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典藏 >

與祖師同行 捌 大地?zé)o寸塵 不借借

  與祖師同行 捌 大地?zé)o寸塵 不借借

  曹山祖師與紙衣道者的公案,名叫“真性不化”。因為其中的“不借借”太精練了,精練得讓初學(xué)的人很難理解,所以我就把它命名為“不借借”。這個公案原文是這樣的:

  紙衣道者來參,師問:“莫是紙衣道者否?”云:“不敢。”師曰:“如何是紙衣下事?”道者云:“一裘才掛體,萬法悉皆如。”師曰:“如何是紙衣下用?”道者近前應(yīng)諾,便立脫。師曰:“汝只解恁么去,何不解恁么來。”道者忽開眼問云:“一靈真性不假胞胎時如何?”師曰:“未是妙。”道者云:“如何是妙?”師曰:“不借借。”道者珍重便化。師示頌曰:“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念異便于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剛學(xué)佛不久就接觸到這個公案,當(dāng)時是看傻眼了。不是因為紙衣道人和曹山祖師的功夫,而是不知道他們在說什么!自己就是這么倔,越是不懂的東西就越想弄明白。所以就把這個公案背熟了,記在心里,沒事就翻出來玩玩。因為自己打心底明白,這不是一般的故事,是先輩們用生命寫出來的。所以一直有很多的感觸,今天簡單跟大家結(jié)個緣。

  一直到看了點《宗鏡錄》后才明白什么叫“事”,什么叫“用”。所以問,如何是紙衣下事(把紙衣脫掉,正是赤條條的本來面目)?紙衣道人回答“一裘才掛體,萬法悉皆如”。這個回答好響亮。“裘”對于一般的人來說沒有什么特別含義,而對于穿紙衣的道人來說,意義是不一樣的。所以一裘才掛體就突顯了紙衣下的事,顯示了紙衣道人的道行。反襯出前面曹山祖師剛見到紙衣道人時候的提問:“莫是紙衣道者否?”說明紙衣道人名不虛傳。

  一裘才掛體時如何呢?萬法悉皆如。這里的“裘”已經(jīng)不再是穿著的意思了,而是紙衣道人遇到的任何事物的意思。所以這個“裘”字,我認(rèn)為在這里有兩重意思,一個是反襯出紙衣道人的道行,一個是事物沾身的意思。任何事物在紙衣道人面前的時候是什么樣的呢?萬法悉皆如!如如不動。這讓我想起呂洞賓悟道前的樣子(見附錄)。

  可惜的是紙衣道人有這樣的功夫,但是不知道如何應(yīng)用,所以當(dāng)曹山祖師問他如何是紙衣下用的時候,他向前一站便立脫。說明紙衣道人還只是停留在小乘禪的境界不知出離,只能達(dá)到個人的解脫。充其量不過是達(dá)到了我空,沒有達(dá)到法空的大乘禪。對大乘禪的菩薩道精神不了解,對最上乘的清凈禪更是沒有觸及。

  《宗鏡錄》里對“禪”是這樣分的:

  禪則有淺有深,階級殊等,謂帶異計欣上厭下而修者是外道禪,正信因果亦以欣厭而修者是凡夫禪,悟我空偏真之理而修者是小乘禪,悟我法二空所顯真理而修者是大乘禪(上四類,皆有四色四空之異也)。若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

  所以紙衣道人充其量最高不過是證到了小乘禪。

  這種情況在歷代祖師人物里面出現(xiàn)過很多,最典型的莫過于石霜禪師的首座!大藏經(jīng)》中記載:

  石霜普會遷化,眾請首座住持。虔侍者云:“先師道,‘休去歇去,一條白練去,一念萬年去’,明甚么邊事?若會得,則住持;若不會,則不可。”座云:“明一色邊事。”虔云:“未會先師意在。”座云:“裝香來!香煙斷處,若去不得,則不會先師意。”香煙未斷,首座脫去。虔拊首座背云:“坐脫立亡者則不無,要會先師意猶未在。”所以真歇禪師對他們的評價是:“一一坐亡立化,個個逞神現(xiàn)通。其顯也目擊正容,其混也忘蹤失跡。用得純熟,措手自由,滿路光生,迥無依著。此乃衲僧平常轉(zhuǎn)身,亦未足為奇也。”

  所以即使紙衣道人“解得恁么來”,并說:“一靈真性不假胞胎時如何?”也被曹山祖師評為“未為妙!”什么樣才是“妙”呢?曹山祖師說:“不借借!”古人不光惜墨如金,用字也是如此。這三個字說得很精練,一靈真性不用假借胞胎來顯現(xiàn)。真性不化,何假外求嘛!

  我們修行用功有兩個方面:一個是見地,另一個是功夫。沒有見地指導(dǎo)用功,那么功夫就會出差錯;沒有功夫,只有見地,那是口頭禪或者叫狂禪。見地與功夫要齊頭并進(jìn)。這個公案是一個修行佛法者見地有問題的典型,盡管很用功,最后也就證個外道禪或是小乘禪。

  我們用功,既要實現(xiàn)小乘行者定力,證得我空,又要實現(xiàn)大乘行者之智慧力與慈悲心,證得法空;然后守住真空,讓真性主行,隨緣應(yīng)化,根本就不用借其他有為之法。這樣就能做到四祖在《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里說的:“常度眾生,不起愛見;常學(xué)智慧,愚智平等;常在禪定,靜亂不二;常見眾生,未曾是有,究竟不生不滅,處處現(xiàn)形;無有所聞,了知一切,未曾取舍;未曾分身,而身遍于法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