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書白話解

下附征事(三則)禮塔度親《緇門崇行錄》

  唐范某,母親王氏,素來不信三寶,范某勸告他,她不聽,范就依慶修律師出家,法號子鄰。后來回家,母親已經(jīng)死了三年,就走到岳廟,誠心念誦《法華經(jīng)》,發(fā)誓要見岳帝,求問母親投生的地方,夢見岳帝告訴他說:“你的母親正被囚禁,受盡了痛苦,你可前往貿(mào)山,禮拜阿育王塔,或許可以赦免你母親的罪過。”鄰就前往拜塔,在塔下跪拜了很久,忽然聽見他的母親對他說:“承蒙你的力量。已經(jīng)生到忉利天了。”

  (按)阿育王是佛涅槃后一百多年,出現(xiàn)的一位鐵輪王,統(tǒng)治一個閻浮提,能夠驅(qū)動鬼神。他把如來八萬四千舍利,分造八萬四千塔供養(yǎng),凡有一億人的地方,就安置一座塔,我們這里在歷史上有記載的塔有十九處,上面說的就是其中一處。

  誠感父骨《高僧傳》

  后周李氏,長安貴族后裔,唐的宗室,七歲出家,法名道丕。十九歲時,皇上轉(zhuǎn)移洛陽,長安被戰(zhàn)火燒毀,丕避亂負(fù)母進(jìn)入華山。當(dāng)時糧食緊張,丕就辟谷不食,只是出去討飯供養(yǎng)母親,母親問他吃了沒有,他一定說:“已經(jīng)吃了。”有一次母親對他說:“你的父親在霍山戰(zhàn)死,拋骨荒野,能收取回來嗎?”李就前往霍山,檢起一堆白骨,晝夜誦經(jīng),懺悔父親前世的殺業(yè),祈禱說:“這一堆骨頭中間,能夠自己動轉(zhuǎn)的就是我父親的遺骸。”一心念誦,目不轉(zhuǎn)睛,幾天后,有一些髑髏從骨堆中躍出,搖動了很久。丕就把它們分開,抱回去與母親相見。當(dāng)天晚上,母親夢見丈夫回來了,第二天早晨,遺骨果然回來了。后來,丕應(yīng)招入京,名聲傳播四方。

 。ò矗┬⒎譃閮煞N,即世間孝和出世間孝,道丕師兩者都兼有了!如果還要列舉道紀(jì)負(fù)擔(dān)母親講演佛法,法云守喪毀壞了身體,鑒宗醫(yī)治父親的病挖空了兩條大腿,智聚守母喪三年泣血,這樣的典型,真是罄竹難書。如果認(rèn)為辭親出家,父母就不必奉養(yǎng)了,那么他真正認(rèn)識了出家的意義嗎?(以上各例詳見《高僧傳》)

  酬恩護(hù)法《金湯編》

  宋呂蒙正,字圣功,太宗時,考取第一名進(jìn)士,作官作到參知政事,封許國公。在公聲名未顯之前,曾經(jīng)寄身于僧人中間,能夠安心讀書作文。后來他作了官后,十年時間中,郊外的祭祀和自己的俸祿都不要;噬蠁査鞘裁淳壒,他回答私恩未報。再加追問,就把實情告訴了皇上;噬险f:“僧中有這樣的人嗎!”就贈送紫袍予以表彰。呂公把皇上的恩賜都送給了寺僧,以回報過去的恩情。呂公每天早晨禮佛,一定要祈禱說:“不信佛的人,不要投生到我家來,只愿子孫世世代代以宰官身護(hù)持三寶。”后來他的兒子夷簡封為申國公,每遇到初一,拜完家廟后,就去親近廣慧禪師。申公的兒子公著也被封為申國公,經(jīng)常親近天衣禪師。老二好問,經(jīng)常親近圓照禪師。老二的兒子用中,經(jīng)常親近佛照禪師。世世代代顯貴奉佛,果然應(yīng)了呂公之愿。

 。ò矗┙(jīng)上說諸佛之恩,勝過父母,父母之恩是非常深重的啊,為什么說佛的恩反而勝過呢?因為父母的恩情,只在一世;諸佛的恩情,沒有時間界限;父母的恩情,只在撫養(yǎng)色身;諸佛的恩情,則是救人慧命;父母的訓(xùn)誨,只不過是為了追求名利,如果用錯了,就會造業(yè);諸佛菩薩教導(dǎo)眾生徹底解脫的法門,只要依從他們的教導(dǎo),就會很快走出輪回;父母遇到逆子,就生瞋恨;諸佛菩薩,即使遇到謗佛謗法的人,也仍舊悲憫無已。還不止這些,父母疼愛自己的孩子,原來是希望養(yǎng)生送死;諸佛菩薩就沒有一點希望,雖然度盡無量眾生,卻不作度生的想法。因此,世上最大的忘恩負(fù)義的事情,就沒有能超過謗佛的了。呂公不愿這種人來作后代,真是具有遠(yuǎn)見卓識!

  廣行三教

 。òl(fā)明)三教圣人,都有救世的理想,但所采用的方法各不相同。儒家專講入世的事情,佛家專講出世的方法,但它的道理是表面上出世,而實際上并沒有出世?鬃宇佔与m然是圣人,但要他們趕鬼抓妖,就不切實際了;佛的道法雖然最高,但要用它們開科取士,也不切實際了。這就是三教不得不分的道理。

  人不能只用一種方法教化,所以圣人教育就分為三種。好象三大良醫(yī),一個精通內(nèi)科,一個精通外科,一個精通小兒科,醫(yī)術(shù)雖不同,但治病的目的都是統(tǒng)一的。如果三個人都學(xué)一種醫(yī)術(shù),所救的人就不能很多。所以說:為善的方法不同,但都導(dǎo)歸世界走向安詳和平。

  我翻閱了貴州銅仁府志,知道銅仁本名為銅人,因為這個地方有銅人,所以就取了這個名字。后改為銅仁,而地和山也改變了原來的面貌。山浸在大水中,不知有多深,曾經(jīng)有一年大旱,水都干了,就看見山下全部空了,露出了三個銅人,頭頂大山,巋然直立。因為三個人恰好穿著三教的服裝,就使我想起一個問題,天地開辟之時,還沒有三教的名字,而這些銅像又不是人力所能鑄造的,于是我就悟出了三教門庭,本來就是天造地設(shè),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都是永恒不變的真理。帝君的德位遠(yuǎn)遠(yuǎn)超過我們?nèi)祟,他提出廣行三教,我們還用什么懷疑呢?有人要問,孔顏大道已是日月中天,難道還一定要融合佛道,才能教育讀書人嗎?我查考南閻浮提,雖然都是一洲,但其中國土很多。每個國家各有圣賢出世立教,象孔子、老子這樣的圣人,不計其數(shù),只不過各國的姓名不同罷了。至于各國的書籍文字也有64種,今天的儒生所讀的書,只不過是一些科舉的書,此外的知識還有多少呢?所以三藏十二部的經(jīng)文,龍宮秘典的語言,從來沒有見過,一旦見到就不分青紅皂白加以排斥。以為不象他想的,就不符合儒道。不僅在口里反對,而且還著書立說。橫加歪曲,大肆毀謗,固執(zhí)己見,自私無理,這種惡習(xí)無異于黨同伐異,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去調(diào)查他們平時所為,私自所想,無非是爭名奪利,欺世害人。甚至于攀緣巴結(jié),賭博游樂,為非作歹,無所不為。對儒家正心誠意、濟(jì)世安民之道,全然不顧。只是損壞儒門的名望,怎能替學(xué)子增光!帝君指示廣泛的推行三教,可以作為我們長夜醒世的鐘聲!

  人能學(xué)孔子,釋迦一定高興;人能學(xué)釋迦,孔子也一定高興。如果一定要隨從自己的教派才高興,不隨從自己的教派就不高興,那只是奴隸投靠主,士兵投靠將的做法罷了,豈能是三教圣人的意思呢!

  廣行這兩個字,是從內(nèi)心來講,不從外表來說。人們能夠修仁向義,就是行儒道,不一定要青衫黑帶,才算是儒士啊!人們能夠明心見性,就是行佛道,不一定要圓頂方袍,才算是僧人。

  迂儒一聽到這個“廣”字,就一定會嫌學(xué)問太雜,他不知雜也有分別!例如,天理雜有人欲①,王道雜有霸術(shù)②,米粟雜有秕糠,這一定是不行的。至于三教所說的道理,都有益于身心。太山不嫌小土,才能成其大;滄海不擇細(xì)流,才能匯其深。怎么能夠說它雜呢!一家之中,有食有衣,有財有寶,有奴婢田園,可以說很雜了,但不這樣,家里就一定不能富裕。再如肚子里所吃的東西,有飯有粥,有湯有菜,有醬有醋,有油有鹽,可以說是雜亂極了,但不這樣,人就不能胖。為什么獨獨對廣行三教,就懷疑呢?

  注:

 、偬炖硎侵溉说纳屏急拘,存天理而滅人欲,是保存人的善良本性,消除個人的私欲。

 、谝缘禄耍┬腥收,就是王道;反之,假施仁政,或不施仁政,就是霸道。

  論廣行之益助揚王化

  國家太平所依靠的辦法,不過賞罰二字。使賞罰嚴(yán)明,并輔助教化,就必須大力推行儒學(xué)。但賞罰所能涉及的范圍,只不過千百分之一罷了。如果要追究私下里所做,念頭里所想,那么即使家家有一位孔子,戶戶立一位皋陶①,也做不到!所以世人怕國法,不如怕天罰。因為國法可以逃避,而天罰不能逃避。于是大力推行佛道二教,使人人都懂得因果的道理,那么世人方寸之間,就不敢輕舉妄動了。比孔子作春秋的功勞,有過之而無不及。

  注:①也稱咎繇(jiù yáo),傳說為舜的臣子,掌管刑獄之事。

 。ò矗﹦⑺挝牡蹖紊兄f:“范泰、謝靈運曾經(jīng)說,六經(jīng)本來是為了救濟(jì)世俗的人,如果要尋找本性真諦,就必須用佛理作指南,全國都受佛化,我就能輕而易舉取得天下太平了!”何尚之說:“渡江以來,王導(dǎo)、周顗、庾亮、謝安、戴逵、許珣、王蒙、郗超、王坦之、我的高祖兄弟,沒有不歸依三寶的。如果百家的鄉(xiāng),有一人持五戒,就會有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就會有十人行善。行一善就會去一惡,去一惡就能停一刑,一刑停于家,則萬刑停于國,這就是陛下所說輕而易舉的取得天下太平!”那些自立宗派的后儒忌諱談佛,只靠君子小人四個字,來輔佐賞罰所做不到的事,那怎么行呢!

  培植真儒

  我們要學(xué)孔孟,應(yīng)當(dāng)學(xué)他們的大本領(lǐng)。例如,學(xué)習(xí)沒有固定的老師,我的道有一根線貫穿,就是不憑空妄測、不絕對肯定、不拘泥固執(zhí)、不唯我獨是①,這些都是孔子的大本領(lǐng);發(fā)揮克制私欲恢復(fù)忠恕的道理②,是顏子和曾子的大本領(lǐng)?鬃拥膶W(xué)問,主旨在約束自己,所以說:默默的認(rèn)識自己,時刻不停的反省自己,嚴(yán)于律己,寬以待人。還有許多種不同的說法。孟子的時候,出現(xiàn)了楊墨③的學(xué)說,孟子發(fā)表言論批評它們,開始是禮讓,后來才開展論戰(zhàn),這不是人人都能夠效仿的?蓢@后人對孔子注重親身實踐的教誡,畏難馬虎,而一聽到有人能批楊墨,就認(rèn)為是圣人的弟子,就踴躍鼓掌。這些人舍難就易,反恨今天的世界,沒有楊墨為對手,所以只要稍微能牽強附會搭上邊,就作為楊墨來對待,并且把這些說法加罪于佛道。只管到外面講學(xué)演說,對自己的修養(yǎng)就疏忽了,這樣怎么能夠保持圣賢大公無私的道心!只管要順自己的心意,與黨同伐異之徒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注:

 、佟墩撜Z》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②《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二字,前面已作注釋。

 、奂礂钪旌湍浴(zhàn)國時期楊墨兩派學(xué)說都很盛行,《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

 。ò矗┓鸾涛褰,類似儒家五常①,只能互相稱贊,不能互相毀謗。世俗之人,不知內(nèi)情,一聽慈悲的說法出于佛教,就一定要反對這種說法,而儒家的仁就在這時喪失了。一聽盜淫的戒律出于佛教,就一定要反對這種戒律,而儒家的義就在這時喪失了。一聽妄言的警戒出于佛教,就一定要反對這種警戒,而儒家的忠信就在這時喪失了。這樣難道不是想衛(wèi)道反而在害道嗎!從前有個學(xué)者,問象山先生②佛教的害處,先生說:“請問害在什么地方?”今天那些害道的人,他們的要害正在喜歡多說這些閑言。

  注:

 、僦溉柿x禮智信。

 、谒侮懢艤Y曾講學(xué)于江西貴溪縣西南象山,故稱象山先生。

  潛消禍亂

  茫茫宇宙,哪里沒有出類拔萃的英雄!走在正路上,就是張良①、周勃②、陳平③、蕭何④;走在邪路上,就是王莽⑤、董卓⑥、司馬懿⑦、曹操⑧。自從科舉設(shè)立,使人從小就從事于翰墨,年復(fù)一年,不知不覺就兩鬢斑白,牙齒脫落,其中奸雄喪氣,豪猾灰心,不知有多少啊!另外有一種人,才智杰出,功名不能動他的心,叢林才能安他的身,晨鐘暮鼓,東參西訪,等富貴于浮云,視生死如夢幻,以出類拔萃的才能,作為念佛參禪來用,潛移墨化,漸漸就消除了禍亂的根源,這些人也不知有多少千萬億!難道是一個小數(shù)目嗎!

  注:

 、購埩迹?-前186)漢初大臣,字子房,傳為城父(今安徽亳縣東南)人祖和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滅韓后,他積極恢復(fù)韓國,結(jié)交豪俠,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陽東南)狙擊秦始皇,沒有成功。逃至下邳(今江蘇睢寧北)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書》。秦末戰(zhàn)爭中,聚眾歸劉邦。漢朝建立,封留侯。

 、谥懿ǎ-169)漢初大臣,沛縣人,少時地位低微。秦末從劉邦起義,以軍功為將軍,封絳侯。漢初從劉邦平定韓王信、陳豨(xī)和盧綰的叛亂。劉邦認(rèn)為他“厚重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呂后時,任太尉,但軍權(quán)被呂后親屬控制。呂后死,他和陳平定計,入北軍號召將士擁護(hù)劉氏,誅殺企圖奪取政權(quán)的呂產(chǎn)、呂祿等人,迎立文帝,立右丞相。

 、坳惼剑ǎ-前178)漢初大臣,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少時家貧,好黃老之術(shù)。陳勝起義,他投魏王咎,為太仆。后從項羽入關(guān),任都尉。不久歸劉邦,任護(hù)軍中尉。漢朝建立后,和周勃定計,誅呂氏,恢復(fù)漢室。封曲逆侯。

 、苁捄危?-前193)漢初大臣,沛縣(今江蘇)人。秦末幫助劉邦起義。起義軍入咸陽,他收取秦朝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和當(dāng)時的社會情況。楚漢戰(zhàn)爭中,薦韓信為大將,以丞相身分留守關(guān)中,輸送糧餉,支援作戰(zhàn)。在建立漢王朝張起了重要作用。后封酂侯。制定律令制度,協(xié)助高祖消滅韓信等叛亂。所作《九章律》,今失傳。

 、萃趺Вㄇ45-后23)漢元帝皇后侄,漢王朝的篡權(quán)者。西漢末,以外戚專權(quán),成帝時封新都侯。元始五年(5年),毒死平帝。次年立年僅二歲的劉嬰為太子,號孺子。初始元年(8年)稱帝,改國號為新,年號始建國。命令全國的土地改稱“王田”,奴婢改稱“私屬”,并禁止買賣,采取一些緩和政策,企圖欺騙人民。但統(tǒng)治期間,屢次改變幣制,造成經(jīng)濟(jì)混亂,法令苛細(xì),賦役繁重,各種矛盾不斷激化,天鳳四年(17年)爆發(fā)了全國性的農(nóng)民起義。更始元年(23年),新王朝在赤眉、綠林等起義軍的打擊下土崩瓦解,王莽也在起義軍攻入長安后被殺。

 、薅浚?-192)東漢隴西臨洮(今甘肅岷縣)人,字仲穎。本為涼州豪強。靈帝時,任并州牧。昭寧元年(189年),率兵入洛陽,廢少帝,立獻(xiàn)帝,專斷朝政。曹操和袁紹起兵反對,他挾獻(xiàn)帝西遷長安,自為大師。殘暴專橫,縱火焚洛陽周圍數(shù)百里,使生產(chǎn)受到嚴(yán)重破壞。后為王允、呂布所殺。

  ⑦司馬懿(179-251)三國河內(nèi)溫縣(今河南溫縣西)人,字仲達(dá),出身士族。初為曹操主薄,多陰謀,善權(quán)變。后任太子中庶子,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時,任大將軍,對抗諸葛亮。曹芳繼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遺詔輔政。嘉平元年(249年),殺曹爽,專國政。死后,他的兒子師和昭相繼專權(quán)。在世家大族的擁護(hù)下,其孫炎代魏稱帝,建立晉朝,追尊懿為宣帝。

 、嗖懿伲155-220)字孟德,譙(今安徽亳縣)人。東漢末,在鎮(zhèn)壓黃巾軍中,逐漸擴(kuò)充軍事力量。初平三年(192年)占據(jù)兗州,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建安元年(196年),迎漢獻(xiàn)帝都許(今河南許昌東),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后削平呂布等勢力。與孫權(quán)、劉備在赤壁之戰(zhàn)后,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多心計,善權(quán)變,《三國演義》稱之為“亂世之奸雄”。后封魏王,子曹丕稱帝追為武帝。

 。ò矗┛鬃幼鞔呵,亂臣賊子就恐懼。為什么呢?因為害怕死后留下惡名。但這是盛世時候的事,后世的亂賊并不害怕這個虛名。難道亂賊就是讀書人嗎!有些連春秋是什么書都不知道。只有指示他們佛理,才能覺悟。告訴他們生命很短促,死后就會受因果報應(yīng)。不忠不孝的人,就會變畜生、餓鬼。這樣就知道用盡陰謀詭計,最后還是什么也沒有得到。不但沒有得到什么,而且所造罪業(yè)將帶到下世,第二世受盡萬苦千愁,都是自作自受;叵朐谑罆r,虎斗龍爭,圖王創(chuàng)霸,不知不覺冰消瓦解。佛教真?zhèn)ゴ蟀!自從有佛法以來,不知叫多少亂臣賊子寒心,多少大盜豪強落膽!使人們改惡從善,誰的功勞最大呢?從如來的圣教就可見端倪。

下附征事(一則)毀教現(xiàn)果(出魏書)

  北魏司徒崔浩,見聞廣博,記憶力強,才智過人,太武帝非常寵信他,但他就是不信佛,勸武帝毀教滅僧。看見自己的妻子誦經(jīng),就大怒,并把經(jīng)書燒毀。崔頤、崔模是他的弟弟,虔誠信仰三寶,即使看見在糞土中的佛像,也一定禮拜。浩譏笑他們并斥責(zé)他們。后來因為國書事件,浩觸怒了太武帝,被關(guān)押到囚車?yán),送到城南,?yán)刑拷打,極其殘酷,派衛(wèi)士幾十人,把屎尿潑在他身上,哀叫不斷,聲聞曠野。自古以來被處極刑的人,沒有象浩這樣凄慘。崔氏一族人都因他而牽累,拋尸于街市。只有模和頤因為與浩志向不同,就得以免禍。

  太武帝滅法以后,有位僧人曇振錫上殿,帝命人殺他,不能傷害。帝大怒,抽出佩刀,親自來砍,也不能傷害。把他投進(jìn)虎牢,虎都恐懼畏縮。再派天師寇謙之去虎牢,虎就咆哮如雷,想要吃他。帝這時才有醒悟,恭請僧人來殿,再三禮拜,懺悔罪障,答應(yīng)恢復(fù)圣教。

  唉!三教圣人無非是想要引人為善,哪里愿意后人各立門戶,比長論短呢!秦始皇被李斯所迷惑,錯聽了他的計,焚書坑儒,最后身死野外,李斯被殺全族。漢朝的桓靈,唐朝的昭宣,被宦官寵妾所迷惑,寵信他們,殺盡天下名士,最后輔臣被殺身,皇帝就亡了國。魏太武帝被崔浩所迷惑,毀寺焚經(jīng),沒有三四年,崔浩就被殺全族,魏太武父子都不得好死。周武帝被衛(wèi)元嵩所迷惑,但滅法沒有四五年,衛(wèi)就被貶而死,武帝忽然得了惡病,全身糜爛,三十六歲就死了,后世墮落惡道,所受痛苦就說不盡了。唐武寵信趙歸真、李德裕,毀壞全國的佛寺,不到一年,趙就被殺,李就流放而死,武宗三十三歲就夭折了,后世沒有太子。五代的君主,才能沒有能超過周世宗的,但周世宗不知佛法,就導(dǎo)致毀壞佛像,鑄造錢幣,所以不到一年就喪失了江山。再來看一看:秦廢儒后,不到三十年,儒教就復(fù)興。漢唐中間廢教,沒有幾年,圣教就又興旺起來了。魏廢教后七年就恢復(fù)了,周廢教后六年就恢復(fù)了,唐廢教后不一年就恢復(fù)了。那些廢教的人,不正是仰天吐痰,反而玷污了自己的面嗎!李斯、崔浩是滅儒滅佛的首犯,所以他們現(xiàn)世受報也最慘酷。宋徽宗雖然改天下寺院為道觀,但還沒有滅法,所以他雖然身被污辱,但帝位還得以延續(xù)。這些史跡清清楚楚,有據(jù)可查。但愿普天下的人都廣泛的盡力奉行三教的精神!儒者認(rèn)真履行儒教,釋者認(rèn)真履行釋教,道者認(rèn)真履行道教,同心協(xié)力,一起引人向善,不要互相詆毀,大家都能和平共處,那真是天下人民的幸福!

  問:僧人不耕不織,怎么能受供養(yǎng)?他們只能耗費衣食罷了,對人還有什么利益呢?

  答:世界上不耕而食的人太多了,難道只有僧人?假使這些人不出家,他們就不吃不穿了嗎?就能保證他們的衣食一定出自他們自己耕織嗎?何況在俗的人,一身之外,還有妻子、兒女、仆人,所花費的數(shù)倍于本人,難道能象僧人那樣一瓢一缽,四海為家嗎?哪些頭戴貂狐之皮,身穿錦繡龍紋,口吃山珍海味的人,是不是不勞而獲呢?這些人是僧人,還是俗人?那些俗家人,為了愛妾的打扮,不惜花費大量珍珠美玉;為了到歌舞游戲場尋歡作樂,動輒使用玉帶金冠;甚至沉迷于賭博場里,通宵達(dá)旦都不休息;或者交結(jié)一些狐群狗黨,大吃大喝。這種游手好閑之徒,車載斗量也計算不清。為什么不去減少這些社會的渣滓,反而說僧人不勞而獲呢?難道這些丑惡卑劣之人,就應(yīng)該錦衣玉食嗎?而那些明心見性之士,反而不容許他們粗衣淡飯嗎?持這種想法的人,足見他們黨同伐異,氣量太小了!

  問:古時候的百姓只有幾類,今天的百姓就有多類了。生產(chǎn)糧食的還是農(nóng)民一家,但吃糧食的就分為多家了;生產(chǎn)器具的還是工人一家,但使用器具的就有多家了。這樣下去,怎么不會貧困而出現(xiàn)盜賊呢?

  答:吃糧的少,就會賣不出糧食而傷農(nóng);使用的少,就會賣不出用具而傷工。農(nóng)民要得到利益,正是依賴吃糧的多;工人要得到利益,正是依賴使用的多。試問,吃糧使用的人,是白手來拿呢,還是出錢來買呢?如果是白手來拿,那么吃糧使用的人,就確實怕他們太多了;如果是出錢來買,那就只怕他們太少了。一個富商大老板,每天只賣出千金的貨物,如果他的父母妻子從門縫中看見了,就會傷心痛哭。以上的問題,是不知世務(wù)的迂儒之見,不足掛齒。

  濟(jì)急如濟(jì)涸轍之魚,救危如救密羅之雀

 。òl(fā)明)危急這兩個字,所包含的意思很廣,與前面“救人之難”二句意義相同。但前面是帝君自述經(jīng)歷,這里是帝君勸告世人。“如”字有兩個意思,一是直接指所救濟(jì)的事,二是盡心盡力救濟(jì)的心。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