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經(jīng)

《心經(jīng)》可以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佛經(jīng)中字數(shù)最少的一部經(jīng)典著作,因其字數(shù)最少、含義最深、傳奇最多、影響最大,所以古往今來無數(shù)藝術(shù)家都傾注極大精力和虔誠之心,把《心經(jīng)》創(chuàng)作成為異彩紛呈的藝術(shù)品。自由自在的菩薩用般若智慧言傳身教眾生,依靠自心的心靈智慧,從煩惱生死的這一邊到..[詳情]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解說第十二講

  請大家復(fù)打我所說的!以攝身心,專心上課!

  題目:《心經(jīng)》解說

  講次:第十二講

  日期:2008年04月05日

  主講:釋慧祥

  請大家合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祈愿“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聽經(jīng)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愿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fā)菩提心;已發(fā)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zhuǎn);菩提心不退轉(zhuǎn)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發(fā)愿令佛弟子(自己名),業(yè)障消除,;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yè)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凈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稱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稱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稱

  稱念并回向畢者,請放掌!

  眾佛友!

  在第十一講,我們說明到“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逼渲十二因緣中的“緣觸有受”。。

  現(xiàn)在我們接著說明。

  《長阿含經(jīng)》載,佛問:“阿難!緣名色有觸。此為何義?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名色者。寧有心觸不?”

  答曰:“無也!”

  佛陀又問:“若使一切眾生無形色、相貌者。寧有身觸不?”

  答曰:“無也!”

  (佛陀又問:)“阿難!若無名色。寧有觸不?”

  答曰:“無也!”

  (佛陀總結(jié)說:)“阿難!我以是緣,知觸由名色。緣名色有觸。我所說者,義在于此!

  眾佛友!由上面所貼的經(jīng)文,可以得知:“觸”可以分為兩大類:

  一、心觸。二、身觸。

  又在十一講中,我們是依佛陀另一種分類,而分為六觸。

  當知,六觸,二觸,都是滿含著所有的觸。

  這個道理,就像,將人類,不論是分為二類,三類,或四類。也都是含著所有的人類。

  二觸與六觸的關(guān)系是:

  一、心觸:就是指意觸。

  二、身觸:就是指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

  當知:

  以分兩類來說:

  一、身觸:當身體與境界為緣,起了認識作用之后,這時,我們的注意力放在所認識到的境界上,名為“身觸”。

  二、心觸:當意根與法塵為緣,起了認識作用之后,這時,我們的注意力放在所認識到的境界上,名為“心觸”。

  例如:

  您現(xiàn)在眼睛與電腦上的文字為緣,起了認識作用,這時,您的注意力放在文字上,這時,名為“眼觸”,屬于“身觸”之一。

  又如:當您看過了的文字,浮現(xiàn)在腦海中為緣,起了認識作用,這時,您的注意力放在您腦海所浮現(xiàn)的影像上,這時,名為“意觸”,屬于“心觸”之一。

  這個“心觸”與“身觸”等“觸”的境界,是因為什么而來的呢?

  當知:“緣名色有觸!

  如何得知“觸”是由于“名色”而來的呢?

  我們先來定義一下什么叫“名色”?

  名色,梵語 nama-rupa。從梵語的文字表面來說明:也就是“名字與物質(zhì)”。

  為什么說“由于名字與物質(zhì),才能產(chǎn)生觸(注意放在該名色)呢?”

  眾佛友,請大家試觀察:

  如果有人跟您說:“請您注意!”

  這時,因為對方?jīng)]有說明,是要注意什么,因此,您根本不知要將注意力放在哪兒?!

  就算您放眼將身周邊的一切事物全都注意看過一遍,您也不會將注意力放在所指定的事物上的。

  為什么呢?因為對方?jīng)]有“指名”。

  眾佛友!

  因為對方?jīng)]有指名,所以您就不會知道對方要您注意什么。這時,您的注意力,是屬于不定(浮動)的狀態(tài)。所以有認識作用在運作,但是“觸”未確定。

  當這個人,指名說:請您注意電腦,這時,您的認識作用,掃過周圍的事物后,自然能起“觸”的作用。將注意力放在電腦上。

  眾佛友!我們再深入觀照:

  如果有人,問:“請您注意飛碟!

  這時,雖然有指名叫“飛碟”的事物。但是當您的放眼去認識周圍的事物時,也找不出哪一個事物是叫“飛碟”的。這時,您雖然有起認識作用,也無法起“觸”的作用。因為您的注意力無著落點。

  因此,可知,單單只有“名”是不夠起“觸”的作用的。還得有“名色”具足,才能起“觸”的作用。

  因此,當知,您想要起“心觸”。則您要先對心的種種現(xiàn)象的名字了解,并這個心的現(xiàn)象必需浮現(xiàn)于心中,這時,您才能起心觸。

  所以佛陀才會問阿難說:“若使一切眾生無有名色者。寧有心觸不?”阿難回答:“無也!”

  其中的現(xiàn)象及道理,希望大家深入觀照。

  又眾佛友!

  如果我們能起“觸”的作用,一定是要在“對該境界的名字有認識(名)”,以及“該境界必需是已經(jīng)現(xiàn)起了(色)”,如此才能對該境界起注意而產(chǎn)生“將注意力放在該境界上(觸)”。

  眾佛友!

  例如:您們有聽我說明過“八識”的人,就知道,當我說:“心中的多媒體影音屏”之時,您如果能起“觸”的作用,是因為:

  一、您過去聽我說明過,所以“名”具足。

  二、此“心中的多媒體影音屏”您曾認識過。所以知道我的用詞,是指向什么現(xiàn)象。

  如此,“名色”具足,這時,您就可以對心中的多媒體影音屏”起觸的作用。

  但是,如果您們之中,有人不曾聽我說明過。

  或者有人已經(jīng)忘記了,而不知道或不確定,我所說的詞是指向什么現(xiàn)象。這時,您就不能對“心中的多媒體影音屏”起“觸”的作用。甚至,也許還會注意到別的對象去了。

  因此,綜合以上的說明,大家應(yīng)知道:

  “緣名色有觸”的現(xiàn)象及道理。

  現(xiàn)在再進一步:

  為什么有“名色”呢?

  如佛所說:“緣識,有名色”。

  眾佛友!

  會造成我們有再一次“老死”緣因,是因為又再一次去“投生”。

  會造成我們再一次去“投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又造作了“有生因、生習、生本、生緣”。

  會造成我們再一次“有投生的生因、生習、生本、生緣”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又造作了“欲取此生因生習生本生緣.見取認為應(yīng)有此生因生習生本生緣.戒取而不應(yīng)沒有此生因生習生本生緣.我取認為我本來就應(yīng)有此生因生習生本生緣!

  又會造成我們再一次造作“欲取、見取、戒取、我取此生因、生習、生本、生緣”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又再造作“對五欲境界產(chǎn)生了喜愛,或?qū)Υ嬖诘木辰绠a(chǎn)生了喜愛,或?qū)Σ淮嬖诘木辰绠a(chǎn)生了喜受!

  又會造成我們再一次造作“對五欲境界產(chǎn)生了喜愛,或?qū)Υ嬖诘木辰绠a(chǎn)生了喜愛,或?qū)Σ淮嬖诘木辰绠a(chǎn)生了喜受!钡脑,是因為我們又再次造作了“對這五欲境界、存在的境界、不存在的境界,于樂受來時起貪心,于苦受來時起嗔心,于不苦不樂受來時起愚癡心!

  又之所以會造成我們再一次造作“對這五欲境界、存在的境界、不存在的境界,于樂受來時起貪心,于苦受來時起嗔心,于不苦不樂受來時起愚癡心!钡脑,是因為“當我們注意力放在該境界時,沒有完全周圓而無漏的如實知之。”

  又之所以會造成我們再一次造作“當我們注意力放在該境界時,沒有完全周圓而無漏的如實知之!钡脑,是因為我們對“該境界的名字,與境界的存在,沒有如實了知。往往名字與境界兜不在一起,或?qū)⒚峙c境界兜錯了而起妄念!”

  又之所以會造成“對該境界的名字,與境界的存在,沒有如實了知。往往名字與境界兜不在一起,或?qū)⒚峙c境界兜錯了而起妄念!”的原因,是因為“我們對該境界的認識不真(不如實)”。

  又我們之所以會再一次“對該境界的認識不真”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將“對該境界不知道的部份去弄清楚(無明)”。

  眾佛友!

  如果我們能“對該境界不知道的部份去弄清楚(明)”,則我們就不會再一次的“對該境界的認識不真(妄識)”。

  如果能不再對該境界認識不真,就不會再一次對該境界的名字與境界弄混了。

  如果能不會對該境界的名字與境界弄混了,則我們注意力就不會亂放或放錯地方。

  如果能注意力不會亂放或放錯地方,則就不會對該境界的覺受起貪嗔癡心。

  如果能對該境界的覺受(不)起貪嗔癡心,則就不會對該五欲境界或存在境界或不存在境界起貪愛。

  如果我們對該境界不起貪愛,則就不會再一次攝取該境界。

  如果我們能不再攝取該境界,則我們就不會再有令該境界生起的生因、生習、生本、生緣。

  如果我們不會再有令該境界生起的生因、生習、生本、生緣,則我們就不會再一次的投生到該境界去。

  如果我們不會再投生到該境界去,則就不會再一次于該境界中老病死憂悲苦惱等種種事情的發(fā)生。

  眾佛友!

  為什么我們會對該境界的“名字(名)”與“境界(色)”混淆不清呢?

  那就是我們自己對該境界本身就認識不清。

  所以才說:“緣識有名色”。

  眾佛友!

  當知:識與智。其實是同一個作用。只是其中有一點點差別。

  一、識,又名“妄識”。當認識不周全,有漏洞。則名為“妄識”。

  二、智:又名“真識”,又名“如實智”,又名“妙觀察”,當認識周全,無有漏洞。則名為“智”。

  眾佛友!

  認識時,能周全無漏與否,是取決于分類時,周全與否。

  眾佛友!

  例如:

  當有人說:“請您將人類分為二類。”

  這時,如果有人將人類,分為“死人,與女人”兩類。這就叫不周全,有漏。為什么呢?那男人屬于哪一類呢?死人嗎?可見他的分類不周全。不能含全部的人類。

  這時,如果有人將人類分為“男人、女人”兩類。這就叫“周全,無漏”。為什么呢?因為這分這兩類,可以含全部的人類。并這兩類沒有混淆不清的現(xiàn)象。也就是“名、色”沒有混淆不清的現(xiàn)象。

  又如果有人將人類分為“死人,活人”兩類。這也是屬于周全無漏的分類。為什么呢?因為分這兩類,也可以含全部的人類,也沒有混淆不清的現(xiàn)象。

  又如果有人說:“請您將人類分為三類!

  這時,如果有人將人類分為“男人、女人、陰陽人”這時,也是屬于周全而無漏的分類方式,不會造成混淆。

  又如果有人將人類分為“死人、活人、植物人”三類,這時,也是屬于周全而無漏的分類法。

  但是,眾佛友!

  很多人,在分類時,并不能周全無漏的分類,或分類以后不能如實了知分類只是“名字”而已。應(yīng)“不壞假名而說諸法實相”。

  眾佛友!

  不是說,分類以后,就表示,該事物或該境界,就一定有該類現(xiàn)象。

  當知,分類學(xué),是一種獨立的學(xué)問。是要分類周全,定義清楚而令各類不混淆。這時,才來觀察實際的事物是可以歸于哪一類。

  上次我有說明過,佛教的分類學(xué),名為“總相及別相觀”。

  《別譯雜阿含經(jīng)》載,佛說:“總相及別相,分別解了知,一切悉知見,是故名為佛!

  眾佛友!

  先學(xué)周全而無漏的分類,才能進一步周全而無漏的歸類。

  又眾佛友!

  能周全而無漏的歸類,才能周全而無漏的發(fā)展向所要的那一類,避開不想要發(fā)展的那一類。

  又眾佛友!

  真的做到,能安全有效無后患的展現(xiàn)所要的那一類,并能安全有效無后患的去除不想要的那一類,就叫解脫自在

  簡言之就是:

  《首楞嚴經(jīng)》載,佛說:“若能轉(zhuǎn)物,即同如來”。

  這也就是我之前舉過看牙醫(yī)時令痛變輕及轉(zhuǎn)痛為無的例子,

  眾佛友!

  一切屬于因緣所生的境界,

  就可以透過停止造作該境界的因緣而令該境界不再展現(xiàn)。

  當我們真能做到停止該境界的主因時,慢慢的就不會再去感應(yīng)該境界的助緣。

  當該境界的主因及助緣都停止下來了,則該境界也就真正消滅而永遠不會再現(xiàn)起了。

  這就是解脫生死輪回之道。

  這也就是大慈大悲的大導(dǎo)師釋迦牟尼佛所教的道理。

  眾佛友!

  所以,請您們要先學(xué)分類周全無漏,于實際運用時要歸類周全而無漏。于發(fā)展時更要正確朝向該類而令身口意業(yè)如實朝向該境界而無漏。

  眾佛友!現(xiàn)在回來說明“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边@句經(jīng)文。

  眾佛友!

  當我們觀照時,是周全而無漏,則認識就會周全而無漏。

  當我們養(yǎng)成觀照時,都是周全而無漏時,就叫“明”。

  這時,我們就再也沒有無明所造成的苦了(無無明)。

  這時,我們就再也不需要為了令無明消盡而努力的苦了(無無明盡)。

  甚至乃至,再也沒有老死的苦了(無老死)。

  也再也沒有為了令老死消盡的苦了(無老死盡)。

  眾佛友!

  今天就說明到此,愿大家周全無漏。下課!

  (一法整理,未經(jīng)慧祥法師校對.)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