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二(13)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十二(13)

  癸二、為得智見(分二科) 子一、征

  云何修定為得智見?

  第四大科「攝諸經(jīng)宗要」等,這一大科里分十五科,現(xiàn)在是第七科「四種修定」,就是有四個目的才修學禪定的,第一個是「為得現(xiàn)法樂住」,這一科講完了,F(xiàn)在是第二科「為得智見」。

  「云何修定為得智見?」什么叫做我們不怕辛苦努力的修學禪定,目的是為得智、為得見呢?這是問,底下解釋。

  子二、釋(分三科) 丑一、標經(jīng)說

  謂諸苾芻,于光明相,殷勤懇到審諦而取,如經(jīng)廣說。

  這底下回答,回答是「標經(jīng)說」,把經(jīng)里面說的理由,把它引來,來回答這個問題。

  「謂諸苾芻」,謂經(jīng)上說,諸多的出家人,「于光明相,殷勤懇到審諦而取」,對于光明相,或者燈的光明,或者日月的光明,或者大火的光明。「殷勤」,就是精進的意思,不懈怠!笐┑健梗褪钦\懇的意思。「審諦」,就是真實、不虛妄,就是認真的!付 梗褪侨∵@個光明相,把這光明相拿到心里面來,心里面有這個光明相。取這個光明相,當然是要用眼睛把這外邊的光明相拿到心里面來,就是你的眼睛看了光明相以后,再閉上眼睛,心里面想這個光明相。想的時候是要「殷勤懇到」,要「審諦」,這樣你才能夠成功,這樣意思。

  這件事,這里就是簡單這樣說!溉缃(jīng)廣說」,像經(jīng)里面說得詳細。這里就是簡單說這么多,底下也就把經(jīng)里面的意思說到了。這是引經(jīng)說,底下第二段是「明修位」,就是你修光明相、修這個智見的那個程度,什么程度,你到了什么程度,你才可以修這個智見,你才能夠修這個光明相,是這個意思。

  丑二、明修位

  當知此在能發(fā)天眼前方便道所有修定。

  這是說出來了!府斨,我們應(yīng)該明白這是在能發(fā)天眼,在能發(fā)出來天眼通!赣诠饷飨嘁笄趹┑綄徶B而取」,明白一點說就是修天眼通,這是在修天眼通的一個方法。所以這個比丘,「在能發(fā)天眼通」,說是我為了得智、得見,這個話也就等于說我想要得天眼通,得天眼通就叫做得智、得見,就叫得智見,是這個意思!改馨l(fā)天眼」就是能得到智、能得到見,你希望得到智見,這是個果,在果的以前叫方便道,以此為方便,能得到天眼通。所以這個方便道就是因,天眼通是個果。

  在因的時候,在發(fā)天眼通以前,你要有所行動,在那個時候,所有修的定,你有那樣的定了,你在那個定里面取光明相,那就叫做前方便。這樣意思…就是你若已經(jīng)得到初禪、二禪、三禪、四禪了,你在這個禪定里面取光明相,這就叫做「前方便道」,這就叫做「所有修定」,或者是初禪,乃至四禪,就是定。從這樣的前方便道就可以得到天眼通了,就是能發(fā)天眼,是這么意思。

  丑三、釋得名(分二科) 寅一、見

  此中天眼,于諸色境能照、能觀,說名為見。

  這里是第三科「釋得名」,解釋為什么叫做智見?分二科,先說這個見。「此中天眼」,前面說「云何智見?」「云何修定為得智見?」其實智見就是天眼通,天眼通為什么叫做智見呢?就是「此中天眼」,這里面說,你在初禪或者四禪里面,修成功了天眼通,你得到天眼通了。得到天眼通的時候,會有什么樣的境界呢?

  「于諸色境能照、能觀」,對于這個世界里面,廣大的世界里面,所有的色境,所有的青、黃、赤、白的這一切境界,長短方圓,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或者超過了三千大千世界的境界。這么多的色境,「能照、能觀」,你能夠明明、很分明的顯示出來,你能把那個境界很分明的顯示出來,你有這個能力。我們?nèi)庋鄣臅r候,黑天就不行,看不見;太遙遠了,看不見;有障礙也看不見,各式各樣的障礙就不行,不知道。現(xiàn)在這個天眼,這一切障礙都不能障礙,他照樣可以看見,大地不能障礙,大海也不能障礙,他方世界的境界也是不能障礙,你完全無障無礙的很分明地顯示出來,叫做「能照、能觀」,這也就叫做見。

  見這個字,叫做照、叫做觀,你有這個能力!刚铡梗敲髅髁肆说囊馑,分明的意思!赣^」,是把對象顯示出來,叫做觀。那么這就叫做「見」。這是我們一般講天眼通的時候,就是這樣講,能看見一切無障礙的境界。有障礙的境界所不能障礙,一切的境界都可以看見,這是境界。當然這個事情,你在初禪里面得的天眼通,你還不如二禪得的天眼通能力強,二禪還不如三禪,三禪還不如四禪。凡夫得四禪的天眼通,還不如圣人。那就是各式各樣差別的,還是不一樣的。這是第一個名字叫做「見」。第二個是什么呢?就是智。

  寅二、智

  能知諸天如是名字、如是種類,乃至廣說,如勝天經(jīng),是名為智。

  「能知諸天如是名字、如是種類,乃至廣說」。這個天眼通不但是能觀、能照,還能知道諸天的名字,諸天上的人,這個天叫什么名字,那個天叫什么名字,那個天叫什么名都知道,這個事情是很妙。得了天眼通,看見了那一個天,知道他的名字。這也是應(yīng)該是有這個能力,不然你看見了,你也不能說什么,不知道名字,你沒辦法講。天眼通有這個能力,可見這個禪定太微妙了,禪定有這種本事。

  「如是種類」,天也是有各式各樣的天。天,有信佛的,有不信佛的,有業(yè)障的,沒有業(yè)障的…各式各樣的,也是有差別的種類!改酥翉V說」,這句話怎么講呢?窺基大師解釋,這個不但是知道天,其他的一切境界也知道,乃至知道其他的地獄、餓鬼、畜生…所有的這些五趣、六道輪回一切眾生,看見了也都是知道,知道他是誰、怎么回事,知道這個人前生是誰,知道將來死了以后又怎么回事,知道。所以天眼通能知道未來的事情,未來的事情也知道。如《勝天經(jīng)》,「乃至廣說,如勝天經(jīng)」上講的,講這天眼通的事情,「是名為智」,這叫做智。這個天眼通里面,不但是能見,而還有智慧,這個智就指這件事說的,能知諸天的名字,知道諸天的種類、種種事情,這里面事情也很多,像《披尋記》里面說的不講了。

  癸三、生分別慧

  云何修定生分別慧?謂諦現(xiàn)觀預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或為修習諸無礙解。

  「云何修定生分別慧?」修定有四個原因,第一個得現(xiàn)法樂住。這個現(xiàn)法樂住,若按我們的人立場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因為人太苦了,有這個身體的存在是一個問題,我們有種種分別心,是有很多的問題。因為身體而有很多苦,因為分別心有很多苦,不管你是有福報的也好,沒有福報的也好,都很多的苦惱。若是得到了四禪的話,這些問題都能解決了。得到初禪乃至四禪的話,與人無諍,自己有一個獨立的世界,非常的自在,能得到初禪就不得了。所以這是非常的好的一件事。

  我看如果努力的修禪定,比希求做總統(tǒng)好得多,比做總統(tǒng)好得多,比世間的榮華富貴高得多,是世間的榮華富貴所不能及。世間的榮華富貴,你就算是得到了,還有人在旁邊想辦法,挖你的墻角,想叫你垮臺。也有可能自己犯什么錯誤,就垮了,費了很辛苦得到一個權(quán)位就垮了,很苦惱。若是好好地努力放下一切修持禪定得到了,沒有人能破壞的,得到禪定的時候。不過這個話說起來,如果不是佛教徒,你得到的禪定,還有可能被破壞,若是佛教徒得到的四禪八定,沒有人能破壞,是不可以破壞的。

  如果說是,這個世界上的人都很苦,我們應(yīng)該救世民于水火啊,很高的理想,怎么怎么樣來救護眾生,這也對的嘛!你就放下了一切,你在深山里住,你這是自私的行為,你說這個話也是對。但是你如果沒有高深的道力,也只是妄想而已,你能把這世界上怎么樣?我看從自有歷史以來,每一個做皇帝的,都有很好的思想,到今天還是這樣子,世界還是這樣子。若是你有高深的道力,可進可退。我也可以到世間做一點事情,也是可以,我不愿意做,我就退回來。退回來也是自在的,向前進也是自在的。所以說起來,觀察這件事,還是修行好。這是得現(xiàn)法樂住。這是第一。第二這是說得智見,得智見就是得天眼通。在禪定里面得天眼通。當然其他的五通也可以得到。其他的四個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神足通、宿命通都可以得到,只是舉出來一個天眼通就是了。

  所以這底下第三科「生分別慧」!冈坪涡薅ㄉ謩e慧?」。前面得現(xiàn)法樂住和得這個天眼通,這是通于有漏、通于無漏,也就是凡夫也可以,圣人也可以,通于凡圣,現(xiàn)在這底下「生分別慧」,這不是凡夫了,這是圣人。就是得到圣人的智慧,得到圣人的智慧,這一科,是「云何修定生分別慧」。說是我們修學禪定,我的目的不是為享受快樂,也不是為得神通,我是為得圣道、為得圣人的智慧,能夠通達、能夠觀察、能夠分別宇宙間的真理,能有這種能力,我希望得到這個智慧。那是怎么個情形呢?什么叫做修定生分別慧呢?這句話怎么講,你給我講一講,我聽一聽,這樣意思。這是問,這底下面答。

  「謂諦現(xiàn)觀預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這是說謂諦現(xiàn)觀。這個「諦」,是什么呢?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對于這個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你能夠現(xiàn)前分明地觀察。這個「現(xiàn)」,叫做現(xiàn)前;蛘哌@個「現(xiàn)」字怎么講呢?現(xiàn)者,出現(xiàn)的意思,就是圣人的清凈無漏的智慧成就了,能夠分明的觀察真理。什么叫做苦諦?什么叫做集諦?什么叫做滅諦?什么叫做道諦?他能觀察的非常清楚,能認識真理,這叫做「現(xiàn)觀」。

  「謂諦現(xiàn)觀」,就是對于真理能夠很分明的、很明了的觀察,那么這就是圣人的智慧。得到圣人的智慧,就能夠見到真理、能夠見到法性,就是這樣的意思,那就叫做「分別慧」。而這里這個無分別慧,還是有一個范圍的,不是普遍地說的,指誰說呢?是「預流果向」。預流果,印度話的梵語叫做須陀洹果,翻作中國話叫做預流果。

  「預」,這個字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參加』的意思,這個團體怎么怎么好,我參加這個團體,叫做「預」,F(xiàn)在這里說是,這都是圣人,這些都是圣人,我現(xiàn)在也是圣人了,我參加到圣人這一類里面了,「流」者,類也,這一類里面,我參與在圣人的這一個團體里面,這一類的人里面,不是凡夫了,所以叫做「預流」。

  還有一個意思叫做『先』。最在前,他最在前面,不是在后面,他是最在前面的。說是圣人有很多,有佛、有菩薩、有辟支弗、有阿羅漢、有四果、有三果、有二果,有很多很多的圣人,但是這個圣人,他是最先參與圣流的,他最先,沒有人比他最先的,所以叫做「預流」。這樣說就叫初果,初果圣人是最初參與,以前不是,以前是凡夫,這個時候參加到圣人的境界里面去了,不是凡夫。

  預流果,這個「果」字,就是預流果的這個境界到這里圓滿了,就是果。果在這個地方,我們沒有學過《俱舍論》,學過《俱舍論》這個事情就會容易明白。這個地方,就是暖、頂、忍、世第一這四個位次、四個階級。四個階級,初開始是修四念處,進一步就是四正勤,四正勤就是精進的意思,精進的修四念處,這個時候就叫做『暖』。四如意足是就是得到禪定了,這時候叫做『頂』。

  暖、頂,這個『暖』就是溫暖的暖,就是不是冷的,是溫暖的。這個什溫暖么意思呢?這個暖,是溫暖,由逐漸的、逐漸的加熱,加到極點就是變成火了,就出了火,火是熱到極點了,高溫。這個火就是譬喻圣人的智慧,圣人的智慧用火做譬喻。我是凡夫,我修四念處,我精進地修行,我這時候這個智慧不是圣人,不是圣人的智慧,但是有相似,與圣人的智慧相似,這個火也是熱的,那個溫暖的暖也是有一點熱。這個溫暖的暖和這個火有一點相似,就表示說我現(xiàn)在修四念處,我精進地修行,我這時候這個智慧不是圣人,但是和圣人的智慧有一點相似,所以叫做『暖』。

  『頂』,就是這個暖的智慧又高了、又進步了。就像什么似的,人在山下向山上走,走到山頂上去了,走到山頂上去,四面八方看得很清楚。這個時候?qū)τ诳、集、滅、?a href="/remen/sidi.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四諦的道理,看得很清楚,是這樣意思。『暖』是四正勤,『頂』是四如意足。

  『忍』,這個忍位的時候,就是從頂這個位次再向前進步,再向前進步的時候,就達到了什么程度呢?就是不退了。他到那個程度的時候,他的程度只能向前進,而不會向后退了。暖、頂?shù)臅r候,有可能還會向后退,精進修一修,不修行了,這有可能這樣子,但是到忍的時候就不退了。所以到了忍的時候,這個修行人決定不會到三惡道去了,到了忍位的時候。而這個『忍』是什么呢?在三十七道品里就是五根,就是信、進、念、定、慧這五根,這是忍。

  『世第一』是五力。五根,五力,頭一個是四念處,第二個是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這是暖、頂、忍、世第一。到『世第一』這個時候,在時間上說只是一剎那而已,一剎那就是到了初果向。初果向這個地方,佛的智慧,給這個修行人安立的位次,誰叫做初果向?就是向初果去了,向初果去的是誰呢?不是暖、頂、忍、世第一,不是!是這個…世第一,一剎那就入了圣道了,一剎那間這個火就出來,這個暖是溫暖,世第一是一剎那就入到圣位,就是圣人的智慧就出來了,這是圣人了。圣人了,這時候一共有十六剎那,一剎那、二剎那,是一剎那、一剎那,前十五個剎那,這十五個剎那,叫做預流果向,就是預流果的因,到了第十六剎那就是預流果,這樣意思。

  這樣意思,是這個預流果向、預流果都是圣人。頭一個剎那,一共是十六個剎那,也說叫做十六心。心意識的心,十六心。十六心這個地方是什么呢?就是第一個剎那這個心,叫做苦法智忍,十六心都有名字的,第一剎叫做苦法智忍,第二剎那是苦法智,頭一個是忍,第二個是智。

  我初出家的時候,在佛學院里面聽老師講《四教儀集注》,《四教儀集注》就說到這個事情,這十六心的名字,我不懂,我不知道什么叫做苦法智忍?苦法智,不明白呀,不大懂。我先講這個『苦法智忍』,苦法智忍,講這四個字,這四個字,什么叫做『苦』呢?就是苦諦。什么叫做苦諦?就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取蘊苦,就是三苦、八苦、無量苦,這就叫做苦諦。這個苦諦其實也就是我們這個身體,就是有了色、受、想、行、識身,眾生就是有這種事情。

  苦法,第二就是『法』,這個法是什么呢?這個法是佛的大慈大悲,依據(jù)這個苦諦為我們講出來的這種教、這種佛法,講出來的法,就是講這苦諦。佛用佛的語言,也就是我們能明白的語言,講這個苦諦。這是生苦,這是老苦、病苦、死苦…各式各樣的苦。又是行苦、壞苦、苦苦…各式各樣的苦。這個從地獄、餓鬼、畜生、人、天、阿修羅,三界里面的六道眾生都是苦,我們認為榮華富貴是樂,但佛說那都是苦。這個佛就是判定了,三界之內(nèi)通通都是苦,沒有樂可言的。就是這樣,佛用語言這樣講,這叫做『法』。頭一個是苦諦,第二是法,佛開示我們苦諦的事情就叫做『法』。

  『智』,這個智是什么呢?就是我們依據(jù)、根據(jù)佛說的這個苦法,去觀察是無常故苦,苦故無我,無我故空…就是這些事情,這么去觀察,這時候叫做『智』。你這個觀察,由四念處,暖、頂、忍、世第一,到了這個…一下子火出來了,太陽出來了,這時候就叫做『忍』。這無漏的智慧出來,你這樣修行,一下子無漏智慧出來了,這叫做『忍』。這個『忍』,就是忍可了,是的,佛說是苦,人生是苦,是的。這時候從心里面承認這件事是苦,而不是樂,叫『苦法智忍』。

  這個苦法智這個『智』,還是沒有得圣道的這個智。由苦法智的修行,最后得到忍,忍這個時候是入圣位了,就是第一剎那。由世第一,暖、頂、忍、世第一,由世第一這一剎那,進了一步,到了苦法智忍?喾ㄖ侨踢@個時候是什么境界啊,他斷除去了三界的二十八種煩惱。所以圣人,不是說憑空是圣人,斷了煩惱,見到真理了,才是圣人,這是第一個『苦法智忍』。

  第二個是『苦法智』。這個『苦』還是剛才說苦諦!悍ā皇鞘裁茨?『法』者,如也。就是苦諦都是寂滅性,苦諦的寂滅性,是諸法空相的寂滅性。當然若是《般若經(jīng)》的道理,一切法自性空就是寂滅性。但是若是從《阿含經(jīng)》的道理,這個寂滅性,就是無常,你觀察它無常,就是寂滅性了,由無常入于諸法寂滅性,是這樣。這個無常,比如說是…那天說過,我們敲鍾,敲鍾的聲音,我們歡喜聽,最初一敲,這個聲音很大,慢慢慢慢小,慢慢小,沒有了,沒有這是什么呢?這就叫做無常。由無常而入于不生不滅向境界了,現(xiàn)在我們聽不見聲音了,這個聲音入于諸法如的境界了,是這樣意思。

  我們?nèi)耸腔髽I(yè)苦的流轉(zhuǎn),但是你修行的時候,最后成功,也是由無常,生住異滅,滅了以后不生了,就是諸法如,就是這樣意思。這個法是指這個如說的!嚎喾ㄖ恰贿@個智慧當然是無漏智。這個無漏智是什么嗎?和前面那個忍有什么不同呢?前面那個『忍』是見到真理,斷了煩惱了;這個時候這個『智』證悟了斷諸煩惱之后的解脫境界,還有差別的,那叫苦法智。

  苦法智忍是一剎那,第二剎那苦法智,這是在欲界的智。那么第三剎那,叫做苦類智忍,第四剎那是苦類法智。這個是什么呢?剛才說的那個苦是欲界的苦,現(xiàn)在說的這個是色界無色界的苦。色界、無色界的苦,就是這個圣人他觀察色界、無色界也是苦。那個苦和這個苦,和這個前面這個忍和智這二剎那是同一類的,所以叫『苦類智忍』。這個智同一類的,所以他這個苦類智忍,這個忍也是智,就是觀察前面那個苦法智忍、苦法智,觀察那個智慧的境界。

  第四剎那叫『苦類智』,這個苦類智就認可第三剎那的那個忍,認可那個忍,是這樣意思。這樣子說有什么差別呢?前面的苦法智忍、苦法智這二個智慧是觀察真如理性的,后面這二剎那,第三、第四剎那是觀察那個智慧的,觀察前面那個智慧的,這個所緣境有點不同。這是這四個。

  這是苦諦是這樣子,集諦也是這樣子,滅諦也是這樣子,道諦也是這樣子,四四一十六,十六個,十六剎那。集諦:集法智忍、集法智、集類智忍、集類智,這樣子。滅:滅法智忍、滅法智、滅類智忍、滅類智。道法智忍、道法智、道類智忍、道類智。說是苦、集、滅、道,每一個都有四種;四四一十六。十六呢?前十五剎那是向,第十六心是預流果,這樣意思。

  這分別慧,「云何修定生分別慧?」我剛才說這是四諦,就是在修四念處的時候,只是觀苦諦。但是到四正勤的時候,就是觀苦、集、滅、道四諦。四如意足,也是觀四諦。五根是忍,也是觀四諦,雖是忍,觀四諦,它有上忍、有中忍、有下忍,也是逐漸地逐漸地滅少,最后只有兩剎那。兩剎那去掉一剎那,就是世第一了。世第一過去以后,就變成初果向了。這個次第大概是這樣子。

  「頂流果向方便道中所有修定」。這話是這樣,這個「諦現(xiàn)觀」呢!這十六心、十六剎那都是諦現(xiàn)觀,這十六剎那都是無漏的智慧見到真理了,所以都叫做「諦現(xiàn)觀」。但是前十五心是「預流果向」!阜奖愕乐小,方便道這個地方有一點分別,前十五心是第十六心的方便道,可以這么講;也可以說四念處,暖、頂、忍、世第一,是預流果向的方便道,也可以這么說。你修這暖、頂、忍、世第一,你才能得到預流果向!杆行薅ā,那就是你從四念處開始暖、頂、忍、世第一這個階段里面所修的定,由這個定而能生出來圣人的分別慧,就是初果、初果向的智慧,初果、初果向這無漏的智慧是這樣生出來的。

  這樣子說,你想要得現(xiàn)法樂住,你要修定;你想要得天眼通,你也要修定;你想要得初果須陀洹的智慧,也要修定。散亂心是不可以的,是不能有成就的,都是要一心不亂才可以。你不這樣是不行,散亂心不可以,非要靜坐不可。我們?nèi)舨?a href="/remen/duji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讀經(jīng)論,我們還不知道。我出了家了,非得要靜坐?我不要靜坐嘛!我就是每天這樣子,上個早晚殿,然后用功的話,我再讀讀經(jīng),就好了,我很有修行,我有功課修行就好了。你要讀經(jīng)才知道、看看經(jīng)論才知道,非要靜坐不可,非要修四念處不可的呀!才知道這回事!這是一個意思。

  「或為修習諸無礙解」!冈坪涡薅ㄉ謩e慧」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得初果,那么你要修定;一個是修習「諸無礙解」,諸無礙解在《披尋記》上說了:

  《披尋記》四二六頁:

  或為修習諸無礙解者:無礙解有四:一、法無礙解,二、義無礙解,三、訓詞無礙解,四、辯才無礙解,如是一切若定若慧及彼相應(yīng)諸心心所為體。如集論說。(集論八卷四頁)。

  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訓詞無礙解、辯才無礙解,這么多的無礙解。這個「法無礙解」:實在來說,就是讀書,就是要讀佛教的一切的經(jīng)書,這也包括世間的經(jīng)書,世間經(jīng)書也是要學習,這是「法無礙解」!噶x無礙解」:這法里面有義,你也要能通達、通達無礙。「詞無礙解」,前面這個法無礙解、義無礙解,這是書本上的,這個「訓詞無礙解」呢?就是語言,用語言文字、用語言去講解的,那就是各式各樣的語言文字!中國的文字里面有漢文,還有藏文,還有蒙文、滿文…各式各樣的文字,全世界一切眾生各式各樣的文字,各式各樣的語言。

  「辯才無礙解」那就是智慧,這是個智慧,智慧。∮袕V大的智慧無障礙。這有廣大的智慧利用各式各樣的訓詞,然后講解這法和義,而都是無障礙的,這樣意思。這樣說,這兩種都叫做「修定生分別慧」。這四無礙解實在就是弘揚佛法所須要的,弘揚佛法需要這樣,你沒有無礙解是不能弘揚佛法這樣意思。

  癸四、為盡諸漏

  云何修定為盡諸漏?謂阿羅漢果方便道中所有修定。

  這是第四科,前面是第三科,這是第四科「為盡諸漏」。前面那個「生分別慧」,指須陀洹果說,這底下「云何修定為盡諸漏」是指阿羅漢果說的,就是我修定的目的是為了消滅一切的煩惱,那是什么意思呢?

  「謂阿羅漢果方便道中所有修定」,那是指第四果阿羅漢說的,阿羅漢果他的方便道。那么初果、二果、三果,那都是阿羅漢果的方便道;蛘咧溉⒛呛,阿那含果向前進就是四果向,向四果去,那都是阿羅漢果的方便道。在那個方便道里面所修的定,依那個修的那個定,在定中修四念處,來斷除非想非非想定最微細的煩惱,那就叫做「為盡諸漏」,這樣意思。

  這個非想非非想定的煩惱是最微細、最不容易斷的,說要到第三果入這個金剛三昧,才能斷除這個煩惱。這樣說,這個四種修定是這樣意思,第一個是得現(xiàn)法樂住,是能破除人生是苦的,很多的苦惱,是現(xiàn)法樂住。第二個呢「為得智見」,能得到神通、天眼通。第三個「生分別慧」,就是生初果。第四「為盡諸漏」,就是得四果阿羅漢了。為這件事,為這四種原因而修禪定的。

  壬八、五圣智三摩地(分二科) 癸一、征

  復次云何五圣智三摩地?

  「復次云何五圣智三摩地?謂我此三摩地,是圣無染無執(zhí),廣說如經(jīng)!骨懊媸堑谄呖啤杆姆N修定」,現(xiàn)在是第八科「五圣智三摩地」。

  什么叫做五圣智三摩地呢?這個攝諸經(jīng)的宗要,就是佛說的無量無邊的修多羅里面的最重要的,就是這些。就是我們,在佛法里面,要有好的成就,這是最重要的事。不是只是念念文句,解釋解釋那就是佛法了,那不是,那是相似的境界,要有成就,才是最重要的。

  「復次云何五圣智三摩地?」五種智慧的三摩地,成就五種智慧的三摩地,是怎么回事情呢?這一科分兩科,第一科是剛才這是問,底下第二科解釋,解釋里分三科,第一科是「標經(jīng)說」。

  癸二、釋(分三科) 子一、標經(jīng)說

  謂我此三摩地,是圣無染無執(zhí),廣說如經(jīng)。

  這是說這一位佛教徒,他得到了禪定了,得到三摩地、得到禪定了,而這個禪定不是一般的禪定,不是凡夫,「是圣」、是「無染」、是「無執(zhí)」,這樣的三摩地!笍V說如經(jīng)」,像經(jīng)里面所說。那里面,下文都說出來,這里就說到這為止了。

  這是「標經(jīng)說」,底下第二「辨行相」,辨別這個五圣智,這圣無染無執(zhí)它的行相。第一科是標。

  子二、辨行相(分二科) 丑一、標

  此中示現(xiàn)五行相智。

  這里面就是表示、開示五種行相的智慧。這個「現(xiàn)」是出現(xiàn)的意思,就是佛菩薩若不講的時候呢,這五行相智的相貌就隱藏在里面。佛用語言文字這樣一講,它的相貌就出來了,就顯現(xiàn)出來了,用語言文字把它顯現(xiàn)出來,這樣意思。比如說這屋子里頭有很多的物體,但是沒有光明的時候,這物體的相貌看不出來,有了光明的時候,這相就現(xiàn)出來了。所以一切法相的道理,要用佛的智慧光明發(fā)為語言才顯現(xiàn)出來,所以叫做「示現(xiàn)」,是這樣意思。

  這個「行相智」,這個「行」這個字,因為智慧也是有為法,所以叫做「行」。是這樣意思。這個行也是心行,世間上一切法都是心的境界,完全是心,心在動,所以叫做「行」。離開了心,沒有一切法的事情。這個心行,心有很多的差別相,而現(xiàn)在是說智慧的行相,智慧是心所,心是王;這個心上有智慧的相貌,所以叫「五行相智」,這樣意思。

  這是「標」,底下「列」,把這五個智慧列出來。

  丑二、列

  謂自體智、補特伽羅智、清凈智、果智、入出定相智。

  「謂自體智、補特伽羅智、清凈智、果智、入出定相智」這五種智慧。這是列出來,底下解釋。第三科「釋經(jīng)言」,是解釋經(jīng)上的話,也就是解釋這五種圣智。分兩科,第一科「明圣義」。先解釋,「我此三摩地是圣無染無執(zhí)」,先解釋這個。

  子三、釋經(jīng)言(分二科) 丑一、明圣義

  圣者:善故名圣,又無漏故名圣。

  這個「圣」,這個字怎么講呢?「善故名圣」,不是染污的,不是惡的,是善的,那叫做「圣」!赣譄o漏故名圣」,表示沒有煩惱,沒有煩惱叫做圣。這個「善」,是成就功德。這個「無漏」,是遠離過失。遠離了過失,成就了功德叫做「圣」。說是善也有,但是沒有遠離過失,那不能稱之為圣。說我能遠離過失,但是沒有功德,那也不能名之為圣。現(xiàn)在說又是善,又是無漏,故名為「圣」。這佛法里面這樣解釋圣字。這下面還有解釋。

  丑二、釋智別(分五科) 寅一、自體智攝(分二科) 卯一、無染

  無染者:顯善圣性。

  這是第二科解釋這個智別,解釋那五種智慧。第一科解釋…,寅一「自體智攝」,分兩科,第一科是「無染」,解釋無染。

  「無染者:顯善圣性。無執(zhí)者:顯無漏圣性」。前面解釋圣解釋完了,這無染無執(zhí)還沒解釋,這底下解釋。這「無染」這句話怎么講呢?就是「顯善圣性」,顯示那個善的圣性,這個善是純善而沒有染污的,就是沒有惡法。這貪、瞋、癡是惡法,沒有貪、瞋、癡的染污,就是善的圣性。

  卯二、無執(zhí)

  無執(zhí)者:顯無漏圣性。

  第二科「無執(zhí)」,怎么講呢?「顯無漏圣性」,顯示沒有漏,還是沒有煩惱,但是這個執(zhí),是一種根本的煩惱。我們一般人,若不讀經(jīng)論的時候,不學習經(jīng)論的人,他如果也用功修行的時候,會出現(xiàn)什么境界呢?就是他也能夠有好的境界,對滿意的事情他不貪,不滿意的事情他不瞋,他心里面遇見什么境界不貪也不瞋。如果你若不學習以經(jīng)論,他自己就會誤會:我是圣人了!我沒有煩惱嘛!應(yīng)該愛的地方不愛,應(yīng)該瞋的地方不瞋,我是圣人了!就會容易有這樣的誤會。∷,又加上一句「無執(zhí)者:顯無漏圣性」,還要沒有執(zhí)著你才是圣人。

  怎么叫做「無執(zhí)」呢?貪的境界,不貪的境界,瞋的境界,不瞋的境界,凡所有相,一切一切都是虛妄的,都不真實。你要有這樣的智慧,那才可以,你才是圣人。就是色、受、想、行、識,眼、耳、鼻、舌、身、意,色、聲、香、味、觸、法,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世間一切法,有為法、無為法這一切法都在內(nèi)。在圣人的智慧來看,這都是虛妄的,都是空的,都是假的。這不是嘴說不行。∧愕媒(jīng)過修行,你通達了這是般若的智慧,你成就了這般若智慧,才能照破這一切境界,不為這一切境界所蒙蔽了,那叫做「無執(zhí)」。

  所以我們修行的人,你修行的時候,你只是修止,你不修毗缽舍那的時候呢?你就會有問題。修止的時候,心里面老訓練自己,明靜而住,也不昏沈,也不散亂,修行久了的時候,出定的時候,心里不貪也不瞋,因為有點定力了嘛!這貪煩惱、瞋煩惱,被這個定力降伏了不動,就認為我是圣人了!這其實不是。你雖然是不貪、不瞋,但是你那個執(zhí)著還在,你還是有我執(zhí)有法執(zhí),你還是一個凡夫啊!不是圣人,所以無執(zhí)這個時候才是圣人。

  說「無執(zhí)者:顯無漏圣性」,而那個不貪,這個貪瞋是染污,但是你若沒有般若波羅密,你說你不貪、不瞋,到時候又會有貪、有瞋出來,你的定力稍微差一點,這貪、瞋就出來了,不行的。若有般若波羅密,把那個執(zhí)著心破掉呢,執(zhí)著心破了以后見到第一義諦了,第一義諦那個地方不是生煩惱的,不是引發(fā)煩惱的地方。你若沒有般若波羅密,你不能見真理,不能見到第一義諦,不能是到第一義諦呢,就在虛妄境界上分別,虛妄境界上是起煩惱的地方,這里面有土匪,要見到第一義諦那地方是和平的,無論什么境界這地方是不亂的,所以圣人是不退轉(zhuǎn)的。

  說「無執(zhí)者:顯無漏圣性」。我們?nèi)羰遣粚W習經(jīng),你不學習經(jīng)能知道這個事情嗎?不學習經(jīng)論,你不知道這件事,不知道的。但是我們中國佛教呢,他就有這個問題。我若修行,我不要去學習經(jīng)論,不用學,我就是這樣用功就好了。是的,這樣用功就好了,其實呢智慧不夠,很多地方不明白。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