名自心相」,前面這個我數(shù)了一下一共是二十個心;如是差別叫做「自心相」。

  「若諸苾芻,先為貪等煩惱染污其心」,我們用功修行的時候,我這個心「為貪等煩惱染污其心」,「便于自心極善取相」就認(rèn)真的來認(rèn)識自己的心;那就是得要從早晨一起來,到晚間睡覺之前的時候,時時的看自己的心怎么反應(yīng),遇見什么境界的時候怎么反應(yīng),這還是不容易;時時的來看自己的心相,還是不容易,「便于自己極善取相」。

  「遍知自心」,就是普遍的;在時間上是普遍的,在境界上也是普遍的。說是我們出家人說要修行,第一件事就是這樣修行;開始修行的時候就是這樣,先是一直地看住自己的心在怎么樣,要做這件事。這樣子「遍知自心」,約境界也是普遍的,約時間也是普遍的,知道自己的心「由有貪性乃至不善解脫」,一共是二十個心,在這個地方就是十個心!溉缡侨缡切挠腥疚邸惯@就是染污;二十個心,十個是染污的、十個是清凈的!赣种孕膹呢澋瘸觥梗疫@個時候用佛法來調(diào)的時候,我這個心就從貪解脫出來不貪了,有如理作意!赣种孕膹呢澋瘸,安住離貪等中,如是如是心無染污」,前面是說染污,這是說心不染污。

  「又由不守根門,乃至種種廣說為方便故,心處沈等」,又由自己放縱自己不守根門、食不知量、初夜后夜不勤修止觀、不勤修觀行、不正知住,所以為方便故,心就處于沈、掉、亂、著,處在這里頭!概c此相違,就不處沈等,如是一切皆能遍知」,像前面說的,就都完全能夠明白!笖(shù)數(shù)思擇,令心離染,安住無染」,因此這個比丘他能夠修四念住、或者修九心;修九心住就是修禪定,修四念住就是修觀了,出世間的圣道。由于你這樣子修行的關(guān)系,「數(shù)數(shù)思擇」,不能夠完全是修止,而還要修思擇的觀,「令心離染」,就遠(yuǎn)離了污染了,安住在無染的清凈的境界里面;就是用止觀的方法令心清凈無染。「是名遍知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這個是這樣意思,「是名遍知雜染還滅方便善巧相」。

  「或復(fù)于彼被染污心,了知長夜愛樂雜染,雖或暫時從雜染出」,暫時地從染污的境界里面解脫出來。「然復(fù)速疾還入染中」,若是你的正念沒有力量,那又很快地又回到染污里面去了。「又于彼心了知能為自害、能為他害」,這是知道過患;我心在貪瞋癡里面,在這么個放逸的境界里面,有什么不對呢?有什么不好呢?這里說了:「又于彼心」了知道能為自己傷害,能傷害自己;現(xiàn)在犯了錯誤過了,法律會制裁你,那個律師來控告你,將來可能是到三惡道去,所以「能為自害」!改転樗Α,不但自己害自己,還把別人也連累了、也害了別人!改転榫愫Α,自己和他人都受到傷害!改酥翉V說,為緣生彼所生身心憂苦」,這心不清凈的因緣能引起很多的問題,什么呢?「彼所生身心憂苦」,心里面憂愁身也會痛苦!甘敲橹s染愛樂及過患相,〈聲聞地〉中廣辨識身便知(陵本五十一卷十三頁),今準(zhǔn)彼釋」,這里按照那里的解釋。

  這一段是「自心相」,這第一個;什么叫做「自心相」?就是這樣的,這是第一科。第二科是「外相」,分兩科,第一科是「問」。

  卯二、外相(分二科)        辰一、征

  云何外相?

  怎么叫做「外相」呢?

  辰二、釋(分三科)        巳一、標(biāo)取相

  謂即于彼被染污心,了知自心被染污已,便取外相。

  「謂即于彼被染污心,了知自心被染污已」,就是那個修行人他是有智慧,他即于彼自己被染污的那個心,「了知」,他就知道了這是染污、這是不染污,他知道這個事了!噶酥孕谋蝗疚鬯取,「便取外相」,他就要取一個外的相過來,取外面的相。

  這是「標(biāo)取相」。底下第二科「列種類」。

  巳二、列種類

  謂光明相、或凈妙相或復(fù)余相。

  什么叫做「外相」呢?「謂光明相」;不是只有一個光明相,還有「凈妙相」;「或復(fù)余相」,還有其他的相,這是分三個種類。這是「列種類」,底下第三科「釋所為」。

  巳三、釋所為

  為欲除遣諸煩惱故,或令彼惑不現(xiàn)行故。

  我取外相干什么呢?「為欲除遣諸煩惱故」,我取光明相也好、取凈妙相也好、取復(fù)余相也好,為了破除我的煩惱,使令我心里面不要惛沈、不要掉、也不要亂、也不要著,從這個染污的境界里面解脫出來,目的是這樣意思!笧橛仓T煩惱故,或令彼惑不現(xiàn)行故」,我的目的是使令我心里面的不清凈的境界不現(xiàn)行、不活動。

  《披尋記》三九三頁:

  謂光明相等者:日月等明,名光明相。隨念佛等,名凈妙相。由是思惟,對治沈相掉亂著。三、復(fù)取余相,以為對治,隨應(yīng)當(dāng)知。若諸煩惱生已能斷,是名除遣。未生不生,名不現(xiàn)行。

  「謂光明相等者:日月等明,名光明相」!鸽S念佛等,名凈妙相」,「凈妙相」是什么意思呢?「念佛」,念佛的「念」也包括持名念佛,但是主要是觀想念佛,觀佛的光明相好、觀想佛的無量功德,這樣子叫做「凈妙相」!赣墒撬嘉,對治沈相掉亂著」,用這樣思惟光明相;日月光明也好、思惟佛相也好,由這樣的思惟,就對治自己內(nèi)心的惛沈的相、掉舉的相、或者散亂的相、或者執(zhí)著的相;這個取外相,原來是這樣意思!笍(fù)取余相」,這個三、復(fù)取余相「以為對治」、對治自己的煩惱,隨其所應(yīng)當(dāng)知,那就是五停心觀了;多貪眾生不凈觀、多瞋眾生慈悲觀…那就是這個,「隨應(yīng)當(dāng)知」。

  「若諸煩惱生已能斷,是名除遣」,不放縱自己的煩惱,知道自己心里有煩惱,立刻能夠把它斷,叫它不要繼續(xù)下去。未生的還不生,「名不現(xiàn)行」。這個煩惱有兩種,一個是未生的叫它不生,叫不現(xiàn)行;已經(jīng)生的叫它斷,這地方這樣講法。「欲除遣諸煩惱」,這是已生的煩惱;「或令彼惑不現(xiàn)行故」這是第二個意思,沒生的不生,已生的滅掉;希望是這樣子,所以取外相,是這樣意思。

  卯三、所依相

  云何所依相?謂分別體相,即是一切自身所攝五蘊(yùn),并種子相。

  這是第三科,這個「所依相」怎么講呢?「謂分別體相,即是一切自身所攝五蘊(yùn),并種子相」!钢^分別體相」、所依相!阜謩e體」,分別的當(dāng)體就是心、心相,這即是「一切自身所攝」,這個生命體所攝;所攝的當(dāng)然就是五蘊(yùn),色受想行識,再加上它的種子,這就叫做「所依相」。

  《披尋記》三九三頁:

  云何所依相等者:此所依相,謂靜慮中所緣差別,由是說言分別體相。即以自身所攝五蘊(yùn),并種子相,或?yàn)榫阌幸,或(yàn)榈葻o間依,或?yàn)榉N子依,為所思惟故。

  「云何所依相等者:此所依相,謂靜慮中所緣差別」,在修靜慮的時候所緣的差別相!赣墒钦f言分別體相」,若是各式各樣的所緣境,當(dāng)然都是心所變現(xiàn)的,所以叫做「分別體相」;所緣的差別相是能緣的分別心所變現(xiàn)的,所以叫做「分別體相」!讣匆宰陨硭鶖z的五蘊(yùn),并種子相,或?yàn)榫阌幸溃驗(yàn)榈葻o間依,或?yàn)榉N子依,為所思惟故」,這樣意思;當(dāng)然色受想行識這個色相,「色」這是「俱有依」,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是「俱有依」!富?yàn)榈葻o間依」,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個識,前一剎那識就是后一剎那識的等無間依。這個受想行是心所,識是心王;心所一樣也是有這些事情,有俱有依,也有等無間依,還有種子依,都是由種子而現(xiàn)行的,那么這叫做「所依相」,這個分別體相的所依相,這樣意思。

  卯四、所行相

  云何所行相?謂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分別體相。

  第四科「所行相」!冈坪嗡邢唷鼓?「謂所思惟彼彼境界,色乃至法,分別體相」!杆邢唷,謂所思惟的「彼彼境界」,「彼彼境界」就是色聲香味觸法,各式各樣的境界、「彼彼境界」!阜謩e體相」,也就是心所變現(xiàn)的相。所行相;能行就是心、就是識,而所行相又是識所變現(xiàn)的,所以叫做分別體相。

  卯五、作意相(分二科)        辰一、征

  云何作意相?

  這第五科。一共三十一科,這是第五科,叫「作意相」。分兩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作意相」呢?第二科解釋。

  辰二、釋(分二科)         巳一、標(biāo)相

  謂有能生作意故,于彼彼境界所生識生,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于境界轉(zhuǎn),非無作意。

  先標(biāo)出來再解釋,第一科標(biāo)出來這個相!钢^有能生作意故」,要先有作意心所,由作意心所警覺應(yīng)起的心,心才能夠生起,所以作意叫做「能生」,「謂有能生作意故」!赣诒吮司辰缢R生」,在各式各樣所緣的境界上,才有「所生識」現(xiàn)起來,不管是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都是這樣子。這個識由作意才現(xiàn)起,所以我們就能控制我們所生起的念頭;怎么控制呢?你用如理作意心就清凈,你若不如理作意心就染污;心的生起要靠如理作意,要靠作意心所;而作意有如理、有不如理的分別,所以我們凡夫這個心雖然是不清凈但是能令它清凈,這個道理就是這樣子,這樣意思。

  「作是思惟,今我此心,由作意故」,心里面這樣想:我現(xiàn)在這一念心是「由作意故,于境界轉(zhuǎn),非無作意」,不是沒有作意心所,而心能于境界轉(zhuǎn)的,這樣意思。

  這是「標(biāo)相」。第二科「釋名」。

  巳二、釋名

  此所思惟,名作意相。

  你能作這么樣想:我這個心是由作意而生起的,才能在種種境界上思惟,非是無作意,這就叫做「作意相」,這是釋名。

  現(xiàn)在第六科「心起相」,分兩科,第一科「征」。

  卯六、心起相(分二科)        辰一、征

  云何心起相?

  說我的內(nèi)心原來是沒有的,現(xiàn)在有了、現(xiàn)在生起來;這個生起相是怎么回事情呢?

  這是問。底下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相」。

  辰二、釋(分二科)     巳一、標(biāo)相(分二科)     午一、指前說

  謂即次前所說,是一相。

  這個心的生起相,就是前面所說那個「作意」,那就是生起相,這是其中的一個。

  午二、釋第二

  第二相者,謂心緣行、緣名色相。

  這又是一個意思。第一科是「指前說」,就是「即次前所說,是一相」,這是「指前說」。第二科解釋第二相!傅诙嗾摺,心的生起相,第一相是作意,第二相是什么呢?「謂心緣行」,我們心的生起,以「行」為緣而生起,所做「心緣行」。這個「行」是什么呢?就是我們心里面或者是作罪行、或者是作福行、或者作不動行,福行、罪行、不動行,這是世間行;我們?nèi)粜?a href="/remen/sinianchu.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四念處就是出世間行。我們這樣子做了以后,這個行就熏習(xí)了我們的微細(xì)的阿賴耶識、熏習(xí)了。熏習(xí)成了種子以后,我們的心就依那個種子而現(xiàn)行;你熏了好的種子就生好的心、心所法,就生起來清凈的心所法;你若熏習(xí)了染污的種子,那么就生起染污的心、心所法。所以這個心的生起相,就是以種子為生起相,這里是這樣意思,以種子為生起相,「謂心緣行」,這樣意思。

  「緣名色相」,還有一個「緣名色相」。前面說「識緣名色,名色緣識」;「緣名色相」呢?這第八識它是由業(yè)力生起,但是也要有名色作依止,不然阿賴耶識也不能存在,若是把我們的生命體破壞了,這阿賴耶識就走了,所以阿賴耶識它能生起也有名色作它的依止!该故鞘裁矗烤褪巧芟胄凶R。而色受想行識能生起,又靠阿賴耶識,就是互相依賴的,這樣意思。所以這個「生起相」有這么多的事情。

  「心緣行」這個意思是說種子,種子是各式各樣心、心所法生起的一個動力,沒有這個不能生起,沒有作意也不能生起,這是兩個。第三個「名色相」,這個名色是指現(xiàn)行的、不是指種子;現(xiàn)行的色受想行識現(xiàn)行了,然后阿賴耶識才能在這里依住,這還是個原因。阿賴耶識這樣子,其他的諸識也是;阿賴耶識若不生起其他諸識也不能生起,互相依賴的意思。也要靠種子,也要靠作意心所。這是第二科,就第二個原因。

  巳二、釋名

  此所思惟,名心起相。

  這是第二科。第一科是「標(biāo)相」,標(biāo)相里面分兩科;一個是「指前說」、一個「釋第二」,F(xiàn)在第二科是「釋名」!复怂嘉,名心起相」,前面說的這個思惟,這就是心的生起相;你這么思惟,心的生起一個是靠作意生起,一個是靠種子生起,還要靠名色才能生起,那么有這么三個生起相。

  卯七、安住相(分四科)        辰一、征

  云何安住相?

  這是第七科「安住相」,分四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安住相」呢?

  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標(biāo)」。

  辰二、標(biāo)

  謂四識住。

  這「四識住」叫做「安住相」。這是「標(biāo)」,底下是「指」,指出來。

  辰三、指

  即識隨色住等,如經(jīng)廣說。

  就是我們的識隨著「色住等」,色受想行這四個是我們的識的依止處,我們的識依色而住、依受、想、行而住。我們這個心依止根和境一和合的時候就有受,那個受那個地方;或者受苦、或者受樂、或者受非苦非樂,心就是在那里就是「受」。想,我們心里面想天上的事情、或者想人間的事情、過去的事情、現(xiàn)在事情、未來的事情,去想各式各樣的境界的時候,心就在那里,那就是你的心。說我心里面有目的,要做什么什么事情,你心也就在那里,所以叫做「四識住」。當(dāng)然這個「住」也有愛著的意思!溉缃(jīng)廣說」,在經(jīng)上《阿含經(jīng)》上說得很多,還有其他經(jīng)也說。

  辰四、釋

  此所思惟,名安住相。

  你能這樣子想,叫「安住相」。

  《披尋記》三九四頁:

  云何安住相等者:受、想、行、識,名四識住。如經(jīng)言:有四依取,以為所緣,令識安住,謂識隨色住,緣色為境。廣說如經(jīng)!礇Q擇分〉中別釋其相(陵本五十四卷一頁)。

  「受想行識」叫做四識住!溉缃(jīng)言:有四依取,以為所緣」,四個依取也就是色、受、想、行,是識所依取的,是識的依止處,也是識的愛者處,所以叫做「取」、「以為所緣」。「令識安住,謂識隨色住,緣色為境。廣說如經(jīng)!礇Q擇分〉中別釋其相(陵本五十四卷一頁)!

  卯八、自相相(分三科)        辰一、征

  云何自相相?

  辰二、列

  謂自類自相,或各別自相。

  「自相」的相所以叫「自相相」,究竟是什么呢?「云何自相相?」是問,底下「謂自類自相」是「列」,列出來。

  「自類自相」;比如說色和受來對比,這個色里面有青黃赤白、長短方圓各式各樣的都是色法。那么色若對受來說,青黃赤白都叫做自類;我們是一類,我們是色法這一類;受就是另一類了。色里面雖然是有很多的色;對受來說,大家都是一類,所以叫「自類」。「自類」而它有自己的相貌,色有變礙為義,變礙就是它的自相!富蚋鲃e自相」,色有很多種色,你做人的色是這樣,天又是一樣,欲界天、色界天又是不同,或者三惡道也是不同,凡夫的世界,或者佛的世界,眾生與眾生也是各式各樣的,各別的自相,那么受想行識也是一樣,也是有各別的自相。

  辰三、釋

  此所思惟,名自相相。

  這是第三科解釋。你能這樣思惟我們的色受想行識,那就叫做「自相相」。

  卯九、共相相(分三科)         辰一、征

  云何共相相?

  共相的相貌。

  辰二、列

  謂諸行共相,或有漏共相,或一切法共相。

  「共相」是第九科,分三科,第一釋是「征」!冈坪喂蚕嘞唷惯@一句就是「征」。第二科「列」。第三科是「釋」。

  「謂諸行共相」,這個「行」就是一切有為法、有變動、有時間性的,從此至彼、或者由前至后、由古至今;在時間上有所變動、在空間上也有變動,那么都叫做「行」。諸行的「共相」、共有的相貌,這也是個相。共有的相貌,這一切有為法,都是苦、都是苦惱,諸行是苦!富蛴新┕蚕唷咕褪强,是凡有煩惱,這有為法里面有煩惱的都是苦,苦是它的共相。無常也是一切法的共相,也是一切有漏法、有為法的共相!富蛞磺蟹ü蚕唷,有為法、無為法,共在一起都是無我的,無我就是一切法的共相;空、無相、寂滅都是一切法的共相。

  辰三、釋

  此所思惟,名共相相。

  這第三科是解釋。你能思惟一切有漏法的共相,思惟一切法的共相,那么這叫做「共相相」。

  《披尋記》三九四頁:

  云何共相相等者:無常是諸行共相,苦是有漏共相,空、無我是一切法共相,如思所成地說(陵本十六卷二頁)。

  「云何共相相等者:無常是諸行的共相,苦是有漏法的共相,空、無我是一切法的共相,如〈思所成地〉說」。這個「共相」還有這樣的不同;這個「無常相」只能在有為法上說,這個「苦相」只能在有漏的有為法里面說;若是無漏的有為法是沒有苦的了。但是無我相和空相是遍于一切有漏法、有為法、無為法,都是空無我相,這地方有為、無為;有漏、無漏還是有差別的。

  卯十、麤相

  云何麤相?謂所觀下地一切粗相。

  這是第十相,是「粗相」!钢^所觀下地一切粗相」,就是欲界,觀察欲界它的一切的境界,不管是依報(bào)和正報(bào)都是很粗鄙的、不莊嚴(yán),都是苦惱相。

  卯十一、靜相

  云何靜相?謂所行上地一切靜相。

  這是第十一科「靜相」!钢^所行上地」,「謂」修學(xué)梵行的人,他到了色界、無色界以上去,那就都是凈相,那是微妙莊嚴(yán)的地方,

  《披尋記》三九四頁:

  云何粗相及靜相等者:有過患義,是粗性義。若彼彼地中過患增多,即由如是過患增多性故,名為粗性。若彼彼地中過患減少,即由如是過患減少性故,名為靜性。如下聲聞地說(陵本二十七卷十七頁)。如欲界對初靜慮,欲界為粗,初靜慮為靜。如是乃至無所有處對非想非非處,無所有處為粗,非想非非想處為靜。是名所觀下地一切粗相,及與所行上地一切靜相。

  「云何粗相及靜相等者:有過患義,是粗性義」,粗性是有過患的意思,這個老病死這些過患!溉舯吮说刂羞^患增多,即由如是過患增多性故,名為粗性」,五趣雜居地都有這種問題,過患增多、名為粗性!溉舯吮说刂羞^患減少,即由如是過患減少性故,名為靜性」,我們欲界有很多的苦惱,若是色界天這苦惱就減少了,過患性減少了就名為靜性,他們不老不病,也沒有這么多的煩惱,但是也有死亡,所以他們的過患減少了一點(diǎn),就名為靜性。

  「如欲界對初靜慮」來說,欲界為粗;初靜慮就是靜!溉缡悄酥翢o所有處對非想非非處」,無所有處為粗,非想非非想處就是靜。「是名所觀下地一切粗相,及與所行上地一切靜相」,是這樣解釋。

  我們現(xiàn)在讀這一段文,很明顯地,我們知道佛在世時候的比丘,正法住世的時候這個出家人怎么修行。我們現(xiàn)在佛教徒的修行,念念大悲咒,把大悲咒念一念,《阿彌陀經(jīng)》念一念,念咒念經(jīng)念佛只是在文字上,念聲音、念文句,這樣「念」,F(xiàn)在這個《瑜伽師地論》上說修行的開始要認(rèn)識自己的心,認(rèn)識自己的心要「遍知」,在時間上前一剎那、后一剎那、前一分鐘、前一小時、后一小時,這個心是怎么樣的情況。我在高山流水、鳥語花香的境界,心是怎么樣?我在塵勞的世界、憒鬧的境界上,這心是怎么樣?就是要認(rèn)識自己的心相,然后加以調(diào)適、調(diào)轉(zhuǎn),轉(zhuǎn)染為凈。修行人是這樣子修行的。調(diào)適的方法就是止和觀,就是四念處,就是五停心開始然后修四念處,是這樣子修行的。不是我們只是念念文句,把《金剛經(jīng)》:「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念念文句就算了;不是!他是要用里面的義來調(diào)心的,使令心清凈無染,是這么修行的。這樣修行就把心里面這些污染都清除了,使令心里面是清凈光明的,是這樣意思。

  當(dāng)然我們現(xiàn)在的佛教徒,也是會有人注意內(nèi)心的境界,不可以染污,也是有,也不能說沒有。但是我們向別人開示的時候,我們都說什么?只是就說這些。這佛教徒一直地來照顧自己的念頭,叫它清凈無染,不只是表面上的事情,就是心要清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