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
《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
釋厚觀(2003.9.10)
☆☆(p.418)佛之三身
(一)法身(佛自性身)─約圓滿覺證說,是出離了煩惱障所顯的最清凈法空性。
(二)報身 (法性所流身) ┬又稱法性所生身。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
└約大菩薩所見的,顯現(xiàn)無邊功德的莊嚴(yán)相而別出報身。
(三)化身───────為地前菩薩、二乘、凡夫而現(xiàn)起的佛身。
壹、(p.418)法身 [佛身最寂滅,平等無分別。如彼摩尼珠,妙用利群生。]
「佛自性身」,也叫「法身」,是與一切佛法相應(yīng)的,一切佛法所依止的。
一、法身約「圓滿覺證」說,是出離了煩惱藏所顯的最清凈法空性。永離諸障,一切相不現(xiàn)行,所以最為寂滅。
二、約「佛與佛」說,平等平等。從佛而觀一切──依、正,生、佛,人、法,智、如,一切一切,都是平等的。法空性無分別,菩提也無分別,所以說:『如如、如如智,名為法身』。1
三、約「利他功德」說:如摩尼寶珠一樣,有微妙的神用,不起加行、功用,能適應(yīng)眾生的需求,利益一切眾生。
貳(p.419)報身(法性所流身、法性所生身)
一、(p.419)一多無礙
[法性所流身,念念現(xiàn)一切。佛事菩薩事,二乘眾生事;
三世盡十方,依正悉無礙。于一現(xiàn)一切,一切入于一。]
(一)(p.419)佛的「法性所流身」,或稱法性所生身,就是平常所說的報身。在很多大乘經(jīng)里,法身與法性所流身,并沒有嚴(yán)格的分別(二身說)。只是約大菩薩所見的,顯現(xiàn)無邊功德的莊嚴(yán)相,所以又從法身中別出這報身,這是因契證法性而有的功德身。流是流類,等流,無邊的功德莊嚴(yán),都是法性的等流,如光與熱為太陽的等流一樣。
(二)(p.420)法性所流身,是念念顯現(xiàn)一切的。一切是什么呢?
1、佛事:如佛身的功德相好,佛土的清凈莊嚴(yán),佛的法會圓滿,佛的音聲遍布,佛的壽命無量,佛的智慧,神通,利益眾生,八相成道等。
2、菩薩事:如初發(fā)心,受菩薩戒,行六度、四攝,遍游十方世界,親近供養(yǎng)十方諸佛,聞持十方佛說法,度一切眾生,種種難行苦行,種種本生等。
3、二乘事:如聲聞與緣覺的初心,修行,住阿蘭若,行頭陀行,游化人間,入涅槃等。
4、眾生事:六道眾生,有種種住處,種種名字,種種形態(tài),各式各樣的生活,各式各樣的苦難等。
※以上是十法界(四圣、六凡)的事。
5、三世事(時間):前生,今生,后生;一念,無量劫等。
6、盡十方事(空間):十方的無量無數(shù),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或大或小,或正或側(cè),或苦或樂;山河大地,草木叢林等。
(三)(p.421)依正悉無礙:這一切,不外乎「依」報──器世界;「正」報──眾生與佛。無限時空中的無限依事、正事,在念念中顯現(xiàn),都是「無礙」的。因為,法性所流身,遍一切處,無處不在;也就無一法而不在法性所流身中。
(四)(p.421)于一現(xiàn)一切,一切入于一:法性所流身是無差別的,盡虛空,遍法界,等真如的,所以不離法性所流身的一切,也展轉(zhuǎn)無礙而無二無別。隨舉「一」點,都是顯「現(xiàn)一切」,那「一切」也就是「入于一」了。古代天臺與賢首宗師,都曾擬出了重重?zé)o盡的境界。這如《華嚴(yán)經(jīng)》廣說。
二、(p.421)具諸功德 [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大悲三不護(hù),妙智佛功德。]
(一)清凈圓滿的法身,與一切功德相應(yīng)。
但約證法性而成就佛功德來說,為法性所流身所攝。
(二)佛的果德,難以思量,或說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等。
(參見《瑜伽師地論》卷49~卷50「菩薩地」,大正30,566c~574b)
※一百四十不共功德:
1、三十二相2
2、八十種好3
3、四一切種清凈4
4、十力5
5、四無所畏6
6、三念住:
(1)諸弟子眾一向恭敬、正行,如來緣之不生歡喜,舍而安住正念正知。
(2)諸弟子眾一向不恭敬、邪行,如來緣之不生憂戚。
(3)諸弟子眾一類恭敬、正行,一類不恭敬、邪行,如來緣之不生歡戚。
7、三不護(hù):如來的身、口、意三業(yè),清凈現(xiàn)行,決無過失,不用怕人知而藏護(hù)自己。
8、大悲
9、無忘失法(參見《瑜伽師地論》卷50,大正30,574a11~17)
10、永害習(xí)氣(參見《瑜伽師地論》卷50,大正30,574a18~22)
11、一切種妙智:如來一切種智。(參見《瑜伽師地論》卷50,大正30,574a23~b3)
(三)(p.421)佛之「十力」功德:以降伏魔外的勝能而安立。
1、處非處智力,2、業(yè)異熟智力,3、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4、根勝劣智力,
5、種種勝解智力,6、種種界智力,7、遍趣行智力,8、宿住隨念智力,
9、死生智力,10、漏盡智力。
(四)(p.422)佛之「四無所畏」:表示自利他利的絕對自信。
1、說一切智無所畏,2、說漏盡無所畏,3、說盡苦道無所畏,4、說障道無所畏。
(五)(p.422)佛之「十八不共法」:約不共凡夫、小乘而立。
1、身無失,2、語無失,3、念無失。
4、無異想,5、無不定心,6、無不知已舍。
7、欲無減,8、精進(jìn)無減,9、念無減,10、慧無減,11、解脫無減,12、解脫知見無減。
13、智知過去無著無礙,14、智知未來無著無礙,15、智知現(xiàn)在無著無礙。
16、身業(yè)隨智慧行,17、語業(yè)隨智慧行,18、意業(yè)隨智慧行。
(參見《大智度論》卷26,大正25,247b-255b25)
※說一切有部主張之十八不共法 = 十力、四無所畏、大悲、三念住。
(參見《大毗婆沙論》卷17,大正27,85a;《俱舍論》卷27,大正29,140a-141a)
※另有聲聞?wù)撟h師之十八不共法:參見《大智度論》卷26,大正25,255c24- 256a22。
※五種十八不共法:參見《望月佛教大辭典》(三)2361c-2366a。
(六)大悲
(七)三不護(hù):如來的身、口、意三業(yè),清凈現(xiàn)行,決無過失,不用怕人知而藏護(hù)自己。
(八)妙智:就是如來的無師智、自然智、一切智、一切種智。
三、(p.422)凈土圓滿 [佛住于凈土,十八事圓滿。與諸菩薩眾,受用于法樂。]
(一)法性所流身佛(報身佛),是一定住于凈土的。但這是遍法界土,以十八事圓滿來表顯的;不可說東方,西方,多大多小的。
(二)《解深密經(jīng)》〈序〉說到十八事圓滿:
1、顯色圓滿:薄伽梵住最勝光曜七寶莊嚴(yán),放大光明,普照一切無邊世界。
2、形色圓滿:無量方所,妙飾間列。
3、分量圓滿:周圓無際,其量難測。
4、方所圓滿:超過三界所行之處。
5、因圓滿:勝出世間善根所起。
6、果圓滿:最極自在凈識為相。7
7、主圓滿:如來所都。
8、輔翼圓滿:諸大菩薩眾所云集。
9、眷屬圓滿:無量天龍人非人等常所翼從。
10、任持圓滿:廣大法味喜樂所持。
11、事業(yè)圓滿:作諸眾生一切義利。
12、攝益圓滿:滅諸煩惱災(zāi)橫纏垢。
13、無畏圓滿:遠(yuǎn)離眾魔。
14、住處圓滿:過諸莊嚴(yán),如來莊嚴(yán)之所依處。
15、路圓滿:大念慧行以為游路。
16、乘圓滿:大止、妙觀以為所乘。
17、門圓滿:大空、無相、無愿解脫為所入門。
18、依持圓滿:無量功德眾所莊嚴(yán),大寶華王眾中所建立大宮殿中。
(十八事圓滿:參見《佛地經(jīng)論》卷1,大正26,292b~296a)
(三)(p.423)與諸菩薩眾,受用于法樂
十八圓滿凈土的佛,是法性所流身。又可分為二:
1、約佛說───────又名自受用身。
2、約大菩薩所見說─又名他受用身。
為什么叫受用呢?如前第10項「任持圓滿」說:『廣大法味喜樂所持』。佛住在凈土中,自受用法樂,而為大菩薩說法,菩薩們也就受用法樂。在這圓滿的凈土中,法喜充滿,所以說:佛與諸菩薩眾,都在凈土里,受用大乘微妙的法樂。
四、(p.424)唯是一佛乘 [諸法真實義,及證真實慧,無變異差別,是故無別乘。]
(一)住于圓滿凈土的法性所流身(報身佛),為大菩薩說一大乘法。
佛出世說法的大事因緣,就是要人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大菩提。
(二)覺證,分別來說,有:「所證」的「諸法真實義」,與「能證」真實意之智慧。
A、「所證」的「諸法真實義」:是離妄想的法空性。眾生以為真實的,都是自性見,戲論相;法無性空,才是一切法的真相。所以經(jīng)上說:『諸法無所有性,是諸法自性』。在這真實義中,沒有差別可說。就是我空性與法空性,也是如草火與炭火一樣,雖所燒不同,而火性并沒有差別。
B、「能證」「真實義的智慧」:一得永得,得到了就不會失去。
(三)無變異:「所證的真如」與「能證的正智」都是「無變異」。
無為般若,依無漏習(xí)氣而顯發(fā),不是剎那生滅法。所以,這能證的正智,都是「無變異」的。
A、所證的真如:真如雖在纏而還是這樣,離垢清凈也還是這樣,沒有變異。(p.424)
B、能證的正智:是法性相應(yīng)的無為功德,也沒有變異。(p.425)
(四)無差別:如與智,也只是依世俗而安立,而在現(xiàn)覺中,沒有如與智的對立。(p.425)
(五)無別乘:佛為大菩薩開示大法,無有別乘,唯是一道一清凈的一佛乘。
佛法的真實是這樣,沒有變異,沒有分別,這那里還有五乘、三乘呢?雖然菩薩要知權(quán)知實,所以于一乘說無量乘,但在菩薩法中,一切都?xì)w于一。(p.425)
參、(p.425)化身
一、(p.425)示現(xiàn)身土 [佛得不動身,悲愿化三有,示凈或示穢,咸令入涅槃。]
(一)示現(xiàn)佛身:(化身,化導(dǎo)眾生示現(xiàn)的佛身,有高大身──千丈,百丈,或者丈六身。)
1、法身佛:是常住的,沒有來去,也沒有出沒,故說為「不動身」。
2、報身佛:依法身而起法性所流身,但不能離于法身。
(如依太陽而有光與熱;光與熱遍一切處,但不能離于太陽。)
3、化身佛:為地前菩薩、二乘、凡夫而現(xiàn)起的佛身。
由悲愿所熏發(fā),為了化度三有眾生,能無功用地現(xiàn)起化身,有來有去,
有生有沒,如長者入火宅那樣。
(如水中的月影一樣,只是經(jīng)水的反映而現(xiàn)起月的影子。)
(二)示現(xiàn)壽命:示現(xiàn)的壽命,或千劫,百劫,或八十歲。
(三)示現(xiàn)國土:示現(xiàn)的國土,或是凈土,或示現(xiàn)穢土。(p.425~p.426)
A、圓滿報土:圓滿報土,遍一切處,只要眾生的智慧增進(jìn),什么地方,當(dāng)下就是圓滿的凈土。如娑婆世界是穢土,但在螺髻梵王看來,是寶莊嚴(yán)凈土。8 如極樂世界,也是化土,但依《凈土論》說,如圓修五門成就9──智慧,慈悲,方便回向功德成就,也就能入圓滿報土。
B、化土:約適應(yīng)部分眾生的善根成熟而現(xiàn)起來說,凡國土而可說東方,西方,南方,北方的;佛壽與佛身的長短,可說有限量的,都是化身化土。
(四)(p.426)化身佛以「折伏」、「攝受」二門來成就眾生
A、折伏門:因眾生根性不同,有的應(yīng)以苦切語:三惡道是這樣的苦,眾生界是這樣的苦,能因此發(fā)心修行,這是折伏門。
B、攝受門:有的眾生應(yīng)以愛語來攝受:佛土是這么清凈,那么自在,就肯發(fā)心修行,這是攝受門。
隨機適應(yīng),如藥能治病,就是妙藥,所以不應(yīng)該生優(yōu)劣想。
如釋迦佛出穢土,彌勒佛出凈土,佛法并沒有什么差別。
(五)(p.426)穢土修行一晝夜,勝于凈土中為善百歲。
1、《大阿彌陀經(jīng)》卷下〈八端檢束分第五十一〉,大正12,338b16-c1:
佛言:汝等當(dāng)自端身,當(dāng)自端心,耳目鼻口手足,皆當(dāng)自端束檢中外,無隨嗜欲益作諸善。當(dāng)布恩施德、不犯道禁、忍辱、精進(jìn)、一心、智慧,展轉(zhuǎn)復(fù)相教化,使彼為德立善,慈心正意齋戒清凈,如是一晝夜,勝于阿彌陀佛剎中為善百歲。所以者何?以彼剎中無修營為,物皆自有,人悉為善無毛發(fā)之惡,于此修善十晝夜,勝于他方佛剎為善千歲。所以者何?他方佛剎悉皆為善,無造惡之所,故其福德亦皆自然。
其次有世界,為善者多,為惡者少,亦有自然之物,不待修營。若此世界中,為惡極多,為善極少,不自修治物無自有,或轉(zhuǎn)相欺詒勞心苦形,如是匆務(wù)未嘗寧息,吾哀世人教誨切至,令超彼岸,永脫苦趣。
2、《維摩詰所說經(jīng)》卷下,〈香積佛品第10〉,大正14,553a19-28:
維摩詰言:此土菩薩,于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于彼國[凈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諸余凈土之所無有。何等為十?(1)以布施攝貧窮,(2)以凈戒攝毀禁,(3)以忍辱攝瞋恚,(4)以精進(jìn)攝懈怠,(5)以禪定攝亂意,(6)以智慧攝愚癡,(7)說除難法度八難者,(8)以大乘法度樂小乘者,(9)以諸善根濟無德者,(10)常以四攝成就眾生,是為十。
3、印順法師:「易行道難成佛,難行道易成佛」
《凈土與禪》p.70~p.74:
禮佛、念佛、贊佛、隨喜、回向、勸請,特別是口頭稱名,這比起舍身舍心去為人為法,忍苦忍難的菩薩行,當(dāng)然是容易得多,這是易行道的本義。通常以為由于彌陀的慈悲愿力,所以能念佛往生,橫出三界,名易行道,這并非經(jīng)論本意。修此等易行道,生凈土中,容易修行,沒有障礙,這確是經(jīng)論所說的。但易行道卻是難于成佛,難行道反而容易成佛。這如《寶積經(jīng)》「彌勒菩薩所問會」中說:釋迦過去所行的是難行苦行道,彌勒所行的是易行樂行道。彌勒發(fā)心,比釋迦早四十劫;「久已證得無生法忍」──得不退轉(zhuǎn)。結(jié)果、釋迦比彌勒先成佛,彌勒還待當(dāng)來下生成佛。(《大寶積經(jīng)》卷111,大正11,629 c14~23)不是易行道難成佛,難行道易成佛的鐵證嗎?
彌勒修易行道,所以遲成佛。釋迦修難行道,所以先成佛。然據(jù)傳說:釋迦七日七夜說偈贊佛,超九劫成佛(《大智度論》卷4,大正25,87b27-c14)。說偈贊佛,是易行道,這不是易行道速成佛嗎?這是一般所容易懷疑的,應(yīng)略為解說。易行道與難行道,本不過從初下手說。初學(xué)者有此二類分別;到成佛,攝取眾生與攝取佛土的功德,都是要圓滿的。但這不能證明易行道易成,反而是難行道易成的事證。
據(jù)傳說,當(dāng)時「釋迦菩薩......心未純淑,而諸弟子心皆純淑;又彌勒菩薩心已純淑,而弟子未純淑」。這因為:「釋迦菩薩,饒益眾生心多,自為身少故;彌勒菩薩多為己身,少為眾生故」(《大智度論》卷4,大正25,87c14-23)。這顯然是說:釋迦行難行道,多化眾生。弟子心已純淑,即釋迦的利他功德圓滿;但自利功德還不足。彌勒菩薩多修凈土行,久證無生忍,自心已純淑了。而一向少為眾生,少修難行大行,弟子的心未純淑,即彌勒的利他功德沒有圓滿。所以、釋迦的精進(jìn)贊佛而速成,恰好是先修難行道易成佛的證明。這如畫龍與點睛,都是不可缺的;如攝取眾生與莊嚴(yán)凈土,是成佛所一定要圓滿的。釋迦修難行道,如先畫龍身。等到龍身畫成,精進(jìn)贊佛如點睛,一點即成龍了。彌勒從易行道入手;如先點龍睛。睛雖一點就成,而龍身卻不能倉卒畫好,如利他功德的不能速成。這樣、釋迦的超九劫而先成佛,實由于久修難行道,「饒益眾生心多」。其實、這都為初學(xué)者作方便說,學(xué)菩薩法而成佛,一切功德都是要圓滿修集的。易行道難成,難行道易成,這確是古圣經(jīng)論的正說。
眾生在穢土修行,雖容易退失;生凈土中,環(huán)境好,不再退轉(zhuǎn)。但論修行的速率,穢土修行,比在凈土修行快得多。如《大阿彌陀經(jīng)》(卷下)說:「世尊!......(在此娑婆濁世),為德立善,慈心正意,齋戒清凈,如是一晝一夜,勝于阿彌陀佛剎百歲」(大正12,338b17-22)。《維摩經(jīng)》也說:「此土菩薩,于諸眾生大悲堅固,誠如所言。然其一世饒益眾生,多于彼國(凈土)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界有十事善法,諸余凈土之所無有」(大正14,553a19-23)。十事,即六波羅蜜等。凈土是七寶所成的,衣食等一切無問題,即無布施功德。穢土人惡,要修忍辱,凈土都是諸上善人,即不需修忍辱行。此土有殺盜淫妄諸事,所以要持戒,凈土女人都沒有,或男女不相占有,即沒有淫戒可持。生活所需,一切圓滿,即沒有偷盜可戒。這種種功德,生到凈土中,都難于進(jìn)修。這等于太平盛世,「英雄無用武之地」,無從表顯他的才能、與救國救人的大功績。穢土是難行的,然因為難行,所以是偉大的。釋迦牟尼佛穢土修行成佛,為十方諸佛之所稱贊。如《阿彌陀經(jīng)》中說:「彼諸佛等,亦稱贊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國土五濁惡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冻w障菩薩所問經(jīng)》(二)、及《寶云經(jīng)》、《寶雨經(jīng)》、《勝天王般若經(jīng)》等,都說到穢土修行,比凈土高超得多。
龍樹《大智度論》(卷十)說得最為明切:「娑婆世界中,樂因緣少,有三惡道老病死,......心生大厭,以是故智慧根利。彼(凈土)間菩薩,七寶世界,種種寶樹,心念飲食,應(yīng)意即得。如是生厭心(不滿現(xiàn)實)難,是故智慧不能大利。譬如利刀,著好飲食中,刀便生垢。......若以石磨之,垢除刀利。是菩薩亦如是,生雜(穢)世界中,利根難近。如人少小勤苦,多有所能」。(大正25,130a3-13)穢土是苦痛的,然發(fā)心行菩薩道,卻是最殊勝的,這無怪釋尊發(fā)心遲而成佛早。易行道容易得不退轉(zhuǎn),但一生凈土,即進(jìn)度遲緩。穢土修行難得不退,如打破難關(guān),就可一往直前而成佛了。易行與難行,穢土與凈土,實各有長處。
4、《大寶積經(jīng)》卷111〈彌勒菩薩所問會〉,大正11,629 c14~23:
阿難白佛言:世尊!若彌勒菩薩,久已證得無生法忍,何故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
佛告阿難:菩薩有二種莊嚴(yán)、二種攝取,所謂攝取眾生、莊嚴(yán)眾生。攝取佛國、莊嚴(yán)佛國。彌勒菩薩,于過去世修菩薩行,常樂攝取佛國,莊嚴(yán)佛國。我于往昔修菩薩行,常樂攝取眾生,莊嚴(yán)眾生。然彼彌勒,修菩薩行經(jīng)四十劫,我時乃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由我勇猛精進(jìn)力故,便超九劫,于賢劫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六)(p.427)凈土之佛告誡大眾,不要對穢土眾生起輕慢心。
參見:《維摩詰所說經(jīng)》卷下,〈香積佛品第10〉,大正14,552b10-26: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號釋迦牟尼,今現(xiàn)在于五濁惡世,為樂小法眾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薩名維摩詰,住不可思議解脫,為諸菩薩說法,故遣化來稱揚我名并贊此土,令彼菩薩增益功德。
彼菩薩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無畏神足若斯。
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饒益眾生。
于是香積如來,以眾香缽盛滿香飯與化菩薩。時彼九百萬菩薩俱發(fā)聲言:我欲詣娑婆世界供養(yǎng)釋迦牟尼佛,并欲見維摩詰等諸菩薩眾。
佛言:可往!攝汝身香,無令彼諸眾生起惑著心;又當(dāng)舍汝本形,勿使彼國求菩薩者而自鄙恥;又汝于彼莫懷輕賤而作礙想。所以者何?十方國土皆如虛空,又諸佛為欲化諸樂小法者,不盡現(xiàn)其清凈土耳。
二、(p.427)方便說法,終歸一乘
[為除眾疲乏,化作可愛城;終示真實相,故唯一佛乘。]
(一)化身佛的說法,是不盡一致的:
1、有的佛,雜說五乘法、三乘法,有出家眾與在家眾。
2、有的佛但說一乘法,沒有出家眾。(有的佛也不現(xiàn)出家相的,傳說天王佛10如此)
3、有的佛說三乘,而終歸于一乘法的。
(如《法華經(jīng)》之開權(quán)顯實。11以釋迦佛應(yīng)化娑婆世界而說法來說,起初說三乘法,末后才會歸一乘)
4、有的佛說三乘法,因為聽眾的根機不成熟,沒有說一乘而佛就入了涅槃。
(傳說多寶佛如此)
(二)(p.427~p.428)方便說法 [為除眾疲乏,化作可愛城]
如商隊遠(yuǎn)行,經(jīng)不起長途跋涉的疲勞,有的不愿前進(jìn)。商主為了解除大眾的疲乏,免得大眾退回,所以方便化作可愛的城市。向大眾宣告:經(jīng)商的目的地到了,就在前面。大家這才鼓起勇氣前進(jìn),在都市中,衣食起居,一切都得了滿足。等到大眾休息一番,疲勞恢復(fù)了,商主這才對大眾說:這是化城,真正的目的地──寶城,還在前面。大眾精神飽滿,再向目的地前進(jìn)。
(三)(p.428)終歸一乘 [終示真實相,故唯一佛乘。]
1、有人認(rèn)為佛道高深偉大,不敢修學(xué)。所以佛設(shè)方便,說有聲聞乘與緣覺乘,容易修行,容易了生死。
2、有弟子依法修行,證了阿羅漢果之后,佛又說二乘是方便的,一佛乘才是真實究竟的。
3、故佛雖說三乘,其實唯一佛乘;唯有佛是大涅槃,二乘的涅槃,也不是真實的。
☆☆(p.429)同歸佛道 [一切諸善法,同歸于佛道;所有眾生類,究竟得成佛。]
(一)從一佛乘的立場來說,一切諸善法,都是同歸于佛道的。不但是出世的三乘善法,歸于佛道,就是人乘、天乘善法,世間的一切──一念善心,一毫善行,都是會歸于佛道的。
(二)「佛法」是「善法」的別名。到底什么是「善法」?向于法的,順于法的,與法相應(yīng)的,就是善,就是佛法。所以凡隨順或契合緣起法性空的,無論是心念,對人應(yīng)事,沒有不是善的。
(三)有些論師,于法起自性見,這才說:這是有漏善法,這是無漏善法;這是二乘善法,這是佛善法。隨眾生的情執(zhí)來分別,善法就被分割為不同的性類。雖然現(xiàn)實眾生界,確是這樣的,但約契理來說,就不是這樣。善法就是善法;善法所以有有漏的,無漏的,那是與漏相應(yīng)或不相應(yīng)而已。
(四)「有漏善」是「善」與「煩惱」的雜糅,如離煩惱,就是無漏善了。所以古代有『善不受報』12的名論;眾生的流轉(zhuǎn)生死,是由于煩惱及業(yè)。生人及天,并不由于善法,而是與善法相雜的煩惱。
(五)一切眾生,『初一念識異木石,生得善,生得惡』13,生來都是有善的,所以都有向上,向樂,向光明的趣向。不過沒有以佛道為宗時,就演成種種歧途,種種外道,生人,生天。如一旦發(fā)見究竟目標(biāo),歸心于佛乘時,這一切都是成佛的方便。
(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14
(七)修學(xué)佛法的,應(yīng)不廢一切善法,攝一切善法,同歸于佛道,才是佛法的真實意趣!
1 「如如如如智,名為法身」,參見:《金光明最勝王經(jīng)》卷2,大正16,408b-c:
善男子!一切如來有三種身。云何為三?一者化身,二者應(yīng)身,三者法身。如是三身具足,攝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若正了知,速出生死!
善男子!云何菩薩摩訶薩了知法身?為除諸煩惱等障,為具諸善法故,唯有如如、如如智,是名法身。前二種身,是假名有;此第三身,是真實有,為前二身而作根本。何以故?離法如如,離無分別智。一切諸佛無有別法,一切諸佛智慧具足,一切煩惱究竟滅盡,得清凈佛地。是故法如如、如如智,攝一切佛法。
復(fù)次,善男子!一切諸佛,利益自他,至于究竟。自利益者,是法如如;利益他者,是如如智。能于自他利益之事,而得自在,成就種種無邊用故,是故分別一切佛法,有無量無邊種種差別。善男子!譬如依止妄想思惟說種種煩惱,說種種業(yè)用,說種種果報。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說種種佛法,說種種獨覺法,說種種聲聞法。依法如如,依如如智,一切佛法自在成就,是為第一不可思議。譬如畫空作莊嚴(yán)具,是難思議。如是依法如如,依如如智,成就佛法亦難思議。
善男子!云何法如如、如如智,二無分別,而得自在,事業(yè)成就?
善男子!譬如如來入于涅槃愿自在故,種種事業(yè)皆得成就,法如如、如如智,自在事成,亦復(fù)如是。
2 三十二相:參見《大品般若經(jīng)》卷24,〈四攝品第78〉,大正8,395b28-c27;《大智度論》卷4,大正25,90a26-91a19。
3 八十種好:參見《大品般若經(jīng)》卷24,〈四攝品第78〉,大正8,395c27-396b10;《大智度論》卷89,大正25,684b-c。
4 四一切種清凈:參見《瑜伽師地論》卷49,大正30,568c19~a3:
云何如來四一切種清凈?一者一切種所依清凈。二者一切種所緣清凈。三者一切種心清凈。四者一切種智清凈。
云何一切種所依清凈?謂一切煩惱品粗重并諸習(xí)氣,于自所依無余永滅,又于自體如自所欲,取住舍中自在而轉(zhuǎn),是名一切種所依清凈。
云何一切種所緣清凈?謂于種種若化若變?nèi)羲@現(xiàn)一切所緣皆自在轉(zhuǎn),是名一切種所緣清凈。
云何一切種心清凈?謂如前說一切心粗重永滅離故,又于心中一切種善根皆積集故,是名一切種心清凈。
云何一切種智清凈?謂如前說一切無明品粗重永滅離故,又遍一切所知境中,智無障礙智自在轉(zhuǎn),是名一切種智清凈。
5 十力:參見《大品般若經(jīng)》卷24,〈四攝品第78〉,大正8,395a10-18;《大智度論》卷24,大正25,235c22-241b;卷25,大正25,245c6-246a13)
6 四無所畏:參見《大品般若經(jīng)》卷24,〈四攝品第78〉,大正8,395a18-b13;《大智度論》卷25,大正25,241b-c20;246a13-22。
7 果圓滿,參見《佛地經(jīng)論》卷1,大正26,294 a27~b10:「果相云何?最極自在凈識為相。謂大宮殿最極自在,佛無漏心以為體相,唯有識故,非離識外別有寶等,即佛凈心如是變現(xiàn)似眾寶等,如前已說,境界相故。如入青等遍處定者,識所現(xiàn)相此即如來大圓鏡智相應(yīng)凈識。由昔所修自利無漏凈土種子因緣力故,于一切時,遍一切處,不待作意,任運變現(xiàn),眾寶莊嚴(yán)受用佛土與自受用身作所依止處。利他無漏凈土種子因緣力故,隨他地上菩薩所宜變現(xiàn)凈土,或小或大或劣或勝,與他受用身作所依止處,謂隨初地菩薩所宜,現(xiàn)小現(xiàn)劣,如是展轉(zhuǎn),乃至十地,最大最勝。于地地中,初中后等,亦復(fù)如是。」
8 《維摩詰所說經(jīng)》卷1,大正14,538c4~20:
若菩薩欲得凈土當(dāng)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
爾時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薩心凈則佛土凈者,我世尊本為菩薩時意豈不凈,而是佛土不凈若此?」
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豈不凈耶?而盲者不見。」
對曰:「不也。世尊!是盲者過,非日月咎!
「舍利弗!眾生罪故,不見如來佛土嚴(yán)凈,非如來咎。舍利弗!我此土凈而汝不見。」
爾時螺髻梵王語舍利弗:「勿作是意,謂此佛土以為不凈。所以者何?我見釋迦牟尼佛土清凈,譬如自在天宮。」
舍利弗言:「我見此土,丘陵坑坎,荊蕀沙礫,土石諸山,穢惡充滿!
螺髻梵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見此土為不凈耳。舍利弗!菩薩于一切眾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凈,依佛智慧則能見此佛土清凈!
9 五門成就:1、禮拜門,2、贊嘆門,3、作愿門,4、觀察門,5、回向門。
參見:婆藪盤豆菩薩造《無量壽經(jīng)優(yōu)波提舍》(大正26,231b8-24):
論曰:此愿偈明何義?觀安樂世界,見阿彌陀佛,愿生彼國土故。云何觀?云何生信心?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五念門成就者,畢竟得生安樂國土,見彼阿彌陀佛。何等五念門?一者禮拜門,二者贊嘆門,三者作愿門,四者觀察門,五者回向門。
云何禮拜?身業(yè)禮拜阿彌陀如來應(yīng)正遍知,為生彼國意故。
云何贊嘆?口業(yè)贊嘆,稱彼如來名,如彼如來光明智相,如彼名義,欲如實修行相應(yīng)故。
云何作愿?心常作愿,一心專念畢竟往生安樂國土,欲如實修行奢摩他故。
云何觀察?智慧觀察,正念觀彼,欲如實修行毗婆舍那故。彼觀察有三種,何等三種?一者觀察彼佛國土功德莊嚴(yán),二者觀察阿彌陀佛功德莊嚴(yán),三者觀察彼諸菩薩功德莊嚴(yán)。
云何回向?不舍一切苦惱眾生,心常作愿回向為首成就大悲心故。
10 (1)《自在王菩薩經(jīng)》卷2,大正13,934c24~25:「是天王佛及諸菩薩,不著袈裟,皆著自生凈妙天衣,亦無結(jié)惑!
(2)吉藏《金剛般若疏》卷2,大正33,98a22~24:「問曰:頗有佛不著袈裟不用缽不耶?答:有。大論云:天王佛作白衣威儀也。」
11 「開權(quán)顯實」,參見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p.1177~p.1178:
大概的說,「開權(quán)顯實」說乘權(quán)、乘實,「開跡顯本」說身權(quán)、身實,為《法華經(jīng)》的兩大宗要。說乘權(quán)乘實,如《妙法蓮華經(jīng)》卷1(大正9?7a-b)說:
「諸佛如來,但教化菩薩,諸有所作,常為一事,唯以佛之知見示悟眾生。舍利弗!如來但以一佛乘故,為眾生說法,無有余乘若二若三!侵T眾生,從諸佛聞法,究竟皆得一切種智」。
大乘佛法興起時代,佛教界已有了聲聞、辟支佛、菩薩求成佛道的三乘。聲聞與辟支佛,稱為「二乘」或「小乘」,以入究竟涅槃為目的;菩薩是大乘,以求成佛道為理想!斗ㄈA經(jīng)》起來說:聲聞與辟支佛的果證,都是方便說,二乘也是要成佛的!笩o二無三」,名為一佛乘。
12 竺道生:「善不受報,頓悟成佛」。參見:《高僧傳》卷7,大正50,366c18。
13 參見《仁王般若波羅蜜經(jīng)》卷上,大正8,828b29-c。
14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jīng)》卷1〈方便品第2〉:「若人散亂心,入于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大正9,9a24~25);《大智度論》卷93:「《法華經(jīng)》中說:于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戲笑一稱南無佛,漸漸必當(dāng)作佛!(大正25,713b25~27)
- 上一篇: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 下一篇:空之探究 序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上)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下)
- 自利 利他
- 心念與業(yè)報
- 成佛之道 2 歸敬三寶
- 成佛之道 3 聞法趣入
- 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
- 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說
-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
- 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禪波羅蜜
- 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 成佛之道 15 大乘不共法 四攝法
- 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 空之探究 序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引言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節(jié) 泛說解脫道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節(jié) 空與心解脫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節(jié) 無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