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節(jié) 空與心解脫
第一章《阿含》──空與解脫道
第三節(jié) 空與心解脫(p.20~p.23)
一、隨觀想的不同而成為種種的定法(p.20)
在定慧的修習(xí)中,所有的方便不一,隨觀想的不同,修習(xí)成就,成為種種的定法;這不是偏于定,而是從定得名1。在佛教界類集、分別的學(xué)風(fēng)(本于佛說,經(jīng)弟子們的發(fā)展,成為阿毗達磨)中,多方面?zhèn)鞒龆ǚ?或經(jīng)過論辯,然后成為定論。
修證者所傳的內(nèi)容,不但名稱不一,即使名稱相同的,含義也有淺有深2。因為這些名稱,絕大多數(shù)是世俗固有的名詞,「空」也不例外;隨俗立名,加上宏傳者的程度參差,意義也就難以一致了。這是理解種種定法所必要注意的。
二、與「空」有密切關(guān)系的定法:四種心三昧(四種心解脫)(p.20〜21)
與空有密切關(guān)系的定法,主要是四種心三昧,《相應(yīng)部》作心解脫。
【(一)《雜阿含經(jīng)》卷21 (567經(jīng)):】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庵羅聚落庵羅林精舍,與眾多上座比丘俱。時有質(zhì)多羅長者,詣諸上座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時諸上座比丘,為質(zhì)多羅長者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時質(zhì)多羅長者,詣尊者那伽達多比丘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
尊者那伽達多告質(zhì)多羅長者:「有無量心三昧,無相心三昧,無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云何長者!此法為種種義故種種名?為一義有種種名」?
質(zhì)多羅長者問尊者那伽達多:「此諸三昧,為世尊所說,為尊者自意說耶」?尊者那伽達多答言:「此世尊所說」。
質(zhì)多羅長者語尊者那伽達多:「聽我小思惟此義,然后當答」。須臾思惟已,語尊者那伽達多:「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3;有法,一義,種種味」。
復(fù)問長者:「云何有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長者答言:「無量三昧者,謂圣弟子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xí)普緣,一方充滿,如是二方、三方、四方、上下,一切世間心與慈俱,無怨、無憎、無恚,寬弘重心,無量修習(xí),充滿諸方一切世間普緣住,是名無量三昧。
云何為無相三昧?謂圣弟子于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三昧。
云何無所有心三昧?謂圣弟子度一切無量識入處,無所有、無所有心住,是名無所有心三昧。
云何空三昧?謂圣弟子世間空,世間空如實觀察常住、不變易,非我、非我所,是名空心三昧。是名為法種種義、種種句、種種味」。
復(fù)問長者:「云何法一義、種種味」?
答言:「尊者!謂貪(者是)有量,(恚、癡者是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
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無相。
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無所有。
復(fù)次、無諍者空于貪,空于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
尊者那伽達多問言:「云何長者!此義汝先所聞耶」?
答言:「尊者!不聞」。復(fù)告長者:「汝得大利,于甚深佛法,現(xiàn)圣慧眼得入」。
質(zhì)多羅長者聞尊者那伽達多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 (大正2,149c6〜150a16)
從那伽達多(Nāgadatta)與質(zhì)多羅(Citra)的問答,可見當時所傳的定法,有些是佛說的,有些是弟子們傳授時自立名目的。這四種心三昧(或心解脫),那時也還沒有達到眾所周知的程度,所以有此問答。
【(二)《相應(yīng)部》】
與此相當?shù)摹断鄳?yīng)部》經(jīng),問答者是牛達多(Godatta)與質(zhì)多(Citta)長者4。
【(三)《中部》】
編入《中部》(四三)《有明大經(jīng)》,是舍利弗為大拘絺羅說的5。
【(四)依《相應(yīng)部》,四種心解脫是:】
無量心解脫。
無所有心解脫。
空心解脫。
無相心解脫。
三、四種心解脫之異同(p.21)
這四種心解脫,到底是文異義異,還是文異義同呢?依質(zhì)多長者的見解,可從兩方面說。
【(一)名稱不同,意義也就不同:】
無量心解脫: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定。
無所有心解脫:是四無色中的無所有處定。
空心解脫:是思惟我我所空。
無相心解脫:是一切相不作意,得無相心三昧。6
【(二)名稱雖然不同,而意義可說是一致的。】
這是說:貪、瞋、癡(代表了一切煩惱)是量的因7(pamāṇa-karaṇa),漏盡比丘所得無量心解脫中,不動心解脫最為第一;不動心解脫是貪空、瞋空、癡空,貪、瞋、癡空即超越于限量,是漏盡比丘的究竟解脫(不動阿羅漢)。
同樣的意義,貪、瞋、癡是障礙,貪、瞋、癡空即超越于所有8,不動心解脫是無所有心解脫中最上的。
貪、瞋、癡是相的因9(nimitta-karaṇa),貪、瞋、癡空即超越于相,不動心解脫是無相心解脫中最上的。
經(jīng)中說無量、無所有、無相,卻沒有說到空心解脫,這因為空于貪、瞋、癡的不動心解脫,就是空心解脫的別名。
※從文異而義同來說,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無相心解脫,達到究竟處,與空心解脫──不動心解脫,平等平等。依觀想的方便不同,有四種心解脫的名目,而從空一切煩惱來說,這是一致的目標,如萬流入海,都是咸味那樣。
四、比較《雜阿含經(jīng)》567經(jīng)與《相應(yīng)部》之異同(p.22)
《雜阿含經(jīng)》的四種心三昧,從名稱不同而意義也不同來說,與《相應(yīng)部》所說是一致的。但從名稱不同而意義相同來說,《雜阿含經(jīng)》的文句,與《相應(yīng)部》有些出入。
如《雜阿含經(jīng)》卷21(567經(jīng))說:
云何法一義種種味(味是「名」的舊譯)?
答言:尊者!謂貪有量,(恚、癡是有量),若無諍者第一無量。
謂貪者是有相,恚、癡者是有相,無諍者是(第一)無相。
貪者是所有,恚、癡者是所有,無諍者是(第一)無所有。
復(fù)次,無諍者,空于貪,空于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是名法一義種種味。 (大正2,150a5〜11)
※《相應(yīng)部》《質(zhì)多相應(yīng)》(日譯南傳15,p.451〜p.452;漢譯南傳16,p.375〜p.376)
大德!染欲是作量者,瞋恚是作量者,愚癡是作量者。漏盡之比丘,舍棄此等,如斷根無本之多羅樹,非使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
大德!于無量心解脫中,知不動心解脫為此等之最第一。然此不動心解脫,為依染欲而空,依瞋恚而空,依愚癡而空。
大德!染欲是障礙,瞋恚是障礙,愚癡是障礙。漏盡之比丘,舍棄此等,如斷根無本之多羅樹,非使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
大德!于無所有解脫中,知不動心解脫為此等之最第一。然此不動心解脫,為依染欲而空,依瞋恚而空,依愚癡而空。
大德!染欲為作相者,瞋恚為作相者,愚癡為作相者。漏盡之比丘,舍棄此等,如斷根無本之多羅樹,非使生成者,為未來不生之法。大德!于無相心解脫中,知不動心解脫為此等最第一。然此不動心解脫,依染欲而空,依瞋恚而空,依愚癡而空。
大德!或依于事由,謂此等諸法之意義為一,唯名辭各別而已,其事由即在此。
《相應(yīng)部》的不動心解脫,《雜阿含經(jīng)》作無諍,應(yīng)該是無諍住或無諍三昧的簡稱10。諍有三類11,煩惱也名為諍──煩惱諍,所以無諍是沒有一切煩惱,與空一切煩惱的不動心解脫相當。
《相應(yīng)部》說了無量等三種心解脫中最第一的,是貪空、瞋空、癡空,不再說空心解脫,那是以不動心解脫為空心解脫了。《雜阿含經(jīng)》說明無量等三種中,無諍最為第一,然后又解說無諍是:「空于貪,空于恚、癡;空常住不變易,空非我非我所」12。解說無諍,也就是解說空心三昧。
五、「無諍」與「空」之關(guān)系(p.22〜p.23)
無諍與空,是有關(guān)系的,如《中阿含經(jīng)》《拘樓瘦無諍經(jīng)》末了說:
云何有諍法?云何無諍法?
若欲相應(yīng)與喜樂俱,極下賤業(yè),為凡夫行,此法有諍。
以何等故此法有諍?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邪行,是故此法則有諍也。若自身苦行,至苦非圣行,無義相應(yīng),此法有諍。
以何等故此法有諍?此法有苦、有煩、有熱、有憂戚邪行,是故此法則有諍也。
離此二邊,則有中道,成眼成智,自在成定,趣智、趣覺、趣于涅槃,此法無諍。以何等故此法無諍?此法無苦、無煩、無熱、無憂戚正行,是故此法則無諍也。
……
汝等當知諍法及無諍法。知諍法及無諍法已,棄舍諍法、修習(xí)無諍法,汝等當學(xué)。
如是須菩提族姓子以無諍道,于后知法如法。知法如真實,須菩提說偈:此行真實空,舍此住止息13。
總之,四種心解脫中最上的;是空于貪、恚、癡的不動心解脫,或無諍住,也就是心解脫(或心三昧)而達究竟,不外乎空的究竟完成。無量,無所有,無相,無諍,不動,從煩惱空而清凈來說,都可以看作空的異名。
無諍──阿練若,本是修行者的住處。由于住處寧靜,沒有煩累,象征禪慧的境地,而名為無諍住、無諍三昧的。
這與「空」,本用來形容住處的空曠,沒有人物的煩累,也就用來象征禪慧,而有空住、空三昧等名目,情境是完全一樣的。
注解
「三昧是定,然在《阿含經(jīng)》中,三昧每隨觀慧的內(nèi)容立名,如「空三昧」、「無相三昧」、「無愿三昧」──三三昧,或稱三解脫門。在修證上,三三昧是極重要的定門!峨s阿含經(jīng)》中,質(zhì)多長者說:四種三昧──「無量心三昧」、「無相心三昧」、「無所有心三昧」、「空心三昧」,約空無我我所說,可說是同一的!洞笾嵌日摗氛f:三三昧同緣一實相;三法印即是一實相,可說就是這一解說的引申。三三昧與四種三昧,都是隨觀慧的內(nèi)容立名的!
^2
(1)印順法師《空之探究》p.35:「無相定,依修行者的用心不同,淺深不一;與成為定論的非想非非想處,滅盡定,無想定,都有關(guān)系,所以內(nèi)容比較復(fù)雜。《大毗婆沙論》卷104說:「謂無相聲,說多種義:或于空三摩地說無相聲,如是或于見道,或于不動心解脫,或于非想非非想處,或即于無相三摩地說無相聲。」(大正27,541b6〜9)
(2)《空之探究》p.44:「無相心三昧,是有淺深的:淺的還可能會退墮;深的是見滅得道,成為圣者;最究竟的,當然是一切煩惱空,阿羅漢的不動心解脫了!
^3 《空之探究》p.22:「味」是「名」的舊譯。
^4 《相應(yīng)部》(41)「質(zhì)多相應(yīng)」(日譯南傳15•p.450〜p.452;漢譯南傳16.p.374〜p.376) :「尊者牛達多言坐于一方之質(zhì)多居士曰:「居士!此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此等諸法是意義有別?抑名辭有別耶?或意義為一,唯名辭有別耶?……!
^5《中部》(43)《有明大經(jīng)》(日譯南傳10.p.11〜p.22;漢譯南傳10.p.12〜p.18),與《中阿含經(jīng)》(211)《大拘絺羅經(jīng)》(大正1,461b〜464 b)相當,但《中阿含經(jīng)》沒有這部分問答。
^6《空之探究》p.36:無相心三昧,依質(zhì)多羅長者所說,是「一切相不念(作意)」而修成的三昧。作意,或譯思惟,念,憶念。不作意一切相的無相心三昧,是有淺深的。究竟的無相,如《雜阿含經(jīng)》卷45說:「修習(xí)于無相,滅除憍慢使,得慢無間等,究竟于苦邊」(大正2,331b)。
^7 量 (巴利文:pamāṇa;梵文:pramāṇa):有分量、數(shù)量、形量、稱量、度量、限度、容量、標準、正確的認識方法……等義。《空之探究》p.27:「量是依局限性而來的,如觀一切眾生而超越限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別,就與無我我所的空慧相應(yīng)。質(zhì)多羅長者以為:無量心解脫中最上的,是空于貪、瞋、癡的不動心解脫,空就是無量。」
^8(1)《瑜伽師地論》卷87說:
「又能制伏四外系所攝貪、瞋、癡三種所有:謂貪欲身系,攝貪所有;瞋恚身系,攝瞋所有;余二身系,攝癡所有。當知此中極鄙穢義,是所有義!(大正30, 792a5〜8)。
(2)四身系,參見《阿毗達磨集異門足論》卷8:
「四身系者:一貪身系,二瞋身系,三戒禁取身系,四此實執(zhí)取身系。云何貪身系?答:貪者,謂于欲境諸貪等貪,廣說乃至貪類貪生,是名為貪。身系者,謂此貪未斷未遍知,于彼彼有情彼彼身,彼彼聚彼彼所得,自體為因為緣系等,系各別系相連相續(xù)方得久住。……是名身系! 云何瞋身系?答:瞋者,謂于有情欲為損害,廣說乃至現(xiàn)為過患,是名為瞋。身系者如前說。云何戒禁取身系?答:戒禁取及身系,俱如前說。云何此實執(zhí)取身系?答:此實執(zhí)取者,謂或有執(zhí)我及世間常,此實,余癡妄。或復(fù)有執(zhí)我及世間無常,此實,余癡妄;驈(fù)有執(zhí)我及世間亦常亦無常,此實,余癡妄;驈(fù)有執(zhí)我及世間非常非無常,此實,余癡妄。或復(fù)有執(zhí)我及世間有邊,此實,余癡妄。或復(fù)有執(zhí)我及世間無邊,此實,余癡妄;驈(fù)有執(zhí)我及世間亦有邊亦無邊,此實,余癡妄;驈(fù)有執(zhí)我及世間非有邊非無邊,此實,余癡妄;驈(fù)有執(zhí)命者即身,此實,余癡妄;驈(fù)有執(zhí)命者異身,此實,余癡妄;驈(fù)有執(zhí)如來死后有,此實,余癡妄;驈(fù)有執(zhí)如來死后非有,此實,余癡妄。或復(fù)有執(zhí)如來死后亦有亦非有,此實,余癡妄;驈(fù)有執(zhí)如來死后非有非非有,此實,余癡妄。如是等,名此實執(zhí)取身系者!(大正26,399c22~ 400a21)
^9 《大毗婆沙論》卷105云:
「于不動心解脫說無相聲者:如說,大德瞿達多!當知貪欲、瞋恚、愚癡是相,有不動心解脫,是最勝無相。
問:何故不動心解脫名無相耶?
答:一切煩惱皆名為相,彼心不為煩惱擾,煩惱于心不得自在,心于煩惱得自在故,說名無相!(大正27,542a1〜6)。
^10《大毗婆沙論》卷105說:「于不動心解脫說無相聲者:如說,大德瞿達多!當知貪欲、瞋恚、愚癡是相;有不動心解脫,是最勝無相。 (大正27,542a1〜3)!洞笈派痴摗氛f的瞿達多,即牛達多,與《相應(yīng)部》相同,反而與《雜阿含經(jīng)》說的那伽達多不合。
^11 無諍(梵araṇā)音譯阿蘭那。《大毗婆沙論》卷179:「然諍有三:一煩惱諍、二蘊諍、三斗諍。煩惱諍者謂百八煩惱;蘊諍者謂死;斗諍者謂諸有情互相陵辱言語相違!(大正27,899a22〜24)。
^12《雜阿含經(jīng)》卷21(567經(jīng))(大正2,150a9〜11)。
^13《中阿含經(jīng)》卷43(169經(jīng))《拘樓瘦無諍經(jīng)》(大正1,703a17〜c11);《中部》(139)《無諍分別經(jīng)》,但說:「善男子須菩提行無諍道」(日譯南傳11下,p.332;漢譯南傳12,p.246)。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上)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下)
- 自利 利他
- 心念與業(yè)報
- 成佛之道 2 歸敬三寶
- 成佛之道 3 聞法趣入
- 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
- 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說
-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
- 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禪波羅蜜
- 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 成佛之道 15 大乘不共法 四攝法
- 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 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
- 空之探究 序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引言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節(jié) 泛說解脫道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節(jié) 無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