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書譯文
安士全書譯文 原文:安士全書原文
印光大師重刻
《安士全書》序
淫殺二業(yè),乃一切眾生生死根本。最難斷者惟淫,最易犯者唯殺。二者之中,淫則稍知自愛者,猶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凈,了無絲毫蒂芥者,唯斷惑證真之阿羅漢,方能之耳!余則愛染習氣,雖有厚簿不同,要皆纏綿固結于心識之中,從劫至劫,莫能解脫。殺則世皆視為固然,以我之強,陵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只顧一時適口,誰信歷劫酬償?《楞嚴經》云:“以人食羊,羊死為人,人死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類,死死生生,互來相噉,惡業(yè)俱生,窮未來際。”古德云:“欲得天下無兵劫,除非眾生不食肉。”又云:“欲知世間刀兵劫,須聽屠門半夜聲。”既有其因,必招其果。不思則已,思之大可畏也!,
淫和殺二種惡業(yè)①,是一切眾生生生死死輪回在六道②的根本原因。最難斷除的是淫,最容易犯的是殺。在這兩種惡業(yè)之中,只要稍微懂得自愛的人,淫業(yè)還能控制不犯。但是,想要心里徹底清凈,沒有一絲一毫的欲念,只有斷惑證真③的阿羅漢④能夠做到!其他人雖然貪愛污染習氣有深淺不同,但都因習氣糾纏熏染意識,故無量劫⑤來得不到解脫。殺業(yè)則世上認為本來就是這樣,憑借自己的強大,侵犯弱者,用眾生的肉,滿足自己的口腹,只顧一時的快活,誰相信無量劫以來改頭換面互相酬報?《楞嚴經》說:“因為人吃羊,所以羊死為人,人死為羊,互相吞吃,以至于十種生命⑥都是這樣,生生死死,互相吞殺,報應無窮,惡業(yè)惡習與生俱來,窮盡未來,永無休止。”古時候的大德說:“如果想要知道世上戰(zhàn)爭的原因,那就請去聽聽屠宰場里半夜里的叫聲。”既然造了殺生的因,必然要得被殺的果。不去考慮就不知道,一去深思才知道殺生實在可怕。
注:①眾生一切善惡思想行為,都叫做業(yè)。好的思想行為叫做善業(yè),壞的思想行為叫做惡業(yè)。
、谥柑、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苁撬氖シń纾暵、緣覺、菩薩、佛)中聲聞乘的最高果位,有三義:一、殺賊、殺盡煩惱之賊;二、無生、解脫生死不受后有;三、應供,應受天上人間的供養(yǎng)。
、蓁笳Z“劫簸”的簡稱,譯為大時或時分,指通常年月日不能計算的極長時間。
⑤指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
安士先生,恭稟佛敕,特重哀愍,因著《欲;乜瘛芬越湟度f善先資》以戒殺,征引事實,詳示因果,切企舉世之人,同懷乾父坤、母民胞物與之真心,永斷傷風亂倫,以強陵弱之惡念。又欲同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因將《文昌帝君陰騭文》詳加注釋,俾日用云為,居心行事,大而治國安民,小而一言一念,咸備法戒,悉存龜鑒。由茲古圣先賢之主敬慎獨,正心誠意,不至徒存空談而已。如上三種,文詞理致,莫不冠古超今,翼經輔治。因其以奇才妙悟,取佛祖圣賢之心法,而以雅俗同觀筆墨發(fā)揮之故也。雖然,已能戒淫戒殺,諸惡莫作,眾獸奉行,若不了生脫死,安能保其生生世世,不失操持?則恒生善道,廣修;,不墮惡趣,彼此酬償者,有幾人哉?而下生脫死豈易言乎?唯力修定慧,斷惑證真者,方能究竟自由。余則縱令尊為天帝,上而至于非非想天,福壽八萬大劫,皆屬被善惡業(yè)力之所縛著,隨善惡業(yè)力之所輪轉耳!因是特依如來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之法,薈萃凈土經論要義,輯為一書、名曰《西歸直指》。若能一閱是書,諦信不疑,生信發(fā)愿,求生西方,無論根機之利鈍,罪業(yè)之輕重,與夫工夫之淺深,但能信愿真切,持佛名號,無不臨命終時,蒙佛慈力,接引往生。既往生已,則超凡入圣,了生脫死,悟自心于當念,證覺道于將來。其義理利益,唯證方知,固非筆舌所能形容也。此系已信愿,感佛慈悲,感應道交,獲斯巨益,校仗自力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其難易奚啻天地懸隔而已!
周安士先生,恭敬稟承佛力加持,特別垂跡東土,哀愍眾生,就寫了《欲;乜瘛芬粫鴣碚f明戒淫的道理,寫了《萬善先資》一書來說明戒殺的道理。旁證博引,事實確鑿,詳細他說明了因果報應的道理,殷切希望全世界的人都滿懷著乾父坤母①、民胞物與②的大慈悲心,永遠斷除傷風敗俗,擾亂倫理,憑借強大欺負弱小的惡習。他又想要所有的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就把《文昌帝君陰騭文》詳加注釋,使我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人,怎么存心做事,大到治國安民,小到一言一念,都有一定的尺度,都有借鑒。因此就使古圣先賢所說的主敬③慎獨④、正心⑤誠意⑥就再不是空談了。以上三種書,文詞理義,都是冠古超今,補益群經,輔佐治國。因為他憑自己的天才和妙悟的智慧,繼承了佛祖圣賢的心法,并且用雅俗共享的筆墨把文理奧義發(fā)揮得淋漓盡致。雖然已經能夠戒淫戒殺,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但是,如果不能了脫生死,擺脫輪回,怎么能夠保證他生生世世有道德、氣節(jié)?那么要保證永遠生于善道⑦,廣修;,不墮落惡道⑧,互相報償的,又有多少人呢?了脫生死難道是那么容易的嗎?只有勤修定慧⑨,斷惑證真的人,才能擺脫輪回,徹底自由。其他的即使地位高到天帝⑩,再上推到非非想天⑾,福壽享受人萬大劫,都屬于被善惡業(yè)力⑿所束縛者,隨善惡業(yè)力而輪回!因此,安士先生特依靠佛力加持,帶業(yè)往生凈土的方法,匯集凈土經論要義,編輯成為一
本書,叫做《西歸直指》。如果能夠閱讀這本書。仔細思考,堅信不疑,生出充足的信心,發(fā)出度生的大愿,求生西方凈上,那么無論他底子是好是壞,罪業(yè)是輕是重,工夫是深是淺,只要能夠信心愿力真切,持佛名號,沒有不在臨命終的時候,依靠佛力加持,接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既然往生凈土了,那么就超凡入圣,了脫生死,永不輪回了,就能在當下一念悟出自性,在不久的將來就成佛得道。這其中的含義、道理和好處,只有證道才會知道,本來就不是筆墨和口說所能形容的。這是已經相信發(fā)愿,承佛慈悲之力加被,感應道交⒀,才獲得了這么巨大的利益,比靠自力斷惑證真,了脫生死,其中難易何只有天地之隔呢?
注:①《易》說卦:“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天地是眾生之父母,萬物從天地生,相互之間是平等的,好象都是兄弟姊妹一樣。
、诿駷橥,物為同輩,應博愛一切人與物。宋·張載《張橫渠集》一、西銘:“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③主張恭敬、端肅!兑住防ぃ“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論語》子路:“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
、茉讵毺帟r能謹慎不茍。《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⑥出自《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意思是要德化天下先從治國做起,要治好國,先從整理家庭孝悌之道做起,要整治家庭,就要先從自身做起,要搞好自身,就先要正心,不走彎路,要正心,就先要誠意,降私欲,不著一物。要想誠意,就要認識宇宙的本來面目,而字宙的真相在于以慈悲之心推及萬物,周遍法界而無所不窮也。
⑦指天、人、阿修羅。
⑧指地獄、餓鬼、畜生。
、嶂禪定與智慧,即三學(戒定慧)中的二學。收攝散亂的心意為定,觀察照了一切事理為慧。
⑩忉利天的帝王。
、戏窍敕欠窍胩斓暮喎Q,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中最高的一層天。
、袠I(yè)的力量。善業(yè)有生樂果的力量,惡業(yè)有生惡果的力量。 。
、驯娚信c如來(佛)之應互相交流。
現今外洋各國,大戰(zhàn)數年,我國始因意見不同,竟南北相攻,加以數年以來,水風旱潦,地震土匪,瘟疫等災,頻迭見告。統(tǒng)計中外所傷亡者,不下萬萬。痛心疾首,慘不忍聞!不慧濫廁僧倫,未證道果,徒存?zhèn)乐模翢o濟人之力。有同鄉(xiāng)芹浦劉在霄先生,清介之士也,世德相承,篤信佛法。今夏來山見訪,談及近來中外情景,慼然曰:“有何妙法,能為救護?”余曰:“此是苦果,果必有因。若欲救苦須令斷因,因斷則果無從生矣。故經云:‘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遂將《安士全書》示之,企其刊板廣傳,普令見聞,同登覺岸。先生不勝歡喜,即令其甥趙步云,出資七百元,祈余代任刊事。憶昔戊申,曾勸李天桂刊板于蜀,彼即祈余作序,后以因緣不縣,事竟未行。今蒙劉公毅然贊成,殆非小緣。
現在世界各國大戰(zhàn)多年,我國南北兩方因意見不同互相攻擊,而且多年以來,水災風災旱災,地震上匪,瘟疫等災難,一個接一個,遍布各地。統(tǒng)計中外所傷亡的人,不會少于萬萬。痛心疾首,慘不忍聞!弟子不才,濫竽充數,混在出家人中間,沒有證得道果,僅有為世界之苦而存悲哀之心,沒有一點救人的力量。有位同鄉(xiāng)是芹浦的劉在霄先生,是個清高耿直的君子,繼承先輩的德業(yè),虔誠地信仰佛法。今夏來山訪我,談到近來中外情景,悲痛他說:“有什么好的辦法,能夠救濟?”我說:“這是苦果,有果一定會有前因。如果想要救苦,必須斷除惡
因,惡因一斷,那么苦果再也無法生起來了。因此經上說:‘菩薩害怕造惡因,眾生則只害怕惡果’。”說完我就把《安士全書》送給他看,希望他刊版印刷廣為流通,使大家都能見能聞,一起走向解脫的道路。劉先生非常歡喜,馬上就叫他的外甥趙步云,出資七百元印刷流通,請我代為作序,制版刊印;貞浳焐昴觊g,我曾勸李天桂在四川刊版流通,他也請我作序,后來因為因緣①不具足,事情竟沒有實行,F在承蒙劉公毅然贊成,這真是非常殊勝的因緣。
注:①因是指主要的原因,如種子。緣是指次要的助緣,如水土陽光等等。由此因緣和合,便生出谷米來。 竊以《袁了凡四訓》為改過遷善之嘉言,“俞凈意一記”,為至誠格天之懿行。其發(fā)揮事理,操持工夫,最為嚴厲純篤,精詳曲盡。因附刊于《陰騭文廣義》下卷之后。《蓮池戒殺放生文》為滅殘忍魔軍慈悲之帥,《省庵不凈觀等頌》為滅貪欲魔軍之凈行猛將,《省庵勸發(fā)菩提心文》為沈淪苦海眾生之普度慈航,爰附于三種法門之后,譬如添花錦上,置燈鏡旁,光華燦爛,悅人心目。果善讀之,則不忠不恕之念,忽爾冰消,自利利他之心,油然云起,從茲步步入勝,漸入漸深,不知不覺,即凡情而成圣智矣,庶可了生脫死,永出輪回,面禮彌陀,親豪授記。我個人認為《袁了凡四訓》是改過向善的嘉言,愈凈意的凈心事跡,是至誠感天的德行。
他們寫自己的體會,出自肺腑,不僅把意思和道理充分表達出來,事理①圓融,而且在實際操持中有根深的工夫,要求最為嚴格純熟,精到詳細,委曲盡致。因此就附印在《陰騭文廣義》下卷之后。還有《蓮池戒殺放生文》是消滅殘忍魔軍的慈悲主帥,《省庵不凈觀等頌》是消滅貪欲魔軍的凈行猛將,《省庵勸發(fā)菩提心文》為沉沒在苦海眾生作普度慈航,于是就附在三種法門之后,好象錦上添花,放燈于鏡旁,光輝燦爛,悅人心目。真正好好地讀一讀,那么不忠不恕的念頭,好象冰遇到火一樣馬上消失了,自利利他的心,油然生起來,從此步步進入勝境,漸人漸深,不知不覺就凡情消失而最高智慧開發(fā)了,這樣很快就可以了脫生死,出離輪回,往生凈土,頂禮彌陀,親蒙授記,最后成佛。
注:①因緣所生有為法叫做事,不生不滅無為法叫做理。世間森羅萬象叫做事,真如的理體叫做理。
謹為閱此書者賀曰:久沈業(yè)海,忽遇慈航。遵行忠恕,歸命覺皇。信真愿切,執(zhí)謝情亡。感應道交,覷無雖光。余詳戍申序中,茲不復贅。
民國七年歲次戊午六月十九日 古莘釋印光謹述
敬為讀這本書的人祝賀:長久以來沉沒在受業(yè)力牽引的苦海之中,忽然遇到了慈悲救渡的舟航。遵照實行忠恕之道,歸依頂禮最高的真理,走向涅槃①。信心真誠,愿望切實,一切執(zhí)著②斷絕,一切欲念消亡。我們的虔誠感通佛的加持③,親見彌陀佛無量光。其他的詳細寫成戊午年的序中,這里不再重復。
民國七年歲次戊午六月十九日 陜西合陽人釋印光④敬述
注:①譯為圓寂,圓滿一切智德,寂滅一切惑業(yè)。又譯災度,滅見思塵沙無明三種惑,度分段交易兩種生死。又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趫猿只蚬虉(zhí)。
、垓\祈禱懺悔則佛力加附于信者。佛日之影,現眾生心水,叫做加;信者心水,能感佛日,叫做持!華嚴經》上說:“佛所加持無有邊。”
、苡」獯髱煟1861一1940),蓮宗十三祖租,名圣量,別號常慚愧憎。俗姓趙,名紹伊。陜西合陽人(周文王妃太女以是有宰之大,故址在合陽縣東南,
故印光大師以古莘代合陽).二十一歲出家于終南山蓮花洞寺,次年受具足戒,遍參南北叢林、歸心凈土宗。以后隱居終南入念佛三昧,又去普陀山閉關,朝夕念佛,深入大藏,幾達三十年。徐蔚如、高鶴年二居士得遇,取其文,刊行于《佛學叢報》,名聲大震。度生緣熟,龍?zhí)焱瞥觯霌P凈土。以后又到蘇州報國寺閉關,初不見客,四方信眾,歸往日多,才延客開示。民國二十六年,避戰(zhàn)亂于靈巖山寺。雖德行聞名四方,仍粗衣淡飯,灑掃洗滌。開示四眾,不論等級,不厭其煩,至誠懇切,出自肺腑。遇有不檢者,雖顯貴仍直言相勸,胸無城府。創(chuàng)辦過南京念佛放生道場、佛教慈幼院、上海弘化社。流通法典這四、五百萬冊,著有《印光法師文抄》。民國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曉雞乍鳴,住世緣息,喚水盥漱,預知時至,蜘跌端坐說:“念佛見佛,決定生西。”說完大聲念佛。沒有鄉(xiāng)久,又說:“蒙阿彌陀佛接引,我去了!”世壽八十,僧臘六十。百日荼毗,檢得五色合利珠百鄉(xiāng)顆,精圓瑩澈,光芒四射。又有大小舍利花及血舍利,共一千余粒。特別珍貴是頂骨裂成五瓣蓮花,齒全不休,三十二顆,為世希有。臨終了然無礙,瑞相紛繁,足見大師是菩薩化身也!
- 上一篇:印光法師文鈔嘉言錄之九【甲】
- 下一篇:安士全書白話解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印光大師:念佛發(fā)光屬于魔境
- 印光大師:居士是什么意思?居家修道之士
- 印光大師:教人念佛則往生品位很高
- 印光大師:家長應該如何教導孩子?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印光大師:念佛人靜坐時也必須念佛
- 印光大師:念佛不能懇切的原因是什么?
- 印光大師: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超出因果之外
- 印光大師:如何祭祖?祭祖用素
- 印光大師:念佛法門只要具足信愿持佛名號就可以仗佛慈力
- 印光大師:生病時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起一念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印光大師:文殊菩薩證一真法道,超十地圣德
- 印光大師:禮拜佛菩薩時心中默念或開口稱念都可以
- 印光大師:念佛人要能依照凈土三經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 印光大師:每天的功課都應當回向法界眾生
- 印光大師:大丈夫除了有生活計劃,更應該有往生計劃
- 印光大師:富貴使人迷惑,有權力還不變初心的能有幾人?
- 印光大師:每日功課都應回向法界眾生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經》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法師:關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做到的三大精進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經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淺釋
- 靜波法師:突破就會升華而解脫 否則即被束縛和困擾
- 仁清法師:什么是誹謗正法?
- 靜波法師:皈依三寶減輕業(yè)障
- 正凈法師:禮佛發(fā)愿懺悔文
- 仁清法師:怎樣念佛號才得力?
- 本源法師:學佛次第很重要 必須注重聞思修!
- 廣超法師:怎樣理解“涅槃寂靜”?
- 慧廣法師:怎樣才能讓自己的事業(yè)蒸蒸日上?善緣不斷?
- 覺真法師:不是犧牲也非放棄,給與是一種生命力
- 杜一心:為什么達摩禪法在北朝受到明顯排擠?
- 白云禪師: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宗性法師: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廣欽和尚: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師/慶裕:做真實的自己
- 慈莊法師: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覺真法師: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覺真法師: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覺真法師: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覺真法師: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慧廣法師:錯了怎么辦?
- 崇慈法師: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廣法師: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本源法師: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靜波法師:先告訴為什么要做這件事,別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濟群法師:弘揚佛法是每個佛弟子的責任
- 清凈法師:供奉韋馱菩薩和伽藍菩薩消除障緣
- 仁禪法師:五種適合絕大多數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印光大師]心凈就能往生凈土
- [烏龍茶]漳平水仙是什么茶,怎么制作出來的?
- [禪宗五家]萬松行秀是怎樣使曹洞宗宗風大振的?
- [哲理故事]忍耐記心間,煩惱不沾邊
- [宗門故事]是法平等,惟政禪師的慈悲
- [佛與人生]追著別人的幸福跑,你永遠不會幸福
- [佛學常識]法相宗緣何而來
- [其他漢傳法師]眾生的自性又叫佛性,具備不缺不少的了了常知
- [普洱茶]普洱茶的名字是怎么來的?普洱茶名的來歷
- [禪宗典藏]《指月錄》是怎樣一部禪門經典?
- [佛經故事]世上沒有單獨存在的東西
- [哲理故事]常釋懷,做人何必太較真
- [佛與人生]不要用別人的過錯來懲罰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六相
- [其他漢傳法師]一計漂亮常知歌
- [紅茶]古樹紅茶的功效、作用與工藝
- [禪宗五家]臨濟宗在元代保持著怎樣的規(guī)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