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學入門 > 佛學常識 >

農(nóng)歷五月廿九 世親菩薩《唯識三十論頌》譯出紀念日

農(nóng)歷五月廿九 世親菩薩《唯識三十論頌》譯出紀念日

  農(nóng)歷五月二十九日,是《唯識三十論頌》譯出紀念日。

  《唯識三十論頌》,一卷,古印度世親菩薩造,唐玄奘譯,又作《唯識三十頌》《唯識三十論》《三十唯識論》《高建法幢論》。以三十偈頌詮釋唯識教義,乃瑜伽十支論之一!段ㄗR三十頌》是世親菩薩在其滅度之前,以悲愍心,將篇幅浩瀚的一百卷《瑜伽師地論》,取其菁華,濃縮成此三十頌,以方便后世眾生受持讀誦,故《唯識三十頌》可說是《瑜伽師地論》要點的結(jié)晶。因此若能通達三十頌,則不但《瑜伽師地論》的要旨也掌握到了,甚至整個唯識學的大體亦能通達。這是本論在唯識學中的重要性及可貴處。

  其后,護法、安慧諸位論師分別為三十頌作注,并加序分、流通二頌。高宗顯慶四年(659),玄奘法師以護法之學說為主,糅合諸論師之作品,譯成《成唯識論》十卷。歷代注疏有明昱《唯識三十論約意》一卷、智旭《唯識三十論直解》一卷、真敬《唯識三十頌錦花》一卷、圓明《唯識三十頌略釋》四卷等,南朝真諦所譯《轉(zhuǎn)識論》為本書之異譯本。太宗貞觀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九日,玄奘法師于弘福寺翻經(jīng)院譯,由沙門大乘光筆受。

  玄奘(600~664),唐代高僧,中國佛教史上四大譯經(jīng)家之一。姓陳,俗名袆,偃師人。玄奘法師于唐太宗貞觀年間西行,跋涉萬里,于貞觀七年至印度,在印游學多年,深受戒日王之敬重,戒日王曾為法師設(shè)大會,敕使諸國義解之徒于曲女城匯集,玄奘法師受請登床,專揚大乘論意,被尊為“大乘天”。法師于貞觀十九年回到長安,以所獲梵本六百五十七部獻于朝,太宗使于弘福寺傳譯之。高宗永徽三年,于慈恩寺以西域之法建大塔。顯慶四年,高宗以玉華宮為寺,次年法師于該寺譯《大般若經(jīng)》。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抄錄所譯之經(jīng)論,凡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同月五日示寂,壽六十五。玄奘法師一生事跡,詳見《大唐西域記》《廣弘明集》《續(xù)高僧傳》《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佛祖通載》諸書。

相關(guān)閱讀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