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課、大天五事與上座大眾兩部的分裂

  第十七課 大天五事與上座大眾兩部的分裂

  當釋尊遺教,第一次結(jié)集時,雖有上座大眾二部的名稱,然在教義上,仍能統(tǒng)一信仰,未有諍論。迨至佛滅百余年,摩竭陀國,俱蘇摩城,無憂王 (1) 崇奉佛法,僧眾多聚居城側(cè)的雞園寺。

  時有大天比丘出家未久,便能講誦三藏,自稱阿羅漢,有一夜,夢中遺精,使弟子洗穢服,弟子問曰:阿羅漢已破見思煩惱,何以還有此事?他答:「為天魔所擾,阿羅漢亦不免不凈漏失!勾耸且皇。又彼欲使弟子歡喜,妄記各弟子得預流果,乃至得阿羅漢果,弟子問曰:阿羅漢有證智,何以我等都無所知?他答:「阿羅漢雖無染污無知 (2),猶有不染污無知 (3),故你等不能自知!勾擞质且皇。時弟子問:聞圣者已離疑惑,如何我等于四諦理,猶懷疑惑?他答:「阿羅漢煩惱障 (4) 疑惑雖已斷,猶有世間的疑惑。」此又是一事。弟子又問:阿羅漢有圣慧眼,自知解脫 (5),如何我等不自證知,而須由師令知?他答:「如舍利弗、目連、若無佛說,彼尚不能自知,你鈍根何能自知!勾擞质且皇隆4筇煲顾瘯r,數(shù)呼「苦哉」,弟子怪而問之,他答:「圣道須因呼苦聲而起」,此又是十事。由是乃就此五事,自造一偈曰:「余所誘 (6) 無知 (7),猶豫 (8) 他令入 (9),道因聲故起 (10),是名真佛教。」

  大天唱此五事之后,于是附和者,與反對者,分成兩派,爭辯不已。附和此五事者,為大眾部凡夫,人數(shù)眾多,反對此五事者,為上座部圣者,人數(shù)不多,然而從此小乘佛教,遂分裂而成上座與大眾二部。無憂王袒護大眾部,由是上座諸比丘,乃悉數(shù)離雞園寺,而往迦濕彌羅國,無憂王雖堅請重返雞園寺,未允。遂就該國另造鴿園寺數(shù)百伽藍,以供奉上座諸比丘,使盛行其教化,而于自國,乃供奉雞園寺大眾部僧,從此上座與大眾二部,遂各行其是,不可復合。

  唐窺基大師 (11),作成唯識論述記 (12),引大毗婆沙論,敘大天在家時,曾蒸母 (13),弒父 (14),弒阿羅漢,弒母,出家后,又誑徒,誣佛,乃一五逆 (15) 十惡 (16) 具備之人,然異部宗輪論 (17) 專載:佛寂二百年時,更有一名大天者,多聞精進,重提五事。此大天似系即前之大天,因傳聞日久,誤為 兩人耳。

  【注釋】

  (1) 即阿育王,詳?shù)谑n注十一。

  (2) 染污無知,即一切的煩惱,以無明為體,執(zhí)著于事理之法,其性不凈,故名染污,其體昏暗,不知四諦之真理,故名無知,臺家謂之見思惑,小乘阿羅漢,辟支佛,皆能斷之。

  (3) 不染污無知,以劣慧為體,因慧劣故,不解事物的義理,其無知非因染污而起,故名不染污,不知無數(shù)法門差別,故名無知,臺家謂之塵沙惑,此惑不障出世生死,而障修道成佛,故菩薩必須斷之。參看初級教本第三十五課注二。

  (4) 貪嗔疑等諸惑,能使有情,流轉(zhuǎn)三界生死中,由此而障涅槃寂靜之業(yè),名煩惱障。

  (5) 解者:解惑業(yè)的系縛,脫者:脫三界的苦果,因離縛而得自在,故名解脫。

  (6) 謂阿羅漢為余魔所誘,因有夜遺不凈之事。

  (7) 謂阿羅漢雖無染污無知,猶有不染污無知。

  (8) 意不決曰猶豫,謂阿羅漢猶有世間疑惑不決事。

  (9) 謂阿羅漢但由師令證入,不能自知證果。

  (10) 謂圣道須因唱苦聲而起。

  (11) 唐高僧名,為玄奘弟子,學五竺語,傳唯識因明之學,為法相宗開祖。

  (12) 六十卷,唐慈恩寺窺基撰,學相宗者,奉為準繩。

  (13) 下淫上曰蒸。

  (14) 下殺上曰弒。

  (15) 罪惡極逆于理曰逆,五者皆感無間地獄的惡果,故亦名五 間。 即弒父、弒母、弒阿羅漢、出佛身血、破和合僧等五項,但犯其中的一項,死后即入無間地獄。

  (16) 殺生、偷盜、邪淫、妄語、綺話、兩舌、惡口、貪欲、鎮(zhèn)恚、邪見、名為十惡。

  (17) 一卷,世友菩薩造,唐玄奘譯,系述小乘二十部的宗旨者。

  【習題】

  (一) 何謂:一、染污無知?二、不染污無知?

  (二) 寫出大天對五事自造之偈語。

  (三) 大天唱五事,小乘佛教,怎樣分裂為上座與大眾二部?

  (四) 解釋:一、煩惱障。(二)解脫。

  (五) 何謂:一、五無間?二、十惡?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