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一日(二):在昏沉與無聊中覺悟
安居第五十一日(二):在昏沉與無聊中覺悟
曇鸞法師就這個知與無知有個設(shè)問,說,這個心是個覺知相,為什么說它同地水火風呢?
曇鸞法師回答說,好比把蛇放到竹筒里,蛇的性質(zhì)是曲的,但是放到竹筒里,它也就變直了。
這就是所謂因緣所生的一個提示。知與無知,實際是個因緣,這是我們比較關(guān)注的自力的感知性。這也是個大話題,昨天我們雖然講了,也不希望大家?guī)н^去。這個知與無知,實際是因緣所生,它并沒有內(nèi)容,皆無自性,對此這個我們要有一個正面的認識,
有人說知覺應(yīng)有自性吧?它也沒有自性,也是無自性的,也是因緣所生的,我們可以善于觀察這一點,這樣我們對于自己得念失念的問題就不會產(chǎn)生迷茫。這是大部分修行念佛的菩薩們的一個盲點,一個暗處,也可以說是一個暗礁,很多人會在這里翻車。
因為過去的祖師有這樣講——你健康的時候能念佛,很好啊,那你有疾病的時候呢?很多人一想,是啊,有疾病的時間就搞不定了。又說——你白天能念佛,晚上夢中你能念佛嗎?人一想,哦,在夢中肯定是念不了佛的。
所以這個盲點就出來了,盲點是什么?靠想象是想象不來的。其實這不過是個因緣,好比說你睡著了夢中,這是個因緣,白日,是個因緣,你病的時候,順的時候、逆的時候,都是因緣罷了,實際我們會把這個因緣變異成得念失念、知與無知的一個盲點,這是很奇特的,實際是人心里的一種自我轉(zhuǎn)換。很多修行人就在這個地方會摔倒,你要是知道——這是因緣所生,不過是逆順這樣的一個因緣之緣下,所產(chǎn)生的一個事實,或者一個現(xiàn)象,即知與無知的現(xiàn)象,得念失念之相。
好比走般舟的時候昏沉,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全國各地的人跑過來問我昏沉解決不了怎么辦?
我感覺到特別的可愛,他不知道這是個因緣,要是了解這是因緣所生,他就不會再問了。因為什么呢?半年前他走般舟出現(xiàn)了昏沉,半年以后才來找我,說昏沉我沒法出離。我說你現(xiàn)在有昏沉嗎?他說沒有。
真不得了!他把這個因緣放到現(xiàn)在了。實際不論你放到什么時間,都可以體會出來,你就在昏沉的時間可以覺悟它——你可以了解它這個無自性,它這個因緣所生。
修行的盲點十分多的。這一點要是運用不好,他就會無端地在這個地方糾纏、糾結(jié),張嘴就是昏沉,合嘴就是昏沉,實際早就跟他沒關(guān)系了,它是無自性的東西,不過就是因緣所生,緣到你那個習慣上了,什么習慣呢?昏沉的習慣。到那個時間就要睡覺,但現(xiàn)在走來走去,走來走去,那個潛意識就冒出來說你要睡覺、你要睡覺,平時你在睡覺、平時你在睡覺。你想是啊,我在睡覺,我在睡覺。哦那就昏沉了。
昏沉本來就沒有自性,這時候你再反觀它——哦,它沒有自性,它是緣我的習慣所產(chǎn)生的一個現(xiàn)象,這個現(xiàn)象是沒有自性的,是無常的,是無我的,那它就過去了,不過去也沒問題,你知道不過是一個習慣罷了,是個無自性的習慣,你就不會糾纏,你就不會走完般舟了說哎呀,我怎么昏沉的這么厲害呢?因為你直接從昏沉中解放出來了。不在昏沉之外再找昏沉了。其他的如痛啊,累啊,渴啊,煩躁啊,無聊啊,味同嚼蠟啊,一切法亦復(fù)如是。
以前我給他們護關(guān)的時間,他們經(jīng)常出來說,法師,你為什么設(shè)計這么個無聊的事情!我說哎呀,你們進關(guān)虧得都寫發(fā)愿文了,虧得不是我引導(dǎo)你們進來的。實際是他走厭倦了。
這都是我們覺悟的時間。無聊也是我們覺悟的事情,昏沉也可以使我們覺悟的,煩躁也可以使我們覺悟的,痛也可以使我們覺悟的,很累很辛苦也可以使我們覺悟的。如你怨恨,那你就迷失了;說無聊了我要出關(guān),那你就迷失了;痛了我就坐一坐休息休息,你就迷失了。迷失了在當下覺悟它,這覺悟并不是說我們會失去什么,或者說會得到什么,但是你認識了這個事情,你就解放出來了,你就不再去糾結(jié)它了。
這兩年問的少多了,這兩年誰來問我,師父為什么昏沉解決不了呢?我說昏沉的時候再解決昏沉吧,現(xiàn)在不要管它。
人把這個東西抓的特別死——昏沉了,這是個失念吧,這是個業(yè)力啊,我這個業(yè)力怎么這么重啊!桶褬I(yè)力實有化了。這個實有化就很痛苦的啊。他心想別人一走般舟可能就是放著光動著地走,我怎么昏沉呢?實際他不知道,別人放光也好,動地也好,跟他昏沉一樣,都是無自性的,不過是一個業(yè)緣表現(xiàn)之異。這樣我們走般舟,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昏沉了,你說——我知道你的名字叫沒有自性。對不對?那我們就走下去了。
實際這是個盲點,菩薩,雖然是反復(fù)地講啊,但這你平時用得上的,要不然這個暗礁就把我們跌倒了。
有的人就在這個無聊這個地方過不了關(guān),味同嚼蠟呀!腿也不痛了,腰也不痛了,天天鍛煉出來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但是沒有意思,這就是個關(guān)口,什么關(guān)口呢?這是他緣的一個習慣,什么習慣呢?——他喜歡變異,過去的痛啊,暈啊,迷失啊,掙扎啊,什么都過去了,這時候他對變異的那個索取的習慣突然變得很平白了,就感覺到?jīng)]有意思,這時候是個大的關(guān)口。什么關(guān)口呢?——就是逾越自我習慣的一個關(guān)口,過去了就是一番天地,就會出現(xiàn)凈光明之相。走不過去就會在那兒念叨沒味道,沒味道,天還不亮,天還不亮,早點兒打板,早點兒打板,就這樣熬了,等一打板了,哎呦!可打板了!
這都是修行的焦點吶!這個焦點是什么呢?就是暗礁,我們到這里就走不動了,那退回去吧,又退回到原地了,什么原地呢?——業(yè)力的執(zhí)著。下一次憋足勁了,說我一定要走般舟,又去走了,又走到?jīng)]有味道,沒有味道,真沒味道,真沒意思啊。又開始了,算了吧,不走了,又回到原地了,什么原地?——業(yè)習的原地。很多人就是突不破這幾點。過去說給我們一個教授、一個指導(dǎo),不是指導(dǎo)其他的,就是這些盲點,你自己認識不到的。你說這有啥呢?很簡單個小事。我告訴你,不跟你說,你走十年都走不出來。小小的一個問題就把你擋住了,為什么呢?一張紙就這么薄,就能把你擋住,不把它拿掉你就看不見。
這個盲點制約了很多修行人。實際我們念佛平時也存在著這樣的問題——無聊。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啥意思呢?就是沒有去玩、逛啊、累啊、辛苦啊、干活啊來的好。我以前私下問過很多道場的出家師父,我說“干活、念佛,你干哪個?”
“我干活去!
我說“為啥不愿意念佛呢?”
“沒意思,沒用!庇腥瞬贿@么說,他說“我護持常住。”
你悄悄地問自己,一個是念佛,一個是去接待人也好,干活也好,做什么事也好。你說你干哪個?大部分都說干別的去,那天高海闊對不對?念佛太沒意思了。
就是這個習慣啊。那些修行成就的人,那些有禪定的人,有三昧力的人,他在哪個地方呢?他不過是個覺悟者,在這個無自性的認知上,他一個事情,一個事情,一個事情,一個因緣,一個因緣,一個因緣,一個過程,一個過程,一個過程,都處理過了,他得到了一個大的止,得到了一個大的觀察善巧。止什么呢?止九界的過患了。止什么呢?止這個變異禍亂對待的心智了。他心中不再用變異對待習慣去奔波,在這里面去禍亂自己了,禍亂他人了。那么他的心智就得到了止、安定,就在這個寂靜輕安,或者說在這個靜境、靜的輕安中,得到一種加持,這個加持會令其得到一種喜,就是輕安,這種輕安是從沒有的。
你只要做過一次就可以了,永遠你都忘不掉。因為什么呢?——你生活沒有發(fā)生過,或者說你過去的生活中偶然發(fā)生了一次輕安,也是撞上的,后面你再等等不到了。但是要是修行人,你可以主動地這樣去做,一旦做到這個點上,昏沉啊,無聊啊,沒味道啊等等,你突破了這一點,你的心智突然就開闊了。那你再觀察這個世間,你的眼神不一樣了,心智不一樣了,感知不一樣了,那種敏銳度不是你想象的。那時我們說念佛真是有好處,真是有內(nèi)容,真是有味道了。那你就樂于念佛了,金不換了,那時說大家念念佛吧,你會什么都不顧就去念佛了,為什么呢?你會珍惜每一個念佛的機會,珍惜每一聲佛號,珍惜每一次覺悟的機會。珍惜它,或者說你就珍惜你生命的每一個當下,你的生命突然變得有價值了,不是那樣熬過去,帶過去,混過去了,不會了。
所以這一點,希望大家有一個認知。曇鸞法師這個提示,我感覺對大家十分有意義。他說知與無知是因緣所生,那么昏沉吊舉這也是習慣因緣所生,我們?nèi)艟壞罘鹨蚓?都是可以逾越過去的。由于現(xiàn)在很多人在實踐念佛、般舟,或者其他法門,實際這都是可以用的上力的。修行本身沒有什么,最主要是我們實踐運用的周遍與不周遍。許多人偶爾一生中會遇到一兩次法喜,就不再實踐了,他就會靜止在業(yè)力中了,有的人就會精進不舍。
象凈土這個教法,果地覺為因地心,雖是如是,現(xiàn)行中你不去作為,這個果地覺不在你現(xiàn)實的生命中起作用,那也就只是知個名字,你就體會不到它的滋味,你在這個名字上就浪費了自己的生命。
以前一些學凈土的人認為阿彌陀佛把他救渡了,然后他就吃喝玩樂什么都可以干了。我說不是,你現(xiàn)在做你的業(yè)習,放縱你自己,你還受各個對稱的果報。你心底也可能有一個依賴阿彌陀佛的心理,但是你現(xiàn)在的各個果報你還是受的,還是要面對的,你做殺盜妄淫,還是殺盜妄淫的果報,你做布施持戒精進,還是持戒精進的果報。對稱的果報,這個即下的果報是真實不虛的。
所以,我們知道阿彌陀佛的果地覺為我們的因地心,我們安這個心,來作為一個無上心的起步。對此你還是要去實踐,在你每一個意識、每一個言說、每一個作為上去實踐它。你要去實踐,不實踐不行。你不實踐那就只是知道個道理,就象我們擺一筐水果放到那兒一樣,你不吃它爛掉了,跟你也沒關(guān)系,然后你說這個水果不好吃,因為什么呢?——你沒有去實踐。所以每一個當下你去實踐這個果地覺,你要去實踐的,或者說用果地覺去觀照你每一個當下的言行、意識、作為,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因緣——原來緣佛因緣了知世間,緣佛因緣覺悟自己的身業(yè)口業(yè)意業(yè),那我們作為一個修行人、念佛人,憶佛念佛就會得力。
(歲次辛卯六月初七 20117月7日)
- 學佛心智 學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jīng)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diào)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