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日(三):得念失念皆是佛恩
安居第五十日(三):得念失念皆是佛恩
我們非常慶幸能接觸到這樣一個教法,阿彌陀佛在十劫前,在西方,成就了一個圓滿的報土,來接引十方世界有情,這個舉措是震撼了一切諸佛的。
阿彌陀佛立了這樣的誓愿——設我作佛,十方諸佛若不咨嗟稱我名號者,不取正覺。
阿彌陀佛之功德,其緣起殊勝,諸佛共贊共助共推這樣一個往生的國土。十方九界是個大說法,具體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南閻浮提,這個減劫時代,我們人類,要沒有這個極樂世界標方立向,我們人類想修持,想取得其他方法,方法雖十分多,但是多有迷失。
這個標方立向,就是來去除我們大方向的迷失,即所謂去向主題的迷失。去向和主題實際是最困擾我們這個減劫時代的人的,真正對去向問題嚴格思維的人還是很少的,我們這個世界每天就有十幾萬人去世,但一般沒有我們的親人,或者說沒沖擊到我們自身時,我們對死亡的去向或者說對生命的去向一般是很少審思的,總是感覺到事不關己。
阿彌陀佛這個極樂世界,不管是對活著的,或者在生死邊緣的,或者已經壽盡之人,其標方立向是十分有益的。因為我們都知道,閻浮提眾生未證法性之時,取向是我們的根本所依,我們不管是行住坐臥,吃喝拉撒,一切行為中都是依相而作為的,要是把“相”這個字拿掉,我們就無所適從。
在減劫中,面對這種爆炸性的信息量,人們游走的方便、參學的方便,以及傳播法門的無量無邊(不管在我們漢地,或者在南傳,或者在藏地,現(xiàn)在就佛教這一塊,這樣的法門就無量無邊),善知識也像雨后春筍一樣,在成長著,表達著,傳達著。假設我們沒有一個主題——或者修行的主體,或者人生的主體,我們就會因為法而迷失。過去人是因為煩惱迷失,現(xiàn)在人會因為擇法而迷失。
所以修行的主題是什么?要解決什么問題?這反而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個大話題。大部分人都有盲從性,就是說無意識、不自主的意識占據(jù)著大部分人的心智。
所以極樂世界這個教法,都從大方面來提示我們,不在小的方面斤斤計較,所謂小,就是九界的分類。他平等地回施九界眾生,那是很大的一個方向、一個群體。
許多修行方法,我們這個時代難就難在自我的定位上了,對善知識的定位,對教法的定位,對我們自己修行者的定位是十分困難的。很多人是不能自制的,不知道自己是個什么樣的狀態(tài)?自身修行的一個主題認知是什么?現(xiàn)在能真正自覺自明的人也是十分罕見的!不是貶低這個時代,是這個時代的因緣太復雜了,信息量的復雜,交往的復雜,法門的林立,人的意識,自業(yè)共業(yè)的交織,已經造成了很多的錯位,很多人會把別人的意識當成自己的意識,把大家的共業(yè)變成個人的別業(yè)。
我經常聽到有人這樣問,為什么我這么倒霉,為什么我有這么多障礙,為什么我有這么多疾病,為什么我會得這樣的惡性疾病等等,或者說在違緣上往往認為自己是獨有的。往往我跟他們開玩笑說,你太高看自己了,你想把人類現(xiàn)在共有的業(yè)力獨占啊。很多人就認為自己就跟別人不一樣,實際大家共有的業(yè)力相差很少,五十步、百步而已。
凈土這個教法就把九界這樣一個巨大的差別空間、群體給平等化了,等于把我們浮動的心智、迷茫的心智用“平等”接引過來了,回施給我們一個容易得見、容易接受的一個實踐、一個教法。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標方立向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人來說十分有意義,要不然我們大部分人在煩惱中迷失,在生死輪回中迷失,在習慣中迷失,同樣在法則中迷失,在選擇善知識、選擇修行的次第上迷失。
凈土一法,為什么說平等地普化九界呢?它是唯依佛為師。不管你是什么人,這個“師”就是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共同來作證,來稱譽這個教法,這樣就把我們猶豫不決、徘徊不定、將信將疑等許多混亂的思想,以及不可自制的感知力安排在這樣一個平等的大地、平等的教法中了。
這是十分有意義的。因為我們這個時代的人的信任度(對法的信任,對師長的信任,對自己的信任),以及對修行次序的認知,都是不清晰的。依佛為師,就使我們這些不信任、迷茫起碼說有一個回歸的設置。你沒有地方去了,你懷疑一切、打到一切、想象一切,都不能安樂了,那阿彌陀佛在這兒等著你,他說“你真沒地方選擇了,我這個地方還可以給你選擇”。這是一個回歸的去處,它平等地接納著一切眾生,攝化著一切眾生,不舍一切眾生。這是十分特定的。
許多教法,有些有情是沒辦法進趣的。就說走般舟,你讀讀《般舟經》,實際就行般舟的嚴格要求來說,它是有群體對象的,是有針對性的,是有要求的。
凈土教法全然沒有要求。你可以讀讀《阿彌陀佛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這個教法中是沒有任何要求的,他不要求我們任何一個什么條件,不是說你自身具有什么條件才能接觸這個法。他就是一個平等回施,不作其他設置。許多方法是一定要有條件的,多少都要有,唯有這個教法是平等回施于九界的。
所以說我們遇到這樣一個法則,是我們這個時代人應該慶幸的!
你仔細地去觀察審思,象我們出家的法則,那要問遮難,不管是輕遮重遮,有遮難是不能出家的,那樣于自于他于三寶于道場于社會于佛法住世都不能增益,那么這就有要求。
沒有要求的修法,就我的記憶或感知中,象這樣全然沒有條件的,平等回施的,可能就凈土這一法最徹底、最直白。這個無遮的回施,平等的攝化,九界同歸,若不是真正的大慈悲,是不會展示這樣一個究竟的教法的,所以我們說這是“惠以眾生真實之利”。這樣一個徹底的教法,沒有任何的遮蓋遮蔽,對任何有情都不做阻遮了,這對種種雜類心智有情無疑是給了一個解脫的機會,無疑是給了一個殊勝的增上方便。
這個平等回施看著是個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因為它太簡單太易行,反過來我們就會設置出來“難信”。這個難信是九界所設立的,因為世尊講此法唯佛與佛能知。它難就難在這個地方了。菩薩聲聞猶如從生盲,不能了知這里面的內容,那凡夫怎么辦?所以說平等回施是大利,難信,就是說依我們的想象是難信,依我們思維力,想象力是不可涉足的。
菩薩聲聞都難信,不能了知,這樣一個于一切世間都是難信的法,凡夫有情怎么來進趣呢?阿彌陀佛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因地就發(fā)了這樣的愿——他方佛土,諸有眾生聞我名號,即得二種忍,即信忍與順忍。
如果沒有阿彌陀佛這個誓愿,我們對此法是沒有法生信的。你說“我是一接觸這個法就生信了”,實際也是阿彌陀佛愿力威神所攝化,使我們生信的。是愿力所使,神力所加,即佛的智力所加,使我們生信。就象我們能看到東西,并不是我們的眼睛在放光,是太陽照亮了大地,我們才看到東西了,當然要配合我們的眼睛,如果是盲人,太陽照亮了大地,你也看不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這個誓愿力就像太陽一樣把整個法界給照亮了,我們只要睜開眼睛,得遇此法,聽到彌陀名號,信順二忍就自然得到成就。要靠修持的話,這二忍可就難了,依教言而說需要兩大阿僧祗劫的修持入如來種姓,也就是成就所謂的信順二忍。而我們聞到“南無阿彌陀佛”這個摩尼寶號、性德寶號,它就悄悄地回施到我們心智中,使我們這個自性成熟,不成熟那也把它激活了。
實際往往我們有個誤區(qū),認為我們信佛、我們不信佛,實際這都是不成立的。信,也是你的一個想法,很快就變掉了,不信,也很快就變掉了。不相信你看你的念頭,你的信與不信,往往是根據(jù)你的感知變化而變化的,并不是有一個什么穩(wěn)定的信與不信的力量——我們稱為信根信力,往往凡夫有情不成立這個東西。
所以我們得聞極樂世界的這個教法、阿彌陀佛的這個殊勝的功德名號,使我們直直成就了往生彼國的種性。極樂世界是我們的本家本國,是真實不虛的,就等于阿彌陀佛依愿力、依威神力、順應性德力,給我們種下了一個往生的必然的種子。這個種子當然是順我們的佛性而回施、印契、成熟的,沒有增減我們的心智。要是沒有這個愿力順性的回施,我們就要有兩大阿僧劫的修持才能成熟這個種性。所以其難得、不可思議的功德就在于——佛陀直接回施給我們這樣一個殊勝不可思議的大利,即惠以真實之利。
我們主要是沒有證知,要是有所謂的宿命明,或者所謂的天眼明,你看到那些無量無邊的修行者累劫修持的艱辛、證得這個信順二忍的極漫長的過程,在看阿彌陀佛依愿力順應我們的性德回施給我們這樣一個真實之利,直接讓我們的種性成熟,這樣一個不可思議的大慈悲,那我們心中會有什么想法呢?因為我們對久遠的過去沒有了解,對那些修行人累劫修持的艱辛不了解,我們這一生也可能坐那幾分鐘、幾個小時,學習這幾天,我們感到辛苦,拜拜佛、磕磕頭,就感覺到辛苦,天氣稍微有一點熱,出點汗就感到辛苦,莫不了解我們無量劫輪回的苦有多少?而出離這個苦海需要有多少次的修證?多少劫的修持?
主要是我們不知了,所以說遮蔽了我們的觀察力。我們沒有這樣的觀察力,就會麻木不仁,認為阿彌陀佛給我們是理所當然的,就像父母給兒女財產一樣,這有什么呢?理所當然的。我們有佛性,佛順著佛性給我們不是正常的么?這種理所當然的想法就造成了我們對法生不起稀有、感恩的感知,那么法益在我們現(xiàn)有的生命中就會很難成熟。雖然遇到極為稀有的教法了,我們還當成一個平常事,一帶而過。
這個信順二忍,實是聞名而得,實是阿彌陀佛依其順性的愿力,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成熟了我們這樣這樣一個聞名,成熟了我們這樣一個信順二忍的種子。阿彌陀佛還怕我們在這里有疑慮,他就發(fā)了這樣一個愿——設我得佛,他方世界諸有眾生聞我名號,皆得總持。什么叫總持?就是于一法而生起具足這樣一個隨順或者修持。那還是為了補助這二種忍。當然他方菩薩就簡單了——他方菩薩聞我名號即得三種忍,住不退轉,一句話就結束了。
我們在凡夫地的有情,信順二種功德實是來自于阿彌陀佛順性的回施、平等的回施于每一個聽聞眾生這樣一個成熟的過程,而不是我們信與不信。這個角度一定要有一個回轉!若不回轉,我們就沒有絲毫的感恩心,就認為我在修行什么,我能怎么樣,結果道德善根無所增長。因為沒有感恩心,你的種子就不能得到滋養(yǎng),那種子就會枯萎——自大自慢就會使我們這個信順的種子、如來的種性枯萎掉。自慢就造成了認為我們自己有佛性這樣一個自慢心,它沒有成熟,你用自慢去占據(jù)它,它就開始枯萎,信順二德就會從我們生命中消失掉,被你那個自慢,或者自卑,或者自以為是的東西悄悄地又掩蓋起來了。
凈土這個教法十分獨特。我遇到過很多念阿彌陀佛十幾年、幾十年的老人家,給我回饋的東西就是“臨終不能往生“這樣一個話題。不要說他有信順的東西了,他都是在自己的業(yè)力——念念的執(zhí)著,念念的感知回顧上用功夫,而沒有在阿彌陀佛的愿力上隨順,在阿彌陀佛的功德上隨順,在阿彌陀佛這種不可思議的慈悲上去隨順,所以修行一年又一年還是在自己業(yè)力中打滾,在自己的業(yè)力中徘徊,在自己的感知中徘徊。一談論起來了,大概就是我業(yè)習重、業(yè)障深、功夫不夠,反正主題就是我的業(yè)力,我沒有功夫成片,我沒有達到什么樣子,我犯某個戒了,我這個業(yè)障深習氣重,都說的很中肯,但是用這很中肯的思想否認了阿彌陀佛的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愿力、功德力,把我們念阿彌陀佛、隨順阿彌陀佛功德這樣一個修行的主題思想給丟了,而去找自己的感受,找自己的業(yè)力所測試的對象,那么就回到通常修行的方法了。
因為凈土這個教法是載負眾生,佛力住持令眾生得不退轉的教法,而不是我們每個個體怎么樣的作為。這個分水嶺他就是不分開,混到一起了,他很真誠地表達他不能往生,那你就很痛苦了,因為什么呢?他很真誠地說我的業(yè)力很深厚,那我們自己一想,我們的業(yè)力也很深厚,他說他功夫沒有成片,沒有達到一心不亂,沒有證得三昧。這都又回到所謂的自我業(yè)力的測試上了,而沒有隨順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攝化十方九界眾生不舍的這個力,不去運用這個力,隨順這個力。所以我們就隨順了業(yè)力執(zhí)相而迷失,即執(zhí)個體的業(yè)相而迷失在業(yè)相之中。我們對業(yè)力的執(zhí)著是十分十分的頑固。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徹底地揭示了法性的平等性,載負著一切眾生,摧毀了一切業(yè)障的蒙蔽!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本身就是摧伏摧滅我們對這個業(yè)力的執(zhí)著。
為什么這個地方要反復講呢?似乎基本每天都要講呢?——因為這個烙印太深了,這個主題的主流太重了。我昨天遇到一個居士很中肯地跟我講他的修行方式,他說“我要好好地懺悔自己的業(yè)障”,都很中肯的這個話,很感人。但是說我們好好的去念佛憶佛、隨順佛愿、信順佛力的這個概念沒有一絲!
那就象我們要徒步走到極樂世界一樣困難。我們要徒步走到美國都很困難,就要跨過一個大洋,但我們坐飛機就很簡單了,這一個飛機可以載負著西方人東方人歐洲人亞洲人非洲人黑種人白種人,不管什么人你只要坐上飛機,它就可以把你載到。但很多人站在一邊說,哎呀我過不了這個太平洋,這太平洋太這不好走了。那第二個一來一說,是啊真過不去啊。第三個人也說,哎呀是過不去。你看這黑種人這么有力量他也過不去,白種人白種人這么高大也過不去,因為太遙遠了。
旁邊停一架飛機說,我來載負你們吧,我一個小時可以飛一千五白公里。
你說不行,我還有很多業(yè)障。其他人說,我也有很多業(yè)障。
他說上飛機就可以了。
你說不行,我要把業(yè)障懺悔完再上。不懺悔完業(yè)障我怎么上飛機呢?
這道理都講得很好,但是就徘徊在不能起飛的這樣一個困難的境地,就是說你改變不了自己的現(xiàn)緣。因為你在自己現(xiàn)緣的業(yè)力空間中不斷徘徊,怎么徘徊也走不出去的。你假設是坐上飛機了,起飛了,已經飛到一萬五千尺的高度了,你就知道你原來那點業(yè)力就是古德們講的那樣如洪爐片雪、日輪照霜,象大太陽照著那一點霜,你還不自覺就化掉了。
我們沉浸在自己的業(yè)力當下,是很難走出來的。所以我一遇到這些很中肯的,很如實的在表達著自己的業(yè)、表達著自己的障礙、表達著自己的習慣這些菩薩們,我都很感慨。阿彌陀佛分明說我來取代你的業(yè)力,來接度你往生彼國,實際說——讓你放下你的業(yè)力,償還你一個清白,你的本心是清白的,你的佛性是具足的,我來給你印契,你從這個具足起修,你從這個清凈起修、做人,你看看是什么樣子?是不是很安樂?是不是很清靜?是不是有快樂的東西呢?解放你過去所有的習氣的包袱,煩惱的抱負,惡業(yè)的包袱,所知的包袱。你有佛性,我依愿力來讓你的佛性來起作用。
他說不行啊,我業(yè)力深啊。
這個話就又回來了。又回到什么地方來了?——我們對自己業(yè)力的執(zhí)著。
所以念佛人不去念佛,不去隨順佛陀的這種聞名即給予二種忍的功德,即信順著你與佛無二無別的性德,那你的作為永遠就在你的業(yè)力上徘徊!不相信你今天懺悔清凈了,明天你的業(yè)力又會反復出來,習氣又會反復出來,也可能少許清凈,也可能你會證得圣道,也可能你會進入到某個狀態(tài),但這都是九界的業(yè)力,都不足以成就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的究竟功德這樣一個大利。
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在這個凈土教法中,九界之善都是少善根!你若不這樣去觀察,就會迷失在我們現(xiàn)行的善緣中自以為是,或者在惡緣中自我蒙蔽。因為《阿彌陀經》中講的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會認為我們的修行是大善根,有的人說印經是大善,那個功德最大,有的人說放生……,反正他得不斷地找這個大的善根,就不知道這一句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阿彌陀佛的愿力是具足二種忍的功德,三種忍的功德,你是菩薩,聽聞就得三種忍,你是普通凡夫,聽聞就得二種忍!這個功德有多大呢?信順的善根,這個善根是具足的善根,是本凈的善根,是貼切的、究竟的一個印契,所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
菩薩們,這個地方你要是認識不清,我們就會返回到太平洋這個海邊,不管是黑種人黃種人白種人棕色種人,站在那個地方就都說不能到太平洋的彼岸,過不去。就地球上的這么一個海洋你都過不去,為什么呢?你自己的力量不夠。你說我要建一個很大的船,那你就自己做吧,你要費很多功夫,也可能你造得起,也可能有的就造不起,那阿彌陀佛不管我們造得起造不起,平等地給我們回施。平等回施這個教法,稀有就稀有在這個地方,不管你造得起造不起,他就平等攝化,何以故呢?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故,平等回施眾生,令眾生咸得往生彼國,得不退轉。
平等回施與平等攝化,在凈土的修持中這是一個最大的利害關系。
往往在我們自己的修行過程中,我們就像一個步行者,我們會檢討自己的身體——哦,我沒有這么多資糧我走不到的!紫染途芙^到達目的地這樣一個信賴,這樣一個結果。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這個教法,不是這樣要求我們的,沒有要你有什么樣的體力,要準備什么。當然我們過去接受的教育是什么呢?說信愿行三資糧。最早在我們中國傳播的凈土一定說信愿行三資糧,你要不具資糧,你不能往生。所以說很多人就開示查自己的資糧了——看自己本上存多少錢,存多少糧,有幾斤糧票,能買多少糧食,能走多少,看自己的體力鍛煉的怎么樣,大部分一看就打叉了,說不能往生。為什么?資糧不夠。
而凈土的教法,不管是《無量壽經》、《阿彌陀經》、《觀無量壽經》這樣的根本經典中了,都是依阿彌陀佛的愿力往生彼國,都是依阿彌陀佛的愿力住持得不退轉。
我們把凈土劃成兩個部分,這樣區(qū)分一下(如下圖)。
雖然佛力平等攝化著一切眾生,但有一類有情沒有自力行持他不認同的,這個不認同就是資糧教育。
信順佛力這一類有情,他只是被載負了,被放在這個愿力船上去了,他就不管了,這一類有情就是所謂的念佛者,念佛信順佛愿佛力。
前一類信順的是自己的業(yè)力、所行力、資糧力,這個沒問題的,自力的行持也沒問題的。
一個是念佛的認同,一個是自力的認同,都在佛力的普攝下,這是真實不虛的。
信順佛力這一類,即下就被佛力攝化,他隨順佛力,即下就得不退轉,這個是即生利益。印光法師講即下即得往生。這是現(xiàn)生的利益。
信順自力者是一定是死后了,得不退轉。那為什么說死后往生彼國得不退轉呢?他死的時候才放棄自力,這時候佛的攝化才能成就。
為什么早期念佛的基本上沒有青年人呢?就是因為大家都講這個死后的事,不講活著的事,所以年輕人就不接觸凈土,今天一個居士給我發(fā)了大量的信息,就談這樣一個東西,說阿彌陀佛是死后了怎么樣,藥師佛是活著怎么樣,要不然我今天就不這么來講了,我感覺到還是需要再講。
這個分水嶺不是一個截然的分水嶺,它可以交織的,因為在不定性的時候,有的人跑過來,說念佛憶佛真好,安穩(wěn),順佛安心真好,一會兒他又跑到自己的業(yè)習中了,他就感覺到不安了,他說死以后再說吧!又開始徘徊了。那么這一類的人,真是累了,有時候遇到隨順佛愿這樣的教法也會跑過來。
自力行持這里面就有三輩九品。因為他有自力所行之局限,或善或惡,或進或退,資糧足與不足,他給自己判定三輩九品,這個是沒問題的。
信順佛力者,就沒有品位之說,就是佛告阿難——諸有眾生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一念往生,這一念不是過去不是現(xiàn)在也不是未來,也不是活著也不是死著,跟這個沒關系,就是信順佛愿力故,即被佛力攝化得不退轉。信順佛愿,心與佛愿相應故,一念之下即得不退,這個就是即下不退轉的實質的利益,即下安心,因為什么呢?與佛愿相應了就安心了。所以“十萬億佛土一念信即是”,這是真實不虛的,因為我們的心廣大無邊,諸佛如來的心廣大無邊。那么這一念隨順佛愿,心與佛愿相應了,就得不退轉,心念不退轉,你隨順之時就是不退轉。這個是沒有品位的,乘順佛愿,直生報土。自力行持,多是邊地疑城,因為或信不信。
今天讓大家對比對比并不是有其他意思,主要是這個地方很堅固,我們若不去不斷地分析,這個概念十分的堅固,會遮蔽我們的心靈。這里沒有什么好壞,你說我就是個自力的支持者,這個沒有問題的,你就那樣去慢慢地看自己的作為就行了,看你安心不安心。
念佛者,依信順佛愿,或者依心與佛愿相應為安心方便,他即下就得到安心的方便了,因為心與佛愿相應了。
自力者,心與業(yè)力相應故,多在業(yè)力中徘徊,就是在自己的業(yè)力作為中進啊退啊,信啊疑啊,徘徊的比較多。
自力沒問題,但這是我們的生活習慣,認為否認了自己,那可不得了了,哪怕是惡業(yè)善業(yè)都受不了,就象坐在飛機上他也要蹦幾蹦,為啥呢?怕自己忘掉了自己。佛力載負著,他也不安心,他要蹦幾蹦,不愿意寧靜地做一個閑人,不愿意休息下來。沒問題的,你可以作為的。
所以說,一般安心人他都去贊佛,不依得失心而修證佛法了,感恩佛陀,贊嘆佛陀,供養(yǎng)佛陀,供養(yǎng)現(xiàn)前有情,為什么呢?他沒有事情了。
自力修行者往往表現(xiàn)的極端自私,他一定會很自私地說誰也不要耽誤我的修行,我一定要修行到某個程度才行,大家一定要為我服務,我是世界的中心,因為我要了生死,我要往生,你們都得為我服務,他是所有的東西都會放棄,干什么呢?就為自己的行持。這樣的人你一定不要惹他,他要正在修行,你惹他,他會跟你翻臉的。
信順佛愿這一類念佛者,你要惹他了,他會跟你說,你信佛吧,信佛很有意義的,信佛很輕松的。
這個不是可笑的事情,這是很現(xiàn)實很現(xiàn)實的一個大是大非的問題,我們用哪個方法來實踐佛法,實踐凈土,我不推薦,我只說可以來對比對比。
這一類三輩九品的實踐者,邊地疑城者,多有徘徊,現(xiàn)下多不安心。不信我們遇到這樣的人,你可以去問他,他基本上這樣行持的,他說他安心,你嚇唬嚇唬他,他就不安心了。
信順佛愿念佛者,誰嚇唬也沒有用,因為啥呢?他信順佛愿了,心與佛愿相應了,他已經被載負了,你再嚇唬他,他不理你,他說不要嚇唬我,你嚇唬你自己吧。
前一類人經不住嚇;后一類人是嚇不住,除非自己嚇自己,為什么呢?一違背佛愿,想想自己的業(yè)力會害怕的,那么一念佛,心與佛愿一相應,剎那相應,心智的安樂馬上就現(xiàn)前了,
這就作為一個分水嶺,我們來看一看這兩種修行凈土念佛的狀態(tài),但這都為佛力所攝,沒有佛力,他再自力他往生什么地方去啊?只是順佛愿者容易安心。
所以,皆在佛力的普攝下,念佛法門中分出來這一類“安心起行作業(yè)”者,安心就是依佛愿因緣作為安心的方便,即“得不退轉”這樣一個安心。在這個不退轉的愿力的攝化下,與這個愿相應,得到了安心念佛或者信順佛愿念佛這樣一個方法,這是一類修行者。
再一類,就是所謂的自力,根據(jù)自己的資糧、業(yè)習、作為等等,以求死后往生彼國得不退轉,現(xiàn)行多是徘徊,多是不安的這樣一個狀態(tài)下的修行者,當然也有進趣安穩(wěn),這個地方因為不究竟,他有進趣,或者增上安穩(wěn)。
信順佛愿者是究竟安心的。這個心一安就徹底安了,就是有顛覆也沒問題的,只要是安就是究竟安,因為是信順佛愿依佛的果地覺為安心方便,所以這個安就很徹底,沒有保留。
自力行持者,安心是相似安心,他有進趣,或者稱為增上安心,在增上的修持上能安心,稍微不增上、功夫一退,馬上就不安了。
順佛愿念佛者,是究竟安心的,因為是依果地覺為因地心,依佛愿與自心相應為安心,就是為發(fā)心之緣起,實際這就是說的發(fā)無上菩提心者。
依自力念佛者,大概的是為了死后往生彼國的這樣一個死后的因緣。所謂的死后,就是這一生的資糧積攢,回向往生彼國,到死亡這一刻,佛來接引往生彼國。
順佛愿者有沒有死亡呢?也有死亡,但他現(xiàn)下的利益是有了,死亡,愛死就死了,不愛死他就繼續(xù)活著,但他是安心的。
依自力者,就像曾子一樣,沒到死那一刻是不會安心的,為什么呢?再也沒有可犯錯誤的機會了,這樣他才能安心。
這是兩大類的修行,這個分水嶺,實際在過去歷史上是有判定的:
自力行持,這一類的修行我們稱為“遠公流”。遠公大師在世的時候,那個時代的人自力還具足,遠公大師在禪定中三見阿彌陀佛世尊,他有那個功夫。
中間,不舍萬行,又回向往生的這一類,稱為“慈愍流”。
順佛愿念佛,這一類稱為“善導流”。
過去稱為三個流支,是凈土修持的三種流派,大家都基本上比較認同這種說法。
但善導流的修行方式在這個時代,我認為比較對機一些。
這個時代,慈愍流的人少一些。這一類的人是比較善良的人,或者說要有持戒、精進這樣的空間與團體的人。
遠公流的的人群比較受制約,但現(xiàn)在這一類的人比較多。
善導流的人群不受制約,這一類是不分善惡男女大小是非的,大家都依佛因緣,如曇鸞法師說——四海之內皆兄弟,同一念佛無別道。不管是誰,來念佛的人都可以,依信佛因緣而念佛。依信自力因緣而念佛,他也是在念佛,但他相信的是自力所行,這個沒問題的,此處沒有任何表態(tài)說反對自力或什么的,只是說你可以評判一下哪種方法比較合適你自己,比較方便。
善導大師提出來的是“安心起行作業(yè)”,就是說一定是在安心的情況下去作為的,“遠公流”一般提的是信愿行,是從常規(guī)的信愿行下手的。角度不一樣。你說傳到現(xiàn)在了,大家不都在大談信愿行三資糧嗎?這個沒問題,不能反對,只能說這是流派不一。我們不能扼殺其他流派的教法。象這個慈泯流,一般不提,它就是不舍萬行,回向往生極樂世界。實際上我們大家的作為基本上都不舍的,象出家人到寺院里學習啊,作諸善緣啊,都在回向于極樂世界,但是善導流的根本是依愿力得以往生,回向不過是不留輪回果報之因緣罷了,就是不把我們的善根福德殘留在三界作為輪回的資糧,而是作為往生的一個進趣方便罷了,或者作為一個現(xiàn)下的報恩行罷了,所有的行善作為只是在報恩,在令佛法住世,如此而已,順應世間令佛法住世。所以慈泯流一般都不太提,遠公流和善導流這兩個流派就比較突出,遠公流這個支派在中國早期的傳播是百分之百的,我用這個方法也實踐了很多年,感覺很好,但這是很少一部分人在一個增上的方法上去修持,在增上的環(huán)境中修持才可以,必須得有增上的環(huán)境,增上的引導,增上的機遇,這個方法才能使人安心,要是不增上,要是一停止不前,人就會發(fā)慌,那就出問題。這是時代的一個產物。
問:意識泯滅之時怎么念佛?夢中怎么念佛?
答:
實際我們就是跳不出這個圈子——對自己的見聞覺知的堅固。九界眾生皆以自己的業(yè)力為珍寶,為什么稱為“業(yè)力珍寶”呢?他會死死地抓住這個東西,象鐵鉤子一樣抓著,一直到他死亡的那一刻,氣咽完了,力氣沒有了才松開。
這里談的是見聞覺知的“知”——無知了怎么念佛?這真是個大話題,我看我費了很大的功夫講,我們這個業(yè)力還是不可丟,很好。
無知念佛,夢中念佛,不管怎么這都是業(yè)力的珍寶,我們抓的最緊的就是我們的感知,就是我們的感知的變異。
舉一個例子,白天我們“知”的時候(意識沒有泯滅的時候,我們知),晚上我們睡著了,無知的時候(實際夢境有時候也是有知的),大地都在托負著我們,但是因為白天與晚上之異,知與無知之異,我們會產生感知的變異。也就是說象夏天炎熱,冬天寒冷一樣,我們的感知在變異,知與無知在變異,但是大地對我們的載負,虛空對我們包容沒有變異。
我們就把佛的愿力當作大地當作虛空吧,把佛對我們的攝化當作大地當作虛空吧,把白天我們“知”的時候當作我們自力念佛,“無知”的時候當作自力沒念佛,或者說自力的一種業(yè)感。那它們背后,佛都在念我們,佛念無異。
我們不管是睡著了還是沒有睡著,是白天還是晚上,我們的心智感知在變異,但是了大地對我們的載負沒有變異,虛空對我們的包容沒有變異,佛念我們的心沒有變異。我們念不念佛,佛在念我們的心沒有變異。
我們往往會忘掉佛念眾生的悲心。《大勢至念佛圓通章》上這樣講——子若憶母,母若憶子。子若逃逝,母憶何為? 若子憶母,如母憶子,母子不相遠離。眾生心憶佛念佛當來現(xiàn)前必定見佛。
母親一直念著我們的,但是我們有時候念母親,有時候不念。我們要知道,佛念眾生猶如虛空一樣的容含著我們,如大地一樣的載負著我們,你念他不念他,他都在念你,你念他不念他,他都在載負著你,包容著你!我們不管是白天晚上也好,有知無知也好,我們都要了解這一點,安心于此,感恩于此,那我們就說“如母憶子,子若憶母,若母憶子,子母不相離遠”。
我們要知道,雖然是天黑了,我們失念了,在夢中,顛倒了,但是大地對我們的載負沒有改變過,虛空對我們的包容沒有改變過,那么我們作為一個眾生,因為煩惱業(yè)習,若念佛若不念佛,佛一直在念著眾生,普化著眾生,佛住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猶如大地,猶如虛空,無有間斷地攝化著我們,是為無間光,無礙光,無等光,智慧光,遍照法界不舍眾生!
大地虛空還真是勉強的比喻,佛陀對眾生的存念是周遍的,是如實的,我們每一個眾生的舉心動念他是知曉的,所以說佛念眾生悲心不舍,如母憶子,不相舍離,就象一個母親把自己的孩子孕育成熟了,出生了,又去養(yǎng)育他,時刻不舍離他,這個兒女若知不知,有時候知,就感覺到安穩(wěn),有時候不知,就感覺到恐慌,就會哭叫。那我們這個晚上的無知,業(yè)感的東西就會感到恐慌,白天我們知,因為自力念佛所維系,有母親做維系,我們就有安穩(wěn)的感覺,這就是所謂的感知的變異。當然我們要知道,大地對我們的載負,虛空對我們的包容,沒有改變過,那我們念佛不念佛,佛念眾生,佛住法界身包容著眾生,心智養(yǎng)育著眾生,是沒有改變的。
我們要了解這一點,這個問題是自力與佛力的一個交織,善導大師依經典講了一句話——得念失念皆是佛恩。
你得念失念,皆回到佛恩這個角度了。就象我們善事惡事,皆回到無自性這個角度,那我們就會得到安穩(wěn)。好比說善惡交織之時,苦樂交接之時,順逆交接之時,在這無量的對法中,你若觀其無自性,那你就回到“本”上來了,不管它是順緣惡緣,回心一念,你看其無自性,就得到安穩(wěn)了。同樣地,得念失念,佛在念我等,無有舍離,你不管你念與不念,佛念眾生不舍,我們要了解這一點,因為佛住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我們換這個角度,可能就能知道我們怎么來安慰自己,怎么來認識自己修行的路子了。
得念失念,回心念佛,得念失念,回心一念,那你就回于本源,本自解脫。得念失念,皆是佛恩,即為佛所照攝,佛所存念,佛所涵養(yǎng),這樣一個根本的東西我們不丟失,那我們就會安心。
那你一說哎呀我沒有念佛,你開始自責,開始痛苦,你產生多大的恐懼,都是你自己對佛住法界身的一個詆毀,割裂。
那我們隨時回到阿彌陀佛的法界身中,認知這個,或者享受這個,體驗這個。實際我們每時每刻沒法舍離阿彌陀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的這個光明,這個法性的智海,這個法性的光明,它是周遍光明,沒法舍離,無始以來我們怎么折騰都舍離不掉的這個東西!
說大地我們感受的到,說虛空我們感受的到,這個問題是自力與佛力交織的問題。因為我們一說到自力,都是盲點的,睡著了怎么辦?沒有感覺了怎么辦?這都是盲點,實際還是覺知的盲點。
這個盲點實際是自設的,你擁有別人不見得擁有。盲點都是自設,很多人會假設很多很真的東西,就是說假設了以后他當真了,就很真,很多人可能根本不顧及這些東西,這是個自設的盲點,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盲點。
所以“得念失念皆是佛恩”最為方便,這樣就比較容易體驗到佛的法界身的周遍,光明遍照的普遍,佛念眾生不舍的這種涵養(yǎng)、涵納,法性光明的這種圓滿性、真實性。因為我們念這個才能與佛相應,我們念不周遍的光明那就不與佛相應了。我們不念這個佛住法界身、佛照十方國無所障礙,那我們念的佛就不是阿彌陀佛。
這是一個很交織的問題,是很需要用功的一個地方。恰恰是這個地方需要用功,得念安心,這是自力所顯,失念安心,這是佛力所顯,得念失念皆安心,那這是佛力圓成。這個地方就要細細地捶打了。
那一天有個居士提出來說不要講課的問題,我想一想還是得講,因為什么呢?這些問題一松手就回去了,一松手就回去了,回到什么地方起了?——回到自己的見聞覺知上去了,一松手就回去了!習慣了,這個習慣太厚了。既然我們發(fā)愿做不請之友了,就做一次,這些地方不講真沒有辦法,因為我們習慣,在自己的見聞覺知上很容易設置一些盲點。這個盲點就是自己業(yè)力習慣所使然的東西,他造成的一個東西,跟別人沒關系,跟佛陀肯定沒關系的,但這個東西可以伴著我們,可以是我們的深淵,也可能是我們輪回的一個源頭。
(歲次辛卯六月初六2011年7月6日)
- 上一篇:安居第五十日(四):畢竟歸于平等
- 下一篇:安居第五十日(二):再談凈土教法的分水嶺
- 學佛心智 學佛誓愿
- 心力就越來越弱,好像活著也沒多大意思了怎么辦?
- 在學佛還去愛憎就慘了
- 本凈是對善知識最大的禮敬
- 聞凈土教法即是不退之因緣
- 一顆真實的心——心念無諍
- 隨順得入,成就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
- 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 如何勸說年邁的父母皈依三寶?
- 是什么掩蓋了我們圓滿覺悟生命的需求?
- 很多經典講了念佛、觀佛的功過,念佛怎么會有過失呢?
- “眾生本來究竟圓滿”,還需要發(fā)心利他嗎?
- 三昧力在世俗中是不可思議的力
- 三皈依決定乘佛的愿力得往生
- 為活著而活著等來的是違緣與痛苦
- 少欲知足,調伏諸根
- 不生住著而見諸道
- 凈土對一切機
- 只要“念佛”了就可以為所欲為了嗎?
- 凈土教法含廣法與略法行持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