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日(二):再談凈土教法的分水嶺

  安居第五十日(二):再談凈土教法的分水嶺

  我們把凈土劃成兩個部分,這樣區(qū)分一下(如下圖):

  雖然佛力平等攝化著一切眾生,但有一類有情沒有自力行持他不認同的,這個不認同就是資糧教育。

  信順佛力這一類有情,他只是被載負了,被放在這個愿力船上去了,他就不管了,這一類有情就是所謂的念佛者,念佛信順佛愿佛力。

  前一類信順的是自己的業(yè)力、所行力、資糧力,這個沒問題的,自力的行持也沒問題的。

  一個是念佛的認同,一個是自力的認同,都在佛力的普攝下,這是真實不虛的。

  信順佛力這一類,即下就被佛力攝化,他隨順佛力,即下就得不退轉,這個是即生利益。印光法師講即下即得往生。這是現(xiàn)生的利益。

  信順自力者是一定是死后了,得不退轉。那為什么說死后往生彼國得不退轉呢?他死的時候才放棄自力,這時候佛的攝化才能成就。

  為什么早期念佛的基本上沒有青年人呢?就是因為大家都講這個死后的事,不講活著的事,所以年輕人就不接觸凈土,今天一個居士給我發(fā)了大量的信息,就談這樣一個東西,說阿彌陀佛是死后了怎么樣,藥師佛是活著怎么樣,要不然我今天就不這么來講了,我感覺到還是需要再講。

  這個分水嶺不是一個截然的分水嶺,它可以交織的,因為在不定性的時候,有的人跑過來,說念佛憶佛真好,安穩(wěn),順佛安心真好,一會兒他又跑到自己的業(yè)習中了,他就感覺到不安了,他說死以后再說吧!又開始徘徊了。那么這一類的人,真是累了,有時候遇到隨順佛愿這樣的教法也會跑過來。

  自力行持這里面就有三輩九品。因為他有自力所行之局限,或善或惡,或進或退,資糧足與不足,他給自己判定三輩九品,這個是沒問題的。

  信順佛力者,就沒有品位之說,就是佛告阿難——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一念往生,這一念不是過去不是現(xiàn)在也不是未來,也不是活著也不是死著,跟這個沒關系,就是信順佛愿力故,即被佛力攝化得不退轉。信順佛愿,心與佛愿相應故,一念之下即得不退,這個就是即下不退轉的實質的利益,即下安心,因為什么呢?與佛愿相應了就安心了。所以“十萬億佛土一念信即是”,這是真實不虛的,因為我們的心廣大無邊,諸佛如來的心廣大無邊。那么這一念隨順佛愿,心與佛愿相應了,就得不退轉,心念不退轉,你隨順之時就是不退轉。這個是沒有品位的,乘順佛愿,直生報土。自力行持,多是邊地疑城,因為或信不信。

  今天讓大家對比對比并不是有其他意思,主要是這個地方很堅固,我們若不去不斷地分析,這個概念十分的堅固,會遮蔽我們的心靈。這里沒有什么好壞,你說我就是個自力的支持者,這個沒有問題的,你就那樣去慢慢地看自己的作為就行了,看你安心不安心。

  念佛者,依信順佛愿,或者依心與佛愿相應為安心方便,他即下就得到安心的方便了,因為心與佛愿相應了。

  自力者,心與業(yè)力相應故,多在業(yè)力中徘徊,就是在自己的業(yè)力作為中進啊退啊,信啊疑啊,徘徊的比較多。

  自力沒問題,但這是我們的生活習慣,認為否認了自己,那可不得了了,哪怕是惡業(yè)善業(yè)都受不了,就象坐在飛機上他也要蹦幾蹦,為啥呢?怕自己忘掉了自己。佛力載負著,他也不安心,他要蹦幾蹦,不愿意寧靜地做一個閑人,不愿意休息下來。沒問題的,你可以作為的。

  所以說,一般安心人他都去贊佛,不依得失心而修證佛法了,感恩佛陀,贊嘆佛陀,供養(yǎng)佛陀,供養(yǎng)現(xiàn)前有情,為什么呢?他沒有事情了。

  自力修行者往往表現(xiàn)的極端自私,他一定會很自私地說誰也不要耽誤我的修行,我一定要修行到某個程度才行,大家一定要為我服務,我是世界的中心,因為我要了生死,我要往生,你們都得為我服務,他是所有的東西都會放棄,干什么呢?就為自己的行持。這樣的人你一定不要惹他,他要正在修行,你惹他,他會跟你翻臉的。

  信順佛愿這一類念佛者,你要惹他了,他會跟你說,你信佛吧,信佛很有意義的,信佛很輕松的。

  這個不是可笑的事情,這是很現(xiàn)實很現(xiàn)實的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我們用哪個方法來實踐佛法,實踐凈土,我不推薦,我只說可以來對比對比。

  這一類三輩九品的實踐者,邊地疑城者,多有徘徊,現(xiàn)下多不安心。不信我們遇到這樣的人,你可以去問他,他基本上這樣行持的,他說他安心,你嚇唬嚇唬他,他就不安心了。

  信順佛愿念佛者,誰嚇唬也沒有用,因為啥呢?他信順佛愿了,心與佛愿相應了,他已經被載負了,你再嚇唬他,他不理你,他說不要嚇唬我,你嚇唬你自己吧。

  前一類人經不住嚇;后一類人是嚇不住,除非自己嚇自己,為什么呢?一違背佛愿,想想自己的業(yè)力會害怕的,那么一念佛,心與佛愿一相應,剎那相應,心智的安樂馬上就現(xiàn)前了,

  這就作為一個分水嶺,我們來看一看這兩種修行凈土念佛的狀態(tài),但這都為佛力所攝,沒有佛力,他再自力他往生什么地方去啊?只是順佛愿者容易安心。

  所以,皆在佛力的普攝下,念佛法門中分出來這一類“安心起行作業(yè)”者,安心就是依佛愿因緣作為安心的方便,即“得不退轉”這樣一個安心。在這個不退轉的愿力的攝化下,與這個愿相應,得到了安心念佛或者信順佛愿念佛這樣一個方法,這是一類修行者

  再一類,就是所謂的自力,根據(jù)自己的資糧、業(yè)習、作為等等,以求死后往生彼國得不退轉,現(xiàn)行多是徘徊,多是不安的這樣一個狀態(tài)下的修行者,當然也有進趣安穩(wěn),這個地方因為不究竟,他有進趣,或者增上安穩(wěn)。

  信順佛愿者是究竟安心的。這個心一安就徹底安了,就是有顛覆也沒問題的,只要是安就是究竟安,因為是信順佛愿依佛的果地覺為安心方便,所以這個安就很徹底,沒有保留。

  自力行持者,安心是相似安心,他有進趣,或者稱為增上安心,在增上的修持上能安心,稍微不增上、功夫一退,馬上就不安了。

  順佛愿念佛者,是究竟安心的,因為是依果地覺為因地心,依佛愿與自心相應為安心,就是為發(fā)心之緣起,實際這就是說的發(fā)無上菩提心者。

  依自力念佛者,大概的是為了死后往生彼國的這樣一個死后的因緣。所謂的死后,就是這一生的資糧積攢,回向往生彼國,到死亡這一刻,佛來接引往生彼國。

  順佛愿者有沒有死亡呢?也有死亡,但他現(xiàn)下的利益是有了,死亡,愛死就死了,不愛死他就繼續(xù)活著,但他是安心的。

  依自力者,就像曾子一樣,沒到死那一刻是不會安心的,為什么呢?再也沒有可犯錯誤的機會了,這樣他才能安心。

  這是兩大類的修行,這個分水嶺,實際在過去歷史上是有判定的:

  自力行持,這一類的修行我們稱為“遠公流”。遠公大師在世的時候,那個時代的人自力還具足,遠公大師在禪定中三見阿彌陀佛世尊,他有那個功夫。

  中間,不舍萬行,又回向往生的這一類,稱為“慈愍流”。

  順佛愿念佛,這一類稱為“善導流”。

  過去稱為三個流支,是凈土修持的三種流派,大家都基本上比較認同這種說法。

  但善導流的修行方式在這個時代,我認為比較對機一些。

  這個時代,慈愍流的人少一些。這一類的人是比較善良的人,或者說要有持戒、精進這樣的空間與團體的人。

  遠公流的的人群比較受制約,但現(xiàn)在這一類的人比較多。

  善導流的人群不受制約,這一類是不分善惡男女大小是非的,大家都依佛因緣,如曇鸞法師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同一念佛無別道。不管是誰,來念佛的人都可以,依信佛因緣而念佛。依信自力因緣而念佛,他也是在念佛,但他相信的是自力所行,這個沒問題的,此處沒有任何表態(tài)說反對自力或什么的,只是說你可以評判一下哪種方法比較合適你自己,比較方便。

  善導大師提出來的是“安心起行作業(yè)”,就是說一定是在安心的情況下去作為的,“遠公流”一般提的是信愿行,是從常規(guī)的信愿行下手的。角度不一樣。

  你說傳到現(xiàn)在了,大家不都在大談信愿行三資糧嗎?這個沒問題,不能反對,只能說這是流派不一。我們不能扼殺其他流派的教法。象這個慈泯流,一般不提,它就是不舍萬行,回向往生極樂世界。

  實際上我們大家的作為基本上都不舍的,象出家人到寺院里學習啊,作諸善緣啊,都在回向于極樂世界,但是善導流的根本是依愿力得以往生,回向不過是不留輪回果報之因緣罷了,就是不把我們的善根福德殘留在三界作為輪回的資糧,而是作為往生的一個進趣方便罷了,或者作為一個現(xiàn)下的報恩行罷了,所有的行善作為只是在報恩,在令佛法住世,如此而已,順應世間令佛法住世。

  所以慈泯流一般都不太提,遠公流和善導流這兩個流派就比較突出,遠公流這個支派在中國早期的傳播是百分之百的,我用這個方法也實踐了很多年,感覺很好,但這是很少一部分人在一個增上的方法上去修持,在增上的環(huán)境中修持才可以,必須得有增上的環(huán)境,增上的引導,增上的機遇,這個方法才能使人安心,要是不增上,要是一停止不前,人就會發(fā)慌,那就出問題。這是時代的一個產物。

  (歲次辛卯六月初六2011年7月6日)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