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二(14)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二(14)
丑二、釋智別(分五科) 寅一、自體智攝(分二科) 卯一、無染
無染者:顯善圣性。
這個…我們佛法里面,對眾生、對人有凡圣的差別。但是這個「圣」這個字怎么解釋?這里面說的很簡單,也很清楚,也很扼要。善才是圣,無漏才是圣。怎么叫做善呢?「無染者:顯善圣性」。就是沒有染污,沒有貪瞋的這一些煩惱的染污。這是圣性。
卯二、無執(zhí)
無執(zhí)者:顯無漏圣性。
沒有一切的煩惱,那就是清凈了。但是還不是圣人。要怎么樣才是無漏呢?就是你是善了,有可能還是有漏的。怎么樣才能算是無漏呢?要無執(zhí),還要不執(zhí)著,要通達我我所都是空的,通達一切法是如幻如化,也是畢竟空寂的。這個時候,就是沒有執(zhí)著了。沒有我執(zhí),也沒有法執(zhí)。這個時候,才算是無漏,才算是圣人。
寅二、補特伽羅智攝(分三科) 卯一、非凡夫所近
非凡夫所近者:謂諸佛及圣弟子所親近故。
前面是約自體智,屬于自體智來解釋這個圣智三摩地。這底下是第二科「補特伽羅智攝」,就是約人來顯示圣智三摩地。約人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是「非凡夫所近」。
「非凡夫所近者」,經(jīng)上呀,解釋五圣智三摩地的時候,有這么一句話,「非凡夫所近者」,這當(dāng)然是說這個補特伽羅智的解釋!阜欠卜蛩摺,這個圣智三昧呀!不是凡夫所成就的,成就了,就是圣人了,不是凡夫了,所以非凡夫所近,這個話應(yīng)該這么說。就是成就了圣智三摩地,這個人是圣人而不是凡夫。凡夫可以努力地修行,成就了就是圣人了,所以不是凡夫所成就的。
「謂諸佛及圣弟子所親近故」,凡夫不是凡夫,那么是誰呢?就是說一切佛和佛的弟子,這些人他們所成就的,所證悟的。「親近」是證悟的意思。
卯二、是聰睿所贊
是聰睿所贊者:謂即彼所稱贊故。
這第二科「是聰睿所贊」,前面是「非凡夫所近」。這第二科是「聰睿所贊」。這個圣智三摩地,是那個特別聰明有智慧的人所贊嘆的,「謂即彼所稱贊故」。所以若是一件事,這個人也贊嘆,那個人也贊嘆,很多人贊嘆,那不一定就是那一件事是怎么樣的高深,不見得。要看贊嘆的那個人的程度怎么樣。如果是愚癡的人,他去贊嘆那件事好,未必那件事是好事的。所以現(xiàn)在這里說是「聰睿所贊」,有高深智慧的人,他要贊嘆,那件事是好、是可以的。說這個圣智三摩地是「聰睿所贊」,即彼聰睿明人所稱贊故。所以這是叫做圣智三摩地,是這樣的意思。
卯三、是聰睿等常不訶毀(分二科) 辰一、標(biāo)相
是諸聰睿同梵行者、常不訶毀者:謂一切時常稱贊故。
「是諸聰睿同梵行者、常不訶毀者」。這是第三科「是聰睿等常不訶毀」。分兩科,第一科「標(biāo)相」。
這個經(jīng)上說明這個五圣智三摩地的時候,有這么一句話,「是諸聰睿同梵行者,常不訶毀者」,這個聰睿的人,聰睿的這個人,不只是他一個人,還有和他在一起,共同修梵行的人,就是聰睿的人和聰睿同梵行的人,常不訶毀,不訶毀這個人,不訶斥這個圣智三摩地。
「謂一切時常稱贊故」,就是一切的時間,長期地、永久地來稱揚贊嘆這個圣智三摩地,是這樣的意思。這是第一科,是「標(biāo)相」,底下是「簡非」。
辰二、簡非
非如世間初靜慮等,為背下地修方便故,先以靜相而稱贊之,為趣上地修方便故,后以粗相而復(fù)訶毀。
這底下「簡非」,簡別那個不是那么回事的,也就是舉這么一個例子。這個圣智三摩地呀!為聰睿同梵行的人常不訶毀。我舉一個相反的例子,說世間上那個初靜慮,或者是初禪,或者二禪、三禪、四禪,「為背下地修方便故」,這個「背」,就是厭棄的意思,為了厭棄下地。比如說初禪,對初禪來說,下地就是欲界;若對二禪來說,初禪就是下地;若對三禪來說,二禪又是下地。就是為了厭棄下地,要修學(xué)更殊勝的法門的緣故。這個「方便」,就是行動,以此為方便而能得初禪;以此為方便而得二禪、得三禪、得四禪、得空無邊處定、得識無邊處定,就是這叫做「方便」。也就…或者「方便」就是一個修因;以此為因緣而有成就。為了厭棄下地的不理想,修學(xué)另一個法門的緣故。
「先以靜相而稱贊之」,最初的時候贊嘆初禪是最寂靜的、最微妙的、最殊勝的,這樣稱贊它,這是初開始的時候的稱贊。「為趣上地修方便故」,但是后來這個人又想要再進一步得二禪。進!趣者,進也。為了進求更高尚的境界,就是叫做二禪,得二禪的時候,就要修一種殊勝的方便。那個時候就是后,叫做后。
「以粗相而復(fù)訶毀」,就是訶斥初禪是粗劣的,是不理想的,是苦惱的,是不寂靜的。那么就是這樣,又訶斥它了,又訶責(zé)它了,又破壞它了,這就是最初的時候贊嘆,而不是常贊嘆它的。又有因緣就訶斥它了,可是現(xiàn)在這個圣智三摩地不是。為「諸聰睿同梵行者常不訶毀」,這個地方有這樣的情形。這也是圣智三摩地殊勝的地方。
寅三、清凈智攝(分四科) 卯一、寂靜
寂靜者:所治煩惱永寂靜故。
這是前面解釋「自體智攝」,那么第二科解釋這個「補特伽羅智攝」。這以下第三科「清凈智攝」,屬于清凈智這一方面的,分四科,第一科是「寂靜」。
「寂靜者」,這話是什么意思呢?這話是贊嘆那個…是清凈智的那個五圣智里面那個第三個是清凈智,是贊嘆那個清凈智的。清凈智怎么清凈呢?第一個功德就是「寂靜」。什么叫做寂靜呢?就是「所治煩惱永寂靜故」。
這個煩惱若動起來呀,令你心不安,能擾亂你,令你心不安。貪心來了也不安,瞋心來了也不安,各式各樣的煩惱,只要是煩惱若來了,你的心就不安。現(xiàn)在你修學(xué)這個圣道,所對治的煩惱是永久的寂靜,它再不動了,它再不流動了,就是滅除了。這個是指下地,把下地的煩惱對治、息滅了,所以叫做「永寂靜故」,叫做寂靜。
卯二、微妙
微妙者:自地?zé)⿶啦粣畚豆省?/p>
那么這是第二科「微妙」。微妙是什么意思呢?「自地?zé)⿶啦粣畚豆省。就是你現(xiàn)在所住的這個地方,就是假設(shè)住初禪,那么剛才那個寂靜就是欲界煩惱息滅了,F(xiàn)在這里就指初禪本身的煩惱沒有了,怎么知道沒有了呢?「不愛味故」,對于初禪沒有愛著的心,沒有貪著的心。這味者,著也;味者,貪也。對于初禪它本身的境界,它也不愛著那就叫做「微妙」。
這個修學(xué)止觀的這個問題,就是染污的境界,心里面不著。就染污的境界、不如意的境界,心里面不著。就是你如意的境界,你也不著,就是這個意思。說「自地?zé)⿶啦粣畚豆省,就是他本身的這個如意的境界,他也不愛,就是不貪愛,也不執(zhí)著的,那就叫做「微妙」。寂靜是指下地,微妙是指現(xiàn)在的自地,是自己現(xiàn)在的境界。
卯三、得安隱道
得安隱道者:所得之道無退轉(zhuǎn)故。
這是第三科「得安隱道」。這個清凈智,清凈智的意思就是這樣意思。現(xiàn)在這是第三科,還是贊嘆這個清凈智的境界。
什么叫做清凈智呢?「得安隱道者」,得安隱道了;「得」,當(dāng)個成就講。你成就了安隱的一條道路。這條道路很安隱、很平坦、很和平,沒有一切的危險的事情,「得安隱道」。
這個怎么解釋呢?「所得之道無退轉(zhuǎn)故」,是本論作者解釋經(jīng)上這句話。什么叫做得安穩(wěn)道?「所得之道」,你成就的這無漏的圣道不會再失掉了。永久是…成就了就是永久成就了,不會再失掉。那就叫做「得安隱道」。若是沒有斷煩惱就靠不住,若斷了煩惱呢,就是永久也不會再失掉了。
卯四、證心一趣
證心一趣者:已得無尋無伺地故。
這是第四科「證心一趣」。這是贊嘆這個圣智三摩地。那么這個圣智三摩地這個清凈智,他證悟了心的一趣。就是淺白的說呢,就是得定。深一點說,就是得…與真如三昧相應(yīng)了。是這個意思。
「已得無尋無伺地故」,他這個時候已經(jīng)成就了沒有尋伺的散亂、浮動的境界。所以心里面能夠「一趣」,就是一種境界,安住在一種境界上。這樣說呢,安住在二禪,這樣也是合;說安住在真如里面,沒有虛妄分別,這么解釋也可以。
寅四、果智攝(分二科) 卯一、現(xiàn)在安樂
現(xiàn)在安樂者:能得現(xiàn)法樂住故。
這是第四科,前面是解釋清凈智,現(xiàn)在第四科解釋這個「果智」,什么叫做果智呢?「現(xiàn)在安樂者」,現(xiàn)在安樂。這個經(jīng)上解釋「果智」的時候這樣說,「現(xiàn)在安樂者」,不是過去,也不是未來,就是現(xiàn)在,F(xiàn)在你的內(nèi)心里面很平靜、很安樂、很自在的。那么這就是「果」的意思!改艿矛F(xiàn)法樂住故」,什么叫做現(xiàn)在安樂呢?就是他成就了現(xiàn)法樂住。他一攝心不亂,就入于初禪、二禪、三禪、四禪里面了。入于禪里面有清凈的樂,安住在禪定里面。
卯二、后樂異熟
后樂異熟者:引無余依涅槃樂故。
這是第二科「后樂異熟」,前面是現(xiàn)樂,這里說后樂,「后」就是將來有什么樂呢?就是「引無余依涅槃故」。能逐漸地這樣子用功修行能引出來、能出現(xiàn)無余依的涅槃樂,所以叫做「后樂異熟」。這「異熟」說白個話就是果報。就是將來有,「后」就是將來,將來還有特別令你滿意的果報,所以叫做「后樂異熟」。什么果報呢?「引無余依涅槃樂」,你這個圣智三摩地,能引出來無余依的涅槃樂。
「無余依」怎么講呢?那個「依」就是身體,這個身體;「余」就是剩余的,沒有剩余的身體了。我們凡夫這個身體結(jié)束了,腐敗了,以后又得一個身體,那個身體又會死掉了,又得一個身體?偸恰赣杏嘁馈,一個依一個依,就是一個身體一個身體連接起來不斷的。但是現(xiàn)在得圣智三摩地這個人無余依,沒有這個身,這個色、受、想、行、識一剎那間滅以后,再也沒有色、受、想、行、識了。所以「引無余依的涅槃樂故」,那就是涅槃了,入于不生不滅的境界去了。所以「引無余依涅槃樂故」,這叫做「后樂異熟」。那么就是指涅槃為異熟,這也是方便那么說。
寅五、入出定相智攝(分二科) 卯一、正念而入
正念而入者:善取能入三摩地相無忘失故。
這是第五科「入出定相智攝」,分兩科。第一科是「正念而入」。這個「正念而入者」,這個圣智三摩地,他成就了三摩地,他不是常在三摩地里面。有的時候出來,有的時候入。他入的時候呢?是「正念而入」,心里面沒有其他的問題。
怎么叫做正念而入?「善取能入三摩地相無忘失故」,他能夠掌握到能入三摩地相的「無忘失故」,入三摩地的相,他記憶的很清楚,他不會忘掉的。這是善取三摩地,「善取能入三摩地相無忘失故」。這個初禪有初禪的相,入初禪的三摩地的相,入二禪、入三禪、入四禪、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非非想定,它都有它的相。所以是…「正念而入,是善取能入三摩地相無忘失故」。
卯二、正念而出
正念而出者:善取能出三摩地相無忘失故。
就是他出定的時候,他能夠從三摩地里面出來,就是那個心不在無相的三摩地里面住了,就是住于有相的境界,就是這樣意思。住于有相的境界,這個心就不是無相了!笩o忘失故」,他對于正念而出,正念而入,怎么樣入,怎么樣出,都是有一個境界的,他不忘失,他能記憶的很清楚。所以隨時能入,隨時也能出的。這底下念它一下。
《披尋記》四二七頁:
此中示現(xiàn)五行相智等者:謂我此三摩地是圣、無染、無執(zhí),如是經(jīng)句:示現(xiàn)自體智。又我此三摩地非凡夫所近,是聰睿所贊,是諸聰睿同梵行者常不訶毀,如是經(jīng)句:示現(xiàn)補特伽羅智。又我此三摩地寂靜微妙,得安隱道,證心一趣,如是經(jīng)句:示現(xiàn)清凈智。又我此三摩地現(xiàn)在安樂,后樂異熟,如是經(jīng)句:示現(xiàn)果智。又我此三摩地正念而入,正念而出,如是經(jīng)句:示現(xiàn)入出定相智。于此三摩地有五行相智別,是故名五圣智三摩地。
「此中示現(xiàn)五行相智等者:謂我此三摩地是圣、無染、無執(zhí),如是經(jīng)句:示現(xiàn)自體智」。這表示身體智的相貌。「又我此三摩地非凡夫所近,是聰睿所贊,是諸聰睿同梵行者常不訶毀,如是經(jīng)句:示現(xiàn)補特伽羅智」!赣治掖巳Φ丶澎o微妙,得安隱道,證心一趣,如是經(jīng)句:示現(xiàn)清凈智」。這是表示清凈智的道理!赣治掖巳Φ噩F(xiàn)在安樂,后樂異熟,如是經(jīng)句:示現(xiàn)果智」。「又我此三摩地正念而入,正念而出,如是經(jīng)句:示現(xiàn)入出定相智」。「于此三摩地有五行相智別,是故名五圣智三摩地」。這樣的意思。
壬九、圣五支三摩地(分二科) 癸一、征
復(fù)次云何圣五支三摩地?
「復(fù)次云何圣五支三摩地?謂諸苾芻,即此身內(nèi)離生喜樂,廣說如經(jīng)」。這是第九科。因為一共是十五科,現(xiàn)在是第九科「圣五支三摩地」,這又不同,和前面又不一樣了,分兩科,第一科是「征」!笍(fù)次云何」,什么叫做圣五支三摩地呢?這是問,底下嘛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經(jīng)說」。
癸二、釋(分三科) 子一、標(biāo)經(jīng)說
謂諸苾芻,即此身內(nèi)離生喜樂,廣說如經(jīng)。
經(jīng)上解釋這五圣支三摩地,是說「諸苾芻,即在此身」命體「內(nèi)離生喜樂」,因離而生喜樂,那么「廣說像經(jīng)」上說的。離欲惡不善法,那么離開欲界的煩惱和煩惱的業(yè),那么就會得到初禪的喜樂,廣說像經(jīng)里面解釋的。這個經(jīng)里面怎么說的呢?
子二、隨別釋(分五科) 丑一、初靜慮攝(分二科)
寅一、辨相(分二科) 卯一、喜樂差別
離生喜樂者:謂初靜慮地所攝喜樂。
這個五圣智三摩地,經(jīng)上這么講,離生喜樂,廣說如經(jīng)。經(jīng)上怎么說?「離生喜樂」,是遠離了欲界的惡不善法,就會生出來初禪的喜樂,所以「謂初靜慮地所攝喜樂」,這個離生喜樂就指初靜慮地屬于初禪的喜樂。初禪有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所以那里面也有喜樂。這個喜樂怎么解釋呢?這個《披尋記》上說:
《披尋記》四二七頁:
謂初靜慮地所攝喜樂者:此中喜者,謂已轉(zhuǎn)依者,依于轉(zhuǎn)識,心悅心勇心適心調(diào)安適,受受所攝。樂者、謂已轉(zhuǎn)依者,依阿賴耶識,能攝所依,令身怡悅安適,受受所攝。如顯揚說。(顯揚二卷五頁)。
「謂初靜慮地所攝喜樂者,此中喜者,謂已轉(zhuǎn)依者,依于轉(zhuǎn)識,心悅心勇心適心調(diào)安適,受受所攝」,這解釋這個初禪的喜樂。這里面說這個喜呀,「謂已轉(zhuǎn)依者」,這個轉(zhuǎn)依怎么講呢?這個依就是我們的生命體,就是這個色、受、想、行、識這個生命,這個生命是個依;你做善事也是要依靠它,做惡事也是依靠它;你要發(fā)道心,修學(xué)戒、定、慧也要靠它,所以這叫做「依」。
「謂已轉(zhuǎn)依者」,這個依就是這個生命體!皋D(zhuǎn)依者」,就是這個身體起了變化了,轉(zhuǎn)變了。這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們沒得初禪的人,你的身體是這樣子。你現(xiàn)在若是得了初禪,這個身體就有了變化了。這個色、受、想、行、識有點不同了,和以前的色、受、想、行、識不一樣了,所以叫做「轉(zhuǎn)依」。這個禪定是這樣子,乃至得圣道也這樣子,得阿耨多羅三貌三菩提也是轉(zhuǎn),都是有變化。現(xiàn)在這里面初禪這個喜樂,怎么講呢?「謂已轉(zhuǎn)依者」,就是說已經(jīng)修初禪成功了的人,他的身體有變化了。
「依于轉(zhuǎn)識,心悅、心勇、心適、心調(diào)安適」。這個「依于轉(zhuǎn)識」,已經(jīng)轉(zhuǎn)依了的人,他的內(nèi)心呢,「依于轉(zhuǎn)識」,以轉(zhuǎn)識為依止。轉(zhuǎn)者起也,生起的意思。下面說阿賴耶識是本識、是根本識,就是依據(jù)、依那個本識生起轉(zhuǎn)識。就是前六識,那么叫做轉(zhuǎn)識。眼識、耳識、鼻識、身識、意識,這個前六識叫做轉(zhuǎn)識。說「依于轉(zhuǎn)識,心悅、心勇」,得到初禪的時候,心里面非常喜悅、快樂;「心勇」,你的內(nèi)心也特別的勇猛,得了定的時候心很勇猛的,叫「心悅、心勇」。
「心適」,他這個時候,得了初禪的這個心呀,很安適的,不是那么樣的煩燥、流動,又想這個、又想那個沒有這回事,所以叫做「依于轉(zhuǎn)識,心悅、心勇、心適」,心里面很調(diào)適、很相應(yīng),這個意思!感恼{(diào)安適」,心里面很調(diào)順,不像我們沒得定的人,看這個人不順眼,心里面就不高興了,忽然間喜樂了,忽然間又憂愁了…這些事情。但是現(xiàn)在得了初禪的人呢,不是,「心悅、心勇、心適」,心里面老是很安適的!感恼{(diào)安適」,因為有定力的調(diào)和,當(dāng)然也有智慧。定慧的調(diào)和,使令這個身心都安適,都是很安樂、很調(diào)適的。
「受受所攝」,這個意思就是前面的心悅也好、心勇也好、心適也好、心調(diào)安適也好,都是受,都是內(nèi)心的感受!甘苁芩鶖z」,前一剎那受,后一剎那受,就一直的受…,屬于這一方面的。
「樂者謂已轉(zhuǎn)依者,依阿賴耶識,能攝所依」。這個樂,經(jīng)上說這個樂字,怎么講呢?「樂」是說「已轉(zhuǎn)依者」,為「阿賴耶識,能攝所依」。已轉(zhuǎn)依者這個時候,就是依靠阿賴耶識來攝所依,來統(tǒng)領(lǐng)這個身體,由它來統(tǒng)治,它全權(quán)來處理這個身體的事情!噶钌礅策m」,這阿賴耶識這個時候呀,它來統(tǒng)治這個身體,有什么事情呢?「心悅、心勇、心調(diào)安適,受受所攝」,前面講過,這個「心悅、心勇、心調(diào)安適」都是受,都是感受所攝的。這個喜呀,就是這樣的意思。心悅、心勇、心調(diào)安適都是喜。這個喜呢,是你的心的一種感覺。這件事上的感覺,那件事上的感覺,感覺到喜,所攝。
「樂者謂已轉(zhuǎn)依者,依阿賴耶識,能攝所依」。喜字…喜這個字講完了,現(xiàn)在講這個樂!钢^已轉(zhuǎn)依者」,就是初禪成功了,這個人「依阿賴耶識能攝所依」,這個時候他的身體依阿賴耶識為依止處。任何人都是,都是依阿賴耶識為依止處。但是得了初禪的這個人,在阿賴耶識來統(tǒng)攝你的身體的時候,「能攝所依,令身怡悅」!改軘z所依」,能統(tǒng)治這個身體的時候,能令你的身體「怡悅」,感覺到快樂!赴策m」,也是受受…各式各樣的受,也是受,剎那剎那的受。如顯揚…前面這段文就是(顯揚二卷五頁)上說的。
這樣解釋,這個「樂」是阿賴耶識的力量,所以你身體感覺到樂。這個「喜」是前六識的力量使令你感覺到喜、喜悅,這么解釋。但是在《大毗婆沙論》和《俱舍論》解釋,這個喜是指第六識也是轉(zhuǎn)識,但是樂是指前五識說的。這是把這個喜樂解釋完了,「謂初靜慮地所攝喜樂」,當(dāng)然也就是輕安樂。而這個離生喜樂這個「離」,就是遠離了欲界的煩惱。遠離了欲界的欲及其他欲界的一切煩惱。這個時候,身體里面就會生出來喜樂,是這樣子的。
所滋潤者:謂喜所潤,遍滋潤者:謂樂所潤。
「所滋潤者,謂喜所潤」,前面是「初靜慮攝」,第一科是「辨相」,F(xiàn)在嘛!這底下是喜樂的差別,還是解釋喜樂的差別。喜樂的差別解釋…說喜樂,這底下是解釋「所滋潤者」,這個經(jīng)上解釋在這段文上,有個所滋潤的話。這個話是什么意思呢?「謂喜所潤」,就是說你在禪定里面那個喜來潤、滋潤你這個身體,那叫做「所滋潤」。能滋潤的就是喜,所滋潤的就是你這個身體。
「遍滋潤者」怎么講呢?「謂樂所潤」。謂阿賴耶識在你身上的那個樂,那個輕安樂,它滋潤你的身體的時候是「遍滋潤」,就是周遍全身的樂,不是一部分。
卯二、作意差別
遍充滿者:謂加行究竟作意位。遍適悅者:謂在已前諸作意位。由彼位中,亦有喜樂時時間起,然非久住,亦不圓滿。于此身中,無有少分而不充滿者:謂在加行究竟果作意位。
「遍充滿者」,這是第二科「作意差別」。前面第一科是「辨相」,辨初靜慮的相貌。這底下嘛,說「作意的差別」。這個作意的差別怎么講呢?就是經(jīng)上解釋三昧的時候,那一句話叫「遍充滿」。遍充滿怎么講呢?「謂加行究竟作意位」,這個加行究竟作意位,這個加行呀,就是努力地修行叫「加行」;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地修行,這就叫「加行」!妇烤棺饕馕弧,修行呀,這是什么意思?就是作意。就是不斷的用止觀來警覺這一念心,就叫做「作意」。而作意,開始作意修行,一直到究竟了,達到最高的程度了,那就叫做「加行究竟作意位」,達到這個階級。
我們前面曾經(jīng)講過有七種作意,七種作意這個加行究竟作意,就是第六種,第六種作意。那么這個第六種作意,就叫做「遍充滿」。那么第一種是了相作意、第二種是勝解作意、第三是遠離作意、第四是攝樂作意、第五是觀察作意、第六是方便究竟作意、第七方便究竟果作意,分這么七種。這個地方呢,這個「遍充滿」是加行究竟作意位,那個階級、在那個程度。
「遍適悅者」,怎么講呢?「謂在已前諸作意位。由彼位中亦有喜樂,時時間起,然非久住,亦不圓滿。于此身中,無有少分而不充滿者」,這是解釋這個意思。這個「遍適悅者」這句話怎么講呢?「謂在已前諸作意位」,這是說這個修行人,他在以前的「諸作意位」就是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的這個時候。在這個時候,在以前諸作意的那個階段的時候,「由彼位中,亦有喜樂時時間起」,你在勝解作意那個時候,了相作意沒有什么喜樂。就是在勝解作意的時候,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也有喜樂的,也是有喜樂。有喜樂呢就「時時間起」,就是有的時候生起,有的時候又不起,就是間雜而起,就是有時候起,有時候又不起,有時候又起。就是這個起之中,有一個沒有喜樂的境界起來。這個沒有喜樂境界,間雜在喜樂在的境界里面,是這樣意思,「時時間雜而起」。
「然非久住,亦不圓滿」,然而雖然有喜樂現(xiàn)起,但它不是長久的住在里面,并且還是不圓滿的。初開始成就的初禪當(dāng)然是不圓滿,要時常的入定練習(xí),常不斷的練習(xí),它才能圓滿。
「于此身中,無有少分而不充滿者」,這是在經(jīng)上解釋三摩地的時候有這個話!赣杀宋恢校嘤邢矘,時時間起,然非久住,亦不圓滿。于此身中,無有少分而不充滿者」,這個時候呢,在這個身體里面沒有少分而不充滿的,沒有一點點不充滿喜樂的,這個喜樂是周遍全身。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謂在加行究竟果作意位」,這是說這個加行究竟果作意。這個方便究竟作意,這個修行已經(jīng)到了極點了。后來這個方便究竟果作意,就是初禪,心一境性現(xiàn)前了,初禪圓滿的成功了。
那么這是作意的差別,這個作意的差別里面有一點事情,這里面有喜樂時時間起,但是不常住,就是喜樂來了又走了,來了又走了,是這樣意思。這可見在未來到地定得到這個…得到三昧樂的時候,這個樂是住在這里很長時間,它不動。但是未到地定之前,有時有喜樂,喜樂就是不久,來了又走了,來了又走了,這樣子。到了初禪也是有更殊勝的喜樂,它也是不走,不離開身體的。
這是說「已前諸作意位,由彼位中,亦有喜樂時時間起,然非久住,亦不圓滿。于此身中,無有少分而不充滿者」,解釋這一句!钢^在加行,究竟果作意位」,這一句話,那就是你這個禪定的修行到了最后圓滿的時候,才有這種境界!赣诖松碇,無有少分而不充滿者」,周遍全身都感覺到喜樂。這就是加行究竟果作意位,就是初禪完全成功了。
寅二、譬喻(分六科) 卯一、喻彼行者
譬如黠慧能沐浴人,或彼弟子者:當(dāng)知喻于修觀行者。
這底下嘛是「譬喻」,前面說初禪的次第,這底下用譬喻說初禪的境界。分六科,第一科是「喻彼行者」。
「譬如黠慧能沐浴人」,譬如一個特別有智慧的人,但是他在沐浴,這個有智慧的人在沐浴。「或彼弟子者」,經(jīng)上還有一句話就是「彼弟子」,他還有弟子!府(dāng)知喻于修觀行者」,這兩句話的意思呢?是沐浴的人和弟子,就是譬喻修觀行的人了,修不凈觀的人、修光明觀的人,他有大智慧、有大光明,「當(dāng)知喻于修觀行者人」,用這譬喻人啊,或彼弟子,或者他的師父,總而言之是譬喻修觀行的人。
卯二、喻彼方便
銅器瓦器或蚌蛤器者:喻為離欲生喜樂故,教授教誡。
這是第二科是「喻彼方便」。前面是「喻彼行者」,修行人,這底下是「喻彼方便」,就是開始修行了,叫做方便!搞~器瓦器」,前面說是那個沐浴的人很有智慧,他有什么事情呢?他沐浴的時候,他有一個銅的器,或者是瓦的器,或者是蚌蛤器等。
「喻為離欲生喜樂故,教授教誡」,這譬喻啊,他要為離欲,他為了教授一個人、開導(dǎo)一個人,為求離欲生出來的喜樂的緣故,所以「教授教誡」,他這個時候是「教授」這個修禪定的人應(yīng)該這樣子,「教誡」呢,你不應(yīng)該這樣子,這也是第二科「喻彼方便」。
卯三、喻彼尋伺
細沐浴末者:喻能順彼出離尋等。
「細沐浴末者」,這微細的沐浴末,這個末呢?就是用它來沐浴的,沐浴也是它有清潔的力量!赣髂茼槺顺鲭x尋等」,這個沐浴末,細的沐浴末,是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那個修行人啊,「能順彼出離尋等」。這個修行的那個老師,就是教授教誡,教授什么呢?就是告訴你啊,「順彼出離尋等」,也就是隨順這個出離尋,這個「出離」啊,是什么意思呢?這個「尋」,就是分別,妄想分別,「出離尋」啊!出離什么?出離欲,從欲出來,叫「欲尋」,現(xiàn)在是從這欲尋里面出來,就是修不凈觀。修不凈觀的時候啊,能停下來內(nèi)心的欲,這個時候就從欲出來了。
那個「細沐浴末」,究竟是什么東西呢?應(yīng)該就是用它來沐浴的一種清凈的一種東西,我們現(xiàn)在說是用肥皂,這細沐浴末大概就是肥皂這一類的東西,是用它來啊清凈自己的身體。那么我們在禪定里面,修這個出離尋,就是修不凈觀嘛,修不凈觀就是息滅內(nèi)心的欲心,這樣意思!
這個《披尋記》可以看一下:
《披尋記》四二七頁:
喻能順彼出離尋等者:此中等言、等取無恚尋、無害尋及出離伺、無恚伺、無害伺。由此尋伺,能正對治欲界煩惱雜染及業(yè)雜染,順生喜樂,順益所依,由是說言順彼出離尋伺。
「喻能順彼出離尋等者」,這句話怎么講呢?「此中等言,等取無恚尋、無害尋及出離伺、無恚伺、無害伺。由此尋伺,能正對治欲界煩惱雜染及業(yè)雜染,順生喜樂,順益所依,由是說言順彼出離尋伺」。
這個「喻能順彼」,就是譬喻這個修禪定的人啊,能隨順那個修行的法門啊,那法門是什么?「出離尋等」,修學(xué)不凈觀、修學(xué)慈悲觀等!复酥械妊,等取無恚尋」,那個「等」字那句話、那個字是表示什么意思呢?「等取無恚尋」,你不能只修一個不凈觀,你還要修慈悲觀的,沒有恚、沒有瞋恚心,「等取無恚尋」。
「無害尋」,要修這個不傷害任何人,這個「恚尋」啊是嚴(yán)重一點。這恚尋就是不高興了,要殺掉這個人,這叫「恚尋」!负ぁ鼓,是要傷害這個人,不想殺掉,不想置他命,還要保留他的命,但是要傷害他,那叫做「無害尋」。
「及出離伺、無恚伺、無害伺」,這是尋和伺兩個心所,這個「尋」是粗重了一點,「伺」是微細了一點,觀察的有粗、有細的不同。那句話里面有個等字,這個「等」字什么意思呢?取這個「無恚尋、無害尋、及出離尋」這個話,等字是代表這幾個意思的,「無恚尋、無害尋、無害伺」。
「由此尋伺,能正對治欲界煩惱雜染及業(yè)雜染」!赣纱藢に拧梗汕懊嬲f這個「無恚尋、無害尋」種種尋伺!能「正對治」,它能夠有力量的啊,沒有錯誤的,來對治這個欲界的煩惱。我們欲界的人內(nèi)心的主要的煩惱都是屬于欲的。雜染的,能對治欲界煩惱的雜染,是污染。「及業(yè)雜染」,及一切做種種惡業(yè),十善業(yè)、十惡業(yè),是指惡業(yè)說的!疙樕矘贰,那么能對治欲界煩惱雜染等及業(yè)離染,你就能生出喜樂來,叫做「順生喜樂」!疙樢嫠馈梗疙樕矘贰鼓,它能夠?qū)τ谀氵@個身體能有所利益,叫做「順益所依」!赣墒钦f言順彼出離尋伺」,所以就這樣,這個《披尋記》是這樣說!疙槺顺鲭x尋」。
水澆灌者:當(dāng)知喻于尋清凈道。
這個沐浴的這個人,他用水來澆這個身體,來灌這個身體,來沐浴。這譬喻什么呢?譬喻這個「尋清凈道」?催@個《披尋記》的文:
《披尋記》四二八頁:
尋清凈道者:貪、恚、害尋,是名為尋;此謂所治。能治彼者,名清凈道:謂尋伺支。修習(xí)此故,已斷彼尋,是故說言尋清凈道。
「尋清凈道者」,什么叫做尋清凈道呢?「貪、恚、害尋,是名為尋」。
這叫做尋!「此謂所治」,這個「此」字是什么意思呢?是所治的意思,成所治為此,就是貪、恚、害尋等,是所治的。「能治彼者名清凈道」,能治彼欲恚害尋那個是清凈道!府(dāng)知喻于尋清凈道」,這個「尋」,出離尋、無恚尋、無害尋,這是清凈道,沒有煩惱!复酥^所治」,就是這個貪、恚、害尋是所對治的!改苤伪苏撸鍍舻馈。
「謂尋伺支。修習(xí)此故,已斷彼尋,是故說言尋清凈道」,謂尋伺支,名清凈道,修習(xí)此故…,你熏…你常常靜坐的時候,你熏…你修習(xí)這個尋,和伺這兩種功德,修習(xí)的時候,「已斷彼尋」,這個時候把尋斷了,「是故說言尋清凈道」,就是有伺了,粗的沒有,就是有細的了。這樣說這「水澆灌者:當(dāng)知喻于清凈道」,是這樣意思。這個「尋」被對治了,這個尋清凈道。
卯四、喻身喜樂
沐浴摶者:以喻于身。帶津膩者:喻喜和合。膩所隨者:喻樂和合。遍內(nèi)外者:喻無間隙喜樂和合。
「沐浴摶者:以喻于身。帶津膩者」,我想這個「以喻于身」和這個「帶津膩者」連接起來讀,這樣意思!搞逶弧故鞘裁匆馑寄?這個「摶」啊,就是清凈身體的一種膏,但是用什么東西制的這個?我們現(xiàn)在人沐浴也有什么乳這一類的東西,這個摶就是在凝結(jié)在一起啊,叫做「摶」。用那個摶啊來涂、涂我們這個身體,涂在身體上,這個是啊「以喻于身,帶津膩者」,這譬喻這個身體啊,帶這個津膩的東西,帶這個津膩者,帶津膩者,這個津膩啊就是一種液體的東西,也就是膩,附在你的身上!赣飨埠秃稀,你這個…這個沐浴摶。∧阍谀ㄔ谏砩夏莻津膩的東西,這表示是你內(nèi)心里面的喜,「喻喜和合」,譬如你這個心與喜和合在一起,這樣意思,叫「和合」。
「膩所隨者」,這膩所隨者怎么講?這膩所隨者怎么講呢?「喻樂和合。遍內(nèi)外者:喻無間隙喜樂和合」,這個膩啊隨著身體,前面是津,這底下說,「膩所隨者,喻樂和合」,這譬喻那個樂的和合,前面是譬喻這個喜的和合,這兒譬喻樂的和合。
「遍內(nèi)外者」,經(jīng)上那「遍內(nèi)外者」,那句話怎么講呢?「喻無間隙喜樂和合」,這譬喻你禪定的時候,有喜也有樂,有樂也有喜,這喜樂的之間,沒有其他的東西做間隔,雜亂在里面,不是的!笩o間隙的喜樂和合」,那就叫做「遍內(nèi)外者」。
卯五、喻心一趣
不疆者:喻無散動。
「不疆者:喻無散動。不弱者:喻無染污,亦無愛味」。這個「不疆」呢,就是那個沐浴摶,沐浴摶它不是很堅固,不是很堅,不是很堅固的。這表示什么呢?「喻無散動」,譬喻這個修行人心里面不散亂、不浮動,這樣意思。
卯六、喻心清凈
不弱者:喻無染污,亦無愛味。
「不弱者:喻無染污」,這個譬喻說是沒有煩惱的染污。那么「亦無愛味」,愛味就是染污,沒有愛味所以沒有染污,是這樣意思。
丑二、第二靜慮攝(分二科) 寅一、標(biāo)差別
又于第二喻有差別。
「又于第二喻有差別。山者:喻于無尋伺定」。這前面是譬喻這個初禪,初禪的境界,現(xiàn)在是譬喻第二禪。這個不疆,喻無散動,就是心一境性;不弱,是無染污,沒有愛味,這個心一境性是清凈的,沒有煩惱的,無染污,是清凈的!這底下嘛!說到第二禪。第二禪攝,分二科,第一科是「標(biāo)差別」!赣钟诘诙鳌,又經(jīng)上啊,又說到第二個譬喻,第二個譬喻和第一個譬喻不一樣,是有差別的。
寅二、舉譬喻(分四科) 卯一、喻彼定相
山者:喻于無尋伺定
這是第二科,第一科是「標(biāo)差別」,第二科是「舉譬喻」,譬喻分四科,第一科「喻彼定相」。山者,是譬喻無尋伺的定,這個初禪是有尋有伺,這個第二禪是無尋無伺。這個譬喻以什么做譬喻?用高山做譬喻,譬喻這個無尋伺定。
卯二、喻離尋伺
尖頂者:喻于第二靜慮無尋無伺,于所緣境一味勝解。
這個「尖頂者」…,山是譬喻這個無尋伺定,這是譬喻二禪,這樣意思。這底下再細細的做譬喻。山有一個峰,所以叫做「尖頂」。這是卯二第二科「喻離尋伺」。這個山的尖頂是什么呢?「喻于第二靜慮無尋無伺,于所緣境一味勝解」,表示這個意思。
這個第二靜慮啊,它把初禪的靜慮,這個這個尋伺消滅了,沒有這個尋伺的這個分別了。「于所緣境一味勝解」,在所緣的那個無尋無伺的境界,只有一個境界,對于這個境界有強而有力的任持,而不散亂的,叫做「勝解」。就是以無尋無伺為所緣境,那么有強而有力的任持力,叫做「勝解」。
卯三、喻內(nèi)等凈
泉者:喻于內(nèi)等凈支。
這個高山上!還有泉水,這泉水的譬喻什么呢?有泉,什么呢?「喻于內(nèi)等凈支」,譬喻這個二禪里面有個「內(nèi)等凈支」。這個初禪有五支:尋、伺、喜、樂、心一境性是五個支。這二禪!只有四個支,第一支就是內(nèi)等凈支,然后喜、樂、心一境性,這四個支。四個支…這個山上有個泉,是譬喻什么呢?譬喻「內(nèi)等凈支」。這個遠離了尋伺,外邊遠離了尋伺,而在內(nèi)心里面,這個禪定里面,就是只有清凈沒有尋、沒有伺的散亂,心里面寂靜住,叫做「等」;沒有尋伺的染污,叫做「凈」,而這個凈也有個信的意思,信心的意思。有什么信呢?最初的時候,沒得禪定的時候,是散亂的,由散亂心得禪定,有了信心。事實上得了禪定了嘛!散亂的人能得禪定,這是一個信心。第二信心,有了禪定以后,又能進一步得到更高深的禪定,又有這樣的信心,這里叫做「凈」!竷(nèi)等凈支」,這一段就這意思。
卯四、喻彼喜樂
水軸者:謂水傍流出。水索者:謂水上涌出。此二種喻,如其次第,顯示喜樂滋潤等言。如前解釋。無不充滿者:當(dāng)知喻于無間相應(yīng)。
「水軸者」,這是第四科。第三科是「喻內(nèi)等凈」,第四科是「喻彼喜樂」。這個「水軸」,是什么意思呢?「謂水傍流出」,就是那個泉啊,這個泉譬喻內(nèi)等凈,也應(yīng)該是…等于是總說的,這底下是別說了。這個泉水、泉里面有水啊,從旁邊流出來啊,這個水是很大的呀!就像車軸似的。這個「水軸者」,從泉里流出來,像車軸這么粗,流出水。
「水索者:謂水上涌出」,向傍流出的,向上涌出。這個「水索」是什么意思呢?就像這個…在從井里面在汲水,它是有一個索的、有個繩索的,當(dāng)然還一個灌,那個灌是由下而上的,是涌出來的,前面水軸是向傍流,涌出來以后向傍流,從甚深的泉里面,向上涌,那時候叫做「水索」,這樣意思。
「此二種喻」,這個水軸、這個水索是二種譬喻!溉缙浯蔚冢@示喜樂滋潤等言」,就顯示這個喜的滋潤、樂的滋潤這些話,顯示這個話的!溉缜敖忉尅,像前面那個初禪的時候,有解釋過了,解釋過那個滋潤者為喜,遍滋潤就是樂,就是這樣意思。
「無不充滿者」,那個經(jīng)上還有這么一句話,「無不充滿者:當(dāng)知喻于無間相應(yīng)」,這是在二禪里面!這個喜的相應(yīng)、樂的相應(yīng),中間是沒有其他的間雜的,所以叫做「無不充滿」。那么這是啊,初靜慮、第二靜慮的一個譬喻,這么樣解釋。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二(13)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二(1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yán)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講解
- 楞嚴(yán)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yán)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