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心
談心
今天要和各位「談心」,首先我先作兩個提示,一個是經(jīng)典上說:「一切萬法唯心所造」;另一個是「心、佛、眾生,三為一體」。從這兩個提示來看,就可以知道我要講些什么,及為什么要取談「心」這個題目,因為人與人之間最快樂的事,就是談心。
如果一定要用佛教的經(jīng)典、論典,或經(jīng)典、論典里面的名相來談佛法,而不去了解佛法在現(xiàn)實生活中,究竟跟我有什么關系?是得不到好處的,因為佛法是對人說的;如果要對下三道的眾生說佛法,那是不可能的,為什么?因為他們不會思考、吸收、消化;而人是可以去思考、認識、了解,往往從一言半語,就可以發(fā)現(xiàn)些意涵。
佛教里的禪宗,動不動就講「悟」,其實發(fā)現(xiàn)、體會、感受些什么,那就是悟,不要把悟看得這么神秘,我們常常動不動就「開悟了」,其實開悟了,并沒有什么了不起,重要的是你的境界到什么程度?所以,學佛不要老是被一些名相、法句、或經(jīng)文、偈語所左右,我們本來很清楚、很冷靜,因為看不懂,反而會變得更迷糊,因此我以「談心」這兩個字,跟大家聊一聊。
前面講到「唯心所造」、「心、佛、眾生三為一體」,這是標準的佛教語言,但是我不用這種方式,跟大家談問題,也就是今晚不是講經(jīng)、也不是說法,而是談心。我們一開始說,佛法是對人說的,說些什么?跟人有什么關系?為什么要學它?真能解決問題嗎?這才是最要緊的。以佛教而言,不管是誦經(jīng)、禮懺、作功德都可以解決某些問題,可是那是依賴,釋迦牟尼佛在世,創(chuàng)立了佛陀教派,幾千年來,留下那么多的道理、方法,主要的目的,不是教我們?nèi)ヒ蕾?可是大家?guī)缀醵加靡蕾嚨姆绞?成為一位佛教徒。
人活在世上,總會跟人與事打交道,在這些過程中,免不了會有問題發(fā)生,很多的問題,不是一般人可以化解的,最難過的是,明知問題的所在,卻不敢怎么樣,而造成無可奈何。所以,釋迦牟尼佛留下這么多的道理、方法,并不是叫我們以依賴的方式去信佛。
現(xiàn)今在這世界上,幾乎都在信奉佛教,崇拜釋迦牟尼佛,用持名的方式、禮拜的方式、供養(yǎng)的方式,一味地依賴。因此我常說,現(xiàn)在很多人都崇拜釋迦牟尼佛,崇拜什么呢?不是他的智慧,而是他可以保佑我,讓我消災、解厄,甚至迷信的,認為還可以發(fā)財。
可是有沒有想過?人生面對人與事,總離不開這些,這是必然會發(fā)生的,我們?nèi)デ?怎么求?所以,我有的時候講些話,很多虔誠的佛教徒很難理解,我說:不要把釋迦牟尼佛當成怪物,他是一位具有圓滿智慧,可以化解我們?nèi)俗霾坏降娜魏螁栴},如果我們只用這些去依賴他的話,只是一位佛教徒,即使到達人生終點,也只能在那里喊佛,為什么?自己作不了主。
我常說,學佛是學佛陀的智慧,佛陀的智慧究竟是什么?如果說的夸大一點,三藏十二部、八千多卷的經(jīng)典,就是他的智慧?墒怯袀問題,那么多的經(jīng)典,從何下手?等到看完了經(jīng)典,可能什么也沒得到,對現(xiàn)實的人生,會造成更不好的后果,這話怎么說?
因為,你要花很多時間鉆研經(jīng)典,可是現(xiàn)實生活中,還要不要過日子?要過日子,你就必須要賺錢,要有收入;很多學佛的人,尤其在家居士「不務正業(yè)」,可能大家聽了這話,會認為未免過份,然而,我講的不務正業(yè),是說把學佛當成職業(yè),把工作當成副業(yè);在家學佛應該利用空余的時間,人家吃喝玩樂時,你去學佛。
為什么釋迦牟尼佛當初要建立出家僧團?因為,佛陀所留下的道理、方法實在太多了,而出家人不工作,是以受供養(yǎng)來維持他的生命,出家人本身繼承佛陀的遺命,發(fā)揚他的道理方法,把智慧轉變?yōu)槌黾胰吮旧硭鶕碛械男摒B(yǎng),再介紹給更多的人,這才是一個正當?shù)目捶ā?/p>
我剛才提到的是個大前提,信佛、學佛不是依賴,可是剛開始我們要依賴,就像小孩剛開始,必須依賴他的爸爸媽媽,一旦長大了,要能夠獨立自主;學佛也是如此,到達了某個階段,絕不可以一味地依賴,自己一定要能夠作得了主,可是憑什么作主?必須要學釋迦牟尼佛的智慧。
還有一個問題,釋迦牟尼佛的智慧在那里?三藏十二部、八千多卷經(jīng)典,即使出家之后完全地投入,沒有十年、二十年的時間鉆研、修持的話,對釋迦牟尼佛可能不是很熟悉,在這情況下,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為什么要有出家人,出家人的天職就是如此,而在家不需要花那么多時間,你只要在依賴的過程中,去認識自己,自己喜歡什么?所具備的條件適不適合?如果你喜歡,條件也很適合,你就可以一門深入。絕不可以像水上的波浪,一波一波地隨波逐浪,往往耗費了很多時間,最后還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更談不上自己能作得了主了。因此,從這些跡象、或大前提可以發(fā)現(xiàn),為什么今晚我要跟各位「談心」了。
首先,我們了解,「心」在佛法里指的是五蘊,然而,「心」是什么?我們的眼睛會看、耳朵會聽、嘴巴會講,每天接觸的人或事,哪怕是在家里面、上班的地方、或整個社會、整個國家、甚至于整個世界,都有機會接觸,但并不是一步步地去接觸那個環(huán)境。
現(xiàn)在的媒體很發(fā)達,以網(wǎng)際網(wǎng)路來講,只要能知道網(wǎng)站的一些符號,在這個世界,你想找哪個國家,它們的特色,或想知道些什么,都很容易得到。剛剛講接觸,不是叫你人走到那個地方;現(xiàn)今的社會做到了,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在這里告訴各位,我很少出門,看報紙,字又太小、看電視,眼睛受不了,但在電子網(wǎng)路上,可以得到很多的資訊。
因為,不是說人跟得上、跟不上這個時代,而是說你在那個地方過日子,你所需要的,是陌生、還是熟悉的?這里面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看到了、聽到了,必然會有感受,這種感受,可說是你內(nèi)在自我的感受,至于這種感受是理性的、感性的,并不在感受的范圍之內(nèi)。
所以,感受只是一種力量,它要經(jīng)過想一想、思考以后,才會表現(xiàn),此時表現(xiàn)的,就是你的自我意識,是感性的?還是理性的?表現(xiàn)之后,會確定些什么,認識些什么,如此,大家就知道五蘊是什么。你的眼睛、耳朵接觸到的,那是色蘊,色蘊形成,反應到你的自我,就會有感受,那是受蘊,然后引發(fā)你的思想,接著就會有行為表現(xiàn),最后確定了一個結果,就是我們?nèi)说男摹?/p>
「心」從外面接觸,反應到自我,在這過程中,它的時速,往往在剎那之間,為什么這么說?在于本身原有的修養(yǎng),或你具備智慧的高下。一個有經(jīng)驗,看到馬上就可以反應出來;如果沒有這些知識經(jīng)驗,即使看到了,你還得想一想,搜查自己本身有沒有這種知識經(jīng)驗?然后反應出來,你將會發(fā)現(xiàn),是那個「我」表現(xiàn)的時刻;因此,心如果不生起作用,我就不會顯現(xiàn)。
我們曉得心要生起作用,必須要有力量,這種力量是由外到內(nèi)產(chǎn)生的,也是我們的情識作用,其實就是自我意識,是自我內(nèi)在擁有的、熟悉的,想一想才知道的,或根本陌生的,在這過程中,時間不是很慢,為什么?熟悉的即是一剎那展現(xiàn)的,想一想,時間也不是很久;所謂一剎那,并沒有時間限制,是幾分、幾秒、或幾點鐘,它不是以時間來計算,只是快一點、慢一點而已。
可是,人往往因自我意識,不管是理性的、客觀的,主觀表現(xiàn)出來后,就會造成很多的問題。談一切唯心所造,其實這是個概念,為什么?如果是強烈的主觀意識,一切唯心所造,我認為就是如此,那也沒錯,可是它的結果如何?是傷害?還是利益?是彼此都有利益?還是傷害別人?還是傷害自己?結果就大不相同。所以,一切唯心所造,不是一個主觀的自我意識;如果一定要講,只能說你對佛法很陌生,對釋迦牟尼佛很陌生。
人與事發(fā)生問題,都是我的分別,人往往知道自己有一個我,可是忘了別人也有一個我。譬如對于一個小家庭的小孩,父母相互之間能體會些什么?像小孩念書,考試的成績不錯,父母都會鼓勵他、獎賞他;可是一旦他的成績退步,父母親就會改變態(tài)度,以斥責的自我意識責備小孩。如果這小孩,具備了智慧,他一輩子不會挨罵,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為什么?開頭成績不好,慢慢變好,這樣父母對他,永遠都是好的,因為什么?進步了,這都是一般「我」的心態(tài)。
我常舉個例子,告訴家長,當你給小孩子多少零用錢,或是他臨時要求,需要一些錢,你也歡喜的答應給他,千萬不要再講話!給了,一定要講話,只是告訴他走路小心點?墒峭龈改赣H的,我錢給你了!不要亂花喲!這個不可以買!那不可以吃!想想看,你給他錢,真正的權力,已經(jīng)在小孩子手上,你還跟他交待那么多這個不可以,那個不可以,有沒有想過,小孩拿了錢也不歡喜了。
尤其,過去在聯(lián)考制度,還沒有廢掉之前,每遇到聯(lián)考,小孩子留在家里念書,如果父母對他的兒女很了解,這小孩不單單沒有壓力,可能考得很好;即使小孩本身具備的條件夠,可是他表現(xiàn)的時候,好像蠻不在乎,如果父母不了解他,一天到晚盯得很緊,即使條件夠,也考得不好。
我曾遇過這種事例:有個家庭,做父母的,因為小時候環(huán)境不好,希望自己的兒女都有出息,他的大兒子所承受的精神壓力非常大,為什么?父母親開口就說,你是老大,要做弟弟妹妹好榜樣;這句話聽起來很平常,可是在大兒子心里,始終喘不過氣來,剛好趕著要大專聯(lián)考,當然他要很用功準備聯(lián)考,一定要考上,才對得起他的爸爸、媽媽,才可以做弟弟妹妹好榜樣。
可是中間發(fā)生了問題,他的母親來找我,她說:師父怎么辦?他是老大,馬上聯(lián)考了,我每次看到他,不是打開冰箱吃點心、喝飲料,就在那里蹦蹦跳跳,也不念書,我愈講,他愈不聽話。
那天,她把兒子帶來,我請小孩的媽媽到外面去等,我單獨跟小孩聊聊。小孩子開頭看到我很緊張,問他話幾乎都不講,為什么?因為在小孩的心目中,媽媽信佛教,對師父這么尊敬,小孩就把師父當成太上皇,花了好幾分鐘的時間,問他,但看情況不對,就不跟他談念書的問題。
于是,我請他吃糖,問他喝什么飲料?像招待小朋友一樣,防御的防護罩就打開了,我們邊吃邊聊,用比較混淆的方式探詢——
我問他:「家里的冰箱有多大?你看老師父這冰箱這么小,還是環(huán)保冰箱咧!」
小孩說:「我們家的冰箱,比你的大多了!
我說:「那一定放很多吃的啰!」
小孩說:「是啊。」
我說:「你什么時候會去開冰箱吃東西?」
小孩說:「當然是書讀了一段時間,感覺累了,才吃一點東西、喝點飲料!惯@就是答案。
那我說:「你每天在房間里讀書,偶爾出來,從冰箱里拿點東西吃,你還做什么?不累嗎?」
小孩說:「會啊!我會出來運動,會蹦蹦、會跳跳!」這是第二個答案。
他的媽媽不知道答案,我叫他把媽媽請進來。
我說:「妳冤枉妳的孩子了!
我把情況告訴她,居然這位媽媽走出會客室,抱著她兒子哭了!說:「兒子啊!很對不起,媽媽冤枉你了!」
這是什么意思?我剛剛講,人的心,依于外面看到、聽到的,就以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判斷去做結論。我常舉的例子,你為什么生氣、不歡喜?因為某人毀謗我。大家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當你被人家毀謗的時候,會不會生氣?會不會難過?有沒有不生氣、不難過的?
話又說回來,這是個概念,還得看毀謗你的對象,跟你有什么關系。我們知道毀謗,它絕對不是事實,要不然你就不會生氣,不會難過了,他就不是毀謗了。如果不是事實,對方跟你交情很好,感情不錯,你并不認為他是毀謗,大不了推他一下說:不要開玩笑。如果是沒有交情的人,或本來兩人就不歡喜,那肯定是毀謗。同樣是毀謗,為什么對象不同,感受就不同?這就是佛法所講的分別心。
人會分別,而且分別得很細,話又說回來,如果有誰說,我從來不起分別,我沒有分別心,甚至于自認為學佛的修養(yǎng)很高,我認為你是妄語者,為什么?剛剛我講這么久的時間,幾乎都在分別之下說問題、說人、說事,對不對?那里有不分別的。我們常說不要起分別心,沒那么容易,人本來就是如此,否則的話,就不叫做人。
人有兩種現(xiàn)象:一是麻木不仁,一是佛菩薩;只要是人,都離不開這些分別、計較、執(zhí)著,所以,禪門中遇到此種問題,他的表現(xiàn)完全不一樣。如果說分別,或者說不應該有分別心、不應該執(zhí)著、不應該計較,自認為是學禪的人,會馬上回答,誰在分別?誰在執(zhí)著?誰在計較?其實這話也沒有錯,因為,是你在那里說分別、計較、執(zhí)著。
如果沒有分別、計較、執(zhí)著,那不是人,道理在那里?很簡單,我舉個例子: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當時有位國家社會地位非常高的外道人士,問釋迦牟尼佛說:「你是佛,我請問你,如何對待女人?請?zhí)岢瞿愕目捶!?/p>
釋迦牟尼佛說:「年長的,我把她當母親;年紀差不多的,把她當姊妹;年紀小的,把她當兒女。」
他說:「為什么講得這么啰嗦?這些不都是你親近的人嗎?為什么不用最簡單的方式告訴我,把她們當成最親近的人。」
釋迦牟尼佛反過來問他:「你認為母親、姊妹、女兒是不是都是最親近的人呢?」
他說:「是啊!」
佛說:「你還忘了一位更親近的人,你的太太!箚柕娜艘幌聸]有反應過來。
他說:「為什么這么說呢?」
佛說:「我是告訴你,不可以把天下的女性都當成最親密的人,也就是不可以當成你的太太!
釋迦牟尼佛的智慧是什么?這里面還不是有分別、計較、執(zhí)著,那是不是智慧的表現(xiàn)?其實佛教里面強調(diào),佛法不離世間法,是說佛法在你的身邊,佛就在你的心里。雖然聽起來,叫人摸不著頭緒,如果你的自我意識經(jīng)常做些調(diào)理,你將會發(fā)現(xiàn),他本身講的雖然不是很高的境界、很高的修養(yǎng),可是你反而可以得到更多的好處。
通常人家問我:「老師父,你學佛這么多年,到今天為止,是用什么方法,用什么態(tài)度學佛?」我只有一個字:「讀」,讀書的讀,就像不要小看幼稚園的小孩,你在他身上可以讀到東西,各式各樣的人,不同的年齡層、不同的性別、不同的種族,都可以讀到很多的東西。因為我們?nèi)擞袀缺點,不喜歡讀,喜歡教,動不動就教人家怎么做,自己傾囊相授,反過來得到什么?
我講的不是物質上的報酬,即使做老師也要教學兼長,我不是謙虛,也有很多人認為我很傲;其實在我的內(nèi)心世界,人生的一個法寶,就是「讀」。讀的本身,如果你的內(nèi)心不是以學生的心態(tài)去面對的話,口頭的讀沒有用,為什么?唯有讀,才能夠收集更多的知識經(jīng)驗。
我們曉得智慧的成就,來自于知識和經(jīng)驗,累積得愈多,智慧愈高;知識經(jīng)驗愈貧乏,當然你的智慧就愈低。你想想,是不是唯有「讀」才能夠搜集得更多?所以古人說:不要好為人師,因為太過于偏好做人家的老師,你會忽略別人很多的優(yōu)點,是你所沒有的。因為心的動力,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中外面的色塵緣境,才會引發(fā)你去感受、去想一想、決定怎么做,最后得到結果。
為什么說處處都有佛法?為什么說佛在心里?尤其這「佛」字,我跟各位詮釋一下,不要提到佛,就把它當成是佛龕里的泥塑木雕,那不是佛,是個雕刻品、藝術品。佛是什么?最簡單的說法,他是一位圓滿的覺悟者;以智慧而言,已經(jīng)到達微妙的境界,也就是具備了微妙境界的智慧,達到圓滿覺悟的結果。
可能大家會問我:為什么寺院、佛堂,要供這些藝術品、雕塑品?因為,我們拜的不是表相,是他的精神,每個佛或菩薩的相,都代表某位佛、某位菩薩,至少我們到寺院去看,這佛叫什么佛,這菩薩叫什么菩薩,以智慧、覺悟而言,表現(xiàn)出他特有的智慧來,就知道這位佛或菩薩。
如果你只崇拜雕塑品、藝術品,那是依賴他,好像他能給你什么,其實,釋迦牟尼佛也有不能的地方,譬如說他不能夠改變?nèi)说臉I(yè)、不能幫助你成佛、成菩薩。簡單的說法,他不能改變你的業(yè),也不能幫助你成道,要清凈業(yè),一定要受報,要成道,一定要修行,如果只是依賴,這些問題不可能解決的。
我們常常把自己當成佛教徒,而不是學佛的人,這是很大的錯誤,做個佛教徒很容易,皈依三寶就可以成為佛弟子。你是不是學佛的人?也就是說有沒有在修行?我們不是常說,學佛要修行辦道嗎?可是修行,修誰啊?辦道,辦什么道?尤其修行,很多人擺在學個法門、學個宗派,或專門念經(jīng)、拜經(jīng),認為就是修行,我告訴各位,那不是修行。
禪門中間有個公案:有一位禪師在看經(jīng),另一位跑過來說:「你是位禪師,為什么還看經(jīng)?」
禪師回答:「我不是在看經(jīng),是在遮眼。」拿經(jīng)遮住他的眼睛,大家聯(lián)想到什么?因為眼睛去看,就會產(chǎn)生分別、計較、執(zhí)著,盡看人家不對的地方,盡看人家的短處;把眼遮住,想想自己,就是我們所講的返照。
我常說很多人聽了不歡喜的話:你怎么學佛?你現(xiàn)在怎么做、怎么樣學?很多人聽了真的不歡喜。我說:你不是在學佛,是在浪費時間,學佛的目的,是要學佛陀的道理方法,學他的智慧。打開始我就講,人有很多的問題,甚至于無可奈何,為什么?沒有辦法,就是智慧不夠。
大家看過千佛山雜志,每期的封面有信佛、學佛、可以成佛;如果信佛不學佛,就沒有機會成佛。信佛、學佛怎么去學?就是修行,修行談什么?修正我們的行為,什么行為?身體的行為、言語的行為、意念的行為,因為這三個行為常會出錯,怎么辦?我們?nèi)フ{(diào)整它,原來不好的,使它變好;原來好的,使它更好,這才叫修行,修正我們的身口意行為。
可是大家不這么講,人有貪瞋癡,我們學佛就是要學戒定慧,可以消除貪瞋癡,聽起來好像這些名相是佛教、佛法里面有的。事實上,我常說的,把戒定慧當武器,貪瞋癡是敵人,拿武器去消滅敵人,可能嗎?
我說修行也是修理,為什么?修理自己不好的,使它變好,錯的改過來,是對付自己;可是現(xiàn)在在佛教界反而常有這種現(xiàn)象,懂得一點佛教的東西,就去修理別人。我想很多人看過、聽過諸如此類的事,比方知道他是位佛教徒,只要看他有一點點不如法,或者有一點點跟世俗人一樣,就會說你看你學佛,還這個樣,學佛不是講戒律嗎?學佛不是講修定嗎?
想想看,戒定慧從哪里來?釋迦牟尼佛會給你嗎?不可能。戒定慧是要自己去學習、修養(yǎng),因為我們身體的行為、言語的行為、意念的行為會出錯,所以,需要釋迦牟尼佛所說的戒定慧,依這些道理方法調(diào)整自己、修正自己,使自己的行為愈來愈好;為什么要這個樣?好了又怎么樣呢?至少你不會造業(yè)。人家常問我,成佛了又怎么樣呢?我說:成佛了!不得了!有什么了不得呢?我說:他的智慧,沒有任何問題化解不了的,因此,絕不會存在任何的無明煩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
最近社會常有這種口頭禪:「你要說清楚、講明白」?梢娭v話的人,本身是不清楚、不明白,那叫什么?糊涂。要別人講清楚,要別人說明白,自己為什么不清楚?為什么不明白?以一個學佛者而言,要用這種態(tài)度面對人、面對事,因為我剛剛說修行是修理自己,修理自己的缺失,絕不是去修理別人。所以,我們講學佛要從心性上著手,這都關系到心性上的問題。
我們常常談心性,就會講到明心見性,什么是明心?明自本心;什么是見性?明自本性,那等于沒有講!副尽故鞘裁?明心,明自心是什么?等于我剛剛說自己的身體行為、言語行為、意念行為,你能不能發(fā)現(xiàn)?有沒有出錯?有沒有偏差?有沒有主觀意識?有沒有太過于感性?或者太過于理性?有沒有這些問題的存在。如果你及時發(fā)現(xiàn),馬上去調(diào)整,那就是修行。
可是修行,修到什么程度?修到不會出錯,于心,你就明了,那就是明心;絕不是一般所講的明自本心,我本來就有佛性,因為,「性」就是談佛性,心就是談我,我本來就有佛性,所以,很多人認為我就是佛;最后可能?做個真正具備道德良心,堂堂正正的人,都不一定做得很好。但是,經(jīng)典上說,眾生皆有佛性,心即是佛,不就是明心見性了嗎?問題是明了什么心?見到什么性?
尤其,我們最大的毛病,動不動就探討過去世,我不懂過去世,就會請教別人,講給你聽,真的還信那一套,完完整整地接受;再不然,問問未來,他就告訴你未來,可是不跟你談現(xiàn)在。很多人的確很聰明,為什么?談現(xiàn)在,你有問題,我沒辦法;談過去,反正你不知道;談未來,你也搞不清楚。因此,談現(xiàn)在,你有問題,該怎么辦?要像佛陀一樣,至少我們是學佛的人,知道佛陀有很多的道理方法,而且實際地修行、體驗,雖然不具備佛陀的智慧,至少我們從他的智慧中得到了很多。
如果各位在家里喜歡看電視,有八、九十個頻道,你們計算一下,看相算命、講命盤、靈異事件、講鬼的,胡說八道的愈來愈多,而且節(jié)目廣告賣得很好,為什么?我在這里說句自責的話;因為,佛法不夠普及,但佛教卻很熱鬧,可是我們要了解佛教雖熱鬧,你沒有從中發(fā)現(xiàn)它的饒益性?有沒有得到了利樂?對生與死的問題有沒有幫助?對現(xiàn)實生活有沒有幫助?如果沒有,那不叫學佛,即使你信佛,也只是位佛弟子而已。
所以,我提醒各位,人必然會與人、與事打交道,既然會打交道,就要注意幾個事項,包括家里面、辦公室、學校、任何的社會團體,甚至于地方首長、民意代表,都離不開人與人、人與事的問題。
因此,我們要知道,佛法說得夸大一點,最高的境界是隨緣;如果學佛的人不隨緣,一定會覺得不自在,只有隨緣才能自在?赡艽蠹視v,隨緣是不是隨波逐流?不是的,隨緣是什么?惡緣不受污染,善緣不起分別。
當然,隨緣就要有結緣的機會,結緣講究結善緣,千萬不要結惡緣。結善緣最好的辦法,講話的時候,少講一句,如果你勇往直前的話,不妨停下來;可是千萬不要往后退,因為往后退,就沒有結緣的機會了!多講一句,這個緣會跑掉。
我們究竟怎么著手,才能真正結善緣?并不是叫你主動找人,說某某,我跟你結善緣;某某,我跟你結惡緣,不是這種意思,因為前面有隨緣,隨緣就有機會結緣,這是一個順序。
一般談結緣太狹隘,不夠廣泛,如果說得比較不好聽的話,我們結緣往往比較自私,其實緣的層面很廣;學佛的人千萬記住,結緣不是去勉強別人,因為,勉強別人就變成攀緣!前面說隨緣,有緣就可以結緣,一旦結了緣,還要惜緣,珍惜這一份緣,這是一些概念。
運用在現(xiàn)實生活中,需要戒定慧三學,最簡單的解釋:
戒:不犯,即是不傷害別人,自己也不受到傷害。
定:當自己會亂,情緒把握不住的時候,能夠慢慢沉下去,但不是叫你勉強壓制,這需要時間的沉淀,即是定。
慧:當身體的行為、言語的行為、意念行為表現(xiàn)的時候,千萬不要自作聰明,以為天下人都是傻瓜,因為,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那不是智慧;也就是說身口意的行為,一定要及時面對自己、把握自己,不要表現(xiàn)出愚癡的行為;而且,不要任由它造成別人認為,欸!這個人……!反而變成一種瞧不起、鄙視。
談戒、定、慧,我舉個例子,大家就很容易把握,怎么去把握?自己真心的想幫助別人,當發(fā)現(xiàn)別人錯誤的時刻,你認為是錯,可是對方并不一定這么認為,這是自我意識表現(xiàn)的時刻,千萬不要用自己的方式去告訴對方。
用自己的方式,很可能引發(fā)別人不歡喜,為什么?譬如我是一番好意、說的是實話、也沒有騙你、都是為你好,這叫自己的方式。有沒有想過忠言逆耳這句話?其實忠言并不逆耳,而是聽的時刻,忠言變成孫悟空的緊箍咒真言了!一念就叫人受不了,為什么?很簡單,你是用自己的方式,最容易造成傷害,不要以為是一份善心、菩薩心,可能表現(xiàn)的都不是。為什么?你講出來的話沒有錯,可是聽的人,感受你的語氣、文字的內(nèi)容,是在教訓他,他怎會受得了?他會歡喜嗎?
佛法中有愛語攝,愛語是什么?愛語就是善巧、方便、柔順的語言,這些言語表達很柔順。我們常自以為是為別人好,如別人不能接受,就會回答一句像臺灣話所說的「好心被雷親」,再不然就是「狗咬呂洞賓」等言詞。其實,有句話「將心比心,就是佛心」,為什么這么說?當別人用同樣的言語,同樣的問題跟你講時,你會有什么感受?同樣會受不了;因此,我們常說你為什么要這樣!你為我好,我知道,難道就不能好好地講嗎?
為什么需要戒定慧?為什么戒貪瞋癡?不是拿戒定慧去打貪瞋癡,而是要學戒定慧,自己具備了這些條件,然后化解貪瞋癡,不是拿武器打敵人,不是拿戒定慧去打貪瞋癡。
如果家庭常發(fā)生問題,在于「心」沒有調(diào)理好,小孩還不懂事時,好乖、好聽話,什么都好,慢慢長大了,好像有點變了,到了國中二年級左右,這孩子簡直不像我生的,在座的都知道,那是叛逆期,生理的變化期。每個人都是過來人,為什么不能夠去調(diào)理?可能會說,你小的時候那么乖、那么聽話,為什么現(xiàn)在變成這樣?甚至于還會罵自己的孩子。
人有兩個生理期的轉變,一是由少年變?yōu)槌赡耆说纳砥?再則就是中年進入老年的更年期,在這兩個期間,很多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要這么講?為什么要這么做?在座的都懂得這些道理,可是有個問題,為什么一面對問題的時候作不了主?真正講起來,那是沒有修好戒定慧。
所以,我說修戒定慧是要去學,學了,要慢慢去做,怎么做?還是從自己身體的行為、言語的行為、意念的行為,上面去著手,這三個東西是你的心表現(xiàn)的工具,因此「調(diào)心」,調(diào)什么心呢?如果在座的有鋼琴調(diào)音師,就知道調(diào)心,像調(diào)鋼琴的音一樣,要調(diào)到什么程度?這些話自古以來都有,只是不以鋼琴做例子。
調(diào)弦,管弦樂的弦,我們曉得,調(diào)音要非常有耐心,人就是耐心不夠,為什么耐心不夠?自我意識太強,自我意識怎么形成的?習氣所致,習氣來自哪里?還是來自于自己身口意的造作。
所謂唯心所造,唯什么?唯自己的心所造,你要造業(yè)也可以,可是要轉變?yōu)榈廊バ扌心?還是可以,只是要多知道些佛陀的道理方法,如果完全不知道佛陀的道理方法,盲修瞎練,那是沒有機會的。尤其在家居士,沒有那么多的時間,除非退休了,自己有很多的時間,可以專門從事這些研究,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用眼睛去看看這個世界、看人、看事,在現(xiàn)實生活中,都可以得到些啟示,發(fā)現(xiàn)道理方法,就是「悟」。
剛剛說,開悟沒有什么了不起,隨時都有機會,問題是,你有沒有把握佛陀的道理方法在哪里?佛陀的智慧在哪里?并不是在經(jīng)典里面、不是在大雄寶殿、也不是在禪堂,更不是佛陀的全身舍利,他所遺留下來的,不是從這些上面去探討,而是佛法不離于現(xiàn)實,可見問題在于你把自己的我,擺在哪里?
如果說很虔誠的把心放在念佛上,沒有什么不好,可是有個問題,念佛做什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未免太自私了,為什么說念佛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自私的呢?很簡單,大家跟你一樣都跑了,留下這些人怎么辦?還有更多的人,需要你介紹佛陀的道理方法、佛陀的智慧,讓更多的人得到利益。我不是反對修凈土,在這里特別跟各位聲明,臺中地區(qū)是提倡凈土最普及的地方,最早有位李炳南居士,可能在座有很多親近他。
為什么說不要那么自私呢?畢竟學佛的人是發(fā)菩薩心、行菩薩道,什么叫菩薩心、菩薩道?就是自己去學習,自己有了修養(yǎng),把自己既得的利益,與更多的人分享,才叫菩薩,如果只是自己走了,那太自私。
過去這十幾、二十年來,在臺灣一會兒修凈土,一會兒換禪,慢慢的又流行藏密,一直變來變?nèi)?大家也跟著一起變來變?nèi)?最后有人問我:老師父我什么都接觸,什么都學過了,現(xiàn)在還是茫茫然,該怎么辦?我用最簡單的一句話告訴他;問你自己。
他聽了并不是很滿意,明明是我請教你,為什么要我問自己?因為,他從來沒有認識自己,沒有在自己的「心」上面去著手、去下工夫,只是在外面找東西,找東西沒有錯,但是反過來看,你有沒有需要?對你有沒有幫助?如果是否定的,何必浪費時間呢?所以,我寫文章總會提到:「凡起心動念,要與生死有關系,與道相應。」
如果時時刻刻能夠把握,你就能明心見性,于心能明了,佛性就會顯現(xiàn)出來,因此,真正的問題,還是在一切唯心所造,跟我剛剛另外的一個提示,心、佛、眾生三為一體,其實是一而二,二而一,是相同的。
今天晚上,耽誤大家很多的時間,陪我聊天、談心,今年過年的時候,我在電臺講了兩句話:讓自己活得快樂一點,可是不要讓別人不快樂。我再重復一下,讓自己活得快樂一點,不要讓別人活得不快樂。這是我最后祝福大家的兩句話,謝謝各位!
91年4月26日臺中市中興堂
中華佛弟子協(xié)會主辦心靈系列講座
- 白云禪師:無明的突破是否牽涉所知障?
- 白云禪師:如何理解“與生死有關,與道相應”?
- 白云禪師:“法”是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 白云禪師:福德與功德有何差別?
- 白云禪師:“舍”的究竟意義是什么?
- 白云禪師:同體大悲之“同體”是否指去掉那個“我”?
- 白云禪師:什么是空空、有空?
- 白云禪師:什么是無余?
- 白云禪師:“法相假立”的法義是什么?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白云禪師:臺灣千佛山白云禪師談大悲法
- 白云禪師:如何覺悟自我
- 白云禪師:語言的尊嚴
- 白云禪師:大般若經(jīng)要解
- 白云禪師:最善巧的方便就在身邊
- 白云禪師:何必在別人的情緒中悲歡
- 白云禪師:如何才是修行
- 白云禪師:菩薩行道與現(xiàn)實生活
- 白云禪師:認識佛教與佛法
- 白云禪師:禪宗面面觀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無明的突破是否牽涉所知障?
- 白云禪師:福德與功德有何差別?
- 白云禪師:“法相假立”的法義是什么?
- 證嚴法師:善是什么?
- 一誠法師:為什么嗔心“第一難治”,如何治嗔恨心?
- 本源法師:善的標準是什么?
- 弘一法師/慶裕:心地坦然才能恰到好處
- 如瑞法師: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安法師文章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妙境法師講解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白云禪師]無明的突破是否牽涉所知障?
- [普洱茶]生茶、熟茶存多長時間適合喝?
- [禪宗典藏]《禪苑清規(guī)》規(guī)定如何繁復瑣碎?
- [哲理故事]放下、看開,人生自會快樂
- [佛經(jīng)故事]三重樓喻的原文與翻譯
- [佛與人生]身心常放松,逢人面帶笑
- [佛學常識]舍利弗尊者為什么號稱智慧第一?
- [白云禪師]如何理解“與生死有關,與道相應”?
- [綠茶]六安瓜片的傳說故事
- [禪宗文化]洪州禪地位如何?
- [哲理故事]別讓自己的心背上沉重的包袱
- [佛經(jīng)故事]嘆父德行喻的原文與翻譯
- [佛與人生]如何分辨“需要”與“想要”?
- [佛學常識]出家做和尚有年齡的限制嗎?
- [白云禪師]“法”是不是解決問題的能力?
- [禪茶]中國茶道盛于宋代的原因
- [禪宗文化]禪宗在唐代興盛有哪些社會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