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師地論
《瑜伽師地論》梵文 Yogācāra-bhūmi-?āstra佛教論書。簡稱《瑜伽論》。瑜伽師地,意即瑜伽師修行所要經(jīng)歷的境界(十七地),故亦稱《十七地論》。相傳為彌勒菩薩口述,無著記錄。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和中國法相宗的根本論書。...[詳情]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1)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1)
辛三、安立瑜伽(分二科) 壬一、結(jié)前生后
如是已說補特伽羅品類建立,及所緣等,乃至趣修有果無果,如應(yīng)安立,我今當(dāng)說。
這〈聲聞地〉一共是分三大段,第一段是〈種性地〉、第二是〈趣入地〉、第三是〈出離地〉!闯鲭x地〉分四大科。第一科,是「離欲資糧」,第二科,是「品類建立」,這兩大段都已經(jīng)講過了,F(xiàn)在是第三大科「安立瑜伽」。分兩科,第一科是「結(jié)前生后」。
「如是已說補特伽羅品類建立」,前面第二科的「品類建立」!溉缡恰故侵盖懊孢@一大段,已經(jīng)宣說了「補特伽羅」的「品類建立」。「及所緣等」,就是修瑜伽有四種「所緣等」,「乃至」到最后,「趣修有果無果」,這都是說完了。這幾句是「結(jié)前」,結(jié)束前面的一大段文。
「如應(yīng)安立,我今當(dāng)說」這是生起后面的文,如其所應(yīng),就是他所請問的,隨你所請問的問題,來回答你這個問題,就叫做「安立」。這個「安立」,就是施設(shè)的意思,就是隨順眾生的根性,為你特別地宣說這樣的瑜伽的法門,叫做「安立」!肝医癞(dāng)說」,這個安立學(xué)習(xí)瑜伽的法門,我現(xiàn)在應(yīng)當(dāng)為你宣說。這是生起后文。
壬二、標(biāo)釋一切(分二科) 癸一、嗢柁南標(biāo)
總嗢柁南曰:往慶問尋求,方安立護養(yǎng);遠離一境性,障凈修作意。
這以下是第二科,「標(biāo)釋一切」。就是后邊說的這個瑜伽這一大段文,究竟里邊都說的什么事情呢?「標(biāo)」就把它提出來加以解釋!敢磺小咕褪撬械倪@個后邊說的瑜伽的法門。這里分兩科,第一科是「嗢柁南標(biāo)」,就是用這個頌把它標(biāo)出來。
「往慶問尋求,方安立護養(yǎng);遠離一境性,障凈修作意」:這個「嗢柁南」里邊,這個「往」字,就是想要修行瑜伽的這個人,想要修止觀這個人,他發(fā)了出離心,想要學(xué)習(xí)禪這個人!竿鶈枴,就是到善知識那里去請問,這是「往」的意思。這個「慶」呢?是慶慰,就是善知識贊嘆這個請法的人,叫做「慶」。這個「問」呢?是誰問的?就是善知識來問這位請法的人,來審問他。這個「尋求」是第四段,也還是問的意思,但是這里邊是更廣博地、更詳盡地來審問這個人的事情,叫「尋求」!阜桨擦ⅰ,經(jīng)過尋求以后才安立這個瑜伽。安立瑜伽里邊呢,有「護養(yǎng)」,「護」是「保護」,「養(yǎng)」是「長養(yǎng)」,就是在我們的虛妄分別心里邊,修學(xué)瑜伽的止觀,要不斷地叫它長養(yǎng),叫它增長,你有了清凈的止觀的這種清凈的功德,要加以保護。你有多少成就以后,你要保護它,不要叫它失掉了。這一段文是說這個意思,叫作「護養(yǎng)定資糧」。在后邊有解釋。
也還有「遠離」,就是有身遠離、有心遠離,很多事情。還有「一境性」,就是你修行的這個「止」,成就了三摩地了,「心一境性」!刚蟽簟,你的障礙,得到清除了,心清凈了!刚蟽簟故且欢。還有「修作意」,你修止觀的時候,要怎么樣作意。下面的「安立瑜伽」它的內(nèi)容就是說這些。
癸二、長行釋(分五科) 子一、往問(分二科) 丑一、往詣師所(分三科)
寅一、標(biāo)
若有自愛補特伽羅初修業(yè)者;始修業(yè)時,為隨證得自義利故;先應(yīng)四處安住正念,然后往詣善達瑜伽、或軌范師、或親教師、或余尊重似尊重所。
「若有自愛補特伽羅初修業(yè)者;始修業(yè)時,為隨證得自義利故;先應(yīng)四處安住正念」,前邊這四句頌,把這個大意標(biāo)出來。這是第二科「長行釋」,來解釋這頌里面的內(nèi)容。分五科,第一科是「往問」。分兩科,第一科是「往詣師所」,這個想要修行的人,他到他師長那個地方去。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
「若有自愛補特伽羅」,假設(shè)在眾生的世界里邊,有一個眾生,他自己愛護他自己,這個話說起來,誰不愛護自己呢?但是這里邊特別提出來這個「自愛」呢,就是站在佛法的態(tài)度來說:只有發(fā)出離心,想要修學(xué)圣道的人,才是「自愛」;其他的人,都不是「自愛」,都不是愛護自己的。因為你在世間的塵勞的境界里邊,放縱自己的貪、瞋、癡,然后就是受生死苦,這是自己苦惱自己,不是「自愛」。現(xiàn)在這位修行人,他想要解脫這個煩惱賊、要得涅槃,就是到那個安穩(wěn)處的地方去,這真實地愛護了自己。
假設(shè)有這樣的人「初修業(yè)者」,這種人也是有很多的,但是現(xiàn)在只是說才開始修學(xué)圣道的人,就是「初修業(yè)者」。「始修業(yè)時」,他開始修學(xué)圣道的時候,他應(yīng)該怎么做呢?「為隨證得自義利故」,這位「始修業(yè)」者,「初修業(yè)者」這個人,為了「隨順證得」!缸C得」,就是成就的意思!缸粤x利故」,你自己的義利,這個「義利」,就是有道理的利益,合乎道理的利益,是什么呢?就是涅槃,為了自己成就涅槃,你用功修行得涅槃,是你自己的一種清凈莊嚴(yán)的功德,所以叫「義利」。這對于眾生來說,你對眾生還沒有利益,這是對你自己有真實的利益了。為了成就圣道,要怎么辦呢?「先應(yīng)四處安住正念」,你先應(yīng)該在四個地方安住你的正念,你這個清凈的心,要在這四個地方安住下來。這是「標(biāo)」,把這「往詣師所」的大義標(biāo)出來。
「然后往詣善達瑜伽、或軌范師、或親教師、或余尊重似尊重所」,你先在四處安住正念,然后再到「善達瑜伽」,他能夠善巧通達瑜伽的止觀的次第!干七_瑜伽」的這個人是誰呢?「或軌范師」,就是阿阇黎!富蛴H教師」,就是和尚,他有責(zé)任教導(dǎo)你,你拜他做師父,你跟他出家了,他有責(zé)任教導(dǎo)你,他要親自教導(dǎo)你,叫「親教師」。但是軌范師也是有這個責(zé)任,他是我們的軌范,我們要向他學(xué)習(xí)的!富蛴嘧鹬厮谱鹬厮,或者其余的我們應(yīng)該尊重的人,那就是在佛法上有成就的大善知識,這種人!杆谱鹬厮梗有其他的和你尊重的人相似的人,也是善知識。你應(yīng)該到這些人的地方來。這一段「標(biāo)」說完了,下面第二科。
寅二、征
云何四處?
這就是「征」。怎么叫做「先應(yīng)四處安住正念」呢?下面第三科是「列」出來。
寅三、列
一、專求領(lǐng)悟無難詰心處。二、深生恭敬無憍慢心處。三、唯求勝善非顯己能處。四、純?yōu)榘擦⒆运聘乔罄B(yǎng)恭敬名聞處。
「一、專求領(lǐng)悟無難詰心處」,就是這位始修業(yè)者,他心里面應(yīng)該這樣子,我到善知識那里去,我的目的,我是專一地希求,我能夠領(lǐng)解開悟,什么叫做瑜伽?怎么樣學(xué)習(xí)瑜伽?我的目的只是這樣子!笩o難詰心處」,「無難詰心」,我沒有說來難問他,我出個難題,來考考他!沒這個心,這個動機不是這個,你應(yīng)該在這里安住正念。
「二、深生恭敬無憍慢心處」,第二呢,「深生恭敬」不是表面上的恭敬,內(nèi)心深處要生恭敬心,對這個軌范師也好、親教師、或者尊重、似尊重,都應(yīng)該「深生恭敬」。「無憍慢心處」,沒有自己自大,我瞧不起他,沒這種心情。這是第二個定點。
「三、唯求勝善非顯己能處」,我到善知識那里求學(xué)、學(xué)習(xí)瑜伽,我就希望我能成就殊勝的圣道!竸偕啤故鈩俚氖サ溃@個不是世間善法所能比,它是超過其余的一切善法的,所以叫「勝善」。「非顯己能」,我不是說顯示我有能力,我比你們都強,沒有這種心情,這是一處。
「四、純?yōu)榘擦⒆运聘乔罄B(yǎng)恭敬名聞處」,第四個是「純?yōu)椤梗褪菍R坏!讣儭,是安立自他善根,就是成就我自己的善根,成就他人的善根,我的目的只是這樣子;不是希求利養(yǎng),我學(xué)習(xí)瑜伽,然后我用這個瑜伽來作生意去,我能求得利養(yǎng)、求得恭敬、求得名聞,沒這種希圖。就是這「四處」。
《披尋記》九九五頁:
純?yōu)榘擦⒆运聘日撸荷七_瑜伽諸瑜伽師,于彼一切初修業(yè)者,如理如法善巧宣說,能令得初正信受持凈戒,攝受多聞,增長惠舍調(diào)柔諸見,是名最初安立善根初修業(yè)者。唯為彼瑜伽師堪能安立自他善根往請教授,非為依護邪瑜伽師貪求利養(yǎng)恭敬名聞。
「純?yōu)榘擦⒆运聘日撸荷七_瑜伽諸瑜伽師,于彼一切初修業(yè)者」,這位善知識對于這位初修業(yè)的人,「如理如法善巧宣說」!溉纭惯@緣起的道理,「如」這四諦的教法,能善巧地為他宣說,為他宣說佛法、宣說瑜伽!改芰畹贸跽拧梗芰钸@初修業(yè)者能發(fā)起來,建立起來這個正信!甘艹謨艚洹,對于佛法有信心而后能夠安住凈戒!笖z受多聞」,受持凈戒之后要學(xué)習(xí)佛法,要「攝受」,在心里面能夠攝持,攝持領(lǐng)納在心。「多聞」,就是所學(xué)習(xí)能攝受在心而不忘失!冈鲩L惠舍」,你能增長自己這個「惠舍」的心情,同情別人的苦難的、不如意的事情,我的體力、我的心力、我的智慧、我的種種的力量,都可以去利益他人,所以叫做「增長惠舍」!刚{(diào)柔諸見」,這個善知識為他說法,能令他栽培這樣的善根,能令他「調(diào)柔諸見」,就是我見、我所見,乃至常見、斷見,戒禁取見、見取見、邪見,這一切錯誤的思想,不像以前那么剛強了,逐漸地柔軟,容易息滅了!甘敲畛醢擦⑸聘梗@是最初的時候,初來到佛法里邊所成就的善根,就是信、戒、聞、舍、慧這五種善根。
「初修業(yè)者,唯為彼瑜伽師堪能安立自他善根往請教授」,那個「瑜伽師」有這種「堪能」,能安立你自己的「善根」,能安立他人的善根,或者說這個「瑜伽師」能安立他自己的善根,也能安立其他人的善根。你就到這個善知識那里去「往請教授」。「非為依護邪瑜伽師貪求利養(yǎng)恭敬名聞」,那樣的瑜伽師,你就不要去,這個意思。
丑二、請問瑜伽
如是正念到師處已,先求開許請問時分,然后安詳躬申請問。將請問時遍覆左肩,右膝著地,或居下坐、曲躬而坐,合掌恭敬、深生愧畏,低顏軟語請問瑜伽。我于如是瑜伽行中欲求受學(xué),唯愿慈悲為我宣說。
這是第二科。前面第一科,是「往詣師所」,現(xiàn)在第二科,「請問瑜伽」。
「如是正念」,這個初修業(yè)者,像前面這一段文,安住了這四種正念!傅綆熖幰选,你到了那位善知識的住處以后,「先求開許」先要請求他的同意,同意什么呢?「請問時分」請問他開示你的瑜伽的時間,不是說立刻就要開示你,不是的。你要先跟他約會時間,或者是明天,或者是后天,或者是下一個月,什么時候?
「然后安詳躬申請問」,然后你到時候,你再安詳?shù),就是很穩(wěn)重地,不能夠那么浮動、躁動,不可以。「躬申請問」,就是親自地向他請問。說我打個電話問一問,不是的。你親自站在他眼前去問他,不是我寫封信,請你回答我,不是這樣子!腹暾垎枴。
「將請問時遍覆左肩」,左肩用這衣服覆蓋起來,那么就是把右肩袒露出來,這大概印度人的一種世俗上的一種制度,一種禮貌!赣蚁ブ亍,這個右膝蓋著在地下,那么就是跪下來,左膝蓋沒有著地!富蚓酉伦梗蛘呤蔷釉趲熼L的下邊的一個坐位!盖,你的身體稍微彎曲一點坐下來。「合掌恭敬、深生愧畏」,深深地生慚愧心、生恐懼心。這「愧畏」,實在也就是恭敬心,恭敬的相貌。
「低顏軟語」,「低顏」也等于是低頭了,說話要稍微柔和地「請問瑜伽」。這是請問瑜伽的一種禮貌!肝矣谌缡氰べば兄杏笫軐W(xué)」,我對于這樣圣道的瑜伽,這個「行」,就是圣道,這個瑜伽的圣道之中,「欲求受學(xué)」我想要請求善知識教導(dǎo)我,我接受你的教導(dǎo)「唯愿慈悲為我宣說」。
下面第二段是「慶慰」,分兩科。第一科是「標(biāo)所應(yīng)」。
子二、慶慰(分二科) 丑一、標(biāo)所應(yīng)
如是請已,善達瑜伽諸瑜伽師,為欲安立初修業(yè)者瑜伽作意,應(yīng)以慈愍柔軟言詞贊勵慶慰,又應(yīng)稱揚修斷功德。
「如是請已,善達瑜伽諸瑜伽師,為欲安立初修業(yè)者瑜伽作意,應(yīng)以慈愍柔軟言詞贊勵慶慰」,這個「所應(yīng)」,是這個善知識所應(yīng)該做的事。這位初修業(yè)者這樣請求了以后,那位「善達瑜伽」的諸瑜伽師「為欲」,他的目的他的內(nèi)心想要「安立初修業(yè)者瑜伽作意」:就是單獨為你安排的,就是「安立」;為你宣說的,用這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瑜伽的次第叫做「安立」。為這初修業(yè)者安排的瑜伽作意,你的目的就是這樣子。那怎么辦呢?「應(yīng)以慈愍」,就是內(nèi)心里面是慈悲、慈愍他!溉彳浀难栽~」,不是強暴的言詞,我拿香板先打你三香板,不是;他的言語是柔軟!纲潉顟c慰」,贊嘆這位請法者,當(dāng)然里面也有勉勵,勉勵他!笐c慰」,就是安慰他,也是祝賀他的意思,有這個味道。
「又應(yīng)稱揚修斷功德」,前面是指那個人說,贊勵慶慰指那個人說!赣謶(yīng)該稱揚修斷的功德」,修學(xué)瑜伽,斷除煩惱的功德;這件事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這是「標(biāo)所應(yīng)」。
下面第二科「舉嘆詞」,分二科。第一科是「贊勵慶慰」,分二科。第一科是「總贊」。
丑二、舉嘆詞(分二科) 寅一、贊勵慶慰(分二科) 卯一、總贊
嘆言:善哉!善哉!
就是贊嘆這個請法者,說:你很好!你很好!這是「總贊」。下面第二科,「別慶」。分九科,第一科,「于不放逸」。
卯二、別慶(分九科) 辰一、于不放逸
賢首,汝今乃能于墮放逸、樂著放逸、沈沒境界、樂著境界、眾生類中,獨不放逸樂修出行。
這是贊嘆這件事,在不放逸這上面來贊嘆他!纲t首」,就是指這請法者,稱之為「賢首」。這個「賢」,就是能調(diào)伏自己的身、口、意,使令他清凈,所以叫「賢」。這個「首」,是一個領(lǐng)導(dǎo)者,就是以智慧為首,他的身、口、意三業(yè)的動作以智慧為導(dǎo)首,而不是用貪心領(lǐng)導(dǎo)自己的身、口、意去活動,也不是用瞋心,不是用貪、瞋、癡領(lǐng)導(dǎo)自己身口意的活動,而是用智慧為首,所以叫做「賢」,為什么稱之為「賢」呢?因為他能以智慧為首。當(dāng)然這種事情,當(dāng)然是屬于智慧,這是理智特別強的人。因為這初修業(yè)者,就是表示他還沒有正式的修止觀,當(dāng)然他的貪、瞋、癡什么都具足的,但是他現(xiàn)在想要做這件事,那就是理智的行動,所以稱之為「賢首」。
「汝今乃能于墮放逸」,你現(xiàn)在才能,以前還是不能的,今天你才能,能什么呢?「于墮放逸」!笁櫋,就是墮落,也就是入出入的入。就是世間上的眾生都是入在放逸的境界里邊,就是歡喜放逸,「樂著放逸」歡喜放逸。這個「放逸」指心說的,把這個心放縱它,我愿意干什么就干什么,我不管什么叫因果,不知道這件事,也不管法律怎么說,他都不管!干驔]境界」,就是所放逸的境界!阜乓荨怪感恼f!干驔]」在五欲的境界里邊不能出來!笜分辰纭,心里面非常地歡喜執(zhí)著這五欲的境界。「眾生類中」,歡喜放逸,歡喜五欲境界的眾生,廣大的眾生的世界里面!釜毑环乓荨,你單獨地不愿意放逸,歡喜出家修學(xué)圣道!笜沸蕹鲂小梗鲭x生死苦海的圣道的德行。這是贊嘆這個人「于不放逸」。現(xiàn)在第二科,「于求解脫」。
辰二、于求解脫
汝今乃能于久墮在種種憂苦、險惡牢獄眾生類中,獨求解脫如是牢獄。
「汝今」,你現(xiàn)在才能夠,從無始劫來這么長久之中,墮落在種種的憂苦中。這個小孩子可能是不懂事,年紀(jì)稍大一點就感覺到苦,你到學(xué)校讀書,老師要考試,心里面不舒服。一定要拿到什么學(xué)位,我將來在社會上能夠出人頭地,馬上就有憂苦來了,立刻就會有這種事情!鸽U惡」這些苦惱的境界。這個眾生都是墮落在種種的憂苦的苦惱的境界里邊,和「牢獄」一樣,和世間上的「牢獄」一樣!副娚愔小,眾生都是在這里面生活。「獨求解脫」,而你現(xiàn)在呢想要解脫憂苦,要從這牢獄里面出來,「獨求解脫如是牢獄」,你真是善哉!這是贊嘆他。
辰三、于斷固縛
汝今乃能于彼種種貪瞋癡等杻械枷鎖常所固縛眾生類中,獨求斷壞如是固縛。
這是第三科,「于斷固縛」!溉杲衲四苡诒朔N種貪瞋癡」,就是各式各樣的煩惱。這個煩惱于眾生來說,就像那「杻械枷鎖」似的。這「杻」和「械」,就是一種刑具,這個犯罪的人來處罰他,用木頭做的刑具,放在他的腳上、放在他的手上,使令他不自由了,這是「杻械」。「枷」,是放在他的脖子上面的刑具,這是木頭做的!告i」,是用金屬的那些東西,也是放在你脖子上、放你手上、放你腳上面,這樣子來苦惱這個人,叫他不能自由了。這個貪瞋癡的煩惱,對于眾生來說,就類似「杻械枷鎖」那樣子!赋K炭`」,從久遠以來到現(xiàn)在,非常地堅固的系縛你。「眾生類中」,這樣的眾生,所有的眾生,都是在這樣的「杻械枷鎖」里面苦惱。「獨求斷壞如是固縛」,單獨你現(xiàn)在想要請求斷壞「杻械枷鎖」、「貪瞋癡」的系縛,你真了不起!這是贊嘆他。
辰四、于超生死
汝今乃能于入生死曠野崄道眾生類中,獨求超度曠野崄道。
這是第四科,「于超生死」來贊嘆他。「汝今乃能于入生死」,前面說「墮」,這是說「入」,都是一樣。在「生死」里邊受種種苦!笗缫皪伒馈,這個生死譬如一個人不是在他的家里面,在家里面總是安樂的。在「曠野」里面,那里面有獅子、虎、狼,有毒蛇惡獸,很危險的地方,也是苦惱的境界。所有的眾生都是在「生死曠野崄道」中生活的,F(xiàn)在你單獨要希求「超度曠野崄道」,要解脫這生死之苦。這是贊嘆他的意思。贊嘆他的殊勝。下面第五科,「于獲善根」。
辰五、于獲善根
汝今乃能于遭窮儉種種善根眾生類中,獨求獲得豐饒善根。
「乃能于遭」,「遭」就是你的周圍,周圍的一切大環(huán)境里面!父F儉」,「窮」就是少;「儉」也是少。就是各式各樣的善根都是很少的,信、戒、聞、舍、慧,這是善根。他沒能栽培很多的信、戒、聞、舍、慧的善根,都是很少很少的善根!副娚愔小梗@樣少善根的眾生類里邊,你單獨的要希求「獲得豐饒善根」,「豐饒善根」要多起來,要殊勝起來。
辰六、于證安隱
汝今乃能于墮種種煩惱怨賊廣大怖畏眾生類中,獨求證得究竟安隱常樂涅槃。
這里提到涅槃了。這第六科,「于證安隱」。你現(xiàn)在才能夠「于墮種種煩惱」里邊,「煩惱」就是「怨賊」。這個「賊」和你沒有怨,只是想要偷取你的財富;現(xiàn)在賊還有怨,這個賊是更厲害了,和你有仇恨,他現(xiàn)在來偷你的財富,那可是不同。這是特別可怖畏的事情,廣大怖畏,而這種怨賊是誰?就是自己的煩惱。有這樣煩惱的眾生類中,「獨求證得」,你單獨地希求要成就「究竟的安隱」,「常樂」的「涅槃」,那里永久也不會再有老病死了,我要做這件事。你真是賢首!真是善哉!善哉!
辰七、于證無病
汝今乃能于為煩惱重病吞食眾生類中,獨求證得第一無病常樂涅槃。
這是第七,「于證無病」!溉杲衲四苡跒闊⿶乐夭 梗@個煩惱是心病,我們的身體也有老病死,各式各樣的病,但是心病最難醫(yī)治,所以煩惱的這個心病,是最重的病,不容易醫(yī)治的。「吞食」,我們眾生為煩惱病所吞食,我們自己完全不能拒絕這件事。在這樣的眾生類里邊,「獨求證得第一無病」,永久也不會再有病了,永久地安樂自在的涅槃。你現(xiàn)在有這樣的意愿,你是善哉!善哉!
我們應(yīng)該把這段文每天念它一遍!我有一回到店里買東西,那售貨員問:「你是干什么的?」問我是干什么的?以后我常常想:人家問我是干什么的?我是干什么的呢?我想:就是應(yīng)該這地方說的最明白了。
辰八、于度瀑流
汝今乃能于為四種瀑流漂溺眾生類中,獨求越度如是瀑流。
這是第八,「于度瀑流」。「汝今乃能于為四種瀑流漂溺眾生」,這「四種瀑流」就是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赣鳌咕褪俏覀冇绲谋娚加猩⒙、香、味、觸的欲,為這樣的欲的煩惱所漂溺,你跳不出來,這是「欲流」!赣辛鳌,就是色界天、無色界天,為禪定的愛,愛著禪定,這個「愛」也是一種煩惱,當(dāng)然這不是欲界的欲。是色界天、無色界天對于四禪、四空定有愛著心,這也是「流」,為這些煩惱流漂溺,而不能夠跳出來。欲流、有流、見流!敢娏鳌咕褪欠佛教徒,外道的眾生,他有特別的思想,譬如說有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禁取見,有這么多的邪見,為邪見所漂溺,他自己,他自己不知道這是邪知邪見,他跳不出來。最后「無明流」,通于外道,通于一切眾生,都是在無明煩惱里邊流轉(zhuǎn)生死,而不能夠超越。
「汝今乃能于為四種瀑流漂溺」的「眾生類」里邊,「獨求越度」,你單獨地想要越度這個瀑流,不為「四種瀑流」所漂溺。你就是這么特別!「獨求越度如是瀑流」。這是第八科。下面第九科,「于獲智明」。
辰九、于獲智明
汝今乃能于入廣大無明黑暗眾生類中,獨求獲得大智光明。
「汝今乃能于入廣大無明黑暗眾生類中」:這「無明」是非常廣大的。我們有時候貪心,遇見這樣的境界有貪煩惱,這個貪煩惱只限于這個境界才有貪煩惱,另外的境界有瞋煩惱,有疑惑的煩惱,有高慢的煩惱,有邪知邪見的煩惱,都是一個范圍、一個范圍的。但是「無明」不是,所有的煩惱里面都有「無明」,所以說「無明」是特別廣大的!负诎当娚愔小梗骸负诎怠咕褪菦]有光明,所有的眾生都有這樣的廣大的無明,也就是在「黑暗」中,在這里邊活動。在「黑暗」中沒有光明,在「黑暗」中活動,這個人會怎么樣呢?「獨求獲得大智光明」:你能夠希求獲得佛法中,一切阿羅漢、一切辟支佛、一切菩薩、一切佛的大智慧光明,你想要成就這件事。您真是偉大!
寅二、稱揚功德(分二科) 卯一、于修行
長老當(dāng)知:汝若定能如是精勤修瑜伽行,乃得名為不虛受用國人信施,真實奉行如來圣教。不舍靜慮、成就勝觀;增長樂居空閑法侶;精勤修學(xué)自義瑜伽;不辱有智同梵行者。
這是第二科,「稱揚功德」。前面是「贊勵慶慰」。他能夠發(fā)這樣的出離心,請求學(xué)習(xí)圣道,慶慰他。然后要贊嘆他,也是鼓勵他,F(xiàn)在是第二科,稱揚他的功德。分二科。第一科,「于修行」,稱揚他的修行的功德。
「長老當(dāng)知」。前邊稱他為賢首,現(xiàn)在稱他為「長老」。這個也有可能這年輕人稱他為賢首,這個年紀(jì)大了一點的,就稱為「長老」。也可能有這樣的意思。「當(dāng)知,汝若定能」,就是你如果是決定能這樣精勤勇猛的修學(xué)禪、修學(xué)止觀的圣行,圣人的德行!改说妹麨椴惶撌苡脟诵攀梗@可見這個長老是個出家人。你要能夠這樣修學(xué)瑜伽的話,你才可以「名為不虛受用國人信施」。這個國土里邊的人,對于佛法有信心的人,他有所布施給你,你就能享受這個信施。你若能修行圣道,你享受這個信施就不會白享受,就會令這個信施者得大功德。他有所供養(yǎng),你受用了,使令那個施主會得大功德。如果你不修學(xué)止觀,你受用人家的信施,那個信施就沒有什么功德,你不能為他生福,那就是虛受信施了。
「真實奉行如來圣教。不舍靜慮、成就勝觀;增長樂居空閑法侶」,這還是贊嘆他。你若能精進勇猛的「真實」的「奉行」!阜睢,就是隨順,隨順佛陀的圣教去修學(xué),你「真實」的「奉行」如來所開示的圣教,就是瑜伽。你這樣修行能「不舍靜慮」,這時候應(yīng)該修止,這時候應(yīng)該修舉,這時候應(yīng)該修舍,止、舉、舍用這三個方法來調(diào)心,使令這個心不浮動能夠明靜而住,你能這樣修學(xué)瑜伽。或者「成就勝觀」,能這樣修止舉舍,而能還修毗婆舍那殊勝的智慧觀察,修學(xué)般若智慧,不是世間的智慧;這是出世間勝道的智慧,所以叫「勝觀」。
「增長樂居空閑法侶」,你若能這樣修行,就是「樂居空閑」的人就加多了、增長了。又多一個人歡喜「樂居」,歡喜居住在「空閑」處的這樣的「法侶」,就是修學(xué)圣道的好朋友,這樣的人就會多了。誰愿意到「空閑」處住呢?都是愿意在熱鬧的地方住嘛。
「精勤修學(xué)自義瑜伽,不辱有智同梵行者」,這是第三句。你能精進的修學(xué)「自義瑜伽」:你為了得涅槃而修學(xué)圣道,你若能這樣做的話呢?就「不辱有智同梵行者」。你知道和你修學(xué)「同梵行」的,有智慧的「同梵行者」,你還有這樣的「同梵行者」,你若能這樣修行呢,就不污辱那「有智同梵行者」了,你們就可以成為「同梵行者」了。如果你不修行,你和他名之為「同梵行者」,事實上不是「同梵行者」。
這個「不辱有智同梵行者」,就是我們出家人這一個寺廟有這么多出家人,有一個出家人有一些污點,被一些社會上的譏嫌那個廟上這個出家人是這樣子,那個廟所有的出家人都受了毀辱了。如果你常修學(xué)止觀使令三業(yè)清凈,別人在社會一看,哎呀!那個廟上那個出家人有修行,怎么怎么好!所有的出家人都跟著借光了。所以這上面說「不辱有智同梵行者」,你能「精勤修學(xué)自義瑜伽;不辱有智同梵行者」是這樣意思,這是贊嘆了。
卯二、于樂欲
汝今為欲勤修自利利他正行,汝今為欲利益安樂無量眾生,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為令獲得義利安樂,故來問爾。
這是第二科,「于樂欲」。前面是于修行。這里是于`「樂欲」!笜酚梗褪撬哪康!溉杲駷橛梗悻F(xiàn)在為了想要勤修「自利」的「正行」,「利他」的「正行」,都是瑜伽!溉杲駷橛姘矘窡o量眾生」,你若能夠發(fā)無上菩提心、發(fā)大悲心廣度眾生,那么就能「利益安樂無量」的「眾生」。這個「利益安樂」,現(xiàn)在得到的利益叫「利益」;將來還能得到利益,就叫「安樂」。能夠「利益安樂無量眾生」。
「哀愍世間及諸天人阿素洛等」,你自己修學(xué)瑜伽有成就,你又能發(fā)出來慈悲心「哀愍世間」受苦的眾生,這上面是舉出三善道的眾生,天、人、和阿修羅這三種!笧榱瞰@得義利安樂,故來問爾」,所以你到這里來請問瑜伽,這個圣道法門。這是說它的要義。
子三、審問(分二科) 丑一、標(biāo)所應(yīng)
以如是等柔軟言詞贊勵慶慰,稱揚修斷諸功德已,復(fù)于四種審問處法應(yīng)審問之。
這是第三科。第三科,是「審問」。那么這個第一科是「往問」,第二科是「慶慰」,現(xiàn)在是「審問」。
這個「審問」,這個「審」這個字,就是詳細的、詳盡的來問一問你,問一問你的事情,不是簡單的,這叫做「審問」。分二科。第一科,是「標(biāo)所應(yīng)」。
「以如是等柔軟言詞」,這位善知識,善達瑜伽的善知識,「以如是等」,像前面這一段文!溉彳浹栽~」但是也是合道理的言詞,「贊勵慶慰稱揚」這位初修業(yè)者「修斷諸功德已」,他能夠發(fā)心修瑜伽能斷煩惱,這很多很多的功德都說完了。
「復(fù)于四種審問處法應(yīng)審問之」,前面這一段文說完了之后,這位善達瑜伽的善知識「復(fù)于」,又在「四種審問處」這個地方,「應(yīng)審問之」,按照這個「四種」,四個地方來審問他。
這是「標(biāo)所應(yīng)」。下面第二科「舉告言」,分四科。第一科,是「于三寶所」。
丑二、舉告言(分四科) 寅一、于三寶所
告言長老!汝已一向歸佛法僧,非外道師及彼邪法弟子眾不?
「告言長老」,就是對于這個請法者說。「汝已一向歸佛法僧,非外道師及彼邪法弟子眾不」?這樣問他。你「一向」,就是從來都是這樣子,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的嗎?「非外道師及彼邪法弟子眾不?」你不是佛法以外的那個「外道師及彼邪法」的「弟子?」你是外道人,你是學(xué)習(xí)外道的。窟@樣子問他。這是「于三寶所」。下面「于梵行等」。
寅二、于梵行等
汝已最初凈修梵行、善凈尸羅、正直見不?
你已經(jīng)「最初」,從一開始就清凈的修學(xué)圣道,「修梵行」。「善凈尸羅」,你受戒而能持戒清凈,你已經(jīng)在佛法里面得到正知見了嗎?這樣問他。這下面看這個〈披尋記〉。
《披尋記》九九八頁:
最初凈修梵行等者:謂能受學(xué)遠離一切行非梵行習(xí)淫欲法。是名最初凈修梵行。戒善清凈,是名善凈尸羅。謂若有見凈信相應(yīng)故,勝解相應(yīng)故,遠離誑諂故,善思法義無惑無疑加行出離故,名正直見。如前已說(陵本二十九卷一十六頁)。
「最初凈修梵行等者:謂能受學(xué)遠離一切行非梵行習(xí)淫欲法!鼓軌蚪剐┦隆甘敲畛鮾粜掼笮小埂!附渖魄鍍,是名善凈尸羅。」前面只是單獨說是能遠離非梵行,單獨指一種。下面這個「戒善清凈」,就是很多的戒條,「是名善凈尸羅」!钢^若有見凈信相應(yīng)故」,就是你的見,你的智慧與「凈信相應(yīng)」,相信佛法的凈信在一起。「勝解相應(yīng)故」,也有「勝解」與你的智慧相應(yīng)。「遠離誑諂故」,像前面說過這個「善思法義無惑無疑加行出離故」,那么就叫做「正直見」!溉缜耙颜f」。
寅三、于圣諦法
汝已于其總標(biāo)別辯諸圣諦法,若少若多,聞受持不?
這是第三科「于圣諦法」。第一科「于三寶所」,第二科「于梵行等」,第三科「于圣諦法」。
「汝已于其總標(biāo)別辯諸圣諦法」,說是你從初出家,從初來到佛法里邊來,你對于「總標(biāo)」四圣諦法、「別辯」四圣諦法。「總標(biāo)」,是大意!竸e辯」,就是詳細的解釋這個四圣諦。「若少若多聞受持不?」或者是多或者是少,關(guān)于善知識為你開示四圣諦法,你能夠是少或者是多的學(xué)習(xí),「聞」就是學(xué)習(xí),能夠受持嗎?你學(xué)習(xí)的佛法你能夠領(lǐng)納在心而不忘失嗎?這問。
寅四、于真出家
汝于涅槃深心信解為證寂滅而出家不?
這是第四「于真出家」。說是你對于涅槃,就是一切佛,一切阿羅漢、辟支佛所居住的地方就是涅槃!干钚男沤狻箤τ谀鶚勥@里邊,很深刻的相信這件事!笧樽C寂滅而出家不?」就是為了成就涅槃而出家嗎?你出家的目的是想要得涅槃嗎?這樣子。這個在落發(fā)的時候,舉行那個儀軌的時候念一個頌,說「善哉大丈夫,能了世無常,舍俗趣泥洹,希有難思議」。這個頌也正是標(biāo)出來,出家是為了得涅槃,是為了得涅槃的。
「善哉大丈夫,能了世無!故篱g上的事情,有貪、瞋、癡煩惱的人,感覺到世間上還是很可愛的;但是現(xiàn)在你感覺不可愛了,感覺都是無常的,你千辛萬苦的成就了,有多少成就,終究有一天無常了不屬于你了,你的辛苦就白辛苦了。在你自己來說就是白辛苦了!「能了世無!。
「舍俗趣泥洹,希有難思議」,因為你覺悟無常了,你就能把世間上一切虛妄的境界都棄舍了,我要到涅槃那里去!赶S须y思議」這件事真是不可思議!這是不容易!能這樣發(fā)心能這樣出家,不容易!所以贊嘆他希有。世間上人多的很呢!發(fā)心出家的人有幾個?所以出家的事情是希有!「希有難思議」。這一段文「汝于涅槃深心信解,為證寂滅而出家不?」
如果靜坐的時候也不妨這樣思惟。這個地獄、餓鬼、畜生、人間、天上、色界天、還有無色界天,這里邊也可以說有苦有樂,但是苦也不是永久的,樂也不是永久的,都是無常的變化。但是你就在這里面流轉(zhuǎn),今天哭了,明天又笑了,就是這樣子變動;若是得了涅槃以后,永久沒有這些麻煩的事情,就是永久的安隱自在。你能深入的信解這件事,為了這件事而出家嗎?就是這樣子。這樣問他。
子四、尋求(分三科) 丑一、略標(biāo)
如是問已。彼若云:爾!次后復(fù)于四種處所,以四因緣應(yīng)正尋求。
「如是問已。彼若云:爾」,這是第四科「尋求」!笇で蟆狗秩。第一科「略標(biāo)」。
「如是問已」這善知識,善達瑜伽的、或者是軌范師、或者是親教師,這樣子審問他以后!副巳粼疲籂枴鼓莻初修業(yè)者,假設(shè)說「爾」,說是這樣子!复魏髲(fù)于四種處所,以四因緣,應(yīng)正尋求」,這以后還應(yīng)該在四個地方,以「四」種「因緣,應(yīng)正尋求」,應(yīng)該鄭重的特別注意的,還是要審問他。「尋求」還是要審問他的。
這是「略標(biāo)」,下面是第二科「征列」。第一科是「四種處所」。
丑二、征列(分二科) 寅一、四種處所
何等名為四種處所?一、應(yīng)尋求其愿。二、應(yīng)尋求種性。三、應(yīng)尋求其根。四、應(yīng)尋求其行。
「四種處所」是什么呢?「一、應(yīng)尋求其愿」就是列出來!敢弧(yīng)尋求其愿。二、應(yīng)尋求種性。三、應(yīng)尋求其根。四、應(yīng)尋求其行」這是「四種處所」。
下面第二科,「四種因緣」。
寅二、四種因緣
云何名為四種因緣?一、應(yīng)以審問而正尋求。二、應(yīng)以言論而正尋求。三、應(yīng)以所作而正尋求。四、應(yīng)以知他心差別智而正尋求。
這是一個「四種因緣」、一個「四種處所」,這是標(biāo)列出來。下面第三科,就是「四種因緣」和這「四種處所」配合在一起加以解釋。分四科,第一科「以審問」,又分二科。第一科「尋求其愿」,分三科。第一科「征」。
丑三、配釋(分四科) 寅一、以審問(分二科) 卯一、尋求其愿(分三科)
辰一、征
云何名為應(yīng)以審問尋求其愿?
「云何名為應(yīng)以審問尋求其愿」這話什么意思呢?
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分兩科,第一科「舉問詞」。
辰二、釋(分二科) 巳一、舉問詞
謂如是問:長老于何已發(fā)正愿?聲聞乘耶?獨覺乘耶?無上正等菩提乘耶?
「謂如是問」這個善達瑜伽的善知識應(yīng)該這樣問他,「長老于何已發(fā)正愿」在三乘佛法里面,佛法廣大無邊,但是就是這三種:一個是聲聞乘,一個是獨覺乘,一個是無上正等菩提乘,就是大乘佛法。你在這個三乘佛法里邊,那一種佛法里邊,你「發(fā)正愿」了呢?是「聲聞乘」,你在「聲聞乘」里面發(fā)愿,我想要得阿羅漢?在「獨覺乘」,你發(fā)心,我將來出于無佛、無佛法的地方得獨覺、得辟支佛,你發(fā)了這個愿了嗎?是「無上正等菩提乘耶?」是說我也不做阿羅漢,也不做辟支佛,我想要成佛!你這樣發(fā)愿了嗎?這樣問他。這個事我們寺院里邊收徒弟,說這個人要來出家,多數(shù)疏忽了這件事!你發(fā)愿,你發(fā)的是那一個愿呢?你發(fā)愿沒發(fā)愿?多數(shù)是疏忽了這件事。不過有的時候也會提到這件事,這是一種。這是「尋求其愿」!概e問詞」,第二科「隨自答」。
巳二、隨自答
彼得此問,隨自所愿,當(dāng)如是答。
那個初修業(yè)者,善知識這樣問他「隨自所愿,當(dāng)如是答」,隨你自己你發(fā)的什么愿,你就那樣回答。你發(fā)了聲聞乘的愿、發(fā)了辟支佛的愿、發(fā)了無上正等菩提的愿了嗎?你就這樣回答,如實的回答。
辰三、結(jié)
如是名為應(yīng)以審問尋求其愿。
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這就叫做「應(yīng)以審問尋求其愿」。這樣意思。
卯二、尋求種性根行(分二科) 辰一、征
云何名為應(yīng)以審問尋求種性及以根行?
這是第二科「尋求種性根行」,分二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云何名為」?怎么叫做「應(yīng)以審問尋求他的種性及他的根行」呢?
這是「征」是問。下面第二科「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舉問詞」,分二科。第一科「總」。
辰二、釋(分三科) 巳一、舉問詞(分二科) 午一、總
謂如是問:長老!于自種性根行能審察不?
「謂如是問」,應(yīng)該這樣問!搁L老,于自種性根行能審察不」,就是稱這個初修業(yè)者為「長老」!赣谧苑N性」,對于你自己,你是聲聞的種性?你是獨覺乘的種性?你是無上正等菩提的一佛乘的種性?你是那一種「種性」,你自己能夠?qū)彶,能夠反省自己來觀察自己,是那種「種性」嗎?這樣子問他!搁L老!于自種性根行能審察不」,這是「總」說的。
下面是「別」說。分三科,第一科是「種性」。
午二、別(分三科) 未一、種性
謂我本來有何種性?聲聞乘耶?獨覺乘耶?大乘等耶?
「謂我本來」,這句話就是說,我本來有什么樣的「種性」。我是「聲聞乘」的種性,我是「獨覺乘」,我是「大乘」。這樣子來反問自己,我是那一種。第二科,是「根」。
未二、根
有何等根?為鈍?為中?為利根耶?
就是這個善知識問他,你是那一種根性?你是「鈍」根,你是「中」根,你是「利」根。這三種根性,你是屬于那一種呢?這是「根」。下面是「行」。
未三、行
有何等行?為貪行耶?為瞋行耶?廣說乃至尋思行耶?
「有何等行」,「行」就是心,你的心是怎么情形呢?「為貪行耶?為瞋行耶?廣說乃至尋思行耶」,就是你自己觀察你自己的內(nèi)心的煩惱,是屬于那一種煩惱特別多。你是「為貪行耶?」,是貪煩惱特別多?「為瞋行耶?」,是瞋煩惱特別多?「廣說乃至尋思耶?」,貪、瞋、愚癡的煩惱多?就是不懂得緣起就是愚癡。還有高慢的煩惱多?「尋思行耶?」,是你的散亂心特別多?是這樣子。
巳二、如問答
彼若黠慧,能自了知前后差別種性根行,善取其相如問而答。
這是第二科,「如問答」。巳一是「舉問詞」,下面就是「如問」而回「答」。
「彼若黠慧」,就是那個初修業(yè)者如果是特別有智慧的人,「能自了知前后差別種性根行」,他自己能知道,我過去以前怎么樣,我現(xiàn)在怎么樣,前后怎么樣,這樣子差別的情形,就知道自己是什么種性。我是聲聞種性、我是辟支佛種性、是一佛乘的種性,就能知道;我是利根、我是鈍根、我是中等的根行,也都能知道;我的煩惱,那一種煩惱是偏重的,我也都能知道!干迫∑湎唷,他善能夠取得自己內(nèi)心的相貌,是那一種「種性」,什么「根」,什么「行」!溉鐔柖稹梗缟浦R的問,而會回答出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是第二科「如問答」。第三科「不能答」。
巳三、不能答
若性愚鈍,不能自知前后差別,乃至不能善取其相,由是不能如問而答。
「若性愚鈍,不能自知前后差別」,若是這個人「愚鈍」愚癡、遲鈍。他「不能自知前后」的「差別」,「乃至不能善取其相,由是不能如問而答」,他不能回答這個問題。
寅二、以言論(分三科) 卯一、標(biāo)
從此已后,應(yīng)以言論尋求彼三。
這是第二科「以言論」。前面第一科說完了,前面是「以審問」,F(xiàn)在這里「以言論」,分三科。第一科是「標(biāo)」。
「從此已后,應(yīng)以言論尋求彼三」他自己若是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那怎么辦呢?就是「以言論」的辦法可以知道。應(yīng)以三乘的「言論」,「尋求彼三」種。一個種性,一個根,一個行,「尋求彼三」種的差別。
第一科是「標(biāo)」。第二科是「解釋」,分三科。第一科是「尋求種性」,分三科。第一科是「依聲聞乘」,分二科。第一科是「對彼說」。
卯二、釋(分三科) 辰一、尋求種性(分三科) 巳一、依聲聞乘(分二科) 午一、對彼說
謂對其前應(yīng)以顯了正理相應(yīng)眾雜美妙易解言詞,說聲聞乘相應(yīng)言論。
這個善知識「對其前」,于他對面,在他的前面,這樣子對他說話,怎么說呢?「應(yīng)以顯了」,就是話要容易明白,說出這話要很明顯的叫做「顯了」。但是是有正理的,這個「正理」的這種語言表達出來,表達這個正理,表達的非常顯明。與正理相應(yīng)的言論。「眾雜美妙易解言詞」,這個言詞里邊還有很多夾雜上很美妙的一種言詞,很容易明白的言詞,這些言詞究竟說什么呢?「說聲聞乘相應(yīng)言論」,開示他與聲聞乘相應(yīng)的這種言論。發(fā)聲聞乘的出離心,為他解釋苦集滅道,生死是苦,涅槃是樂,怎么樣修學(xué)四念住,這些事情。這是「對彼說」。
下面第二科「觀彼相」,分二科。第一科是「信解」。
午二、觀彼相(分二科) 未一、信解
彼聞宣說此言論時,若身中有聲聞種性;于此言論,便發(fā)最極踴躍歡喜深生信解。
「彼聞宣說此言論時」,「彼」那個初修業(yè)者聽聞善知識宣說聲聞乘的言論的時候。「若身中有聲聞種性」,假設(shè)這位初修業(yè)者,他的色、受、想、行、識里面,有「聲聞乘」的「種性」的話!赣诖搜哉,便發(fā)最極踴躍歡喜」他就對這樣的佛法發(fā)歡喜心!干钌沤狻梗钌畹纳鰜硇沤庑,就是契機了。這是第一科「信解」。第二科是「不信解」。
未二、不信解
若身中有獨覺種性、大乘種性,于此言論不發(fā)最極踴躍歡喜,不生信解。
他不是這種種性的人,聽聞了聲聞乘的佛法,他「不發(fā)最極踴躍歡喜」他不信解,就是不契機了。
巳二、依獨覺乘(分二科) 午一、對彼說
次復(fù)為其說獨覺乘相應(yīng)言論。
這是第二科,前面是「依聲聞乘」。「次復(fù)為其宣說這個獨覺乘相應(yīng)的言論」,「獨覺乘」的「相應(yīng)言論」,也還是要親近諸佛,聽聞無量無邊的佛法,要修學(xué)四念住的圣道、栽培善根。但是他發(fā)愿,我在無佛、無佛法的世間得圣道,因為見佛多、聞法多、栽培善根也多,這三多;所以到了那個因緣成熟的時候,就是那個世界上也沒有佛,也沒有佛法流行世間,他的善根成熟了,有小小的因緣觸發(fā)他,他就得辟支佛道了。是這樣子言論。
午二、觀彼相(分二科) 未一、信解
彼聞宣說此言論時,若身中有獨覺種性,于此言論便發(fā)最極踴躍歡喜,深生信解。
他有這樣的種性,就是他的色、受、想、行、識里邊有無漏的辟支佛的種性,這個時候聽善知識說辟支佛乘的佛法,他就相信了,他生歡喜心。未二,是「不信解」。
未二、不信解
若身中有聲聞種性、大乘種性,則不如是。
他不歡喜,他不歡喜做辟支佛。
巳三、依菩薩乘 午一、對彼說
后復(fù)為其宣說大乘相應(yīng)言論。
第三科「依菩薩乘」,分二科。第一科「對彼說」。這是一個聲聞乘種性,一個是獨覺乘種性。現(xiàn)在是第三種「依菩薩乘」,就是一佛乘的種性。「后復(fù)為其宣說大乘相應(yīng)言論」,要發(fā)無上菩提心,行六波羅蜜;也要修止觀,斷煩惱,發(fā)大悲心,廣度眾生。生死是苦,但是菩薩得了圣道他不怕苦,世間上一切染污法不能染污菩薩的清凈心,他能這樣子,長時期無量劫的在生死里面度眾生。這樣子,「為其宣說大乘相應(yīng)言論」。
午二、觀彼相(分二科) 未一、信解
彼聞宣說此言論時,若身中有大乘種性;于此言論,便發(fā)最極踴躍歡喜深生信解。
這是已經(jīng)契機了。
未二、不信解
若身中有聲聞種性、獨覺種性;則不如是。
他就不信解,他不歡喜。
辰二、尋求其根(分三科) 巳一、鈍根
若有鈍根,雖聞宣說粗淺言論;而于法義勵力審思,方能領(lǐng)受解了通達。
「若有鈍根,雖聞宣說粗淺言論」,這第二科。前面是「尋求種性」。那么經(jīng)過這樣的三乘佛法的言論,就知道了這個人是什么的種性了,F(xiàn)在第二科「尋求其根」,分三科。第一科是「鈍根」。
「若有鈍根雖聞宣說粗淺言論:而于法義勵力審思,方能領(lǐng)受解了通達」,若是這個初修業(yè)者,他是一個「鈍根」的人,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不是那么銳利,「雖聞宣說」雖然聽善知識為他宣說「粗淺」的「言論」,不是深奧的言論!付诜x」,粗淺的言論當(dāng)然也是說的佛法,「勵力審思」這位初修業(yè)者聽聞了這樣的法義,「勵力」,特別努力的去思惟這個法義「方能領(lǐng)受」、方能「解了」,方能夠「通達」。這樣子,那么這個人就是鈍根了。
巳二、利根
若有利根,雖聞宣說深細言論;而于法義速能領(lǐng)受解了通達。
第二科,是「利根」人。若是這個初修業(yè)者的人,他的眼、耳、鼻、舌、身、意非常的銳利。眼也是銳利,耳也是銳利,乃至第六意根也非常銳利而不遲鈍!鸽m聞宣說深細言論」,雖然聽聞善知識宣說甚深微細的法義,這種樣的言論!付c法義速能領(lǐng)受了解通達」,而這個利根的人,「深細」的「言論」不是容易懂,但是他對于這樣的「法義速能領(lǐng)受」、速能「解了」、速能「通達」。
這個「領(lǐng)受」,就是把你所說的法義領(lǐng)納在心,這個「領(lǐng)受」也不容易。譬如說一段話,我聽你說一段話,我能領(lǐng)受少部分,其余說什么我不知道。有的人會說錯會了義,說這段話的正義他不知道,不知道這一段話說什么事情,所以這個「領(lǐng)受」也不是容易的事情!這是「領(lǐng)受」。這個「解了」呢,和這個「通達」呢,「解了」是法,「通達」是義?梢赃@么解釋。這個「領(lǐng)受」是總說的,一個是法,一個是義;解了與通達就是別說,但是有一點不同。那么這個利根的人「而于法義速能領(lǐng)受解了通達」,這就很明顯知道這個人是「利根」了。
巳三、中根
若有中根,則不如是。
這是第三科,「中」等「根」性的人。他就不如是,也不是鈍根那樣子,也不是利根這樣子?催@個《披尋記》。
《披尋記》一○○○頁:
雖聞宣說深細言論者:此中言論,謂如緣起等教應(yīng)知。
說十二緣起,或者四諦,或者六波羅蜜這一切的佛法。
辰三、尋求其行(分五科) 巳一、貪行
若有貪行,彼聞為說凈妙言論,便發(fā)最極凈信愛樂,悟入其趣;身毛皆豎,悲涕墮淚;其身外現(xiàn)潤滑相狀,其心內(nèi)懷柔軟怡悅。
「若有貪行,彼聞為說凈妙言論」,這第二科是「尋求其根」。他是利根、鈍根、是中根,「尋求其根」,F(xiàn)在第三科「尋求其行」。這分五科。第一科,是「貪行」。
「若有貪行」,若是這個眾生,他的貪煩惱特別重,這樣的人。那怎么知道他貪煩惱重呢?「彼聞為說凈妙言論,便發(fā)最極凈信愛樂,悟入其趣」,如果是這個眾生聽善知識為他宣說清凈微妙的言論,說這樣的佛法!副惆l(fā)最極凈信愛樂」,說是阿彌陀佛國七寶莊嚴(yán),依報莊嚴(yán),正報也是莊嚴(yán),說這些話!副惆l(fā)最極凈信愛樂」,他就生歡喜心!肝蛉肫淙ぁ,他能夠明白那件事的道理!干砻载Q」,都豎起來了。「悲涕墮淚」,感動到這個程度,「其身外現(xiàn)潤滑」的現(xiàn)象!笣櫥沟默F(xiàn)象就是水分大,也就是貪煩惱重的人就會有這樣的反應(yīng),「其身外現(xiàn)潤滑」的「相狀」!钙湫膬(nèi)懷柔軟怡悅」,他內(nèi)心里面柔和、柔軟、喜悅,這樣的現(xiàn)象。看《披尋記》。
《披尋記》一○○○頁:
彼聞為說凈妙言論者: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是名凈妙言論,感可愛生凈妙果故。
「彼聞為說凈妙言論者」,是什么言論呢?「施論、戒論、生天之論,是名凈妙言論,感可愛生凈妙果故」,這是「凈妙」的「言論」。下面是瞋行。
巳二、瞋行
若有瞋行,當(dāng)知一切與上相違。
若是這個初修業(yè)者,很多煩惱雖然都是有,但是瞋煩惱特別重!府(dāng)知一切與上相違」,那他聽聞了佛法的反應(yīng),和那個貪行者是不同的,這是不一樣的反應(yīng)。你若說個凈妙言論,他不會發(fā)出最極凈信愛樂,悟入其趣的,不會有這種事情。這個瞋行這段文說的簡單。下面第三科,是「癡行」,分兩科。第一科「生怖畏」。
巳三、癡行(分二科) 午一、生怖畏
若有癡行,彼聞為說決定通達涅槃離染相應(yīng)言論,便生最極驚恐怖畏。
若是這個眾生他的煩惱里邊愚癡的煩惱特別重,這個愚癡,我們通常說這個人很笨就叫愚癡;固然這是愚癡,但佛法說愚癡又不只于此,這個人很有學(xué)問智慧很高的,但是站在佛法的立場可能說這個人是愚癡,也可能是這樣的。我們看這上面說:「若有癡行的眾生,彼聞為說決定通達涅槃離染相應(yīng)言論」,如果善知識為他宣說「決定通達涅槃離染相應(yīng)言論」,這個「涅槃」,是一切圣人住處,這是肯定的,不須要猶豫的事情。你若通達這個涅槃的境界,那是離一切相的境界,不生不滅的!鸽x染相應(yīng)言論」,離一切染污相應(yīng)的這種語言,表達涅槃緣起的境界!副闵顦O驚恐怖畏」那么聽聞了這樣的佛法,而這愚癡的行者,他就會生出來很大的恐怖。那地方?jīng)]有我了,也沒有色、受、想、行、識,也沒有色、聲、香、味、觸、法,也沒有眼、耳、鼻、舌、身、意,離一切相的境界,他就心里恐怖。那么這表示這人是愚癡行者。
午二、例鈍根
如是鈍根,如是癡行,當(dāng)知亦爾。
這是「癡行」。第一是「生怖畏」,第二是「例鈍根」。愚癡行者是這樣的反應(yīng),如前面說的「鈍根,如是癡行,當(dāng)知亦爾」。前面說鈍根人是那樣相貌,現(xiàn)在這個癡行者也是那樣,也是這樣情形?催@個《披尋記》。
《披尋記》一○○○頁:
彼聞為說決定通達等者:此中言論,謂即顯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法爾道理應(yīng)知。依無常義,此說決定。依無我義,此說通達。依涅槃寂靜義,此說涅槃離染。
「彼聞為說決定通達等者:此中言論,謂即顯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法爾的道理」!钢T行無常」是「法爾」的道理,「諸法無我」是「法爾道理」,「涅槃寂靜」也是「法爾道理」應(yīng)知。
「依無常義,此說決定。依無我義,此說通達。依涅槃寂靜義,此說涅槃離染」,這樣配合這一段文。
巳四、慢行
若有慢行,彼聞為說正法言論,不甚恭敬屬耳樂聞,不極安住求欲領(lǐng)解奉教行心。雖作方便引發(fā)其心,令受正化;而不分明發(fā)言稱善。
這是第四科,「慢行」。這高慢心特別強的人。「若有慢行,彼聞為說正法」他聽聞善知識為他宣說「正法言論」的時候,「不甚恭敬」他心面不是很恭敬,他不能夠「屬耳樂聞」。把這耳朵注意這個法的音聲,說法的因聲,他不能這樣子,心里面不是很愿意聽。
「不極安住求欲領(lǐng)解奉教行心」,他心里也可以有一點安住,但是「不」是「極安住」,不是「求欲領(lǐng)解奉教行心」,沒有這種心情。
「雖作方便引發(fā)其心,令受正化」,善知識雖然知道這人是這種根性,就是用一種善巧方便引發(fā)他求法的誠懇心。「令受正化」,令他接受正法的教化!付环置靼l(fā)言稱善」,雖然善知識給他這樣接引他,他還是不能明白的表達出來,佛法真是善法,是第一義最殊勝,他還不能這樣稱揚贊嘆的。這就是高慢心特別多的人是這樣子。
是第四科。下面是第五科,是「尋思行」。
巳五、尋思行
若尋思行,彼聞為說正法言論,雖攝耳聽而心散亂,惡受所受。凡所領(lǐng)受不堅不。弘S受隨失,數(shù)重請問。
「若尋思行」,「尋思行」,就是妄想特別多,散亂的人。「彼聞為說正法言論,雖攝耳聽而心散亂」,雖然他也注意聽,心里面散亂成了習(xí)慣還是不能專注!笎菏芩。凡所領(lǐng)受不堅不住」,他這個人就是有這種「惡受」,就是散亂種種雜染的這種境界,他就是在這上面東想西想,習(xí)慣了在雜染的境界上虛妄分別,叫「惡受所受」。「凡所領(lǐng)受不堅不住」,不管他領(lǐng)受甚么事情,都是不能堅固、不能夠深刻,不能夠安住在那里。有的人他能夠在一件事上能深入思惟、觀察,但是有的人不能!這件事還沒做完就放下了,就去做第二件事了,第二件事還沒做完又去做第三件事,就是不能安住在一件事把它做圓滿。
「隨受隨失」,這種人隨他去領(lǐng)受一件事的時候,隨時也就失掉了,這個散亂心重的人多數(shù)難有成就!笖(shù)重請問」,又失掉了,想要知道是甚么,還要再請問是甚么?
卯三、結(jié)
如是名為應(yīng)以言論尋求種性,及以根行。
第三科「解釋」。前面這個標(biāo)題的時候,應(yīng)以言論尋求種性,應(yīng)以言論尋求他的根性,就是這樣子。
寅三、以所作(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名為應(yīng)以所作尋求彼三?
「應(yīng)以審問」,「應(yīng)以言論」,F(xiàn)在「應(yīng)以所作」,來尋求這件事。分二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應(yīng)以所作尋求彼三」?就是他的種性、和他的根、和他的行。是利根?是鈍根?是貪行?是瞋行?是三種。
卯二、釋
謂如前說聲聞種性、及貪等行補特伽羅,所有相狀;是名所作。由此所作,如其所應(yīng),當(dāng)正尋求種性根性。
「謂如前說聲聞種性」,這是第二科「解釋」!钢^如前」面「說聲聞種性」,這在〈聲聞地〉一開始說到:這個人從無始劫來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有「聲聞」的無漏的種性;這個人從無始劫來他就有辟支佛的無漏種性;這個人從無始劫來自然而然他有佛乘的無漏種性,他有佛性。這個人有「聲聞種性」、有辟支佛種性的人,沒有佛性。也有的人有聲聞的、有辟支佛的、佛的,三種佛性都有;有的人只有一種;有的人統(tǒng)統(tǒng)沒有。也是各式各樣不同。「謂如前說聲聞種性、及貪等行補特伽羅,所有相狀」,有「聲聞種性」,前面有說過「聲聞種性」的相狀、有辟支佛種性的相狀、有一佛乘種性的相狀;有貪、瞋、癡、慢、散亂,各式各樣的相狀,「是名所作」,這就叫做「所作」。他有這樣的種性,有這樣的利根、鈍根,有這樣的煩惱,就表現(xiàn)出來這樣的相狀,這就叫做「所作」。
「由此所作,如其所應(yīng),當(dāng)正尋求種性根性」,由這個種性和利、鈍根和這個煩惱的行相,隨其所應(yīng),你就可以尋求,就可以知道這個人是甚么種性。這個人是利根、鈍根,這個人是那一種煩惱是偏強的就知道了。
寅四、以知他心差別智(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名為應(yīng)以知他心差別智尋求種性及以根行?
這第四科,「以知他心差別智」分二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應(yīng)以知他心的差別」就是他心通。知道他內(nèi)心的差別,他現(xiàn)在是想甚么事,各式各樣的差別的事情叫做「差別」。你通達別人內(nèi)心的差別相那叫做智慧。用這樣的智慧「尋求種性」,尋求那個人是聲聞種性、是辟支佛種性、是一佛大乘的佛種性,就可以知道!讣耙愿小,這個人是利根、是鈍根,是那一種煩惱偏強都可以知道。怎么叫做「應(yīng)以知他心差別智尋求種性及以根行?」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釋」。
卯二、釋
謂如有一,善達瑜伽,修瑜伽師已得知他心差別智。彼由如是他心智故,如實了知種性根性。
「謂如有一」,就是譬如有這么一個人!干七_瑜伽,修瑜伽師已得知他心差別智」,這個人得了他心通了,他修止觀達到這個程度了。「彼由如是他心」的「智」慧的關(guān)系,「如實了知種性根性」他就是一入定,用他心通去觀察這個人就知道了,知道這人甚么種性,是利根、鈍根,是那一種煩惱是偏重都知道。
子五、安立(分四科) 丑一、標(biāo)
于四種處以四因緣正尋求已,復(fù)于五處如應(yīng)安立。
這下面是第五科,叫做「安立」。就是「安立」瑜伽,分四科。第一科是「標(biāo)」!赣谒姆N處以四因緣正尋求已」,前面這一大段說的就是結(jié)束前面!笍(fù)于五處如應(yīng)安立」,還要在五個地方,來安立這個瑜伽來教化這個人。這是第五科是「標(biāo)」。下面第二科是「征」。
丑二、征
云何五處?
這是「征」,下面第三科是「列」。
丑三、列
一、護養(yǎng)定資糧處。二、遠離處。三、心一境性處。四、障清凈處。五、修作意處。
這是五處。這五處列出來。
丑四、釋(分四科) 寅一、護養(yǎng)定資糧處(分三科) 卯一、征
云何護養(yǎng)定資糧?
這是第四科「解釋」。「解釋」分四科。第一科,解釋這個「護養(yǎng)定資糧處」。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護養(yǎng)定資糧」?這是「征」。下面第二科是「解釋」,分兩科。第一科是「戒律儀」分二科。第一科「明護養(yǎng)」。
卯二、釋(分二科) 辰一、舉戒律儀(分二科) 巳一、明護養(yǎng)
謂若成就戒律儀者,即于是處為令不退,住不放逸;如佛所誡、如佛所許,圓滿戒蘊學(xué)處差別,精進修行,常無懈廢。
「謂若成就戒律儀者」,這是說若是這個初修業(yè)者,他成就了「戒」的「律儀」清凈,受了戒就能持戒清凈!讣从谑翘帪榱畈煌耍〔环乓;如佛所誡、如佛所許,圓滿戒蘊學(xué)處差別,精進修行,常無懈廢」!讣从谑翘帯咕褪窃谇鍍袈蓛x這個地方,「為令不退」為令自己的道心不退,安住在不放逸,這個心要能保持內(nèi)心的清凈,令戒不違犯戒,一直的不犯戒!溉绶鹚]、如佛所許」,「如佛」所告誡,這件事不可以做!溉绶鹚S」佛說這件事情可以做,就是這樣子!笀A滿戒蘊學(xué)處差別」,佛叫你不要做我就不做,佛叫我做我就做,你若能這樣你的這個戒的律儀就圓滿了。這功德就圓滿了,「圓滿戒蘊學(xué)處的差別」。這個戒里面各式各樣的不同,所以叫做「差別」。「精進修行,常無懈廢」,這個持戒不是一天兩天,要長時期精進這樣修行,長期的不要「懈廢」,不要說今天不要誦戒了,這條戒我不用受持了。不是這樣子!要長時期「精進「的「修學(xué)」這個戒。
巳二、顯堪能
如是能于已所證得尸羅相應(yīng)學(xué)道無退,亦能證得先所未證尸羅相應(yīng)殊勝學(xué)道。
這是第二科,「顯堪能」。前面是這個「護養(yǎng)」這個「戒」,叫它清凈,長時期的學(xué)習(xí)不要退失。這是第二科,「顯堪能」。
「如是能于已所證得尸羅相應(yīng)學(xué)道無退」,前面這樣子你已經(jīng)成就的「尸羅」!甘_」就是戒,「尸羅相應(yīng)」的這種律儀,這樣學(xué)習(xí)圣道而能夠不退,一直能這樣持戒清凈!敢嗄茏C得先所未證尸羅相應(yīng)殊勝學(xué)道」,你戒律若是學(xué)習(xí)長時期持戒清凈,你還能夠成就以前,就是持戒所未成就的「尸羅相應(yīng)」的「殊勝學(xué)道」,那就是定。就和慧已經(jīng)能成就了。顯他的「堪能性」,那就是有「護養(yǎng)」;戒律有護養(yǎng)定慧的功能。
下面是辰二「例余善法」。前面是戒,「舉」這個「戒律儀」,這是說其他的善法。分二科「能防護」。
辰二、例余善法(分二科) 巳一、能防護
如說成就戒律儀,如是成就根律儀、于食知量、初夜后夜悎寤瑜伽、正知而住、如是乃至成就所有沙門莊嚴(yán)。隨所獲得資糧所攝善法差別,皆能防護令不退失。
「如說成就戒律儀,如是成就根律儀」就是守護根門,守護眼、耳、鼻、舌、身、意,叫它清凈!赣谑持俊惯@個飲食要知道量,不要過量不要吃太多!赋跻购笠箰堝昏べぁ,「初夜后夜」不要睡覺,中夜可以休息!赋跻购笠埂挂笎堝弧共灰咭蘖(xí)止觀,這是一種。「正知而住」就是若來、若往、若視、若瞻這些行住坐臥,一切時、一切處,要保持內(nèi)心的清凈叫「正知而住」。
「如是乃至成就所有沙門莊嚴(yán)」前面說過這個!鸽S所獲得資糧所攝善法差別,皆能防護令不退失」,這些沙門莊嚴(yán)的事情,這都是圣道的資糧,你能成就了這些圣道的資糧,就叫做「獲得資糧所攝善法的差別」。「皆能防護令不退失」,這位初修業(yè)者你想要修瑜伽,這些事情你都要防護使令它不失掉。
巳二、能長養(yǎng)
于后勝進善法差別,為速圓滿,為如所說無增無減,平等現(xiàn)行。發(fā)生樂欲,增上欣慕:恒常安住勇猛精進。是名護養(yǎng)定資糧。
「于后勝進善法差別」,前面是修學(xué)圣道的資糧!赣诤蟆,就是正式修學(xué)圣道了。「于后勝進善法」正式地修瑜伽、修四念處。這個「勝進」,更有力量向前進步的善法,就是修習(xí)這個四念住,「善法」差別!笧樗賵A滿」為求圣道迅速的圓滿!笧槿缢f無增無減」,「為如」佛「所說」的圣道瑜伽的法門,你不要自作聰明增加上,佛這么說你感覺到不夠還要再增加,不要!你不要這樣子;也不要減少。「平等現(xiàn)行」就是佛怎么說就怎么做,不增不減的,就叫「平等」!钙降取沟陌逊鹚f的這樣去修行,叫「平等現(xiàn)行」!赴l(fā)生樂欲,增上欣慕」,發(fā)出歡喜心我希望成就這件事,是「發(fā)生樂欲」。
「增上欣慕」是有力量的一個仰慕心情,我也希望成就這樣的圣道。「恒常安住勇猛精進」,不能說一天二天的精進,你要長時期的安住在「勇猛精進」里面。這「勇猛」是甚么呢?不怕苦惱,我不怕困難,你怎么苦我不怕這件事,叫做「勇猛」。在這「勇猛」的心情里面修學(xué)圣道,而不退轉(zhuǎn)這個境界。這個修學(xué)圣道這件事,不能沒有困難這件事,不能沒有困難的。所以加上一個「勇猛」,這個六波羅蜜里面的精進波羅蜜實在就是「勇猛」波羅蜜,叫「勇猛精進」。
卯三、結(jié)
是名護養(yǎng)定資糧。
這就叫做「護養(yǎng)定資糧」。這前面這一切善法能護養(yǎng)定,是定的因緣,能建立定的一個因緣,所以叫做「資糧」。照理說也可想而知的事情,世間上的事情,不管你是士、農(nóng)、工、商,這些事情做起來都不是容易,何況修學(xué)圣道!你不勇猛精進能成就?所以一定也要勇猛精進,「是名護養(yǎng)定資糧」。這是結(jié)束這一段文。
我們看佛在世的時候,有些阿羅漢很容易就成就了。像舍利弗尊者他聽馬勝比丘說一個偈,他就得初果,得了初果他就來見佛。見佛的時候,這個大概是經(jīng)過七天,舍利弗的舅舅,就是他的母親的弟弟來了,就和佛辯論,他的舅舅叫摩訶俱絺羅。佛問他:「你和我辯論,你把你的宗旨立出來,你以甚么為宗旨」?「我一切法不受」為宗旨。佛說:「你這個見受不受?」,「是見受不?」你這個一切法不受是你的見解,你這個見解你受不受?他不能回答這個問題,這樣子他輸了。他就辯論輸了,他就走了,舍利弗聽見這個辯論的時候得阿羅漢!
你看佛在世的時候得圣道的一些人,有些人很容易,有些人就很難。這是甚么原因呢?有難有易呢?就是你善根的栽培的關(guān)系。你栽培的圓滿得圣道很容易;你栽培的不圓滿,你得圣道就難!但是還是能得圣道。所以從這個佛在世的時候,得圣道的情況我們不要害怕,你不要勇猛精進這個事我做不到!你不用害怕,你就是栽培善根,天天這樣做天天這樣栽培,終究有一天,你善根達到一個程度了,一念相應(yīng)慧,得阿羅漢!就得無生法忍了,還不是難事。
- 上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二十九(7)
- 下一篇: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三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三(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9)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8)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五十(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7)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6)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5)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3)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2)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九(1)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4)
- 瑜伽師地論講記 卷第四十八(12)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yán)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yīng)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yán)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zhuǎn)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yán)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yán)、六十華嚴(yán)、八十華嚴(yán)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xué)習(xí)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yán)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yán)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講解
- 楞嚴(yán)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yán)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yán)經(jīng)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