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四節(jié) 無量
第一章《阿含》──空與解脫道
第四節(jié) 無量(p.24~p.28)
一、四無量:慈、悲、喜、舍(p.24)
慈、悲、喜、舍──四無量定,也名無量心解脫,無量心三昧,或名四梵住。四無量遍緣無量有情1,所以是「勝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2;蛞蓝ǘ鸫鹊扔^想,或依慈等觀想而成定。
二、修習(xí)慈心定之功德(p.24〜p.25)
【(一)生天】
在定法中,這是重要的一組。其中,「慈為一切功德之母」,慈心是印度文化中最重視的;佛經(jīng)中可以充分證明這一意義的,如:
《雜阿含經(jīng)》卷10(264經(jīng))(大正2,67c16~21)說:
我自憶宿命…曾于七年中修習(xí)慈心,經(jīng)七劫成壞,不還此世(欲界)。七劫壞時,生光音天。七劫成時,還生梵世空宮殿中,作大梵王,無勝無上,領(lǐng)千世界。
這一則佛的本生傳說,《中阿含經(jīng)》,《增支部》,《增壹阿含經(jīng)》,都同樣的說到3。
還有,佛本生善眼大師,教弟子們修習(xí)慈心,生于梵世界4。善眼更修增上慈,所以命終以后,生在晃昱天(即光音天5)。劫成時,生梵世作大梵王,這是《中阿含經(jīng)》與《增支部》所一再說到的6。
梵天中的大梵天王,是千世界的統(tǒng)攝者,也就是婆羅門教的最高神、創(chuàng)造神──梵。世俗所仰信的創(chuàng)造神,依佛說,是修慈心定的果報。
修慈心能生于梵天,功德很大,勝過了布施與持戒的功德,如《中阿含經(jīng)》卷39(155)《須達(dá)多經(jīng)》 (大正1,677c22~28)說:
梵志隨藍(lán)行如是大施;……歸命三尊──佛,法,比丘眾,及受戒。若有為彼一切眾生行于慈心,乃至牦牛(乳)頃者,此于彼施(戒)為最勝也。
隨藍(lán)婆羅門本生,也見于《增支部》7。
【(二)不為諸惡鬼神所欺害】
關(guān)于慈心的殊勝功德,除勝于布施、持戒外,還有不為諸惡鬼神所欺害的功德,如《雜阿含經(jīng)》與《相應(yīng)部》說8。
《雜阿含經(jīng)》卷47(1254經(jīng))(大正2,344c7~15):
世尊告諸比丘:「譬如人家,多女人、少男子,當(dāng)知是家易為盜賊之所劫奪。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不能數(shù)數(shù)下至如[殼/牛]牛乳頃,于一切眾生修習(xí)慈心,當(dāng)知是人易為諸惡鬼神所欺。譬如人家多男子、少女人,不為盜賊數(shù)數(shù)劫奪。如是善男子,數(shù)數(shù)下至如[殼/牛]牛乳頃,于一切眾生修習(xí)慈心,不為諸惡鬼神所欺。是故諸比丘!常當(dāng)隨時數(shù)數(shù),下至加[殼/牛]牛乳頃,修習(xí)慈心」。
【(三)經(jīng)論中所說的「慈心功德」】
[Table]
《大智度論》說:「慈以樂與眾生故,《增壹阿含》中說有五功德」14,與《大毗婆沙論》15所說相近,應(yīng)該是說一切有部所誦的。
三、慈心的定義(p.25)
慈心的定義,是「與眾生樂」,與儒家的「仁」,耶教的「愛」相近。在人類的德性中,這確是最高的。如能「仁心普洽」,「民胞物與」,「浩然之氣充塞于天地之間」,那與慈無量心更類似了。
四、慈心的全貌:慈、悲、喜、舍(p.25〜p.26)
【(一)慈、悲、喜、舍之個別意義】
慈:與樂,觀想眾生得到安樂。
悲:拔苦,想眾生遠(yuǎn)離苦惱。
喜:想眾生離苦得樂而心生喜悅。
舍:冤親平等,「一視同仁」。
【(二)慈心的全貌:包含慈、悲、喜、舍】
分別的說,慈、悲、喜、舍這四心的觀行是各不相同的;如綜合起來說,這才是慈心的全貌。本來只是慈心,約義而分為四類,如《雜阿含經(jīng)》卷29(815經(jīng))說:
有比丘,修不凈觀斷貪欲,修慈心斷瞋恚,修無常想斷我慢,修安那般那念(入出息念 )斷覺想(尋思)。(大正2,209c28~210a1)
修習(xí)四類觀想,對治四類煩惱,也是《中阿含經(jīng)》與《增支部》所說的16。
本來只說到修慈,但《中部》《教誡羅睺羅大經(jīng)》,同樣的修法,卻說修慈,悲,喜,舍,不凈,無常,入出息念──七行17,這是將慈行分為慈、悲、喜、舍──四行了。
佛法重視慈心在世間德行中崇高價值,所以約義而分別為四心;如觀想成就,就是四無量定18。
[Table]
五、四無量法門通有漏、通無漏(p.26〜p.27)
【(一)四無量心通于有漏世間定法】
以慈心為本的四無量心,是適應(yīng)婆羅門教的。如:
舍利弗勸老友梵志陀然,修四無量心,命終生梵天中,就因?yàn)椤副酥T梵志,長夜愛著梵天」19。
傳說大善見王本生,也是修四梵住而生梵天中的20。
所以,依一般經(jīng)文所說,四無量心是世間定法,是有漏,是俗定。
【(二)四無量心通于無漏解脫道】
然在佛法初期,慈,悲,喜,舍四定,顯然的曾凈化而提升為解脫道,甘露門;從四無量心也稱為無量心解脫,最上的就是不動心解脫來說,就可以確定初期的意義了。如《雜阿含經(jīng)》卷27(744經(jīng))(大正2,197c16~21)云:
若比丘修習(xí)慈心,多修習(xí)已,得大果大福利!潜惹鹦呐c慈俱,修念覺分,依遠(yuǎn)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乃至修習(xí)舍覺分,依遠(yuǎn)離,依無欲,依滅,向于舍。
經(jīng)說慈心,是譯者的簡略22,實(shí)際是慈,悲,喜,舍──四心23。
所說的「大果大福利」,或是二果二福利,是阿那含與阿羅漢;蚴撬墓母@,從須陀洹到阿羅漢。或是七果七福利24,是二種阿羅漢與五種阿那含25。
慈,悲,喜,舍與七覺分俱時而修26,能得大果大功德,當(dāng)然是通于無漏的解脫道。
無量心解脫,包含了適應(yīng)世俗,佛法不共二類。
一般聲聞學(xué)者,都以為:四無量心緣廣大無量的眾生,無量是眾多難以數(shù)計,是勝解──假想觀27,所以是世間定。
但「量」是依局限性而來的,如觀一切眾生而超越限量心,不起自他的分別,就與無我我所的空慧相應(yīng)。質(zhì)多羅長者以為:無量心解脫中最上的,是空于貪、瞋、癡的不動心解脫,空就是無量28。這一意義,在大乘所說的「無緣慈」中,才再度的表達(dá)出來。
注解
^1 《成佛之道》(增注本)p.123:「慈悲喜舍四無量定。慈是愿人得樂;悲是憐憫眾生的苦痛;喜是同情他人的喜樂;舍是心住平等,不偏愛親人,也不偏恨怨敵。修得四禪的,就可以修習(xí)四無量定(但喜無量,限于初二禪)。為什么叫無量?修習(xí)時,或慈或悲等,先觀親人,后觀怨敵,從一人,少數(shù)人,多數(shù)人,一國,一天下,一方世界,到十方世界的欲界眾生,充滿慈悲喜舍心,而愿眾生得樂離苦等。緣十方無量眾生,能得無量福報,所以名為無量!
^2
《大毗婆沙論》卷82:「應(yīng)知作意略有三種:一自相作意,二共相作意,三勝解作意。自相作意者,如有思惟地為堅相,水為濕相,火為暖相,風(fēng)為動相,如是一切。共相作意者,如十六圣行相俱生作意等。勝解作意者,如不凈觀、持息念、解脫、勝處、遍處等俱生作意。問:此四無量于三種中,為與何等作意俱生?答:唯與勝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大正27,422c27~ 423a5)
《印度佛教思想史》p.402 ~ p.403:「修觀慧,有勝解作意與真實(shí)作意。1、勝解作意是假想觀,如不凈觀[念]成就,見到處是青瘀膿爛。2、真實(shí)作意中,有自相作意,如念出入息;共相作意,如觀諸行無常等。真如作意,如觀一切法空,不生不滅等。勝解作意對修持有助益的,但不能得解脫。勝解觀成就,自心所見的不凈或清凈色相,與事實(shí)不符,所以是「顛倒作意」。
勝解作意、真實(shí)作意,詳見《空之探究》第一章第十節(jié)〈勝解觀與真實(shí)觀〉p.67 ~ p.78。
^3 《中阿含經(jīng)》卷11(61經(jīng));《牛糞喻經(jīng)》(大正1,496b)。又(138經(jīng))《福經(jīng)》(大正1,645c)!对鲋Р俊贰钙呒(日譯南傳20,p.340;漢譯南傳22,p.283)!对鲆及⒑(jīng)》卷4(10)「護(hù)心品」(大正2,565b~c)。
^4 梵世界即初禪天。
欲界六天:四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
色界十八天:
初禪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禪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
三禪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
四禪天:無云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xiàn)天、色究竟天。
無色界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5光音天,即第二禪之第三天。
^6 《中阿含經(jīng)》卷2(8)《七日經(jīng)》(大正1,429b~c)。又卷30(130)《教曇彌經(jīng)》(大正1,619c)!对鲋Р俊贰噶(日譯南傳20,p.123;漢譯南傳22,p.105)。又「七集」(日譯南傳20,p.358;漢譯南傳22,p.298)。
^7《增支部》「九集」(日譯南傳22上,p.65;漢譯南傳24,p.54)。
^8《雜阿含經(jīng)》卷47(大正2,344b~345a)!断鄳(yīng)部》(20)「譬喻相應(yīng)」(日譯南傳13,p.390~p.393;漢譯南傳14,p.337~p.339)。
^14《大智度論》卷20(大正25,211b17~18)。
^15《大毗婆沙論》卷83 (大正27,427a8~9)。
^16 《中阿含經(jīng)》(56)《彌醯經(jīng)》:「復(fù)修四法。云何為四?修惡露,令斷欲;修慈,令斷恚;修息出息入,令斷亂念;修無常想,令斷我慢!(大正1,491c15~17) ;《中阿含經(jīng)》卷10(57)《即為比丘說經(jīng)》 (大正1,492b5~7);《增支部》「九集」(日譯南傳22上,p.4、p.11~p.12)。
^17 《中部》(62)《教誡羅睺羅大經(jīng)》(日譯南傳10,p.219~p.220):
羅睺羅!汝應(yīng)修習(xí)慈,羅睺羅!汝修習(xí)慈時,則一切瞋恚滅。
羅睺羅!汝應(yīng)修習(xí)悲。羅睺羅!汝修習(xí)悲時,一切害意滅。
羅睺羅!汝應(yīng)修習(xí)喜;羅睺羅!汝修習(xí)喜時,一切不樂滅。
羅睺羅!汝應(yīng)修習(xí)舍;羅睺羅!汝修習(xí)舍時,則一切感動滅。
羅睺羅!汝應(yīng)修習(xí)不凈觀。羅睺羅!汝修習(xí)不凈觀時,一切欲染滅。
羅睺羅!汝應(yīng)修習(xí)無常想。羅睺羅!汝修習(xí)無常想時,一切我慢滅。
羅睺羅!汝應(yīng)修習(xí)出入息念。羅睺羅!由修習(xí)、多修習(xí)出入息念,則有大果、大福利。
^18《成實(shí)論》卷12說:
「問曰:此三皆是慈耶?答曰:即是慈心差別三種。所以者何?不瞋名慈,有人雖能不瞋,而見苦眾生不能生悲,若能于一切眾生中深行慈心,如人見子遭急苦惱,爾時慈心轉(zhuǎn)名為悲;蛴腥擞谒嘀心苌,而不能于他增益事中生歡喜心。何以知之?有人見怨賊苦尚或生悲,見子得勝己事而不能喜。行者見一切眾生得增益事,生歡喜心如己無異,是名為喜。故知慈心差別為悲喜。
問曰:何所舍故名舍?答曰:隨見怨親則慈心不等,于親則重,于中不如,于怨轉(zhuǎn)薄?悲喜亦爾,是故行者欲令心等,于親舍親,于怨舍怨,然后于一切眾生慈心平等,悲喜亦爾。故經(jīng)中說:為斷憎愛修習(xí)舍心。
問曰:若爾則無別舍心,但以心平等故名為舍。答曰:我先說慈心差別為悲、喜等,又慈心以下、中、上法故有三種,能令此三平等,故名為舍!(大正32,336 b19~c8)
^19 《中阿含經(jīng)》(27)《梵志陀然經(jīng)》(大正1,458b23~24)!吨胁俊(97)《陀然經(jīng)》(日譯南傳11上,p.256;漢譯南傳11,p.208)。
^20 《中阿含經(jīng)》(68)《大善見王經(jīng)》(大正1,518a~c)!堕L部》(17)《大善見王經(jīng)》(日譯南傳7,p.184~p.197;漢譯南傳7,p.142)!堕L阿含經(jīng)》卷3(2)《游行經(jīng)》(大正1,23c~24a)。
^21 《空之探究》p.20~p.21:「與空有密切關(guān)系的定法,主要是四種心三昧,《相應(yīng)部》作心解脫!馈断鄳(yīng)部》(41)「直多相應(yīng)」(日譯南傳15,p.450~p.452),四種心解脫是:無量心解脫,無所有心解脫,空心解脫,無相心解脫!潯⒉_、癡(代表了一切煩惱)是量的因,漏盡比丘所得無量心解脫中,不動心解脫最為第一;不動心解脫是貪空、瞋空、癡空,貪、瞋、癡空即超越于限量,是漏盡比丘的究竟解脫(不動阿羅漢)!
^23《相應(yīng)部》(46)「覺支相應(yīng)」(日譯南傳16上,p.339~p.340;漢譯南傳17,p.301)。
《大毗婆沙論》卷83:「如契經(jīng)說:與慈俱修念等覺支,依止離,依止無欲,依止滅,回向于舍;悲喜舍三說亦如是!(大正27,247c19~21)。
^24 《雜阿含經(jīng)》卷27(740經(jīng)):「若比丘修習(xí)此七覺分,多修習(xí)已,當(dāng)?shù)闷吖。何等為?謂現(xiàn)法智有余涅槃;及命終時;若不爾者,五下分結(jié)盡,得中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生般涅槃;若不爾者,得無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有行般涅槃;若不爾者,得上流般涅槃!(大正2,197a22~27)另參見《長阿含經(jīng)》卷12(17)《清凈經(jīng)》:「此樂當(dāng)有七果功德,云何為七?于現(xiàn)法中得成道證;正使不成,臨命終時,當(dāng)成道證。若臨命終復(fù)不成者,當(dāng)盡五下結(jié),中間般涅槃.生彼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上流阿迦尼咤般涅槃!(大正1,75 a28~b3)
^25 五種阿那含,詳見《大毗婆沙論》卷174,大正27,875c~877c。
中般涅槃:指三果圣者于欲界歿而生色界時,于色界之「中有」位而般涅槃?wù)摺?/p>
生般涅槃:圣者生于色界,不久即能起道圣,斷除無色界之惑而般涅槃?wù)摺?/p>
無行般涅槃:圣者生于色界,未加行勤修,經(jīng)久時而般涅槃?wù)摺?/p>
有行般涅槃:圣者生于色界,加行精勤修學(xué),經(jīng)過長時之后而般涅槃?wù)摺?/p>
上流般涅槃:先生于色界之初禪,漸次上生于色界余天之中,最后至色究竟天或非想非非想天而般涅槃?wù)摺?/p>
^26
(1) 七覺支:1.念覺支、2.擇法覺支、3.精進(jìn)覺支、4.喜覺支、5.除覺支(輕安覺支)、6.定覺支、7.舍覺支。
(2)《大毗婆沙論》卷83:「問:無量有漏、覺支無漏,云何有漏與無漏俱?尊者世友作如是說:由四無量調(diào)伏其心、令心質(zhì)直有所堪能,從此無間引起覺支,覺支無間引起無量,無量覺支相雜而起,故說為俱而實(shí)不并!(大正27,427c21~25)。
^27 《大毗婆沙論》卷82:「問:此四無量于三種(自相作意、共相作意、勝解作意)中,為與何等作意俱生?答:唯與勝解作意俱生假想起故。」(大正27,423a3~5)。
^28
(1) 《雜阿含經(jīng)》卷21(567經(jīng)) (大正2,149c12〜150a11)。
(2) 參見《空之探究》p.21:「貪、瞋、癡(代表了一切煩惱)是量的因,漏盡比丘所得無量心解脫中,不動心解脫最為第一;不動心解脫是貪空、瞋空、癡空,貪、瞋、癡空即超越于限量,是漏盡比丘的究竟解脫(不動阿羅漢)。……經(jīng)中說無量、無所有、無相,卻沒有說到空心解脫,這因?yàn)榭沼谪、瞋、癡的不動心解脫,就是空心解脫的別名!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上)
- 《大智度論》之禪波羅蜜(下)
- 自利 利他
- 心念與業(yè)報
- 成佛之道 2 歸敬三寶
- 成佛之道 3 聞法趣入
- 成佛之道 4 五乘共法
- 成佛之道 5 三乘共法
- 成佛之道 6 大乘不共法 大乘通說
- 成佛之道 7 大乘不共法 大乘菩薩行
- 成佛之道 8 大乘不共法 禪波羅蜜
- 成佛之道 9 大乘不共法 念佛觀
- 成佛之道 12 大乘不共法 大乘三系
- 成佛之道 15 大乘不共法 四攝法
- 成佛之道 16 大乘不共法 大乘行位
- 成佛之道 17 大乘不共法 佛果功德
- 空之探究 序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一節(jié) 引言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二節(jié) 泛說解脫道
- 空之探究 第一章 第三節(jié) 空與心解脫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shí)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dú)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