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六節(jié) 無相
第一章《阿含》──空與解脫道
第六節(jié) 無相
一、「無相」之異名(p.35)
無相,在解脫道中,有種種名稱,如無相心解脫、無相心三昧、無相解脫、無相三昧、無相等至、無相住。
這些術(shù)語(yǔ)的應(yīng)用,在初期佛教里,比空與無所有,還要多一些。當(dāng)然,如以無我我所為空,那說空的經(jīng)文,還是比無相要多些。
二、無相心三昧,有淺有深(p.35;p.44)
【(一)《空之探究》(p.35)】
無相定,依修行者的用心不同,淺深不一;與成為定論的非想非非想處,滅盡定,無想定,都有關(guān)系,所以內(nèi)容比較復(fù)雜!洞笈派痴摗肪104說:
謂無相聲,說多種義:或于空三摩地說無相聲1,如是或于見道2,或于不動(dòng)心解脫3,或于非想非非想處4,或即于無相三摩地說無相聲5。(大正27,541b6〜9)
※《大毗婆沙論》認(rèn)為「無相」這一語(yǔ)詞,含有五種不同的意義:
空三摩地。(參見《大毗婆沙論》卷104,大正27,541b9〜c15)
見道。(參見《大毗婆沙論》卷105,大正27,541c15~542a1)
不動(dòng)心解脫。(參見《大毗婆沙論》卷105,大正27,542a1~6)
非想非非想處。(參見《大毗婆沙論》卷105,大正27,542a6~12)
無相三摩地。(參見《大毗婆沙論》卷105,大正27,542a12~14)
《大毗婆沙論》以為:「無相」這一名稱,有五種不同的意義,然從經(jīng)文來說,也許還不止于所說的五義呢!
【(二)《空之探究》(p.44)】
無相心三昧,是有淺深的:淺的還可能會(huì)退墮;深的是見滅得道,成為圣者;最究竟的,當(dāng)然是一切煩惱空,阿羅漢的不動(dòng)心解脫了。
三、無相心三昧,是智果智功德(p.35~p.37)
【(一)無相心三昧,是經(jīng)佛弟子的修得而廣為傳出(p.35)】
「無相心三昧」,「是智果智功德」。說明這一問題的,《雜阿含經(jīng)》(「弟子記說」)中,共有四經(jīng)(依《大正藏》編號(hào),為556〜559經(jīng)6,其實(shí)應(yīng)分為六經(jīng)),都是與阿難有關(guān)的。
有一位比丘,修得了無相心三昧,卻不知道是何果何功德。他于是「隨逐尊者阿難,脫有余人問此義者,因而得聞。彼比丘即隨尊者阿難,經(jīng)六年中,無有余人問此義者」,終于自己提出來請(qǐng)問。7
六年中沒有人問,可見無相心三昧,起初是很少有人論到的。
《雜阿含經(jīng)》中說到:無相心三昧,佛為眾比丘尼說;比丘尼們又問阿難,阿難為比丘尼們說。這一說明,主要為了:「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8;只是為了以如來曾經(jīng)說過,來肯定無相心三昧在佛法中的地位。
巴利藏《增支部》「九集」三七經(jīng),也說到是智果智功德,實(shí)為《雜阿含經(jīng)》557、559──二經(jīng)的結(jié)合9。
總之,無相心三昧,是經(jīng)佛弟子的修得而傳出,日漸光大起來的。
【(二)智果智功德的無相心三昧是無漏的(p.36~p.37)】
無相心三昧,依質(zhì)多羅長(zhǎng)者所說,是「一切相不念(作意)」而修成的三昧10。作意,或譯思惟,念,憶念。
不作意一切相的無相心三昧,是有淺深的。究竟的無相,如《雜阿含經(jīng)》(「祇夜」)卷45(1214經(jīng))說:「修習(xí)于無相,滅除憍慢使,得慢無間等,究竟于苦邊」(大正2,331b)。偈頌是阿難為婆耆舍說的,《相應(yīng)部》同11。
《瑜伽論》與《大毗婆沙論》對(duì)無相心三昧的不同解說:
《瑜伽論》解說為:「由此斷故,說名無學(xué)」12。
智果智功德的無相心三昧,《大毗婆沙論》以為是空三摩地的別名。
《瑜伽師地論》對(duì)無相心三摩地的解說,如卷12說:
云何無相心三摩地?謂即于彼諸取蘊(yùn)滅,思惟寂靜,心住一緣。如經(jīng)言:無相心三摩地不低不昂!侄因緣入無相定:一、不思惟一切相故;二、正思惟無相界故。由不思惟一切相故,于彼諸相不厭不壞,唯不加行作意思惟,故名不低。于無相界正思惟故,于彼無相不堅(jiān)執(zhí)著,故名不昂。(大正30,337b)
不低不昂的無相心三昧,正是經(jīng)中所說,不勇不沒的,智果智功德的三昧。
《瑜伽論》所說,與《大毗婆沙論》說,是「空三摩地」異名,所見不同。13
依經(jīng)文所說,無相心三昧,或在無量心解脫以下說,那是「出離一切相」,心「不為隨相識(shí)所纏縛」的14;蛞浪亩U說無相心三昧,如不再進(jìn)求,與眾人往來雜處,戲笑調(diào)弄,那是會(huì)退落,可能還俗的。15
所以,三昧通于有漏;智果智功德的無相心三昧,也就是無相心解脫,唯是無漏的(初果到四果)。
四、無相心三昧,別開為二種無想心定(p.37~p.38)
(1)定,有「有想」與「無想」的二類,如《雜阿含經(jīng)》卷21(大正2,146c)說:
尊者阿難語(yǔ)迦摩比丘言:若比丘,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初禪具足住;如是……無所有入處具足住:如是有想比丘有法而不覺知!
比丘一切想不憶念,無想心三昧身作證具足住,是名比丘無想于有法而不覺知。
(2)無所有處以下,是初禪到無所有處定,是有想而不覺知;無想心定是無想而不覺知。《增支部》與此相當(dāng)?shù)?也說無所有處以下,是有想而不覺知;接著說不踴不沒(即「不低不昂」)的三昧。16這可見無所有處以上,就是無想的無相心三昧。
(3)《增支部》的《靜慮經(jīng)》,先總標(biāo)說:「依止初靜慮得諸漏盡,依止非想非非想處得諸漏盡」,然后分別的廣說。但在分別廣說中,
從初靜慮說到無所有處定,「如是有想等至」。這是說,無所有處定以下,是有想定,與《雜阿含經(jīng)》所說相同。
以下經(jīng)文,沒有說依止非想非非想處得漏盡,只說「非想非非想處」與「想受滅等至」善巧17;「非想非非想處」與「想受滅定」,不正是「無想定」而與「無相心三昧」相當(dāng)嗎?
※無相心三昧,開為二種無想心定:1、非想非非想處定,2、滅盡定。18
五、以非想非非想處說無相(p.38〜p.39)
(1)無相心三昧而被解說為「非想非非想處」的,如《大毗婆沙論》卷105說:
于非想非非想處說無相聲者,如說:我多起加行,多用功力,得無相心定,不應(yīng)于中欣樂染著。此說不起有頂味定,唯起凈定。
問:何故非想非非想處名無相耶?
答:彼無明了想相,亦無無想相,但有昧鈍不明了想微細(xì)現(xiàn)行,如疑而轉(zhuǎn),故名無相。(大正27,542a6~12)
(2)經(jīng)說無相定,而被解說為非想非非想處定的,是《中阿含經(jīng)》的《凈不動(dòng)道經(jīng)》。經(jīng)上說:欲想,色想,不動(dòng)想,無所有處想,「彼一切想是無常法,是苦,是滅,彼于爾時(shí)而得無想。彼如是行,如是學(xué),如是修習(xí)而廣布,便于此得心凈!蛴诖说萌霟o想,或以慧為解」。得此無想定的,如有所受(取)──樂、著、住,那就受(非)有想無想處的果報(bào)。19
無相心定而有所樂著,所以是無想而又有不明了的細(xì)想現(xiàn)行,因而名為非想非非想處定。
如心無取著,那就是無相心解脫了。
六、以想受滅定說無相(p.39〜p.40)
(1)想受滅定,或名滅(盡)定,或名增上想滅智定。與無相心三昧相當(dāng)?shù)?如《相應(yīng)部》〈目犍連相應(yīng)〉:從初禪說到四禪,從空無邊處到非想非非想處;在八定以上,說無相心定。20而〈舍利弗相應(yīng)〉,也從初禪說到非想非非想處定,然后說想受滅定。21可見無相心三昧、與想受滅定的地位相當(dāng)。
(2)還有,佛入涅槃那一年,在毗舍離患病,是入無相三昧而康復(fù)的。
如《長(zhǎng)阿含經(jīng)》(2)《游行經(jīng)》說:
吾已老矣,年且八十!粤精進(jìn),忍此(病)苦痛,不念一切想,入無想定時(shí),我身安隱,無有惱患!(大正1,15b)
《雜事》也這樣說:「以無相三昧,觀察其身痛惱令息。22
《長(zhǎng)部》《大般涅槃經(jīng)》卻說:「阿難!如來一切相不憶念,入一切受滅相心三昧住時(shí),如來身體康復(fù)」。23
《長(zhǎng)部》說一切相不憶念,又說「入一切受滅相心三昧」,顯然是「無相心三昧」而又有「想受滅」的意義。
(3)滅盡定在佛教界是多有諍論的。
「想受滅定」是從「無相心定」中分化出來的,當(dāng)然久已為佛教界所公認(rèn),然于非想非非想處以上,立滅盡定的,如《中部》(25)《撒餌經(jīng)》,(26)《圣求經(jīng)》,(30)《心材喻小經(jīng)》,(31)《牛角喻小經(jīng)》,(66)《鶉喻經(jīng)》,(113)《善士經(jīng)》,而在《中阿含經(jīng)》中,僅與《撒餌經(jīng)》相當(dāng)?shù)?178)《獵師經(jīng)》,在非想非非想處以上,立「想知滅」,其余都沒有,可見部派間所誦的經(jīng)教,想受滅定還在不確定狀態(tài)中。
滅盡定與無想──無相心定,《中阿含經(jīng)》辨別二定的入定與出定的差別24,而《中部》卻沒有。
想受滅定,在佛教界是多有諍論的。
(1)如烏陀夷反對(duì)舍利弗所說的:「若于現(xiàn)法不得究竟智,身壞命終,過摶食天,生余意生天25中,于彼出入想知滅定,必有此處」26。
(2)在部派中,或說想受滅定是有為的;或說是無為的;或說是非有為非無為的;蛘f想受滅者是無想有情;或說非無想有情;或說世間想受滅是無想有情,出世想受滅是圣者。
(3)大乘經(jīng)以為:菩薩如悲愿不足而入滅定,是會(huì)證小果的27;如悲愿具足,那就是證入如如法性的深定了。
這樣的異說紛紜,足以說明,與無相心定有關(guān)的滅盡定,在佛教界是非常暗昧的。
七、以無想有情、無想定說無相(p.40)
(1)依無相心三昧,演化出非想非非想處定(及報(bào)處),滅盡定以外,還有無想有情、無想定。無相心三昧不作意一切相,也就是不起一切想。
(2)《長(zhǎng)部》《大緣經(jīng)》立七識(shí)住與二處,二處是無想有情處與非想非非想處。28
「無想定」與「滅盡定」相似,所以從起定時(shí)的差異,而加以分別。29
七識(shí)住與二處,綜合起來,名為九有情居。30
(3)依《長(zhǎng)部》《波梨經(jīng)》說:傳說中的世界起源說,其中「無因論」者,是從無想有情死沒而來生的,所以說無因而有。31
(4)無想定與無想有情,可能外道有類似無想的修驗(yàn)與傳說,佛法為了要給以應(yīng)有的解說,才從無相定、滅盡定中分出,位居四禪廣果天上。這是成立要遲一些。
八、依四念處而修無相三昧(p.41)
(1)《雜阿含經(jīng)》(修多羅)卷10(272經(jīng))(大正2,72a〜b)說:
比丘!貪想、恚想、害想,貪覺、恚覺、害覺,及無量種種不善,云何究竟滅盡?于四念處系心,住無相三昧,修習(xí)多修習(xí),惡不善法從是而滅,無余永盡。
多聞圣弟子作是思惟:世間頗有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思惟已,都不見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者。……作是知已,于諸世間則無所取;無所取者,自覺涅槃。
(2)《相應(yīng)部》〈蘊(yùn)相應(yīng)〉所說的,大致相同。32依經(jīng)說:依三種想而有三種不善覺2(覺,新譯尋思),引起種種的不善法,多修習(xí)無相三昧,能永滅無余。
(3)無相三昧是依四念處而修的。四念處是: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解脫的一乘道。依此而修無相三昧,不取一切相,不取法有,也不取法無,真能修到無所取著,就能自證涅槃了。
(4)經(jīng)中常說:依四念處,修七覺支而得解脫。每一覺支的修習(xí),都是「依遠(yuǎn)離,依離欲,依滅,向于舍(舍即不著一切)」的。不取著一切相的無相三昧,可說就是「依滅,向于舍」的修習(xí)。
九、不依一切想而修的「無相三昧」與「強(qiáng)梁禪」34(p.41〜p.42)
(1)不取著一切法的三昧,與佛化詵陀迦旃延的未調(diào)馬──強(qiáng)梁禪,應(yīng)有一定程度的關(guān)系,如《雜阿含經(jīng)》(「如來記說」)卷33(926經(jīng))說:
如是詵陀!比丘如是(不念五蓋,住于出離如實(shí)知)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fēng)、空、識(shí)、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非)月,非見、聞、覺、識(shí),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詵陀!比丘如是修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阇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南無大士夫,南無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禪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風(fēng),……若覺、若觀,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水、火、風(fēng),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 (大正2,236a〜b)
(2)于地等能伏地等想,不依地等一切而修的,是無相禪。《別譯雜阿含經(jīng)》引申為:「皆悉虛偽,無有實(shí)法,但以假號(hào)因緣和合有種種名,觀斯空寂,不見有法及以非法」。35「不見有法及以非法」,與佛《教迦旃延經(jīng)》的不起有見、無見相合;也與離有見、無見,不見一法可取而無罪過說相合。36
(3)無所依而修禪,見于《增支部》「十一集」37已衍化為類似的十經(jīng)。
(4)各部派所誦的經(jīng)文,有不少出入,大抵合于自宗的教義。38然從《雜阿含經(jīng)》與《增支部》相同的來說,這是不依一切想而修的無相禪。
十、以見道說無相(p.42〜p.44)
(1)《大毗婆沙論》卷40(大正27,209b)說:
大目干連!底沙梵天不說第六無相住者耶?……若有苾芻,于一切相不復(fù)思惟,證無相心三摩地具足住,是名第六無相住者。
論中廣引經(jīng)文(應(yīng)是有部的《增壹阿含經(jīng)》):底沙梵天對(duì)大目干連說:部分的梵眾天,能夠知道誰(shuí)是俱解脫,……誰(shuí)是信勝解。目干連告訴了如來,如來以為:「一切圣者,總有七人39」。底沙梵天從俱解脫說到了信勝解,只說了五人,沒有說第六無相住者。無相住者是證得無相心三摩地具足住的,這是梵天所不能知道的;這與諸天主不知強(qiáng)梁禪是依何而禪定一樣。
佛所說的第六無相住者,《大毗婆沙論》解說為:「一切圣者,總有七人」,底沙已說了五人,所以無相住者,就是「隨法行」與「隨信行人」。
隨法行與隨信行,是見道位。見道位有十五心,是速疾道,是微細(xì)道,不可安立施設(shè),所以隨法行與隨信行,綜合名為無相住者。40
(2)《大毗婆沙論》所引經(jīng)文,見于《增支部》,但略有不同。底沙梵天說了六人──俱解脫……隨法行,沒有說第七無相住補(bǔ)特伽羅41,那末第七無相住人,是專指「隨信行人」了。
(3)為什么隨信行人,特別名為無相住人呢?
關(guān)于經(jīng)說的第六無相住人,《大毗婆沙論》說到:「有于彼經(jīng)不了其義,便執(zhí)緣滅諦入正性離生,見道名為無相住故,唯滅諦中無諸相故」42。這是法藏部的見解,如《大毗婆沙論》卷185(大正27,927c4〜12)說:
云何作意入正性離生,乃至廣說。
問:何故作此論?
答:欲止他宗顯己義故。謂或有說,三三摩地隨一皆能入正性離生。今遮彼意顯唯二三摩地隨一能入,而非無相故作斯論。
或復(fù)有說:唯無相三摩地,能入正性離生,如達(dá)摩鞠多部說。彼說以無相三摩地,于涅槃起寂靜作意,入正性離生。
為遮彼執(zhí),顯唯無相三摩地不能入正性離生,故作斯論。
說一切有部:唯空三昧、無愿三昧能入正性離生。
法藏部(達(dá)摩鞠多部):唯無相三昧能入正性離生。
入正性離生,就是見道。依經(jīng)典明文,隨信行人等所以被名為無相住者,是由于「于一切相不復(fù)思惟,于無相心三摩地具足住」,而不是《大毗婆沙論》所說那樣的。
見四諦得道,見滅諦得道,是部派佛教的二大系。依第六名無相住者來說,在圣道的修行中,知苦、斷集而證滅諦,名為圣者,也許見滅得道說更合于經(jīng)義呢!
十一、凡夫的無相心三昧、圣者的無相心三昧(p.44)
無相心三昧,是有淺深的:
(1)凡夫的無相心三昧:淺的還可能會(huì)退墮。(有漏的無相心三昧)
(2)圣者的無相心三昧:深的是見滅得道,成為圣者;最究竟的,當(dāng)然是一切煩惱空,阿羅漢的不動(dòng)心解脫了。
注解
^1 參見《空之探究》p.36;p.49~p.50。
^2 參見《空之探究》p.42~p.44;《大毗婆沙論》卷105:「于見道說無相聲者,如說:目連不說第六無相住者。云何第六無相住者?謂隨信行、隨法行者不可施設(shè),在此在彼不可施設(shè);在苦法智忍乃至在道類智忍故。問:何故見道說名無相?答:見道速疾不越期心,不可施設(shè)此彼相故。」(大正27,541c15~542a1)
^3 參見《空之探究》p.7;《大毗婆沙論》卷105:「于不動(dòng)心解脫說無相聲者,如說:大德瞿達(dá)多當(dāng)知貪欲、瞋恚、愚癡是相;有不動(dòng)心解脫是最勝無相。問:何故不動(dòng)心解脫名無相耶?答:一切煩惱皆名為相,彼心不為煩惱擾亂,煩惱于心不得自在,心于煩惱得自在故,說名無相!(大正27,542a1~6)
^4 參見《空之探究》p.38;《大毗婆沙論》卷105:「于非想非非想處說無相聲者,如說:我多起加行,多用功力,得無相心定,不應(yīng)于中欣樂染著。此說不起有頂味定,唯起凈定。問:何故非想非非想處名無相耶?答:彼無明了想相,亦無無想相,但有昧鈍不明了想微細(xì)現(xiàn)行,如疑而轉(zhuǎn),故名無相!(大正27,542a6~12)
^5
《大毗婆沙論》卷105:「即于無相三摩地說無相聲者,如此中說三三摩地,謂空、無愿、無相三摩地所緣境中無十相故。」(大正27,542a12~14)
《大毗婆沙論》卷104:「無相三摩地,此定所緣離十相故,謂離色、聲、香、味、觸,及女、男、三有為相!(大正27,538b27〜29)
^6 《雜阿含經(jīng)》卷20(556〜559經(jīng)),大正2,145c18〜146c19。
^7 《雜阿含經(jīng)》卷20(558經(jīng)):「時(shí)有異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作是念:我若詣尊者阿難所,問尊者阿難,若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何果?世尊說此何功德?尊者阿難若問我言:比丘!汝得此無相心三昧耶?我未曾有!實(shí)問異答,我當(dāng)隨逐尊者阿難,脫有余人問此義者,因而得聞。彼比丘即隨尊者阿難,經(jīng)六年中,無有余人問此義者,即自問尊者阿難。若比丘問無相心三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何果、何功德?尊者阿難問彼比丘言:比丘!汝得此三昧!彼比丘默然住。尊者阿難語(yǔ)彼比丘言:若比丘得無相心三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此是智果智功德。尊者阿難說此法時(shí),異比丘聞其所說,歡喜奉行!(大正2,146b3〜18)
^8 《雜阿含經(jīng)》卷20(556經(jīng)):「爾時(shí),世尊為眾多比丘尼種種說法,示教照喜,示教照喜已,默然住時(shí),諸比丘尼白佛言:世尊!若無相心三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世尊說是何果、何功德?佛告諸比丘尼:若無相心三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無相心三昧智果智功德。時(shí)諸比丘尼聞世尊所說,歡喜隨喜,作禮而去。時(shí)眾多比丘尼往詣尊者阿難所,稽首禮足,退坐一面。白尊者阿難:若無相心三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此三昧說是何果、何功德?尊者阿難語(yǔ)諸比丘尼:姊妹!若無相心三昧,不勇、不沒,解脫已住,住已解脫,世尊說是智果智功德。諸比丘尼言:奇哉!尊者阿難!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所謂第一句義。今諸比丘尼詣世尊所,以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問世尊,世尊亦已如是句、如是味、如是義為我等說,如尊者阿難所說不異,是故奇特。大師及弟子同句、同味、同義!(大正2,145c20〜146a11)
^9《增支部》〈九集〉(日譯南傳22上,p.125〜p.126)
^10 《雜阿含經(jīng)》卷21(567):「云何為無相三昧?謂圣弟子于一切相不念,無相心三昧,身作證是名無相心三昧!(大正2,149c27〜29);《相應(yīng)部》(41)〈質(zhì)多相應(yīng)〉(日譯南傳15,p.451)。
^11《相應(yīng)部》(8)〈婆耆沙長(zhǎng)老相應(yīng)〉(日譯南傳12,p.325)
^12《瑜伽師地論》卷17,大正30,372c14。
^13 參見《空之探究》p.49~p.50;
《大毗婆沙論》卷104:
「于空三摩地說無相聲者。如契經(jīng)說:有一苾芻得無相心定,然根鈍故,不知此定有何果報(bào)有何勝利。彼作是念:尊者阿難,佛及弟子,常所稱嘆,我應(yīng)往問!熘鹆昃共宦?wù)f,彼懷疑久俯仰問言:若有獲得無相心定不沉不舉,攝持諸行,如水堤塘,解脫故住,住故解脫,佛說此定有何果報(bào)?有何勝利?
阿難聞已便反問言:汝得此定耶?
彼作是念:我昔所慮今果得之,便默然而住。
阿難告言:佛說此定得解果報(bào)、得解勝利。解謂智生、修道、盡漏,汝亦不久當(dāng)?shù)么耸。此中不沉者已斷我見?不舉者已斷我所見故。又不沉者已斷五我見故;不舉者已斷十五我所見故。如我、我所見,己、己所見;我、我所愛;己、己所愛;我、我所癡;己、己所癡應(yīng)知亦爾。又不沉者,得涅槃故;不舉者,舍生死故。攝持諸行者,多起加行、多用功力,極善作意得此定故。如水堤塘者,如水從泉出,流漫池中,堤塘堰之不令流散,如是此定隨一境轉(zhuǎn),遍滿此境便住不散。解脫故住者,是自性解脫住故。解脫者,是相續(xù)解脫,此定觀無我、我所相故名無相而實(shí)是空,以彼苾芻專修此定,能初證入正性離生,于最后時(shí)盡諸漏故。《法印經(jīng)》說:若觀色、聲、香、味、觸相,而舍諸相名無相定,彼觀境界相而舍有情相,謂以空定觀色等法,舍有情想,于中都無女男等故。由此尊者妙音說曰:諸有情想依境界相故,觀境相舍有情想,女、男相無,名無相定,而實(shí)是空三摩地!(大正27,541b9〜c15)
《大毗婆沙論》卷7:
「五我見,謂等隨觀色是我,受、想、行、識(shí)是我。十五我所見,謂等隨觀我有色,色是我所,我在色中,我有受想行識(shí),受想行識(shí)是我所,我在受想行識(shí)中!(大正27,36a26〜29)
^14 《增支部》〈六集〉(日譯南傳20,p.20〜p.21)!都愰T足論》卷15:「有具壽作如是言:我于無相心定,雖已習(xí)、已修、已多所作,而我心猶為隨相識(shí)纏縛。應(yīng)告彼曰:勿作是言,所以者何?若有具壽,于無相心定,已習(xí)、已修、已多所作,無處、無容,其心猶為隨相識(shí)纏縛。若心猶為隨相識(shí)纏縛,無有是處。謂無相心定必能出離一切隨相識(shí)。問:此中出離何所謂耶?答:隨相識(shí)永斷亦名出離;超越隨相識(shí)亦名出離;無相心定亦名出離;今此義中意說無相心定名出離!(大正26,430c27〜431a6)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上)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下)
- 自利 利他
- 心念與業(yè)報(bào)
- 成佛之道 2 歸敬三寶
- 成佛之道 3 聞法趣入
- 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
- 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說
-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
- 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禪波羅蜜
- 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 成佛之道 15 大乘不共法 四攝法
- 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 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
- 空之探究 序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引言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節(jié) 泛說解脫道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節(jié) 空與心解脫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jī)單
- 佛教對(duì)「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duì)「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bào)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shí),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duì)「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shí)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shí)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shí)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cái)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jiān)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shí)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duì)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gè)人的福報(bào)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duì)世界的認(rèn)識(shí)——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bào)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duì)佛最好的報(bào)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yǔ)言和心念
- 一人獨(dú)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gè)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duì)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gè)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duì)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hào)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bào)是什么意思?業(yè)報(bào)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bào)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mèng)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mèng)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yǔ)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mèng)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