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攝大乘論釋四十八卷(第一譯十卷)下

  攝大乘論釋四十八卷(第一譯十卷)下

  釋彼修差別分第六

  論曰。如是已說彼入因果。彼修差別云何可見。由菩薩十地。何等為十。一極喜地。二離垢地。三發(fā)光地。四焰慧地。五極難勝地。六現(xiàn)前地。七遠行地。八不動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如是諸地安立為十。云何可見。為欲對治十種無明所治障故。所以者何。以于十相所知法界有十無明所治障住。云何十相所知法界。謂初地中由遍行義。第二地中由最勝義。第三地中由勝流義。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第五地中由相續(xù)無差別義。第六地中由無雜染清凈義。第七地中由種種法無差別義。第八地中由不增不減義。相自在依止義。土自在依止義。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義。第十地中由業(yè)自在依止義。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自在依止義。此中有三頌。

  遍行最勝義及與勝流義

  如是無攝義相續(xù)無別義

  無雜染凈義種種無別義

  不增不減義四自在依義

  法界中有十不染污無明

  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

  復次應知。如是無明于聲聞等非染污。于諸菩薩是染污。

  釋曰。為欲顯示入所知相因果所攝波羅蜜多。隨其所應善修習已能除見修所應斷障。故辯因果修位差別。由菩薩十地者。謂諸菩薩于此地中修習現(xiàn)觀。離過離貪修菩提分。觀察諸諦觀察緣起。于無相中。若有功用若無功用。得勝辯才逮真灌頂。除滅所知煩惱障等。故此修位有十地別。以于十相者。謂遍行等。所知法界者。謂由十相所顯法界。有十無明所治障住者。謂于十相有十無明十所治障為障而住。為斷此障修十相智。由十相智得入十地法無我智。分位名地。謂初地中由遍行義者。即初地中一切法空無有少法而非是空故名遍行。了知此義得入初地。第二地中由最勝義者。謂此空理一切法中最為殊勝。如說離欲最為殊勝。了知此義得入二地。第三地中由勝流義者。謂此所流教法最勝故。舍身命求此善說不以為難。了知此義得入三地。第四地中由無攝受義者。謂契經等法愛斷故。不計我所觀此非自非他所攝。了知此義得入四地。第五地中由相續(xù)無差別義者。謂了知此非如色等相續(xù)差別。了知此義得入五地。第六地中由無雜染清凈義者。謂知自性本無雜染亦無清凈。雜染為先后可凈故。了知此義得入六地。第七地中由種種法無差別義者。如契經等種種法別。此不如是。了知此義得入七地。第八地中由不增不減義者。謂法外無用所以不增諸法不壞所以不減。或染法減時此無有減。凈法增時此無有增。相自在依止義土自在依止義者。謂即于此第八地中。所證法界是二自在。所依止處隨所求相欲令現(xiàn)前。如其勝解即能現(xiàn)前名相自在。隨所希求金等寶土。如其勝解則能現(xiàn)前名土自在。前諸地中雖亦得此無差別住。然作功用后乃得成。于此地中能無功用隨欲即成故名自在。了知此義入第八地。第九地中由智自在依止義者。謂此地中得無礙辯所依止故。分證得智波羅蜜多。于一切法不隨其言。善能了知諸意趣義。如實成熟一切有情受勝法樂。了知此義得入九地。第十地中由業(yè)自在等依止義者。謂隨所欲得身語意業(yè)用自在。依五神通隨自作業(yè)皆能成辦。得文義持諸陀羅尼自在力故。能持一切佛所宣說文義無忘。得三摩地自在力故。于諸等至能持能斷。隨其所欲虛空藏等諸三摩地三摩缽底。而能現(xiàn)前。第十地中所證法界。是如此等自在所依。了知此義得入十地。如是無明于聲聞等非染污者。非所斷故。非所斷者不為入彼能治地。故于其涅槃不為障故。于諸菩薩是染污者。是所斷故。是所斷者。正為入彼能治地故。菩薩所求一切種智。如是無明能為障故。入初地時已得通達一切法界。何故復立后后差別。為欲顯示諸住現(xiàn)行故立后后諸地差別。謂為安住如其所得法界勝住品別現(xiàn)行。非唯證得便生喜足坦然而住。

  論曰。復次何故初地說名極喜。由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勝功德故。何故二地說名離垢。由極遠離犯戒垢故。何故三地說名發(fā)光。由無退轉等持等至所依止故。大法光明所依止故。何故四地說名焰慧。由諸菩提分法焚滅一切障故。何故五地名極難勝。由真諦智與世間智更互相違。合此難合令相應故。何故六地說名現(xiàn)前。由緣起智為所依止。能令般若波羅蜜多現(xiàn)在前故。何故七地說名遠行。至功用行最后邊故。何故八地說名不動。由一切相有功用行不能動故。何故九地說名善慧。由得最勝無礙智故。何故十地說名法云。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含藏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譬如大云能覆如空廣大障故。又于法身能圓滿故。

  釋曰。依聲轉因故作是說。由此最初得能成辦自他義利勝功能故謂如菩薩入現(xiàn)觀時。得能成辦自他義利。最勝功能生極歡喜。非聲聞等入現(xiàn)觀時唯得成辦自利功能。生如是喜故不說彼名極喜地。若初地中不相應者。自后諸地亦不相應。此為先故由極遠離犯戒垢者。謂此地中性戒成故。遠離一切毀戒穢垢。由無退轉等持等至所依止者。謂此地中證希有定。能發(fā)智光照了諸法故名發(fā)光。得已不失名無退轉諸靜慮定說名等持。諸無色定說名等至。或等持者心一境相。言等至者正受現(xiàn)前。大法光明所依止者。謂此地中與定相應無退轉故。于諸大乘契經等法得智光明。此地是彼所依因故名為發(fā)光。言焰慧者。謂此地中有慧焰故名為焰慧。此即一切菩提分法皆名為焰。燒諸障故此菩提分多安住時。令諸煩惱皆成灰燼。極難勝者最難可勝。謂真諦智是無分別。世間書印工論等智是有分別。真俗諦智更互相違。難可引發(fā)令其相應。此能和合令不相違。故極難勝。言現(xiàn)前者。最勝般若到彼岸住現(xiàn)在前故。謂此地中證緣起住。緣起智力令無分別。最勝般若到彼岸住。自在現(xiàn)前知一切法。無染無凈。言遠行者。至功用行最后邊故。謂此地中諸功用行最為究竟。一切法相雖不能動。而于無相猶有功用。言不動者。謂一切相及一切行皆悉不能動彼心故。第七地中雖一切相所不能動。不現(xiàn)行故。然不自在任運而轉。有加行故。第八地中任運而轉。不作加行無功用故。是名七八二地差別。言善慧者。謂得最勝四無礙解。無礙解智于諸智中最為殊勝。智即是慧故名善慧。四無礙者。法義詞辯。由法無礙自在了知一切法句。由義無礙自在通達一切義理。由詞無礙自在分別一切言詞。由辯無礙遍于十方隨其所宜自在辯說。于此地中最初證得。先未曾得無礙解智故名善慧。言法云者。由得總緣一切法智?偩壱磺衅踅浀确ā2浑x真如。此一切法共相境智。譬如大云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猶如凈水智能藏彼。如云含水有能生。彼勝功能故。又如大云覆隱虛空。如是總緣一切法智。覆隱如空廣大無邊惑智二障。言覆隱者。隔義斷義。又如大云澍清冷水充滿虛空。如是總緣一切法智。出生無量殊勝功德。充滿所證所依法身。

  論曰。得此諸地云何可見。由四種相。一得勝解。謂得諸地深信解故。二得正行。謂得諸地相應十種正法行故。三得通達。謂于初地達法界時。遍能通達一切地故。四得成滿。謂修諸地到究竟故。

  釋曰。依得諸地說如是言。由四種相。一得勝解。謂得諸地深信解者。于地教法決定印可真實如是。二得正行。謂得諸地相應十種正法行者。得于教法。十種法行。謂于諸地相應教法書寫供養(yǎng)轉施聽聞披讀受持開示諷誦思惟修習。三得通達。謂于初地達法界時遍能通達一切地者。若于初地正通達時速能通達后一切地。此種類故如有頌言。

  如竹破初節(jié)余節(jié)速能破

  得初地真智諸地疾當成

  四得成滿。謂修諸地到究竟者。謂地地中果分成滿或最后滿。

  論曰。修此諸地云何可見。謂諸菩薩于地地中修奢摩他毗缽舍那。由五相修。何等為五。謂集總修。無相修。無功用修。熾盛修。無喜足修。如是五修令諸菩薩成辦五果。謂念念中銷融一切粗重。依止離種種想。得法苑樂能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順清凈分。無所分別無相現(xiàn)行。為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后后勝因。

  釋曰。于地地中者。謂諸地非一故作重言。奢摩他者。謂能對治諸散動定。毗缽舍那者。謂能對治諸顛倒慧。于地地中修此二種皆由五相數數修習。五相即是集總修等。集總修者。謂集一切總為一聚簡要修習。余骨鎖等事境界觀。亦集一切總為一聚要略修習。為簡彼故說無相修。于離眾相真法界中。遣事差別而修習故。雖無相修或有功用。為顯此修不藉功力任運而轉故。次復說無功用修。離作功用任運轉故。雖無功用任運而修;騽倩蛄佣N不定故。復第四說熾盛修。言熾盛者即是增勝。雖熾盛修或少所得便生喜足。謂且修此余何用為。故最后說無喜足修。非但無相及無功用熾盛而修。何者為證最上佛果應勤修習。銷融一切粗重依止者。阿賴耶識名粗重依止。損壞彼聚故名銷融。如大良藥銷諸病塊。離種種想得法苑樂者。離我離法佛等相想。苑謂于中可以游玩。法謂法界法即是苑故名法苑。于此喜悅名法苑樂。證此故名得法苑樂。如王宮外上妙苑園。游戲其中受勝喜樂。法界亦爾。能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者。謂正通達十方無邊無分量相。顯照行故名法光明。如善誦習文字光明。順清凈分無所分別無相現(xiàn)行者。當來佛果名清凈分。此能引彼故名為順。無所分別無相現(xiàn)行。如佛輪王鮮白蓋等。為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后后勝因者。謂第十地說名圓滿。若在佛地說名成辦。感此之因最為殊勝說名勝因。前前諸因所招集故說名后后。如是五修隨其數量得五種果。

  論曰。由增勝故。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于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多。如先已說。后四地中所修四者。一方便善巧波羅蜜多。謂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諸有情回求無上正等菩提故。二愿波羅蜜多。謂發(fā)種種微妙大愿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眾緣故。三力波羅蜜多。謂由思擇修習二力。令前六種波羅蜜多無間現(xiàn)行故。四智波羅蜜多。謂由前六波羅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樂。成熟有情故。又此四種波羅蜜多。應知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后得智攝。又于一切地中非不修習一切波羅蜜多。如是法門是波羅蜜多藏之所攝。

  釋曰。由增勝故說十地中別修十種波羅蜜多者。謂決定說修差別義為不爾耶。一一地中具修十種波羅蜜多。是故不應但決定說。此地修此波羅蜜多。由增勝言無此過失。此中但說增勝修義。不遮修余。如契經說。初地布施波羅蜜多最為增勝。其余一切波羅蜜多非不修習。隨力隨分乃至廣說。于前六地所修六種波羅蜜多如先已說者。謂極喜等前六地中。修布施等六到彼岸。后四地中所修四者。謂遠行等后四地中。修方便等四到彼岸。方便善巧者。謂不舍生死而求涅槃。是則說名方便善巧。若以前六波羅蜜多所集善根。共諸有情為欲饒益諸有情故。不舍有情。當知即是不舍生死。若以此善回求無上正等菩提。為證無上佛菩提故。當知即是希求涅槃。謂發(fā)種種微妙大愿引攝當來波羅蜜多殊勝眾緣者。求未來世到彼岸緣。亦為饒益諸有情故。及為速證佛果涅槃。作是愿言。若是處有到彼岸緣。愿我未來當生于彼如是等愿無量無邊故言種種。謂由思擇修習二力者。于此力中且說二種。其余諸力亦攝在中。謂由前六波羅蜜多成立妙智受用法樂成熟有情者。由施等六成立此智。復由此智成立六種。謂數相等種種品類是則名為受用法樂。由此妙智能正了知此施此戒此忍進等。如所聞法饒益一切有情之類。是則名為饒益有情。又此四種波羅蜜多乃至后得智攝者。謂此所說方便等四是無分別后得智攝。若立十種波羅蜜多。第六般若唯是根本無分別智。若立六種波羅蜜多第六般若無分別智及后得智二智所攝。后得智中四到彼岸亦在第六般若攝故。如是法門是波羅蜜多藏所攝者。一切大乘教法皆名波羅蜜多藏。如是十地法門是彼藏所攝。由一一地皆是一切到彼岸藏之所攝故。以此證知一切地中具修一切波羅蜜多。

  論曰。復次凡經幾時修行諸地可得圓滿。有五補特伽羅。經三無數大劫。謂勝解行補特伽羅經初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清凈增上意樂行補特伽羅及有相行無相行補特伽羅。于前六地及第七地經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即此無功用行補特伽羅。從此已上至第十地。經第三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此中有頌。

  清凈增上力堅固心升進

  名菩薩初修無數三大劫

  釋曰。有五補特伽羅經三無數大劫者。應知唯一補特伽羅位差別故。建立五種。謂后所說勝解行等。勝解行者。未證真如但依勝解勤修諸行。此經第一無數大劫修行圓滿。清凈增上意樂行者。謂得清凈增上意樂。勤修諸行。此在六地名有相行。在第七地名無相行。如是二種補特伽羅。經于第二無數大劫修行圓滿。已上乃至第十地中即此轉名無功用行。經于第三無數大劫修行圓滿。第八地中無功用行猶未成滿。第九第十地中此行方得成滿。此唯是一補特伽羅異位相應差別成五。如預流等從無始來生死流轉。齊何當言三無數劫最初修行。為答此問故說伽他清凈增上力者。謂善根力名清凈力。此即說有善根力者。若大愿力名增上力。此意說有大愿力者。有善根力故能降伏所治。有大愿力故常值善知識。堅固心升進者。雖遇惡友方便破壞。終不棄舍大菩提心。現(xiàn)世當來所修善法運運增長終無退減。如是若時具善根力及大愿力。大菩提心堅固不退。所修善法念念增進不生喜足。順舊而已齊是名為最初修行三無數劫。

  釋增上戒學分第七

  論曰。如是已說因果修差別。此中增上戒殊勝云何可見。如菩薩地正受菩薩律儀中說。復次應知略由四種殊勝故此殊勝。一由差別殊勝。二由共不共學處殊勝。三由廣大殊勝。四由甚深殊勝。

  釋曰。依增上戒而學故名增上戒學。如菩薩地正受菩薩律儀中說者。謂如彼尸羅波羅蜜多品中廣說。復次應知略由四種殊勝故。此殊勝等如后廣釋。

  論曰。差別殊勝者。謂菩薩戒有三品別。一律儀戒。二攝善法戒。三饒益有情戒。此中律儀戒應知二戒建立義故。攝善法戒應知修集一切。佛法建立義故。饒益有情戒。應知成熟一切有情建立義故。

  釋曰。差別殊勝。謂諸菩薩具三種戒。即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聲聞乘等唯有一種律儀尸羅。是故菩薩望彼殊勝。律儀戒者。謂正受遠離一切品類。惡不善法。攝善法戒者。謂正修集力無畏等一切佛法。饒益有情戒者。謂不顧自樂。隨所堪能令入三乘。舍生死苦證涅槃樂。律儀戒應知二戒建立義故者。是二戒因故。謂若防守身語意者。便能無倒修集一切清凈佛法。亦能成熟一切有情令入三乘。余則不爾。

  論曰。共不共學處殊勝者。謂諸菩薩一切性罪不現(xiàn)行故與聲聞共。相似遮罪有現(xiàn)行故與彼不共。于此學處有聲聞犯菩薩不犯。有菩薩犯聲聞不犯。菩薩具有身語心戒。聲聞唯有身語二戒。是故菩薩心亦有犯非諸聲聞。以要言之。一切饒益有情無罪身語意業(yè)。菩薩一切皆應現(xiàn)行皆應修學。如是應知說名為共不共殊勝。

  釋曰。殺盜淫等貪等所生名為性罪。斷生草等非貪等生說名遮罪。菩薩于中觀有利益而無罪者一切應修。聲聞不爾。又諸菩薩心亦有犯非諸聲聞。謂唯內起欲恚害等諸惡尋思。不為發(fā)起身語二業(yè)。一切饒益有情無罪身語意業(yè)者。謂能利益安樂有情。不發(fā)自他貪等煩惱。如是一切菩薩應修。

  論曰。廣大殊勝者。復由四種廣大故。一由種種無量學處廣大故。二由攝受無量福德廣大故。三由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故。四由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故。

  釋曰。種種無量學處廣大者。謂諸菩薩所學尸羅。種種品類無量差別。所以廣大。攝受無量福德廣大者。謂此尸羅能攝無量福德資糧。所以廣大。攝受一切有情利益安樂意樂廣大者。謂此尸羅攝諸有情。此世他世世出世間舍惡攝善。若因若果饒益意樂。所以廣大。建立無上正等菩提廣大者。謂此尸羅建大菩提。所以廣大。諸聲聞等無如是事。是故殊勝。

  論曰。甚深殊勝者。謂諸菩薩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行殺生等十種作業(yè)。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無上正等菩提。又諸菩薩現(xiàn)行變化身語兩業(yè)。應知亦是甚深尸羅。由此因緣或作國王示行種種惱有情事。安立有情毗奈耶中。又現(xiàn)種種諸本生事。示行逼惱諸余有情。真實攝受諸余有情。先令他心深生凈信后轉成熟。是名菩薩所學尸羅甚深殊勝。

  釋曰。由是品類方便善巧者。謂諸菩薩悲愿相應。后得妙智。行殺生等十種作業(yè)而無有罪等者。謂愛樂善法。憎惡不善。見諸邪性說名后三。依止此故行殺等七而無有罪。生無量福速證菩提。或行前七不起后三。大數言十;蛞逊樵嚤肆市臅浩。不能招苦故無有罪。能助道故生無量!,F(xiàn)行變化身語兩業(yè)者。謂依化身發(fā)起兩業(yè);蛞缹嵣碛苫陌l(fā)身語二業(yè)。意業(yè)無形不可變化。或雖現(xiàn)有貪嗔等事。于化有情無大義利。是故不說。安立有情毗奈耶中者。謂作國王制諸法律。示行逼惱令住其中。或一切善能滅眾惡。或大涅槃滅除生死名毗奈耶。又現(xiàn)種種諸本生事者。謂諸菩薩諸本生事化心所現(xiàn);蚓成佛復示現(xiàn)行諸本生事。饒益有情令菩薩學。故后說言是名菩薩所學尸羅。

  論曰。由此略說四種殊勝。應知菩薩尸羅律儀最為殊勝。如是差別菩薩學處應知復有無量差別。如毗奈耶瞿沙方廣契經中說。

  釋曰。今于此中略說四種殊勝之相。于毗奈耶瞿沙經中廣說。復有無量殊勝。此經即是菩薩藏攝。故名方廣。

  攝大乘論釋卷第八

  釋增上心學分第八

  論曰。如是已說增上戒殊勝。增上心殊勝云何可見。略由六種差別應知。一由所緣差別故。二由種種差別故。三由對治差別故。四由堪能差別故。五由引發(fā)差別故。六由作業(yè)差別故。

  釋曰。如增上戒與聲聞異。其增上心亦應有異。故為此問。六種差別略答此問。如后別釋。

  論曰。所緣差別者。謂大乘法為所緣故。

  釋曰大乘法者。菩薩藏中所有甚深廣大教等。聲聞等定非所能緣。是故殊勝。

  論曰。種種差別者。謂大乘光明集福定王賢守健行等三摩地。種種無量故。

  釋曰。菩薩所得諸三摩地差別無量。此中略說為上首者。等余一切聲聞乘等尚不聞名。何況能得。

  論曰。對治差別者。謂一切法總相緣智以楔出楔道理遣阿賴耶識中一切障粗重故。

  釋曰無分別智所緣真如。是一切法共相所顯。故說此智名總相緣。定能發(fā)此能對治智。亦名對治。圣道微妙。故如細楔。所治種子其性粗重故。如粗楔。

  論曰。堪能差別者。謂住靜慮樂。隨其所欲而受生故。

  釋曰。由此靜慮其性調順有所堪能。隨欲饒益諸有情處。不退靜慮而往受生。聲聞乘中無如是事。所以殊勝。

  論曰。引發(fā)差別者。謂能引發(fā)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故。

  釋曰。由此定力。引發(fā)種種一切世界無礙神通。

  論曰。作業(yè)差別者。謂能振動熾然遍滿。顯示轉變往來卷舒。一切色像皆入身中。所往同類或顯或隱。所作自在伏他神通。施辯念樂放大光明。引發(fā)如是大神通故。

  釋曰。由此定力引發(fā)種種神通所作。顯謂顯現(xiàn)。隱謂隱藏。所作自在。謂變魔王作佛身等。伏他神通。謂能映奪他神通力。無辯才者施以辯才。無念樂者施以念樂。為召他方遠住菩薩放大光明。引發(fā)如是大神通者。引前所說種種神通。如是等類聲聞等無。是故殊勝。

  論曰。又能引發(fā)攝諸難行。十難行故。十難行者。一自誓難行。誓受無上菩提愿故。二不退難行。生死眾苦不能退故。三不背難行。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故。四現(xiàn)前難行。怨有情所現(xiàn)作一切饒益事故。五不染難行。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染污故。六勝解難行。于大乘中雖未能了。然于一切廣大甚深生信解故。七通達難行。具能通達補特伽羅法無我故。八隨覺難行。于諸如來所說甚深秘密言詞。能隨覺故。九不離不染難行。不舍生死而不染故。十加行難行。能修諸佛安住解脫。一切障礙窮生死際不作功用。常起一切有情一切義利行故。

  釋曰。如說菩薩修諸難行。一切難行十種所顯。自誓難行誓受無上菩提愿者。不顧自樂。誓受饒益一切有情。甚為難故。不退難行生死眾苦不能退者。久處生死。風寒等苦所不能退。甚為難故。不背難行一切有情雖行邪行而不棄者。于父母等行邪惡行;驘o所用戲求眼睛。雙足踐蹋。不觀其過而作饒益。甚為難故。現(xiàn)前難行怨有情所現(xiàn)作一切饒益事者。雖有重怨而現(xiàn)饒益。甚為難故。不染難行生在世間不為世法所染污者。常處世間利等八法所不能染。甚為難故。勝解難行等者。于微妙義殊勝神力。雖未能了而深信解。甚為難故。通達難行等者。通達現(xiàn)觀等覺一義能具通達。遍計所執(zhí)補特伽羅一切法性皆無所有。甚為難故。隨覺難行等者。于佛所說秘密言詞。舍隨聞義。覺不聞義。甚為難故。不離不染難行等者。不舍生死不染彼過。甚為難故。加行難行等者。已斷已脫一切煩惱及所知障。而恒現(xiàn)前起作一切利有情事。盡未來際常無休息。欣修此行甚為難故。

  論曰。復次隨覺難行中。于佛何等秘密言詞。彼諸菩薩能隨覺了。謂如經言。

  釋曰。第八難行其義未了。故須重釋。

  論曰。云何菩薩能行惠施。若諸菩薩無少所施。然于十方無量世界廣行惠施。云何菩薩樂行惠施。若諸菩薩于一切施都無欲樂。云何菩薩于惠施中深生信解。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云何菩薩于施策勵。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策勵。云何菩薩于施耽樂。若諸菩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云何菩薩其施廣大。若諸菩薩于惠施中離娑洛想。云何菩薩其施清凈。若諸菩薩殟波陀慳。云何菩薩其施究竟。若諸菩薩不住究竟。云何菩薩其施自在。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在轉。云何菩薩其施無盡。若諸菩薩不住無盡。如于布施。于戒為初于慧為后。隨其所應當知亦爾。

  釋曰。若諸菩薩無少所施等者。謂諸菩薩一切有情攝為己體。通達自他平等性故。彼行施時即菩薩施故。無少施名能行施。又以一切所有財物施于一切。是故說名無少所施。又所施物施者受者。皆不可得三輪清凈。是故說名無少所施。若諸菩薩于一切施都無欲樂者。此既遮言。是不樂義。于來求施當施我施先施我施。此等一切皆無欲樂。唯樂攀緣安住涅槃而行惠施。若諸菩薩不信如來而行布施者。謂證法性自了自信而行惠施。非唯信他。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策勵者。謂能任運常行施故。不須自策而能策他勸令施故。若諸菩薩無有暫時少有所施者。是一切時一切施義。若諸菩薩于惠施中離娑洛想者。此娑洛言。顯目堅實密詮流散。今取密義離流散想。即三摩地是心住定而行施義。若諸菩薩殟波陀慳者。殟波陀言。顯目生起密詮拔足。今取密義拔除慳足而行惠施。若諸菩薩不住究竟者。不同一向趣寂聲聞。安住究竟無余涅槃。若諸菩薩于惠施中不自在轉者。謂令慳等施所治障不自在轉。若諸菩薩不住無盡者。謂得圓滿無盡增上究竟佛果。而不安住。何者起化為饒益他常行惠施。如于布施于戒乃至當知亦爾者。類通余五。謂如經言。云何菩薩能具尸羅。若諸菩薩不護少戒。謂見自他平等性故。他護凈戒即是自己具足尸羅。

  論曰。云何能殺生。若斷眾生生死流轉。云何不與取。若諸有情無有與者自然攝取。云何欲邪行。若于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云何能妄語。若于妄中能說為妄。云何具戍尼。若能常居最勝空住。云何波魯師。若善安住所知彼岸。云何綺間語。若正說法品類差別。云何能貪欲。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云何能嗔恚。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云何能邪見。若一切處遍行邪性。皆如實見。

  釋曰。如經中說苾芻我是能殺等者。此中顯彼所說意趣。若斷眾生生死流轉者。斷是殺義與問相應。無有與者自然攝取者。是無他求自攝益義。若于諸欲了知是邪而修正行者。謂如實知若境界欲若分別欲唯是邪亂。如有頌言。

  佛說貪恚癡皆從分別起

  凈不凈顛倒此亦為緣生

  凈不凈顛倒為緣而有者

  彼自性皆無故欲非真實

  若于妄中能說為妄者。說妄為妄故名妄語。如有頌言。

  一切虛妄法世尊如實說

  于虛妄法中諸行最虛妄

  若能常居最勝空住者。依世訓釋文詞道理。答上所問具戌尼言。此具戍尼。顯目離間語。密詮常勝空。具表勝義。戍表空義。尼表常義。今取密義問答相應。顯則不爾。波魯師等訓釋文詞道理亦爾。此波魯師。顯目粗惡語。密詮住彼岸。今取密義。是故說言。若善安住所知彼岸。所知彼岸是一切智。佛于其中能善安住。名波魯師。若正說法品類差別者。釋綺間語其義易了。若有數數欲自證。得無上靜慮者。如上訓釋文詞道理。諸佛身中所有靜慮說為無上。若于其心能正憎害一切煩惱者。已滅已斷是憎害義。若一切處遍行邪性皆如實見者。謂見一切虛妄分別邪亂為性。

  論曰。甚深佛法者。云何名為甚深佛法。此中應釋。謂常住法是諸佛法。以其法身是常住故。又斷滅法是諸佛法。以一切障永斷滅故。又生起法是諸佛法。以變化身現(xiàn)生起故。又有所得法是諸佛法。八萬四千諸有情行及彼對治皆可得故。又有貪法是諸佛法。自誓攝受。有貪有情為己體故。又有嗔法是諸佛法。又有癡法是諸佛法。又異生法是諸佛法。應知亦爾。又無染法是諸佛法。成滿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又無污法是諸佛法。生在世間。諸世間法不能污故。是故說名甚深佛法。

  釋曰。甚深佛法契經所說其義云何。謂余經說。若常住法是諸佛法。廣說乃至。又無污法是諸佛法。此中密意今當顯示。以其法身是常住者。法身即是轉依為相。離一切障。常住真如無變易故;驘o垢穢無有掛礙無上妙智。如無色界而非異熟。是無漏故。此亦常住法身所攝。無差別故。非業(yè)煩惱所能為故。八萬四千諸有情行及彼對治皆可得者。八萬四千法蘊能治有貪有嗔有癡等分有情行故。四種各有二萬一千。又無染法是諸佛法者。善凈真如。一切障垢不能染故。余義易了不須重釋。佛說如是秘密言詞。復有何果。謂令說者易可安立。總括義故易為他說。即此因故。能令聞者易可受持。資糧易滿。受持教故。易達法性。資糧滿故。得佛證凈。得大我故。法僧亦爾。并最勝故。由此證得現(xiàn)法樂住。覺知彼故于智者前論義決擇入聰敏數。為斯十利說秘密言。聲聞乘中亦說殺害于父母等密意言詞。十利亦爾。

  論曰。又能引發(fā)修到彼岸。成熟有情凈佛國土。諸佛法故應知。亦是菩薩等持作業(yè)差別。

  釋曰。菩薩所得諸三摩地。復有四種作業(yè)差別。謂依此定能修一切波羅蜜多。成熟一切諸有情類。發(fā)神通等方便引令入正法故。能凈佛土隨欲能成金等寶故。能正修集力無畏等一切佛法。非離如是所說等持。能辦修集到彼岸等。四種作業(yè)如聲聞等。

  釋增上慧學分第九

  論曰。如是已說增上心殊勝。增上慧殊勝云何可見。謂無分別智。若自性若所依若因緣。若所緣若行相。若任持若助伴。若異熟若等流。若出離若至究竟。若加行無分別后得勝利。若差別若無分別后得譬喻。若無功用作事。若甚深應知無分別智。名增上慧殊勝。

  釋曰。心既在定能如實知故。等持無間說增上慧學。為不爾耶。攝取其明即名為學;壑c學應無有異。若如是者依同處釋。謂增上慧即是其學。若爾此中應無依義。謂依余慧而起于學。是故說名增上慧學。如前二學依戒而學。依定而學。非于此中依慧而學。慧即學故。應如是說。其加行慧依根本學。其根本慧依后得學。其后得慧依二無間而起修學。何等名為增上慧學。謂無分別智。今于此中最初自性。最后甚深。廣釋此智。

  論曰。此中無分別智離五種相以為自性。一離無作意故。二離過有尋有伺地故。三離想受滅寂靜故。四離色自性故。五離于真義異計度故。離此五相。應知是名無分別智。

  釋曰。依智自性說離五相。由遮詮門說智體相。以表詮門不可說故遣分別門。無分別智其相可了。若異此智應有分別。何等分別。謂后廣說。無作意等。若無作意是無分別智。熟眠醉等無所作意。應成無分別智。然不應許由離功用應得無顛倒故。若過尋伺地是無分別智。第二靜慮已上諸地。一切異生及聲聞等應成無分別智。然彼無有無分別智。若想受滅是無分別智。此智體相難可成立無想等中。離心無有諸心法故。由意識滅說彼無心如前已說。若如其色是無分別智。應不得成無分別智。譬如大種所造色故。若于真義異相計度是無分別智。此智不成無分別性。以于真義異相計度。言此是真是無分別。有分別故。

  論曰。于此所說無分別智成立相中復說多頌。

  釋曰。依前所說無分別智。略成立相廣說多頌。次第別顯。為顯自性。故說初頌。

  論曰。

  諸菩薩自性遠離五種相

  是無分別智不異計于真

  釋曰。于此頌中由前三句遮五種相。方便顯示無分別智。由第四句正說自性。不異計于真者。謂于真義不異計度以為自性。自性自體義無差別。如說環(huán)釧金為自體。次后一頌說智所依。

  論曰。

  諸菩薩所依非心而是心

  是無分別智非思義種類

  釋曰。智是心法故應依心。依止于心而無分別。不應道理。心聲即是思量相故。若依非心譬如眾色。不應成智。為解如是雙結過失故說半頌。非思義種類者。謂無分別智所依非心。非思義故。亦非非心為所依止心種類故。以心為因。數習勢力引得此位。名心種類。此即顯示智所依心。出過一切思量分別。次有一頌顯智因緣。

  論曰。

  諸菩薩因緣有言聞熏習

  是無分別智及如理作意

  釋曰。因緣與能作因緣義一。有言聞熏習者。謂有于他大乘言音故名有言。聞謂聽聞即彼非余。由此所引功能差別說名熏習。及如理作意者。謂此為因所生意言。如理作意順理清凈故名如理。智必有境故。次一頌說智所緣。

  論曰。

  諸菩薩所緣不可言法性

  是無分別智無我性真如

  釋曰。不可言法性者。謂可言法無自性性。是離可言遍計所執(zhí)自性性義。無我性真如者。為成此義令其明了。即是一切補特伽羅諸法無性所顯真如。解脫增益損減二邊。無分別智所緣境界。有所緣法定有行相故。次一頌顯智行相。

  論曰。

  諸菩薩行相復于所緣中

  是無分別智彼所知無相

  釋曰。于所緣中相似而行故名行相。無分別智于真如境相似而行。彼所知無相者。謂說此智于真如境所作行相。此意說言。無分別智緣真如境。離一切相作意行相。以為行相。次說二頌。于上所緣及智行相。釋通疑難。

  論曰。

  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余

  字展轉相應是謂相應義

  非離彼能詮智于所詮轉

  非詮不同故一切不可言

  釋曰。若實無有所分別義。何所分別故說是言。相應自性義所分別非余等。謂諸文字展轉相應。宣唱不絕。遍計心等緣此假立成遍計義。為所分別。無別實義為所分別。故言非余。若無文字相續(xù)宣唱。分別無故。云何諸法皆不可言。為顯此理故說是言。非離彼能詮智于所詮轉等。若實有義可言說者。離能詮名于彼應有似言智起。非未解了能詮名言。于所詮義有此智起。故不可言;蛑^外義雖定實有。要待能詮所詮智起。為遮此故說如是言。非詮不同故。謂相異故非實能詮。以能詮名與所詮義別相取故。其相各異。云何得成定實詮表。一切不可言者。由此道理所有一切能詮所詮。皆不可言。無分別智何所任持。

  論曰。

  諸菩薩任持是無分別智

  后所得諸行為進趣增長

  釋曰。后所得諸行者。謂無分別后得智中所得種種菩薩諸行。此行皆以智為所依。為進趣增長者。謂為增長菩薩諸行。此說任持有要所用。無顛倒故能持諸行。無分別智誰為助伴。若唯有一應無所能。

  論曰。

  諸菩薩助伴說為二種道

  是無分別智五到彼岸性

  釋曰。二種道者。一資糧道。二依止道。五到彼岸以為自性。此中前四波羅蜜多是資糧道。第五靜慮波羅蜜多是依止道。若在定心前說四種波羅蜜多諸善資助。便能生長無分別智。此智名慧波羅蜜多。乃至未得佛果已來。無分別智當于何處感異熟果。

  論曰。

  諸菩薩異熟于佛二會中

  是無分別智由加行證得

  釋曰。二會中者。謂于諸佛變化受用二身會中。由加行證得者。謂顯能感異熟果義。此非異熟因。能對治彼故。即增上果假名異熟。由此資熏。余有漏業(yè)令感異熟故立此名。若修加行無分別時。生在諸佛所現(xiàn)變化身眾會中。若時證得無分別智。便生諸佛所現(xiàn)受用身眾會中。無分別智誰為等流。

  論曰。

  諸菩薩等流于后后生中

  是無分別智自體轉增勝

  釋曰。前前生中無分別智。后后生處展轉增勝。是等流果。無分別智出離云何。

  論曰。

  諸菩薩出離得成辦相應

  是無分別智應知于十地

  釋曰。初極喜地入見道時。見一切地無分別理。初得出離。后修道中方得諸地成辦相應無分別智。誰為究竟。

  論曰。

  諸菩薩究竟得清凈三身

  是無分別智得最上自在

  釋曰。清凈三身者。謂初地中雖得三身而未清凈。至第十地乃得清凈。方名究竟。故說爾時得凈三身。得最上自在者。謂于爾時無分別智。非但獲得清凈三身。亦得最上十種自在。故名究竟無分別智。如何從何由何無染。

  論曰。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

  種種極重惡由唯信勝解

  釋曰。初問如何得無染者。答如虛空無染。次問從何得無染者。答種種極重惡。后問由何得無染者。答曰唯信勝解。謂唯由信由慧勝解以為因故。而得無染。

  論曰。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

  解脫一切障得成辦相應

  釋曰。解脫一切障者。解脫煩惱及所知障。得成辦相應者。謂在初地與得相應。乃至佛地成辦相應。

  論曰。

  如虛空無染是無分別智

  常行于世間非世法所染

  釋曰。常行于世間非世法所染者。此顯遍生一切生處利等世間八法不染。如紅蓮華出世間攝。如是三頌顯示三智所得勝利。加行根本后得三種無分別智。有何差別。

  論曰。

  如啞求受義如啞正受義

  如非啞受義三智譬如是

  如愚求受義如愚正受義

  如非愚受義三智譬如是

  如五求受義如五正受義

  如末那受義三智譬如是

  如未解于論求論受法義

  次第譬三智應知加行等

  釋曰。為顯三智行相差別。說如是喻。如啞求受義者。譬如啞人求受境界。而未能受亦不能說。如是加行無分別智。求證真如而未能證。寂無言說當知亦爾。如啞正受義者。譬如啞人正受境界無所言說。如是根本無分別智。正證真如離諸戲論當知亦爾。如非啞受義者。如不啞人受諸境界。亦起言說。如是后得無分別智。反照真如現(xiàn)證境界。能起言教當知亦爾。由此道理釋如愚頌。如五求受義者。譬如五識求受境界。雖有所求而無分別。如是加行無分別智當知亦爾。如五正受義者。譬如五識正受境界。離諸分別。如是根本無分別智當知亦爾。如末那受義者。譬如意識能受境界亦能分別。如是后得無分別智當知亦爾。如未解于論求論受法義者。如未解論求誦于論。而未能誦。如是加行無分別智當知亦爾。如溫習論領受文字。如是根本無分別智當知亦爾。如已聽習通達法義。如是后得無分別智當知亦爾。由如是等眾多譬喻。如數次第喻加行等三智差別。次顯根本后得二智譬喻差別。

  論曰。

  如人正閉目是無分別智

  即彼復開目后得智亦爾

  應知如虛空是無分別智

  于中現(xiàn)色像后得智亦爾

  釋曰。由此二頌顯示根本后得差別。閉目開目虛空色像。俱顯二智是無分別。是有分別。是其平等是不平等。其加行智未有所證故略不說。又加行智是本智因。其后得智是本智果。是故且辦無分別智成所作事。無分別智修成佛果既無分別。云何能作利有情事。

  論曰。

  如末尼天樂無思成自事

  種種佛事成常離思亦爾

  釋曰。今此頌中引彼末尼天樂兩喻。成立所得無分別智。雖無分別不作功用。成種種事如如意珠及以天樂。雖無是念我當放光。我當出聲。并無思故然由生彼有情福業(yè)意樂勢力。不待擊奏放種種光。出種種聲。諸佛菩薩無分別智。當知亦爾。雖離分別不作功用。而能隨彼所化有情福力意樂,F(xiàn)作種種利樂事轉。次當顯示無分別智所有甚深。無分別智境界云何。為緣分別依他起性。為緣余境自體亦爾。為智非智。若爾何失。若緣分別依他起性。云何得成無分別智。若緣余境余境定無。當何所緣。若是其智應有所知。若是非智云何得名無分別智。為離如是一切過失故說頌言。

  論曰。

  非于此非余非智而是智

  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

  釋曰。無分別智不緣分別依他起性。無分別故。非緣分別成無分別。亦不緣余以為境界。以即緣此分別法性為境界故。法與法性若一若異俱不可說。是故此智不可定說。緣分別境非分別境。自體亦爾。不可說言決定是智。如加行智及后得智分別無故。亦不可說決定非智。以加行智為先因故。與境無有異智成無分別者。不可分別此是能知。此是所知。能取所取分別無故。此智與境無差別相。譬如虛空與虛空中所有光明。是故此智成無分別。余契經中說一切法性無分別。今當解釋。

  論曰。

  應知一切法本性無分別

  所分別無故無分別智無

  釋曰。所分別無故者。由所分別遍計所執(zhí)義永無故。余契經中說一切法性無分別。若一切法本來自性無分別者。何不一切有情之類從本已來不作功用自然解脫。無分別智彼無有故。由彼有情于一切法無分別性,F(xiàn)證真智本來未生。諸菩薩等。于一切法無分別性種性為因。證智已生由此道理。諸菩薩等能得解脫。非余有情。次當顯示加行智等。各有三種五種差別。

  論曰。此中加行無分別智有三種。謂因緣引發(fā)數習生差別故。

  釋曰。此加行智生起差別由三種力。一因緣力。二引發(fā)力。三數習力。因緣力者。謂種性力;蛴蟹N性會遇強緣。速起加行。如是加行種性為因。而得生起。言種性者。謂無始來六處殊勝。能得佛果法爾功能。引發(fā)力者。謂前生中已習為因發(fā)起加行。數習力者。謂現(xiàn)在生數數修習。由士用力發(fā)起加行。

  論曰。根本無分別智亦有三種。謂喜足無顛倒無戲論無分別差別故。

  釋曰。喜足無分別者。謂于下劣義而生喜足。于后勝進不悕求故。名無分別。如得世間聞思兩智。于少分義;蛞研沤饣蛞褯Q了。便生喜足;蛉缫训檬篱g修慧證第一有粗煩惱息。于中執(zhí)為究竟解脫。便生喜足。如是等類皆名喜足無分別智。無顛倒無分別者。謂圣弟子等。彼由修慧于苦等諦起無常等四無倒行。不起常等顛倒分別。名無顛倒無分別智。無戲論無分別者。謂諸菩薩于無常等亦不分別。乃至菩提亦離戲論。由一切法無分別理。出過一切名言道故。超度一切世智境故。由戲論名是世俗聲。世俗智攝。遠離此故名無戲論無分別智。

  論曰。后得無分別智有五種。謂通達隨念安立和合如意思擇差別故。

  釋曰。此后得智所作別故。有其五種。謂通達等。思擇之聲一一皆有。通達思擇者。于真決定于真現(xiàn)觀故名通達。由后得智思擇如是所得通達。謂即于中自內審察此事如是。是故說名通達思擇隨念思擇者。謂于后時隨念通達。念言我曾通達是事。是故說名隨念思擇。安立思擇者。謂從此出。如所通達為他宣說。是故說名安立思擇。和合思擇者。謂總相觀緣一切法。由此觀故進趣轉依;蜣D依已重起此觀。是故說名和合思擇。如意思擇者。謂智現(xiàn)前隨所思惟。一切如意。如令地等變成金等。是故說名如意思擇。此思擇聲。意說其智。前說一切法本性無分別。所分別無故。云何得知所分別義實無所有。為欲成立彼無所有。故說多頌。

  論曰。

  鬼傍生人天各隨其所應

  等事心異故許義非真實

  于過去事等夢像二影中

  雖所緣非實而境相成就

  若義義性成無無分別智

  此若無佛果證得不應理

  得自在菩薩由勝解力故

  如欲地等成得定者亦爾

  成就簡擇者有智得定者

  思惟一切法如義皆顯現(xiàn)

  無分別智行諸義皆不現(xiàn)

  當知無有義由此亦無識

  釋曰。鬼傍生人天等者。謂于人等見有水處。餓鬼見是陸地高原。于人所見有糞穢處。傍生見為凈妙飲食。于人所見不凈物中。餓鬼畜生見為清凈。于人所見凈妙飲食。諸天見為臭穢不凈。非相違事同一處有。故知遍計所執(zhí)義無。若無有義。云何無境識得現(xiàn)行。何故詰問。汝經部師。過去未來境界非有。云何于中得有智轉。又于夢中夢像實無。云何智起非隘室中偃臥一處容有夢智所緣真實山河象等。又未曾經自斷其首。云何夢見非不得通憶宿住事。又于鏡等三摩地中。所行二影非真實有。云何了然當心顯現(xiàn)。故知自緣心之影像而境相成就者?偨Y過去未來等境。雖非實有而于自心境相成就。若義義性成無無分別智者。若諸境義義性成實。無分別智應不得成。分別有故。此若無佛果證得不應理者。此無分別智體若無。證得佛果不應道理。是則應成害本過失。是故應知所分別義定非成實。又此境義定非實有。何以故。得自在菩薩者。謂諸菩薩得大自在。由勝解力故者。由意解力。如欲地等成者。謂變地等令成金等。得定者亦爾者。謂除菩薩余聲聞等得靜慮者。成就簡擇者者謂慧成滿者。言有智者。謂與成滿正智相應。是故菩薩名有智者。得定者者。得三摩地。思惟一切法者。謂正思惟一切契經應頌等法。如義皆顯現(xiàn)者。謂以種種無我等行。如如思惟契經等法。如是如是其義顯現(xiàn)。是故應知即此如理作意之心。似其所取能取相現(xiàn)。一切外義都無所有。無分別智行諸義皆不現(xiàn)者。此中應續(xù)前說許義非真實言。由諸菩薩無分別智現(xiàn)起行時。一切境義皆不顯現(xiàn)是故應知所有境義皆非實有。當知無有義由此亦無識者。結勸應知無有境義。由此能識亦無所有。非無所識而有能識應正道理。前于廣釋所知相中。已具辯析如是道理。

  論曰。般若波羅蜜多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如說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于所余波羅蜜多修習圓滿。云何名為非處相應修習圓滿。謂由遠離五種處故。一遠離外道我執(zhí)處故。二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故。三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故。四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故五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余依涅槃界處故。

  釋曰。般若波羅蜜多與無分別智無有差別者。性相等故。謂諸所有無分別智。即是般若波羅蜜多故。彼經中作如是說。菩薩安住般若波羅蜜多。非處相應能于所余波羅蜜多修習圓滿。此義云何。謂由遠離五種處故。即是遠離外道我執(zhí)處等五處差別。此中可居故名為處。遠離外道我執(zhí)處者。謂諸外道安住我執(zhí)。作是念言。我能了知此是我慧。菩薩遠離如是處所。不計執(zhí)我及以我所而起波若。菩薩遠離如是處所。是故說名非處相應。遠離未見真如菩薩分別處者。謂未見真諸菩薩眾。于其般若波羅蜜多無分別智起諸分別。此是般若波羅蜜多。菩薩遠離如是處所。是故說名非處相應。如有頌曰。

  若有所見汝為彼縛若無所見

  便得解脫

  遠離生死涅槃二邊處者。謂如世間住生死邊。有我執(zhí)故。如圣弟子住涅槃邊。煩惱斷故。菩薩不爾。是故說名遠離二邊非處相應。遠離唯斷煩惱障生喜足處者。謂聲聞等計修習力斷煩惱障。即為一切所作已辦。菩薩遠離如是處所以能障礙利益安樂諸有情故。如有頌言。

  非往諸惡趣極障大菩提

  如住于聲聞及以獨覺地

  菩薩遠離如是處。所是故說名非處相應。遠離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余依涅槃界處者。如聲聞等不顧有情利益安樂。住無余依涅槃界中。如火燒薪。畢竟寂滅。菩薩遠離如是處所。般若大悲皆具足故。能正安住無住涅槃。由舍此處是故說名非處相應。

  論曰。聲聞等智與菩薩智有何差別。由五種相應知差別。一由無分別差別。謂于蘊等法無分別故。二由非少分差別。謂于通達真如入一切種所知境界。普為度脫一切有情非少分故。三由無住差別。謂無住涅槃為所住故。四由畢竟差別。謂無余依涅槃界中無斷盡故。五由無上差別。謂于此上無有余。乘勝過此故。此中有頌。

  諸大悲為體由五相勝智

  世出世滿中說此最高遠

  釋曰。此中顯示聲聞等智與菩薩智五相差別。無分別差別者。謂聲聞。等智就四顛倒。名無分別。諸菩薩智于一切法乃至菩提皆無分別。非少分差別。復有三種。一通達真如非少分差別。謂聲聞等入真觀時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理。是諸菩薩入真觀時具足通達補特伽羅及一切法空無我理。二所知境界非少分差別。謂聲聞等唯于苦等諦中智生。即名修習所作已辦。是諸菩薩普于一切所知境界無倒智生。乃名修習所作已辦。三所度有情非少分差別。謂聲聞等唯求自利盡無生智。正勤修行。是諸菩薩普為濟度一切有情求大菩提。于此三種非少分別。聲聞菩薩智有差別。無住差別者。謂聲聞等唯住涅槃。是諸菩薩具足悲慧增上力故。無住涅槃以為住處。畢竟差別者。顯聲聞等與諸菩薩于涅槃中有大差別。謂聲聞等住無余依涅槃界中。身智永盡如燈焰滅。是諸菩薩得成佛時。所證法身窮生死際無有斷盡。如無色界相續(xù)不壞。由此差別智有差別。無上差別者。謂聲聞乘上有獨覺。獨覺乘上復有大乘。其菩薩乘即是佛乘。更無有上。由此五相應知聲聞與諸菩薩智有差別。復以伽陀攝如是義。言五相者。即前所說五相差別。世出世滿中者。靜慮無色名世間滿。聲聞乘等所得涅槃名出世滿。此皆勝彼故說高遠。

  論曰。若諸菩薩成就如是。增上尸羅。增上質多。增上般若。功德圓滿。于諸財位得大自在。何故現(xiàn)見有諸有情匱乏財位。見彼有情于諸財位有重業(yè)障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xiàn)前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為積集不善法因故。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余無量有情損惱因故。是故現(xiàn)見有諸有情匱乏財位。此中有頌。

  見業(yè)障現(xiàn)前積集損惱故

  現(xiàn)有諸有情不感菩薩施

  釋曰。今當顯說。由是因緣菩薩雖有財位自在而不施他。見彼有情于諸財位有重業(yè)障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于其財位。有重業(yè)障故不施與。勿令惠施空無有果。設復施彼亦不能受。何用施為。如有頌言。

  如母乳嬰兒一經月無倦

  嬰兒喉若閉乳母欲何為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障生善法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雖于財位無重業(yè)障。而彼若得財位圓滿便多放逸不起善法。作是思惟。寧彼現(xiàn)法少時貧賤。勿彼來生多時貧賤。故不施彼所有財位。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離現(xiàn)前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乏財位厭生死心便現(xiàn)在前。求欲出離。若得富貴即生憍逸。故不施彼所有財位。作是思惟。寧彼貧賤厭離生死心,F(xiàn)前。勿彼富貴受樂放逸。不厭生死不起善法。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為積集不善法因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當施彼滿足財位。即便放逸積集種種惡不善業(yè)。故不施彼所有財位。如有頌言。

  寧使貧乏于財位遠離惡趣諸惡行

  勿彼富貴亂諸根令感當來眾苦器

  見彼有情若施財位即便作余無量有情損惱因故者。謂諸菩薩見彼有情若得富貴。即便損惱無量有情故。不施彼所有財位。作是念言。寧彼一身受貧賤苦。勿令損惱余多有情。復以伽他攝如是義故說見業(yè)障現(xiàn)前等。其文易了無煩重釋。

  攝大乘論釋卷第九

  釋果斷分第十

  論曰。如是已說增上慧殊勝。彼果斷殊勝云何可見。斷謂菩薩無住涅槃。以舍雜染不舍生死。二所依止轉依為相。此中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涅槃謂依他起性清凈分。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轉依。謂即依他起性對治起時。轉舍雜染分。轉得清凈分。

  釋曰。無分別智。能治既生一切所治。決定應斷故。彼無間說斷殊勝。無住涅槃者。不同世間聲聞獨覺安住生死或涅槃故。以舍雜染不舍生死者。害彼勢力如彼咒蛇。雖不棄舍而無染故。二所依止轉依為相者;蛞乐麽尰虺謽I(yè)釋。住此轉依如無色界。若依自利與殊勝慧共相應故。不容煩惱。若依利他由與大悲共相應故,F(xiàn)處生死而不棄舍。此中何者生死涅槃。依止轉依。皆應顯說。生死謂依他起性雜染分者。謂心心法煩惱迷亂。生死過失相續(xù)不絕。遍計所執(zhí)分。涅槃謂依他起性清凈分者。謂畢竟轉遍計所執(zhí)。圓成實分。二所依止謂通二分依他起性者。謂二所依。依他起性。轉依謂即依他起性者。謂心心法依他起性。是諸雜染轉滅所依。又是一切佛法所依。如有說言。此是一切佛法。諸地波羅蜜多果。所依等云何轉依。何者轉依。謂即于此依他起性對治起時者。無分別智起時。轉舍雜染分者。轉滅一切所取能取諸迷亂分。轉得清凈分者。舍彼所取能取性故。轉得遠離所取能取自內所證。絕諸戲論最清凈分。

  論曰。又此轉依略有六種。一損力益能轉。謂由勝解力聞熏習住故。及由有羞恥。令諸煩惱少分現(xiàn)行。不現(xiàn)行故。二通達轉。謂諸菩薩已入大地。于真實非真實顯現(xiàn)不顯現(xiàn)。現(xiàn)前住故。乃至六地。三修習轉。謂猶有障一切相不顯現(xiàn)真實顯現(xiàn)故。乃至十地。四果圓滿轉。謂永無障。一切相不顯現(xiàn)。最清凈真實顯現(xiàn)。于一切相得自在故。五下劣轉。謂聲聞等唯能通達補特伽羅空無我性。一向背生死一向舍生死故。六廣大轉。謂諸菩薩兼通達法空無我性。即于生死見為寂靜。雖斷雜染而不舍故。若諸菩薩住下劣轉。有何過失。不顧一切有情利益安樂事故。違越一切菩薩法故。與下劣乘同解脫故。是為過失。若諸菩薩住廣大轉有何功德。生死法中以自轉依為所依止。得自在故。于一切趣示現(xiàn)一切有情之身。于最勝生及三乘中種種調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諸有情故。是為功德。

  釋曰。損力益能轉等者。謂由勝解力及聞熏習力。損減依附異熟識中。煩惱熏習增益所習凈法功能。又由勝解聞熏習。住有羞恥故。令諸煩惱少分現(xiàn)行;虿滑F(xiàn)行。通達轉等者。謂已證入菩薩大地。于真非真或現(xiàn)不現(xiàn)。無分別智有間無間而現(xiàn)行故。或時真現(xiàn)。謂入觀時;蚍钦娆F(xiàn)謂出觀時非真與真于此二時。如其次第說現(xiàn)不現(xiàn)。此現(xiàn)不現(xiàn)乃至六地。修習轉等者。由所知障說名有障。此轉依位乃至十地諸相不現(xiàn)唯真顯現(xiàn)。果圓滿轉等者。由一切障說名無障。以一切障永無有故。得一切相皆不顯現(xiàn)。得最清凈真實顯現(xiàn)。依此轉依于一切相得大自在。以于諸相得自在故。隨其所樂利樂有情。下劣轉等其言易了。無煩重釋。廣大轉等者。謂于雜染斷而不舍。于生死中達無我故。斷諸雜染。即于其中見寂靜故。而不棄舍。住下劣轉有何過失等。其文易解。住廣大轉有何功德等者。于一切法得自在故。于一切趣示顯一切同分之身。種種調伏方便善巧。安立所化有感有情。置最勝生及三乘中。最勝生者。謂諸世間安樂生處。應知此是說法功德。

  論曰。此中有多頌。

  諸凡夫覆真一向顯虛妄

  諸菩薩舍妄一向顯真實

  應知顯不顯真義非真義

  轉依即解脫隨欲自在行

  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

  爾時由此證生死即涅槃

  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

  亦即于涅槃非得非不得

  釋曰。為顯轉依復說多頌。諸凡夫覆真等者。謂如凡夫無明未斷。真義不顯故說名覆。無明力故一切虛妄皆悉顯現(xiàn)。菩薩不爾無明斷故。通達虛妄皆無所有故名舍妄。唯有真義一向顯現(xiàn)。由此道理。應知顯不顯真義非真義者。謂圓成實真義顯現(xiàn)。遍計所執(zhí)非真實義皆不顯現(xiàn)。言轉依者。謂非真義皆不顯現(xiàn)。所有真義皆悉顯現(xiàn)。故名轉依。即解脫者。謂即轉依名為解脫。隨欲自在行者。謂此轉依解脫自在。于諸世間得隨欲行。由隨所欲所作自在故名解脫。非如斬首舍離身命。名為解脫。于生死涅槃若起平等智等者。謂遍計所執(zhí)自性名為生死。此即無性。無性即空。空即涅槃。圓成實性。由是于生死非舍非不舍等者。謂即生死是涅槃故說名非舍。無復生死名想轉故名非不舍。非離生死別得涅槃故名非得。即于此中證涅槃故名非不得。

  釋彼果智分第十一之一

  論曰。如是已說彼果斷殊勝。彼果智殊勝云何可見。謂由三種佛身應知。彼果智殊勝。一由自性身。二由受用身。三由變化身。此中自性身者。謂諸如來法身。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故。受用身者。謂依法身種種諸佛眾會所顯。清凈佛土大乘法樂為所受故。變化身者亦依法身。從睹史多天宮現(xiàn)沒。受生受欲踰城出家。往外道所修諸苦行。證大菩提。轉大法輪。入大涅槃故。

  釋曰。由斷所斷獲得無垢無掛礙智故。斷殊勝無間次說果智殊勝。自性身中非假所立故名自性。是所依止故名為身。法性即身故名法身;蚴侵T法所依止處故名法身。言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者。謂于一切法得自在轉。亦所依止故名一切法自在轉所依止。或依持業(yè)釋。受用身中依法身者。由有彼故而得有此。種種諸佛眾會所顯者。謂有佛土諸大菩薩眾所云集。由此了知故名所顯。即是西方極樂土等。清凈佛土大乘法樂為所受故者。謂于清凈佛國土中。受用種種大乘法樂。領解義故;蛴谇鍍舴饑林。受用種種金銀等寶。諸佛菩薩展轉受用妙色身等。及受經等種種法義。安立自相及共相故。何者所依復是誰依。謂前無垢無掛礙智。由此妙智增上力故能令安住不可思議解脫。已入大地諸大菩薩。清凈佛土大乘法樂。相現(xiàn)智生。變化身中依法身者。如前已說。謂由果智殊勝力故。從睹史多天宮現(xiàn)沒。乃至涅槃。此即能令余相續(xù)中。與人同分識相生起。

  論曰。此中說一嗢拖南頌。

  相證得自在依止及攝持

  差別德甚深念業(yè)明諸佛

  釋曰。略標總義名嗢拖南相證得等是所標義。

  論曰。諸佛法身以何為相。應知法身略有五相。

  釋曰。初總標相復有五種下轉依等別釋五相。

  論曰。一轉依為相。謂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性故。轉得解脫一切障于法自在轉,F(xiàn)前清凈分依他起性故。

  釋曰。轉滅一切障雜染分依他起性故者。謂轉雜染分依他起性。似所取相及能取相。令永不生故。轉得解脫一切障。于法自在轉現(xiàn)前清凈分依他起性故者。謂轉得所取能取無性所顯離垢真如圓成實性。及得于一切法自在而轉,F(xiàn)在前因極清凈分依他起性故。

  論曰。二白法所成為相。謂六波羅蜜多圓滿得十自在故。此中壽自在心自在眾具自在由施波羅蜜多圓滿故。業(yè)自在生自在由戒波羅蜜多圓滿故。勝解自在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愿自在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神力自在五通所攝。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智自在法自在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

  釋曰。白法所成為相等者。謂諸聲聞所得轉依。唯是煩惱永斷所顯。無有白法所成為相。若諸菩薩所得轉依修習六種波羅蜜多極圓滿故。白法自性十種自在以為其相。于此時中無有一念是無記分。況染污分。此中已下釋十自在壽自在者。謂隨所欲能舍命故。心自在者。謂于生死無染污故。又隨意樂能正為他引攝眾具。于中自在運轉其心名心自在。眾具自在者。謂飲食等諸資生具。隨意所樂能積集故。眾具資財其義是一。由施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由法施無畏施財施圓滿。如其所應得此果故。業(yè)自在者。謂于諸業(yè)得大自在。唯作善業(yè)非惡無記。及于其中勸他作故。生自在者。謂于一切應所生處。如其所欲現(xiàn)受生故。由戒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二自在是尸羅果。由具戒者唯造善業(yè)故。又具戒者所愿皆成故。勝解自在者。謂于地等發(fā)起勝解。令成金等如所勝解地等金等隨勝解轉。由忍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此自在是其忍果。如昔因時樂修忍故。隨諸有情心所樂轉故。今獲得地等金等隨勝解轉。愿自在者。謂隨所愿一切事成。由精進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此自在是精進果。由昔因時修精進故。于諸有情諸利樂事無有懈廢。故于今時所愿自在。神力自在五通所攝者。謂隨意樂引發(fā)種種最勝神通。由靜慮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此自在是靜慮果。由昔因時樂修定故。隨諸有情所應作事。證入種種靜慮等至故。于今時得定所作神通自在。智自在者。謂隨所有種種言音。智現(xiàn)前故。法自在者。謂隨意樂宣說契經應頌等故。由般若波羅蜜多圓滿故者。謂此自在是般若果。由昔因時樂修慧故。隨其類音為說正法故。今證得殊勝般若。妙達言音巧說正法。

  論曰。三無二為相。謂有無無二為相。由一切法無所有故?账@相是實有故。有為無為無二為相。由業(yè)煩惱非所為故。自在示現(xiàn)有為相故。異性一性無二為相。由一切佛所。依無差別故。無量相續(xù)現(xiàn)等覺故。此中有二頌。

  我執(zhí)不有故于中無別依

  隨前能證別故施設有異

  種性異非虛圓滿無初故

  無垢依無別故非一非多

  釋曰。有無無二為相者。謂非有相以一切法遍計所執(zhí)皆無有故。亦非無相。以空所顯自性有故。有為無為無二為相者。以業(yè)煩惱非所為故非有為相。于能示現(xiàn)似有為法得大自在。數數示現(xiàn)似有為故非無為相。異性一性無二為相者。以佛法身體是其一故非異相。無量依止各別證得故非一相。俱一無故名無二相。復以二頌攝如是義令其易了。所謂我執(zhí)不有故等。若于是處有其我執(zhí)計自為我。執(zhí)外為他即于其中分別自他。此彼各異。于法身中無有我執(zhí)。故無分別。此彼有異。若爾云何說有多佛。隨前能證有差別故。施設有異。謂隨菩薩能證位別施設有異。隨順世間名言故說。此是釋迦牟尼。此是勝觀佛等。種性異故者。謂本因性有差別故。非唯一佛。種性有二。一本性住種性。謂無始來六處殊勝。展轉相續(xù)法爾所得。二習所成種性。謂從先來善友力等數習所成。本性住性有差別故。習所成性有其多種。種性多故。執(zhí)唯一佛更無余佛不應道理。非虛故者。有多菩薩依前種性。各別修集菩提資糧。若唯一佛一證菩提。余無所證。彼集資糧應空無果。不應道理。圓滿故者。謂諸如來遍于各別所化有情。成立利益安樂正事。謂于三乘如應安立。若唯一佛。是則不可安立有情置于佛乘。以更無有第二佛故。是則如來所作佛事應不圓滿。是故定應許有多佛。無初故者。謂諸如來前前出世。猶如生死無有最初。離集資糧自然成佛不應理故。離逢事佛能集資糧不應理故。由此決定非唯一佛。又不應執(zhí)定有多佛。無垢所依無差別故。無漏法界名無垢依。由智殊勝畢竟遣除客塵垢故。于此無漏真法界中。不可定執(zhí)諸佛有異。是故諸佛非一非多。

  論曰。四常住為相。謂真如清凈相故。本愿所引故。所應作事無竟期故。

  釋曰。恒無變易相續(xù)無斷。是故說言常住為相。由三因緣成立此相。真如清凈相故者。此顯真如性常無變。顯成佛果說為法身性。若變易即非真如。是故常住本愿所引故者。謂諸如來皆先發(fā)起如是大愿。我當度脫無量有情。令般涅槃諸有情類未般涅槃。愿所引果相續(xù)不絕。是故常住。此愿所引離相續(xù)。常道理不成。所應作事無竟期故者。謂先大愿所應作事無究竟期。諸有情類量無邊故。乃至有情相續(xù)不斷。佛所作事恒無斷故說名為常。

  論曰。五不可思議為相。謂真如清凈自內證故。無有世間喻能喻故。非諸尋思所行處故。

  釋曰。言思議者。謂依道理審諦思惟。起分別智尋思所攝。譬喻所顯。諸佛非此所行處故。不可思議。超過一切尋思地故。唯應信解不應思議。

  論曰。復次云何如是法身。最初證得。謂緣總相大乘法境無分別智。及后得智。五相善修于一切地善集資糧。金剛喻定破滅微細難破障故。此定無間離一切障故得轉依。

  釋曰。信解亦名初得法身。法行亦爾。為簡彼故說現(xiàn)證得。但言證得非生起者。體是常故。緣總相等其義易了。五相善修者。謂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及無自性。名為五相。又集總等五相善修。成辦五果謂念念中銷融一切粗重依止。離種種想得法苑樂。能正了知周遍無量無分限相。大法光明順清凈分。無所分別無相現(xiàn)行。為令法身圓滿成辦。能正攝受后后勝因。破滅微細難破障故者。顯示此定喻金剛因。譬如金剛其性堅固能破難破。如是此定超諸下類能破難破不染無知。能發(fā)無上清凈智道故譬金剛。此定無間離一切障故。得轉依者。由無分別及后得智故。證轉依得佛法身。

  論曰。復次法身由幾自在而得自在。略由五種。一由佛土自身相好無邊音聲。無見頂相自在。由轉色蘊依故。二由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由轉受蘊依故。三由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由轉想蘊依故。四由現(xiàn)化變易。引攝大眾引攝白法自在。由轉行蘊依故。五由圓鏡平等觀察成所作智自在。由轉識蘊依故。

  釋曰。由轉五蘊依故。得五自在。諸聲聞等怖畏苦故永斷諸蘊。如愚癩人自舍身命。若諸菩薩攝巧方便。轉滅有罪色等諸蘊。轉起無罪色等諸蘊。如智癩人求諸良藥。轉有病身成無病身。此中由轉色蘊依故。得能示現(xiàn)佛土自在。如其所欲現(xiàn)金銀等諸佛土故。得能示現(xiàn)自身自在。隨心所思皆能示現(xiàn)。于其種種大集會中。隨諸所化有情機宜。各別現(xiàn)故。得能示現(xiàn)相好自在。隨所愛樂示現(xiàn)種種妙相好故。得能示現(xiàn)無邊音聲無見頂相二種自在,F(xiàn)佛音聲量無邊故,F(xiàn)佛頂相無能見故。由轉受蘊依故。得無罪無量廣大樂住自在應知。此中離煩惱故名為無罪。有眾多故名為無量。超過一切三界樂故名為廣大。由轉想蘊依故。得能辯說一切名身句身文身自在。以能取相是想自性。由攝如是資糧為因。轉得如是功能差別。由此能于名身等事。隨其所欲自在能住。由轉行蘊依故得能現(xiàn)化變易引攝大眾引攝白法自在。謂行蘊中思最為勝。由此思故于現(xiàn)化等自在。能轉現(xiàn)化自在者。如其所欲能現(xiàn)化故。變易自在者。如其所欲轉變地等成金等故。引攝大眾自在者。如意所樂引攝天等諸大眾故。引攝白法自在者。如意所樂令無漏法現(xiàn)在前故。由轉阿賴耶識等八事識蘊得大圓鏡智等四種妙智。如數次第或隨所應。當知此中轉阿賴耶識故得大圓鏡智。雖所識境不現(xiàn)在前而能不忘不限時處。于一切境常不愚迷。無分別行能起受用。佛智影像。轉染污末那故得平等性智。初現(xiàn)觀時。先已證得。于修道位轉復清凈。由此安住無住涅槃。大慈大悲恒與相應。能隨所樂現(xiàn)佛影像。轉意識故。得妙觀察智。具足一切陀羅尼門三摩地門。猶如寶藏。于大會中能現(xiàn)一切自在作用。能斷諸疑能雨法雨。轉五識故得成所作智。普于十方一切世界。能現(xiàn)變化從睹史多天宮而沒乃至涅槃。能現(xiàn)住持一切有情利樂事故。

  論曰。復次法身由幾種處。應知依止略由三處。一由種種佛住依止。此中有二頌。

  諸佛證得五性喜皆由等證自界故

  離喜都由不證此故求喜者應等證

  由能無量及事成法味義德俱圓滿

  得喜最勝無過失諸佛見常無盡故

  二由種種受用身依止。但為成熟諸菩薩故。三由種種變化身依止。多為成熟聲聞等故。

  釋曰。由幾種處應知依止者。此問法身與幾種法為所依止。略由三處者。廣即無量功德依止。今且略說但由三處。由種種佛住依止者。由諸如來所得法身。與所安住種種天住圣住梵住為所依止。諸天住中如來多住第四靜慮。諸圣住中如來多住空解脫門。諸梵住中多住其悲。如是種種如來所住。勝聲聞等。為顯如來所證涅槃勝聲聞等所得涅槃故。說諸佛證得五性喜等。證自界者。證自法界。于此修治正作證故名為等證。言離喜者。謂諸如來證自法界。安住五喜。諸聲聞等證如斬首。永滅涅槃遠離。如是最勝歡喜故。求喜者應等證者。謂諸菩薩勤求五喜。應正求證此真法界。何等為五。所求勝喜故次說言。由能無量及事成等。由因別故爾所喜異。能謂堪能。言無量者。謂過無量殑伽沙數。諸佛如來所有堪能。同依法身。一切和雜平等無異。由見如是能無量故。生大歡喜。及者集義。事者所作。一切有情諸利樂事。隨彼所能無倒安立于三乘等。成謂成辦。經無量時此所作事無礙轉故。由見堪能。所應作事亦無量故生大歡喜。言法味者。謂契經等無上法味。謂證真諦所得理味。義圓滿者。謂契經等法所詮義皆得圓滿。隨自意樂現(xiàn)在前故。德圓滿者。謂神通等功德圓滿。由見法味亦無量故。見義圓滿亦無量故。見德圓滿亦無量故。生大歡喜。復有說言。義謂涅槃。德謂隨樂所起功德。俱圓滿故并生大喜。得喜最勝無過失。諸佛見常無盡故者。謂諸如來見自身中真如一味。能無量等所生大喜。雖入涅槃亦常無盡。是故最勝無有過失。出三界故名為最勝。煩惱所知二障并習皆永斷故。名無過失。由種種受用身依止等者。謂由法身為增上緣彼得轉故。說名依止。非如日光依日道理。與變化身為所依止其義亦爾。言多為者。攝取勝解行地菩薩。以劣信解諸聲聞等。雖見佛身不應成熟。初業(yè)菩薩當知亦爾。已入大地諸菩薩眾。不由化身方得成熟。通達甚深廣大法故。

  論曰。應知法身由幾佛法之所攝持。略由六種。一由清凈。謂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二由異熟。謂轉色根得異熟智故。三由安住。謂轉欲行等住。得無量智住故。四由自在。謂轉種種攝受業(yè)自在。得一切世界無礙神通智自在故。五由言說。謂轉一切見聞覺知言說戲論。得令一切有情心喜辯說智自在故。六由拔濟。謂轉拔濟一切災橫過失。得拔濟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智故。應知法身由此所說六種佛法之所攝持。

  釋曰。就自性攝以顯攝持法身自性。由清凈者。謂由清凈佛法攝持法身自性。以其法身體清凈故。凈誰轉誰而得清凈。為答此問說如是言。轉阿賴耶識得法身故。由阿賴耶識執(zhí)持一切雜染種子。對治起時轉滅如是一切染種。轉得隨順一切無罪圓滿功德。譬如世間阿揭陀藥。能變有毒令成無毒。故說名轉。由異熟者。謂由異熟佛法攝持。法身自性轉色根者。謂轉眼等有色諸根。得異熟智者。謂所轉舍是異熟故。假說轉得亦名異熟。如昔所得異熟諸根。今得善智假名異熟。由安住者。謂由安住佛法攝持法身自性。轉欲行等者。謂等取勝解行等。由轉彼故證得息滅一切有情諸災患智。由自在者。謂由自在佛法攝持法身自性。攝受業(yè)者。謂諸世間商賈營農事王等業(yè)。由轉彼故證得無礙神通自在。由言說者。謂由言說佛法攝持法身自性。由轉世間見等言說。證得見聞覺知自在。由此逮得一切有情心喜妙智。由拔濟者。謂由拔濟佛法攝持法身自性。災橫等者。謂如世間國王家等所生憂苦;蛴H友力;蜇攲毩。而能息除。由轉此故。證得息除一切有情一切災橫過失妙。智轉舍如是六種世。法轉得如是六種佛法。

  論曰。諸佛法身當言有異。當言無異。依止意樂業(yè)無別故。當言無異。無量依身現(xiàn)等覺故。當言有異。如說佛法身受用身亦爾。意樂及業(yè)無差別故。當言無異。不由依止無差別故無量依止。差別轉故。應知變化身如受用身說。

  釋曰。諸佛法身。依止意樂作業(yè)無別故無有異。諸佛真如無有異故。依止無別。一切皆為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意樂同故意樂無別。一切皆同利他為勝,F(xiàn)等正覺般涅槃等。種種作業(yè)故業(yè)無別。無量依身現(xiàn)等覺故。當言有異者。謂由無量別別依身。菩提薩埵現(xiàn)成佛故。非無有異如前廣說。如說法身受用亦爾。此說意樂及業(yè)無別。不說依止無有差別。無量依止差別轉故。謂于一切別世界中。諸佛國土眾會名號身量相好受法樂等各不同故。佛變化身應知亦爾。

  論曰。應知法身幾德相應。謂最清凈四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無諍愿智。四無礙解六神通三十二大士相八十隨好。四一切相清凈十力四無畏。三不護三念住拔除習氣。無忘失法大悲。十八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等功德相應。

  釋曰。此中顯說諸佛世尊共聲聞等。所有清凈殊勝功德。最清凈者。顯此功德永斷煩惱及所知障身中起故。如是所說最清凈言。應知遍在一一功德。四無量者。謂緣無量有情為境。慈悲喜舍。言解脫者。謂八解脫。所謂有色觀諸色等。言勝處者。謂八勝處。言遍處者。謂十遍處。無諍愿智更無差別。四無礙解者。謂法無礙解義無礙解訓詞無礙解辯說無礙解。六神通者。謂如意通為初。漏盡智為后。三十二大士相者。謂妙輪相印手足等。八十隨好者。謂鼻修直等。四一切相清凈者。謂所依清凈所緣清凈。心清凈智清凈。言十力者。謂處非處智力。業(yè)異熟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根勝劣智力。種種勝解智力。種種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死生智力。漏盡智力。四無畏者。謂佛世尊自發(fā)誠言。我是真實正等覺者。若有難言。于如是法不正等覺。我于彼難正見無緣是第一無畏。又發(fā)誠言。我是真實諸漏盡者。若有難言。如是如是諸漏未盡。我于彼難正見無緣。是第二無畏。又發(fā)誠言。我為弟子說出離道。若有難言修如是道非正出苦。我于彼難正見無緣。是第三無畏。又發(fā)誠言。我為弟子說障礙法染必為障。若有難言。雖染彼法不能為障。我于彼難正見無緣。是第四無畏。于此四中皆應廣說。正見彼難無有緣故。得大安隱。得安隱故都無所畏。三不護者。謂諸如來所有身業(yè)清凈現(xiàn)行無不清凈,F(xiàn)行身業(yè)慮恐他知可須藏護。如是名為第一不護。如說身業(yè)語業(yè)意業(yè)。亦如是說是三不護。三念住者。謂諸如來說正法時。一類弟子恭敬屬耳。住奉教心精進修行。法隨法行。如來于彼無悅無喜心不踴躍。一類弟子不生恭敬翻前廣說。如來于彼不生恚恨。不生不忍非不保任。一類弟子亦生恭敬。亦不恭敬乃至廣說。如來于彼其心無二。謂不喜悅亦不恚恨。于彼一切遍住妙舍。拔除習氣者。謂永拔除雖無煩惱。而有煩惱相似所作。騰躍等事。無忘失法者。謂于利樂諸有情事。正念正知不過時分。言大悲者。謂于有情利樂意樂大義當說。十八不共佛法者。謂不同義是不共義。即諸如來無有誤失如阿羅漢。雖盡諸漏為乞食故出游城邑;蛴谝粫r與惡象惡馬惡牛惡狗等共同游止;蛴谝粫r足踐叢刺諸惡蛇等齊足跳躑;蛴谝粫r入如是。舍與諸母邑不依正理而作語言;蛴诹忠吧釛壓玫蓝袗郝贰;蚺c怨賊師子猛獸及他妻等同共游止。如是等類諸阿羅漢所有誤失諸佛皆無。又諸如來無卒暴音如阿羅漢;蛴谝粫r游行林野迷失道路;蛉肟照瑩P聲叫喚發(fā)大暴音;蛞虿蝗玖暁膺^失。聚唇露齒而現(xiàn)大笑。如是等類。諸阿羅漢卒暴音聲諸佛皆無。又諸如來無忘失念。如阿羅漢有不染污久遠所作。久遠所說諸忘失念諸佛皆無。又諸如來無種種想。如阿羅漢于有余生死。一向起極厭逆想。于無余涅槃。一向起極寂靜想。如來于彼有余生死無余涅槃。無差別想住最勝舍。又諸如來無不定心。如阿羅漢斂心方定出即不定。如來于彼一切分位無不定心。又諸如來無不擇舍。如阿羅漢不以智慧簡擇有情諸利樂事。而便棄舍。如來無有如是等類不擇而舍。又諸如來無有欲等六種退失。如阿羅漢于能永凈所知障中。有未得退。謂志欲退精進退念退定。退慧退解脫退。如是六退諸佛皆無。又諸如來身語意業(yè)智為前導。隨智而轉。如阿羅漢或于一時善身業(yè)轉。或于一時無記業(yè)轉。語業(yè)意業(yè)當知亦爾。如來三業(yè)智前導故。隨智轉故無有無記。智等起故名智前導。智俱行故名隨智轉。又諸如來于三世境若知若見無著無礙。如阿羅漢于三世事非暫起心即能解故。知見有著不能一切悉了知故。知見有礙。如來于彼三世事中。暫起心時即遍解知一切境界。是故知見無著無礙。由是因緣此十八種。一一皆名不共佛法。一切相妙智者。謂于一切蘊界處中善能了知。一切行相等者。等余無量功德法身相應。

  論曰。此中有多頌。

  釋曰。于此法身能依不共諸功德中。以贊頌門結句道理分別開示。

  論曰。

  憐愍諸有情起和合遠離

  常不舍利樂四意樂歸禮

  釋曰。今此頌中顯四無量。憐愍諸有情者。是總句。起和合意樂者。顯慈無量。欲令有情樂和合故。起遠離意樂者。顯悲無量。欲令有情遠離苦故。起常不舍意樂者。顯喜無量。欲令有情不舍樂故。起利樂意樂者。顯舍無量。欲令有情獲得利益及安樂故。舍謂棄舍。欲令有情舍樂受等煩惱隨眠。不舍有情又處中住說名為舍。緣此功德歸依敬禮諸佛法身。故名歸禮。余頌準此一切應知。

  論曰。

  解脫一切障牟尼勝世間

  智周遍所知心解脫歸禮

  釋曰。解脫一切障者。此句顯示諸佛解脫勝聲聞等。牟尼勝世間者。此句顯示諸佛勝處勝聲聞等。智周遍所知者。此句顯示諸佛遍處勝聲聞等。非如聲聞乘等唯有八種解脫。八種勝處。十種遍處。解脫為先而有勝處。勝處為先而有遍處。由此門故作意思惟解脫一切障。勝一切世間。智周一切境心解脫者。具上三德心離系縛。

  論曰。

  能滅諸有情一切惑無余

  害煩惱有染常哀愍歸禮

  釋曰。此頌顯無諍。世俗智為性。不同聲聞所得無諍將入城邑先審觀察。若一有情當緣我身隨起一種煩惱諍者。即便不入。如來觀見雖諸有情當緣佛身起諸煩惱。若彼堪任受佛化者。即便往彼方便調伏。令滅煩惱。能滅諸有情一切惑無余者。非如聲聞住無諍定。方便遠離不令自身。作少有情生煩惱緣。唯伏欲界有事煩惱。非余煩惱。諸佛不爾方便能滅一切有情。一切煩惱令無有余。害煩惱者。唯害煩惱不害有情有染。常哀愍者。若諸有情有煩惱染。佛常哀愍而不訶害。如有頌言。

  如咒鬼良醫(yī)治諸鬼所魅

  但訶害鬼魅非鬼所魅者

  如是大悲尊治煩惱所魅

  但訶害煩惱不訶害有情

  論曰。

  無功用無著無礙常寂定

  于一切問難能解釋歸禮

  釋曰。此頌顯愿智勝聲聞等。由五相故。謂無功用故無著故無礙故常寂定故。一切疑難能解釋故。諸聲聞等所得愿智。隨其所愿而入于定。唯能知此不知其余。佛即不爾。由無功用智不作功用。如末尼天樂隨愿能知一切境界。由無著智于所知境皆無滯故。由無礙智斷煩惱障并習氣故。由常寂定定障斷故。如有頌言。

  那伽行寂定那伽住寂定

  那伽坐寂定那伽臥寂定

  由此所發(fā)微妙愿智。于一切時善能解釋一切問難。

  論曰。

  于所依能依所說言及智

  能說無礙慧常善說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四無礙解。言所依者。謂諸教法即契經等。言能依者。謂所詮義。如是二種皆名所說。所作業(yè)故。言智二種皆是能說。作者作具等所起故。無礙慧者。謂于此中無退轉智。常善說者由具四種無礙解故。常能善說。若于所依無礙覺慧名法無礙。于法異門無掛礙故。若于能依無礙覺慧名義無礙。于一切法自相共相無掛礙故;蛴谥T法別義意趣無掛礙故。若于其言無礙覺慧名訓詞無礙。于諸國土各別境界種種言詞。隨自展轉異想隨說無掛礙故;蛴谥T法訓釋言詞無掛礙故。若于分析諸法智中。無礙覺慧名辯說無礙。于能辯析諸法智中無掛礙故。

  論曰。

  為彼諸有情故現(xiàn)知言行

  往來及出離善教者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六種神通。為彼諸有情者。此是總句。善教者。言一一皆有。善者妙也。教者言也。為令勝進說微妙言。名善教者故,F(xiàn)善教者。是如意通。隨所應化故往其所。現(xiàn)大神變善教彼故。知言善教者。是天耳通。聽聞遠住。有義言詞一切音聲。如其所應為說法故。知行善教者。是心差別通。知心勝劣。善教彼故。知往善教者。是宿住隨念智通。了達過去善教彼故知來善教者。是死生智通。了達未來善教彼故。知出離善教者。是漏盡智通。知斷煩惱善教彼故。

  論曰。

  諸眾生見尊皆審知善士

  暫見便深信開導者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諸相隨好。法身是現(xiàn)相好所依故。就相好歸禮法身。諸眾生見尊皆審知善士者。一切世間由見世尊具相隨好。皆悉審知是大善士。諸眾生者。通攝當時及于后時堪受化者。暫見便深信者。暫見世尊具相隨好。便深凈信。知是世間善開導者。

  論曰。

  攝受住持舍現(xiàn)化及變易

  等持智自在隨證得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四一切相清凈。攝受住持舍者。顯所依清凈。依止靜慮如其所欲。隨樂長短能于自身。攝受住持棄舍自在,F(xiàn)化及變易者。顯所緣清凈;鞣N種未曾生色。名為現(xiàn)化。轉變種種已曾生色。成金銀等名為變易。于此一切變化品。類皆得自。在等持自在者。顯心清凈。隨其所欲三摩地門自在而轉。一一剎那如其意樂。能入諸定。智自在者。顯智清凈。如其所欲陀羅尼門任持自在。隨證得者。隨順證得上四清凈。

  論曰。

  方便歸依凈及大乘出離

  于此誑眾生摧魔者歸禮

  釋曰。此頌顯十力。謂于善趣惡趣方便諸業(yè)。歸依世出世凈。大乘出離四種義中。魔誑眾生。此中顯說能摧彼魔十力業(yè)用。言方便者。善趣方便。謂諸善業(yè)。惡趣方便。謂不善業(yè)。宣說如是趣方便時。魔于其中誑惑而住言不如是。與是相違說不善業(yè)。為善趣方便。說諸善業(yè)為惡趣方便。或說一切皆無有因。或說一切自在天等以為其因。處非處力能摧彼說。訓釋詞者。處名所以。有所容受。若無所以。無所容受。說名非處。謂無處無容諸眾生類。無因惡因而當得有。此復云何。由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謂無明緣行等。非自在天等。令次第得生。言歸依者。所謂諸業(yè)。如說世間皆由自業(yè)。業(yè)為依止業(yè)作歸依。說此業(yè)時魔于其中誑惑而住。廣如前說。由第二業(yè)異熟智力。能摧彼說無所掛礙謂。諸有情業(yè)所分別高下勝劣。不由無因自在天等。廣如前說所言凈者。謂世間凈及出世凈。暫時畢竟伏諸煩惱。永害隨眠。由諸靜慮等持等至及圣道故。說此凈時魔于其中誑惑而住。廣如前說。由靜慮等持等至智力。能摧彼說無所掛礙。及大乘出離者。此顯余力所作業(yè)用。謂說大乘究竟出離佛果德時。魔于其中誑惑而住。言此無上正等菩提極難可得。宜求聲聞究竟出離。由余七力能摧彼說無所掛礙。

  論曰。

  能說智及斷出離能障礙

  自他利非余外道伏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四無所畏。能說智者。謂佛誠言我是真實正等覺者。即是遍知一切法。智能說斷者。謂佛誠言我是真實諸漏盡者。即是煩惱諸漏永盡。如是二種依自利說。能說出離者。謂佛誠言我為弟子說出離法。真實出離。能說能障礙者。謂佛誠言我為弟子說能障法。真實能礙如是二種依利他說。如是四種名自他利。非余外道伏者。顯離怖畏釋無畏義。非余外道所能降伏。是故無畏。

  論曰。

  處眾能伏說遠離二雜染

  無護無忘失攝御眾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不護念住。處眾能伏說者。謂處大眾能伏他說。以身業(yè)等及諸威儀。皆無丑惡可須藏護。恐彼譏嫌。是故處眾能伏他說。如是即明三種不護。遠離二雜染者。謂恭敬聽不恭敬聽。弟子眾中善住念故。遠離愛恚。如是即明三種念住。由此無護無忘失故。能善攝御諸弟子眾。

  論曰。

  遍一切行住無非圓智事

  一切時遍知實義者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拔除習氣。遍一切行住者。謂于聚落或于城邑為乞食故。往返經行于樹下等。身四威儀寂然而住。無非圓智事者。謂聲聞等雖盡煩惱猶有習氣。隨縛所作掉舉等事。如彼尊者大目揵連。五百生中常作獼猴。由彼習氣所隨縛故。雖離煩惱而聞樂時作獼猴跳躑。有一獨覺。昔多生中曾作淫女。今余習故時莊飾面。如是等類非一切智所應作事。世尊皆無。是名如來不共功德。一切時遍知實義者者。非如外道掊刺拏等。非是真實一切智者。故說如來是其實義一切智者。順結頌法故顛倒說;虼司淞x前后各別。一切時遍知者。此顯佛是一切智者。實義者者。此顯佛是有實義者。如人有杖說為杖者。

  論曰。

  諸有情利樂所作不過時

  所作常無虛無忘失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無忘失法。諸有情利樂所作不過時者。謂佛世尊若有所化。若于爾時應有所作。即便為彼即于爾時。作所應作終不失時。如有頌言。

  譬如大海水奔潮必應時

  佛哀愍眾生赴感常無失

  所作常無虛者。謂佛所作不空無果。無忘失者。所作應時常無忘失。

  論曰。

  晝夜常六返觀一切世間

  與大悲相應利樂意歸禮

  釋曰。此顯大悲。利益安樂意樂為體。此言大者。福智資糧圓滿證故。令脫三苦為行相故。三界有情為所緣故。于諸有情心平等故。決定無有勝此者故。晝夜常六返觀一切世間者。此顯大悲所作業(yè)用。謂佛世尊于晝夜分。各三時觀一切世間。誰善法增誰善法減。誰善根熟誰根未熟。誰是堪受勝生法器。誰是堪受定勝法器。誰是佛乘器。誰是余乘器。如是等。

  論曰。

  由行及由證由智及由業(yè)

  于一切三乘最勝者歸禮

  釋曰。此顯十八不共佛法。言由行者。此說行時一切事業(yè)。即是如來無有誤失。乃至無有不擇而舍。及由證者。即是住時六種無退。謂欲無退乃至第六解脫無退。言由智者。謂于三世無著無礙智見而轉。及由業(yè)者。即是如來身語意業(yè)。智為前導隨智而轉。于一切三乘最勝者者。此顯佛于一切聲聞及獨覺乘最為殊勝。由與十八不共功德具相應故。

  論曰。

  由三身至得具相大菩提

  一切處他疑最勝者歸禮

  釋曰。此頌顯示一切相妙智性。一切行相皆正了知名一切相妙智。此妙智體名一切相妙智性。即是一切所知境界。一切行相殊勝智體。言三身者。謂自性等。由此三身至得具相無垢無礙妙智自性大菩提果。言具相者具一切相。有說無常等十六種行相名一切相。菩提用彼為先因故。有余復說。即此及余一切諸法皆無自性。無生無滅本來寂靜自性涅槃無所得相名一切相。有余復說。非于此中說治所治諸品類相。然說一切義利圓滿。如如意珠具一切相。我今觀此一切相者。即是一切障斷品類。所以者何。永斷一切障品類故。謂斷一切所知障品及斷一切習氣品故。又此具相大菩提者。即是正知一切境相。是故能斷一切他疑。一切處者一切世間他疑。即是所有人天一切疑惑。于此他疑皆悉能斷。由此能斷一切人天疑惑作用。顯一切相妙智殊勝。

  論曰。諸佛法身與如是等功德相應。復與所余自性因果業(yè)相應轉。功德相應。是故應知諸佛法身無上功德。此中有二頌。

  尊成實勝義一切地皆出

  至諸眾生上解脫諸有情

  無盡無等德相應現(xiàn)世間

  及眾會可見非見人天等

  釋曰。法身與此功德相應。復與余六功德相應。此略標義。二頌廣釋。尊成實勝義者。謂佛法身成實勝義。真如所顯此即宣說法身自性功德。相應說力差別相應無失。譬如說火暖德相應。一切地皆出者。是極喜等一切十地。皆出離義。此則成實勝義之因。至諸眾生上者。一切智性于諸有情最為殊勝。此即成實勝義之果。解脫諸有情者。即是成實勝義之業(yè)。無盡無等德相應者。與諸功德相屬相應。無邊不共力無畏等無盡無等德相應故,F(xiàn)世間及眾會可見者。謂變化身出現(xiàn)世間。及受用身處大眾會。二皆可見。非見人天等者。謂佛法身非人天等之所能見。此說世尊三身差別。以顯轉義。轉謂體性轉變差別。于三身中。二身可見一非可見。

  攝大乘論釋卷第十

  釋果智分第十一之二

  論曰。復次諸佛法身甚深最甚深。此甚深相云何可見。此中有多頌。

  釋曰。諸佛法身甚深者。說此法身自性。難覺世聰明者。所有覺慧尚不解故。最甚深者。說此法身差別難覺。諸聲聞等所有覺慧不能行故。如是甚深以十二頌。略當顯示。

  論曰。

  佛無生為生亦無住為住

  諸事無功用第四食為食

  釋曰。此頌顯生住業(yè)住甚深。佛無生為生者。諸佛無生而現(xiàn)有生。名生甚深。亦無住為住者。生死涅槃無住為住。此即安住無住涅槃名住甚深。諸事無功用者。不由功用作一切事。猶如世間末尼天樂。名業(yè)甚深。第四食為食者。食有四種。一不清凈依止住食。謂具縛者。由段等食令身安住。二凈不凈依止住食。謂若生在色無色界。由觸意思識食安住已離欲故無有段食。預流向等是有學故。亦凈不凈依止住食。彼由四食自體安住。三一向凈依止住食。謂由四食阿羅漢等自體安住。四唯示現(xiàn)依止住食。謂佛世尊示現(xiàn)受用段等四食。如來食時實不受食。亦不假食自身安住。然順世間示現(xiàn)受食。示現(xiàn)假食其身安住,F(xiàn)受第四食得住故。名住甚深。

  論曰。

  無異亦無量無數量一業(yè)

  不堅業(yè)堅業(yè)諸佛具三身

  釋曰。此頌顯示安立數業(yè)甚深。無異者。顯安立甚深以無差別而安立故。亦無量者。顯數甚深。此顯安立其數無量。無數量一業(yè)者。雖有無量而無別業(yè)。何者一業(yè)變化受用業(yè)無差別。成他利故。不堅業(yè)堅業(yè)者。自性身業(yè)是其堅住。余二身業(yè)是不堅住。如是一切。名業(yè)甚深。

  論曰。

  現(xiàn)等覺非有一切覺非無

  一一念無量有非有所顯

  釋曰。此頌顯示現(xiàn)等覺甚深。現(xiàn)等覺非有者。依他起中遍計所執(zhí)性非有故。一切覺非無者。依他起中圓成實性是真有故。一一念無量者。謂過無量殑伽沙數諸世界中。念念俱時有無量佛現(xiàn)等覺故。有非有所顯者。謂諸如來是有非有?招运@成尊位故。

  論曰。

  非染非離染由欲得出離

  了知欲無欲悟入欲法性

  釋曰。此頌顯示離欲甚深。云何非染斷貪纏故。非離染者。非速永斷貪隨眠故。由欲得出離者。由留如是隨眠貪故。得大菩提。若斷如是貪隨眠者。應同聲聞等疾入涅槃故。了知欲無欲者。了知遍計所執(zhí)貪欲無欲性故。悟入欲法性者。悟入作證欲法真如。

  論曰。

  諸佛過諸蘊安住諸蘊中

  與彼非一異不舍而善寂

  釋曰。此頌顯示斷蘊甚深。諸佛過諸蘊者。謂諸如來超過一切遍計所執(zhí)色等諸聚。如實觀見遍計所執(zhí)不可得故。安住諸蘊中者。謂佛安住法性蘊中。與彼非一異者。謂法性蘊與彼遍計所執(zhí)諸蘊。不可說異遍計所執(zhí)性本無故。不可說一遍計所執(zhí)順雜染故。法與法性非一非異。不舍而善寂者。謂不棄舍法性諸蘊。即是妙善永寂滅故。

  論曰。

  諸佛事相雜猶如大海水

  我已現(xiàn)當作他利無是思

  釋曰。此頌顯示成熟甚深諸佛事相雜者。謂諸如來所作一切利益安樂有情事業(yè)。展轉和同合成一味不可分別。問此事如何等。答猶如大海水。謂如大海眾流所歸水同一味不可分別。一切同作魚等饒益。我已現(xiàn)當作他利無是思者。離功用心思惟他利三時差別。而能任運起利他事。如帝釋等末尼天樂。雖無思慮而有作用。

  論曰。

  眾生罪不現(xiàn)如月于破器

  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

  釋曰。此頌顯示顯現(xiàn)甚深。問若如來身是常住者。于一切時何故不現(xiàn)。答眾生罪不現(xiàn)。如月于破器。如破器中水不得住月影。不現(xiàn)此非月過。是器之失。眾生身中無奢摩他清潤定水。佛影不現(xiàn)非如來過。是眾生失。水喻等持清潤性故。如說如來是真妙善無漏法影有感斯現(xiàn)。若無感者猶如生盲不能睹見。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者。謂諸佛日放契經等正法言光。遍照一切有情世間。有緣斯見余不見者。是其自過非如來失。如世間日流光遍照有目者。睹盲者不見。

  論曰。

  或現(xiàn)等正覺或涅槃如火

  此未曾非有諸佛身常故

  釋曰。此頌顯示示現(xiàn)等覺涅槃甚深;颥F(xiàn)等正覺或涅槃如火者。如世間火有處燒燃有處息滅。諸佛亦爾。于諸善根未成熟者現(xiàn)等正覺。令其成熟速得解脫。于諸善根已得成熟已解脫者現(xiàn)般涅槃。無所為故。此未曾非有等其義易了。

  論曰。

  佛于非圣法人趣及惡趣

  非梵行法中最勝自體住

  釋曰。此頌顯示住甚深。于非圣法最勝自體住者。謂于不善由最勝自體住。最勝住即空無愿及無相住。緣不善法而安住故。于人趣及惡趣最勝自體住者。謂于人趣及諸惡趣。由最勝自體住。最勝住即諸靜慮諸等至住。由緣彼趣而安住故。非梵行法中最勝自體住者。謂于非梵行法中由最勝自體住最勝住。即四無量名為梵住。緣非梵行而安住故。

  論曰。

  佛一切處行亦不行一處

  于一切身現(xiàn)非六根所行

  釋曰。此頌顯示自體甚深。言自體者。即是如來常住法界及所成德總名自體。佛一切處行者。謂后得智遍行一切。于何遍行。謂善不善無記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差別境界。亦不行一處者。謂無分別智無分別故。不行一切差別境界。于一切身現(xiàn)者。謂變化身于一切處現(xiàn)受生故。非六根所行者。謂第一義常住法身。非諸生處。那落迦等同分有情。所能取故。

  論曰。

  煩惱伏不滅如毒咒所害

  留惑至惑盡證佛一切智

  釋曰。此頌顯示斷煩惱甚深。煩惱伏不滅者。謂菩薩位中伏諸煩惱而未永斷。如毒咒所害者。譬如眾毒為神驗咒之所損害。體雖未滅而不為患。煩惱亦爾由念智力伏現(xiàn)行纏。隨眠猶在。何故煩惱隨眠猶在?滞暵劤怂侔隳鶚劰视纱说览頍⿶罏橐颉V翢⿶辣M得一切智。如有頌言。

  念智力所制煩惱證菩提

  如毒咒所持過失成功德

  論曰。

  煩惱成覺分生死為涅槃

  具大方便故諸佛不思議

  釋曰。此頌顯示不可思議甚深。謂諸煩惱轉成覺分。生死苦惱即為涅槃。如是因果非世間理可得思議。

  論曰。應知如是所說甚深有十二種。謂生住業(yè)住甚深。安立數業(yè)甚深,F(xiàn)等覺甚深。離欲甚深。斷蘊甚深。成熟甚深。顯現(xiàn)甚深。示現(xiàn)等覺涅槃甚深。住甚深。顯示自體甚深。斷煩惱甚深。不可思議甚深。

  釋曰。此十二種皆難覺了故名甚深。一一別相如前已說。

  論曰。若諸菩薩念佛法身由幾種念。應修此念。略說菩薩念佛法身。由七種念應修此念。一者諸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轉。應修此念。于一切世界得無礙通故。此中有頌。

  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闕因

  二種決定轉諸佛無自在

  二者如來其身常住。應修此念。真如無間解脫垢故。三者如來最勝無罪。應修此念。一切煩惱及所知障并離系故。四者如來無有功用。應修此念。不作功用一切佛事無休息故。五者如來受大富樂。應修此念。清凈佛土大富樂故。六者如來離諸染污。應修此念。生在世間一切世法不能染故。七者如來能成大事。應修此念。示現(xiàn)等覺般涅槃等。一切有情未成熟者能令成熟。已成熟者令解脫故。此中有二頌。

  圓滿屬自心具常住清凈

  無功用能施有情大法樂

  遍行無依止平等利多生

  一切佛智者應修一切念

  釋曰。此顯菩薩修念諸佛法身功德。于一切法自在轉者。謂諸如來于一切法。由串習故得自在轉。暫起欲樂一切功德皆能圓滿,F(xiàn)在前故。若諸如來普于一切無量無邊諸世界中。神通無礙。何因緣故一切有情不般涅槃。由彼有障及無因故。前總明佛于一切法得自在轉。今別顯示佛于有情不得自在故說伽他。有情界周遍具障而闕因者。謂具煩惱業(yè)異熟障故名具障。猛利煩惱諸無間業(yè)愚戇頑嚚如其次第。無涅槃因無種性故。名為闕因。二種決定轉者。謂作重業(yè)決定受異熟決定。作重業(yè)決定者。謂數串習令同類因與等流果決定相續(xù)。如未生怨害父王等。受異熟決定者。謂作決定感異熟業(yè)。決定當受諸異熟果。如諸釋種決定應為毗盧宅迦王所殺害。諸佛于上所說有情。皆無自在令得涅槃。是故前雖總說如來于一切法得自在轉。今須別說不得自在。如來身常住者。最清凈真如為自體故。無改轉故。無變異故。如來最勝無罪者。謂諸煩惱及所知障罪永斷故。如來無功用者。謂如天樂其義易了。如來受大富樂者。受用廣大清凈佛土功德莊嚴大法樂故。如來離染污者。如紅蓮花其義易了。如來能成大事者。謂現(xiàn)等覺般涅槃等。成辦有情廣大義利。如所堪能令彼成熟得解脫故。如是七種所修念佛。復以二頌略攝其義。初圓滿言貫通一切。屬自心圓滿者。此攝第一于一切法自在轉相。具常住圓滿者。此攝第二身常住相。具清凈圓滿者。此攝第三最勝無罪相。無功用圓滿者。此攝第四無功用相。能施有情大法樂圓滿者。此攝第五大法樂相。遍行無依止圓滿者。此攝第六一切世法不能染相。平等利多生圓滿者。此攝第七能成大事相。能作廣大利樂事故。一切佛者。謂諸如來圓滿功德。言智者者。謂大菩薩應修。一切念者。應修如是七種隨念。憶持明記令不忘失。是其念義。

  論曰。復次諸佛清凈佛土相。云何應知。如菩薩藏百千契經序品中說。謂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超過三界所行之處勝出世間善根所起。最極自在凈識為相。如來所都諸大菩薩眾所云集。無量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茶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常所翼。從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作諸眾生一切義利。蠲除一切煩惱災橫。遠離眾魔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大念慧行以為游路。大止妙觀以為所乘。大空無相無愿解脫為所入門。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花王之所建立。大宮殿中如是顯示清凈佛土。顯色圓滿。形色圓滿。分量圓滿。方所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主圓滿。輔翼圓滿。眷屬圓滿。任持圓滿。事業(yè)圓滿。攝益圓滿。無畏圓滿。住處圓滿。路圓滿。乘圓滿。門圓滿。依持圓滿。

  復次受用如是清凈佛土。一向凈妙。一向安樂。一向無罪。一向自在。

  釋曰。此依諸佛清凈佛土。說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等。言最勝光曜七寶莊嚴者。謂佛凈土光曜最勝。用七妙寶綺飾莊嚴;蚣雌邔氉顒俟怅。言七寶者。一金二銀三琉璃。四牟娑洛寶。五遏濕摩揭娑寶。此復何等。所謂帝青大青等寶。六赤真珠寶。謂赤蟲所出名赤真珠。七羯雞怛諾迦寶。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者。謂即最勝光曜七寶放大光明遍照一切無邊世界;騼舴鹜练糯蠊饷。普照一切無邊世界。其體亦遍無邊世界。此上二句顯佛凈土。顯色圓滿。無量方所妙飾間列者。謂佛凈土無量方所妙飾間列。如慧為先安布間飾。此句顯示形色圓滿。周圓無際其量難測者。謂佛凈土其量周圓無際難測;驈推淞繜o邊際故周圓難測。此句顯示分量圓滿。超過三界所行之處者。謂佛凈土方處超過三界行處。非三界愛之所行故。非諸系業(yè)異熟果故。此句顯示方所圓滿。勝出世間善根所起者。謂出世間善根為因。及后得勝善根為因。凈土生起。非自在等為凈土因。此句顯示因圓滿。最極自在凈識為相者。謂佛凈土最極自在清凈心識以為體相。唯有識故。非離識外別有寶等。即凈心識如是變現(xiàn)似眾寶等。此句顯示果圓滿。如來所都者。謂佛為主都此非余。此句顯示主圓滿。諸大菩薩眾所云集者。唯有已入大地菩薩。止住其中補翼如來非聲聞等。此句顯示輔翼圓滿。無量天龍藥叉等者。謂諸天等止住其中以為眷屬。此化非實。莫呼洛伽者。此攝大蟒。此句顯示眷屬圓滿。廣大法味喜樂所持者。謂凈土中大乘法味喜樂為食。此句顯示任持圓滿。食能任持諸身命故。作諸眾生一切義利者。食此食已作諸有情諸利樂事。此句顯示事業(yè)圓滿。蠲除一切煩惱災橫者。謂凈土中無諸煩惱所作災橫。此句顯示攝益圓滿。遠離眾魔者。謂離煩惱蘊死天魔四種怨敵。此句顯示無畏圓滿。過諸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者。謂過一切菩薩莊嚴。如來莊嚴之所依處。此句顯示住處圓滿。于諸住處最為勝故。大念慧行以為游路者。思所成慧名為大念。聞所成慧名為大慧。修所成慧名為大行。此句顯示路圓滿。游路即是道之異名。大止妙觀以為所乘者。乘奢摩他毗缽舍那。游三慧路。往所趣園。勝諸聲聞獨覺菩薩所乘止觀故名為大。此句顯示乘圓滿。大空無相無愿解脫為所入門者。三解脫門為趣入處。門者通也大義如前。此句顯示門圓滿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花王之所建立者。譬如世間寶莊嚴具。眾寶莊嚴此佛凈土。所依大寶紅蓮花王。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如地輪等依風輪住。如是凈土無量功德。眾所莊嚴大寶花王之所建立。此紅蓮花于眾花中最為殊勝。是故說名大寶花王;蚣慈鐏碚f名大王大法王故。此紅蓮花是佛依處。從主為名。所建立者。謂佛凈土依此花王。長時相續(xù)無有間絕。此句顯示依持圓滿。

  受用如是清凈佛土一向凈妙者。無不凈故。離糞穢故。一向安樂者。無有苦受及處中受故。一向無罪者。無有不善及無記故。一向自在者。不待外緣故。暫起于心眾事辦故。

  論曰。復次應知如是諸佛法界。于一切時能作五業(yè)。一者救濟一切有情災橫為業(yè)。于暫見時便能救濟盲聾狂等諸災橫故。二者救濟惡趣為業(yè)。拔諸有情出不善處置善處故。三者救濟非方便為業(yè)。令諸外道舍非方便求解脫行。置于如來圣教中故。四者救濟薩迦耶為業(yè)。授與能超三界道故。五者救濟乘為業(yè)。拯拔欲趣余乘菩薩。及不定種性諸聲聞等。安處令修大乘行故。于此五業(yè)應知諸佛業(yè)用平等。此中有頌。

  因依事性行別故許業(yè)異

  世間此別力無故非導師

  釋曰。諸佛法界即是法身。應知恒時能作五業(yè)。救濟一切有情災橫為業(yè)者。因緣所生病等憂苦。說名災橫。于暫見時便能救濟盲聾狂等諸災橫者。如契經言。若見佛時盲者得眼。聾者得耳?裾叩媚。如是等問如說法身非六根境。云何今說盲得眼等。能見法身為法身業(yè)。答見法身者。由昔大愿引發(fā)勢力。成滿法身。次第發(fā)起變化身用。由此能令盲得眼等。由昔資糧引發(fā)勢力。證得法身任運起用。如機關輪以末歸本。言見法身。實唯見化。救濟惡趣為業(yè)等者。拔不善處置于善處。方名救濟。其因若無。果亦無故。救濟非方便為業(yè)等言其文顯了。救濟薩迦耶為業(yè)等者。迦耶名身。虛為名薩。其身虛為名薩迦耶。謂于其中為身見轉。即是三界有漏諸法。于彼說授出離法故名為救濟。救濟乘為業(yè)等者。為令不定種性菩薩。及聲聞等證大菩提。安立彼于大乘正行。應知諸佛于此五業(yè)悉皆平等。為顯此義復說頌言。因依事等世間因別故許業(yè)異者。謂天因別人鬼等因各各差別。故業(yè)有異。諸佛不爾。因無別故。非業(yè)有異。世間依別故許業(yè)異者。依謂身體彼差別故。其業(yè)有異。如彼天授與彼祠授依身別故。其業(yè)各異。諸佛不爾。法身無別故業(yè)非異世間事別故許業(yè)異者。事謂所作所用差別事各別故。其業(yè)有異如彼凡夫營農事別。商賈事別。如是一切諸佛不爾。利眾生事無差別故。非業(yè)有異。世間性別故許業(yè)異者。性謂意樂。如彼世間利益意樂安樂意樂。境界差別故業(yè)有異。諸佛不爾。利益安樂一切有情。意樂無別故業(yè)非異。世間行別故許業(yè)異者。行謂功用如小功用能起小業(yè)。若大功用便起大業(yè)。功用別故其業(yè)有異。諸佛不爾。一切所作皆無功用故業(yè)非異。此別力無故非導師者。此因等五別力無故非世導師五業(yè)差別。

  論曰。若此功德圓滿相應。諸佛法身不與聲聞獨覺乘共。以何意趣佛說一乘。此中有二頌。

  為引攝一類及任持所余

  由不定種性諸佛說一乘

  法無我解脫等故性不同

  得二意樂化究竟說一乘

  釋曰。依此密意佛說一乘。二頌顯示。為引攝一類者。了知不定種性聲聞。趣彼解脫方便引攝。令依大乘而般涅槃故說一乘。及任持所余者。為欲任持其余不定種性菩薩?钟诖蟪司M退壞。故說一乘任持令住。勿彼菩薩依聲聞乘而般涅槃。法等故者。法謂真如。諸聲聞等乘雖差別同趣真如。所趣真如無有差別。故說一乘。無我等故者。補特伽羅無我同故。若實有異。補特伽羅可有乘別。此是聲聞此是菩薩。既無實異補特伽羅故說一乘。解脫等故者。謂彼三乘于煩惱障解脫無異。如世尊言。解脫解脫無有差別。由此意趣故說一乘。性不同故者。謂諸聲聞不定種性有差別故。謂回向菩提聲聞身中。具有聲聞種性及佛種性。由此道理故說一乘。得二意樂故者。謂得二種意樂。一者諸佛于一切有情。得同自體意樂言彼即是我。我即是彼。由是因緣此既成佛。彼亦成佛。是故名得第一意樂。二者世尊法花會上。與諸聲聞舍利子等。授佛記別。為令攝得如是意樂。我等與佛平等無二。又此會上有諸菩薩與彼名同。得授記別故。佛一言含二種益。謂諸聲聞攝得同佛自體意樂。及諸菩薩得授記別。由此道理故說一乘。言化故者。如世尊言。汝等苾芻我憶往昔無量百返。依聲聞乘而般涅槃。云何已成佛復依聲聞而般涅槃。是故此中有別意趣。謂為調伏聲聞種性。所化有情自化其身。同彼乘類現(xiàn)般涅槃。由此義故。若聲聞乘若獨覺乘。即是大乘故。成一乘究竟故者。依究竟理故說一乘。非無歸別。由過此外無別勝乘。唯此一乘最為勝故。佛說一乘。

  論曰。如是諸佛同一法身。而佛有多。何緣可見此中有頌。

  一界中無二同時無量圓

  次第轉非理故成有多佛

  釋曰。一界中無二者。一世界中無有二佛。是故當言唯有一佛。同時無量圓者。無量菩薩修集資糧同時圓滿。多世界中現(xiàn)成佛果。是故諸佛當言有多。或有說言。一世界中前后次第。無量菩薩成等正覺。非多世界同時多佛。為破此執(zhí)。復言次第轉非理故。無有因緣。無量菩薩修集資糧同時圓滿。展轉相待次第成佛。是故諸佛同時有多。

  論曰。云何應知。于法身中佛非畢竟入于涅槃。亦非畢竟不入涅槃。此中有頌。

  一切障脫故所作無竟故

  佛畢竟涅槃畢竟不涅槃

  釋曰。有大乘人。謂佛畢竟不般涅槃。就無余依涅槃界說。余復謂佛畢竟涅槃。就有余依涅槃界說。此二意趣定執(zhí)非理。若正說者應言。諸佛非定畢竟入于涅槃。亦非畢竟不入涅槃。佛一切障得解脫故畢竟涅槃。所應作事無竟期故。諸佛畢竟不入涅槃。

  論曰。何故受用身非即自性身。由六因故。一色身可見故。二無量佛眾會差別可見故。三隨勝解見自性不定可見故。四別別而見自性變動可見故。五菩薩聲聞及諸天等種種眾會間雜可見故。六阿賴耶識與諸轉識轉依非理可見故。佛受用身即自性身。不應道理。

  釋曰。色身可見故者。謂受用身有色可見。非自性身有色可見。故受用身非自性身。又受用身無量眾會。受用色法差別可見。非自性身有此差別。故受用身非自性身。又受用身隨勝解見自性不定。如契經言;蛴幸活愐娛苡梅。或有一類見是少年。或有一類見為童子。如是廣說非自性身。有此不定故受用身非自性身。又受用身自性變動差別可見。一能見者先于一時見受用身形相別異。后于一時復見別異。非自性身其體變動故。受用身非自性身。又受用身菩薩聲聞及諸天等種種眾會。常所間雜非自性身。應有如是眾會間雜。故受用身非自性身。又見轉依非道理故。謂轉阿賴耶識得自性身。轉諸轉識得受用身。故受用身非自性身。由此六種不應正理。故受用身非自性身。

  論曰。何因變化身非即自性身。由八因故謂諸菩薩從久遠來。得不退定。于睹史多及人中生。不應道理。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常憶宿住書算數印工巧論中。及于受用欲塵行中。不能正知不應道理。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知惡說善說法教往外道所。不應道理。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已能善知三乘正道。修邪苦行不應道理。又諸菩薩舍百拘胝諸贍部洲。但于一處成等正覺轉正法輪不應道理。若離示現(xiàn)成等正覺唯以化身于所余處。施作佛事即應。但于睹史多天成等正覺。何不施設遍于一切贍部洲中。同時佛出既不施設無教無理。雖有多化而不違彼無二如來出現(xiàn)世言。由一四洲攝世界故。如二輪王不同出世。此中有頌。

  佛微細化身多處胎平等

  為顯一切種成等覺而轉

  為欲利樂一切有情。發(fā)愿修行證大菩提。畢竟涅槃不應道理。愿行無果成過失故。

  釋曰。由八因故證變化身。即自性身不應正理。謂諸菩薩從久遠來得不退定。曾無退失。生于欲界睹史多天尚不應理。況生人中非經多劫。修不退定得欲界果應正道理。故變化身異自性身道理成就。又諸菩薩從久遠來常憶宿住。廣說乃至修邪苦行。不應道理。其文易了無煩重釋。又諸菩薩舍百拘胝諸贍部洲但于一處成等正覺。轉正法輪不應道理。此一切處皆相似故。由此道理。是變化身非自性身。若謂遠離余贍部洲現(xiàn)成等覺。唯獨于此贍部洲中真證正覺。以變化身遍于余處施作佛事。何故不許睹史多天真證等覺;韥泶酥T四大洲施作佛事。若汝意謂一贍部洲成等正覺。余處現(xiàn)化非不應理。若唯住在睹史多天。成等正覺一切四洲贍部洲內。示現(xiàn)化身何不應理。若定不許一切四洲現(xiàn)等正覺無教無理故不可說。有贍部洲無佛出世。為不與彼契經相違。如契經說無處無容非前非后。于一世界有二如來出現(xiàn)于世。若許一切贍部洲中同時多佛出現(xiàn)于世。與彼相違為避此難。是故復言。雖有多化而不違彼。無二如來出現(xiàn)世等。彼契經說一四大洲。名一世界非千洲等。即彼經說如二輪王不同時出。若不許佛多四大洲同時俱出。亦不應許有多輪王多四大洲同時俱出。若許唯一四大洲中無二輪王同時并出。非千洲等。亦應許佛一四洲中無二并出。非千洲等。復以伽他現(xiàn)多化身。顯具相覺佛微細化身等者。如佛化身現(xiàn)入母胎。如是化作舍利子等多聲聞眾其相各異。入自母胎同時平等。為欲顯發(fā)一切種覺是尊勝故。佛作是化。次顯如來畢竟涅槃不應道理。謂為利樂一切有情。發(fā)愿修行證大菩提。此愿此行唯欲利樂一切有情。事猶未訖即便依彼畢竟涅槃而般涅槃不應道理。行愿二種應無果故,F(xiàn)涅槃者是變化身。非自性身。

  論曰。佛受用身及變化身既是無常。云何經說如來身常。此二所依法身常故。又等流身及變化身。以恒受用無休廢故。數數現(xiàn)化不永絕故。如常受樂如常施食。如來身常應知亦爾。

  釋曰。有契經說如來身常。佛受用身及變化身。既是無常。云何如來其身常住。謂此二身雖是無常。然依法身。法身常故亦說為常。言身常者;蝮w是常;蛞莱I砉拭沓!4孙@等流及變化身。是異門常非自性常。又受用身。以恒受用無休廢故。如常受樂。猶如世間言常受樂。雖非受樂常無間斷。而得說言此常受樂。佛受用身當知亦爾。雖非常住而或言常。以于彼彼菩薩眾中。受大法樂無休廢故。佛變化身數數現(xiàn)化不永斷絕。別意言常。如常施食。猶如世間言常施食。雖非施食能常無間。然數數施期心不絕。名常施食。佛變化身當知亦爾。非無生滅說名為常。隨所化生數數示現(xiàn)。不永絕故密意言常。

  論曰。由六因故。諸佛世尊所現(xiàn)化身非畢竟住。一所作究竟成熟有情已解脫故。二為令舍離不樂涅槃。為求如來常住身故。三為令舍離輕毀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四為令于佛深生渴仰。恐數見者生厭怠故。五令于自身發(fā)勤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六為諸有情極速成熟。令自精進不舍軛故。此中有二頌。

  由所作究竟舍不樂涅槃

  離輕毀諸佛深生于渴仰

  內自發(fā)正勤為極速成熟

  故許佛化身而非畢竟住

  釋曰。為令舍離不樂涅槃。為求如來常住身故者。此顯如來入涅槃意。以如來身是無常故。應樂涅槃若求如來常住身時。便背涅槃世尊現(xiàn)滅顯身無常。令樂畢竟常涅槃故。為令舍離輕毀諸佛。令悟甚深正法教故者。若謂諸佛其身常住。便于悟解甚深法教不勤方便。謂今不悟后定當悟。若數檢問諸弟子眾。便生輕毀自執(zhí)己見作如是言。我由此故定免彼問。若不住世彼于何處當生輕毀。咸言我等未得彼意。世尊涅槃。誰能無倒開悟我等。是故于法勤求覺悟。令于自身發(fā)勤精進。知正說者難可得故者。謂知世尊將般涅槃便于自身發(fā)勤精進。佛是世間正說法者。彼若無有世間無依。如是知已發(fā)勤精進。為諸有情極速成熟。令自精進不舍軛故者。為修精進離舍善軛乃至世尊未滅度來。我諸善根定須成熟。由是六因佛變化身非畢竟住。為攝如是上所說義故說伽他。由所作等。

  論曰。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不應為得更作功用。此中有頌。

  佛得無別無量因有情若舍勤功用

  證得恒時不成因斷如是因不應理

  釋曰。此中有難。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作證得因。為求佛果何須功用。復有難言。諸佛法身無始時來無別無量。一佛即能具足成辦。一切有情諸利樂事不應為得更作功用。為答此難。說佛得等。諸佛證得無始時來無別無量。若是有情為求佛果舍正勤因。如是證得恒不成因。由佛證得非諸有情。為求佛果舍正勤因故無此難。若離正勤得佛果者。一切有情本應皆得。是故不應斷正勤因。又佛法界無始時來無別無量。普為一切作證得因。令諸菩薩悲愿纏心勤求佛果。為作一切有情利樂故求佛果發(fā)勤功用。

  論曰。阿毗達磨大乘經中攝大乘品。我阿僧伽略釋究竟。

  釋曰。我已略釋攝大乘竟。復說頌曰。

  我無性已發(fā)求佛果妙愿

  于凈境理教悲慧積于心

  從諸師正聞如實深信解

  專念現(xiàn)前故已述造斯釋

  于甚深廣大十義勤生福

  愿一切世間得具相妙智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