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定學(xué)
小乘定學(xué)
圓慈法師
定學(xué)是佛教中的三學(xué)之一,是連結(jié)戒學(xué)和慧學(xué)的中介和橋梁;它又是靜心健身之術(shù),是喜悅之源,是修習心和開發(fā)心智的方式方法,是建立清凈莊嚴世界的途徑,是近涅槃的清凈道。定學(xué)的分類可依佛教實際分布的地域而分為南傳實習定學(xué)和北傳實習定學(xué);又可依定學(xué)的發(fā)展和傳承而分為早期定學(xué)、中期定學(xué)和後期定學(xué),亦即小乘定學(xué)、大乘定學(xué)、中國禪學(xué)和西藏定學(xué),我們的討論將依這些分類而展開。
小乘定學(xué)
小乘定學(xué)雖早在公元三世紀就譯成了中文,但因師資問題,修定的環(huán)境問題和步驟繁雜,加之中國人修行的目的不在證阿羅漢果和涅槃,而目的在於學(xué)菩薩行以成佛;所以小乘定學(xué)的經(jīng)典在中國普遍不受重視,研究者少而修者更少;這類的經(jīng)典往往成了寺院的不動產(chǎn)或裝飾品。此是佛教的萎縮相,少聞(學(xué))寡語,更不能因根機而施教,百家爭鳴被獨唱一句或不立文字之音所淹沒,在教化上教條地流向二邊:或讓人追求來世安樂,或讓人追究一句以期頓悟。佛法因之被囚於寺內(nèi)一角,使眾人敬而遠之。佛教沒了活力,佛法的光輝自然隱匿;佛子自困手足,新學(xué)佛法者寡,弘法場地少也就不足為奇了。在今日的大乘系里,有設(shè)營立壇以廣揚圣教之心者寡,有此行者寡之又寡。設(shè)以三學(xué)滋潤四眾者更是寡而少,此是佛教之衰象,僧人之失職。今澳門佛教總會諸大德設(shè)菩提之旅之營幟,設(shè)三學(xué)之高堂,實為應(yīng)世之悲智妙用。小乘定學(xué)多流行於南傳佛教國家,如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國,那兒的僧人不信彌陀,不談他方凈土,深信自己解脫之能力,以弘揚三學(xué)十二分教、持戒、修定增慧為日常所務(wù),以證四果和涅槃為目的。依阿含經(jīng)和小乘論著而言,定是三學(xué)中的增上心學(xué),是三種善教中的中善,如”眾善奉行”等語,是說明定教為中善,又得有神變等故為中善,人若具定慧,其心力之穩(wěn)固狀況,”譬如堅石山,不為風所動,毀譽不能動”。以三明等的近依而言,定是闡明為六神通的近依,因為只有依於定的成就而得六神通。以行為而言,定是闡明回避稱為自苦的極端行為,而戒是闡明回避稱為沉溺極樂的行為,慧是闡明行於中道的教。以超越惡趣的方便而言,定是超越欲界的方便,戒是闡明超越惡趣的方便,慧是超越一切有的方便。以斷煩惱而言,定是以鎮(zhèn)伏斷而斷煩惱,如以初的近行定等而伏斷煩惱。以對治法門而言,定是用來對治纏的。以雜染的凈化而言,定是用來凈化愛雜染的。以證果的原因而言,定是阿那含果的原因,因為證阿那含果的稱為定圓滿者。
關(guān)於定和定的原理
經(jīng)典中說,依於“心”而修三摩地;巴利文或梵文的“三摩怠被頡叭?痢?samadhi)一般譯為中文的“定”。甚麼是定?覺音在其所著之《清凈道論》中說:“善心一境性為定”。此語之意義與“置心一處”,“攝心一處”相近。覺音認為“等持”是定的意義,此即為“平等正直地安置和保持心與心所於一個所緣的境上,或依那法的威力使心及心所平等、平正、不散亂地住於一個所緣的境中”。
若依《法聚論》所載,佛經(jīng)中的“止”(舍摩陀samatha)、“心一境”(cittekaggata)和“心不散亂”(avikkhepa),“一心”皆是定(samadhi)的同意字。所以,在漢譯的《坐禪三昧經(jīng)》中有“系心一處,是名為止”,“止則心閑少事,故心住一礎(chǔ)薄靶畝ㄊ塹佬納⒎塹饋薄S炙擔骸跋敵牟渙鍆餑睿?餑鈧鈐瞪闃?罨怪浦?鈄。?敲?恍摹薄!靶淖∫淮σ嗖懷凵ⅲ?敲?ǜ?薄!鵝?匾?ň?酚小俺V咕泊Γ?恍畝俗??媸直漳浚?閔砜諞猓?骱齜乓蕁薄!洞錟Χ嗦?lián)??犯?詼嚳矯嫦允玖恕爸埂焙汀骯邸?vipassana)在引心向定入禪上的密切關(guān)系和相輔作用,如言:“修行觀若增制之令從止;修行若止增,起之令從觀”。
系念修心以得定入禪的原理,《坐禪三昧經(jīng)》是這樣說的“系意觀行不令外念,外念諸緣攝念令還,常念觀心,心出制持,若心疲極,住念所緣,舍外守住,譬如獼猴被系在柱,(疲)極乃住息;所緣(境處)如柱,念如繩鎖,心喻獼猴;亦如乳母,常觀嬰兒不令墮地,行者觀心亦復(fù)如是,漸漸制心令住緣處,若心久住是應(yīng)禪法”。此修禪定的原理與禪教中牧牛圖所顯示的道理相應(yīng)。
定的相、味、現(xiàn)起、足處
依據(jù)《清凈道論》所說:“定以(心意)不散亂為相(或特徵),以消滅散亂心為味(或作用),以心不散動為現(xiàn)起(或現(xiàn)狀),據(jù)`樂者之心而善等持'的語句,因而知樂為定的足處(近因)。”
心
從上面的介紹中可以看出,修定就是修心、改造心、強化心或令心升華。所以要想修好定或?qū)π薅ǚㄓ羞M一步的了解,有必要對心有個了解。
小乘經(jīng)典中對心之銳利和作用,雖然還沒談及如大乘經(jīng)論中所說的“三界唯心”、“萬法唯心所造”的地步,但也啃定了心力之不可思議。此引《法句經(jīng)》中的法句以顯示之。《法句經(jīng)雙品》中說:
一切(惡)法,心為前導(dǎo),心為主使,由心促成;
若人以邪心,或言或行動,苦惱跟隨他,如輪隨牛足。(1)
一切(善)法,心為前導(dǎo),心為主使,由心促成;
若人以凈心,或言或行動,安樂跟著他,如影隨其身。(2)
依此而言,一切事(或法)都是依心的關(guān)系而存在,特別是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以心作主宰,作領(lǐng)導(dǎo)的,由心力所促成的,F(xiàn)代科學(xué)的發(fā)達,有征服太空的威力,成就極大,不但旅游太空登上了月球,還正向其它星球進軍;對人類的物質(zhì)文明貢獻也極顯著,例如電話、電視業(yè)的發(fā)展,能使人們聽到和看到遙遠的聲音和情境,從前蜀地的出家人去浙地朝拜觀世音菩薩來回數(shù)月,而去印度朝拜佛教圣地來回則要數(shù)年;利用現(xiàn)今的交通工具,一周便能讓人如愿以償。再如電燈代替了臘燭,電腦代替了毛筆,動力機使水牛和毛驢進了動物園。這些說明心力的作用,和心被善引導(dǎo)時,可以造大福給予人類,可以改變?nèi)祟惖?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環(huán)境和條件,從而改變?nèi)说哪撤N命運。但是,如偏重於物質(zhì)科學(xué)的發(fā)展,做其奴隸,而忘卻對本身,對自心的省察、調(diào)御和改造,那結(jié)果一定是:物質(zhì)科學(xué)的發(fā)展成就,都會成為增加苦痛的因素。i如核子能力的運用,以善心用之可以給人以光明;以惡心用之可以摧毀種族國家乃至全人類,所以法句第四十二頌說:“仇者對仇,怨者對怨,心被邪使,為害最大”;而第四十三頌則說:“非由父母為,亦非親族作,心被善導(dǎo)引,造最是大”。由此而言,人物無論大小,只要有心,心是活的,皆有必要進行心之了解、分析、歸類、調(diào)理,以及分別對待等。這樣去作,於世出世法上皆有好處。如何了解呢?方法很多,不過學(xué)佛學(xué)者,應(yīng)從佛教入手。
依上面的法句來看,心為行為善惡的的決定者。何為行為?行為是指人對事的一切活動說。依佛法說,包括了身體,語言(及字)和內(nèi)心的有意活動。身體的動作和語言的表達上有善的,有惡的;另有無所謂善惡的行為,稱為無記。何為善的行為?一般的來說,凡與人有益的,受到國家獎勵的,社會所稱贊的,則是善的,道德的。反之,如與人有害的,則是惡的,不道德的行為。不過依佛法而言,凡是善的行為,應(yīng)該是同時對己對他或她都有好處的行為,忽視一方都不為圓滿的善和美,或者不為佛所稱贊的盡善盡美行為。行為的所以成為善惡,必由內(nèi)心來影響。行為從內(nèi)心而引發(fā),一般要經(jīng)過兩個階段;先考慮,其次決定;然後是發(fā)為動作:動身,動口或動筆,便有善惡的價值。行為的善惡,主要決定於內(nèi)心,所以法律對於犯法者,必審查其動機,為預(yù)謀或為偶發(fā),這輿佛法的見解大體一致。我們的語言和身體的動作,己有心為因緣,有了心的成分;因此,滲入了善心往往成善事因緣;而惡心成惡事因緣。這可見行為的善惡,由於心力的作用和參與。所以勸人向善行善,要教人從心地改良做起。
心凈則國土凈
了解心對根身的主導(dǎo)、為善的發(fā)動、以及心能影響報體等之後,看看心對身外之物的影響力,以進一步了解心之作用力,以明了修心之重要性。如我們的夏令營,所在寺院的建筑,都市計劃等,都是依人的心力來決定。即使是衛(wèi)星上天,動物的復(fù)制,火箭等,看來是外物,似乎輿心無關(guān),可是研究起來,只是某類人心的需要,才不斷產(chǎn)生出來。人心有甚麼而需要,不消說,主要是為奪取控制和求生存,這才有種種的制造。依不同的要求,開展不同的知識,引出不同的行動和成就。如人得了重感冒,其心定是不寧,家人因欲其康復(fù)請醫(yī)和用心護理,大夫定要用心診視施藥,而健康學(xué)家用心在如何防治此病患,醫(yī)藥研制者則盡人心研制有效而無副作用;而其不友好者則是另一種心態(tài)。這便是隨人心的反應(yīng)欲求不同,就有不同的工作,引出不同的成就。推而論之,世間所有一切文化活動,科學(xué)進步,都依於心力的推進。
依佛法而言,世界的苦樂,世界的治亂和安危,都依人的心力而造成。假使眾人之心皆向善,重道德,守法令,這個世界就會轉(zhuǎn)成祥和清凈的世界。反之,多數(shù)人向惡,不重視道德,不守法令,便會變成暴戾的穢惡世界。所以佛經(jīng)上說:“心凈則國土凈”。譬如,中國的蘇州城在詩人張繼的筆下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風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而在馬可波羅的眼里則是東方的威尼斯;八十年代的蘇州城仍是外國游人所崇敬的古城,F(xiàn)在的寒山寺已經(jīng)是蘇州城內(nèi)的寒山寺。半夜鐘聲絕非今有,烏啼寂滅已久,代之是汽笛不息。大馬路是油煙濃濃,小港小弄是叮叮當當?shù)哪_踏車催促之聲。體現(xiàn)出了人類改造世界的觀念。心力是能轉(zhuǎn)移環(huán)境的,能使她轉(zhuǎn)好,也可使她轉(zhuǎn)壞。不過如轉(zhuǎn)向丑惡苦惱,那就不是善者的理想了。我們一般所能了解的,心的力量,要通過我們的身體,手足,才能改變環(huán)境,但心力如達到更高的境界,也可以不經(jīng)過物質(zhì)的手足等勞動,而能影響外界的。
佛說: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的。因緣的含義,就是原因,條件或關(guān)系。世間萬事萬物,依於各種因素關(guān)系,才能存在,才能現(xiàn)起。如我們的夏令營,是由營地,導(dǎo)師教員學(xué)員護助人員等成份的存在而現(xiàn)起。一切法也都因所存在的條件或關(guān)系的解散或消除而不存在。如鼓不擂無聲,“死者不語”。此正是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無故彼無!
一切法依他因緣而存在。在種種因緣中,“依他因緣”是特別的重要,不能缺少的條件,這就是“心”。換言之,一切法不離心的關(guān)系,缺了心識的因素,是不能存在得如此的。講到心為因緣,意義并不單純,然在依心(或他)而起中,有一最重要的,就是一切依識而安立。這就是說,一切法的存在,存在得如此,此是經(jīng)過我們的心識作用:如我們的心識不如此,那大家認為如此的東西,也就不如此了。有些人心理起了變化,別人覺得好的,他卻覺得是討厭的痛苦的;蛘,他人沒有見到聽到,他卻見到聽到了,譬如凈因法師能常見鬼,與鬼溝通,當然,在人類的共同認識中,他是不一般的。再如我們認千真萬確的水,據(jù)佛經(jīng)所說,鬼見之如膿血,天人見之如琉璃,魚之宮殿,而某些人知其為H2O。又牛見了紅色,就眼紅,而且猛攻紅色之物;西班牙人借用牛的弱點,而行斗牛之玩命之樂。再說火,對常人是熱的,會灼傷皮肉;可是有些巫術(shù)師,走在紅紅的火坑上,一不覺痛,二不會被灼傷。這便是心識化,而影響於根性身體)境(外界)的關(guān)系。所以佛說:我們覺如此如彼,都與心識有不可離的關(guān)系。可以說:心識為(種種因緣中的遍)因,事物是果。心與外境,有著因果不相離的關(guān)系,如你的心變化,你的外境也就變化了。
心與身
心能影響身體
依佛法說:我們的身體(或報體),由前生業(yè)力所招感;出生以後,受著父母的撫育,飲食的營養(yǎng),長大而成熟。在這一生中,我們的身體,可能在業(yè)力限制內(nèi),起著很大的變化,此中就有隨心識的變化而變化的成分。中國有一俗語說:“心能修相”。肉店的工作人員和屠宰者的形象比在花市上工作者的形象決定兩樣;英國的電視臺時常作美容品的廣告,而美容師卻常常忠告太太小姐們:“無怒,保持內(nèi)心和悅,笑顏常開,比甚麼美容方法都有效 庇怯舯?耍?諦牡畝窕??跋烀娌康謀砬欏6?忻瑯?灰貢涑砂追⑴?誘吖?jié)a窠雜小?/P>
心種種故色種種
另外,很多昆蟲,生有保護色:如住在青草叢中的,生成青色;生在土堆中的,生成土色。更有住在樹皮上的,生有樹之色。這說明,住在那個環(huán)境中,對該環(huán)境的色彩及形態(tài)有深切認識,而引起了與他一樣,以便掩護自己的意欲;身體便跟著而起變化,顏色像他,形態(tài)也像他。由於心有種種差別,所以身色也有種種差別。一次弟子們問佛:鳥類的羽毛,為甚麼有種種不同的顏色?佛回答說:“心種種故色種種”。此說明了由心識的要求而影響報體的變化。一切眾生自體,從前生到後生,受到心識的決定影響,皆可依此推論而信解。我們未來的報身,實受著現(xiàn)在心識作用的決定影響,那麼,我們現(xiàn)在的報體,受前生心識的影響,也可以信解了。此所謂“欲知前生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未來事今生作者事”。
定心輿安樂
至此,我們不能不說,心力之大,可以說能讓你“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心能讓我們蹬蓮臺面見諸佛,亦可使我們身遭不幸。正是這個心讓我們感覺到,我們所在的世界是越來越走向緊張和恐怖。為了甚麼呢?大家心里明白:其中,不是為了戰(zhàn)爭優(yōu)勢,爭世界控制權(quán),便是為了開辟財源;大家爭先恐後的在這條跑道上競賽,忘卻了自心的改善,從而使世界變得不安寧,病態(tài)百出。因此,求得心安、少病少惱和身得輕安之事成為人人祈求之事。如何才能使我們的身心得輕安?有甚麼妙法?妙法是佛說,這就是定心,定心才有安樂。所以《法句經(jīng)》心意品中有:易變輕躁心,難防難抑制,智者調(diào)直之,如矢師矯箭。(33)獨行遠游,無形住窟;調(diào)御此心,脫魔王束1[yuan1][yuan2]。(37)心不安定,難了正法,無堅固心,難成正慧。(38)意微難見,隨欲而行,智者護之,引至安樂。(36)心離貪欲,意不受擾,超越善惡,無有恐怖(39)
定心之法
上面說到“心種種故色種種”;這是因為世間有種種的心,才有世間種種的事事物物,百千的行為和結(jié)果。所以佛所說定心的方法絕不只一個,而有多種多類。為甚麼呢?因為佛是大醫(yī)王,能夠應(yīng)病施藥方,對癥下藥。心有多少種類?依佛所說的法門而言有八萬四千法門,以一個法門治一種心而計算,那就有84000種心。中國古語中有:“人面獸心”、“人心莫測”等,也說明心之復(fù)雜性和難以掌握。而佛說“意微難見”、“獨行遠游,無形住窟”,因之施以定心之方法。定心有甚麼用途?廣而大。常言說心靜自然涼,心定能退敵千軍,以小例而言,如三國里的“空城計”;是心能給人以達目的力量,如“望梅止渴”。總之心定可止內(nèi)憂外患。因為心定了,便會使我們的身心發(fā)生不尋常的現(xiàn)象和超常的力量。如體內(nèi)的血脈流通;內(nèi)臟及內(nèi)部的筋骨肉,都是一般心力所不控制的,只有聽其自然。但在修定者就有能力控制和引導(dǎo)它的運動。對於這方面的體驗,如感興趣可看看蔣維喬所著的《因是子靜坐禪定全法》2一書。
定的種類
修定的方法因心而設(shè)立。其種類在小乘圣典中分為五大種類,此見於《解脫道論》和《清凈道論》等著作之中。此列表如下(略):
a.有尋有伺定:初禪定和近行定共為此定
b.無尋唯伺定:第二禪定為此定(因此定中他僅見尋的過患而不見伺的過患,但求斷尋而超越初禪者)
c.無尋無伺定:以達三禪的一境性為此定。
1.喜俱定:於四種法中的初二禪和五種法中的初三禪的一境性為”喜俱定”。
2.樂俱定:於彼等四種法和五種法的第三及第四禪一境性為”樂俱定”。
3.舍俱定:其余禪為”舍俱定”。而近行定則為喜樂俱或為舍俱。
a.小定:於近行地的一境性為小定。
c.大定:輿圣道相應(yīng)的一境性為無量定。
第四種一1.定的苦行道遲通達
3.定的樂行道遲通達
4.定的樂行道速通達
二a.定的小小所緣
b.定的小無量所緣
c.定的無量小所緣
d.定的無量所緣
三1.初禪:鎮(zhèn)伏諸蓋為有尋伺喜樂定五支的初禪定。
2.第二禪:初禪之后,止息了尋伺而僅有喜樂定三支的第二禪。
3.第三禪:此后離了喜而成為樂和定二支的第三禪。
4.第四禪:舍斷了樂而成為定輿舍受俱的二支的第四禪。
四a.定的退分:此中由於障礙的現(xiàn)行為定的退分定
b.定的住分:由於彼隨法念的住立為住分定。
c.定的勝進分:由於到達更勝的定為勝進分定。
d.定的決擇分:由於輿厭離俱的想和作意的現(xiàn)行為決擇定。
五1.欲界定:一切近行的一境性為欲界定。
2.色界定:色界的善心一境性為色界定。
3.無色界定:無色界的善心一境性為無色定
4.離系定:出世界的善心一境性為離系定。
六a.欲定:以愿欲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稱為欲定。
b.勤定:以精進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稱為勤(或精進)定
c.心定:以心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稱為心定
d.觀定:以觀增上而得定、得心一境性的、稱為觀定
第五種1.初禪:鎮(zhèn)伏諸蓋為有尋伺喜樂定五支的初禪定。
(依五法2.第二禪:初禪之后,僅以止息了尋而余有伺喜樂定四支為分說)第二禪。
3.第三禪:此后以超越尋輿伺而余有喜樂定三支的第三禪。
4.第四禪:再后離了尋伺喜而余有樂和定二支的第四禪
5.第五禪:最后舍斷了樂而成為定輿舍受俱的二支的第五禪
注:此是將四法分說中的第分為二種而成此五禪說。
依上表可以看出定的種類:或依法數(shù)分,或依界分或依減支分,或依斷離分,而有五大類而不離一境性;此中細說,如《俱舍論》、《解脫道論》、《清凈道論》等小乘著作中陳述。
定的雜染和凈化
依小乘的《分別論》而言,定的雜染是指能使定退化的一些法。定的凈化則指能使定勝進的一些法。譬如:若得初禪者有欲俱的想和作意的現(xiàn)行,這是退分的慧,是定的雜染,是促使定退化的法;若得初禪者有無尋俱的想和作意的現(xiàn)行,這是勝進的慧,是定的凈化,是促使定勝進的法。簡而言之,得定者的定退化或退步,是因其所得定的雜染因素或成份的介入;世間的所有定都有:(1)能令其自己退位的不良或雜染因素一面,(2)又有能使其自己保持和進展升階的良好凈化因染一面。因此,對於定的雜凈一面修定者不能不警覺,而對定的凈化一面不能不進取!疚赐甏m(xù)】
【注釋】
1、魔王束:可理解為一切有害身心健康的因素。
2、此著收入《禪定指南》一書,中國人民大學(xué)出版社1992印刷i此有一小故事可以顯示心被物隸的點滴情形:蘭有位電器商,很羨慕他人的德國造”奔馳”牌豪華轎車,更想知道坐在里面和駕駛她的感覺和滋味;經(jīng)多年的努力,一日他的夢成了現(xiàn)實,自從有了她,自覺高人一等,所以往日的朋友見到他,總覺得他說話和神情不如以前那麼友誼;他的生活變化,他的妻子最為了解,往日他是早出晚歸,有了心愛的車子之後,他是晚出早歸,每日早晚必洗車子,每夜三起床以撫摸其車;在用車上,他規(guī)定自己,在烈日時不能用,因為烈日促使其老化;去路壞的地區(qū)和倪童多的地方,不用,因為有損壞車的因素;下雨泥路日不能用,因為有損車的容貌。除其本人用車,別人勉談。他的子女乘班車去上學(xué)。一年之後,有人問他的兒子,他父親的車內(nèi)都有些甚麼裝置,回答是不知道。為甚麼呢?沒進去過。他的妻子對他的車子不但不喜歡,而且是非常的仇視。因為自從車子進了她丈夫的家,她位居第二了。
刊載于《澳門佛教》17期
- 上一篇:凈土宗師 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
- 下一篇:定心之法
- 凈界法師:小乘空觀與大乘空觀的差別
- 靜波法師:小乘阿羅漢和大乘阿羅漢的區(qū)別
- 圓慈法師:八萬四千法門中念佛法門了生死最容易最穩(wěn)當
- 太虛大師: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區(qū)別?
- 超敏法師:論大小乘的空有思想
- 圣嚴法師:大乘和小乘的區(qū)別是什么?
- 圣嚴法師:小乘當真不好嗎?
- 凈界法師:極樂世界的小乘善根深厚的人是相當?shù)亩?
- 演培法師:從小乘三派說到大乘三系
- 圓慈法師:當代歐美佛教
- 圓慈法師:凈土宗師 初祖慧遠大師
- 圓慈法師:凈土宗師 二祖善導(dǎo)大師
- 圓慈法師:凈土宗師 叁祖承遠大師
- 圓慈法師:凈土宗師 四祖法照大師
- 圓慈法師:凈土宗師 五祖少康大師
- 圓慈法師:凈土宗師 六祖杭州永明延壽大師
- 圓慈法師:定心之法
- 圓慈法師:修習之法·選釋之一
- 圓慈法師:修習之法·選釋之二
- 圓慈法師:戒隨念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shù)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與人生]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漢傳人物問答]學(xué)佛最終只是讓自己和眾生解脫嗎?
- [佛化家庭]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佛與人生]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學(xué)常識]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人物故事]濟公是真實存在的嗎?濟顛和尚的神奇?zhèn)髡f
- [禪宗文化]靈隱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剎靈隱寺介紹
- [黑茶]認識黑茶,黑茶的分類與營養(yǎng)功效
- [禪宗思想]禪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 [廣欽和尚]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宗門故事]無上大法難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紅茶
- [佛理禪機]知足不是得少為足
- [生活故事]因為有禪,所以有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