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十七、十八課、綜合指要
第十六、十七、十八課 綜合指要
1.每一事或一勢力的興起,必由小漸漸擴大,待到范圍相當廣闊,時間相當悠久時,它的內(nèi)部,必然會分裂、微弱、走樣、滅亡、這是生滅過程中,必經(jīng)的階段,萬法大都如此,佛法既落形象,當然也照樣如此。學(xué)者既明白了:諸行無常變異的原理之后,那么,對于一、上座部及大眾部的分裂,二、苦于戒律太嚴,請求重訂,三、外道混入佛教,改竊經(jīng)典,四、諸師漸以己見,雜入教義,五、大天五事的爭辯,六、上座及大眾部的再分裂,成為若干部派等,都是必然的結(jié)果,這就是生住異滅中的異了,不經(jīng)過異,如何能入滅呢?所以佛子弘揚佛法,力事振作,這是分內(nèi)事,不能不這樣做。但心中應(yīng)明白:佛門事事,面目漸非,這是無可避免的趨勢,除卻離四句絕百非的法性之外, 一切法相,無有不壞。所有緬懷往昔,傷感今時,都是愚疑掛礙,不明事理。館娃歸,蘇臺游鹿,銅仙去,漢苑飛螢,古今歷史中,那一事不是如此?何論佛法。不過要記。喝嗡绾巫儎,我只許力挽狂瀾,決不作罪魁禍首,這就是保持心鏡,不染塵坌的要訣。人家墮落,我這具老骨頭,卻是敝帚自珍,不堪受萬劫千生的磨折也。
2.由上座或大眾兩部, 再分裂出來的小部派,各各都有他們所持的理由,及其教義,這些理由和教義,他們當然都自認為是對的。惟是,凡事只有一 個是,余者全屬非是,這一個是,究竟是什么內(nèi)容?那就很難說示。若使真?zhèn)能提出一種硬性的決定,則這種決定,便又變成許多不是中的另一個不是了,所以教家重圓融,禪門絕言思。圓覺經(jīng)說:「一切障礙,即究竟覺,得念失念,無非解脫,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疑,通為般若,菩薩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無明真如,無異境界,諸戒定慧,及淫怒疑,俱是梵行,眾生國土,同一法性,地獄天宮,皆為凈土,有性無性,齊成佛道,一切煩惱,畢竟解脫,法界海慧,照了諸相,有如虛空!惯@樣諸法還有什么差別可尋呢?
3.許多小部派中, 究竟那一派的主張是對的,這是不可說。把這些葛藤公案,放起一把火,燒個灰飛煙滅,蹤蹤不留,恢愎到不可得,無所有, 保持著一片真心,遮天蓋地,那就差不多了,喋喋古今,此意誰諭?
4.照理來說,大天所說五事,有些不對。這一位自命不凡的人,似乎即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的野心家,他造作大妄語,自圓其說,無非是一念領(lǐng)袖欲在作祟。這一念,起初不過像一點浮云,逗留虛空中,經(jīng)過一擴再擴,遂至昏天黑地,日月無光。后來由此五事,掀起軒然大波,導(dǎo)佛法于分裂,這確是他始料所不及,然而即此一念,已闖下滔天大禍,使他萬劫不得翻身。所以佛門學(xué)者,應(yīng)把他當作前之鑒,老老實實地修行,果真到了爐火純青,德全學(xué)備時,自然會出人頭地,縱使不想出頭,龍?zhí)煲矔涯阃瞥觯慰鄟頌榱诵募,要主造拔舌業(yè)呢?然而繼大天之后,佛門中確有不少類似人物,墮入三涂之中,何可勝嘆。
5.不立文字與立文字,都不是標準的教法,最標準的教法,應(yīng)該是:應(yīng)以文字得度者,則立文字而為說法,應(yīng)以無文字得度者,則不立文字而為說法,所謂隨宜施教也。宗門禪根本就是以心印心,無關(guān)施設(shè),所以就素質(zhì)說,是離開文字的。然而禪宗初祖迦葉,和二祖阿難,卻都是第一次結(jié)集中的重要人物,迦葉且是發(fā)起召集人,阿難則是經(jīng)藏負責人,可知宗門祖師也就是教下祖師,當初是何等的圓融無礙,并行不悖。到后來,門戶之見既開,是非之端遽起,宗之與教,遂截然為二,不可復(fù)合,不但不可復(fù)合,甚至還互相攻訐,這實在是很大的遺憾。
6.上座部與大眾部的分裂,就是守舊派與維新派的沖突,每一個勢力圈里,隨時都有此兩派在摩擦,自政治制度,教育措施,乃至社會風(fēng)俗,家庭舉動,無不皆然。到最后,守舊者總斗不過維新者,這是時代潮流所沖刷的結(jié)果,也是新陳代謝的必然現(xiàn)象。明乎此,則知有為法的生滅,是勢所難免,所謂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到最后經(jīng)法必然滅盡,任何人都回天乏術(shù),就是佛也無可如何,雖然如此,人事不可不盡也。
7.阿羅漢破三界見思惑,則于塵境,當無嗜欲,且有六神通,如漢明帝時,攝摩騰,竺法蘭二尊者,能誦身虛空,現(xiàn)諸神變是也。所以若得此果,自亦能知,不必等待佛說才知。大天妄記各弟子得聲聞四果,是以佛法做人情,使之歡喜信服。復(fù)以自不能知,必待佛說方知之語,以遮掩其破綻,且亦自居于佛的地位,以抬高其聲價,此種舉動,即名「 作大妄語」,當墮無間地獄中,行者當以此為鑒戒,勿蹈前人的覆轍。
8.由大眾部中,所分出來的,各派的主張,其中亦有背于佛說者,如雞胤部主張舍棄經(jīng)律,是背離三藏,及佛說以戒為師的咐囑,情形比較嚴重。他如說假部主張五蘊法為實有,多聞部則主張法為實有等,皆與佛說不符?芍@一班人中,未得正見者,尚居極多數(shù),所以后世舉人,當以佛說為標準,部派雜出,異說競嗚,只好知之而已,不宜聽從也。
- 上一篇:第十九課、上座部的一再分派
- 下一篇:第十八課、大眾部的一再分派
- 第三十二課、俱舍宗(一)
- 第三十三課、俱舍宗(二)
- 第三十四課、成實宗(一)
- 第十八課、大眾部的一再分派
- 第六課、十八界
- 第卅七、卅八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八課、讀經(jīng)錄要(三)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三十七課、讀經(jīng)錄要(二)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卅四、卅五、卅六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六課、讀經(jīng)錄要(一) 大般若波羅密多經(jīng)(1)
- 第三十五課、成實宗(二)
- 第卅一、卅二、卅三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一課、佛門分宗的理由
- 第廿八、廿九、卅課、綜合指要
- 第三十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二)
- 第二十九課、三武一宗的滅佛(一)
- 第二十八課、諸家的判教(二)
- 第廿五、廿六、廿七課、綜合指要
- 第二十七課、諸家的判教(一)
- 第二十六課、讀經(jīng)錄要(二)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yīng)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jīng)
- 大架構(gòu)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xué)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xí)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xué)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zhì)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guān)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zhuǎn)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xué)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dǎo)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chǎn)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jīng)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jīng)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nóng)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jīng)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nèi)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xué)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jīng)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jīng)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jié)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
- 佛教基礎(chǔ)知識
- 心經(jīng)入門
- 佛教名詞
- 佛咒入門
- 金剛經(jīng)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地藏經(jīng)入門
- 怎樣讀懂佛經(jīng)
- 佛教基本教義
- 佛咒簡介
- 楞嚴經(jīng)入門
- 妙法蓮華經(jīng)入門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入門
- 十小咒入門
- 佛教修行及戒律
- 藥師咒入門
- 六字大明咒入門
- 無量壽經(jīng)入門
- 華嚴經(jīng)入門
- 藥師經(jīng)入門
- 阿彌陀經(jīng)入門
- 佛教僧侶與居士及其源流
- 普賢行愿品入門
- 佛經(jīng)簡介
- 虛云法師入門
- 六祖壇經(jīng)入門
- 佛教傳播與發(fā)展
- 楞伽經(jīng)入門
- 圣嚴法師入門
- 宗派簡介
- 凈慧法師入門
- 解深密經(jīng)入門
- 佛經(jīng)入門
- 濟群法師入門
-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入門
- 法增法師入門
- 昌樂法師《人生是道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