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5)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5)

  洪二、求樂差別(分二科) 荒一、標

  如是三品若無苦樂欲求樂者;略有三種欲求樂心差別可得。

  這是「慈愍觀」。這個「慈愍觀」的「六事差別」,第三「尋思相」,分二科。第一科是「自相」,「自相」里分二科。第一科是「顯義」,「顯義」里分二科。第一科是「標」。第二「釋」,「釋」里邊分三科。第一科「三品差別」講過了。現(xiàn)在是第二科「求樂」的「差別」,分二科。第一科是「標」。

  「如是三品若無苦樂欲求樂者」,這個「三品」,就是前面這一段說的,「親品、怨品、和中庸品」,這是在禪定里面欲饒益的對象,分這「三品」。「如是三品」,其中「若無苦樂」這種人,他的心情想要求得安樂,那么應該怎么樣滿足他呢?這「略有三種欲求樂心差別可得」,想要求得安樂,是「樂」有三種「差別可得」。這是「標」出來數(shù)目,下面是「列」出來。

  荒二、列

  一者、欲求欲界諸樂。二者、欲求色界有喜勇悅諸樂。三者、欲求離喜諸樂。

  「一者、欲求欲界諸樂」,就是有的人他希望求得「欲界」的這種欲「樂」。「二者、欲求色界有喜勇悅諸樂」,第二種人他不希望得到欲界的樂,他不高興欲界的樂;他是想要求得「色界」天禪定的「樂」,這個禪定的樂里面「有喜」,有歡喜心,還有勇猛、喜悅的,這么多的快樂!溉、欲求離喜諸樂」,這個「有喜」的「勇悅」之「樂」,就是初禪和二禪是有喜的;這個第三禪的樂,和初禪、二禪不一樣,三禪的樂是「離喜」之「樂」,是沒有喜而有樂,這種樂是高過初禪、二禪的。所以有的人,欲求三禪「離喜」的「諸樂」。這是有三種樂的不同,四禪以上沒有提,四禪以上就沒有樂,所以這里不提了。

  洪三、與樂差別

  如是若于欲樂匱乏,愿彼皆得無罪欲樂,若于有喜離喜諸樂有所匱乏,當知亦爾。

  「如是若于欲樂匱乏,愿彼皆得無罪欲樂」,前面是說所「求」的「樂」有三品的「差別」,F(xiàn)在說是能「與樂」的「差別」。就是這位禪師他在禪定里面,他的心情是這樣的!溉缡侨粲谟麡穮T乏」,前面說的樂,是有這么多的樂。若是這一個人他歡喜求欲界的樂,因為他沒有欲界的樂,就「匱乏」!冈副私缘脽o罪欲樂」,這位禪師在禪定里面,他就是有這樣的慈能與樂的心情,愿意那個人得到?jīng)]有過失的「欲樂」。這可見,有罪過的欲樂是不給的,給你一個「無罪」過的「欲樂」。

  「若于有喜離喜諸樂有所匱乏,當知亦爾」,若是這個人他對于「有喜」的「諸樂」,和「離喜」的「諸樂」有所缺乏,當知道也是這樣子。你若愿意「有喜」的樂,就給你「有喜」的樂,愿意「離喜」的「諸樂」,就給你「離喜」的樂,所以「當知亦爾」。

  宇二、結(jié)名

  是名尋思慈愍自相。

  這是第二科「結(jié)名」。第一科是「顯義」。前面這一大段文說的話,就叫做「尋思慈愍」的「自相」。

  黃二、共相(分二科) 宇一、顯義(分四科) 宙一、標

  復審思擇:若諸親品、若諸怨品、若中庸品。我于其中,皆當發(fā)起相似性心、平等性心。

  「復審思擇:若諸親品、若諸怨品、若中庸品」,這下面是第二科。前面是尋思「自相」;現(xiàn)在下面是尋思「共相」,分二科。第一科是「顯義」,分四科。第一科是「標」。

  這位禪師在禪定里面,他有審諦的「思擇」。是「若諸親品」就是對我有饒益的人,「若諸怨品」有恨的人,「若中庸品」有無怨、無恨的!肝矣谄渲,皆當發(fā)起」,我對于這三種人都應該發(fā)動「相似性心」,發(fā)相同的,就是「相似」,就是相同的性質(zhì)的心情,「平等」的心情來優(yōu)待他們。

  宙二、征

  何以故?

  第二科是「征」。什么原因要平等呢?要相同呢?下面第三科解「釋」,分二科。第一科,是說這個「相似性心」,分三科。第一科是「標」。

  宙三、釋(分二科) 洪一、相似性心(分三科) 荒一、標

  我若作意與親品樂,此未為難。于中庸品作意與樂,亦未甚難。若于怨品作意與樂,乃甚為難。我于怨品,尚應作意愿與其樂;何況親品、及中庸品,而不與樂。

  「我若作意與親品樂,此未為難」,我心里面這樣觀想,與我有親愛的人,我給他樂,這件事不困難,很容易就想上來了!赣谥杏蛊纷饕馀c樂,亦未甚難」,這就不算是難,不是很難。「若于怨品作意與樂,乃甚為難」,這就比較困難。

  「我于怨品,尚應作意愿與其樂」,這是這位禪師他這樣想,我對于這個同我有「怨」恨的人,我都應該觀想「愿與其樂」,「何況親品、及中庸品,而不與樂」呢?他這么樣觀想。

  荒二、征

  何以故?

  這是「征」。什么原因要平等呢?

  荒三、釋

  此中都無能罵、所罵、能瞋、所瞋、能弄、所弄、能打、所打;唯有音聲、唯有名字。

  這里邊給他樂最困難的就是有怨恨的人,有怨恨同他結(jié)怨的時候就是「罵」,他罵我、我罵他,這樣有怨恨。這個「能瞋」,就是心里面忿怒。這個「罵」,是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覆_」,就是在心里面的思想,是忿怒!改芘、所弄」,這也是表現(xiàn)出來的行動,就是譏毀他、毀弄他!改艽、所打」,或者是他打我,或是我打他,傷害他,因為這樣子才有了恨。

  但是用佛教徒的觀察呢,一切眾生都是沒有我的,只是有色、受、想、行、識,沒有我,他也是沒有我,我也是沒有我。那么,「能罵、所罵、能瞋、所瞋、能弄、所弄、能打、所打」,這個「能、所」,是沒有的了!就是因為沒有我的關(guān)系!肝ㄓ幸袈暋,唯有這個罵,彼此言語的聲音,這個聲音里有名字,這里面我不可得,我也沒有我,他也沒有我。這個「能罵、所罵」都沒有了!改芘、所弄、能瞋、所瞋、能打、所打」都沒有了。那么去恨誰去呢?去譏弄誰呢?這下面這個《披尋記》。

  《披尋記》一○一五頁:

  唯有音聲唯有名字者:自他差別唯假安立,實無能罵、所罵乃至能打、所打可得,是故能所亦假安立,唯有音聲,唯有名字!雌兴_地〉說:菩薩于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乃至廣說。(陵本四十二卷七頁)與此義同。

  「唯有音聲唯有名字者:自他差別唯假安立」,有我、有你、有他,這個「自他」的這個「差別」的對立,這是「假安立」,不是真實的一種事情。就是憑借一種原因,「安立」這個「自他」的「差別」。

  「實無能罵、所罵乃至能打、所打可得」,因為我不可得,就沒有這些「能、所」了!甘枪誓芩嗉侔擦ⅰ,所以這個「能」和「所」這個名字,是「假安立」的不是真實的,是虛妄的安立!肝ㄓ幸袈,唯有名字」,只是在彼此,在說話的時候帶有一個「音聲」而已,「音聲」里面也有「名字」,這都不是真實的。

  「〈菩薩地〉說:菩薩于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現(xiàn)在的文是〈聲聞地〉,現(xiàn)在引〈菩薩地〉的文來解釋。「菩薩對于有怨害諸有情所,修習隨順。唯法之想」,心里面觀想只是色、受、想、行、識而已,此中沒有我、也沒有你,沒有這些事情,所以唯獨是色、受、想、行、識的變化!改酥痢沟健笍V說(陵本四十二卷七頁)與此義同」。就是修無我觀的時候,就把這個問題都解決了。這是關(guān)于這個「相似性心」。這下面第二科是「平等性心」,分三科。第一科「無常見」,又分二科。第一科「舉事」。

  洪二、平等性心(分三科) 荒一、無常見(分二科) 日一、舉事

  又我此身隨所生起有色粗重四大所造;隨所住處,便為如是觸所逼惱。略有二觸:謂音聲觸、及手足塊刀杖等觸。

  「又我此身隨所生起有色粗重四大所造;隨所住處,便為如是觸所逼惱」,又我現(xiàn)在這個身體,這是一種果報,前生的業(yè)力得現(xiàn)在的果報。「隨所生起」,隨順前世的業(yè)力,現(xiàn)在現(xiàn)出來這個「有色」的「粗重」。這個地、水、火、風所組成的眼、耳、鼻、舌、身,是一個很「粗重」、很卑劣的這么一大塊,就是地、水、火、風四大所造的「粗重」的色相。

  「隨所住處,便為如是觸所逼惱」,隨這個身體住在什么地方呢,因為你有粗重的這么一個身體!副銥槿缡怯|所逼惱」,就是因為有人打你,有人會譏弄你、會罵你,「逼惱」。這就是我這個身體,我這個果報容易招感來這種事情,不是那個人一定愿意罵我、打我、譏毀我,不是的。

  「略有二觸」,這個「觸」有兩種不同!钢^音聲觸」,他發(fā)表了一種語言,就來毀弄我,或者用贊嘆的形式來毀弄我,或者是破壞,破壞的形式來毀弄我!讣笆肿銐K刀杖等」,來同我接觸來傷害我,這么多的「觸」。這是舉出來「觸」的事情。下面第二科「顯義」。

  日二、顯義

  是身、及觸,皆是無常;能為如是不饒益者,亦是無常。

  「是身、及觸,皆是無!梗@個被觸的這個「身」體,和這些「觸」的事情,手足塊刀杖等。「皆是無!梗际莿x那剎那變易的!改転槿缡遣火堃嬲,亦是無常」,說這個塊刀杖等、手足等。是另外有一個人,或者用他的手,或者用他的足,或者是用塊,用刀杖等,這些事情總合起來說都是無常的,都是剎那剎那變易的。

  他那個加觸于我的時候,那一剎那間就過去了;第二個剎那他那個人沒有打我,他也沒有用手打我,也沒有用腳踢我。我要恨,應該和前一剎那,但是前一剎那已經(jīng)過去了沒有了;現(xiàn)在這個剎那他沒有傷害我,「皆是無!!改転槿缡遣火堃嬲撸嗍菬o!,若是那個人說也都一剎那過去了,他并沒有觸惱我。所以我不應該執(zhí)著。我若修無常觀的時候,我不應該執(zhí)著說那個人打我、罵我。你就是冤枉了那個人了。是這個意思。

  《披尋記》一○一五頁:

  又我此身隨所生起等者:此顯自身業(yè)果異熟,由于先世自造種種不凈業(yè)故,今受如是種種逼惱苦果自業(yè)所作,非因于他,是故此說有色粗重四大所造。

  「此顯自身業(yè)果異熟」這句話,就表示我這個身體是前生的業(yè)力得的果報!赣捎谙仁雷栽旆N種不凈業(yè)故」,我做了罪過的事情了!附袷苋缡欠N種逼惱苦果」,這個罪過是應該得到的,我不能怨恨人家!缸詷I(yè)所作,非因于他」,我今天得到這種待遇是我的業(yè)力得到的;不是因為那個人,他看這不順眼,不是這個意思!甘枪蚀苏f有色粗重四大所造」,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意思。

  荒二、苦見

  又復一切有情之類,皆有生老病死等法,本性是苦。故我不應于本性苦諸有情上,更加其苦,而不與樂。

  「又復一切有情之類,皆有生老病死等法」,前面是這修無常觀。現(xiàn)在這第二科,是修「苦」觀、「苦見」,用這「苦」來看這件事!赣謴鸵磺杏星橹悺,不但是一個眾生,一類的眾生,所有的眾生「之類」。「皆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等這些事情!副拘允强唷梗娚旧砭褪强鄲懒,「故我不應于本性苦諸有情上,更加其苦」,再增加他的痛苦。或者是用語言來增加,或者用手足刀杖來增加他的痛苦,我不應該做這種事,「而不與樂」不與他快樂,希望他苦,我是佛教徒,不應該這樣想。

  《披尋記》一○一五頁:

  本性是苦者:諸行粗重,名本性苦。由能隨順生起一切煩惱及與眾苦故。

  「本性是苦者:諸行粗重,名本性苦」,這個眾生都是這樣子,都有這個色、受、想、行、識,這個「粗重」的身體,「名本性苦」!赣赡茈S順生起一切煩惱及與眾苦故」,這個「粗重」苦,就是行苦、壞苦、還有苦苦。壞苦、苦苦不說,就單說這個行苦。這個行苦「能隨順生起一切煩惱」,能隨順生起眾多的痛苦的,那個行苦有這種功能性。所以應該慈悲這種人,而不要再加害他。

  荒三、無怨品見(分三科) 日一、由應攝受

  又亦不應不與怨家作善知識,不攝一切有情之類以為自體。

  「又亦不應不與怨家作善知識」,這是第三科,「無怨品見」,這分三科。第一科「由應攝受」。我應該主動的同他做朋友,這叫「攝受」!赣忠嗖粦慌c怨家作善知識」,我是佛教徒是學習佛法的,用佛教來調(diào)心的時候呢,我應該生慈悲心,不應該「不與怨家作善知識」,我應該與「怨家」做個好朋友,我不應該不與他做朋友!覆粩z一切有情之類以為自體」,我不去觀想「一切有情之類」和我是同體的。我們?nèi)粲泻扌,那就不能這么觀想,我和他是別體的。他是他,我是我,我希望他倒楣,這個不是佛教徒應該這樣想的!我是佛教徒我在想:我和一切眾生、和一切怨家都是好朋友,我要觀想這一切和我是同體的,應該這樣觀想。他若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他的快樂,就是我的快樂。所以我應該觀想一切怨家都是我的好朋友,希望他們都是快樂的。

  日二、由互系屬(分二科) 月一、引教

  又世尊言:我不觀見如是種類有情可得,無始世來經(jīng)歷生死長時流轉(zhuǎn),不互相為或父、或母、兄弟、姊妹,若軌范師、若親教師,若余尊重、似尊重者。

  「又世尊言:我不觀見如是種類有情可得」,這是第二科「由互系屬」。第一科是「由應攝受」,現(xiàn)在是第二科「互」相「系屬」。這個「系屬」怎么講?「系屬」,這個就是愛的意思。因為你是我所愛的,你就是「系屬」于我;我是你相親愛的人,所以我也是你所系屬的。因為相愛就互相有關(guān)系,互相關(guān)心,叫做「系屬」。分兩科,第一科是「引教」,引佛說的話,來證明這件事!赣质雷鹧浴褂址鹫f了!肝也挥^見如是種類有情可得」,我看不見有這種人,這句話,是什么人呢?

  「無始世來經(jīng)歷生死長時流轉(zhuǎn)」,「無始」沒有開頭那一天,時間太久了!我們在「生死」里面「流轉(zhuǎn)」,「長時」期的「流轉(zhuǎn)」,「不互相為或父、或母」!覆换ハ酁椤,不是互相的我給你做父親,你給我做父親;我給你做母親,你給我做母親,「兄弟、姊妹」。「若軌范師,若親教師」,若出家了就做了「軌范師」,或者是「親教師」!溉粲嘧鹬亍⑺谱鹬卣摺,這個前面講過了。我看不見有這種人,彼此沒有這種關(guān)系的,都是有的!所以大家都是有感情的人。

  月二、證成

  由是因緣,一切怨品無不皆是我之親品。

  第二科「證成」。前面引佛說的話,這是「證成」這件事。「由是因緣」,由于佛說這句話的「因緣」,所以「一切怨品」,一切有怨恨的人,沒有一個怨恨的人不是我的「親品」,都是和我有感情的。如果彼此距離三千萬里,這就不會有問題,不會大家是個怨家了;就是一定在一起有親厚關(guān)系的人常共事,所以有的時候就有沖突了。

  日三、由不決定(分三科) 月一、標

  又怨親品,無有決定真實可得。

  這是第三科「由不決定」,分三科。第一科「標」。這個「怨」,和我有「怨」的;和我有「親」的人,都不是決定是怨;決定是親可得的,都不是。這是「標」。下面第二科是「征」。

  月二、征

  何以故?

  什么理由呢?第三科「解釋」。

  月三、釋

  親品,余時轉(zhuǎn)成怨品;怨品,余時轉(zhuǎn)成親品:是故一切無有決定。

  「親品,余時轉(zhuǎn)成怨品」,我和這個人是有感情的,可是經(jīng)過了一個時期,就變成「怨」家了,我們本來是有感情的變成「怨」家了!冈蛊,余時轉(zhuǎn)成親品」,這個有怨恨的人又過了一段時期,不知道什么因緣又變成有感情的人,又變成好朋友了。所以這個「親品」和「怨品」是不決定的,「是故一切無有決定」。

  宙四、結(jié)

  故我今者,應于一切有情之類,皆當發(fā)起平等性心、平等性見;及起相似利益意樂、安樂意樂、與樂勝解。

  「故我今者,應于一切有情之類,皆當發(fā)起平等性心、平等性見」,由這樣的原因,我現(xiàn)在應該改變以前的態(tài)度,應該對于「一切有情」這類別,不管他是男、是女、是老年人、是小孩、是中國人、是外國人、是白人、是黑人、是黃人,不管是什么種類的,「皆當發(fā)起平等性心」,我應該對他發(fā)出來彼此都是「平等」的「性心」,平等的心情。不應該輕視他、仇恨他,不應該發(fā)這種心,應該發(fā)出來「平等性」的「見」地,這樣的智慧來處理這件事。這個「平等性心」,就是自然的我應該同他,都是應該看他是父親,是母親這樣子!钙降刃砸姟梗褪侵腔!敢姟故侵腔,用智慧來觀察這件事,不要用煩惱去處理這件事。

  「及起相似利益意樂、安樂意樂」,我應該發(fā)起我對我的父母,我對我父母這樣的「利益」的「意樂」、「安樂」的「意樂」。對我這個怨家,也給他相同的,和我父母相同的;我對我父母有這樣的「利益意樂、安樂意樂」,對這個怨家也要有這樣的「利益意樂、安樂意樂」,也要這樣做。不要有不平等、不相似的心情!就是我待這一切人,他們都是我的父親,都是我的母親這樣子。這個「利益意樂」呢,就是現(xiàn)在,現(xiàn)在的意樂,現(xiàn)在我給他很多很多的饒益;「安樂意樂」呢,給他將來的,將來給他這種「安樂」的「意樂」。

  這個我們念供的時候,過齋堂念供的時候,『所謂布施者,必獲其義利』。仁義道德的「義」,利益的「利」,『必獲其義利』。不要說『必獲其利益』,不是!這個原文是『義利』。我聽見有人念『利益』,應該把它改過來。這個『義利』,這個在《瑜伽師地論》本論上有解釋,這個「義」是什么呢?「義」,是涅槃的因。這個「利」,利益的「利」是涅槃的果,『必獲其義利』!核^布施者』,他將來必獲得涅槃的因果,就是這樣祝愿他,就是吃完飯了,為施主回向的意思。

  「與樂勝解」,這個「利益意樂、安樂意樂」,分現(xiàn)在與未來,但是都是與樂,令他滿意,使令他心情快樂!竸俳狻,就是這樣的觀想,是有力量的,不可以移轉(zhuǎn)的。

  宇二、結(jié)

  是名尋思慈愍共相。

  結(jié)束這段文。這下面第四科「尋思品」。

  玄四、尋思品(分二科) 黃一、顯義(分二科) 宇一、黑品攝

  復審思擇:我若于彼不饒益者,發(fā)生瞋恚便為顛倒、黑品所攝,是有諍法;廣說如前。

  「復審思擇:我若于彼不饒益者」,這里分二科。第一科是「顯義」,又分二科。第一科「黑品攝」。這位禪師在禪定里面這樣「審思擇」,就是很認真的去思惟觀察!肝胰粲诒瞬火堃嬲摺梗f這個人以前他傷害過我,手段很毒辣,令我倒楣!我今天應該報復他,我應該觸惱他才對!「我若于彼不饒益者,發(fā)生瞋恚」,那這樣子我這個忿怒就來了,「發(fā)生瞋!!副銥轭嵉埂,我若這樣作,那我就是錯了,就是糊涂了。

  「黑品所攝」,那是有罪過的行為,有罪過的思想。「是有諍法」,這就是有煩惱的境界!笍V說如前」文,有煩惱的境界。有煩惱就有苦,有煩惱就彼此傷害了,各式各樣苦惱的境界來了,「廣說如前」。

  宇二、白品攝

  我若于彼不起瞋恚,便無顛倒、白品所攝,是無諍法;廣說如前。

  「我若于彼不起瞋!,這是第二科。若是我用智慧、用慈愍心來處理這件事呢,那我就應該對于他不起憤怒。他以前對我怎么怎么不好,我不要介意,我對他不起忿怒,「便無顛倒」,那就沒有錯誤了。用智慧處理事情,用智慧相應的慈悲心處理事情,都是有意義的、有功德的,就是沒有錯誤了!赴灼匪鶖z」,這樣處理事情,都是屬于有功德的,屬于這一類的。「是無諍法」,是沒有煩惱的了!笍V說如前」。

  黃二、結(jié)

  如是名為:尋思慈愍黑品白品。

  這個「品」有分這么二類。一個是有功德;一個是有罪過,分這么二類。這個文上說是:這個在等引地,這個人的程度很高了,我們也應該這樣學習。在我們平常的人,總認為對我是不饒益,我就應該報復;那么那個人對我好,他對我好,我要對他好。當然這是一般人都是這樣的態(tài)度!現(xiàn)在這上面開示我們:應該改變這個態(tài)度!對我好,我對他好;對我不好,也對他好。對他好,也是應該以智慧和慈悲,還不是一般社會上的情形。就是對他好這個心,不因為他對我好不好?我就是應該對他好!是沒有條件,加上有個無我的智慧,這是圣人的境界了。要向圣人學習;不應該向凡夫來學習,要這樣做。

  玄五、尋思時(分二科) 黃一、顯義

  復審思擇:諸過去世求欲得樂有情之類,彼皆過去。我當云何能與其樂?諸現(xiàn)在世有情之類,我今愿彼盡未來世,于一切時常受快樂。

  「復審思擇:諸過去世求欲得樂有情之類」,這下面這個「六事」的「毗缽舍那」的「差別」講過去四種了,F(xiàn)在是第五種「尋思時」,分二科。第一科「顯義」。

  「復審思擇:諸過去世」的「求欲得樂」的「有情之類,彼皆過去」,已經(jīng)過去了現(xiàn)在不在了,已經(jīng)過去,現(xiàn)在不見了!肝耶斣坪文芘c其樂」,那個人不在了,那我怎么能夠令他得「樂」呢?這是不可能的了!钢T現(xiàn)在世有情之類」,這個很多的「有情」,他沒有過去;是現(xiàn)在!肝医裨副吮M未來世,于一切時常受快樂」。你要有這種慈愍心,要這樣學習。「于一切時常受快樂」,這是你在禪定里這樣觀想。這樣「顯義」。

  黃二、結(jié)名

  是名尋思諸慈愍時。

  這就是你在禪定里面,在時間上修這個「慈愍觀」。

  玄六、尋思理(分四科) 黃一、觀待道理(分二科) 宇一、釋(分二科)

  宙一、約真俗辨

  復審思擇:此中都無我、及有情、或求樂者、或與樂者;唯有諸蘊、唯有諸行,于中假想施設(shè)言論,此求樂者、此與樂者。

  「復審思擇:此中都無我、及有情」,這是第六科「尋思理」,從道理上來觀察。分四科。第一科「觀待道理」,分兩科。第一科是「釋」,分兩科。第一科「約真俗辨」。

  「復審思擇:此中都無我、及有情」,在修慈愍觀的時候,最后應該觀察真理,觀察的時候!复酥卸紵o我及有情」,就是能修慈愍觀的和慈愍觀的對象,這些人都放在一起觀察,都是沒有「我」可得的,都是沒有「有情」可得的。這個「有情」也是我,也是執(zhí)著我,執(zhí)著我是「有情」,是這個意思。

  「或求樂者、或與樂者」,或者是求樂者,就是在禪定里所饒益的對象。「或與樂者」,就是修禪定的這個人,「唯有諸蘊、唯有諸行」,這個「求樂者」也好,「與樂者」也好,這兩種人。他們只是有色、受、想、行、識諸蘊,就是有這么多,「唯有諸行」,唯有這個變動,變動的這個色、受、想、行、識,剎那剎那的變化。有的時候是在人間的色、受、想、行、識;有時候又是天上的色、受、想、行、識;有的時候這色、受、想、行、識在拜佛;有的時候在靜坐,這些的。這里邊「于中假想施設(shè)言論,此求樂者、此與樂者」,就在這樣變動的色、受、想、行、識里面「假想」。

  這個「假想」,就是想它都是假的,就叫做「假想」!甘┰O(shè)言論」,就是憑借,依當時的一種因緣就會這樣說:這個人是在「求樂」的;這個人是「與樂」的。因為這件事給他這個名字,那么他現(xiàn)在也不求樂;也不與樂。那么他若是在那里念佛,就是念佛者,就是隨時取個名字,而都沒有真實性,沒有我的體性,是沒有真實性。

  宙二、約因緣辨

  又彼諸行,業(yè)煩惱等以為因緣。

  第二科,「約因緣辨」。前面約這個「真俗辨」,沒有我!那就是真。但「假想施設(shè)言論,此求樂者、此與樂者」,這是俗,是世俗諦。這是約世「俗」諦;約「真」諦辨。這是約施設(shè)「觀待」來解釋的。下面「又彼諸行,業(yè)煩惱等以為因緣」,而得果報這是生起的觀待。

  宇二、結(jié)

  如是名:依觀待道理尋思慈愍。

  前面這一段是根據(jù)這「觀待」的「道理」。施設(shè)觀待,生起觀待道理來觀察、修習慈愍觀。

  黃二、作用道理

  若于慈愍,善修、善習、善多修習,能斷瞋恚。如是名:依作用道理尋思慈愍。

  「若于慈愍,善修、善習、善多修習」,這是第二科「作用」的「道理」!溉粲诖软,若是這個人這位佛教徒,他對于這個「慈愍」觀肯努力的學習,又能「善修、善習」,一開始修的時候叫「修」;繼續(xù)修就叫做「習」。這一坐是這樣子,下一坐也是這樣子。所以「善多修習」的話,「能斷瞋恚」,就會有作用了,能把自己內(nèi)心的瞋怒心,把它排除出去了,「能斷瞋!!溉缡敲阂雷饔玫览韺に即软。觀察這個「慈愍」的法門。學習這個「慈愍」法門。

  黃三、證成道理

  如是之義,有至教量;我內(nèi)智見現(xiàn)轉(zhuǎn)可得;比度量法,亦有可得。如是名:依證成道理尋思慈愍。

  「如是之義,有至教量」,現(xiàn)在第三科,是「證成道理」。這樣子修這個慈愍觀,是「有至教量」,是有佛陀的法語為證的!肝覂(nèi)智見現(xiàn)轉(zhuǎn)可得」,這是現(xiàn)量。這樣子修這個慈愍觀「我內(nèi)智見」,我內(nèi)心里面的這個智慧。這個「見」呢?「見」,有一決定的意思,有一個不可移轉(zhuǎn)的意思!脯F(xiàn)轉(zhuǎn)可得」,我內(nèi)心里面的「智」和「見」,就是這樣子學習慈愍觀,這個慈愍觀修習到這種程度,所以叫「現(xiàn)轉(zhuǎn)可得」,就是現(xiàn)前相續(xù)地這樣的慈愍觀的境界出現(xiàn)了,這是一個事實了,這叫「現(xiàn)轉(zhuǎn)可得」。

  「比度量法,亦有可得」,所以用這個比量,現(xiàn)量、比量、至教量。怎么叫做「比量」呢?「亦有可得」呢?就是我若不修習慈愍觀,我內(nèi)心有瞋恨,我就會造罪;我現(xiàn)在修慈愍觀,把這個瞋心斷出去了。這兩件事相比量的時候呢,事情就是這樣子。所以叫做「比度量法,亦有可得」,「如是名:依證成道理尋思慈愍」。

  黃四、法爾道理

  又即此法,成立法性、難思法性、安住法性。謂修慈愍,能斷瞋恚;不應思議、不應分別;應生勝解。如是名:依法爾道理尋思慈愍。

  「又即此法,成立法性」,第四科是「法爾道理」!赣旨创朔ā梗软^這個法,這里邊有「成立」的「法性」。這個法性的成立,在這個《攝大乘論》上它說一件事,它說:眾生是無始的,那么這個眾生的世界上有佛出現(xiàn),那一位佛是最初第一位佛呢?沒有!這一位佛的前面還有佛,那位佛的前面還有佛,你向前推,第一位佛推不到。這也看出來,佛來到世間度化眾生,宣揚這個慈愍法門,很久從無始劫來就有了,就是「成立法性」,很久就「成立」了這種「法性」。

  「難思法性」,這個法性是不可思議的。「安住法性」,這個法性經(jīng)過語言文字上的安立,一切眾生在學習,這個法性一直的流傳下去了,就是這樣意思。「謂修慈愍,能斷瞋恚」,這上面說到它「不」可「思議」!钢^修慈愍」,你內(nèi)心里面「修慈愍」觀,就能把你內(nèi)心的「瞋!瓜麥缌。這件事你若問,為什么「修慈愍」觀是會「斷」除去「瞋!剐哪?「不」用「思議」!你不要再這樣想,就這個意思。

  「不應分別」,你不要再想怎么我「修慈愍」觀能「斷」除「瞋!鼓?你不要「分別」了!就是這么意思。「應生勝解」,那么我「不應」該「思議」、「不應分別」,那我應該怎么樣呢?「應生勝解」,你就這樣子認識就好了。這個認識達到一個有力量的程度,不可移轉(zhuǎn)。若有人說你不要修慈愍觀,你不動搖!你還是修慈愍觀,那就叫做「勝解」。如果有人說:你修慈愍觀沒有什么好處。那你就不修了,那你那個解還沒到勝解的程度!溉缡敲阂婪柕览韺に即软梗@前面這一段「法爾」,這個「法」就是那樣子,這就是自然的意思。

  地三、結(jié)

  是名勤修慈愍觀者,尋思六事差別所緣毗缽舍那。

  「六事差別」是所緣境;「慈愍」是能緣。這個毗缽舍那就是:「慈愍」的「毗缽舍那」是能緣的;「六事差別」是所緣的。所以和合起來這個句子,就是變成這樣子。「是名勤修慈愍觀」的人,它有「六事」,有「尋思六事差別所緣」的「毗缽舍那」。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