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經(jīng)
《華嚴經(jīng)》全名《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廣為所證之法,佛為能證之人,證得大方廣理之佛也,華嚴二字為喻此佛者。因位之萬行如華,以此華莊嚴果地,故曰華嚴。又佛果地之萬德如華,以此華莊嚴法身,故曰華嚴。華嚴經(jīng)是大乘佛教修學最..[詳情]
《華嚴六科-華嚴禪行法》第三集
華嚴禪行法之
《華嚴六科-華嚴禪行法》第三集
海云繼夢和上
我們今天在繼續(xù)跟各位來介紹禪行法的這個部分。我想,我們要告訴各位一個叫做核心問題,我們?nèi)A嚴禪行法他就兩個重點,一個就是置心一處。這個是你修定的一個根本法門,如何置心一處,這是一切禪修過程當中努力的地方。
但是還有一點你不要忘了,那就是所謂的疑情,你要提疑情,疑情是一切福德智慧的根本,假如按照華嚴經(jīng)的這種基本理論和架構來講,你置心一處訓練完成,能夠止住妄想,這個就是指你到達彌勒樓閣,就是第五十一參,成就的地方,要到善財童子到彌勒菩薩這邊來的時候,你就置心一處了,那個時候彈指頃,彌勒樓閣金華園就為你敞開,這一敞開,生命觀境就現(xiàn)前了。
那你那個生命觀境,是什么樣的生命觀境,這個就是關鍵了,那個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講的內(nèi)心世界,你的內(nèi)心世界如何,你要如何打開你的內(nèi)心世界?
其實各位每天都在打開,只是你那個內(nèi)心世界,叫做雜草叢生,虎狼豹彪,牛鬼蛇神,對立,混亂,復雜,晦澀不清,這個叫做五濁惡世,你今天所在的世界就是這樣的一個世界。
那我們透過禪修,要打開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他不是這個世界,他是另外一個世界,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那個世界是什么,那才是我們要去的世界,如何從我們這一個晦澀不明,混沌不清,五濁惡世的世界,轉移到那一個極樂清凈的世界,那我們把他取名叫做象限轉移,那要象限轉移,他的關鍵,他有一個關鍵,那么開關,你要去開他,誰都可以,那問題你找得到找不到那個開關。
那你就要透過置心一處,到達這個地方,你找到置心一處的要領,完成這一份工程,完成這一份手續(xù),叫做生命改造。
來到這里你要進去是什么樣的生命境界呢?那我告訴你,那就是另外一個工程,這個工程就是彌勒菩薩之后,所要進行的普賢菩薩的法門,這個普賢菩薩的法門是什么呢?
這是關鍵處啊,那就是十大愿王,十大愿王真正所修的就是疑情,你帶著疑情去就好,今天我們跟各位講,你就從這個地方帶疑情,禪,為什么那么迷人,在全世界,這個科技為主流的西方文化里,西方人為什么為禪而瘋狂,為什么?那西方人不是瘋人院嘛?科學那么發(fā)達,為什么那么喜歡禪?為什么?因為禪可以幫你打開內(nèi)心的世界。
禪是個自在的境界,你透過禪的方法,可以到達那個自在美好的境界里,要不然,你現(xiàn)在所打開的內(nèi)心世界都是對立,沖突,矛盾,恐懼,無奈,這是你眼前的狀況,你很想做好,可是你不知道怕什么,要怎么樣把那個怕給拿掉?
這是我們一再給各位講的,你到底在怕什么,你不知道,眼睛張開就怕,閉起來更怕,不爬出被窩也爬,爬出被窩更怕,那怎么辦?不開門出去也不行,開門出去更不行,那怎么辦?怎么辦?無奈,不去也不行,去了也被罵,不去那更被罵,光是坐在家里就想老板在那邊會怎么罵我,好無奈啊,要怎么辦呢?這個就是娑婆世界,我們要把娑婆世界的這些無奈,這些恐懼給除掉,要透過禪的方法。
那么,那個方法到底是什么,這個就是疑情了,禪為什么那么迷人,這個就是疑情了,你不要問人家,這個答案沒有的了,你自己去做了你才知道了,人家跟你講的都滿足你的知識,那只是欺騙你,那不能夠達到你的目標,那個迷人,你要被迷啊。
年輕人沒戀愛不知道,愛過始知情重,因為掉進去你粘在那邊,你怎么拉都拉不出來,你不要管他,讓他去黏住,你黏到哪一天失去粘性,他就掉下來,這個狀態(tài)就是這個樣子,你必須自己去走一趟,你才知道,禪這個東西必須你自己去經(jīng)驗,你不經(jīng)驗沒辦法,所以你要帶著這個疑情去走一遍。
打坐很好,打坐好嗎?你問人家,人家一定說打坐最好,可是你坐下去第一個鐘頭你就不妙了,不是不好了,兩只腳痛的要死,腰酸背痛,坐在那邊像烏龜要脫殼一樣,難過的要命,哪有什么好,他好在哪里?你必須要提這個疑情去走一遍,假如你只是很無知的坐在那里,頭這邊看看,那邊看看,終于一個鐘頭到了,那你什么感受也沒有,你帶著疑情進去,從最無知,最外行,三年以后,你一定有很大的進步。
記得,帶著疑情走每一步,從你第一步開始,你就要帶疑情,所以說禪很美,但怎么美?我看不出美啊。
小時候家鄉(xiāng)有個故事,哥哥跟妹妹年紀差二十歲,哥哥相親要結婚了,叫妹妹去偷看那個嫂嫂,到底長的漂亮不漂亮,那個妹妹七八歲,回來說好漂亮哦,好漂亮他就很高興,到了結婚那一天,從此他就不高興。
因為妹妹所謂的漂亮,跟他的漂亮差很遠,妹妹所謂漂亮就是他眼睛鼻子都有,跟他的洋娃娃眼睛掉了鼻子壞掉了不一樣,所以他看這個嫂嫂就是很美,可是他一看就不一樣,長的又矮又胖又黑,我不是說矮短肥不好了,他一看就不合他的標準,大概過了三十年,他的孫子出生以后,他才感到一點滿足說,這老婆還不錯。那你想想看,一個觀念要差三十年后才會醒過來,那還是世間的問題。
禪這個東西非常的抽象,他是心領神會的東西,那你必須帶著疑情去走,所以我們在這個時候就不叫做禪法,也不叫禪,我們叫禪行,禪在行,在你的內(nèi)心行,你知道嗎?
他是個方法沒有錯,而他在你的內(nèi)心里頭,像流水一樣慢慢慢慢一步一步往前走,這當中,一個空擋都不能有,當你這個功夫越是綿綿密密的時候,那你的成就就越快,而且越大,因為他都是你的內(nèi)心世界,內(nèi)心世界的那些東西,這一點是我們首先要跟各位談的。
第二個,這個內(nèi)心世界的凡人世界跟圣人世界有什么不同,那么昨天,我們跟各位談到這個地方,首先是你要懂得,向未知的領域邁進,但是我們都知道,我們很怕未知,你對于未知之所以喜歡,對于未來之所以會執(zhí)著,其實是你假設的,你根本就不知道,你只是假設,假設結婚以后會很幸福,是假設,可是你忘了,結了就昏了,你假設,當你假設結了以后會很痛苦啊,那有些人就只好當單身貴族,因為他是假設,這個東西不能用假設,內(nèi)心世界這條路要走的,不是假設的問題,是你必須去面對它的問題。
那么凡夫的內(nèi)心世界,他是都在已知的范圍里頭,他不可能走向未知,所以,凡夫強調的叫做經(jīng)驗主義,曾經(jīng)有過的經(jīng)驗他再做一遍,沒有走過的經(jīng)驗他不走,那么即使要走也是假設,假設什么?都是別人講的,爸爸講的,老師講的,報紙講的,電視講的,人家說,因為有這些,所以他就內(nèi)心有依靠,要記得,這個內(nèi)心的依靠,就是你生死輪回的根本。
我們修行,學佛,禪修,密法,凈土,不管哪個法門,他的目的就在這里,不要去找尋內(nèi)心的依靠,但是這句話在現(xiàn)實的社會里頭不能成立,因為現(xiàn)實的社會他所教你的就是內(nèi)心要有依靠。
盡管是學術家哲學家,他們要的也是一種依靠跟證據(jù),誰說,某人說,你去看每一本書,學者的論著里頭,他一定有很多注解,那些注解都是古人說的,古人說你聽懂嗎?古人說是騙人的,應該講實際一點應該是死人說的,都是那些死掉的人說的,他所有的出處都是指那些死人講的,他必須相信死人的話,他沒有辦法相信活人講得話。你要注意,當這種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時候,你就是走在生死輪回的范圍里,這個叫凡夫的世界。
所以你看凡夫的內(nèi)心世界是什么,我們跟各位講很簡單的,他只有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就是去記憶,記憶很多資料,然后去推理,達到他預期的目標,就是這三個,你去看看你內(nèi)心世界只有這三個因素,記憶是你的依靠,合理的推理也是你的依靠,達到你預期的目標也是你的依靠,這個叫有依,有依叫做有,三有,就是依你的欲望,依你的形象,依你的想象,這三有叫做三界,三有輪回,三界輪回,因為你會這樣子一再的循環(huán)。
那我們在修行在訓練你,就告訴你不要有,不要依,要能獨立,那你要怎么去獨立呢?那這個就是禪行的過程,做一個完全獨立的,那從佛教的立場來講,就是帶著覺性,帶著覺性有個好處,你可以依,也可以不依,這個是佛法的特色,佛法不是叫你絕對不依,但是你要知道這個我要依,非要依不可。
這個開車上高速公路,只能靠右邊走,這個就是依,你不能夠說我不依,那我就靠左邊走,那你就會看到,所有的車都違規(guī),只有你是朝正前方走,人家通通朝后方走,因為在這個時候我們有覺性我們知道,我們必須要依,因為你不依不行,這是世間法中的,可是,那一個你能夠覺知你在依的那一個覺知本身,就是智慧。
問題是,我們都無知,你都用大腦慣性,或者是一種好惡的選擇,那就不對,第一個不能慣性,慣性就是生死輪回,第二個不能用好惡選擇,好惡選擇不是覺知,覺知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我知道有這件事,那并不是我做這件事情就對,我們發(fā)現(xiàn)很多人有這種情況,我很知道我們要做這件事,你那樣做不對,那你是用好惡在做選擇,你才會有這樣做對,那樣做不對,你很清楚就好了,那我要這樣做就這樣做,那他這樣講,好了。那我依你,我是依你,對不對你負責,那我依你,這個時候不說對不對,我依你而已。
我們現(xiàn)在知道,最痛苦的是你的好惡做選擇以后,你無法依你,你無法依他,因為你要的是這個,你無法那個,這個就是你痛苦的地方,看起來很像在修行,其實根本就不是,口口聲聲說說是佛法,所要的都是你選擇的,當你要做的時候,你說這是我的福報,那我發(fā)心,你要做你就發(fā)心了,你不想做的時候,那你就隨緣了,所以你會發(fā)現(xiàn),當人家講隨緣了,差不多OK了,他就是不干了。
為什么?你用的都是佛教的術語,但其實是你內(nèi)心在做選擇,那這個不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不選擇的,所以華藏工程要各位去進行就在這里,你不要一直點頭,你根本就沒有參加華藏工程,有參加華藏工程,你內(nèi)心就會轉變,你世界就會轉變,關鍵就在這個地方,他就是讓你放下好惡對立的選擇,你很清楚,帶著覺知,帶著覺知,那么依靠,依他,他有意見,我聽你的,我清楚這個意見是你的,做,我做,我做了,將來人家會罵我,我很清楚,因為我是聽他的所以被罵,那你也不必把它公布,那也沒有意義,那是世間法中的,你要很清楚的,明白到這一點,這個就是學佛。
那個佛,覺知,我覺知我這樣做會出問題,那這樣就好了,出了問題是必然的,被K啊,被罵啊,被揍啊,這是我很清楚,那假如沒有呢,沒有是我福報,因為前輩子我沒造業(yè),所以這輩子我聽他的,撂下去,結果他不是陷阱,他只是兩寸水而已,所以我通過了。
這一點覺知在運作的時候,生命是非常燦爛的,你自己要去經(jīng)驗,所以禪本身是一種覺知的行為,學佛為什么跟禪扯在一起,禪修為什么跟學佛扯在一起,關鍵就在這個。
這個地方你會發(fā)現(xiàn),他的一個根本就是那個疑情一直在起作用,因為有疑情,你才有可能覺知,沒有疑情你不可能有覺知,而疑情不是疑神疑鬼,疑情也不是制造進展,疑情只是讓你環(huán)顧四周無有壓力,這樣而已。
各位想想看,你在像車站那樣人潮洶涌的地方跟人家約會過沒?這個例子我們常跟各位舉了,我記得讀書的時候,臺北車站人很多,臺北車站又那么大,人那么多怎么辦呢?臺北車站有四個字,臺那個字,那邊找來找去那是最慘的,最不好找人,那我們就在北那個字下面等,大家都到了,大家都是背靠著柱子都在等,等了一個鐘頭怎么還沒來,只是無聊,無聊要走出來抽個煙,哎呀,你到多久了,他也到一個鐘頭,你也到一個鐘頭,兩個人都一個向北看,一個向東看,都靠在那里,
為什么?因為都沒有疑情,反正我到了,人又很多走來走去,那我就盡量靠著那個柱子,我就守著那個柱子,他就會來找我,大家都想著他會來找我,所以大家都在那里等,這個為什么?這個就是一種慣性。
你會發(fā)現(xiàn)我們在慣性的時候,你沒有辦法發(fā)揮你的警覺力,甚至你周遭的事業(yè)也一樣,那么禪修的本身,他就是帶著疑情,這個覺性都一直起作用,但你會發(fā)現(xiàn),在等人最好的方法,也就是在那個地方你就站好,那么有一個動,動是要動給人家看,你在找我,因為我們約了,那你也會找我,那我呢,我稍微有點動,我也可以保持一個覺知,那你就會很輕松又不會緊張,不會失落,像這種情況,你如此帶著疑情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應該有壓力的,所以假如會產(chǎn)生壓力的話,那你的疑情應用是產(chǎn)生錯誤。
那么當我們這個疑情帶著,你不是要在哪里起作用,你疑情會有世俗的,有勝義地的,也就是佛法,我們追求生命止于至善的這一方面的,那么當這些疑情在起作用的時候,你會一直往上提升,但是你感覺不到,你在哪里最清楚呢?就是當你置心一處的時候,他才會發(fā)揮作用。
就像小孩子長大,小孩子在長大,小孩子自己根本就不知道,他在那個時候會知道呢?鞋子太小了,衣服太小了,那個時候,爸爸媽媽就會發(fā)現(xiàn)孩子長大了,那時候告訴他說你長大了,他就會說哦,我長大了,事實上你知道,最初的時候他根本感受不到,他哪里知道什么叫長大,但是呢,他確實是在長大,現(xiàn)在各位的生命品質,你有沒有在提升,各位的法身慧命你有沒有在兌現(xiàn),這是個關鍵處。
那么,他是一定在成長,那你呢,是不是有足矣讓他成長的因素,假如不能成長,那就叫一闡提人,一闡提人用現(xiàn)在的話來講叫木頭人,木頭人就不會長大。而我們呢,不是一闡提人,我們是活生生的人,我們是在鍛煉我們的人性,使他達到百分之百的純,那就變成佛性,所以關鍵是在這個地方。
我們要怎樣的來進行這個工作,那就這么兩個了,置心一處這個殊勝,我們要跟各位仔細的說明了,前面我們跟各位談過。
大概所有的修行都在訓練置心一處,那么問題是,你對于置心一處的這個東西認知不夠,用你自己的想法那就發(fā)生問題。
這個禮拜禪修班的同學問了一些問題,我們打坐的時候,我在數(shù)息,有人教你置心一處,他怎么教呢?他說這個吐氣啊,吐出去的時候,這個氣一直走一直走,盡虛空遍法界,那么吸氣的時候,他就一直吸一直吸,經(jīng)過喉嚨經(jīng)過肺部,經(jīng)過丹田,然后呢,從大動脈到小動脈,到微血管,到每個細胞去,置心一處嗎?這叫胡思亂想,有嗎?有啊,是有這樣講,這樣講有什么意思?然后你就心包太虛了,然后,一口氣吸進來,又是腹式呼吸,這個一口氣吞下去,可以吞到丹田,讓肚子破一個洞,還是肺破一個洞,我也不知道,難怪現(xiàn)在典型非典型肺炎那么多,你的呼吸方法弄錯了,你呼吸從肺吸進來,走到肺部來,怎么有可能走到丹田去呢?我不知道他肺怎么會那么大,大到丹田去,用小腹呼吸,古代也不知道肺在干什么,也不知道腹部在干什么,那你現(xiàn)在人,那你還相信這一套,那不管了,至少在置心一處的前提上,這個就不對了,那要怎么辦呢?
你自己在運作的時候要去勘定他,氣吸進來,那你不要管他嘛,你只要吸進來,你的身體本能他自然到肺活量,你裝滿了就會停住嘛,停住開始就會吐氣嘛,那吐氣吐盡了,肺活量里頭沒氣了,就開始在吸進來嘛,你要順著他,你不要吐出去就讓他盡虛空遍法界,里面沒氣呀,那你就OK,馬上往生,你在數(shù)息的時候是順著你的身體的自然狀況,吸氣吐氣是自然的,你不要去操縱他,你只要讓他出去讓他進來,出去進來,他很自然,他本來就很自然,你根本不管他,他也很自然,他不是你要數(shù)息他才開始呼吸給你看,你不要搞錯啊,從媽媽娘胎爬出來,你就開始動一直沒停過,那你現(xiàn)在呢,現(xiàn)在要你數(shù)息是要你去留意到你有在呼吸,那這樣就好,那你留意到呼吸你要注意,要保持那一個生命的活絡,那對于息出,你自己要看的清清楚楚,息入看的清清楚楚,對于看的清清楚楚的用意是要你止住妄想,你記得這一點,是要你止住妄想,不要去想起他的,所以功能就只有這么一個.
并不是我這個吸氣的時候,哇,好溫暖,怎么樣,今天吸的好清涼,你修到哪里去了。只是要你止住妄想而已,你這么一吸,哇,好溫暖啊,一二三四哪里去了?好溫暖,好溫暖你的心就跑掉了,哇,這口氣好清涼啊,也跑掉了.
你知道有那么一回事,但不要去介意他,因為他是透過這個訓練,是要你止住妄想,你要記得止住妄想,關鍵在這個地方,所以其他任何的部分,從心理引發(fā)的妄想,用生理引發(fā)的妄想,從物理引發(fā)的妄想,或者從社會現(xiàn)象所引發(fā)的妄想,通通要把他排除掉,通通不要介意,跟你講這么多妄想,是讓你知道說,在我們這個色身存活的世界中,有這么多方向會來干擾,影響我們,使我們不能置心一處,現(xiàn)在你要置心一處,就是不要受到這些妄想的干擾,基本上就是這么一個東西。
你不要以為很容易,從這一個地方你在掙扎跟奮斗的同時,你才有可能去看到你的內(nèi)心世界,從這一個掙扎跟奮斗的同時,你在進行你生命的改造工程,從一個地方下手,這就是一個法門,從這里下手你才有可能完成你生命改造的工程。
你不要想的太多,不要太貪心,既要參禪又要念佛,又要修密法,又要持戒,又要背什么不要搞那么多啊,又要朝圣,朝圣又要三步一拜,又要從普陀山朝到五臺山,看起來好像很壯觀,等你活到128歲再來。
這一項工程,置心一處很簡單,里面工程是很繁雜,很龐大,你一定要記得這么一件事,剛開始你可能會覺得很無奈,或者覺得很無聊,因為你抓不到重點,找不到下手處,所以你一定要先突破這個地方。
每一個行者,這一關我們一再的要求你,從數(shù)法下手,要進入數(shù)法之前,你要先看你的呼吸,坐好大約這個姿勢,標準的毗盧遮那七支坐相我們還是告訴你,你是不是能做到暫時不要管,大約坐起來有點坐相,不要坐著跟躺著差不多了,那就很難說了,你大概有點坐相,這樣坐著,然后開始注意。
你自己就會改變,自己就會改變,那你想要說真的要要求有一套系統(tǒng)的話,那我們禪修班的同學你記得,像陳玉能師兄報到,他這里有完整的,包括前行的瑜伽,體位法,呼吸法,都會教你,你就到這里報到,你自己不要忙修瞎練。
那你要,我簡單跟你講說,剛開始,反正那些萬事都不具備,只具備一顆熱情的心,那你就大約的姿勢坐好,那就開始去訓練,去訓練你,看你的呼吸,在看你呼吸的時候,你就不要胡思亂想了,你就應該排除很多很多的妄念了,看看你的呼吸怎么樣,你不要妄想說,一看呼吸,我什么時候有肺炎,我什么時候又來了,通通來了,通通不要,你通通放下,然后開始息出息入,慢慢慢慢的,你就會發(fā)現(xiàn)應該注意些什么,記得,這些妄想都必須除掉。
在這個時候你會發(fā)現(xiàn),你很急,那個呼吸,這樣做幾次,哎,那我告訴你,你一定個性急的人,為什么會有深呼吸啊?因為叫你看呼吸,你就去操縱你的呼吸,你的主觀意識比較強,你會去操縱你的呼吸,這個已經(jīng)很微細的地方,馬上就現(xiàn)前,那你要能夠抓到這一點,你的個性開始會轉變,。
因為你要想采取主動,你想要積極,那你就會去操縱你的呼吸,當你要操縱你的呼吸,一定會產(chǎn)生長短差,一有長短差,你就會產(chǎn)生嘆氣,深呼吸的狀況,那這個就是弄錯了。
我們要你的是了解到你自己的身體狀況,他的呼吸是什么樣的情況,有時候你會三長兩短,有時候三短兩長,有時候是兩短一長,也不一定,你自己呼吸的情況,當然你不可能用一個精密的儀器在那邊測量你的狀況,但是你自己可以感受的到,但不管,你就隨著你的呼吸的狀況,你自己去看你呼吸的情形,當你看到你呼吸的狀況,大約很清楚很穩(wěn)定的時候,很自然的,在息出息入的轉換點上,你選一個點,來作為一,二,三,四,呼吸十次你就重來一次。
因為這種數(shù)息法只有中文系統(tǒng)里才有可能進行的,是因為只有中文或者臺語,他才是單音節(jié),單音節(jié)他才不會干擾到你數(shù)息的運作,其他的語言,很抱歉,他是多音節(jié),日文也好,英文也好,他一到十當中有很多多音,你即使用字母都很麻煩,他也是雙音,他沒有辦法用單音,那么中文,臺語他是單音節(jié),所以從0到10,一共11個數(shù)字,你不一定用11個,用10個數(shù)字,你看11就兩個音了,0,1,2,3通通是單音,那你用這個數(shù)字來數(shù),不會在你心湖里造成一種波動,所以是很好數(shù)的。這是我們這種行法,這種民族他的最大特色。
你好好的去算到1-10都很穩(wěn),這個息出息入都很清楚,都很清楚的這個當下,你的妄想就不會出現(xiàn),所以當妄想出現(xiàn),也就是你的心被妄想拉走了,那你能不能夠說妄想來我不理他,妄想是從四面八方來的,那你為了要把那些妄想抖掉不受他影響,那工程就在這個地方,就在這里,這個完成才叫做定。
所以昨天我們在這個地方跟各位講, 當你在思考某一件事情的時候,你也有定,但是那個叫做欲界定,因為你是依著你的欲望,有依就不行了。
但是你在數(shù)息上是無依,把所有的欲望除掉,而且到這個地方,數(shù)息以后,我們還要你再超越,所以1到10,到最后你會發(fā)現(xiàn),我既然都很清楚就好了,為什么還要數(shù)1到10呢?1到10可以丟掉,那時候你自然就可以丟掉,丟掉以后就是只有息出息入,這個叫隨法,那么隨法到某一個程度,你也會發(fā)現(xiàn),那我一直數(shù)這個1,2,也沒有意思,息出1,息入2,那有人就把他改為,吸,吐,吸,吐,那會發(fā)現(xiàn),那我既然止住妄想,吸吐1,2也沒有意思,再丟掉,那我只是很清楚的了解到我呼吸的狀況,呼吸的狀況只是個媒介,那么當你只有呼吸狀況,1-10也不要了,吸吐也不要了,那只有呼吸的狀況,這個就叫做止法。
當這止法訓練完成以后,那你可以離開他,到哪里都可以心靜如石頭,如如不動的狀況就產(chǎn)生了,那個時候,連呼吸出入的狀況,你也可以不要理他,你的心已經(jīng)定了,這個時候才叫做真正的定。
定就不叫止了,那一般來講,我們是以講說,透過六妙門的前三個,我們跟各位講,訓練到止法成就,也就是止住妄想,那么你真正止住妄想的時候,因為你對息看到很清楚,所以你的心不會靜下來,你有沒有在修行我不知道,在修行假如對息不看的很清楚的時候,他很容易變成沒有意義。
因為很快,他會超越到第四禪天,到第四禪天的時候,那你就很快產(chǎn)生那種活著好像沒什么意思,我既然都沒有妄想,也都沒有欲望,都沒有欲望還在這里干嘛?成天就坐在這里,坐在這里,出去跟人家講佛法,你也都聽不懂,要講到你懂,我早就氣死了,然后我又不生氣,不知道怎么辦,這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我們在修學當中,你就知道跟眾生相處的重要了,那這個時候,你能不能夠在止住妄想的時候,你生命觀境的出現(xiàn),這個就很重要了。
這個時候,假如你不讓生命觀境出現(xiàn),你就一直走禪定的功夫去了,那我們跟各位講說,你要讓生命觀境出現(xiàn),我們昨天跟各位講說是向右轉了,我們是舉例形容說是他向右轉。
那么向右轉的這個時候呢,他需要有一種狀況,就是用疑情來帶動生命觀境,這個就是我們跟各位談的,那我們在各位講真實生命的時候在這里,第一個叫定位,定位就是信心了,你對生命的存在要有信心,你才能夠定位,這個定位以后,你就用疑情去推動,其實這個定位我們在講,真實生命跟虛妄生命,只是簡單的區(qū)別,你到定位的時候就是要能置心一處,止住妄想,那你用什么方法去推動你的生命呢,那個疑情會隨著你的法門來做不同的定位。
在昨天我們跟各位提到說,你一定要誦經(jīng),他是個壓縮法,你假如是真的在一個完整的道場里,這個群眾,這個族群,對于你學佛的本質是正確,而整個架構是存在的話,那你在世間作務,就是器世間跟眷屬世間的運作上,他會幫您塑造生命的境界,這個時候他就會往前推進,那我們現(xiàn)在要告訴各位的是這個關鍵處,當我定位,止住妄想以后定位,生命觀境要怎么現(xiàn)前呢?我想這是你的大腦會去運作的,真正的修行人他是不管這些了,但是你現(xiàn)在是因為聽經(jīng),因為我是講經(jīng),所以就必須要講,不講的話,那大家打坐就好了。
真正行者這個地方是不用講,因為要講的是你在行的那個部分,現(xiàn)在你有沒有走到那里你不知道,那你只能夠用學的立場來看,這個學,我們要跟各位談,學是一個動,動詞,學這個字在佛教里頭的定義跟各位的定義不一樣,佛教里頭叫做學處,學處是指戒律,這個菩薩學處,菩薩學什么,菩薩學的地方,學在哪里?就五戒。
菩薩學處基本上是五戒,五戒包天包地的時候,那就不是你定義的那種狀況,這個處就是標的,戒律的本身是標的,菩薩要學這些標的,這些標的絕對不是靜態(tài)的東西,因為學是動態(tài)的,這個學,我們跟各位講,他不是我們學校學習的學,更不是你所認為,我學會了再來用的那個學。
佛教里頭在講這個學的時候他有行的意義,他就讓你去做,那么這個要你去做,他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他不但是動的,而且他是活的,所謂活的,就是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情境下,你要如何去運用,你不能夠一竿子打翻一條船,全部通通一樣,沒有那回事,他告訴我們在現(xiàn)實的生活中,你要如何去靈活的運用,讓他達到圓滿的地步。
華嚴講圓滿就在這里,有很多規(guī)矩,那些規(guī)矩他不是隨著你的好惡而靈活運用,他有一個天地經(jīng)緯的標準存在,在這里面去靈活運用的,那他的關鍵處就在這里,我們能不能學到那些天地經(jīng)緯的標準?經(jīng)緯的意思就是橫的,直的,那你這些東西,規(guī)矩,要如何去做靈活運用,他有一個標準,這標準很簡單。
所有的戒律,所有的規(guī)矩,只有一個原則,不傷害眾生,不傷害自己,不但不傷害現(xiàn)在的生命,也不傷害將來 生命,這個就是很簡單的一個規(guī)矩,這個從消極面來講是這樣。
從積極面,那就是讓所有的生命都能成長,讓所有的生命都能欣欣向榮,都是同一個東西,我們叫消極的叫積極的,你從消極面去定義是不傷害眾生,不傷害生命,不傷害自己,那從積極面來講,他是同一個意義。
他讓所有的生命都欣欣向榮,讓所有的生命都能成長,你要留意到這一點,這是佛教的標準,那么定了很對規(guī)矩很多戒律,他的目的就是要讓所有的生命通通向上,都能成長,都能超越。
換句話說,在生命的游戲里,這樣講聽懂嗎?生命的游戲,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是游戲,不是在打仗,他是像游戲,在生命的游戲里,生命是永恒的成長,這些規(guī)矩是告訴我們在成長的過程當中如何出三界,免輪回,如何轉凡成圣,這些規(guī)矩,這個學處的學是指這個意思。
傳統(tǒng)的定義,傳統(tǒng)的講法,包括太虛大師,還是弘一大師寫菩薩學處,那個都是傳統(tǒng)的講法,我的意思不是說他講錯,但是我們站在新時代的這種分水嶺上,那你必須把他看清楚,這個學不是你想象的那個學,學習,不是,他是行,向前進,在行的過程中,他不止是動,而且還是活,是非常靈活的,而這個靈活,用華嚴的標準來講,就是要讓所有的眾生都能成長,都能欣欣向榮,都能達到圓滿止于至善,這個就是華嚴的標準,跟一般的死教條那就不一樣了。
所以差別是在這個的地方,我們有規(guī)矩沒有錯,這個規(guī)矩就是要使我們的生命達到止于至善的目標,那你看看,你現(xiàn)在進入佛門,進入華嚴的大門里,你是不是走在這樣的一條路,或者呢,你還是走在老學究的方法里,這個是很重要的不同。
那么,今天我們要跟各位講這個學,再回過頭來,你在置心一處的時候,你要學習這個部分,提起疑情,把生命往前推,要在生命的真理領域里,那么這些東西我們懂了多少,我們非常有限,但是他很多,只是我們接觸這個領域太生疏了。
所以我們在佛門中有一句話,尤其是禪修的前輩們,常常指導我們說,我們要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熟的是什么,是我們生死輪回的這部分,你很習慣與慣性,很習慣與生死輪回,很喜歡與有依,這個熟處要轉生,要陌生他,不要再經(jīng)常運用他,那么要我們獨立,要我們覺知,要我們?nèi)フJ識生命,要我們?nèi)ヌ嵘焚|,要我們生命成長,要我們生命改造,要我們?nèi)ミM行無盡的超越,這邊呢,我們很陌生,那么這個生呢,我們要轉熟,你要一直去進行這個部分。
告訴各位,在這種前提之下,你的生命很自然就會產(chǎn)生一種位移,你就從生死輪回的娑婆世界移出來了,移到另外一個華藏世界里,那每一個人按照你的個性,按照你的性格來去創(chuàng)造你的,你很可能要像觀世音菩薩一樣,千處祈求千處應,因為你是驛馬星座的人,那有些人他可能就會跟著地藏菩薩發(fā)愿,眾生度盡那我才要成佛,地獄不空那我不成佛,好,那你想想看,這種性格不同的人他發(fā)的愿不一樣,那無所謂,你總不能夠說,你發(fā)的愿不好,跟著我更好,你發(fā)一個愿算什么,彌陀四十八愿,四十八愿其實也是一個愿,你去注意看看,所有的佛菩薩發(fā)愿,只有一個原則,有沒有看到,要讓所有的生命都提升,要讓所有的生命都欣欣向榮,要讓所有的生命都達到止于至善,要不達到這個目標我就不成就,就算成就了還是繼續(xù)推動這個目標,這個就是佛菩薩的愿力。
今天,各位,你有什么愿力呢?你們回去再找找看,你生命里頭什么字都有,生命的字典里什么字都有,就是沒有愿力,想想看,當你能夠走到這個地步的時候,我們已經(jīng)跟十方諸佛同一悲愿,你跟十方諸佛的本愿已經(jīng)相契合了,這個部分一定要結合起來,沒有為什么,這就是一個修行人的本色,一個本色,我們休息一下,等一下再跟各位談這個方法要如何進行。
- 上一篇:《華嚴六科-華嚴禪行法》第二集
- 下一篇:《華嚴六科-華嚴禪行法》第四集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華嚴經(jīng)》“華”是大乘的因地,“嚴”是果地的功德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法,是名魔業(yè)”是什么意思?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這七個字有什么含義?
- 十種自在指的是什么?解讀《華嚴經(jīng)》十種自在
- 入無生智,到無依處是什么意思?
- 為什么說《華嚴經(jīng)》是別教一乘?
- 脫去俗服,當愿眾生,勤修善根,舍諸罪軛的意思
- 只在誦《華嚴經(jīng)》的時候口臭,還要繼續(xù)誦嗎?
- 怎么理解“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業(yè),是為魔業(yè)”?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經(jīng)題含義是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華嚴經(jīng)》是屬于開智慧嗎?
- 人要精進學習,切莫放縱欲望
- 發(fā)起殊勝的菩提心,讓世界變得更清凈
- 機緣到來時,因果報應是逃不掉的
- 《華嚴經(jīng)》是阿難尊者記錄的嗎?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一
- 第一卷 忉利天宮神通品
- 卷一 序品 第一
- 第四卷 閻浮眾生業(yè)感品
- 第六卷 如來贊嘆品
- 第二卷 分身集會品
- 第三卷 觀眾生業(yè)緣品
- 第八卷 閻羅王眾贊嘆品
- 第五卷 地獄名號品
- 第七卷 利益存亡品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序品第一
- 第十三卷 囑累人天品
- 第九卷 稱佛名號品
- 第十二卷 見聞利益品
- 第十卷 校量布施功德緣品
- 《地藏經(jīng)》贊
- 第十一卷 地神護法品
- 《地藏經(jīng)》開經(jīng)偈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二
- 《華嚴經(jīng)》原文卷一至卷五
- 妙法蓮華經(jīng)弘傳序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一卷
- 卷一 方便品 第二
- 《地藏經(jīng)》回向偈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譬喻品第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方便品第二
- 卷二 譬喻品 第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三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四
- 卷七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第二十五
- 卷二 信解品 第四
- 楞嚴經(jīng)注音 第七卷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化城喻品第七
- 卷三 化城喻品 第七
- 卷三 藥草喻品 第五
- 卷六 藥王菩薩本事品 第二十三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第二十五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十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卷五
- 卷四 五百弟子受記品 第八
- 圓覺經(jīng)講的是什么內(nèi)容?圓覺經(jīng)概說
- 《大寶積經(jīng)》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楞嚴經(jīng)的由來故事
- 佛經(jīng)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jīng)》講記
- 念地藏經(jīng)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jīng)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nèi)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jīng)》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jīng)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jīng)是大乘經(jīng)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jīng)》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jīng)》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jīng)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jīng)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jīng)》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jīng)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jīng)》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jīng)·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jīng)》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是誰翻譯的?心經(jīng)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jīng)注音版
- 法華經(jīng)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jīng)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jīng)》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jīng)》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jīng)》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jīng)》
- 《父母恩重難報經(jīng)》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jīng)》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jīng)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jīng)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jīng)·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jīng)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jīng)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菩薩生地經(jīng)注音版
- 從《壇經(jīng)》片段,瞻仰學習六祖大師的嘉言懿行
- 妙法蓮華經(jīng)全文
- 地藏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白話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注音
- 無量壽經(jīng)原文
- 楞嚴經(jīng)注音
- 金剛經(jīng)原文
- 華嚴經(jīng)原文
- 金剛經(jīng)譯文
- 妙法蓮華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原文
- 華嚴經(jīng)譯文
- 地藏經(jīng)譯文
- 心經(jīng)講解
- 心經(jīng)譯文
- 南懷瑾:《金剛經(jīng)說什么》
- 六祖壇經(jīng)原文
- 瑜伽師地論譯文
- 六祖壇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講解
- 楞嚴經(jīng)譯文
- 金剛經(jīng)講解
- 大般涅槃經(jīng)原文
- 俱舍論原文
- 地藏經(jīng)講解
- 地藏經(jīng)譯文
- 楞嚴經(jīng)原文
- 楞伽經(jīng)譯文
- 涅槃經(jīng)原文
- 無量壽經(jīng)譯文
- 瑜伽師地論白話文
- 瑜伽師地論講記
- 解深密經(jīng)原文
- 阿彌陀經(jīng)原文
- 地藏經(jīng)白話文(王智隆居士)
- 成唯識論原文
- 維摩詰經(jīng)譯文
- 大般涅槃經(jīng)白話文
- 華嚴經(jīng)講解