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jīng)

《圓覺經(jīng)》,佛教大乘經(jīng)典,一卷,唐·罽賓沙門佛陀多羅譯,具名《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又作《大方廣圓覺經(jīng)》、《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圓覺了義經(jīng)》。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冊。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臺)、禪各宗盛行講習(xí)的經(jīng)典。..[詳情]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第八章 辯音菩薩

  第八章

  辯音菩薩

  于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稀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于圓覺門有幾修習(xí)?愿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qū)嵪!弊魇钦Z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fù)始。

  于是辯音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如是法門甚為稀有!世尊,此諸方便,一切菩薩于圓覺門有幾種修習(xí)?愿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大家覺悟諸法實(shí)相。

  爾時(shí),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問于如來如是修習(xí),汝今諦聽,當(dāng)為汝說。”時(shí),辯音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爾時(shí),世尊告辯音菩薩言:“很好!很好!善男子,你們能為諸大眾及末世眾生,請問如來這些修習(xí)方法,你如今凈心恭聽,當(dāng)為你說。”

  善男子,一切如來圓覺清凈,本無修習(xí)及修習(xí)者。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于未覺幻力修習(xí),爾時(shí)便有二十五種清凈定輪。

  一切都是如來的圓覺清凈,根本沒有所修的法,以及能修的人。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皆依于還沒有覺悟時(shí)的幻化心境修習(xí)!盃枙r(shí)便有二十五種清凈定輪”,因?yàn)楸娚曰?見到有修行,便有二十五種清凈定輪的修法!拜啞笔谴菽氲囊馑,“定”是決定的意思。二十五種修法都決定可摧斷二障——事障、理障,以證悟菩提、涅槃之果,所以叫做清凈定輪。

  修菩薩道的修行者的習(xí)性及能力千差萬別,應(yīng)當(dāng)依照前面所講的三種法門:一、奢摩他,二、三摩缽提,三、禪那,選與自己相應(yīng)的來修行。

  在修菩薩道的過程中,有些菩薩先斷除煩惱,有些菩薩先以神通力度化眾生,有些菩薩就住在定中不動。一般上,人們只認(rèn)為以神通變化度化眾生的修行者,才叫做菩薩,也認(rèn)為修菩薩道需時(shí)三大阿僧祇劫,本經(jīng)并不如此說;本經(jīng)說,一切都在覺中,時(shí)間、空間、眾生、佛都是如幻如化;因?yàn)槠兴_覺悟到眾生與佛是不可得,度眾生事業(yè)是幻化的事業(yè),菩薩一念便可攝收三大阿僧祇劫。所以本經(jīng)不說度化眾生的事業(yè)及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薩道,只說修行菩薩道的各種修行方式,而各種修行方式是以三件事情來論斷:一、以凈覺心在定中觀圓覺妙心,二、以凈覺心在幻化中觀圓覺妙心,三、以凈覺心直接觀圓覺妙心。

  菩薩的清凈心有知見和定力之別,在知見方面是以圓覺妙心為清凈見。至于定心清凈,一般是以入定的程度越深,心就越清凈,當(dāng)身心還在世間時(shí),滅盡定的心是最清凈的。然而不是所有阿羅漢能入滅盡定,不能入滅盡定的阿羅漢雖然斷除煩惱而心與見皆清凈,但是還有一些定的障礙,其心的清凈程度就不如那些入了滅盡定的圣者(能入此定者可能是三果或四果或七地菩薩),身在世間而心出世間,有如在涅槃的狀況。菩薩修奢摩他使心清凈,并不像小乘人入滅盡定,而是能夠證悟到定中見十方諸佛境界,如此智慧與定才是菩薩的清凈境界。菩薩的能力有好多種,斷除煩惱后的菩薩,并不一定能在定中見十方諸佛;一個(gè)能夠神通變化的菩薩,也不一定十方諸佛現(xiàn)前;能夠變現(xiàn)多身到不同的地方去度化眾生的菩薩,也不一定十方諸佛現(xiàn)前;有些菩薩能夠在定中與十方諸佛世界一起出現(xiàn),同時(shí)種種示現(xiàn)來度眾生,這類菩薩的心比其他菩薩清凈。

  若諸菩薩唯取極靜,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究竟成就,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

  自此以下二十五段,分別說明二十五種清凈定輪,即依于前面三種法門而開示單、復(fù)修習(xí)的方式。即:修奢摩他以達(dá)到清凈自心、修三摩缽提以起如幻如化的菩薩行、修禪那以斷除煩惱,來區(qū)分成二十五種的修行法。

  (一)說明單修

  一、此明單修奢摩他。如果諸菩薩取靜為其修行(修定),達(dá)到“靜極”則煩惱無由生起,即是以靜力而使煩惱永斷,所以說“由靜力故,永斷煩惱”。煩惱永斷,即證悟圓覺,所以說“究竟成就”。我們看前面的經(jīng)文:“若諸菩薩悟凈圓覺,以凈覺心取靜為行,由澄諸念,覺識煩動,靜慧發(fā)生,身心客塵從此永滅,便能內(nèi)發(fā)寂靜輕安。由寂靜故,十方世界諸如來心于中顯現(xiàn)!边@樣,此菩薩就能夠覺悟到佛所覺悟的圓覺。這并非一般取靜舍動的禪定,有動靜執(zhí)取的定都未悟圓覺。此菩薩先明了一切法都在圓覺中,圓覺妙心本清凈極靜,然后唯取心的極靜本質(zhì),如此在定中觀圓覺妙心,最后覺悟到一切都在覺中。

  “不起于座便入涅槃,此菩薩者,名單修奢摩他”,此菩薩從此什么都不做,就進(jìn)入涅槃,這是單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唯觀如幻,以佛力故變化世界,種種作用備行菩薩清凈妙行,于陀羅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

  二、此明單修三摩缽提。如果諸菩薩只是觀世間如幻,意思是說修慧不修定,只觀一切都是圓覺妙心所幻化。不但如此,再加上佛力加持,更有能力變化世界種種作用。此菩薩在觀幻化中,知道一切都是心的幻化,都是圓覺所幻現(xiàn),進(jìn)一步有能力在里面幻化,幻化出種種世界,在種種作用里面“備行菩薩清凈妙行”,具備菩薩度化眾生的清凈妙行!坝谕恿_尼,不失寂念及諸靜慧”,陀羅尼——咒,是法的總持,使用咒法是菩薩在幻化中不可思義的清凈妙行。咒的音、字母、種種形相,菩薩都能幻化使用,以幻化的咒包含一切修法,稱為總持。比方說“阿”的字(梵文的種子字)與聲,對不同眾生就有很多不同的含義,其音波能影響身心。對于這些法的總持,菩薩都能夠知道使用,而且念念不失寂念,以及能夠保持清凈的智慧。

  “此菩薩者,名單修三摩缽提”,此菩薩是以凈覺心在幻化中觀圓覺妙心,修幻化的菩薩行,知道幻化現(xiàn)象,而作種種神通變化。雖然變化度眾生,卻沒忘失圓覺妙心——慧,也沒忘失本寂靜——定,但不入涅槃。

  若諸菩薩唯滅諸幻,不取作用,獨(dú)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shí)相。此菩薩者,名單修禪那。

  三、此明單修禪那。此菩薩的修行以凈覺心直接觀圓覺妙心,以此凈覺心直接滅諸幻化,不依幻化的定慧等法門,專斷煩惱,煩惱斷盡,便證實(shí)相,覺悟到一切都在圓覺中。此菩薩者單修禪那。

  (二)說明復(fù)修

  以下四至十是以奢摩他為首之復(fù)修:

  若諸菩薩先取至靜。以靜慧心照諸幻者,便于是中起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缽提。

  四、如果諸菩薩先修奢摩他,完成定心清凈。由清凈心生起智慧而修三摩缽提的如幻觀行,照見諸世界及眾生悉皆如幻,從此起度眾生的幻化菩薩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便斷煩惱永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禪那。

  五、如果諸菩薩以靜慧故證至靜性,即是菩薩先修奢摩他,完成定心清凈。就此更進(jìn)一步修禪那而斷煩惱出生死。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后修禪那,并不度化眾生。

  有些菩薩還未斷煩惱,便做度化眾生的幻化事業(yè),就是在三界中變化示現(xiàn)生死。有些菩薩斷煩惱后,不再做度生的幻化事業(yè),然后就永遠(yuǎn)出離生死。有些即使斷了煩惱,還是做度生的幻化菩薩行。

  若諸菩薩以寂靜慧。復(fù)現(xiàn)幻力,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后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后修禪那。

  六、如果諸菩薩先修奢摩他的寂靜慧, 先完成定心清凈,然后以清凈心修三摩缽提的幻化力,并未斷煩惱,卻種種變化度諸眾生。度化了種種眾生后,才修禪那斷煩惱而入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三摩缽提,后修禪那,然后入滅了。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斷煩惱已。后起菩薩清凈妙行,度諸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后修三摩缽提。

  七、如果諸菩薩以至靜力先修奢摩他,完成定心清凈。接著修禪那,證悟圓覺心而斷煩惱,不入涅槃。然后修三摩缽提的菩薩妙行,度化種種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中修禪那,后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心斷煩惱,復(fù)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八、如果諸菩薩以至靜力,修奢摩他完成定心清凈。然后一面修禪那斷除煩惱,一面修三摩缽提以幻化度眾生,建立世界。此菩薩者,名先修奢摩他,齊修三摩缽提、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資發(fā)變化。后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后修禪那。

  九、如果諸菩薩隨其修奢摩他所得之至靜力,同時(shí)以定力發(fā)起神通變化來修三摩缽提。然后進(jìn)修禪那以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后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至靜力,用資寂滅。后起作用,變化世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后修三摩缽提。

  十、如果諸菩薩以修奢摩他所得的至靜力,同時(shí)以定力進(jìn)一步修禪那以斷煩惱而證寂滅。然后進(jìn)修三摩缽提的變化作用,起菩薩妙行。此菩薩者,名齊修奢摩他、禪那,后修三摩缽提。

  以下十一至十七是以三摩缽提為首之復(fù)修: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隨順而取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后修奢摩他。

  十一、如果諸菩薩以修三摩缽提所成就的神通變化力,然后隨著種種變化的菩薩行而修奢摩他的清凈心。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后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境界而取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后修禪那。

  十二、如果諸菩薩以修三摩缽提所成就的變化力,幻化種種境界以度化眾生。然后在種種境界中,修禪那斷煩惱而證涅槃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后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而作佛事。安住寂靜。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禪那。

  十三、如果諸菩薩先修三摩缽提所成就的變化力,作種種利生事業(yè)。然后才安住寂靜修奢摩他。最后修禪那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奢摩他,后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無礙作用。斷煩惱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后修奢摩他。

  十四、如果諸菩薩以修三摩缽提成就的變化力,后起無礙度生作用。然后修禪那而斷煩惱。最后安住奢摩他的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后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方便作用。至靜、寂滅二俱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十五、如果諸菩薩先成就三摩缽提的變化力,作菩薩的度生事業(yè)。然后修奢摩他的至靜,同時(shí)修禪那的寂滅。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齊修奢摩他、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種種起用資于至靜。后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后修禪那。

  十六、如果諸菩薩以修三摩缽提成就的變化力,同時(shí)用神通變化力量資助于修奢摩他的至靜。然后乃修禪那而斷煩惱。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奢摩他,后修禪那。

  若諸菩薩以變化力,資于寂滅。后住清凈無作靜慮。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后修奢摩他。

  十七、如果諸菩薩以修三摩缽提成就的變化力,同時(shí)以變化力來資助于修禪那之寂滅。然后住于奢摩他清凈的無造作心。此菩薩者,名齊修三摩缽提、禪那,后修奢摩他。

  以下十八至而十四是以禪那為首之復(fù)修: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至靜,住于清凈。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后修奢摩他。

  十八、如果諸菩薩先修禪那的寂滅力——斷除煩惱。然后安住至靜的奢摩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后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而起作用,于一切境寂用隨順。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后修三摩缽提。

  十九、如果諸菩薩先修禪那斷除煩惱,證得寂滅力。然后修三摩缽提起變化度化眾生的作用,三摩缽提既依寂滅力而起,所以于一切境都有寂滅與幻化的力用。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后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自性,安于靜慮。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缽提。

  二十、如果諸菩薩先修禪那斷除煩惱,證悟寂滅力。有了寂滅力的種種自性,自然就安于奢摩他的靜慮。然后菩薩就進(jìn)一步修三摩缽提的神通變化來度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奢摩他,后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無作自性,起于作用。清凈境界歸于靜慮。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后修奢摩他。

  二一、如果諸菩薩先修禪那斷除煩惱,證悟寂滅力。由于寂滅力無作,進(jìn)修三摩缽提種種變化作用度化眾生時(shí)依然無作。后依此寂滅的清凈境界安住于奢摩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中修三摩缽提,后修奢摩他。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種種清凈,而住靜慮,起于變化。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二二、如果諸菩薩先修禪那斷除煩惱,證悟寂滅力。然后安住寂滅的種種清凈而修奢摩他,同時(shí)修三摩缽提幻化度眾生。此菩薩者,名先修禪那,齊修奢摩他、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至靜。而起變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后修三摩缽提。

  二三、如果諸菩薩修禪那斷除煩惱,證悟寂滅力;同時(shí)以寂滅力資于至靜的奢摩他。然后再起變化修三摩缽提。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奢摩他,后修三摩缽提。

  若諸菩薩以寂滅力,資于變化。而起至靜清明境慧。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后修奢摩他。

  二四、如果諸菩薩修禪那斷除煩惱,證悟寂滅力,同時(shí)以寂滅力資于三摩缽提的變化。然后再進(jìn)修至靜清明境慧的奢摩他。此菩薩者,名齊修禪那、三摩缽提,后修奢摩他。

  下面這種菩薩是圓修三種法門。

  若諸菩薩以圓覺慧,圓合一切,于諸性相無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凈隨順。

  二五、如果諸菩薩以圓覺的智慧,以圓融合修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于一切諸性相變化都不離覺性。此菩薩者,名為圓修三種自性,清凈隨順。

  本章所名二十五種定輪,都是于圓覺法門的修習(xí)方式。此中諸菩薩等,都指悟入圓覺而能隨順的人。所謂“圓覺慧”,是指有此隨順圓覺的智慧。

  善男子,是名菩薩二十五輪,一切菩薩修行如是。若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輪者,當(dāng)持梵行,寂靜思惟,求哀懺悔。經(jīng)三七日,于二十五輪各安標(biāo)記,至心求哀,隨手結(jié)取,依結(jié)開示,便知頓漸。一念疑悔,即不成就。

  本經(jīng)以菩薩修奢摩他、三摩缽提、禪那三種法門前后次第來區(qū)分,說有二十五清凈定輪差別,一切菩薩的修行都不出這二十五輪。

  如果諸菩薩及末世眾生要依照此二十五輪而修行,“當(dāng)持梵行”即持好戒,“寂靜思惟”即修定止息妄情,思惟是一心正念!扒蟀曰凇,求哀是于三寶前虔誠恭敬請求哀憫加被,懺悔是發(fā)露先罪,不可覆藏,發(fā)誓后不再造。經(jīng)二十一日后,“于二十五輪各安標(biāo)記”,以二十五條布或紙個(gè)別寫下定輪名字,再結(jié)布或紙為團(tuán)“至心求哀,隨手結(jié)取”,然后虔誠地將二十五輪的結(jié)混合,隨取其一,“依結(jié)開示,便知頓漸”,依結(jié)所開示,便知道自己的根機(jī),是頓是漸,決定應(yīng)該修哪一個(gè)定輪!耙荒钜苫,即不成就”,如果一念疑悔,便于圓覺不得成就。

  爾時(shí),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辯音汝當(dāng)知, 一切諸菩薩,

  無礙清凈慧, 皆依禪定生:

  所謂奢摩他, 三摩提禪那。

  三法頓漸修, 有二十五種。

  十方諸如來, 三世修行者,

  無不因此法, 而得成菩提。

  唯除頓覺人, 并法不隨順。

  一切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當(dāng)持此輪, 隨順勤修習(xí);

  依佛大悲力, 不久證涅槃。

  辯音菩薩你應(yīng)當(dāng)知道,一切諸菩薩得無礙的清凈智慧,皆依禪定生:所謂奢摩他、三摩提、禪那都與定相關(guān)!叭D漸修”,有些人修這三法的任一法就能很快成就——頓;有些人要慢慢地修——漸,總共有二十五種。“十方諸如來,三世修行者,無不因此法,而得成菩提”,一切十方諸如來,過去、現(xiàn)在、未來的修行者,沒有不因?yàn)檫@修行法,而得成菩提。

  依二十五種清凈定輪修行的菩薩,不論頓漸,所修的法是屬于有修證次第,“唯除頓覺人,并法不隨順”,頓覺人不假修行次第,直成佛道,所以不須依二十五輪修習(xí)。頓覺人就是指最上根菩薩,只要聽聞文殊師利菩薩章的“如來本起清凈因地法行”,就能頓修普賢菩薩章中的“菩薩如幻三昧”,直接覺悟幻化中的圓覺妙心,過去禪宗大德就是這類覺悟者。

  一切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常當(dāng)持此輪,隨順勤修習(xí)”,應(yīng)做決定:自己應(yīng)先修何法,后修何法;依佛大悲力,不久證涅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