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昔菩薩。(三稱)
今天與各位研究的題目是:“如何照見五蘊皆空”。
具體講起來,這就是《心經(jīng)》的大意。大家平常都在念《心經(jīng)》,它的大意,共有廿五個字:“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廿五個宇是《心經(jīng)》的中心思想,至于下邊的文字,都在解釋這廿五個字。
在講這個題目以前,一定要把觀世音菩薩介紹給各位。觀世音菩薩又名“觀自在菩薩”,觀自在菩薩并不一定指觀世昔菩薩,因為所有的菩薩都自在,包括我們在家的、出家的、在座的各位菩薩,大家都自在。“行深”,修行要有深度,要落實,不要光說不練。光說不練,是沒有用的,修行要達到最深度。“般若”,一般翻譯成智慧,其實“智慧”二字還達不到般若的涵義,我們念的經(jīng)是文字,在文字的后邊是般若,無論是誦什么經(jīng),都是“方便”。念經(jīng)也好,拜佛也好,參禪也好,念咒也好,全都是“方便”。利用這“方便一,就可以達到“不方便”的般若,也就是利用分別的事相,達到無分別的理性。這個理性就是般若。般若!是空性,佛教講空,并不是什么都沒有,相反的,是什么都有。也就是說,你不在形相上執(zhí)著,不在名字上執(zhí)著,這就是空性。
修行般若法門很不容易,所以佛教是建立在“緣起法”上,建筑在般若系統(tǒng)上。一行深”,你修行到有深度了,才能夠達到般若,《智度論》說:“般若無知。”無知而無所不知,我們現(xiàn)在的“知道”,是妄知,我們所知的很狹窄,不多,般若無知,一切無知,不在分別上知道,就是無所不知。所以,般若是不加分別的,如果分別,就達不到般若的境界。當然,根據(jù)教相來講,般若有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眷屬般若、境界般若等五種,我們不去解釋。“波羅蜜”,就是到彼岸,無論是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或禪定都要用般若。如果沒有般若,就不會布施、就沒辦法持戒、修忍辱、修精進,更沒有辦法修禪定;所以,般若為諸行的根本,說修行,一定要修般若。“般若”,換句話講,就是“不二法門”。再換句話講,就是不可心思,不可口傳。嘴里說不出來的,心里面想不到的,才是智慧境界。各位,開智慧就是開悟,開悟啊,跟沒有開悟是一樣的,沒有什么差別。開悟也要吃飯穿衣,沒有開悟也要吃飯穿衣。但是,開悟者的吃飯和沒有開悟者的吃飯不同,心里面想的不同,就是會吃。我們現(xiàn)在沒有開悟,所以不會吃,也不會穿衣。開悟之后,,就會穿。我們拿一句成語來講:“道里面沒有衣食,衣食里面沒有道。”修道的人不在乎穿衣吃飯,在乎穿衣吃飯的人沒有道。
修道的人,要達到那目的,有三種希望:一、現(xiàn)在的快樂,二、未來的快樂,三、究竟解脫的快樂,F(xiàn)在的快樂,要求消災免難;未來的快樂,希望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究竟解脫的快樂,就是成佛做祖。所謂“波羅蜜”,就是要走這三條路。“照見五蘊皆空”,如果要修行般若,達到最后究竟的結(jié)果,就必需把五蘊照空了,而且要見到它。“五蘊”又名五陰,隱藏在我們身心上,平常見不到。在八苦里,有一種苦叫做五陰熾盛苦,因為見不到五陰的起伏,所以時時刻刻弄得我們精神恍惚。我們必須看清五蘊,照得住五陰。“照”就是使它不動,不動才能看得見;動的話,我們就看不見。“照見”二字換一個名詞就是“觀”,觀照的觀。我們修學佛法的人,唯一的方法就是觀照,并非用眼睛看,而是用心觀,用心想。五蘊為色、受、想、行、識,于教相來講,就是:“合識”、“開心”。“色”法為一個,受、想、行、識,都是心法。換句話說,我們人生的生死輪回,是身與心這二個在作怪。我們的身體得來不易,生在寶島豐衣足食,這是前世修來的,但是我們說了不算,自己作不了主,故“閻王要人三更死,絕不留人到五更。”你說死也不行,不死也不行,命運安排著我們。命運怎么來的?是由業(yè)力來的。修善、作惡都是造業(yè),所以有善業(yè)、惡業(yè)。惡業(yè)使我們往下降,善業(yè)使我們往上升,這是“業(yè)”的力量,不是“愿”的力量。吾人說愿生西方凈土中,那是愿力。造了業(yè),不來世間也不行,業(yè)牽著我們走。念佛則往生西方,不去也不行。作了壞事,牽著往地獄,不去也不行。
因為有業(yè)的力量,所以自然有命運的安排。俗語說:命該如此,何年何時辰生,不能變,已是固定。人生的事,錯綜復雜,因此一般人常常找人算命,我認為沒有必要算命。命的后邊還有運。命運——運是運轉(zhuǎn),命則是固定的,雖是固定的,我可把它操之在我,我可以運轉(zhuǎn)它。請注意這“運”字,它的意思就是方便、運轉(zhuǎn)。譬如我們做好事,就可以把“運”轉(zhuǎn)過來,做壞事也會把“運”轉(zhuǎn)過來。其關(guān)鍵所在,端看我們怎么去運用,怎么以運轉(zhuǎn)命。命由業(yè),我們學佛人一定要懂得這個程序,如果不懂,就無法“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始終隱藏在身里面,色法包括我們的身體,故宅子說:“吾之大患,為吾有身。”因為有身才會受苦,如果沒有身就不會受苦。但是大家要了解,身體是虛幻的、不實在的,而且是最不堅固的,五臟六腑之中一個有毛病,就會影響周遭,隨便碰碰這身體就會破碎,要用假相、幻化,把它給空掉,四大皆空。人命無常,光陰不饒人。拿我來講,七、八十歲了,一恍就老了,就死了,要想再回頭,沒有辦法。我自己平常在想:過去的不想,讓它過去吧!未來的不想,要想也想不到。過去的如牧場夢,或者奸夢,或者壞夢。未來的事,如空中的云,變化多端,要算也算不到。“現(xiàn)在”必須隨緣,但是不可昧因果。
佛教講因果,講因緣,講事理,要講權(quán)實。因果很重要,如果不懂,就不算是佛教徒。權(quán)實的道理如果不知,就不配研究佛學。如果不實踐,盡是空談,高談闊論,也算不得佛弟子。佛教是主張實踐的,是要做的,不是用來講的。我們先了解我們的身體,一方面不凈,二方面不長久、不堅固,是幻化的,等于變魔術(shù)一樣。我們的身體也是這個樣子,只要到醫(yī)院照X光,便可以看到本來的面目,我們只是一副骷髏,眼睛大大的,就像死后,變成二個大窟窿。我們要經(jīng)常于身跶起不凈觀、幻化觀、無常觀,之后就不會浪費太多的精神和時間在身上。當然啦,修學佛法要四大皆空,這是很不容易的。四大就是地、水、火、風,一般人總是認為人死后就化成灰,才是四大皆空。其實并非如此,地水火風是名詞、代名詞,地代表愚癡,頑石不化,地大是堅固的;水代表貪心、泛濫;火代表嗔心;風代表業(yè)力,業(yè)力風吹得我們團團轉(zhuǎn),F(xiàn)在那些自稱有神通的,其實與神經(jīng)病患差下多了,真正有神通的,絕不會耍神通,也絕不會自吹自擂說自己有神通。佛經(jīng)明白告訴我們,貢高我慢與學佛不相應。業(yè)力風使我們自己騙自己、欺心、騙別人、欺人、欺佛、诐人欺。怎么叫被人欺啊?人家說:顯明法師知道過去未來,有修行,道德很高。我一歡喜,就被人欺了。又有人說顯明法師。∧闶菈娜税,你老而不死!我一煩惱,又被人欺了。這就是被別人欺騙,然后又去騙別人。欺心、欺佛、欺眾生,這就是業(yè)力風在轉(zhuǎn),所以地水火風,就是貪嗔癡業(yè)。
我們在拜佛時“能禮所禮性空寂”。能拜佛的是我,四大皆空,現(xiàn)在拜佛的是我——不能說死了后燒成灰再拜嘛!也就是沒有貪嗔癡業(yè),四大皆空,所拜的佛是佛性。我們佛教徒不拜偶像,《金剛經(jīng)》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我們也許對著釋迦牟尼佛像拜觀世昔菩薩,并不是在形相上起分別。有些人不會拜佛,兩眼發(fā)直,在佛像上拼命挑毛病,這尊佛像頭稍大了些,鼻子小了些,眼晴太大了……這就是不會拜佛。所以能拜的是我,四大皆空,沒有貪嗔癡業(yè);昕拜的是佛,也是拜他的佛性,不是拜佛像,是拜形相后面的佛性。佛性和我們的自性是一非二。“蠢動含靈,胎卵濕化”都是一個性。拜佛是拜佛性,換句話說,我拜佛就等于是拜我自己,不是向外拜,這點大家要注意。我們敞功德,是禹了啟發(fā)我們本有的功德,不是向佛求什么或者向菩薩求什么。佛菩薩不會給你什么,因為佛果有因,佛有的,你都有,你沒有的,佛也沒有,佛是果,我們是因。凡夫是種子,佛是果實,果與種子是一致的。我們拜佛呢?就等于是開門的鑰匙,誦經(jīng)、禮懺也是開門的鑰匙,這是方法。做功德是方法,希望把門打開來,門一打開來,我們便可以進入“華屋”,本有的佛性便顯了出來,就是開悟了,一開悟便什么都有。所以,六祖大師講:“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不必向外找,聽以“道源不遠,性海非遙。”“但向己求,莫從他覓,覓既不得,得已非真。”這是意思大師的話。如果你要求神、求鬼,那我就不必講了;求神求鬼,他可能會幫助你,叫你發(fā)財,叫你好運;但你發(fā)了財之后,他卻送不走了。昕以,不可跟鬼神打交道,要“敬鬼神而遠之”,千萬別求他,請他來容易,送他難,昕以說“迎神容易送神難”,送他不走,說不定還把你搞得一塌糊涂。和佛菩薩打交道沒關(guān)系,你罵他,他不起嗔恨,罵到你因謗佛而下了地獄,他還是一樣要救你。我們的身與心是連在一起的,凈土宗的慧遠大師講:“行滅”。就是說,這個身體雖減掉了,神識不壞;你受苦也好,享福也好,不是你的身體在受苦享福,而是你的精神。所以,我們首先要把這個“色法”(身體)觀空,從前刑場臨刑時說:“四大本空,五蘊非有,頭臨白刃,如斬虛空。”這種豪氣,使拿刀砍頭,如同斬虛空一樣,就是把身體看空了。但是,我們要借假修真,不能濫行自殺,沒有色身,法身就不能得。
“色身”就是五蘊。四大的色身,是由宿胎而得;“法身”就是以諸法為身。無論是胎卵濕化,蠢動含靈,與我們都是同體,這就是法身的境界,昕以“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流水的聲音,都是說法。《彌陀經(jīng)》說鳥兒念佛、念法、念儈。青山就是我們的清凈法身,我與萬物同體,所以生佛同體,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這是由色法(色陰)的生身,而轉(zhuǎn)成法身,這是精神的支持,沒有佛覺的轉(zhuǎn)換,色身換不成法身,有你我他,這是你的,這是我的,那是他的,這色身便變小了。如果沒有我執(zhí)、我見,沒有煩惱,一切煩惱都是從“我”來的。沒有“我”,就沒有煩惱;沒有“我”,才不會偏向余空;沒有我,才能夠“佛光普照一,才能“度眾生”,有“我”就沒辦法修菩薩道,但是“我”究竟是有?是無?釋迦牟尼佛降生時,也講:“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他也強調(diào)有個“我一,但他所說的這個“我”,是“性相不二”的我。性就是本體,相就是形相。“性相不二”,比如一塊黃金,不管是打成項鏈,或鑄成手鐲,都是相,雖然有這么多相,但它的本體是黃金,性與相是不二的。我們拿一杯水,放到冰箱,很快就變成冰塊,把它拿了出來,很快又溶解成水了,冰水不二,冰就是水,水就是冰。眾生就是佛,佛就是眾生,迷時是眾生,悟時是佛。我們學佛的人,先從色法下手此較容易。以參禪來說,從心法下手,觀心就不容易了,心不容易觀,而且找不到,二祖(慧可)講:“覓心了不可得。”心在那里?沒有形相。我可以告訴各位,到處都是我們的心,我們能夠想到的地方,就是我們的心。如果我們的心不到,就是捆涂了。沒有心,什么事情都不能做。
如果有了色蘊,就有光明、黑暗兩面,故《楞嚴經(jīng)》講,“見性”沒有光明與黑暗,我們眼睛好,看是白色;眼睛瞎了,看是黑色。黑也是顏色,“見性”則不受影響。所以,如果色蘊玻了,在《楞嚴經(jīng)》上講,就是沒有幽暗,處處是光明,處處是佛菩薩。從前,蘇東坡與佛印禪師,一起打坐,佛印禪師就問說:“蘇學土,我這么一坐著,你看我像什么?”蘇東坡回答:“我看你像一堆狗屎。”蘇東坡也問佛印禪師:“你說我像什么?”對曰:“我說你好像一尊佛。”東坡居土很得意地回家,對蘇小妹說了一遍,蘇小妹說:“你輸了;你心內(nèi)是狗屎,看見旁人都是狗屎。佛印禪師心內(nèi)是佛,看見旁人都是佛。”我們用什么心看,便顯現(xiàn)什么;用佛心看,便佛現(xiàn);用菩薩心看,便菩薩現(xiàn);用羅漢心看,便羅漢現(xiàn);用凡夫心看,便凡夫現(xiàn)。無論對人也好,對事、對物也好,都要先把我們的心調(diào)整好。要是用佛心來看,便是以慈悲為本;如果以菩薩心來看,便是以歡喜布施為本;以羅漢心來看,便是以戒定慧為本;以凡夫心來看,便是以貪嗔癡為本,看那個會貪,那個會嗔,那個會癡。我認為佛弟子應該先把自己的方針調(diào)整好,以佛心來看萬物,看大家都是佛。在《金剛經(jīng)》中,佛自稱“實無有眾生可度”,因為佛看一切眾生都是佛。地藏王菩薩發(fā)愿:“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阿難聳者也發(fā)愿:“如一眾生未成佛,終不于此取泥洹。”泥洹就是涅槃,在他們的眼中,沒有什么天堂和地獄,沒有佛,也沒有眾生,完全是一律平等。
其實,地藏王菩薩早就成佛了,阿難聳者也早就成佛了,因為“生佛不二”,那有這么多的差別相?就是因為我們的色蘊沒有破,產(chǎn)生種種差別,有你我他,有怨親,有種種的分別。去年我們美國佛教會做了一場法會來超渡枉死的青年,法會上我就說了幾句話;“孔夫子以直報怨;老子報怨以德,你對不起我,我就用道德來感化你。佛家別為怨親平等的思想,有怨不報,就到此為止了。你對不起我,我絕不報復;因為你報復我,我報復你,沒完沒了,冤冤相報,永遠斷不了。”所以落在我們身上的點點滴滴,不要把它看得太嚴重,也不要把它看得不值錢,得來不易!此身得來不易,但我們要會使用它,你雖然沒有權(quán):逼房子好像是租來的),前生花了很多本錢,租來這么一個房子,既然住在這里面,就用它來做功德。要聽我的話,要拜佛,要念經(jīng),絕不要讓它湏費了,不要只用來睡覺。用了這么多的本錢,成天睡覺,太冤枉了。從前平均壽命短,“人生七十古來少,前除少時后除老,中間時間沒多少,還有一半睡著了。”有用之年都睡過去了,一大早睡個回籠睡,中午打個盹,晚上又長睡,故釋聳開示我們:“莫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當知一失人身,萬劫難復。身體固然不要糟蹋,也別過分愛惜。所以,在佛門里,有拜佛這一門,是最好的運動。拜佛、念經(jīng),最好不要看注解,自己去念正文,自己去解釋?醋⒔猓瑫炎约旱闹腔勐駴]了;看正文,經(jīng)上面的一字或一句相應了,便會忽然間開悟。如六租慧能大師一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便開悟了。“應無所住”是禪定的“定”,而“生其心”是智慧之“慧”,定慧等持。所以,我們離開經(jīng)也不行,照著經(jīng)也不行。百丈禪師講:“依文解義,三世佛冤。”“離經(jīng)說法,如同魔說。”六祖云:“讀經(jīng)久不明,與義作仇家。”讀經(jīng)時間久了,不懂了,光在文字上起分別,沒有透過文字進入道理,如同對小孩以指示月,卻以手指頭的長度來認作月亮的長度,經(jīng)典就是標月指,指示我們月亮的所在,要是拿經(jīng)典作究竟,那是錯誤的,要在經(jīng)典里找本來面目,就是在經(jīng)典上文字的后面找般若。從前呂祖(洞賓)能點石成金,對一小孩講:我要把l塊石頭變成金送給你,孩子回答說不要,問他是否嫌小,嫌小的話可以再點大的。小孩依然不要,問他為什么不想要?小孩回答說:“要你那根手指頭。”這就是根本問題,不知從“標月指”上見月亮之本體,拿手指頭當究竟,拿經(jīng)本當究竟,不知道這些法門都是方便。佛說都是“方便法”。
- 上一篇:妙智法師:你適合出家嗎?
- 下一篇:不要讓心靈成為愛的荒漠
- 宗舜法師:耳熟能詳?shù)摹吧词强,空即是色”是什么意思?/a>
- 靜波法師:話頭如敲門瓦子
- 印光大師:四大非實有,五蘊也皆空
- 恒莊法師:透過《西游記》看孫悟空的五蘊皆空
- 濟群法師:所有痛苦、煩惱、輪回,都是因為不識五蘊
- 佛源法師:一直打妄想還說什么五蘊皆空?一點也不空!
- 靜波法師:天下事了猶未了 何妨以不了了之
- 圣嚴法師:照見五蘊皆空
- 圣嚴法師:圣嚴法師《照見五蘊皆空》
- 證嚴法師:微細的「五蘊」作用
- 月溪法師:五蘊皆空
- 達觀法師:從五蘊談自己
- 慧廣法師:照見「五蘊皆空」
- 普獻法師:五蘊我執(zhí)成業(yè)識
- 永海法師:五蘊譬喻
- 懺云法師:五蘊
- 懺云法師:五蘊皆空 真實不虛
- 慧光法師:一切處但見五蘊 人我相終不可得
- 廣超法師:五蘊
- 達觀法師:照見五蘊皆空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虛云老和尚:虛云老和尚:見佛、聞法、遇善知識之難
- 濟群法師:世上沒有壞人壞事會怎樣?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秘訣就是早發(fā)現(xiàn)并除掉自己的習氣毛病
- [紅茶]紅茶有哪些?紅茶的種類
- [禪宗公案]只履歸西的故事
- [生活故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哲理故事]生命只在呼吸之間
- [佛與人生]遠離顛倒夢想
- [佛學常識]過去七佛都有誰
- [其他漢傳法師]修行的問題就是由于粗心大意而犯下的缺點錯誤
- [華嚴經(jīng)]整衣束帶,當愿眾生,檢束善根,不令散失
- [綠茶]六安瓜片產(chǎn)地在哪里?功效有哪些?
- [禪宗五家]臨濟宗楊歧派創(chuàng)始人方會大師簡介
- [生活故事]明心見性,緣起性空
- [哲理故事]心體澄澈,意氣和平
- [哲理故事]享受人生,珍惜活著的光陰
- [佛與人生]生滅無常
- [佛學常識]佛有哪三身
- [其他漢傳法師]把了了常知比喻成第一人格那“我”就是第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