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何去何從 第六篇 極樂國土 2 散善三福

散善三福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佛一教阿難修習凈業(yè)三福,可得往生:二教阿難修習十六觀亦可得往生。

以散心修習三福,稱為散善,以定心觀凈土之依、正二報是定善。

佛勸修之凈業(yè)三福是:一者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世福)。二者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戒福)。三者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行福)。

第一福: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yè)

第一福是世福,又名世善。「孝養(yǎng)父母,奉事師長」為世俗本來應有之孝、悌、忠、信善法,是敬上行。善導大師云:「父母者世間福田之極,佛者即是出世福田之極!狗鹱∈罆r,因天下饑荒,三天空缽不得食,有比丘不忍,變賣三衣換得一飯供佛,佛對比丘說:「三衣是三世諸佛之幢相,此衣因緣極其尊貴,極其恩重,你今變賣而得此飯,我領你好心,但不能消受!贡惹鸸侄鴨柗:「佛是三界福田圣中之極,您不能消受,誰能消受呢?」佛說:「你母可健在?可拿去供養(yǎng)你母親!贡惹鹫f:「佛尚且不消受,我父母又豈能消受呢?」佛說:「可以消受。父母生你身,于你有大重恩,可以得消。」佛又問比丘父母信佛否?比丘答不信。佛說:「你以此飯送他們,他們定當心生歡喜,此后定會發(fā)信心,但你先教受三皈依,方能消受此食!褂纱丝芍,父母恩大,必須孝養(yǎng)!复刃牟粴ⅰ故谴认滦小

王日休居士之《龍舒增廣凈土文》卷四云:「全持齋戒,又禮佛念佛,讀誦大乘經典,解第一義,以此回向愿生西方,必上品上生。(中略)能持五戒,常不失人身。若修凈土者不在此限也。若全持十戒加以如上文所言,功德固上品上生矣。若止持五戒而修凈土,亦不失中品上生或上品下生。若又不能持五戒,豈可以不戒殺生乎?殺生為五戒之首,亦為十戒之首,亦為比丘二百五十戒之首。是不殺則為大善,殺則為大惡。(中略)若止能持此不殺之一戒以修凈土,已不在下品生矣。不肉食是為大善。若因疾病而食三種凈肉時,須對所食眾生,念誦『南無西方極樂世界三十六萬億一十一萬九千五百同名同號阿彌陀佛』四十九遍,以祈彼等往生極樂。此一說法,為明代以后居士行法之軌范。」「慈心不殺」外,尚要修行十善,修十善業(yè)是止行。何謂止行?止行是止善與行善之并稱,是止惡修善,遠離犯罪,是消極之止善。勇猛精進,是積極的行善。不殺生之人,非單止殺生之惡,并兼行放生之善。止殺是止善,放生是行善,佛教稱為止行。身離殺盜淫三邪,口離兩舌、惡口、妄語、綺言四過,意斷貪、瞋、癡三惡是行十善。此第一福是凡夫世福,是住生之基本條件,如不兼修第二福及第三福,只得人天福報。

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

第二福是戒福,又名戒善,是小乘善。受持三歸,是歸依佛、法、僧,三歸是入道之初門,五戒、八戒是在家戒;沙彌所受之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是出家戒,又名眾戒,不犯四重,名具足眾戒。四重是指比丘極嚴重之四種禁制,全稱四重禁戒,違犯四重,得四波羅夷罪。四重即:(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指與人或畜牲行淫事之不凈行。(四)妄語是未得謂得,未證謂證。(欲受具足戒者,當身體強健,諸根具足,盲聾殘疾不能受戒。)弘一大師嘗慨嘆今之僧界,常為世人所詬病,原因是頗多比丘不守戒律,乃發(fā)愿畢生精研戒法,初學有部之律,后則專弘南山律宗。大師操行至苦,常跣足芒鞋,孑然一擔,云游各處,講經弘法,不求名聞利養(yǎng),不別眾食,堪為當今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之楷模。威儀者,有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按《大比丘三千威儀經》說大比丘舍離煩惱,日常應守威儀規(guī)矩,離一切殺盜淫等、離余遮過、離一切飲酒,名為不犯威儀。三千是形容數量之多,實則總數不過一千三百八十余條,而威儀三千之名可能是襲用我國《中庸》:「優(yōu)優(yōu)大哉!禮儀三百,威儀三千!菇涫侵T佛之源,菩薩道之本,故持戒亦可以往生,但要發(fā)大乘菩薩心。

第三福: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

第三福是行福,又作行善,是大乘善。勸凡夫起大乘自利化他之心,這大心發(fā)起后,便會明白善惡因果皆由我自心所做,于是畏慎,愿種菩提怕種因,此云發(fā)菩提心,深信因果。經云:「始發(fā)菩提心,能動無邊生死大海!棺x誦大乘方等經典是自利,再將所知所學迥向給大眾,是利他。眾生聞法智慧即開,省悟厭離生死,欣羨涅槃。另讀誦大乘經典亦被認為可以祈福消災!惰缶W經》卷二云:「若疾病國難賊難,或父母兄弟和尚阿阇梨亡滅之日,當于四十九日內,讀誦講說大乘經律。齋會求福!

東晉以后,遇旱魃之際,多讀誦《海龍王經》而祈雨;唐武則天曾下令各州于各寺讀誦《大云經》,以宣布「神皇受命」之事;唐代宗曾請不空三藏講誦《仁王經》,為崇護國家祈愿!竸襁M行者」是法布施,法如甘露,甘露能使含靈受潤。財施能令人脫貧,食施可濟一日之命,法施則令人出世,功德不可比倫。財施如燈,可令一室通明,法施則如日,能遍照世界。故經言:「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yǎng)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挂宰畲笾攲毠┓鹌兴_及聲聞緣覺圣者,得福不及勸人念佛,便知去施為諸供養(yǎng)之最!論語》云:「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蛊湟馐:「真正有仁德之人,想要自己立足于社會,先要顧慮別人利益,協助別人也能立足社會;想自己能通達有前途,就要想到幫助別人也通達有前途。能就近取自身做例子,為別人設想,可以說是行仁之路徑與方法!勾苏Z與「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異曲同工,此為孔夫子勸進行者之說。《十六觀》中,佛菩薩迎接往生行者時,以贊嘆方式勸進行者,是故當知欲勸人,要先贊嘆。吝法而不勸修,將墮黑暗地獄,勸己而行化導,現生即是彌陀。勸進行者又可引申為勸募化物資以造寺、建塔、造像等,勸人舍財布施,把功德回向往生凈土,向涅槃道,亦是利他之大乘菩薩行。故說凈業(yè)三福乃往生凈土之正因。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