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篇 佛陀十號
第三篇 佛陀十號
壹 佛陀十號的定義
我們除了從佛身來了解佛陀以外,還可以從佛的名號來認識佛陀。
由于佛陀實在是太偉大了,所以世人用種種異名來稱揚佛的巍巍功德,例如:世雄、世眼、世英、天尊、大覺世尊、覺王、覺皇、法王、大導(dǎo)師、大圣人、大沙門、大仙王、大醫(yī)王、佛天、佛日、兩足尊、兩足仙、天中天、人中牛王、人中龍王、人雄師子、能人等等。然而,最通用的尊號有十一種,那就是:如來、應(yīng)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諸經(jīng)論往往開合成為十種,例如:《十號經(jīng)》以世間解、無上士合為一號,《大智度論》卷二十一、《成實論》卷一、《菩薩地持經(jīng)》卷三都以無上士、調(diào)御丈夫合為一號,稱為「如來十號」。
貳 佛陀十號的內(nèi)容
一、如來
「如」,梵語 tath,又作如如、真如、如實。指萬物真實不壞、無有變異的本性。一切法雖有各自不同的屬性,如:地有堅性,水有濕性等,但是這些屬性都不是實有,都是以空為實體,所以將這種實性稱為如!溉纭挂彩侵T法的本性,所以稱為法性;而法性是真實究竟的至極邊際,所以又稱為實際。
諸法雖然各有差別,但是理體平等無異,這種理體平等無異的真理,也稱為如,又稱為真如;此理為一,故稱一如。
由此可知,如、法性、實際、真如、一如等等,都是諸法實相的異名。
如來,梵語 tathgata,音譯作多陀阿伽陀、多他阿伽度、多陀阿伽度、怛薩阿竭、怛他?多、多阿竭。各種經(jīng)典對于「如來」有不同的解釋,歸納如下:
1.以如實之智,乘如實之道、來成正覺,故名如來。
3.如實覺了真理,故名如來。
4.如實知眾生種種欲樂,悉能示現(xiàn),故名如來。
5.如實成就一切善法根本,斷一切不善根本,故名如來。
6.如實為眾生指示解脫之道,故名如來。
7.能令眾生遠離邪道,住于真理正道,故名如來。
8.演說諸法真實空義,故名如來。
9.諸佛來到三解脫門,也令眾生入到此門,故名如來。
10.通達諸法實相,故名如來。
11.如實修行,來到佛地,故名如來。
12.以佛法真理,來到佛地,故名如來。
13.以權(quán)智二足,證至佛地!吨澜(jīng)》說:「智度無極母,善權(quán)方便父,生故名為父,養(yǎng)育故名母!怪腔凵茩(quán)是一切善法的根本,出生諸佛,因此以修習(xí)二者而證入佛地者,稱為如來。
14.從如如自性而來,故名如來。
以上是如來的解釋。也有人將如來譯為如去,這是因為梵語 tathgata可分解為tath-gata (如去),tath-gata (如來)二種。 如果作如去解,則是乘真如之道,往至佛果涅槃的意思。不管是「如來」也好,或者「如去」也好,佛的法身體性平等,有如虛空般清凈常住,離言絕慮,不可名狀!金剛經(jīng)》說:「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沟辣M佛陀境界的甚深微妙,不可思議。
二、應(yīng)供
應(yīng)供,梵語 arhat或arhant,音譯阿羅漢、阿羅訶,又稱作應(yīng)真或應(yīng)。
阿羅漢具有三種意義:
1.殺賊:賊,指煩惱,能盜走一切善法功德,故名賊。佛陀斷盡一切煩惱,所以稱為殺賊。
2.不生:佛陀證入究竟涅槃,心中不再生無明煩惱,所以稱為不生。
3.應(yīng)供:佛陀斷盡三界內(nèi)外一切煩惱,智德圓滿,所以應(yīng)受十方眾生以飲食、衣服、臥具、湯藥、幢幡、寶蓋、香、花、燈、?等最勝莊嚴具禮敬供養(yǎng)。
阿羅漢雖有三義,但以「應(yīng)供」能涵蓋三義,故一般均以「應(yīng)供」作為佛陀的異名之一。
三、正遍知
正遍知,梵語 samyak-sambudha,音譯作三藐三佛陀,又稱三耶三佛檀、正遍智、正遍知、正遍覺、正真道、正等覺、正等正覺、正覺等、正等覺。指佛陀所證得的智慧正真而又圓滿,周遍含容,無所不包。
凡夫俗子的世智辯聰固然微不足道,即使是聲聞、緣覺與菩薩,雖然已入圣位,他們的智慧和佛陀比起來,還是有所不足!斗ㄈA文句》卷五和《大明三藏法數(shù)》卷十八,對于四種圣者的智慧作了以下的比較:
1.聲聞的智慧有如螢火:聲聞雖觀四諦,悟得空理,但是還不究竟,僅能自度,不能度人。有如螢火蟲的光芒微弱,僅能自照而不能照物。
2.緣覺的智慧有如星光:緣覺雖觀十二因緣,悟真空之理,但是對于中道妙諦仍然不能明了。好比天邊的星辰雖然發(fā)出光芒,但是不能照到遠處。
3.菩薩的智慧有如月光:菩薩雖然具有智慧,但是惑業(yè)未斷,所擁有的智慧有多少之別,好比月亮有盈有虧,光芒也就強弱不等。
4.佛陀的智慧有如日光:唯有佛陀的智慧能覺了諸法實相不增不減,悉知十方諸世界的名號及眾生的名號、先世因緣、來世生處,以及一切心相、結(jié)使、善根等宇宙諸法,所以稱為「正遍知」。
四、明行足
明行足,梵語 vidy-caraa-sapanna,音譯鞞侈遮羅那三般那。又作明善行、明行成、明行圓滿、明行。
在經(jīng)典中有多種解釋,歸納如下:
1.明,指宿命、天眼、漏盡等三明。三明與六神通的名稱雖然相仿,其中仍有如下差別:
(1)二乘及菩薩等圣者只知道自己以及眾生過去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萬劫之事,是為宿命通;佛陀能知道無始劫來自己以及眾生一切因緣行業(yè),是為宿命明。
(2)二乘及菩薩等圣者只知道眾生未來生此死彼之事,是為天眼通;佛陀進一步知道其行業(yè)因緣果報及生死相狀等事,是為天眼明。
(3)二乘及菩薩等圣者雖斷煩惱,猶存習(xí)氣,不能了知他人煩惱是否已斷盡,是為漏盡通;佛陀則斷除一切煩惱習(xí)氣,而且了知眾生煩惱是否斷盡或已斷若干,是為漏盡明。
行,指身、口二業(yè)。四善六道中,惟有佛陀的身、口二業(yè)圓滿無失。
佛陀具足三明二業(yè),所以稱為「明行足」。
2.明,指離諸癡暗,證得佛果。行,指三學(xué)、六度等修行。
佛陀在因地時,曠劫精進,修諸善業(yè),而得究竟解脫,永離無明煩惱系縛,所以稱為「明行足」。
五、善逝
善逝,梵語sugata,音譯修伽陀、蘇揭多、修伽多。又稱善去、好去。有下列三種意義:
1.指如來進入種種甚深三昧與無量妙智慧之中,是妙往的意思。凡愚六道心中充滿貪瞋癡等,所以常流轉(zhuǎn)于生死苦海中,就不是善逝。
2.如來正智慧斷諸惑,妙出世間,往至佛果,故名善逝。
3.如來如實去往涅槃彼岸,不再退沒于生死之海。
也有人將sugata,譯為善說、好說、善解、善說無患。指如來能依諸法實相,不著于法愛而說,并能善于觀察弟子的根器,應(yīng)機說教,令入佛智。
六、世間解
世間解,梵語 lokavid,音譯路迦憊,又作知世間。
世間可分為二種,即:眾生世間、非眾生世間。如來不但遍知眾生、非眾生之間的一切相狀,而且能如實了知世間的非有常、非無常;非有邊、非無邊;非去、非不去等,心不著相,如虛空般清凈無染。
七、無上士
無上士,梵語anuttara,音譯阿耨多羅,又作無上、無上丈夫。具有下列意義:
□佛陀的智慧、禪定、戒行等一切智德圓滿,;具足,于人中無有過之者,所以稱為無上士。
□在諸法中,涅槃法最為殊勝,佛陀不但自己證得涅槃,也教導(dǎo)眾生,令入涅槃,所以佛于眾生中,也是最勝無上。
□佛身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眾生中無與倫比。
八、調(diào)御丈夫
調(diào)御丈夫,梵語 purusa damyasarathi,音譯富樓沙曇藐娑羅提,指佛陀善于運用各種方便權(quán)巧化導(dǎo)眾生,令得今世樂、后世樂,乃至涅槃樂。
九、天人師
天人師,梵語 sasta dena-manusyanam,音譯舍多提婆魔□舍喃,又作天人教師。指佛陀善于教導(dǎo)眾生何者應(yīng)作、不應(yīng)作,是善、是不善,如果眾生能依教而行,不舍道法,就能解脫煩惱。
如來廣度一切眾生,無有分別,為何說是“天人”師呢?這是因為人的煩惱較薄,天的智慧較利,二者容易趣向佛道,得度者較多,因此以天、人為代表,稱如來為“天人師”。
十、佛
佛,梵語buddha,全稱佛陀、佛馱、休屠、浮陀、浮屠、浮圖、浮頭、沒馱、勃陀、馞陀、步他。意譯為覺者、知者、覺。指具足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如實知見一切世間、出世間法,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大圣者。
十一、世尊
世尊,梵語bhagavat,音譯作婆伽婆、婆□□帝、婆伽梵、薄伽梵,又稱有德、有名聲等,世間最尊貴的圣者之意。
“婆伽婆”含有六義,都含攝在“世尊”的意譯中:
1.自在:指如來永不被諸煩惱所系絆。
2.熾盛:指如來智慧之火能使三毒永盡無余。
3.端嚴:指如來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4.名稱:指如來的功德殊勝圓滿,名聞遍于十方。
5.尊貴:指如來常以智慧方便利樂眾生,永無懈怠。
6.吉祥:指如來為一切眾生所贊嘆供養(yǎng)。
參 結(jié)語
除了上述的通號以外,佛陀在世間示現(xiàn)的應(yīng)身,依其特性,也各有各的名號,例如阿彌陀佛、藥師琉璃光佛等,稱為別號。
總之,佛陀的境界不是言語思惟所能道盡,我們欣慕佛的斷德,仰慕佛陀的智慧,乃至報答佛陀的恩德,應(yīng)該常念佛的名號,并且深思它們的啟示,以明心見性、斷除煩惱、求得智慧、眾善奉行、修習(xí)菩提、遍學(xué)諸法、端嚴行儀、弘法度眾、自覺覺他、利樂有情等,自我勉勵。“是心念佛,是心作佛”,心中常念佛的功德利益,成佛只在眼前。
- 上一篇:第一篇 時間(剎那不算短 劫波不算長)
- 下一篇:第二篇 三十二相、八十種好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yīng)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xué)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xí)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xué)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xué)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dǎo)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xué)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