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必經(jīng)之路—圓滿布施之道 一、布施入門愿 (七)由法施引導財施

  (七)由法施引導財施的意義回歸凈土

  1.法施的基本意義

  法華經(jīng)卷一有一句偈說:‘聞法歡喜贊,乃至發(fā)一言,則為已供養(yǎng),一切三世佛’。

  這是闡釋法施的基本意義。而且是任何一個佛弟子經(jīng)常做得到的。由此說明了不是一定要開座說法,才稱為法施,只要每一個人在聽聞佛法時及聞法后,發(fā)心為周遭的人歡喜贊嘆‘正法的內容\’,乃至僅贊美一句‘法義\’,皆稱為‘法施\’實已種下成佛的善根法種,堪稱供養(yǎng)十方三世一切諸佛。

  2.法施深一層的釋意

  一般來說,所謂法,涵蓋了聲聞法及大乘佛法。凡是發(fā)心為眾生說教、說法、說經(jīng)、說義、勸化等,皆稱為法施(大品般若經(jīng)卷二十四、法華經(jīng)卷七、大智度論卷一、巷三十三、大方廣十輪經(jīng)卷七)。而且以法自施、以法施人自利利人的行為,是任何一個有心護持佛教、弘揚佛法的佛教徒都可以發(fā)心實踐的。

  3.如何分辨說法者在行‘世間法施\’還是‘出世法施\’?

  說法的內容,雖有多種不同?偫▉碚f,不出‘世間法施\’與‘出世法施\’兩種。說法者是在行世間法施抑是出世法施?只要在他說法的內容來做分辨即知:

  (1)世間法施

  凡是說法內容,不出人、天的道德、慈善、因果、業(yè)力、修行范圍,皆稱為世間法施。而一位善知識為大眾演講,首先一定要以世間法為說法內容,否則無法引渡初機;這是世間眾生根機所感,需要具備大眾化、通俗化、世間化、幽默式、風趣性的演講,才能接受佛教。因為一個完全沒有佛法基礎的凡夫俗子,不經(jīng)過通俗化、風趣性的聞法方式為跳板,是無法接受出世法施真理的。因此凡是佛教徒,都應對正在行‘世間法施\’引渡眾生步入佛門的善知識,致最高的敬意;沒有善知識世間法施的發(fā)心弘法,眾生就沒有機會進一步發(fā)心轉聞深法的因緣。佛教界需要法師弘法、續(xù)佛慧命,尤其引渡初機,更是‘法施\’的責任。你是否認為佛弟子應當有‘弘揚佛法為己任,不忍圣教衰頹’的發(fā)心呢?若有,請今天開始做一些護法衛(wèi)教的工作吧!

  (2)出世法施

  凡是說法的內容,以成佛的教法及趣向解脫的修行方法(如三十七菩提分法、三解脫門等)為范圍,皆稱為出世法施。

  由此可知,說法者因引渡眾生的根器不同,或自己學法的立場不同,而形成兩種說法度眾的情形:

  甲、為何以成佛法義為說法內容?

  有的善知識在做‘法施\’時,因見佛道衰頹,正法沒落,而發(fā)慈愍心,苦口婆心地做現(xiàn)代眾生根器的需要,廣釋成佛法義,不與世間眾生共諍。其用心乃在期望眾生清清楚楚地認識,應當如何腳踏實地由淺入深地走向成佛的道路。最先利益的,還是法施者本身;他不僅為眾生指引一條學佛的路線,也為自己開辟出一條成佛之路。任何一位善知識有這種為令眾生發(fā)出成佛愿心而發(fā)心為眾生說法者,皆可稱為‘清凈佛道法施\’。

  乙、為何以解脫法義為說法內容?

  有的善知識在行‘法施\’時,因見末法眾生大都好高騖遠,不務根本,不明佛道根源,自稱是大乘菩薩行者,實是庸俗凡夫;因為連最基本的‘五欲\’,都沒有降伏,怎能自稱是‘出世菩薩行者\’呢?所以有必要以‘苦、集、滅、道\’四圣諦修持出離塵欲的方法來重新建立學法者的根基;目的是令眾生明白:為求佛道,應當先‘觀知諸法真空\’、‘四諦空性\’之理,以此涅槃道‘反觀本心\’因緣,做為步入佛道的前方便。但是現(xiàn)在有‘矯枉過正\’的現(xiàn)象。

  大體上說,只要說法者在大眾中發(fā)悲愍心,為續(xù)佛慧命而行恭敬法施,不為名聞利養(yǎng),無論說聲聞解脫法或大乘菩薩法,皆稱為‘清凈出世法施\’。

  4.出家眾為何應以法施為重?

  佛在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指示比丘說:‘布施之法,有法施、財施二種。施中之上者,莫過法施,是故比丘常當修學法施,以法施為重!(增一阿含經(jīng)卷七)。

  為何出家眾應以法施為重?因出家是求出離‘五欲六塵\’之家,以此觀點,自然出家所有時間,均應以省思‘我如何超脫五欲六塵的修持\’為警惕。若是兼做入世財施事業(yè),甚至以財施為重,勢必為了募化財物,將心力移轉到‘財施\’等籌措上,四處奔波,而荒廢道業(yè)。故佛指示出家僧眾,若發(fā)心度眾,應以不防礙道業(yè)的‘法施\’為重。

  在家居士發(fā)心修菩薩行,因身份、還境的關系,與出家眾發(fā)心不同,則可以財施與法施并進而行。(菩薩善戒經(jīng)卷一序品)。

  5.清凈法施的果報

  (1)比丘凈心說法獲得的果報

  布施若是以遠離貪心,及以此布施行做為悟道的前方便,就是清凈布施;反之,則稱為不凈施。就以財施來說,如果不以善心布施,就不能稱為‘他在修福德\’。法施也是同樣的道理,倘若不以凈信心思惟法義,不為弘法而弘法,但為求施主衣被、飲食、臥具、湯藥、錢財?shù)人氖鹿B(yǎng)而行說法,則成為一種交易行為,便不能稱為‘他在行清凈法施\’。(雜阿含經(jīng)卷四十一)

  唯有說法者在經(jīng)過‘凈心、善思\’過濾所有的不凈念后,以此‘清凈、善思\’之心教導眾生,令聞法者生起向法、修法之心,獲得真實法義功德,才能稱為真正的‘清凈法施\’。

  而如何證明說法者是否確實發(fā)出‘清凈心\’為眾生說法呢?說法者只要反省金剛經(jīng)所說的:‘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之義,就能清楚自己有沒有用深悟‘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的覺悟心,‘不取于相,如如不動’地為眾生說法了。

  而真正要能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動’為眾生說法的\‘清凈心’程度,是要經(jīng)過‘外布施\’、‘內布施\’、‘內外施\’、‘證法身\’的修持過程,才能徹底做到的(見后續(xù)‘布施圓滿愿\’)。

  以清凈心為眾生說法,獲得的福德果報不可思議。譬如過去迦葉佛出世時,有一位比丘,經(jīng)常在大眾之中,殷勤贊嘆、演說迦葉佛所開示的諸法實相之理及無量法門功德修證之義。從那一世開始,就因其說法的定慧功德所感,常有妙香從口中而出,世世不絕。而且所發(fā)出的妙香‘超越草木諸華之香,能令一切眾生心生喜悅!@僅是以凈心說法的果報之\‘華’,尚未‘結果\’;當其‘果實\’現(xiàn)前時,有十種功德,常隨其身。

  1、得大名聲果報。

  2、得顏容端正果報。

  3、得身心安樂果報。

  4、得眾生恭敬果報。

  5、得威光巍巍,形如明月果報。

  6、得一切眾生愛重果報。

  7、得辯才無礙果報。

  8、得大智慧果報。

  9、得斷盡一切煩惱、諸結果報。

  10、得滅生死苦、證涅槃果報。

  這是清凈說法者,以法施人,以法自施,未來必然獲得的尊貴、辯才、解脫的果報。(大智度論)

  (2)菩薩清凈說法的果報

  佛在般若會上,曾經(jīng)敘述一位大菩薩為何會獲得智慧光明的因果說:‘這位大菩薩生生世世因為行清凈法施—不奢求名利而說法、不貪愛供養(yǎng)而說法、不拉攏、不貪受信眾恭敬而說法、不貪求學法弟子而說法、不自恃智慧高超而說法,亦不自高輕人,譏剌他人而說法,一心但念追隨十方諸佛慈念眾生之心,為令眾生知諸法實相,為令眾生求學佛道而說法。如此以對眾生無所依止、無所染著之心而清凈說法,招感世世不失智慧光明,永不退轉于佛道的果報!(大智度論卷三十九)

  這是現(xiàn)代每一個學做菩薩的凡夫說法者,應當警惕、學習的方向。如何生生世世使自己的智慧光明不失?以上已經(jīng)為我們開示得十分清楚了。任何人都知道,智慧的相反,就是‘愚癡\’。未來我們將會獲得不能辨明事理的愚癡果報,或是明辨事理的智慧果報,從現(xiàn)在我們自己‘法施的心態(tài)\’去省思,應該心里有數(shù)了。

  6.分辨法施勝于財施的重點

  法施為何勝過財施?諸經(jīng)論中均有說明。今舉出數(shù)點來做法施勝于財施的重點:

  (1)我們行財施,只能救助眾生目前的饑渴、寒熱等生理病苦及解決其生計上的困難。若是進一步能學行法施,則更能幫助眾生在此生消除心靈上的煩惱,找到健康的泉源。

  (2)你無論施舍多少財物,生生世世不論獲得如何尊貴無比的財施果報,終究在欲界中受生、受報。若是更能發(fā)心研究佛法,以法自師,以法施人,未來果報或在三界,或出三界。因為當你探得佛道修證之義,又能以清凈之心說法,其心日久,必然亦依深理而修,行之既久,定出三界,所以說法施果報能出三界,勝于財施。

  (3)我們盡畢生之財,布施眾生,畢竟有量有限。若是發(fā)心以法施人,令眾生輾轉見聞,依法奉行,止惡行善。眾生此修法種子定能生生世世延續(xù)無盡,終有開花、結果的一天。這個道理,就好像‘以薪益火,其明轉多’的情形一樣。

  (4)財施之報,凈少垢多;法施之報,垢少凈多。為何這樣說呢?因為今生斷斷續(xù)續(xù)地以恭敬心布施,來世這顆間斷的布施心不一定能延續(xù)下去。若是學習以法施人,只要發(fā)心正確、知見正確,以長遠心利益眾生,不為名聞利養(yǎng)而行法施;這顆清凈法施之心,就能持續(xù)到遙遠的未來,無斷無盡。

  (5)我們現(xiàn)在如果想做廣大的布施法會(如水陸法會),必然需要勞師動眾,合和眾力乃能完成。若是單行法施,只要有一顆虔誠施法之心,對少數(shù)人說法,或是辦一場小型演講會,不一定要勞師動眾,就能達到法施的目的。

  (6)凡夫行財施時,容易增長自己對這個四大色身的愛著之心。若是學行法施,則能增長我們對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等趣入無漏解脫之道的學習與發(fā)心。

  (7)財施之行,無論有沒有佛出世,是世間任何一個眾生都能做到的,不是佛弟子專有的。法施之行,唯有當佛出世時,為眾生開示成佛法義,才能聽聞、留傳下來,故知法施甚難。譬如有的辟支佛生無佛世,不為眾生說法,但行乞食,僅以變化神通飛騰之力度化眾生,就是法施難聞的其中一個例子。

  (8)財施不能直接生法施。相反的,法施能生財施;因為財施由善知識開示布施之理而弘揚開來,并且由法施開示的話聲聞、辟支佛、菩薩及諸佛因地修行的差別方法,而令眾生在聞法、知法、辦法下,選擇與自己根器相應的法門而修。

  (9)眾生不能因財施而得到廣辨諸法的智慧。相對的,如果我們學行法施,則能廣泛為眾生分辨諸法,令眾生由聽法、解法、修法、得法中證果、解脫。如為眾生分辨有漏法、無漏法、色法、無色法、有為法、無為法、善法、不善法、無記法、常法、無常法、有法、無法,及分辨一切諸法實相清凈、不可破、不可壞的道理。以上諸法只是略說其名相,廣說無量。(大智度論、菩薩善戒經(jīng)卷四、菩薩地持經(jīng)卷四、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jīng)卷四)

  以上僅是略談法施勝于財施的原因。并不是說因為法施勝過財施,所以我們只要行法施,不必行財施。而是在明白法施勝于財施的道理后,更要在行財施之余,進一步兼行法施。由法施究竟之理來引導財施,才能一步步地與布施波羅蜜相應,進入‘本愿\’—菩薩因地學布施之行的修持行列。

  7.由布施法門來分辨自己是在行入世慈悲心還是出世慈悲心?

  以財施普濟眾生,乃是一個入世菩薩行者實踐‘入世慈悲心\’的表現(xiàn)。而以法施化導眾生,則是一個出世菩薩行者實踐‘出世慈悲心\’的表現(xiàn)。為什么這樣說呢?

  從大乘經(jīng)典中處處可見,一個初發(fā)心菩薩修學布施時,一定先從‘財施\’入門,因為眾生能感受到別人對自己的幫助,必定是以自我能察覺的當務之急(如病痛與生計上的困難等現(xiàn)實利益所需)為契機。布施修學的層次,也是順此而入門。但是當解決了眾生當務之急—民生困難或者是病痛所需,一定要再以‘出世佛法\’開導眾生,令其種下未來修學解脫及佛道的善種。

  因為入世的財施如濟病、濟貧所施,只能暫時解決眾生當生的外在生活或生理上適時需要,并不能給予眾生做‘心理及精神\’上徹底的調適與根治。而且因我們塵欲心太重,在‘入世心極深的情況下\’,必然與‘入世結緣的眾生\’生生世世結下不可分割的情緣果報,而將成佛時間,指向不可思議的無量阿僧祇劫以后。

  一個菩薩行者,唯有用‘出世的佛法\’滋潤、開導眾生無始以來‘久病\’的心靈,為自己及為眾生指引出一條‘長遠\’出苦的道路,才能由初發(fā)心的入世布施修因,而進一步踏上出世‘法施\’的學習階段。也就是從‘入世塵欲心的慈悲眾生\’,提升到‘不染塵欲心,以出世之心慈悲的眾生’的修學程度。而且唯有運用佛法引導眾生財施與法施俱行,以此財、法二施的功德心回向佛道,學習以出世慈悲心的心態(tài),步入學佛的修行道路,才能真正進入與佛道相應的‘布施波羅蜜\’的學法正途。

  而以現(xiàn)在眾生的根器來說,留在這個世界,以布施法門修學出世慈悲心,真是難上加難。還是先求生凈土,再回入娑婆,力行布施法門,就有如囊中取物般的輕松自在了。

  由上所述,學佛者當可分辨自已是在行入世慈悲心,抑是出世慈悲行?至此應該甚為明了!

  8.財施、法施圓滿成就佛道

  當一個菩薩行者握穩(wěn)財施與法施的‘航行心盤\’,踏入‘布施行\(zhòng)’的船舫,由財施與法施的相輔行進間,必能在無盡濟渡眾生的航行中,獲得人天尊貴的富樂果報,生生世世延續(xù)出世慈悲心的法施心舵,真正做到‘先以欲鉤牽,然后入佛智’—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菩薩弘法事業(yè)的度生原則。而當財施、法施具足時,就是學佛者福德與智慧圓滿成就的時候。所謂渡布施河到彼岸,至此而真正達到布施圓滿的境界—成就究竟無上的佛果

  而一個菩薩行者,修持到何種程度,才能證明其財施、法施圓滿具足成就呢?這個問題,將在下一個愿說明。

  9.本愿總結—回歸凈土

  一個菩薩行者在無量劫以來,正是經(jīng)過凡夫無數(shù)的最初布施發(fā)心—不凈施,而后經(jīng)過善知識的指點,啟發(fā)成佛之心,醒悟不凈施的心態(tài)與果報,正是障礙佛道的逆增上緣。于是從聽聞、學習‘布施\’的正確發(fā)心開始,一點一滴糾正、反省、去除‘不凈施\’的心態(tài)。在無數(shù)劫修學與佛道相應的‘布施\’法門以來,從入世而出世—財施而法施,再出出世而入世—法施而財施,發(fā)大慈悲心,以身作則,實踐與成佛法門相應的布施發(fā)心;并引導眾生走向正確的成佛法門—首先修學與佛道相應的‘布施之行\(zhòng)’。因而積集了無數(shù)的福德資糧。

  當這位修廣大福的眾生聽聞佛名時,一念將聞名功德,回向凈土,必與佛力相應,臨終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當其回入十方世界度眾生時,必生尊貴之家,在‘續(xù)聞彌陀圣名\’之際,定能蒙佛加被,啟迪其宿世;之心,從‘感懷、學習彌陀圣德\’的實踐中,啟發(fā)堅固的菩薩學法、利生行愿,因利生行為不斷,而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的果報。因人天尊貴果報不斷,而使學法、利生之行綿延不絕。

  一個菩薩行者,就是這樣從‘本愿\’聽聞佛名的啟發(fā)中,感懷彌陀圣德,而發(fā)廣大心,在利生不斷的菩薩道上,弘揚彌陀圣德,接引眾生,稱念彌陀,修學彌陀本愿思想,而在生生世世獲得人天尊貴果報的菩薩道上,續(xù)佛慧命,廣度眾生,完成與彌陀成佛行愿相應的宏大悲愿理想。

  而本愿只是布施波羅蜜的基礎,一個初發(fā)心菩薩在力行本愿所說的布施修持次第后,如何深入大菩薩的布施之行而不退轉,這是下一個愿‘布施圓滿愿\’所要說明的內容。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