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處

  前言

  第一、觀身不凈

  第二、觀受是苦

  第三、觀心無常

  第四、觀法無我

  前言

  釋迦牟尼佛為了救濟眾生而示現(xiàn)人間。

  世間宗教有些是有組織性、有教育性的,例如天主教、基督教、佛教……等,然而,在這些有組織的宗教中,教育內(nèi)涵最豐富的,莫過于佛教。佛教的團體與組織非常殊勝,其教團最顯著的特色是--僧團龐大,弟子杰出。如大迦葉、舍利弗、目犍連、阿難陀……等,都是當時印度社會代表性的人物。大約有千余人常隨佛陀到處說法、弘揚教義,而且每位弟子都依自己的本性特質(zhì),接受佛陀應(yīng)機普被的教育。

  佛陀是一位大覺者,成佛之后,應(yīng)機應(yīng)緣--也就是應(yīng)機施教、應(yīng)緣施法,因應(yīng)每個人的根機而施予教育;所以每一位佛弟子,都能領(lǐng)受并且身體力行,從而再教化他人。因此,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可以說是教團組織最龐大,且人才濟濟的宗教。

  佛陀教團最初成立之地是鹿野苑,鹿野苑是佛陀第一次說法度眾的地方,所以此地是三寶具足的發(fā)祥地。慈濟功德會會歌開頭第一句:“慈濟發(fā)祥地,禮拜靜思堂”,所以慈濟功德會的發(fā)祥地就是在臺灣省花蓮縣的靜思精舍。

  “三寶”即佛寶、法寶、僧寶。

  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佛教徒,佛教徒又可稱為“三寶弟子”,因為我們所皈依的是佛、法、僧三寶。何謂“寶”?凡是稀奇珍貴者皆稱為寶。釋迦牟尼自成佛至今,已將近二千六百年,在此漫長的時間里,人間沒有再出現(xiàn)第二尊佛,因此,“佛”即是寶。佛陀是一位大覺者,除了能“自覺”之外,更能“覺他”;世尊不只是自己透徹了解宇宙的其理、物理與眾生的心理、生理,更以這些其理教育他人,使后世的弟子能源源不斷地接受佛陀的教育,一直到今日仍然綿延不絕。所以,佛陀是一位曠世的大圣者,是超越世間凡夫智慧的大圣者。

  我們信仰佛法、身為佛的弟子,應(yīng)該將佛陀圣化,切莫將佛陀神化;因為佛陀是一位圣人,并不是神。佛陀--是人,只是他的智慧超越一般人,他的毅力與勇氣更是超越常人;我們學(xué)佛也一樣可以成佛,只是我們的意志不堅強,毅力與自信心也比較差,如果我們能與佛一樣有信心、有毅力、有堅強的勇氣,也可以成圣成佛。

  我們既然身為佛弟子,就不能迷信,要有智慧的信仰。所謂“信”,就是以佛陀的其理來抉擇自己的心理觀念,對外無所求,而自身有所付出。每一個人都有佛性,都有非常豐富的潛能,所以要不斷地發(fā)揮自我的功能、付出自己的力量,此即是佛陀的教育。我們不應(yīng)該祈求佛陀給予我們什么,也不應(yīng)該向眾生求取什么,因為“求”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只有付出才是其正快樂之源!

  這些都是佛陀對我們的教育,唯有在佛教的教育中開啟智慧,才能夠解除困惑,且因為不斷地付出而得到無限的快樂。

  總之,我們佛弟子不可將佛神化,將佛當作神來祈求;我們要將佛當作圣人--一位超越人間,透徹其實智慧的大教育者,以做為我們學(xué)習的物件與榜樣,這才是其正踏實的人生,也是佛法內(nèi)涵的豐富教育。

  人應(yīng)該追求的是確實存在的事物,兩不是虛幻縹緲的假相;佛教的意義在于求真求實,此即是佛教的價值觀。

  佛弟子,要學(xué)佛的大慈悲心,深入佛法具足智慧;學(xué)僧人的清凈懿行,早晨做早課,下午做晚課。課誦時皆要“三皈依”--皈依佛法僧三寶:

  自皈依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fā)無上心!

  自皈依法,當愿眾生,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當愿眾生,統(tǒng)理大眾,一切無礙!

  “自皈依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發(fā)無上心!”--皈依后,要體解大道,與佛一樣拓展智慧、啟開心性,追求宇宙的真理,接受佛陀的教育,了解三理四相:

  宇宙有成、住、壞、空四相

  心理有生、住、異、滅四相

  人身有生、老、病、死四相

  大地萬物、宇宙物質(zhì),都在演說“成、住、壞、空”四種道理。花蓮的太魯閣、長春祠,天然峽谷景色壯觀,山崖峭壁奇絕美麗,不僅是臺灣的風景名勝,更是世界聞名的觀光勝地。然而昨天發(fā)生山崩(民國七十六年七月六日),長春祠的廟宇全被山上落石擊毀掩埋,有三名游客不幸被壓死,受傷的人亦不少。像這種突發(fā)的災(zāi)變,就稱為世間無常,也就是“成、住、壞、空”的道理。

  宇宙有物理四相,兩人的生理則有“生、老、病、死”四相。有誰來引人間能夠常住不滅呢?人生壽命長短不一,若能夠透徹四相之理,對于生、死就不會感到惶恐不安,也不會覺得煩惱憂慮。

  每一個人都會生病,即使是醫(yī)生也會生病,而且病一來連自己都無可奈何。例如,一位外科權(quán)威、教授級的醫(yī)生,在手術(shù)臺邊為病患進行手術(shù)時,突然腦溢血,至今尚未康復(fù);他雖然專門研究有關(guān)腦神經(jīng)方面的病癥,但是自己一旦病發(fā)也無可奈何。也有耳鼻喉科的權(quán)威,自己卻罹患鼻咽癌,他平時很能安慰病患,一旦自己真的罹患癌癥,精神也變得萎靡不振,消極頹喪。

  許多學(xué)者雖對病理有相當?shù)难芯颗c了解,但對自己的心理卻沒有任何準備。而宗教家不但能了解病理,還能夠透徹自他的心理。人、我的心理也是一樣有四相“生、住、異、滅”,世間所有的物質(zhì)與生命,沒有常住不滅的,若能夠有這種長期的心理準備,則無論發(fā)生任何事情,我們都會覺得很平常,因而能淡然處之。我們應(yīng)該提起勇氣,勇敢面對無常的生與死、順與逆、樂與苦,因為這些事實隨時都會來臨,不管人愿意或不愿意、歡迎或不歡迎!盁⿶馈蓖搅钊硕热杖缒,日子過得更慢、更苦,若能歡喜接受就會過得更坦然、更自在,我們何不好好來接受人間的事實呢?

  總之,佛教所要追求的就是宇宙間的大道真理,而“皈依佛”最主要的是要體解大道。所謂體解大道,即是教我們要親身體會,深入教法去研究、了解;若等到發(fā)生事故時才臨時抱佛腳,那是沒有用的。因此,皈依佛之后就要下定決心體解大道。

  體解佛法,了悟大道后,必須發(fā)無上心--即是發(fā)大心。大心就是展開心胸,容納一切眾生。佛教中有“四弘誓愿”,教我們發(fā)四種大愿:

  眾生無邊誓愿度,

  煩惱無盡誓愿斷,

  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

  佛道無上誓愿成。

  我們學(xué)佛就是希望學(xué)有所得時,回饋社會,度化一切眾土,這就是“眾生無邊誓愿度”--發(fā)愿度化普天下無量無盡的眾生。例如學(xué)生在讀書求學(xué)時,立下心愿將來當老師,把自己所學(xué)都教給學(xué)生。一個人若能夠如此發(fā)大心、立大志,則將來教導(dǎo)出來的學(xué)生必然無數(shù)無盡,“桃李滿天下”!

  學(xué)佛也是如此,只要我們用心追求佛法無上的真理,其正身體力行去體會,不逃避人生的坎坷,面對現(xiàn)實的考驗,就能夠?qū)W以致用,教育眾生。

  我從來不祈求佛陀讓我事事如意,我只求增加我的勇氣、增加我的信心與毅力。我認為,人生要經(jīng)歷許多坎坷才能具足毅力;就好像一個已經(jīng)失去電力的電池,一定要再補充電力才能夠發(fā)揮功能一樣。

  想解開社會人間的“心結(jié)”,必須自己先經(jīng)歷這些煩惱、憂慮,才能真正體會到其中來龍去脈,而后再將親身體驗到的心得告訴大家。所以,學(xué)佛一定要身體力行,體驗無量無數(shù)的煩惱。

  慈濟醫(yī)院的興建,就是因為我本身也多病,能夠體會病痛之苦,所以發(fā)愿建院,以解決眾生的病苦。我常常生病,病痛隨時隨地都會發(fā)作,在慈濟醫(yī)院尚未落成時,每當我一生病,總有一種措手不及的感覺,即使是牙痛時,醫(yī)生也不敢開止痛藥,怕我心臟承受不了。每次病情穩(wěn)定下來,不再作痛時,我總是認為沒事了,不必看醫(yī)生了。

  像我這樣心絞痛的毛病發(fā)作時,臨時找不到醫(yī)師,病痛過后就覺得沒什么大礙的人,可能不少,所以我想:“人的生命非常寶貴,我應(yīng)該以一己的生命換取一座醫(yī)療設(shè)備周全的醫(yī)院,使東部地區(qū)的民眾就近得到救治,即使是掛急診的病危患者,無論日夜都可以馬上獲得醫(yī)治!边@就是因為我感受到病苦,所以情愿奉獻身命、盡形壽、付出時間來奔走,從事籌建醫(yī)院的工作。

  我一向不求自己平安無病,只希望多受折磨,如此才能深刻體會到人生的苦處是什么?然后再將接受病痛折磨的心得告訴大家。我們的身體如有病,就不要再在心理上加重心病,如果有心理與生理的雙重病癥,那就是苦上加苦,的確非常痛苦了!這是我過來人的體驗--要放開心胸,歡喜接受現(xiàn)實的考驗。

  總之,我將所有的病苦、困難、煩惱,都當作是人生的“再充電”,是一種最好的教育。我的一天即是日記簿上的一頁,每天所遇到人事或煩惱,就是這頁紙上的文章;我每日在這些人事中學(xué)習,這段人生便這般熬了過來。

  學(xué)佛就是這樣,分分秒秒,每一天、每一年面對人生,都要抱著一份“我是在學(xué)習,我是在磨練”的心情;即使生病或煩惱,坎坷或阻礙,都是對自己的磨練。假如能抱持這種心態(tài)面對人生,就可以快快樂樂地過日子。這就是建立自己的信心、毅力、勇氣,向著佛陀圣者的境域,不斷地精進、不斷地學(xué)習。

  佛教徒應(yīng)該要多多體會佛法,體解人道。我們?nèi)粘?a href="/remen/shengh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生活中所接觸的人、事、地、物,無一不是佛法,這些都是佛學(xué),都是讓我們學(xué)習的。所以,我們要“自皈依佛,當愿眾土,體解大道,發(fā)無上心!”

  我們都是佛的弟子,也就是皈依三寶的弟子;既入佛門,就必須學(xué)佛--學(xué)佛發(fā)人心,即發(fā)大菩提心菩提即是“覺”,因為我們要覺悟,所以要學(xué)佛。

  所謂學(xué)佛,并非學(xué)羅漢,也不是學(xué)聲聞,而是真正的學(xué)佛。什么是羅漢呢?只為求自我解脫修行的,就稱為羅漢;我們要學(xué)佛救世,不是學(xué)羅漢自了。

  什么是聲聞呢?所謂聲聞,就是佛在世時,聽佛說法而悟道的人,F(xiàn)在有很多人學(xué)佛只認為:“我要找時間多去聽經(jīng),多聞佛法!蹦抢镉蟹◣熤v經(jīng)就到那里去聽;聽了許多的經(jīng),究竟那位法師的話能深入其心、永遠留在腦海呢?這些人只知道“聽經(jīng)就是功德”而已,對于人生真理,則未必能真正體會。

  你們?nèi)ヂ牻?jīng)助道場,不知是否有助于自己心中的道場?如果只是去跟人家湊熱鬧,并沒有充實心田中的法味,這樣到底對自己有什么益處呢?我們是要學(xué)佛,不是要學(xué)聲聞。請諸位多多用心思量,希望大眾發(fā)無上心,真正體會佛陀的本懷與佛教的真理,然后徹徹底底地發(fā)大心,如此才是其正學(xué)佛的弟子。

  “自皈依法,當愿眾生,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

  每天課誦,除了皈依佛,“體解大道,發(fā)無上心”之外,還要皈依法,“深入經(jīng)藏”,使我們的“智慧增長”,如海一樣廣大遼闊、淵博精深。

  有人可能懷疑:“要深入經(jīng)藏就是要多聽經(jīng),不聽經(jīng),如何能深入經(jīng)藏?”諸位!所謂深入經(jīng)藏,就是多多體會佛陀的教法,若是能真正體會佛陀的教法,則“一理通、萬理徹”;能探索到佛教的真理大綱,自然就可以深入經(jīng)藏了。佛陀的教法從印度傳到中國后,歷代累世不斷地將梵文翻譯成中文佛典,至今流傳下來的有三藏十二部經(jīng),若只在文字上做研究,那就不對了,應(yīng)該從佛陀的本懷去深刻體會,以深廣心去了解、體悟佛法的大綱。

  佛陀說法的大綱不離“四諦六度”,四諦法的苦、集、滅、道,說盡了世間的真相、哲理。對于小乘根機的人,佛以眾生多苦來分析,教導(dǎo)他們看開人生,去除煩惱而得正道;對于中等根機的人,佛也是一樣以四諦法的道理來引導(dǎo)他們;甚至對那些向大乘菩薩道業(yè)精進的人,佛也是教以四諦六度行法,讓他們了徹人生的真理,堅定心中的正念,而能在菩薩道上不斷地精進。所以四諦法對修學(xué)佛道者有三根普被的助益。

  “三十七道品”是佛法的最基本教材,證嚴在靜思精舍與弟子共修時,曾以現(xiàn)實生活的事例,用最淺顯的口語字眼,為大家講說其精義。先是錄成錄音帶流傳,嗣后慈濟功德會的委員與會員們,以說法淺顯易懂,藉小事例說明大道理,親切易解,有助于初入佛道者,建議整理成文,出版問世。這就是“三十七道品講義”印行的因緣,敬祈教內(nèi)大德不吝指教。

  三十七道品講義--四念處

  學(xué)佛是有法門的,佛法并非多么深奧艱澀,但需要我們身體力行,好好地體會正法。佛陀的教法是以三十七助道品來做為我們修行的基礎(chǔ),這三十七種道法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經(jīng)藏、體解大道。

  我們既然是三寶弟子,身心皈依,除了皈依佛,體解大道、發(fā)無上心之外,還要進一步深入經(jīng)藏,智慧如海。我們?nèi)裟荏w會到佛陀教法的綱領(lǐng),就可以深入經(jīng)藏。

  我們既然要學(xué)佛,就要時時自我警惕,心存正念、行為端正,也就是“顧念”自己身、心的行為與觀點,對自我有一份認識與了解,若不認識自我,如何能認識身外萬物的道理呢?所以我們必須先認識自己的生理與心理,而“四念處”的內(nèi)容,就是生理與心理,諸位要好好地體會。所謂“認識”即是“了解”,要如何了解呢?就是要集中精神,專一心思來“觀察”分析自我及認識自我。以下將“四念處”臚列于后:

  第一、觀身不凈

  我們必須要有一份正確的觀念人的身軀實在沒有什么值得跟人計較的。世間大部分的人都是為了“我”而產(chǎn)生計較的心理!拔摇笔鞘裁茨?有身軀才有我,若沒有這個身軀,就不必為了“我”而生煩惱。但人人都以此身為中心、為出發(fā)點,處處都要與人計較。所以佛陀教我們看開一切,教我們好好用心,專一精神去分析這個“身軀”。

  現(xiàn)代社會的垃圾問題非常嚴重,每一個家庭都有這個隱憂,因為目前的家庭住宅大都在高樓大廈里,有的甚至高達二、三十層樓,這些住戶的用水都是從地下室抽水上去的;有時電力不足、水壓大低,就無法將水輸送上樓,而造成缺水現(xiàn)象。我想,一個家庭若停水,不出一天的時間就會令人受不了,為什么呢?因為沒有水可以沖洗啊!要沖洗什么?相信大家都了解。

  九孔常流不凈物

  水懺文中有一段話:“九孔常流不凈物”,除了五官七孔之外,還有便溺糞屎等排泄物,有那一種東西是干凈的呢?痰液從口中吐出;不如意時眼淚、鼻涕俱下;耳內(nèi)積有耳垢;鼻中常有鼻垢……;人身有那一種是干凈的東西呢?

  又如在醫(yī)院里,有那一個房間是干凈的?盡管大家都夸贊慈濟醫(yī)院非常清潔,而且清潔人員也打掃得很勤快,但是病患還是會不斷地排泄體內(nèi)的穢物。有一次我在醫(yī)院看到一個年僅十一歲的孩子,他被一位委員自蘇澳送到慈濟醫(yī)院來開刀。原來他自出生以來,雙腳的腳板畸型,正常人的腳底都可以踩在地面上,但是這個孩子的腳板卻不能著地。他的父母都是小工人,育有三、四個孩子,而他們?nèi)匀灰獙⑦@個天生雙腳畸型的孩子醫(yī)治好。父母愛子之心都是平等的,那一個父母會忽視他的任何一個子女呢?即使是家庭經(jīng)濟困難,他們還是想盡辦法送這小孩去開刀治療,希望醫(yī)院幫他整型后,能和其他子女一樣正常行走。

  因此,他出生不久父母即送他去做整型手術(shù)。不幸的是,自從開刀之后,孩子雙腳的傷口不曾復(fù)原,不斷地流膿、流血,至今已十一歲了。醫(yī)生說,孩子的雙腳脹滿了膿與血,現(xiàn)在既然送來慈院,醫(yī)生們一定盡量想辨法醫(yī)治好,使他能正常健康地站起來;但是不得已的話,很可能必須鋸掉雙腳。當然我們不希望這小孩失去雙腳,盡管他的家庭經(jīng)濟非常貧困,我們?nèi)詫⑷娜Φ鼐戎?設(shè)法使他站起來,健康地走出去,將來靠自己的力量發(fā)揮功能,為社會服務(wù)。

  人生就是如此,甚至有的大開刀之后,必須從腹內(nèi)接引一條導(dǎo)管用以排出穢物,所流出的東西,惡臭難聞;像這些不凈之物,都是自體內(nèi)排出來的。諸位皆是健康人,但是你們以為健康人的身軀就很干凈嗎?其實不然。例如大熱天,早上每涸人上殿拜佛早課,做完早課已經(jīng)滿身是汗,等到工作一整天后,晚上一定要洗浴以清潔污垢;所以健康人的身軀也是不凈的。

  再說,除了有病痛身不由己的人,因不能清潔身軀而骯臟污穢之外,人到了一息不來時,塵歸塵、土歸土,身軀在幾個鐘頭之后就開始發(fā)出一股臭味,尤其是在酷熱的天氣,很快就會浮腫、臭爛。所以我們究竟為了這個身軀在計較什么呢?人們?yōu)榱松碥|的愛與欲,不知造了多少業(yè)啊!

  因此,我們應(yīng)該依照佛陀所指示的教法,時時刻刻觀身不凈世間一切丑陋的東西,無不是由身軀造作出來的。世間上所有的爭斗紛亂及種種的人我是非,那一樣不是從“我”的身軀所發(fā)起的呢?“身”可以作十善業(yè),也可以修行證果;“身”也能造十惡業(yè),也會墮落到三惡道中。這個“身軀”,常會使我們上天堂、下地獄,總之,所有的事物都是以此“不凈身”為中心。在這個人間社會,我們?nèi)裟軌蛳瓤雌谱约旱纳碥|,就會將此不凈物善加利用;若不能看破這個身軀,而將它視為寶物藏在保險箱里,那么,無論如何保護,它都不能發(fā)生作用。

  記得“慈院”尚未開幕之前,我為了籌建醫(yī)院,歷盡千辛萬苦,心懷無限憂愁與萬分煩惱,因為醫(yī)院自動土、開工后,龐大的建院經(jīng)費來源遙不可期。幸好有許多愛心善士了解我建院的宗旨,鼎力護持。有的人從自己的保險箱中拿出幾十年的金塊,有的人將祖?zhèn)鞯逆?zhèn)家寶及紀念物奉獻出來,并親手交給我;我雙手接過這些珍品后就對地說:“這些東西在你們家是如此寶貴,怎么會舍得捐出來呢?”

  他回答的是:“這些東西在我手上,只不過是讓保險箱增加累贅而已;我聽了師父講法后,已經(jīng)知道如何利用世間財物。這些稀奇珍品藏在我的身上是一種累贅,如果放在師父的手中,卻可以將金塊換成磚塊,以及無數(shù)的鋼筋水泥,用來從事救人的工作!

  磚頭當然不如金塊,但是,金塊放在保險箱中一點都不能發(fā)揮作用,而磚塊卻能建造出宏偉的醫(yī)院,成就有意義的事業(yè)。所以,我們?nèi)魧⒆约旱纳碥|當作金塊,則永遠都封閉在保險箱中,少有作用;若將它換為金子掛在身上,日夜出門都會提心吊膽,沒有一點安全感,這豈不是因為將身軀或物質(zhì)當作寶物而生煩惱呢?同樣的道理,我們?nèi)籼Wo自己的身軀,則任何事情都不敢去做。

  現(xiàn)在社會能夠如此繁榮,勞工界人士居功甚大。看看臺北市到處林立的高樓大廈,那一棟不是憑靠那些苦力與建筑工人,冒著生命危險,頂著大太陽,或是冒著嚴風寒雨,不怕險又不畏苦所蓋起來的呢?因為,有了這些勞工朋友,不怕生命危險、不惜身體受風吹日曬之苦,才能成就社會如此富裕的環(huán)境。

  今天我們能夠吃得飽、穿得暖,若沒有那些在田中汗流浹背、付出勞力播種及收割的農(nóng)夫,即使有千金萬兩在身,也無法生存下去。修行必須有農(nóng)夫的精神;想利益眾生,就必須有苦力的精神,將自己的身體奉獻給世間、社會,才能使生命得到有價值的利用。

  時間會耗損人的生命,人的身體有一口氣在時,只要地、水、火、風四大調(diào)合,就稱為健康。有健康的身體,就會有新陳代謝,稍多運動便汗流浹背,若用水沖洗干凈,再吹吹冷氣或電扇,馬上又覺得無比清爽潔凈;但是,干凈的身軀又能夠保持多久呢?世間所有污穢的東西,都是從人的身體排出來的,人的身軀“九孔常流不凈物”,健康的人都無法終日保持潔凈,何況是生病的人,根本對自己的身體不得自主,如何能自己清理?

  尤其是醫(yī)院中的病人,盡管每一個人都夸贊慈濟醫(yī)院的衛(wèi)生良好,而且每天早晨都有清潔公司的人員來打掃,但是若進去病房里看看,就會了解病人的情況。我有時候進入病房,就感覺有一股很難聞、今人惡心的氣味,但每當我一聞到這種氣味,就會馬上想到:要將心比心,假如我是這個患者的眷屬、或是患者本人時,對這種惡臭難聞的氣味能起厭煩之心嗎?而且那些醫(yī)生、護士及工作人員還得親手照料這些病患的身軀啊!

  我們?nèi)舫3W哉J身軀非常干凈,那就錯了!有朝一日,我們的身體也是一樣會敗壞;那我們何不善加利用今日健康的身軀,能付出生命的功能時就盡量多付出,使生命更有意義與價值!

  色身猶為載道器

  “身”,雖然污穢不凈,但是身體也是載道器。上天堂或下地獄的業(yè)因,都是由身體所造,有此身體才能行十善,能行十善則能上天堂;有此身體,才能修四諦法,修了四諦法之后,才能了斷“分段生死”;有此身體,才能行六度波羅蜜、修菩薩道,發(fā)大菩提心而斷“變異生死”。以上這些都是道,也是由于找們有此身體,才能夠修行解脫啊!所以,我們要善加利用身體,會利用的人就可得救,不會利用的人就會墮落。千匹了,可能還可以換得二千匹、三千匹錦緞,甚至是無價之寶!如此,我就可以成為大富翁了。我是因為這樣而哭的,哭我無知不識寶啊!

  轉(zhuǎn)污染為清凈

  佛陀講完這段故事,就跟弟子說:“你們知道嗎?我舉此譬喻就是要告訴大家,每一個人都和這位老者一樣,有一份豐富的智慧寶藏,但是我們卻將這寶貴的智慧用在無所事事上,只為了貪求五欲而不斷地空過時光。人生在世僅有短短的幾十年,大家卻這樣消磨時間、浪費生命,豈非可惜?”佛又說:“那位識寶的商人,一眼就識出這件物品的價值,反而是擁有這件東西的人,不知道自己手中寶物的價值,而不知加以珍惜。”

  與此同理,佛陀透徹宇宙的其理,并用佛法開示人們;佛陀開始講經(jīng)時,以華嚴經(jīng)來教導(dǎo)大眾,但由于眾人的愚癡與無知,所以佛陀必須再設(shè)二乘、三乘、四乘、五乘這些教法來觀機逗教。佛陀開示教法,就好像一位大善知識一樣,從一、二……至五,慢慢地引導(dǎo)我們,而我們卻不能體悟,還在那兒猶豫不決,消磨時光。我們的人生就這樣,無所事事地浪費掉了。而我們此時尚不知善用手中這個寶,換取更貴重的資生物品。

  眾生就是如此,所以,我們必須好好地觀照自身--人的身體雖然是不凈之物,但是我們有一份非常清凈的寶物,那就是隱藏在你我內(nèi)心中的明睿智慧。不要為了不凈之身,執(zhí)著于“我”而浪費時間,我們應(yīng)該將此身做為載道之器,因為修行也是要利用這個身軀啊!設(shè)若能好好利用色身、把握時間,就可以修得明睿的智慧。

  所以,“觀身不凈”意謂身是不凈之物,不可因為身軀而妨礙了我們的道業(yè)。而雖然身軀是如此骯臟污穢,但我們應(yīng)該轉(zhuǎn)污染為清凈,好好把握時間,善加利用以完成道業(yè)。

  第二、觀受是苦

  人生在世,處處可以聽到人們喊苦;若世間沒有苦,則永遠也不會有佛存在人間。佛陀就是因為世間有苦,所以才出現(xiàn)人間;他為了解救世間疾苦,才出家修行,而后成正覺,度化眾生。

  過去的人雖然知道人生是苦的,但是不知苦源何在?也說不出苦的各種名稱,更無法分析苦因。等到釋迦牟尼佛找到苦的源頭,并解開苦因后,他才以這份超越凡夫的智慧來向人間說法。

  受,有幾種呢?大約有三種,即苦、樂、中等三受;若細分則有五種,另加憂、喜二受。苦是一種感受,我們唯有親身處于苦的環(huán)境士感受,才能夠了解何謂苦?凡夫?qū)⑷缫庵路Q為樂,不如意事稱為苦,究竟世間有多少樂事呢?俗云:“世間不如意事十常八九!蔽覀円筮_成十件事,但是其正能圓滿如意的只有一、兩件而已;而這一、兩件事完成后,是否能滿足人的欲望呢?仍然無法滿足啊!

  人的欲望就像一個破桶一樣,將它注滿水放置一旁,仍然會流失掉,而且無論添多少水,過一段時間后,還是一樣會漏掉,永遠無法填滿;人的欲望也永遠有不得滿足的痛苦。雖然我們現(xiàn)在生活在物質(zhì)豐裕的社會里,但是一日之中至少有三次的苦那就是三餐之前的饑餓苦。例如早上吃飽飯后,到了中午將近十二點,即使你忙得忘了時間,不知不覺中仍會由于食物消化掉而感到饑餓,因為你的肚子已經(jīng)空了;中午再填刨鈑,到傍晚時肚子又開始唱空城計,仍需再補充食物。你們看看,一天之中,至少有三次令你覺得不足而有所求,有的人甚至不只三餐,還有五餐、六餐、點心,外加睡前的消夜。

  人的一生單為了填飽肚子就無法滿足,所以有一句話說:“世間的大海有漲滿之日,而人的鼻下橫卻無填滿之時!薄氨窍聶M”就是這張嘴巴啊!無論你填多少東西,也無法將其填滿。人再怎么吃,仍然只有這樣的身高體重,再吃多少東西,也是如此而已,但是這張嘴巴卻永遠都填不滿。

  浮生如夢可成真

  有形的物質(zhì)從口進入肚中都永遠不能填滿了,何況是無形的欲心呢?“欲”即希望,世人的希望無窮無盡,永遠無法到達滿足的程度。如一個女孩自呱呱墜地,到了讀書求學(xué)的階段,心中就開始描畫未來的藍圖,她心里可能會想:“我現(xiàn)在讀高中,將來要念大學(xué),那時候,我就要開始找朋友……”不斷地編織著少女的美夢。

  如果其如她所愿,找到了一位元理想的物件,他們就會開始共同計畫--“既然我遇到了白馬王子,而你也找到心目中的白雪公主,將來就可以建立一個非常美好的家庭……!碑斎,此時她又希望自己的先生從事什么行業(yè)、擁有什么地位,家庭住屋裝璜得美輪美奐、富麗堂皇。結(jié)婚之后,她便希望自己有幾個子女:“假如是女孩子,我要將她妝扮得像一位美麗的小公主;如果是男孩,我期待他能成為一個杰出的小王子。當他們到了入學(xué)年齡,我要為他們找間貴族學(xué)校,并且安排在智優(yōu)班級里,讓他們能接受最好的教師指導(dǎo)!比绱,朋友或鄰人問起他們子女就讀的學(xué)校時,做父母的就會因這所“貴族學(xué)!倍X得很有面子,無比榮耀。

  念完小學(xué)后,他們也是一樣費盡心思地要將子女送進“明星學(xué)!,由于現(xiàn)在的學(xué)生是分區(qū)入學(xué),所以他們不擇手段,以夫婦分居為理由,將戶籍分隔兩地。只為了使子女就讀“明星學(xué)!,不惜一切地辦理夫婦分居手續(xù)。等到國中三年級,他們又為子女緊張,擔心他是否能考上高中,因為要讓子女上大學(xué),不得不找一所好的高中。父母為了子女的高中聯(lián)考,受慮到席不暇暖、食不知味,雖然參加考試的是子女,其實考得最苦的卻是父母,被“烤”得心焦如焚,其是所謂的“考”者“烤”也。

  等到子女高中畢業(yè),父母又擔心他們的大學(xué)聯(lián)考。幾天前,電視新聞報導(dǎo)考場情形,在螢光幕上可以看到,考生在試場內(nèi)考試,父母親一個拿扇子、一個拿水壺,站在烈日下,等待為子女“服務(wù)”,甚至連祖父祖母都到場助陣、加油,一個考生就有三、四個陪考者。休息時間一到,母親就拿著扇子拼命扇風,手酸了就換祖母;父親提水壺提久了,就換祖父。你們想一想,這都是心存“希望”啊!希望自己的子女、子孫能夠金榜題名。而十幾萬的考生只錄取二、三萬人,那些考不上的人怎么辦呢?這是不是“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啊!

  苦樂憂欣總是幻

  人多數(shù)都有這份苦受,所謂“苦”就是求之不得而產(chǎn)生煩惱、憂怖。佛陀說:“眾生之苦就是從欲所生;因欲生憂,因憂生怖!庇捎谟杏詴鷳n愁,有憂愁就會起恐怖驚惶之心,怕“求不能得”。有錢時煩惱,深怕投資生意大大,遇到經(jīng)濟不景氣而損失錢財;沒錢時怕生活物資無著落,由于受愁煩惱就產(chǎn)生惶恐不自在的心態(tài),這種感“受”確實是苦啊!

  樂也是苦。你們是否曾經(jīng)聽說“樂極生悲”這句話呢?有一則新聞,報導(dǎo)新竹游泳地因毒氣外導(dǎo)致幾十人中毒的不幸。這種因娛樂而招致的苦果,就是“樂極生悲”。

  有的人是苦受,有的人是樂受、喜受、或受受,還有一種是不苦不樂的“中受”。因為心中本來就沒有很大的欲望,別人的煩惱看起來很可憐,但是那是他的事,與我無關(guān);有人中“大家樂”的獎金而興高烈,那也是他的事,與我無關(guān);反正都是別人的事情,所以我的感受是不苦也不樂,這就是“中受”!笆堋钡念悇e一共有五種:苦受、樂受、喜受、憂受及中受(不苦不樂受)。若大致分類則有苦受、樂受、中受,謂之“三受”。

  只要好好用心觀察,此身軀就是不凈之物,世間的人我是非,無不在于個人的感受之中,若能夠看得開,則不會有太痛苦的感受;若看不透,就會常常覺得痛苦難堪。

  王老師的眼鏡

  所有的喜怒哀樂都是我們心態(tài)的感受,而每一個人的感受并不一致,必須視個人的觀念而定。有的人常常有快樂的心情,雖然缺乏物質(zhì)生活,而且環(huán)境惡劣,卻能時時守志奉道,心胸平靜寬廣,對自己的人生常常感到心滿意足。像這種人即使欠缺物質(zhì)生活的享受,精神上仍能知足常樂。

  有一天晚上,我去看王老師和吳教授教導(dǎo)大家拉坯、制作陶瓷藝品,王老師將一團土拉坯制成花瓶,那塊土看起來非常不起眼,只是一團橢圓形的土而已,當他抱起這團土時,旁觀的人若是用心看,就會體會到這塊土有多么重,若是心不在焉的人,就覺得這只是一團不起眼的土而已,這也是種“感受”,個人的感受不同。

  王老師將這團土放置在轉(zhuǎn)盤上,開始進行拉坯,他渾身使勁,用力地拉、捏、壓,做得汗流浹背,滿頭大汁。當時你若在旁用心觀看,雖然使勁出力的人是王老師,但是那份感受是與工作的人付出同樣的力氣,說不定還出力的人是王老師,但是那份感受是與工作的人付出同樣的力氣,說不定還比他費更大的勁呢!這也是旁觀者的一種感受。若是不認其用心看的人,不會感覺到他是用了多少力氣,消耗多少體力與精神。

  繼續(xù)看他努力地工作著,今身汗涔涔,鼻梁上的眼鏡不斷滑下來,他就拜托旁人拿條橡皮筋幫他把眼鏡綁緊,固定起來。我見了此景,實在是十分感動。一個年輕人,戴這么一副普通的眼鏡,而且還用克難式的方法防止它松脫。若是平常的人,大多要求美觀、方便,一定要配戴最合適、舒服、美觀、大力的眼鏡。而他這一副眼鏡的兩邊架上,另外裝置了鉤環(huán),看起來似乎是長期為了準備眼鏡滑落時掛上橡皮筋的裝備、

  我于是問他:“王老師,你為什么不再配一副新的眼鏡呢?”他回答的話今我非常感動,他說:“可以用就好了啦!”這就是他有一份滿足的心態(tài),盡管他分分秒秒都必須戴著眼鏡,但是他卻不求舒適,認為可以用就好了,那種愛物惜物的心理,實在是非常難得!

  與無情同有受

  “生命”,不只是會活動的東西才具備,凡是一切物質(zhì)皆有命“物命”。同樣是一張紙,你們可能用一次就丟了,而我使用紙卻能使其壽命增加三、四倍,因為最初我用鉛筆書寫,然后用原子筆、紅筆,最后再以毛筆書寫,,一張紙能夠讓我重覆使用好幾次,這就是愛惜物命。

  我們在物質(zhì)的使用上,應(yīng)點滴愛惜,更要時時有滿足之心,人生在世,一切的物質(zhì)只是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上能便利,我們應(yīng)該對一切物質(zhì)心存感恩,如此,生活在人間就會處處感到心滿意足、時時覺得歡喜快樂。若是心不滿足,即使用金、銀等珍貴之物做成金碗、金筷、金杯、銀盤……,在日常生活上使用,也一樣會覺得不滿意。像這種不知足的人,他的人生就會不斷地痛苦啊!

  所以,佛陀教導(dǎo)我們,必須用心“觀受是苦”,心不知足的人,永遠會生活在痛苦之中,F(xiàn)在的人大多住在高樓大廈中,夏天有冷氣,冬天有暖氣,看起來似乎非常享受。我想,生活在里面的人,他們不一定很快樂。反而是鄉(xiāng)居的人,雖然住的是簡陋的茅屋,較涼爽之處只有門前的大樹下,但是我認為,在大樹下乘涼的人一定比在冷氣房里的人更快樂。所以說,心滿意足的人,即使是一草一木,無不是美景春光,亦覺得非?鞓窛M足;不知足的人,即使享受人間天堂中最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也有心靈空虛之苦。這即是佛陀所說的“觀受是苦”。

  第三、觀心無常

  心理有四相生、住、異、滅。

  “生”我們的心理有時生歡喜之念,有時起怨怒、仇恨之念,為什么心中會有這些念頭呢?因為我們面對各種不同外境的緣故。若面對一位我所喜歡的人,心中就會“生”起一份愛念。愛是苦啊!世間有多少人為了愛而受盡苦的折磨,造成終身的遺憾呢?尤其是男女之愛,很多人因為不能獲得對方的愛,而造了殺業(yè),不只是一對一的由愛生恨,甚至許多的滅門血案,都是由于這男女之間的愛恨而引起的。

  死者已了,而活著的人,卻是苦不堪言啊!誰無父母、兄弟姊妹,自己的子女或兄弟姊妹為了一個人而造成人生的悲劇,實在是今他們痛苦難堪。所以說,人為了一份自私的感情,會造成終身的遺憾,更會連累到愛他的親人--受痛苦之煎熬。一個愛念尚且落得如此凄慘的下場,而仇恨、怨怒,更是會造成重大的煎熬。這些悲劇都起于一念之間,所以稱為“生”--心念之所生。

  “住”--即是心念時時執(zhí)著于心中,不能解開。例如,心里恨此人,一看到他就心生厭煩;即使分隔兩地,還是記恨他,并且不斷地發(fā)誓要報復(fù)。記得有一則報上的新聞?wù)f,二十幾年前,一個學(xué)生被老師打了一耳光,懷恨在心二十多年,如今他找到機會報仇,便拿刀殺死這個老師。這份仇恨的“念”放在心中二十多年,無法解開,就是“住”--心念執(zhí)著。

  “異”--即變遷轉(zhuǎn)移。人對于仇恨能夠永遠記在心里,對于恩情卻無法長記不忘,F(xiàn)在這個人對他恩重如山,但是他的感受卻是很短暫的,只在此時此刻會說:“你對我這么好,將來我一定會報答你……”等到環(huán)境變遷,事業(yè)發(fā)達時,過去對他有恩的人,現(xiàn)在有求于他,他卻忘恩負義,完全變心了。

  所以說,人的愛念,不是變質(zhì)就是遷移了。如同愛一個人,有時候會由愛生恨,毀滅了許多人,這稱為愛的變遷--本來是愛念卻變成恨意。有的人接受別人的恩惠,卻很快就忘記,反恩為仇,這稱為異--變異。世俗人常用一句話來形容說:“十餐米糕飯,一餐吃稀鈑”,即使以前享用了許多豐富的美味佳肴,卻全部都忘得一干二凈,只記得他今天讓我吃了一終剩下的稀飯,而憤恨難消。這就是“異”,變異的凡夫心,反恩為仇。

  “滅”--完全消滅殆盡。有的人可以將別人的恩情一筆勾消,全部忘記,最初受惠時還發(fā)誓說要報答恩情,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他卻忘得一干二凈,這就是善念滅除。

  以上是心理的四相生、住、異、滅。

  第四、觀法無我

  我們除了要了解心理的四相之外,還要透徹字宙萬物的道理,所以必須“觀法無我”。世間上有那些東西是“我”所擁有的?又那一樣?xùn)|西永遠是“我的”呢?人有一口氣存在時,就有占有心,“這個人是我的什么人,這間房子是我所有的,這些田地、財產(chǎn)、地位、名銜……都是我的!

  萬古金城一廢墟

  等到“我”這口氣斷了以后,這個“我”,是否還能擁有這些房屋、財產(chǎn)、土地,甚至包恬自己的身軀……呢?這時候連“身軀”都不是自己的了!因為一個死了的身軀,家人不會永遠將他留在家里,更不可能繼續(xù)愛他,甚至很快就被埋掉或燒棹這個“身軀”根本不再屬于“我”,那些親朋好友也不再是“我”所擁有的了!

  這些房子、家圉,是我辛辛苦苦、費了多少心血賺錢,好不容易才建立起來的,房子富麗堂皇如同皇宮,而田園建設(shè)得又多又大又寬廣;但是一旦一口氣不再來的時候,這些房子和田產(chǎn)能帶得走嗎?有些子女為了孝敬父母,感謝父母為他們建立美好的家園,于是燒一間大紙屋讓父母往生后居住。燒了這間紙屋,難道父母帶得走嗎?陰間若是其的有房屋可居住,那么在陽間的人是否應(yīng)該查查陰間的都市計畫,看看這間房子會不會造成違章建筑?否則臨時燒了這么一間紙屋,要安置在何處是好呢?該不是要讓父母扛在身上到處走吧?

  其實,靈魂一脫離軀殼時,任何物質(zhì)都不需要了,因為靈魂脫殼時,其所到之處,根本不需要任何物質(zhì)依存寄托。所以說,世間一切的物質(zhì),究竟那一項是我們的呢?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啊!”這就是“觀法無我”。

  世間一切物質(zhì)是四大假合所成的,過去我曾經(jīng)分析物理的分離法,世間的物質(zhì)是由種種的因緣與物理和合而成的,若將“地、水、火、風”四大分離,則究竟那一種東西能真正存在呢?當我翻閱介紹世界風物的書籍時,總有一種感慨那些世界聞名的建筑物,在西元幾千年前多么雄偉威嚴,但是如今都成了一堆廢墟。世間有那一樣?xùn)|西能夠久留于人間呢?

  前面提過“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胺ā笔鞘篱g一切有形與無形的道理,有形就是色,無形就是聲、香、味、法等。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因接受外界的六塵--色、聲、香、味、觸、法,而產(chǎn)生見、聞、吃、嘗、覺、知等分別作用,稱之為“六識”。例如我坐在這里,你們在對面就可以用眼睛看到我的“人”,此即是“色”--有形體的物質(zhì)。與“色”相對的是“見識”,眼睛接觸外物會產(chǎn)生“視”的作用,即是“識”。眼睛亦稱為“眼官”,在佛教中的名稱是“眼根”,醫(yī)學(xué)上則稱為“視神經(jīng)”!吧笔怯行误w的物質(zhì),“識”則是感覺神經(jīng)所產(chǎn)生的感覺作用。

  我們有幾種感覺神經(jīng)呢?有六種。例如眼根的視神經(jīng)能分辨一切動靜事物。而舌根的神經(jīng)可以嘗出味道。舌根也是有形體的物質(zhì),舌神經(jīng)接受外物而分辨出味道,就是“識”。現(xiàn)在是夏天,大家最愛吃的是冰涼飲食,這此食物皆是由舌根神經(jīng)去體味,才產(chǎn)生冷、熱、甜、酸、堿……的感覺,這都是“舌識”。

  總而言之,有形體的東西稱為“色”塵,無形體而能分別外物的則稱為“識”,亦即是神經(jīng)的感受、感官的知覺、或是心靈的意識。所以我坐在這里,你們用眼睛看我,是因為你們的視神經(jīng)將我的“人”收入眼底,然后在大腦里發(fā)生分辨的作用,這就是“眼識”。有形色的物質(zhì)對己稱為“根”,如眼根等;對外稱為“色”,物體無形色但可感覺其存在的,稱為“識”。這就是“色”與“識”的分別。

  又如我現(xiàn)在在此講話,你們可以用耳朵聽到聲音,但是卻不能用眼睛看到它的形色,有聲音而無形影,所以聲音是一種“無色”的法。

  總而言之,有形、無形、有色、無色,字宙間所有的萬事萬物,沒有一樣不包含于這個“法”之中。

  眾生皆為“法”所困

  眾生都在諸“法”中執(zhí)著,所以佛陀舉一個守門奴隸的故事來譬喻:

  佛陀教誡,常守根門,莫看六塵,守無明驢,著于愛索。而諸比丘,不奉佛教,貪求利養(yǎng),詐現(xiàn)清白,靜處而坐,一吟意流馳,食看五欲,為聲香味之所惑劄,無明復(fù)一心,愛索纏縛。正念、覺意、道品、財寶,悉皆散失。

  佛陀舉例說:有一位富有的人,他的家中藏了許多珍奇財寶。有一天他想離家外出,便雇請一個奴工幫他看家,出門前再三地交代他說:“我要出門了,家中有許多寶物,我希望你好好地看門。”但是這個主人知道此人天性愚鈍,說一是一,不知應(yīng)變,于是再更進一步仔細地囑咐說:“要守住這個門,家中財物才不會遺失;除了屋內(nèi)的寶物之外,還有屋外的一只驢也必須看好。”

  這個傭人聽完此話,就慎重其事,忠實地看守這個門,以及屋外的這只驢。正好隔壁鄰居有人在慶祝喜事,請歌伎舞團來助興,傭人一聽到歌聲就知道有歌舞表演,便開始蠢蠢欲動、不由自主地想去湊湊熱鬧、欣賞表演。但是他必須盡忠職守,看好家門、驢子,其是進退兩難,不知該怎么辦?于是他絞盡腦汁,想了一個方法:“我把門好好的綁緊,并且將繩索的另一端綁在驢身上,然后牽著驢到那里去看歌舞表演。如此,驢子和繩索都不會遺失,而門也被繩子綁住,一定非常安全。”

  他自以為這樣做是很聰明的,于是牽著驢子高高興興地去看人家唱歌跳舞,結(jié)果樂而忘返,忘記了繩索另一端的門究竟如何。等到主人回家時,看見家門被人打開,而守門傭人也不知跑到那里去了,只見一條繩索掉在地上。于是他沿著繩索一路尋找,終于找到守門人和那只驢子。

  這個主人就叫他回家,對他說:“我叫你守門,為什么你跑去那里呢?”傭人回答:“我按照你所說的話去做啊!你看,門依然還在,繩索也沒有斷掉,而驢子還被我牽著,我那里做錯嘛?”這個主人就說:“我叫你看門是希望屋內(nèi)的東西不要遺失,你雖然幫我緊綁住這個門,繩索、驢子也是安然無恙,但是門已經(jīng)被人打開,里面的財寶也被拿光了!”

  六根六塵蔽真心

  這個故事就像前面的經(jīng)文內(nèi)容一樣,佛陀示現(xiàn)人間,就是要教誡我們好好守住“根門”。“根”即我方才所說的,人的身體有六根,包括“眼、耳、鼻、舌、身、意”六根門!伴T”即是我們的意識,眼睛視物、舌頭嘗味、耳朵聽聲、身體感觸外界環(huán)境……,有種種與根門相對的外境,就是因為根緣外境,所叫難免擾亂了我們的意念,而修行就是要守住六根門,不使意念一直緣著外境而動。

  佛陀就是要教我們守根門,因此說“莫著六塵”,所謂六塵即“色、聲、香、味、觸、法”。我們的眼“根”所按觸的是“色”,外界的顏色何者較美?我所愛的環(huán)境是如何?……這些都稱為“色”,除了我們身體的感官是有形的東西之外,外界的物質(zhì)也是一樣,所以佛陀叫我們“莫著六塵”。

  有的人喜愛聽音樂,整天泡在音樂廳里,這就是耳根看于外界的聲塵,有的人愛喝酒,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那就是因為他的舌根貪著于酒的味塵;有的人貪圖身體的享受,厭惡勞苦,為了此身著于享受,所以在外造出種種污染的塵境?傊,外界事物會引誘人的意志,分散了人的心念,都稱為“塵”。

  莫使無明驢亂意

  佛陀又叫我們要“守無明驢”,這個驢就好像人的心猿意馬一樣。驢可負載重物,可載很多的寶物,也可以載許多臟物。有如我們的意識一樣,心向正道的人,此身就可作為載道器;心失去良性、迷失了道理的人,此身就會造作惡業(yè)。所叫我們要好好地守住心意。這里的無明是指人的亂心,偏向罪惡及心猿意馬的妄念。

  “看于愛索”,愛是情愛或愛欲,即污染貪著的愛,同樣是愛心,卻有兩種形態(tài):一種是染著的愛,一種是清凈的愛大慈大悲無染著的愛,它的愛非常透徹且清凈無色;而我們凡夫的愛,都是有色彩的染著,就像一條繩索一樣兩頭系著。佛陀與菩薩都是覺悟的有情,他們的情與愛普遍于大地,而凡夫之愛只是一對一,像一條繩索系縛著對方。因此佛陀叫我們好好看守住這條愛索,莫將這條愛索牽綁在無明的根門上;否則就像那位傭人守門一樣,將繩索的一端系在無明驢的身上,另一端綁在寶藏的門上,其實這寶藏之門已經(jīng)被人打開了,寶物被偷而繩索還牽系在“無明驢”的身上。

  所以,凡夫就像那個守門奴一樣,只看守驢子身上的繩子,卻不知寶藏之門是在繩子的另外一端,還一直將這只驢牽在身邊呢!這就是我們凡夫,偏于這份無明而忽視了那份寶藏。

  磨磚焉能作明鏡

  以下又接著說:“而諸比丘,不奉佛教,貪求利養(yǎng),詐現(xiàn)清白,靜處而坐,心意流馳,貪著五欲,為聲香味之所惑亂,無明覆心,愛索纏縛!边@一段文明顯地說,既然要學(xué)佛,就要尊奉佛陀的教誡,但是很多人卻不肯善加奉守佛的教法。

  我們既是要“學(xué)佛”,那就一定要奉教,要得一善而拳拳服膺,好好守持佛陀的教法?v然一個人發(fā)心出家,若不能好好地體會佛法、守持佛的教誡,則必會貪求利養(yǎng)。能奉持佛教的人,必然知道世間一切萬物萬法,終究歸于“空”,就因為人不能體會佛陀的教法,所以才會貪求利養(yǎng)。

  凡夫還沒出家時,不斷地貪求情愛欲念,一旦看透情愛而出家,若不能斷除煩惱,則出家之后所貪求的就是利養(yǎng),這都是沒有透徹了悟佛法的人。所以佛陀說:“不奉佛教戒法的比丘,雖然不貪求情愛之欲,卻貪求利養(yǎng)。”

  有的人剛出家時,乍看之下令人覺得他已顯現(xiàn)出清白的形相,并認為他的心已經(jīng)清凈,看開一切而出家。他出家后,口口聲聲說要修行,于是常常找靜處打坐參禪,但是他的形貌雖在參禪,內(nèi)心卻流馳不定。記得我過去曾說一則故事:

  有一位參學(xué)者到一個禪師的門下去求法,禪師問他欲求何法?他回答說,想?yún)⒍U了脫生死。

  這位祖師就說:“好!我倒要看看你如何參?”

  隔天,這個祖師就坐在門口,拿一塊磚頭拼命磨,這個行腳僧一見此景,就趕快問祖師:“和尚為何在此磨磚呢?”祖師回道:“我欲磨磚做鏡。”參學(xué)者大惑不解地問:“磚如何磨成鏡呢?磚越磨越損,根本不能做成鏡子!”祖師卻答說:“既然磨磚不能成鏡,那你坐禪難道就會成佛嗎?”

  這個行腳僧恍然大悟地說:“對呀!學(xué)佛不是只學(xué)禪而已,學(xué)佛應(yīng)該學(xué)佛心啊!”

  參禪若是一味地追求名聞利養(yǎng),那有什么用呢?所以說“靜處而坐,心意流馳”就是貪著五欲,只想爭一個名氣,讓人夸贊他的禪功精深!其實,這不是正確的方法。

  自家寶藏善珍攝

  “貪著五欲,為聲香味之所惑亂,無明覆心,愛索纏縛!蔽逵瓷、聲、香、味、觸、法等,貪求五欲者,易被這些色聲香味惑亂心念,因此稱為“無明覆心”!盁o明”是不明白道理。我們的心本來像一面鏡子,但是被染污的色彩染著,所以不能照見外界清凈的景物,這就是“無明覆心”。

  “愛索纏縛”,由于人被情愛的繩索纏繞,所以無法脫離無明。佛與凡夫本來是平等的,我們不比佛缺了多少,佛亦不比我們增加多少;唯一不同的是,佛陀能脫離無明愛索的纏縛,而得逍遙自在,對大地萬物與眾生都具有一份平等的愛念。所以我們學(xué)佛最重要的是要學(xué)得“平常心”與“平等心”,一個人若有平常心,則無論遇到任何環(huán)境及挫折,都能夠安然自在,莊敬自強,把日常生活的一切變動視為很平常的事。

  若想對任何事皆以平常心處之,則必須先斷除私我的愛念,而佛陀就是已經(jīng)將私我的愛念斷除,有如解開無明繩索,不再受愛索纏縛一樣。這是因為佛陀有正念、覺意、道品等超然的智慧。而凡夫則是因為有愛的無明,所以正念、覺意、道品等財寶,全部都散失了;也就像那個守門的傭人一樣,只看守住驢子和繩子,卻沒有看守屋子,而使屋內(nèi)的寶物被人搬光。

  世間的凡夫大都如此,若能看得開,則萬法皆能透徹。學(xué)佛就是要去掉無明漏!奥奔催z漏沒有尊奉佛法而使其漏失。我們今天學(xué)佛就是要守好自己的慧性,才不會使這份寶藏漏失掉,請諸位多多在日常生活上用心,那怕是多么微細的事物,也要認其地觀察分析,這樣,才不會散失了自我的慧性。

  臺風轉(zhuǎn)向,宜哀矜而勿喜

  前面已提到四念處的“觀法無我”,“法”包括有形的法與無形的法;有形者為色,無形者為心,亦即“色法”與“心法”兩種法。

  “色”--凡是世界上我們能看得到的東西,都包括在色法中,它是由四大元素和合兩成的!八拇蟆奔吹、水、火、風;宇宙天地萬物,皆不離這四種元素。例如聚土所依止之處就是大地,沒有一個人能夠離開土地而生活,人必須立于土地上,房子必須蓋在大地上,而谷物也是種植在土地上?傊,人的食衣住行……,皆不能離開此“地大”。

  還有不能離開水。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缺少水份,設(shè)若四大調(diào)和,物質(zhì)充足,就容易忽視它的重要性,一旦遇到久旱不雨時,方始憂心水源不足。看看印度、伊索地亞,及非洲國家,皆因缺少水份,農(nóng)作物無法在土地上生長,結(jié)果有無數(shù)的人因此餓死。

  又如有一年賽洛瑪臺風接近臺灣時,我們都非常擔心它是否會帶來強風豪雨侵襲臺灣。但是剛從日本回來的杜院長卻說:“日本人一聽到賽洛瑪臺風的消息,都非常高興。因為他們一直期待此臺風能夠為日本帶來充沛的雨量,不過卻有聲無影,還是無法帶來一點水分!痹谂_灣,由于雨量充足,因此非常擔心它登陸,而日本因缺少水源,所以很期待這個臺風能帶來雨水,解決旱象。

  結(jié)果卻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這個臺風本來直撲花東、宜蘭等地區(qū),在距離陸地不遠的海面時,竟轉(zhuǎn)向韓國而去。第二天的新聞報導(dǎo)播報韓國風災(zāi)水患的消息,死亡人數(shù)高達七十多人,失蹤幾十人,而且有六千多災(zāi)民無家可歸。一場臺風帶來的強烈風雨,竟然使人間發(fā)生這么多的悲劇,眾生所居住的地方,不能缺乏適量的風與水,但是超過其量時,就會變成災(zāi)害了!

  四大調(diào)和,少病少惱

  “地大”如以人的身體來說,所有堅硬的物質(zhì)皆可稱為地,包括皮肉、筋、骨等,皆屬于“地大”。而血液、唾液、水分等都可稱為“水大”。人的水分及血液不能太少也不能過量,否則會不調(diào)和。人也不能欠缺“風大”,風即人的呼吸,人體必須靠呼吸使氧氣流通,促進回圈作用,以維持生命!盎鸫蟆奔礋崮,人的身體有一股暖氣,就表示生命的存在,設(shè)若失去了這股體溫,就是生命結(jié)束之時,分辨活人與死人,只要摸摸其體溫是冷是熱,就明顯易知了。

  以上(地、水、火、風)四大,人體雖不能缺少,但是也不能過量,過量了反而會生病。例如現(xiàn)在有許多人想減肥,因為大肥胖了也是一種毛病,所以要減肥,此即是地大不調(diào)和。有的人為了減肥,盡管每天吃得很少,但是卻瘦不了,而且造成營養(yǎng)不良,行走時更是暈頭轉(zhuǎn)向,站也站不穩(wěn)!如此,“地大”不但不能減少,還損壞了其他機能,造成許多病癥,這就是“地大”過量。

  “風大”亦不可缺少。人的呼吸若不順暢則會造成氣喘病,有的人更會形成心臟病。人的生命就是靠這口氣,呼吸若不順暢,一口氣不再來時,心臟就會停止跳動,而血液若無法輸送到腦部,就會造成腦死。人體的各項組織機能都是息息相關(guān)、血脈相連的;腦的組織細胞是靠心臟輸送上來的血來活動回圈,而心臟的搏動與呼吸系統(tǒng)有連帶關(guān)系,在一呼一吸、一進一出之間,心臟的動脈及靜脈便利用收縮及舒張作用,將血液輸送到全身;如果血管不堅韌、大脆弱而破裂,或是收張壓的速度不平均,血液不能順利地流到腦部,使腦細胞缺氧幾秒鐘,那就會導(dǎo)致“腦死”--即使呼吸恢復(fù)正常,但腦部已經(jīng)失去功能,不能與心臟配合,指揮全身的各部組織。所以呼吸對人體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呼吸咋用帶動血液的回圈,而腦細胞若有充足的氧,就可發(fā)揮功能,按受各種外境刺激,并指揮各部位做反應(yīng)動作……等等。

  因此“風大”絕對不能失調(diào),稍增或稍減都可能造成生命的危險。一個人若處在一間密閉室中,幾分鐘之后就會因缺乏空氣而死亡;若被悶住鼻子、堵住呼吸道、關(guān)在冰庫或空氣稀薄的櫥柜中,時間稍久亦會缺氧致死,因為這些空間的氧氣含量有限,一旦消耗完畢,生命也結(jié)束了。

  所以說,生命也必須依靠大地上的“風大”(空氣)來維持,人的鼻孔一呼一吸,將空氣吐納,出人於呼吸系統(tǒng)間,因此“風大”是人賴以維生的要素之一,一定要使其調(diào)順。呼吸大快或無力呼吸都會發(fā)生危險,必須順暢調(diào)私,不增亦不減。

  “水大”即人體中的血液,不能過量也不可大少,大多則會腦充血,大少則會貧血,使回圈不順利,血氣不通而致身體虛弱,所以“水大”不能增亦不能減。

  “火大”也是一樣,人的生命必須靠體內(nèi)的熱能(即卡路里)來維持,而宇宙間的能源可以充實人體的能源,這就稱為“火大”。

  宇宙間除了土地是眾生所賴以生存的要素之外,人、動物、植物……,等還須依靠大地中的水份才能生存。物質(zhì)也是一樣,都是四大假合兩成的,例如我們現(xiàn)在所學(xué)的“手拉坯”,要如何制成一件陶藝成品呢?必須將一堆干土加上適量的水分,然后攪拌均勺,再用手去揉,并且要有一定的方向和角度,使泥土扎扎實實地成為一個橄欖球形,然后安置在機器轉(zhuǎn)盤上,轉(zhuǎn)動開關(guān)運轉(zhuǎn)時,再開始壓拉、揉捏。

  除了泥土加水,再加上手的拉捏之力外,還必須靠熱能的風動,例如電力轉(zhuǎn)動機器輪盤,就是熱能的作用;除此之外,拉制好的成品還要用高溫烘烤。所以,要成就一件物品,不僅需要各種工具的輔助,還必須“四大”調(diào)和。而電源(火)本身也是要具足“四大”才能產(chǎn)生電力。所以,有許多無盡無量的四大,形成各式各樣的物質(zhì),用這些無數(shù)的物質(zhì),就可以成就我們?nèi)粘I畹挠闷贰?/p>

  以上這些就稱為“色法”,所有有形體的物質(zhì)皆屬于“色”,而這些物質(zhì),若每一樣都將其分離,則不能形成任何物品。例如手拉坯,缺少水就拉不起來了,因為土不加水就無法黏合、沒有韌性,所以不可有土而缺水,但是有土有水而缺熱能也不行。同理可知,有土有水有熱能而缺乏空氣也不能拉坯?傊,一切物質(zhì)若將四大分離,則什么東西都不能完成了。

  人也是一樣,必須四大調(diào)和,人若四大調(diào)和則少病少惱身體健康;宇宙若四大調(diào)和則風平浪靜,四季調(diào)和則人在天地之間,能過著安和樂利的生活。若四大不調(diào)和,就會造成不測的災(zāi)難,因此四大調(diào)和是非常重要的。

  善惡唯一心所造

  四大的調(diào)和與否,是受無形的法則所主宰的,這是什么法呢?是“心法”--人的心理。

  佛陀、孔子……等圣賢都有相同的說法。孔子說:“擇不處仁,焉得智?”一個人若不懂得選擇仁德淳厚的環(huán)境住居,必定是個沒有智慧的人,因為唯有居處在仁德淳厚的環(huán)境,才能安居樂業(yè),平和快樂。

  有人跟我說:“師父,我非常向往靜思精舍的生活,能在精舍理生活是我一生最大的期望!我看見大家雖然工作得非常辛苦,但是心中卻都很歡喜!边@就是心法,在精舍里的人,不論是義務(wù)性或職務(wù)所在,甚至是修行的人,都是抱持相同的心態(tài)與目標,都是以歡喜心而來的,所以能歡歡喜喜地工作,雖然很辛苦,但是心中卻很快樂。大家若能歡喜快樂,團體就會非常和睦。

  從一個小團體推廣到一個大團體也是一樣。佛陀說,世間會發(fā)生災(zāi)害、變動及破壞現(xiàn)象,都是眾生的心業(yè)所造,也就是眾生的共業(yè)。眾生若有較多的善念,就稱為“善業(yè)共聚”;眾生心中的善念若減弱,就會增加惡念,惡念一增加,社會作惡就多,“惡業(yè)共聚”,感引天災(zāi)禍亂,并且災(zāi)害叢生,這就是佛陀所謂的“眾生共業(yè)”。

  佛陀出現(xiàn)于世,就是為了要救濟世間,而救世必須先救心,也就是所謂的端正人心,使人心存善念。人心至善,則世界和祥。若能親近仁人善士,就會了解“善”之所以為美的感人之處。

  回去以后,趕快回來

  例如有一次,我實在深受王老師的感動。王老師隨著他的老師吳教授來這里教導(dǎo)我們學(xué)手拉坯,我相信他當初要來此地時,一定不了解我們這個團體的情形,只是因為師生之情而應(yīng)吳教授的邀約而來。他每天盡心盡力,辛勤地教導(dǎo)我們,在他要回去之前,來慈院向我辭行。當時,我與杜院長、王副院長正好在慈濟部,他前來跟我辭行說:“師父,我今天晚上要暫時回家一趟,我在這里拜別師父!蔽揖蛯λf:“回去以后,你要趕快再回來!”他聽了這句話之后就掉下眼淚、哭出聲音,在我面前頂禮三拜。

  當時,我被這一幕景象所感動,因為他的內(nèi)心已經(jīng)感受良深,很可能是幾天以來大家相處在一起,他已體會到精舍為什么要工作?如何生活?以及種種救資善業(yè)的推動情形。他要回去時,我叫他有空就趕快回來,他人概因為這句話觸動了心弦,悲心溢于肺腑而聲淚俱下,所以我看到他如此誠懇、如此感動的情景,心中有無比深刻的印象。

  人就是要互相多接觸了解,他來到我們這里,由于我們大家這份摯誠,使他深入了解并深受感動。

  怫陀來大間也是要教導(dǎo)眾生,使眾生能了解何者是“有色”的法,何者是“無色”的法。若能透徹“有色”及“無色”諸法,則心性自然會不由自主地超向善法,人人都善的話,這個世界不是非常美好嗎?昨天的那個景象,在場者都被王老師所感動了!雖然他不了解佛法,但是卻能體會到宗教家那份懇切的心態(tài)。

  真我大我,充盈法界

  杜院長曾跟我提起,他在日本見過一位基督徒醫(yī)生,每日為三百名患者看病,休息日還下鄉(xiāng)到各地去布道,將此生心力全部奉獻,為大眾服務(wù)。杜院長說,這就是宗教的力量啊!

  賢人、圣者、佛陀……出現(xiàn)在人間,無非就是要使我們了解世間法及體會眾生的心理需要。佛陀教我們要“觀法無我”,除了讓我們了解有色的物質(zhì)是四大元素所組成之外,還要我們透徹“四大假合”!拔摇辈]有什么,世間一切物質(zhì),即使是我最愛的東西,在我生命終了時,難道能帶走嗎?而我最愛的人,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能將我留住嗎?

  人的至親就是父母、夫妻、子女,到了生命最后一刻,不但這個身體沒有人能為你留住,連原有的這份感情也消逝得今人驚懼。究竟什么是其正的“我”呢?若能看透人生無“我”,只有“大我”,那么,就要將“小我”的生命與時間多付出,奉獻給“大地”的眾生。

  事實上,什么都不必留,只要你肯多付出,自然而然,你的精神就會萬古長存,永遠受到后世子孫的懷念。大家都會常常記起,某個時候,有某個人,為我們做了某些善事,造福眾生,利益世人……,那么,這就是人生真正的“我”——真我、大我。古今中外,有許多先賢圣哲到今天仍讓后人傳頌,就是如此。

  例如釋迦牟尼佛,兩千多年以來,他的精神還是永遠留存于世間,還有孔子、孟子、老子……這都是曾經(jīng)出現(xiàn)在世間的人,他們都值得人們的敬仰與學(xué)習。這就是留在世間的不朽精神——真我、大我。人最后究竟帶走些什么呢?“萬般帶不去,唯有業(yè)隨身”,唯有“業(yè)”由不得自己,每個人都會受自己的業(yè)所牽引。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